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7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1
沁园春长沙原文《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一、导语设计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
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翻译)
导读: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25年
【译诗】
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
看湘江向北逝去,
在橘子洲一隅,
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
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江水已全面碧绿,
大船争相畅游。
雄鹰振翅于高天,
鱼群在水中滑行,
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
广大无垠的天地呀,
请你告诉我,谁能主宰你的命运?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那时正当青春少年,
身心蓬勃向上,
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
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品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
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
那独霸万户的地主弃之若粪土。
记得吗?朋友们,
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
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只。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较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长沙全诗讲解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写的诗歌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毛泽东对长沙的思念之情。
全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讲解。
在这首诗的开头,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天景色,他用了一系列翔实的描写来展现春景的壮丽和美丽。
他写道:“繁花似锦傍流水,燕子双飞春意浓”,这些文字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快乐。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接下来,作者谈到了长沙的“园林”和“琼岛”。
他用“园林”一词形容着长沙的美丽和丰富,用“琼岛”一词形容长沙的与众不同和特殊性。
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立即可以联想到长沙的自然和文化特点。
作者的描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魅力的长沙。
接下来的几节诗句中,作者引用了一首《塞下曲》中的诗句,将其与长沙进行对比。
他写道:“舟弄青楼人自愁,愿得年年长是秋”,这里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长沙的眷恋之情。
他认为长沙更加美丽,更加令人享受,并表达了希望每年都能回到这个美丽的城市的愿望。
作者还谈到了自己对长沙建设的期望。
他写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城尽览皆绿茵”。
作者认为长沙正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希望长沙的绿化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和实施。
这表明了作者对长沙未来的美好期望。
最后,作者总结了他对长沙的思念之情。
他激情澎湃地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里的对比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长沙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通过这首诗,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丽的长沙,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长沙美好景色的热爱和向往。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长沙未来发展的期望和希望。
总之,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优美的语言,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丽而且充满希望的长沙。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长沙的思念之情,也向读者传递了长沙繁荣发展的希望和愿景。
《沁园春·长沙》全文《沁园春·长沙》全文《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沁园春·长沙》全文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原文: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沁园春长沙》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12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诗篇,描写了他对家乡长沙的怀念和对中国革命事业的热爱。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长沙的山川景色和社会风貌,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诗中描述了长沙的自然风光。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里描绘了一个寒冷的秋天,湘江从北向南流去,橘子洲头静静地躺在江边。
作者用“独立”这个词语表达了对长沙的独特印象,湘江的黄河水与江南水的独特混合,以及橘子洲头的古老美景。
接着,诗中描绘了长沙的社会风貌。
“峨眉山下,芙蓉水偏西。
”这里峨眉山下,芙蓉水自西向东流去,表达了一种远山近水的壮丽景象,也代表着长沙这个城市的美丽和优雅。
同样,作者用“芙蓉水”来代表长沙的水域,展示了长沙人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热爱和珍惜。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
“武陵赞,三苗兴,五豸暴颠。
”这里武陵赞,三苗兴,五豸暴颠,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和坚定信念。
作者以武陵、三苗和五豸为例,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史的崇敬和传承,以及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诗篇。
通过对长沙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的描绘,作者展现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信念。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愿我们都能像作者一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第二篇示例:《沁园春·长沙》是近代伟大诗人毛泽东所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长沙为背景,表达了毛泽东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希望。
诗中描述了长沙的自然风光和繁华景象,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
毛泽东借助诗歌的形式,讴歌了长沙的美丽和魅力,展现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诗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描写,将长沙的环境氛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沁园春·长沙①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②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③碧透,百舸④争流。
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沁园春,词牌名。
②[橘子洲]地名,长沙西面的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
③[漫江]满江。
漫,满、逈。
④[舸(gě)]大船。
鹰击长空,鱼翔①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②。
怅寥廓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④?携来百侣⑤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⑥。
恰⑦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⑧。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⑨,粪土当年万户侯⑩。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⑪,浪遏飞舟?①[翔]这里形容鱼在清澈的水中轻快地游动。
②[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
万类,指一切生物。
箱天,指深秋。
③[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深思且感慨。
寥廓,广远空阔。
这里用来形容宇宙之大。
④[沉浮]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
⑤[百侣]许多伴侣,这里指同学。
⑥[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很多。
峥嵘,比喻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
稠,多。
⑦[恰]正当、正好。
⑧[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青年学生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书生,读书人。
这里指青年学生。
意气,意志和气概。
挥斥,奔放。
遒,强劲有力。
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天下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激扬,激浊扬清。
⑩[粪土当年万户侯]视权贵如粪土一般。
粪土,把……看作粪土。
万户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泛指高爵显位的人。
⑪[击水]这里指游泳。
⑫[遏(è)]阻止。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从这里走上了求学和探索救国之路。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工作。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朝代:现代作者:毛泽东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格调雄浑,气象磅礴,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手笔之沉雄,足以显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气概!《沁园春·长沙》赏析(一)上阕揽景兴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起句“独立”二字劈空而来,视见其笔力的遒劲,而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地。
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
以下七句,词人凝时空于一“看”字,以视野所叹来写湘江的秋景,使得这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前六句写远山、近水、飞鹰、游鱼,描绘出一幅缤纷绚烂的湘江秋景图。
远眺岳麓山一带群峰,枫林美景尽收眼底,一个“红遍”,一个“尽染”,泼墨淋漓,气韵酣畅。
流丹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作者从容写来,一振大方家数。
然后即遗山光而专江色,“漫江碧透”与“万山红遍”交相辉映,一红一绿,色彩更为绚丽明艳。
在明澈如镜的江面上,更有数不清的帆踪樯影,作者以“争流”二字,既有动感,又增盎然奋进之趣。
写景至此,可谓备矣。
但词人却未就此收住。
仰望长空,俯察大江。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这二句从《诗经?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化来,自然贴切,全无斧凿之迹。
“击”与“翔”全取动势,又为下句作了铺垫。
至此,词人刷色已到尽处,这便自然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高度精辟、凝炼的诗句,诗人浓墨重彩之用意也昭然于目。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自然景观有明显的情绪性。
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这种萧瑟景象作了极力的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们所表现的这种“伤秋”“悲秋”的意绪,数千年来已成了文人创作的一种指定情绪。
但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而是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走笔至此,已近上阕歇处,作者笔锋陡转,由眼前景推及茫茫宇宙并化景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