失眠症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内蒙古中医药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寐患者应用耳穴贴压配合穴位按摩的中医护理方法,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
方法:选择2011年5~12月住院诊断为阴虚火旺型不寐的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比较患者实施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配合穴位按摩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结果:21例阴虚火旺型不寐患者经过8.90±4.30天的护理,睡眠指数均值较使用前降低9.095,经t 检验,t=11.718,P <0.01,有统计学意义。
痊愈7例,显效8例,有效5例,有效率达95.2%。
结论:耳穴贴压配合穴位按摩能从整体上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疗效肯定,操作方法简便、无创,费用低,无副作用,有效地避免了长期使用镇静药引起的药物依赖和毒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不寐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030-02耳穴贴压配合穴位按摩对不寐患者疗效观察王亚丽*醋爱英*李春红**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721001)2012年2月22日收稿不寐即失眠,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冥”,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西医诊断睡眠障碍,轻者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或时寐时醒,导致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
使人产生疲劳、不安、全身不适,头晕头疼,无精打采,反应迟钝,焦虑不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选择镇静剂、安眠药等能临时解决睡眠问题,但长期使用效果不明显而且易形成药物依赖性,使睡眠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在临床护理中我们通过采取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配合穴位按摩,达到调节机体脏腑、阴阳、气血平衡,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
1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5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21例不寐患者(均为阴虚火旺型)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有精神障碍性疾病或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
其中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18例。
18中国处方药 第15卷 第2期·综述·3.3 外用方法独特彝医外用方法较为独特:①彝医喜用动物皮外用作垫、护具,如全身皮肉酸痛用豹皮缠于手脚或睡于之上,可以治好。
②彝医喜用活物吸毒,如用水蛭吸吮瘀血。
③鲜品捣敷,如用山蠏、小鸡捣敷骨折;治大腿生疮化脓用山麻雀一只捣烂包敷患处。
④干粉撒敷,如用豹骨粉止血。
⑤研粉水调敷,如熊胆麝香治蛇伤,研粉内服。
⑥外搽:如熊胆治水逼伤寒用涂搽肚脐。
⑦烟熏,如用麝香、灵猫香驱邪毒昏迷。
⑧彝医喜用“香针”疗疮,即将麝香装入獐子獠牙中,遇患痈毒疮疡者,用“香针”在毒疮周围涂划,有消肿排毒功效[10]。
4 结语彝族医药是中华民族医药的瑰宝之一,其中动物药极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特色,尤其在彝族医药独特理论和彝族动物药独特用法方面,这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学富有启发性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1] 玉溪民族宗教事务局.吾查们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28.[2] 杨本雷,余惠祥. 中国彝族药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2.[3] 贺廷超,李耕冬. 彝医动物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9[4] 林璨,张维维. 彝医动物药与《本草纲目》中动物药的比较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317-1318.[5] 余惠祥. 浅谈彝医对动物药的认识及应用特点.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3,9(3):16-17.[6] 余惠祥. 古代彝医动物药史略. 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171-178.[7] 陈抒云,袁航,曹树萍,等. 对彝族动物药发展的认识. 中医杂志,2014,55(16):1360-1364.[8] 杨本雷,杨勤运. 谈谈彝族方药的整理与开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1):41-42.[9] 胥筱云,杨福珍. 《哀牢山彝族医药》中所用动物药整理.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6(1):26.[10] 张娥,顾健,罗小文,等. 彝药回心草的临床研究进展.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论文集,2010:307-309.目前,在失眠症治疗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失眠的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12-01【摘要】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
促睡眠药物是失眠症治疗的主要方案。
近年来,新型药物进入研究或临床使用给失眠症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
本文综述失眠症的药物治疗现状。
【关键词】失眠症;药物治疗失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1],其症状一般包括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易醒、早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以及醒后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等。
当前,失眠等睡眠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新近多种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西方国家约35.2%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失眠[2],而我国目前失眠症的发病率也高达10%~20%。
