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上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3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春秋和战国的历史时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春秋时期齐、晋争霸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学习目标: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时间分界、2、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简单情况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3、了解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主要的战役。
自学指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西周是怎样灭亡的?生:周幽王昏庸无道,还出演“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后被前来进攻的戎族杀死。
师:对,西周灭亡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东周时期,也即春秋战国时期。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时又发生了哪些重要事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第六课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
(板书: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师:有谁知道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吗?生:“春秋”是因孔子所编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战国”是因当时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而得名。
师:好。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东周开始了,但周一辈子的权威一落千丈。
东周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
(其中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共295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共255年)(板书:东周:公元前770年洛春秋和战国)二、制定和出示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制定目标)师:好,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自己来为这节课制定学习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春秋战国的纷争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春秋战国的纷争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知识要点]一、春秋争霸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②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③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2.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a、齐桓公首先称霸原因:①齐国盛产鱼盐,齐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②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组建强大军队。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号令诸候。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
b、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小诸候国被消灭了,出现了较大诸候国,历史逐步走向统一。
二、战国兼并战国七雄的形成:秦、齐、楚、魏、赵、燕、韩①组合:晋分三家(韩、赵、魏)②特征:七雄并立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齐魏)马陵之战(齐魏)长平之战(秦赵)东方六国无力抗秦趋势:春秋诸候林立----战国七雄并立----秦一统天下[难点解析]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春秋时期的霸业政治是在以变求强的争霸过程实现的。
各大国为谋求霸政而改革,因改革而富强,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齐国和晋国都通过改革迅速致强。
2.了解本课涉及之成语故事纸上谈兵-长平之战;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退避三舍-城濮之战[重点考点]春秋时,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2.春秋时著名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有哪些?原因:①齐国盛产鱼盐,齐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②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组建强大军队。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号令诸候。
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城濮之战)。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无力抗秦,后相继被秦所灭。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学习目标】1.知道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浏览教材P30,将“春秋、战国”填写在下面图示的横线上。
活动二:阅读教材,了解当时战争1. 阅读教材P30~34,在课本上标出下列的相关知识点并完成填空。
(1)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先后出现....的霸主有 、 、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史称“春秋五霸”。
(2)战国初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当时的七个强国是 、 楚 、 燕 、 、 、 、 秦 ,史称“战国七雄”。
2.阅读教材P31《春秋形势图》和P33《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
(1)用彩笔圈出这些诸侯国的国名。
(2)在《战国形势图》中,如果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战国七雄依次应该是 齐 、 、 、 、 、 、 韩 。
(3)根据两幅形势图所示,春秋时期的战争是 ,战国时期先后..有 、 、 等著名战役。
3.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目的并不相同。
比较“城濮之战”与“长平之战”的主要目的。
活动三:阅读教材,探讨历史趋势1. 阅读教材P31~32,回答: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战争是好事还是坏事?说出你的理由。
3.如果你是当时的预言家,请你预测战国时期的走向(或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哪国最有能力主宰历史?【检测反馈】()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3.牛牛在一位连环画爱好者那里看到了一本《三家分晋》的连环画。
根据我们的历史知识,这里的“三家”指的是A.赵、魏、秦B.齐、秦、燕C.齐、燕、楚D.韩、赵、魏()4.战国末期,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强大攻势的战役是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5. 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巩固提升〗()1. 齐国之所以最先强大得益于A.伊尹改革 B.姜尚改革 C.管仲改革 D.李悝改革()2. 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①齐②燕③楚④赵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3.历史地图可以直观地再现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二、
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三、教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
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
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
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
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
)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
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
(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
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
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
(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二、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
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
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