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从姓名与称呼用语、交际用语、色彩内涵、动物内涵、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等方面。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内涵;语言差异

Abstract:Chinese and English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embodied in many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lso reflected in the name and address terms from language, color, communication, digital content, animal, euphemism and connotation of words and the connotation.

Keywords: cultural ;Chinese-English differences ;language application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文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广义上,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狭义上,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反映出该民族文化的特征,体现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见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1871)。中国与英语国家在地理、历史、气候、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于两个民族的语言之中。

一、中英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

英语国家是基督教国家,人们的姓名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姓名的一般结构是教名(Christian name or first name) 在前,自取名(given name) 居中,姓(family name , last name or surname) 在最后,与我国的姓在前,名在后相反。在很多场合中,中间名往往略去不写。按照英语民族的习俗,一般在婴儿受洗礼时,由牧师或父母为其命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取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

在英语国家,不认识的人之间称呼通常使用Sir 或Madam ,关系不太密切或表示尊重时,使用Mr. , Mrs. ,Miss 或Ms. 加姓氏,如:Mr. Black, Mrs. White , Ms .Jones. ,但这些称呼只与姓氏一起使用,不与教名或自取名一起使用,不会说

Mr. Tom , Ms. Catherine ,因为Tom 、Catherine 并非姓氏。Sir 表示“先生”时,不与姓名连用,当放在姓名前时,表示“爵士”。如:Sir Becon Reagan 里根爵士。Madam 和Miss 可单独使用,也可在姓名前与之连用。但Lady 指“女士”时不与姓名连用,与姓名连用时指英国有爵位贵族的夫人或女儿。熟人、朋友、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师生之间都可直呼其教名或自取名以显得亲切,但不可直呼其姓氏。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不熟悉的人在称呼时,彼此都称为“同志”(comrade) 。之后,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称呼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现在,不论男女,通常大多都称为“师傅”(master worker) 。该词原本是与徒弟(apprentice) 相对应的,用于称呼陌生人,不免会使英语国家的人们感觉诧异。在汉英翻译时,将该词视男女译为Sir 或Madam 更符合其意。

除了“师傅”之外“, 先生”和“小姐”也是用得较多的称呼语。但“小姐”在某些场合中有其它内涵,含有妓女之意,因而很多女性不喜欢被称呼为小姐。在翻译中,如果不注意这种内涵,则文不达意,如:由于生活所迫,她做了小姐。(Under the pressure of hard life , she became a miss. ) 该译文会令英语国家的人莫名其妙,此处的miss 应当改为prostitute 或whore。

在我国,熟人之间通常在姓氏前加“老”或“小”来称呼对方,以示亲切,如:老赵,小李等。在英语国家,万万不可以在姓名前加old 或young ,因为人们普遍恐惧年老,old age 被看作是无能力和不愉快生活的时期,而年轻则含有无经验、不成熟之意。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厂长、经理、局长、书记、老师等词在其前加姓氏作为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可以。我们不可以说Director Wang , Teacher Li ,而应当用Mr. 、Mrs. 、Ms. Madam 等与姓氏连用。

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使得家族观念非常浓厚,人们很重视血缘亲属关系与辈分长幼关系,长者受到尊重,在称呼中也清晰地表现出这种关系,如:大舅、二叔、三婶、四姨等。在英语国家,家族与亲属观念不如中国人那样浓厚,因而亲属间的称呼也比较笼统,如aunt 同时可指伯母、婶母、姑母、姨母、舅母、阿姨等。尽管可以用maternal uncle 与paternal uncle 区分舅舅与叔叔,用maternal aunt 与paternal aunt 区分姨母与姑母,用elder brother 与younger brother 区分兄与弟,但在实际称呼中,通常都直呼其名。

(二)、交际用语的差异

我国古代很多时候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贫苦,温饱经常不能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见面时,出于关心,彼此总是问对方是否吃过饭。这样,就形成了最常用的寒暄用语“吃饭了吗?”。目前,这种寒暄语尽管在城市居民中已很少使用,但在农村地区还在广泛流行。如果该寒暄语直接被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 ?”就会引起误解,英语国家的人就会误以为问话者欲请他吃饭。如果问话者没有了下文,听者就会感到茫然,因为在英语国家,这种用语被认为是真正关心对方是否吃过饭,含有想请对方吃饭之意。另外,根据中国文化传统,人们在见面时也经常会问“, 你到哪里去?”,如果译成“Where are you going ?”则会引起反感,会被认为是对人家的私人事情感兴趣。因此,以上寒暄语可直接译成“Hi !”“Hello!”、“How are you?”、“How do you do ?”、“Glad to meet you !”等。如果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 ?”则需解释注明这种文化差异。

在我国,出于彼此表示关心,人们习惯于在日常话题中询问对方的家庭情况、收入状况、婚姻状况等,这种话题在城市居民中已逐渐减少,在农村和部分城市人群中还在常有。人们在日常谈话中经常会问“, 你的工资是多少?”“你多大了? 结婚了吗?”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而根据英语民族的文化传统,人们避免与不太熟悉的人谈及个人隐私,即使熟人之间,也通常不谈及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宗教、政治倾向等话题。英国的天气变化莫测,英国人在任何时候出门都有带雨伞的习惯,因而英国人最爱谈的日常话题就是天气,如:“It’s fine today ,isn’t it ?”“It’s so cloudy , I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

中国人在日常话题中也经常会谈到彼此的身体状况,如“, 你最近胖了”或“你最近瘦了”等,特别是在女性之间,这个话题更常见。英语民族的人通常也把这看作个人事务而避免此类话题。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时期是国家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强调“谦虚谨慎”。孔子曰,“三人之行必有吾师”,强调要谦虚地向他人学习。受此文化影响,中国人通常在彼此交往时以自我贬仰作为处世哲学。因此,当受到他人赞美时,即使这种赞美是真诚和并无夸张的,受赞美方在语言上也总是不领受,坚持说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自己的美德、优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