中国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进行的睡眠问题调查。
被调查者中,存在易醒、醒得过早、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好等睡眠问题的高达42.5%。
失眠在我国俨然成为了一个很普遍的的问题,特别是以妇女和老人居多。
1. 失眠的病因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多由生理,心理,环境,食物及药物等多方面因素引起。
失眠可见于下列情况:精神因素所致的失眠;躯体因素引起的失眠;环境因素引起的失眠;药物因素引起的失眠;大脑弥散性病变。
2. 药物治疗近年来,因失眠患者以及抑郁症患者不断增加,催眠药市场也逐年走热。
据ims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催眠药市场价值为38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1%。
自上世纪末至今,我国镇静催眠药的用药金额一直呈稳步增长的态势。
有分析称,在未来数年内,全球失眠治疗用药市场有望扩容一倍。
理想的镇静催眠药物应该是:迅速诱导入睡;对睡眠结构没有影响;无第二天药物残留作用;不影响记忆功能,包括没有遗忘症状;对呼吸没有抑制作用;长期使用无药物依赖或药物戒断作用;与酒精和其他药物无相互作用。
2.1 化学药物目前,在化学药方面,国内临床常用于失眠症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第一代巴比妥类、第二代及第三代共三类。
第一代巴比妥类药中仅有司可巴比妥仍在使用,但数量很小。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伴有失眠的问题,这时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从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中进行指导,为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在中医学当中失眠属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在当代医学当中认为失眠是对于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并无法满足或者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管体验。
在中医学中有资料表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在不断的加重,失眠的发生率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
在当代医学中往往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性以及成瘾性[1]。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较为突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所示:1 病因病机有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大多是因为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并且和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根据《黄帝内经》作为指导,失眠大多是因为阴液亏虚,无法敛阳,或者阳气过旺,阴不制阳,或者外邪阻碍交通所致。
而在《灵枢·大惑论》当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会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所以目不瞑。
在清·陈士铎在其《辨证录》指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心肾问题,提出心肾相交是确保正常睡眠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考虑肝胆,指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
翟振兴指出不寐主要是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因此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进而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毕业论文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中医毕业论文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引言:失眠是指患者在晚上入睡困难、持续睡眠时间较短或经常中途醒来,导致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原因,失眠问题日益严重。
而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是一种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本篇论文将详细探讨中医非药物疗法对失眠治疗的临床应用。
一、中医理论与失眠治疗方式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是由于人体原有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等内因所致。
因此,针对不同的失眠原因,采用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失眠问题也有独特的疗效。
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通畅,以缓解失眠症状。
3. 中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是中医中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的理论,使用特定的草药或草药配方,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4.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按摩,以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疗法。
推拿按摩可以帮助身体放松,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对失眠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二、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对失眠治疗的临床应用1. 针灸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针灸疗法在失眠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八神连锁穴为例,通过对该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可以达到镇静安神、改善失眠的效果。
2. 中草药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中草药疗法在治疗失眠中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如黄连素配伍川芎,可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帮助缓解失眠问题。
