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 格式:wps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对国家安全与个人关系的理解1. 引言1.1 概述国家安全与个人关系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话题,涉及到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每个个人的权益。
国家安全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它关乎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而个人关系则涉及到每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福祉,是构成社会基础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国家安全与个人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问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介绍国家安全与个人关系的定义及其背景;其次,探讨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对个人的影响;然后,分析国家安全保障措施与个人自由权利之间存在的平衡问题;最后,得出对于国家安全与个人关系综合认识和理解,并提出寻求最佳平衡点、推动有机统一发展等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增进对于国家安全与个人关系之间复杂性及其演变过程的理解,并就该领域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探讨国家安全保障措施与个人自由权利的平衡关系,旨在引导社会共识,推动国家安全与个人权益的有机统一发展。
最终,希望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参考和启示。
2. 国家安全与个人关系的定义与背景:2.1 国家安全的含义与重要性:国家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内外威胁和挑战下,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整体利益和安全形态。
国家安全是每个国家都必须关注和维护的重要问题,它关乎国家繁荣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公民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
2.2 个人关系的概念及其与国家安全的关联:个人关系是指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身份以及与他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各种联系。
个人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网络,它们不仅对每个人产生影响,也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国家安全与个人关系紧密相连,因为国家安全需要建立在每个公民履行其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并通过良好的个人关系网络来实现。
2.3 国家安全与个人关系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变革,国家安全理念和对于个人权益保护的认识也在不断演变。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在社会中经常被探讨和讨论,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
个人的命运不仅受到个体自身的努力和决定,也受到所处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同样地,国家的命运也取决于其公民的力量和决策。
个人和国家之间的这种联系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可以从经济角度来考量。
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直接决定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和机会。
如果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就会给个人提供更多机会去发展、实现自己的价值。
相反,一个经济不旺的国家往往导致大多数人面临工作机会的不足、收入的不稳定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命运。
其次,政治状况也对个人和国家的命运产生深远影响。
国家的政治稳定与发展方向将决定国家的繁荣与否,而个人在政治上的权益保障也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和体制。
国家政治的变化和决策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工作以及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对于个人的发展和命运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的重要方面。
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
一个社会是否尊重人权、平等待遇、多元发展等,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命运。
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也会对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决定了个人的命运,也同样决定了国家的命运。
个人和国家的命运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只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全面的社会进步和共同繁荣。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以以下结构展开讨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例。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概述进行简要介绍。
接着,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并列举三个具体的事例作为例证来支持观点。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的重要性,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基于社会契约论思想的个人与国家关系在讨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之前,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国家是怎么形成的?独立的个人是如何一步步联合起来,逐渐成为一个集体,进而形成一个国家的过程,也就明晰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什么。
