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鳞翅目 图解
- 格式:doc
- 大小:630.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九章丝腺鳞翅目的大部分昆虫,以及膜翅目的部分昆虫的幼虫体内,都有丝腺,它是分泌丝物质的管状器官。
第一节 丝腺的位置和形态桑蚕的丝腺是一对半透明的、多弯曲的大型管状器官,位于消化管的腹面两侧。
从形态和机能上,可分为吐丝部、前部丝腺、中部丝腺和后部丝腺四个部分,分述如下:一、吐丝部位于头部,呈细管状,以吐丝孔开口。
根据其形态和技能的不同,又可分为吐丝管,榨丝区,共通管三部分。
1.吐丝管:也称前区。
呈细管状,是指突出于下唇之外的部分,开口于吐丝管的先端(即吐丝孔),是茧丝吐出的通道。
2.榨丝区:又称中区。
位于头壳内,管形较膨大,是吐丝部最粗的一部分,但其管内腔最细,呈“半月形”。
(1)在管腔背面中央,生有一剑状的黑褐色骨质棒。
在该棒的背面,向上、向侧、向下共生出6条肌肉束,这些肌肉的另一端附着于体壁上。
(2)在管的腹面, 有一个半环形的骨质黑褐色压篇。
这就组成了榨丝装置。
榨丝区的作用:(1)控制丝物质的流量,调节茧丝的粗细。
(2)将来两条丝腺的丝纤维压合为一,故称榨丝区。
(3)当蚕突然受振的瞬间,榨丝区可迅速收缩,将丝卡住,是蚕靠丝悬挂于空中而不落地。
(4)有时可将丝榨断。
3.共通区:也称“共同管”或“后区”。
是由两条前部丝腺回合而成的地方。
4.菲色腺:在共通管与两前部丝腺交界处的背面两侧,着生一对葡萄状的腺体,开口于共通管后段的背面两侧。
菲色腺的作用尚未完全探明,其分泌液为白色蜡状物,PH值为2.8左右,其作用一般认为:(1)使液状绢脱水,促进液状绢纤维化。
(2)分泌有润滑共通管作用和使两条单丝胶粘作用的物质。
二、前部丝腺前于吐丝部共通区相连,后于中部丝腺相连于第3腹节。
熟蚕时,该部长约45mm,直径约0.2~0.3mm。
前部丝腺是前、中、后部丝腺中最细的部分,没有合成和分泌丝物质作用,是丝物质流经的导管。
三、中部丝腺中部丝腺连接在前部丝腺的后端,熟蚕时长约85mm,直径4.0~5.0mm,是整个丝腺中最粗大的部分。
第六节鳞翅目(Lepidoptera)分类一、概况鳞翅目包括所有的蛾和蝶,是昆虫纲中的第二个大目,全世界约有14万种,我国8000多种,其中蛾类6000种,蝶类2000种。
我省有500多种。
同时也是农林害虫最多的一个目。
如黏虫、稻纵卷叶螟、小地老虎等。
二、本目主要形态特征成虫成虫口器1.口器虹吸式(幼虫咀嚼式)2.体翅上密被鳞片三、本目主要生物学特性1.变态类型:完全变态,蛹为被蛹鳞翅目蛹2.幼虫多为植食性,如地老虎、棉铃虫等。
虽然没有鞘翅目多,但从经济价值上讲,造成的危害大于鞘翅目。
3.成虫一般不为害,取食花蜜或不取食,但有部分害虫如吸果叶蛾,喙尖,刺破果皮吸取汁液,对果实造成危害4.成虫多具趋光性(蓝紫光-灯诱)、趋化性(如糖醋液诱杀),有的具迁飞习性(黏虫等)。
四、成虫的一些重要分类特征1.翅面斑纹(分种特征)2.翅的连锁器类型翅轭连锁翅僵连锁翅抱连锁3.翅脉(脉序)鳞翅目脉序与模式脉相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如何去识别它们呢?在此介绍一下基本的识别方法:前翅后翅(1)翅面中央有一长形的翅室,称为中室(2)翅中室后缘为肘脉(Cu),肘脉只有2条,且固定不变,所以,从中室后缘倒数:最后的脉为第二肘脉(Cu2),其次为第一肘脉(Cu1)。