3. 推拿按摩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推拿按摩疗法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舒缓神经、放松身体,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例如,对太阳穴进行推拿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紧张,对失眠患者有显著的疗效。
三、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的优势与不足1. 优势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具有疗效确切、无副作用的优势。
相对于西医药物治疗失眠可能出现依赖性和副作用等问题,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效果。
自拟加味酸枣仁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自拟安神活血汤失眠的效果。
方法对顽固性失眠患者96 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 例,安神活血(酸枣仁、远志、合欢皮、当归、丹参、木香、香附、川芎、百合、茯苓、夜交藤)治疗。
对照组44 例加用阿米替林片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判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对改善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自拟安神活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有显著疗效。
顽固性失眠;中西医结合治疗;自拟安神活血汤笔者自2004 年9 月以来,根据辩证施治,以自拟安神活血汤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选择所有患者均符合《障诊断分类与标准》(CCMD—2-R)失眠症的诊断标准:①以睡眠障碍为几乎的症状,其它的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于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疲乏或白天困倦等;②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 次,并持续1 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
④无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
1.2 一般资料所有观察病例来源于2004 年9 月~2009 年12 月门诊及住院病人,共96 例,均完成观察,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 例中,男13 例,女39 例;年龄(54.8±0.4)岁;病程(3.4±0.6)年;门诊占36.74%,住院占63.26%。
对照组44例中,男12 例,女32 例;年龄(55.8±0.6)岁;病程(3.2±0.5)年,门诊占34.60%,住院占65.40%,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P>0.05)。
2 治疗方法治疗组,加服自拟安神活血汤,处方:炒酸枣仁20 克,川芎15 克、茯苓15 克、夜交藤20 克、远志15 克,合欢皮20 克,百合15 克、当归、丹参、木香、香附各10 克,先用清水浸泡药物1 小时后煎煮,煮沸后改用文火半小时,共3 煎,每日1 剂;对照组,加服阿米替林片50 mg,均在每晚10 点(睡前30 分钟)时服药,两组均2 周1 疗程,共观察1 疗程。
中医治失眠研究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失眠已经成为一个影响人类发展的社会问题,在我们身边很多人,被失眠扰乱了正常生活,很多家庭成员也受到干扰,不少人甚至被失眠夺去了生命。
笔者根据近几年治疗此类病例,在此对失眠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做一些探讨,意在抛砖引玉,求得同道的帮助。
1病因病机失眠亦称不寐,《灵枢·大惑论》称为目不暝,并详细地论述了其病机:“卫气不得于入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暝矣”。
《内经》亦有“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
邪气入侵脏腑迫使卫气行于阳分,不得行于阴分,则阳盛于外阴虚于内而不得眠。
《灵枢·营卫生会篇》专门论述了老年人“不夜暝”的病因病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昼不精,夜不寐”。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大病后不得眠侯》说:“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营卫不和,故生于冷热。
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
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
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
指出脏腑机能失调和营卫不和是不寐的主要病机。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曰:“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
说明书·卷十八·不寐》说:“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尺之也。
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证”。
综观古今医家对不寐的病机认识,不外乎脏腑、阴阳、气血失衡,营卫失和的原因却多种多样,大的方面分外感与内伤,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而成本病。
由外感病引起者,主要见于各种热病过程;由内伤引起者,则多由于情志不舒、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所引起。
84例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酸枣仁汤的基础方基础上,根据患者的辩证分型进行加味治疗。
结果治愈7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
无效患者主要是因个人原因,经常性熬夜,生活和饮食等各方面无规律所致。
总有效率达到了98.80%。
结论加味酸枣仁汤在治疗失眠上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关键词】加味酸枣仁汤;失眠;辩证失眠在中医学又称之为不寐或不眠,患该病的患者主要为女性,且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导致该病的原因非常复杂。
近几年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发病率的日渐上升,且越来越年轻化,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酸枣仁汤给予患者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失眠患者中选取84例,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医内科学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失眠。