一、霍布斯提出社会契约论最早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社会契约论的是英国的霍布斯,他在社会契约论中第一次用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理性说明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在他的理论中,个人在集合成为社会之前是处于自然状态的,自然状态的人服从自然法。
霍布斯总结了两条自然法:“一是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
”由于人的最大利益是自我保存,因此人与人之间从一开始就处于战争状态。
但是战争状态威胁到了人的生命,根据第一条自然法,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与人之间必然要求和平,这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订立一个“和平契约”是必要的。
根据第二条自然法,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契约是在“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这要求人们把放弃的权利统一交给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由他们代为行使权利,以此来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国家”就是这一契约的产物。
为了保证被统治者的生命,统治者要强大到足以产生巨大威慑作用的地步。
霍布斯说,国家就是伟大的“利维坦”(圣经中一个可怕的巨大海兽)。
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
只有在统治者无法保证契约人生命的情况下,才可以替换它。
对于这一理论,作为英国民主政治理论创始人的洛克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认为,如果国家是一个人人畏惧的“利维坦”,那么人们也太过于愚蠢,为了避免野猫的骚扰,而甘愿处于狮子的统治之下,甚至把这看成是安全。
洛克说,人的理性只会让人选择获取更大的利益,而“利维坦”形式的国家一旦发展成专制政府,将会带给人大得多的伤害。
而如果人们一开始就处于战争状态,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那么人们如何相信一个独裁的“利维坦”能够保护他们的利益?二、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基于霍布斯理论中不合逻辑的地方,洛克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契约观点。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400字
个人,国家,关系
民弱则国弱,民强则国强:民穷则国穷,民富则国富,民惰则国惰,民勒则国勤。
我们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
作为中国民族的先锋队员,更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是吗?回首中国,中华民族历经了百年沧桑,面临过二次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火烧圆明园、七七事变等等,因为中国人民的坚持、革命先辈的顽强精神,取得了胜利,虽然被追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但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是永远不可抹杀的。
所以于 1949 年 10 月1日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属于我们自己的新中国正式成立了。
新中国的建立与我们民族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每一个国家的兴亡都与每一个国家的子民是分不开的,只有国家的子民强大了。
国家在自己子民的推动和带领下慢慢的会越来越好。
同样的,如果这个国家的子民都是文盲,而且连道德素质也没有,那这个国家是兴、还是亡,想必大家都知道的。
所以这个国家、国家的子民和知识、道德就像一条生态链,一旦破坏,整条都会损坏。
所以我们想要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就得一起维护这条生态链,也可以说是生命链。
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以及自己的爱国情怀作文嘿,伙计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以及我们自己的爱国情怀。
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人可是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国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呢!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的祖国,为她贡献自己的力量。
咱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个人与祖国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祖国的繁荣昌盛。
就像咱们小时候学过的一首歌《我和我的祖国》,歌词里说:“我爱你,我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紧跟随你。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要热爱祖国,永远跟随着祖国的发展步伐。
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呢?其实,方法有很多。
比如,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
就像前段时间的武汉疫情,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疫情,这就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爱国情怀。
还有,我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就像那些科学家、医生、教师等,他们为了国家的进步,默默付出,这就是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
爱国情怀并不仅仅是在特殊时期才表现出来。
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一份力。
就像咱们常说的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的兴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爱国情怀这个词有点高大上,离咱们普通人很远。