(3)中脉(M)有3条,仍然接第一肘脉倒数,分别为M3、M2、M1(4)中室前缘为径脉(R),数目变异较大,但数完肘脉、中脉后,余下的与中室有关的脉即为径脉,有多少算多少。
(5)中室以前的脉:翅的前缘为前缘脉(C),其后为亚前缘脉(Sc)。
(6)中室以后为臀脉,有几条算几条。
后翅:翅脉比较固定,从前到后依次为Sc+R1、Rs、M1、M2、M3、Cu1、Cu2,A脉1-3条。
翅脉在分类上常用以下几点特征:(1)中脉M2的着生位置:M2近M1、M2近M3、M2居中。
(2)付室的有无;付室是指前翅中室前方径脉相互交错,或由横脉所组成的翅室。
(如夜蛾科)(3)中室开式或闭式:指横脉完整或不完整。
昆虫分论Ⅱ---鳞翅目(8)昆虫分论Ⅱ---鳞翅目(8)蝴蝶的生长过程蝴蝶的生长过程必须经历过四个时期,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才能完成一世代的生活史,是属于完全变态的典型昆虫。
人们在野外看到的蝴蝶,大多是它们的成虫。
这4个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毫无共同之点。
人们一般很难想象美丽的蝴蝶是由丑陋甚至可怕的毛毛虫变来的。
在生物学上,蝴蝶是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
蝴蝶由卵到成虫,经过四个明显不同的发育阶段,这四个阶段依次循环,周而复始,形成一圈,称为世代,也就是蝴蝶的生活史蝴蝶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时间有长有短,短的仅20多天,如菜粉蝶;长的近3年,如东北亚绢蝶。
在1年之间,世代数的多少因种类而有不同。
1年有1世代的,如中华虎凤蝶;也有1年多世代的,菜粉蝶多时1年达10代左右。
同一种类,又因各地气候差异,年发生代数也不同,如菜粉蝶,在华北1年发生3~4代,浙江8~9代,可超过10代。
即使同一种类在同一地点,也会因年气温高低,发生代数有所变化。
在一个世代内,蝴蝶各发育阶段又有什么特征呢?1.卵期(胚胎期)蝴蝶产卵通常会在产在幼虫可以当食物的叶片上,但是也偶而会产在幼虫食用植物的附近。
母蝶一生的产卵量通常从数十至数百粗。
各种蝴蝶的卵形状都有明显的不同,通常有球形、包子型、楠圆形、纺锤型,我们可以利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来观察鉴别之。
卵的表面覆盖著厚的卵壳,有光滑的、隆起不规则的、或有规则条纹的、网状的。
一般都在顶部中央有凹陷部份,在这中心有受精孔。
刚生下来的卵有白、绿、橙黄等各式各样,经过一段时间色彩会变化。
通常粉蝶的卵像奶瓶,具有美丽的刻纹。
凤蝶的卵为圆球形且个体很大。
小灰蝶的卵呈淡黄色或淡铜色,经常有一个深的梳状刻纹或成海贝的条纹形。
卵粒或聚或散依种类而不同。
2.幼虫期(生长期)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而形成新生命,卵内胚胎发育成熟后,会咬破卵壳展出来,并将卵壳吃下,当作第一餐。
再开始吃植物体,否则许多幼虫会即时死亡。
幼虫的口器和消化器特别发达,开始拼命的不断进食和躲避天敌的残害。
第六节鳞翅目(Lepidoptera)分类