其中女性患者59例,男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均为3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6±8.6)岁;病程时间为3个月-5年。
1.2 治疗方法采用酸枣仁汤给予84例患者治疗,基础方为:30克酸枣仁、15克茯苓、10克川芎、15克知母、5克甘草。
若患者失眠因心肾不交所致,且伴有五心燥热、腰膝酸软、自汗等现象,则可加入远志和熟地各15克,泽泻、麦冬、丹皮和五味子各10克,黄连6克;若失眠因痰热阻滞所致,患者多会出现气短、烦躁、胸闷等症状,针对该情况应当为其加入陈皮和枳实各15克,竹茹、半夏和瓜各10克;若失眠因心脾两虚所致,患者多会出现纳呆乏力、五更溏泻、心悸气短等临床表现,此时需加入太子参20克,当归和合欢花各15克,白芍、白术和远志各10克;若患者失眠因心火妄动所引起,患者常常表现为精神振奋、心烦易怒、声高气粗等,应加入珍珠母20克,黄连6克,黄芩、生地和龙胆草各10克;若为血瘀致使患者出现失眠,则患者主要会出现如针刺般的头痛,观察其舌质也可发现非常明显地瘀点瘀斑,此时应加入菊花和珍珠母各10克,丹参和钩藤各20克;若因肝郁气滞而致使患者出现失眠现象,则可以发现患者叫沉默少语且烦躁易怒,而女性患者则会表现出明显的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和头晕头痛现象,可以为其加入柴胡15克,香附、白芍、当归和青皮各10克,生牡蛎和生龙骨各20克。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题目: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摘要:失眠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存在的睡眠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药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失眠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失眠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
针对传统治疗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药作为一种综合疗法在失眠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1.2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中药是否有效治疗失眠?中药的治疗效果如何?中药的治疗机制是什么?2. 研究方案方法2.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对照实验设计,将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安慰剂组。
2.2 受试者选择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其他因素。
2.3 治疗方案中药治疗组接受中药治疗,安慰剂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周期为8周。
2.4 数据收集收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并使用失眠症状评定量表(ISI)和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估。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以表格和图表形式呈现。
4. 结论与讨论中药治疗组的失眠症状在治疗后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得到提高。
中药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睡眠结构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治疗失眠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有望成为失眠治疗的可行选择。
本研究有助于促进中药治疗失眠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中药治疗失眠的具体机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药,失眠,临床研究,治疗效果,机制。
失眠防治规律进展研究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进展分析失眠指的就是入睡困難或者维持睡眠障碍,致使睡眠时间减少或者睡眠质量降低,造成个体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在当今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失眠发病率越来越高。
经调查表明,全世界约25%的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已经成为了世界难治性疾病之一[1]。
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针灸治疗应用越来越普遍,且优势越来越明显,值得推广普及。
现对中药结合针灸治疗失眠的进展予以如下综述。
1失眠的病理机制睡眠是一种人类正常生理现象,和人体精神、躯体健康息息相关。
一旦睡眠不足,就会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其抵御疾病与康复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非常容易得病[2]。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经常受到失眠困扰。
失眠患者多伴有焦躁、不安、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部分患者都会选择用镇静催眠药物进行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失眠病理机制为神经衰弱、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属于功能性疾病范畴[3]。
从病理生理特征方面分析,失眠是一种大脑轻度功能障碍,是由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平衡暂时失调导致。
从中医病理机制角度分析,失眠病理机制尚无统一说法,多数认为,失眠病理机制为心神不安、脏腑功能失调、难以入寐。
在《黄帝内经》中,不寐是由“卫气不得入阴”导致,由此可知,失眠病理机制为阳不入阴[4]。
2中医治疗失眠的进展中药辨证治疗根据失眠发病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应让患者保持神经松弛,减轻神经压力;改善血液循环,维持各脏腑功能正常;促进消化与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5]。
然而,常规用药治疗只能发挥安眠、镇静的作用,易使患者产生较强的依赖性,长期服药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停药后易复发。
在传统中药治疗中,具有方法多样、疗效显著、毒副作用轻等优势,临床治疗失眠的效果更加突出。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机制【关键词】酸枣仁汤;肝血亏虚;失眠;机制【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148-01酸枣仁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金匮要略》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本方最早叫做“酸枣汤”,到了清代,才由俞嘉言在其《医门法律》中改称为“酸枣仁汤”。