但其实,爱国情怀就在我们身边,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比如,咱们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这些都是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还有,咱们出门旅游的时候,会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这种自豪感也是一种爱国情怀的表现。
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的祖国,为她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吧!。
个人与国家事例
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例子:
1. 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个人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可以受益于国家为他们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如道路、桥梁、学校、医疗设施等。
这些服务和设施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发展提供了便利。
2. 国家制定和执行法律和规章制度:国家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和规章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个人需要遵守这些法律和规定,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自身的安全。
3. 个人以国家为归属和认同:个人通常以自己所属的国家为自豪和归属感。
国家象征着一个人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个人可能会与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产生共鸣。
4. 国家保护公民的权益和自由:国家承诺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和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权保护等。
个人可以依靠国家的保护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并获得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5. 个人参与国家事务和决策:民主国家中的个人有权利参与国家事务和决策。
个人可以通过选举、参与政治组织和社会运动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国家的发展和决策产生影响。
这些例子表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国家提供了个人需要生活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而个人的行为和参与也会对国家的发展和决策产生影响。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初三政治
个人和国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
个人是一个具有独立个体的人,有独立思想,独立见解,所谓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看法,在法律意义上是指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不论性别,民族,职业,宗教等等,在现代中国社会人人平等,历经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
现在的中国与1840年之后的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出生于新中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中华文化数千年,不论封建王朝更迭,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出,少年强,则国强。
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个人的参与与奉献,而个人的发展则受到国家的环境与机遇的制约。
下面将探讨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包括国家发展为个人提供的机遇与保障,以及个人的发展对于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首先,国家的发展为个人提供了广阔的机遇与保障。
国家的快速发展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提高了就业率与收入水平。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产业的兴起,给予了个人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
同时,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为个人提供了保障。
健康保险、社会保险以及住房保障等制度的完善,不仅增加了个人的安全感,也提高了个人的生活质量。
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为个人的追求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与条件。
其次,个人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个人的创造力、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许多创新型企业、科技研究机构以及创业团队的崛起,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才能。
个人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
此外,个人的教育水平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于国家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个人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也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
一方面,国家的发展优先于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利益可能会被国家利益所牺牲。
在一些资源匮乏或者国家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的地区,个人的发展机会可能受限或者被压抑。
另一方面,个人的发展也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与环境保障。