一、概况
鳞翅目包括所有的蛾和蝶,是昆虫纲中的第二个大目,全世界约有14万种,我国8000多种,其中蛾类6000种,蝶类2000种。
我省有500多种。
同时也是农林害虫最多的一个目。
如黏虫、稻纵卷叶螟、小地老虎等。
二、本目主要形态特征
成虫成虫口器
1.口器虹吸式(幼虫咀嚼式)
2.体翅上密被鳞片
三、本目主要生物学特性
1.变态类型:完全变态,蛹为被蛹
鳞翅目蛹
2.幼虫多为植食性,如地老虎、棉铃虫等。
虽然没有鞘翅目多,但从经济价值上讲,造成的危害大于鞘翅目。
3.成虫一般不为害,取食花蜜或不取食,但有部分害虫如吸果叶蛾,喙尖,刺破果皮吸取汁液,对果实造成危害
4.成虫多具趋光性(蓝紫光-灯诱)、趋化性(如糖醋液诱杀),有的具迁飞习性(黏虫等)。
四、成虫的一些重要分类特征
1.翅面斑纹(分种特征)
2.翅的连锁器类型
翅轭连锁翅僵连锁
翅抱连锁
3.翅脉(脉序)
鳞翅目脉序与模式脉相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如何去识别它们呢?在此介绍一下基本的识别方法:
前翅后翅
(1)翅面中央有一长形的翅室,称为中室
(2)翅中室后缘为肘脉(Cu),肘脉只有2条,且固定不变,所以,从中室后
缘倒数:最后的脉为第二肘脉(Cu
2),其次为第一肘脉(Cu
1
)。
(3)中脉(M)有3条,仍然接第一肘脉倒数,分别为M
3、M
2
、M
1
(4)中室前缘为径脉(R),数目变异较大,但数完肘脉、中脉后,余下的与中室有关的脉即为径脉,有多少算多少。
(5)中室以前的脉:翅的前缘为前缘脉(C),其后为亚前缘脉(Sc)。
(6)中室以后为臀脉,有几条算几条。
后翅:
翅脉比较固定,从前到后依次为Sc+R
1、R
s
、M
1
、M
2
、M
3
、Cu
1
、Cu
2
,A脉1-3
条。
翅脉在分类上常用以下几点特征:
(1)中脉M
2的着生位置:M
2
近M
1
、M
2
近M
3
、M
2
居中。
(2)付室的有无;付室是指前翅中室前方径脉相互交错,或由横脉所组成的翅室。
(如夜蛾科)
(3)中室开式或闭式:指横脉完整或不完整。
(4)臀脉的数目及分布情况
(5)后翅Sc+R
1
与R s的关系,平行、接触或接触距离的长短。
4.翅展:翅按标准展开后的最大宽度
五.幼虫的分类特征
鳞翅目主要以幼虫期为害,所以准确识别幼虫具有重要意义。
1.腹足对数:多为5对,但有的1-3对退化。
如尺蛾科枣尺蠖,夜蛾科:棉小造桥虫。
2.腹足趾沟(鳞翅目幼虫与膜翅目叶蜂的区别之一)
单序、双序、三序;中列式(与体纵轴平行)、二横式、环式(缺环)3.体位线和身体分区:
4.幼虫的毛序:即刚毛在身体上的分布位置
棉铃虫烟青虫
前胸气门前毛片上的两刚毛连线与气门在一直线上前胸气门前毛片上两刚毛连线与气门不在一直线上
六.亚目的划分各学者很不一致
1.有人分为蛾亚目和蝶亚目
蛾亚目蝶亚目
成虫夜间活动成虫白天活动
触角非球杆状触角球杆状
多为翅僵或翅轭连锁翅抱型连锁
静息时,翅覆于体背呈屋
静息时,翅直立于体背脊状
蝶亚目
蛾亚目2.有人分为同脉亚目和异脉亚目
同脉亚目异脉亚目
前后翅翅脉,翅形几乎相同,翅轭连锁前后翅翅脉不同,后翅脉减少,前翅后缘无翅轭
3.周尧等分为3个亚目
轭翅亚目僵翅亚目锤角亚目(蝶亚目)
七.常见科介绍
(一)轭翅亚目
蝙蝠蛾科(Hepialoidae):如冬虫夏草蛾;我省的一点蝙蝠蛾。
(1)大型种类,25mm以上(本亚目其它均为10mm以下,小形蛾)(2)翅狭长,后翅较小