本方是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血不养心所致失眠的代表方剂,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
本方是由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组成。
肝血亏虚型失眠是临床常见老年失眠证型,治宜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方用酸枣仁汤[1],均取得较好疗效。
现就小青龙汤治疗咳喘的作用机制论述如下。
1 肝血亏虚与失眠关系祖国医学将失眠归于“不寐、不得眠”的范畴。
《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
”认为肝是调节情志的重要脏器,与睡眠关系密切。
肝藏血主疏泄,对血液具有贮藏、调节运行输布等作用。
血液又是人体精神活动的注要物质基础。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因此中医有“血化神”之说。
而神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中指出:“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将失眠责之于神。
心主神明,若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则气机畅达,气血和调,心得血液濡养而神自安;若其功能异常,则直接影响气血运行,心失所养而神不守舍导致失眠。
《普济本事方·卷一》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
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
”指出不寐与魂密切相关。
所谓魂,《血证论·卧寐》解释为:“肝之清阳,即魂气也。
”实乃肝之阳气,为机体神志活动的表现。
只有肝藏血功能正常,使肝血得充,才能制约肝阳,勿使过亢;而肝阳升发疏泄,又可促进肝血循环有序。
如此阴阳调和,肝魂乃居,夜寐方安。
若肝不藏血,疏泄失常,肝阳无以制约,则魂失潜敛导致失眠。
加减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疗效观察【关键词】加减酸枣仁汤;治疗失眠临床研究中的失眠问题好发且频发,有着病程长、难痊愈等多个方面特点。
《金匮要略》中所阐述的酸枣仁汤是中医学研究体系中针对失眠问题进行治疗的最有效方式。
临床研究体系将失眠定义为:失眠是指睡眠质和(或)量令人不满意状况常表现为难以入眠,不能入睡,维持睡眠困难,过早或间隙性醒而导致精神和躯体产生很大的危害,本人自2008年2月份-2010年2月间运用加减酸枣仁汤治疗失眠患者150例,取得显著成效,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0例失眠患者中年龄最大71岁,年龄最小2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个月。
临床症状入睡困难,时间长,易醒,伴有心梗,乏力,纳差,记忆力下降等,舌质苔薄脉细或细数或弦细。
1.2治疗方法加减酸枣仁汤:酸枣仁20g,柏子仁20g,茯神15g,茯苓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远志12g,黄芪15g,熟地10g,合欢皮15g,有脘闷纳呆苔腻加半夏10g,陈皮10g,厚朴10g,以健脾理气化痰,若有气血不足之证,可加用归脾汤,有心肝火旺的加黄连3g,黄芩3g,山栀5g,治疗时间以两周为一个疗程,共用3个疗程。
1.3疗效标准针对加减酸枣仁汤对失眠病症的治疗疗效评定标准划分为三个等级:治愈、好转以及无效。
患者通过治疗恢复正常睡眠,且失眠状态下的各种伴随性症状完全消失,此类定义为治愈;患者通过治疗实现睡眠时间的明显延长,且失眠状态下的各种伴随性症状有明显改善,此类定义为好转;患者通过治疗未改善失眠问题,且失眠状态下的各种伴随性症状同样无任何改善,此类定义为无效。
1.4疗效观察150例患者中,112例症状消失痊愈,32例病人症状明显改善,6例病人无效,总有效率96%。
2典型病例刘某,女,42岁,2009年3月于我院就诊,自述失眠已有两年,入睡难,每日4-5小时,自觉神疲力乏纳差,心慌,烦躁,舌质淡,苔薄,脉细小数,用加减酸枣仁汤治疗三个疗程,症状消失,停药后1年未复发。
近10年来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概况【关键词】酸枣仁汤;失眠;综述酸枣仁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是历代治疗失眠的有效方剂。
现就其2002年——2012年来用于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 酸枣仁汤辨证加减的应用张凤茹[1]将140例失眠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用酸枣仁汤加减,药用酸枣仁30g,茯神、知母、夜交藤各20g,五味子15g,甘草6g。
加减:伴有痰涎阻塞者另半夏、陈皮、胆南星各15g;伴有咳嗽、咳痰、喘促者加半夏、鱼腥草、桔梗、白果各15g;腹大胀满者加猪苓、茯苓、大腹皮各15g;伴有烦躁者加生牡蛎、生龙骨各15g;伴有语言蹇涩者加石菖蒲、远志15g;以上药物7剂为一疗程,水煎服,取汁200ml每日分2次服完,14天为一疗程。
对照组用地西伴治疗,每次5mg,每日2次。
随着病情的变化发展逐步增加剂量。
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效率为81.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7%,经统计学处理,p3 酸枣仁汤配合针灸推拿等的应用邓志蓉[14]将76例失眠病例随机分为针药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予酸枣仁汤加减并配合针灸治疗,对照用谷维素和安定片,治疗1周。
结果针药结合组治愈率52.6%,总有效率为89.4%;对照组治愈率12%,总有效率71.1%。
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西药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 评价与展望综上所述,以酸枣仁汤为主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无药物依赖等不良副作用,显示其临床应用价值及良好的开发前景。
但在临床研究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多以临床总结、小样本研究为主,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循证医学水平上的研究;②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不够统一;③中医辨证用药剂量、疗程等不规范。
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为进一步开发疗效确切的促进和改善睡眠质量的中成药提供临床科学证据。