国家的政策导向与发展战略的合理性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如果国家的发展策略与个人发展需求不匹配,个人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阻碍。
为了促进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国家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国家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同时,国家应该鼓励并扶持个人的创新与创业,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支持。
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彼此影响,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国家的发展对个人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国家发展的先进技术为个人发展打开了大门,个人不仅得到了培训和机会,而且得到了工具和条件,从而发挥自己的潜力发展。
国家通过教育政策、培训政策等让更多人掌握更新的知识技能,增强个人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自信心,增强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从而增强个人社会发展动力。
另外,个人发展也可以促进国家发展。
当个人成长为技术有关的领域专家、管理层领导人物和政治家时,他们会把自己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贡献给国家,使国家更安全、繁荣发展。
个人也可以发挥对外经济合作的作用,建立起吸引外国投资的条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总之,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内外相辅的关系,联系紧密,互助互惠,共发展。
个人与国家作文议论文引言个人与国家是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关系。
个人的力量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国家的强盛与个人的奋斗息息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个人对国家的影响以及国家对个人的影响。
最后,笔者将通过论证得出结论,认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互利互惠的,并且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稳定的发展。
个人对国家的影响个人对国家的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
经济贡献首先,个人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个人作为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无论是从事实体产业,还是从事知识经济,个人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
个人消费也是拉动国家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个人的购买力和消费习惯将直接影响国内市场的供需关系,进而引导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
因此,个人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建设其次,个人对国家社会建设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将直接塑造国家的社会风貌。
一个具有公德心、社会责任心的个人,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
此外,个人的参与和贡献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无论是在志愿服务、慈善捐赠还是社会公益活动中,个人的积极参与都能推动国家社会建设的进程。
文化传承最后,个人对国家文化传承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每个人都承载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这些又与国家的文化息息相关。
个人通过言传身教、艺术创作等方式,将国家的文化传承下去,并且为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正是个人对国家文化传承的积极参与,才能推动国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国家对个人的影响国家对个人的影响同样是多方面的。
社会保障首先,国家为个人提供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对个人基本权益的保障,包括健康医疗、教育、养老等。
国家提供的医疗保障让个人在面对疾病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国家提供的教育保障让个人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国家提供的养老保障让个人在退休后能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国家——民族——个人——文化4个因素构成一个相关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国家、民族和个人通过共同的文化结合在一起。
在文化认同这种强力精神粘和剂的作用下,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民族的归属感和个人的献身精神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联合系统。
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外化,在一个国家中必定有一个或多个民族,民族的延续要靠国家来保护。
民族是国家的依托,国家政权存在的合法性要依靠民族感情的认同。
国家和民族又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在文化上结合形成民族,在政治上结合形成国家,个人是民族、国家的基础单位。
由于身处民族和国家中的每个个人依赖文化的凝聚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伙伴关系,构成彼此的身份认同,因而这种关系必然是某种与外部相区别的文化关系。
这种文化关系构成独立于外的文化共同体,成为民族在古代的表现形式。
在现象上,人们对文化共同体的支持往往表现在对国家的忠诚上面。
在中国尤其如此,传统文化更多地将国家、民族和个人伦理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化和国家、民族的现代联系的先行者。
在传统中国,习惯上将文化差异放在与外族差异的首位,文化的不同较早地成为划分族裔的标准。
在此种文化的共识下,组成由此种文化凝聚的国家。