(3)胫节无距
(二)僵翅亚目
本亚目种类很多,分类系统也很复杂,为了使同学们便于学习,我们介绍一下分总科的情况(9个总科):
1.谷蛾总科:该总科又分为许多科,我们只讲3科
(1)麦蛾科Gelechiidae
触角第一节上具梳状毛;前翅R4与R5共柄;后翅R3与M1共柄。
重要种类如:麦蛾、棉红铃虫、烟草潜叶蛾等。
麦蛾科菜蛾科透翅蛾科
(2)菜蛾科Plutellidae
休息时触角伸向前方;前翅R1-R5全部分离,出自中室;后翅M1与M2共柄。
如小菜蛾危害十字花科蔬菜。
如:小菜蛾危害十字花科蔬菜。
(3)透翅蛾科:蜂状,白天活动,除翅缘、翅脉上有鳞片外,翅大部分透明;后翅Sc+R1脉消失。
为害林木、果树,如葡萄透翅蛾(幼虫钻蛀性)
2 .蓑蛾总科:中室内一般具一简单的中脉,中脉的主干不分叉,前翅无副室
(1)斑蛾科:翅薄(鳞片少),白天活动。
喙发达。
如梨星毛虫。
(2)蓑蛾科:雌雄二型,雄虫有翅,喙退化,雌虫无翅,生活在幼虫结成的巢内。
如大袋蛾。
(3)刺蛾科:体粗壮,喙退化;后翅Sc+R1与中室前缘有短距离愈合,在中室基部有并接。
如:黄刺蛾多为害木本植物。
斑蛾科
蓑蛾科刺蛾科
3.卷蛾总科:前翅肩区突出,使翅呈长方形,R脉单独出自中室,后翅Sc+R
1与Rs分离,A脉3条。
4.螟蛾总科
螟蛾科:种类很多的科,与农林生产关系密切,包括许多重要的农林害虫:三化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玉米螟、桃蛀螟等。
形态特征:
(1)体纤细,鳞片细密;
(2)前翅三角形,M2近M3;后翅A脉3条;
(3)后翅SC+R1与R3脉有的平行,有的在中室外接触。
生物学习性:成虫有趋光性,产卵前需要补充水分,幼虫为害方式较隐蔽,钻蛀性或卷叶性。
5.尺蛾总科
尺蛾科:本目的第二大科,1万多种,我国200多种,我省40多种。
形态特征:
(1)体纤细,翅宽大而薄,鳞毛少,外缘有的凹凸不齐
(2)前翅M2居中或近M1
(3)后翅A脉一条,SC+R1在基部呈角状弯曲。
生物学习性:本科食叶在土中化蛹,幼虫有暴食性,幼虫腹部只有2对腹足(第六节和末节),爬行时一屈一伸,似人用手量尺度一样,故称尺蠖,如枣尺蠖。
6.夜蛾总科
体粗壮,与中室前缘有一段接触或接近(但不呈角状弯曲,后翅脉2条。
)舟蛾科夜蛾科
灯蛾科毒蛾科
以上四科中,与农作物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夜蛾科,为鳞翅目最大一科,成虫有趋化性,幼虫植食性,大部分有暴食性,有的夜出(地老虎),有的日夜活动(小造桥虫);有的钻蛀(棉铃虫,大螟等)
7.天蛾总科
天蛾科
(1)体多为大形,体纺锤形。
(2)触角中部加粗,末端弯曲成钩状。
(3)前翅狭长外缘倾斜,后翅小。
(4)后翅与中室前缘有一横脉相连。
幼虫食叶,在土中化蛹,如豆天蛾。
(三)锤角亚目(蝶亚目)
1.粉蝶科:中等大小的蝶类
形态:(1)多为白色或黄色,具黑斑,
(2)爪分裂或具齿
(3)前翅A脉1条,后翅A脉2条
如:菜粉蝶
2.风蝶科
多数为大型蝶类,飞的很快
(1)前翅A脉2条,后翅A脉1条
(2)后翅常有尾状突
如:玉带风蝶,金风蝶
3.弄蝶科
(1)体型粗壮,颜色深暗
(2)触角端部呈钩状
(3)前翅R脉5条从中室前缘分别发出,无合并。
如:稻苞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