参考文献[1] 张凤茹.酸枣仁汤治疗失眠70例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7:161.[2] 冯金星.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言观色[j].中国卫生产业,2011,9(28):328.[3] 罗亚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30例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09,12:7.[4] 姜雪华.酸枣仁加味治疗不明原因性失眠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72.[5] 袁武龙,曹云超.酸枣仁汤加减治疗失眠126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2,15:5.[6] 周宏军,付宝峰.酸枣仁汤治疗顽固性失眠30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5(33):574.[7] 邵益峰.天麻钩藤饮合酸枣仁汤治疗顽固性失眠6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2,4(47):263.[8] 王文同,刘竹丽.酸枣仁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失眠60例[j].中医杂志,2009,(50)增刊:19.[9] 张飚.酸枣仁汤合交泰丸加减治疗不寐5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24):64.[10] 倪国栋.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治疗顽固性失眠36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8(16):1099.[11] 高孟英.血府逐瘀汤合酸枣仁汤治疗顽固性失眠40例[j].河南中医,2006,4(26):60.[12] 范桂滨.栀子豉汤合酸枣仁汤治疗不寐5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3(23):149.[13] 孙立利,刘力军.百合地黄汤与酸枣仁汤合用治疗不寐症疗效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2,3(23):52-53.[14] 邓志蓉.针药结合治疗失眠38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06:175-177.[15] 张宝文,杜树祥.针药结合治疗失眠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1,4(28):101-102.[16] 李峰.酸枣仁汤配合针灸治疗不寐证60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大学学报,5(25):719-720.[17] 周立清.加味酸枣仁汤合穴位推拿治疗重症失眠39例[j].江西中医药,2008,11(39):67.[18] 杨敏,杨红杰.耳穴压籽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不寐虚证45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9,12(20):82-83.[19] 谭斌.酸枣仁汤协同奥沙西泮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6,3(22):175.[20] 关运祥.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脑卒中后失眠30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2,19(4):97-98.[21] 张诗,陈泽,林佑武等.加味酸枣仁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失眠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药材,2007,11(30):1482-1483. [22] 袁珊.加味酸枣仁汤治疗更年期不寐4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6,9(24):62-63.[23] 张丽萍,卢建.酸枣仁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更年期失眠症25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6(12):362-363.。
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临床应用体会【摘要】失眠是临床常见疾病,长期失眠可影响人们的健康,导致身心受损,给工作和家庭带来诸多不利,多年来笔者应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60例,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关健词】失眠;归脾汤【中图分类号】r 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232-02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女性35例,男性25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37岁。
临床表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1.2 治疗方法:方药组成:人参1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酸枣仁10克、龙眼肉10克、木香6克、当归6克、远志6克、炙甘草6克,阴血亏虚,虚火内扰去黄芪、人参、加五味子、生地、太子参、阿胶、黄连。
失眠较重加龙骨、磁石、不思饮食加焦三仙或鸡内金2 结果2.1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夜晚睡眠时间延长到6-7小时。
显效:临床症状减轻,夜间睡眠时间延长5-6小时。
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2]。
2.2治疗结果:痊愈29例显效2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6%3 病例介绍李××,女性 43岁 2010年8月就诊患者失眠三年,加重一月。
自诉入睡困难,头晕头昏,心悸健忘、神疲、双膝无力、不思饮食,查看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大便调,小便自利色清。
患者平时口服神衰康胶囊,肉寇五味丸、乙酰天麻素片,谷维素、维生素c,效果均不佳。
每晚入睡时口服安定2片进入睡眠6-7小时,晨起感头昏头重,精神不佳。
患者欲口服中药治疗,故前来我科就治,根据患者症状、舌苔脉象症属心脾两虚,兼肝肾不足。
药用:人参15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黄芪30克、酸枣仁10克、木香6克、当归6克、远志6克、阿胶烊化10克、生龙骨30克、磁石30克、五味子10克、夜交藤10克、杜仲15克、炙甘草6克、5剂水煎服,每日两次,午后及睡前服,10剂后患者已有睡意,继服原方10剂,患者睡眠明显改善,效不更方,继服上方。
失眠症论文:中药炼蜜丸治疗1例失眠症[关键词] 失眠症;心脾血亏; 归脾汤;中药炼蜜丸失眠,祖国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入睡的一种病证,一般表现为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或是醒后不能入睡等几种情况。
笔者2010年8月在门诊收治1例心脾血亏所引起的失眠症病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患者,男,65岁,因失眠3个月余,多处求医,中医诊断为失眠症。
西医诊断为神经衰弱,经当地几家医院治疗效果无改善,因其与笔者的父亲相识,遂来笔者所在科诊疗。
患者发病以来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体倦乏力,饮食无味,小便正常,大便干结。
查体:p82次/分,bp130/80mmhg。
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正常;甲功五项:正常。
经辨证为心脾血亏所致。