这种文化将个人的伦理道德与是否对古代文化共同体的忠诚联系起来——体现为个人是否对古代民族和古代国家效忠,将对个人评判的标准系于对国家、民族的效忠上。
这种模式也可以用来阐释清军入关时的情况。
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扬州城军民正是在对传统的华夏——汉文化认同的驱动下对清军进行了抵抗,史可法也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受到人们传统的肯定,被认为是古代的民族英雄。
叶教授对这种传统看法提出质疑。
他认为当有外族入侵时,民族不用冒着灭亡的危险进行抵抗,因为国家亡了,民族还可以再建立国家,民族亡了国家就永无再建的可能性。
个人在这种情况下牺牲生命是毫无价值的。
因而叶教授否定了史可法抗清,认为史可法仅仅是一个“愚忠”者,他愚忠的是一个昏庸之君和一个混乱的朝廷,而非效忠汉民族,他的抵抗是毫无意义的,仅仅使更多人失去生命而已。
在这里,叶教授将国家和民族进行了划分,无疑是正确的,但两者的区别是与外部条件息息相关的。
在某种意义上民族是一个对外的概念,在外来影响刺激下才有意义。
民族确实不等同于国家,这是对内而言。
然正如叶教授所言“民族是由自己的国家来代表的”,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一个失去了国家政权依托的民族,无疑更难保证民族的延续性。
因为民族的延续性在人的个体终有一死的世界上,惟有借助于精神的力量——文化。
而文化的保持又常常需要国家这个政治屋顶的遮蔽,若逢乱世它没有了政治基础,整个暴露于狂风暴雨之中,民族能否延续就只有被动地依靠文化自身的竞争力了。
所以,当外敌入侵时惟有尽力维护国家,才能为民族的延续增添有力保障。
此时,国家的存亡就与民族的存亡息息相关了。
史可法正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精英的代表。
他对国家、民族的关系虽未必如今人明晰,但在民族文化的传统影响中实践了文化规范,虽然表面上看他所效忠的是明王朝,但实际上在文化认同的作用下,顺理成章地成为汉民族的英雄。
他虽是一个民族冲突中的英雄,但他的经历却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过程中的普遍情况。
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中,外来的统治者总是希望保持并传播自己的文化,用自己的文化来进行统治。
在满族这个外来异族群体威胁到明朝的同时,带来的相异文化使汉族人群对本民族是否能延续产生了恐惧。
特别是知识精英的恐惧,更会为自己的文化信念献出生命,而这种本族的文化所导致的献身行为,在广大民众中往往引起极大的共鸣,从而引起普遍的抵抗。
如,明清之际的嘉定城抵抗正是由于满族统治者下令结辫,这一强迫性的违反汉民族传统的政策,引起普通人群的文化恐慌而兴起;史可法的牺牲更是知识精英献身的范例,各地抵抗者纷纷用其名义来号召人民。
此时身为民族中人,常常以不畏牺牲的精神去进行战斗,这时个人的战斗就不仅仅是为了这个王朝,也是为了祖先的坟茔和民族的文化信仰去战斗
了。
对个人而言,此时效忠的对象就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民族,只要是对外族入侵的抵抗就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
民族与国家在此时已然融为一体。
在这种危机的关头,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凸显出来,个人的生命价值就需要从这种联系中进行定位。
民族气节与个人价值的定位
毫无疑问,个人在系统中占有核心地位,因为个人既是民族和国家的构成元素,也是文化传统的实践者。
个人在冲突中的行为既是文化内化的结果,也是个人为自己所属的利益团体进行利益斗争的结果。
个人在行为中的牺牲必定牵扯到外部的文化认同和利益共鸣。
随着文化的变迁和利益的转移,对个人的评判可能会发生转变。
然而,作为历史的考察应最大程度地复原历史的文化价值和利益选择。
近年来随着人权问题讨论的深入展开,社会舆论对个人的生命价值日益肯定,对个人的生命日益重视。
叶文宪教授也是如此,这里有他正确的一面。
虽然他孤立地强调了扬州人的生命之失,从个人生命价值的角度否定史可法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爱人”之“仁者”;然而,在评价扬州城的抵抗中,他用后人的眼光将满族纳入中华大家庭时,似乎无视当时华夏——汉族亡国、亡族的危机,未将这一事件同国家冲突、民族冲突、文化冲突联系起来看待。
首先,从冲突的角度来看,史可法等人的行为不是无意义的。
叶教授认为既然统一是最高的价值取向,那么史可法等人的行为就成为阻碍统一的行为,是干了螳臂挡车的蠢事,对国家是无益的,因此在对国家意义层面上应该否定。
确实,历史上的中国既应该包括汉族王朝的疆域,也应该包括各民族王朝的疆域。
民族平等,各族统一中国都值得肯定。
虽然史可法等人的抵抗在短时段里确实延缓了国家的统一,但却对国家统一的持续有着长远的意义。
清王朝之所以能维持国家统一达两百多年,一个重要原因是实行了文化包容政策,一定程度上可能正是由于史可法等人的抵抗才驱使满清统治者认清实行这一政策的必要性,才使得国家不因文化的纷争而陷入动乱。
其次,从民族冲突的角度来看,虽然清王朝也是中国的一个政权,但是当时以史可法为代表的汉民族却不这样认为,许多知识精英不愿参加清王朝的科举考试,许多人拒不应招等。
甚至直到孙中山先生提出第一个“民族”主义时仍将满族视为外族,这些史实标示对史可法而言抗击的就是外族入侵,因为当时国家、民族正处于灭亡的关头。
在面临外敌入侵时,史可法在文化的浸染下,选择了尽忠而死,他忠的既是国家亦是民族。
可以说清朝正是鉴于如此的抵抗,才对汉民族的文化实行包容政策,汉民族的文化才未灭亡,汉民族的延续性才得以保障。
所以在评价扬州城的抵抗时,应该以当时的情境和所昭示的文化意义,将史可法等扬州军民视作抵抗外族的民族英雄。
再次,虽然扬州人民的生命之失是令人悲痛的,却使人不得不承认扬州人民的生命之失是文化传统的必然,是两种文化碰撞的结果。
扬州人的抵抗是为自己、为国家、为民族和文化传统而战的。
虽然扬州城的军民承担了血腥的恐怖,或许要怪罪史可法,但这种必然不是史可法一人之力所能挑起的。
没有史可法也会有另一个人承担,不是扬州人也会有另一个城的人们承担,与扬州城齐名的嘉定城便是一例。
所有抵抗者生命的献出,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成为文化所尊奉的楷模,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成就个人人格的楷模。
扬州城军民的生命之失,是国家、民族、个人与文化模式的生动注释。
因此,史可法等人的行为对民族、对国家、对文化、对个人价值取向的意义是不容抹杀的。
最后,来看看史可法人格英雄的养成。
当城破之后史可法被俘,在功名利禄面前,他选择了死亡,他所从事的事业虽然失败了,他的个人生命虽然结束了,但他做人的价值却得到了肯定,成为文化的楷模。
可以说任何一条直接对某一个集团产生利益的准则都会受到疑问,惟有从普遍的文化模式中引申出的做人价值是绝对的。
康熙皇帝对他的表彰,正是基于对他
做人价值的肯定。
后人之所以不管文化的变迁和利益的转移对他念念不忘,也正在于此。
由此归结到一个问题,从史可法的死来看气节与生命哪个更重要。
笔者认为,一个人为追求独立人格而死,即自己为自己而死,此时,个人生命的有限性未变,却额外获得了人格的价值。
人的生存权是人的基本的权利,正是基于对这一基本权利的认同,才需要对如何行使这种权利进行思考。
这种思考的结果便是超越死亡,用独立的人格去标定生的界线,用一种内省式的道德感鞭策个人自身,使之自己超越自己,最终达到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因此,史可法为气节而献身,当可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