1.2 治疗方法方药如下:白术30克、当归50克、人参9克、黄芪(炙)60克、龙眼肉30克、酸枣仁(炒)50克、白茯苓15克、远志(炙)30克、木香6克、甘草(炙)10克、大枣10枚、柏子仁50克,生地黄60克,麦冬50克,五味子50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
用法:早晚空腹各服一丸,生姜为引。
嘱患者注意饮食,忌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紧张,加强各项体育活动锻炼如跑步.散步.打太极等。
2 结果4周后患者失眠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面色转润,二便正常。
8周后失眠症状消失。
精神状态好。
随访3个月,无反复现象。
3 讨论失眠常见的病因一为心身疾病,二为情绪波动,环境、心里压力大等。
中医认为,思虑伤心,劳倦伤脾,暗耗心血,脾气失运,脑力或体力劳动过度,或长期饮食失调,均可造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临床颇为常见。
心脾亏虚,血少神不守舍,,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致心血不足,心血不足,心神不宁,故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脾失健运,故饮食无味;脾虚不能摄血,故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气血生化失源,血少气衰,故体倦乏力,脉细弱。
2012年6月老年人由于生理与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常导致正常睡眠受到扰乱,出现失眠现象。
失眠不仅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情绪,甚至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性增加。
多数失眠患者通过长期服用安眠药物改善睡眠,但长期使用镇静剂和安眠剂的不良反应对身体伤害较大。
中药治疗失眠以其不引起依赖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势逐渐被重视,且能有效缓解睡眠障碍。
笔者采用补肾活血法组方治疗老年性失眠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20例,男5例,女15例;年龄在62~70岁,平均年龄68.1岁;病程1~6年,平均4.5年。
对照组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在60~70岁,平均年龄65.7岁;病程1.5~8年,平均5.2年。
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CMD-2-R 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及《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的诊断标准确定[1、2]。
即:①以睡眠障碍为主要症状,其他症状继发于失眠,如入睡困难,睡眠浅,夜间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及主观性失眠等。
醒后感觉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1.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肾虚血瘀证:烦躁不安,少寐多梦,早醒,头昏,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
2治疗方法2.1治疗药物:治疗组予自拟补肾活血方,基本方药组成:山茱萸、熟地、赤芍、川芎、合欢皮、远志各10g ,山药、黄精、当归、鸡血藤各20g ,夜交藤、酸枣仁、黄芪各30g ,莲子心6g ,水煎服400ml ,日一剂早晚分服200ml 。
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摘要】回顾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治疗失眠症的文献,认为失眠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四个方面,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主,专方专药、针刺和耳穴疗法亦显现一定的优势。
中医治疗失眠症方法较多、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失眠症;中医药;研究;综述
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持续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类疾病[1]。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重则彻夜不眠,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
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黄帝内经》又称“不得卧”、“目不暝”。
失眠症的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创立的“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认为如因邪客或脏虚致营卫之气不循常度,阳盛不得入于阴或阴虚不能纳阳,则阴阳失交而为不寐。
后世医家又在脏腑藏神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心主神明理论”和“脑主神明理论”。
纵观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不离以下四个方面:①情志所伤;②饮食不节;③病后及年迈;④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
病位主要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
在此基础上,刘福友[2]认为失眠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失眠多由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郁结,魂不入肝,阳不入阴所导致;而气结不舒,郁久化热,火扰心神,心神不宁是发生或加重失眠的重要因素;气滞日久,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奉养心而心神失养,致睡眠愈发加重。
王翘楚[3]认为当前失眠症的诱发因素以精神因素为主,故提出虽五脏功能失调皆能导致不寐但临床辨治应以肝为主。
王晓惠[4]等认为本病多因忧思劳倦,和心、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总属阴阳失调,阳不入阴。
黎凯[5]认为肝郁脾虚为失眠病机之关键,与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
施金凤[6]认为失眠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阴血不足,血不养心所致;实证则由食滞痰阻、肝火上扰、心神不安而发。
张云程[7]等指出湿热之邪也可导致失眠,并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湿热引起的失眠取得较好的疗效。
陈己明[8]等则认为气滞血瘀也是导致本病的病机之一。
刘彦廷等[9]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认为失眠主要为痰热内扰所致,多侵犯少阳和阳明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
另外,招萼华[10]认为肾阳虚衰,虚阳浮越,阳不入阴也是导致本病的病机之一,临床上不要忽略此种证型的存在。
2辨证施治
黎凯教授[5]将失眠分为4型:心肝火旺型,治以清肝泻火,宁
心安神。
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重镇安神。
脾阳不足型,治以补脾益气,养心安神。
阴虚火旺型,治以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施金凤[6]将失眠也分为4型:心脾两虚型,治宜补益心脾,镇静安神。
心肾不交型,治宜交通心肾,宁心安神。
痰热内扰型,治宜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肝火扰心型,治宜清泻肝火,宁心安神。
王翘楚以“八证、三型”分治临床多变的失眠症。
八证即肝木偏旺、肝阳上亢、肝郁瘀阻、肝胃不和、肝气横逆、肝郁化火、肝肾两亏、胆气虚怯。
并认为肝木偏旺为失眠症的发病基础,而肝郁瘀阻是其病理转归。
三型即虚型、实型、虚实夹杂型,并指出临床上以肝郁瘀阻最多见。
邱德群将失眠分为两种类型:痰热扰心型,多见于青壮年,治以清热化痰,兼及疏肝健脾;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邹毅渠将失眠分为4型:心脾两虚型,治以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安神定志;心肾不交型,治以滋肾降火,交通心肾;心虚胆怯型,治以益气养血,安神镇惊;痰热内扰型,治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
郭赛珊治疗失眠主要采用调脏腑和祛病邪两法:调脏腑以肾肝脾为主,辅以滋补肾阳、疏肝健脾、三脏兼顾、辨证论治失眠;祛病邪以湿热瘀血为先机,善用清热祛湿和活血化瘀两法。
许凤华治疗失眠采取分调阴阳的方法,分方、分时调阴阳,因时治宜,结合人体睡眠一觉醒的周期规律,对失眠的治疗采取分时而治的原则,疗效颇佳。
3基本方加减
近年来,一些学者以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失眠取得较好疗效。
如黎凯教授[5]以安神益眠汤治疗失眠,安神益眠汤基本方:柴胡15g,郁金15g,党参25g,白术20g,山药20g,柏子仁25g,酸枣仁30g,山茱萸 15g,远志20g,茯神20g,百合25g,生龙牡各40g,珍珠母40g,琥珀粉 15g(另),桃仁 log。
姚景明等以赭石龙牡汤治疗失眠,基本方:生赭石30g,生龙牡各30g,白芍12g,菊花10g,炒枣仁15g,当归10g,远志10g,山茱萸 10g,茯神10g,朱砂0.5g,(冲服)水煎服。
兼见心血不足者加阿胶,柏子仁;兼见心脾两虚者加人参,黄芪,自术;肾阴不足明显者加女贞子,龟版胶。
谈平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失眠60例,基本方:桂枝6 g、炙甘草12 g、牡蛎 30 g、龙骨30 g、酸枣仁15 g、夜交藤15 g,有效率为90%。
姚杰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虚证不寐7 2 例,基本方:桂枝、白芍、龙骨、牡蛎、生姜、大枣、生甘草、当归、炒酸枣仁、夜交藤、琥珀、远志。
心脾两虚者加生黄芪、白芍、茯苓、山药、薏苡仁等;阴虚火旺者加生地黄、龟板、知母、磁石等;心肾不交者加柏子仁、生地黄、玄参、五味子等;心胆气虚者加石菖蒲、茯神、党参等。
有效率为90%。
4专方专药
贾庆华以自拟潜阳安神汤治疗失眠症85例,基本方:炒枣仁
15g,夜交藤30g,远志12g,柏子仁15g,丹参25g,茯苓 15g,生地 15g,元参15g,川莲10g,五味子5g,麦冬 log,生龙骨30g,生牡蛎3og,生赭石 12g。
有效率为90.95%。
施金凤[6]自拟安神汤加减治疗失眠96例,方用:黄芪25g,酸枣仁20g,当归15g,
云茯苓12g,枸杞20g山萸肉12g,五味子12g,柏子仁15g,甘草6g。
有效率为88.5%。
曹宏梅等以自拟枕清眠安汤治疗失眠症55例,基本方:沙参20g,栀子10g,石菖蒲 10g,远志 15g,细辛5g,白芍25g,当归 15g,柴胡10g,白术 15g,甘草10g,生龙骨、牡蛎各 30g,珍珠母 30g,炒酸枣仁30g,五昧子10g,三七粉3g,琥珀粉3g。
有效率为93.3%。
5针刺和耳穴疗法
5.1针刺治疗
刘晓娟以健脑安神针刺法为主治疗失眠症78例,主穴取神庭、百会、四神聪,配穴取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感以酸麻胀为度,每次留针30min,留针期间行针1次。
总有效率为89.7%。
史玲等以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失眠症4o例,取穴:足三里、三阴交。
每日1次,左右交替取穴。
总有效率为95%。
任斌用电针治疗失眠76例,第1组:神门、内关、三阴交、太溪。
第2组:阴郄、大棱、阳陵泉、足三里为主穴, 2组穴位交替使用,总有效率为94.7%。
傅晓蓉用针刺相应的脏腑经络之原穴、背俞穴治疗不寐症3 2 例。
取内关、神门、三阴交,安眠穴为基础方。
心肾不交者,加心俞、肾俞、太溪;胃不和则不眠者加胃俞、脾俞、足三里;肝火上扰者加肝俞、太冲;心虚胆怯者,加心俞、胆俞、大陵、丘墟。
除肝火上扰用泻法外,其余多用平补平泻法及补法,痊愈1 8 例,好转12 例。
李晓艳用头针治疗失眠35例取穴:神庭、四神聪、头临泣。
总有效率为94.29%。
5.2耳穴治疗
卫彦等观察了耳穴贴压法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将7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取穴:主穴:内分泌、神门、心、皮质下、缘中、交感。
配穴(辨证加减):①心脾两虚:脾、小肠;②心肾不交:肝、肾;③心虚胆怯:肝、胆;④痰火扰心:脾、大肠;⑤肝郁气滞:肝、三焦。
对照组:舒乐安定lmg,每晚睡前口服,连续服用28天。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o.05)。
王晓惠用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主穴取神门、交感、心、皮质下、额,配穴取肾、脾、肝、胃,总有效率96%。
韩怡菊应用耳穴贴压治疗失眠196例,耳穴取心、肝、脾、肾、脑、神门、下脚端、三焦,实证加肝阳,病久加神经衰弱点。
痊愈123例,显效47例,好转26例,总有效率100%。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失眠症有着丰富的经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具有很多的优势,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但是,目前的中医治疗失眠症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多数报道仅限于经验总结,缺乏严格的随机、对照、盲法研究,在科研设计上欠严谨;临床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目前相关的动物实验及药理研究开展的较少,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机理研究尚不深入。
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基础实验研究,多开展一些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盲法临床研究,尽早研制出疗效确切、使用简单的新剂型,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失眠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朱观祥.翁柠.刘福友. 刘福友教授治疗失眠症的经验[j]. 四川中医, 2007
[3]苏泓,王翘楚.王翘楚教授从肝论治失眠症[j].中医药通报.2006
[4]王晓惠.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5o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