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论文:设计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建筑设计研究论文(7篇)第一篇:人防地下室建筑设计要点思考摘要:就人防工程而言,作为一个附属工程,是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工程项目设计时,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便是对人防工程进行设计。
本课题研究中,重点对人防设计基准、内容等作出深入的研究分析,如何做好人防设计工作,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其防护作用发表个人的看法。
这里对人防工程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进行扼要的分析,对人防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作出全面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人防工程;地下室;设计要点1人防地下室建筑设计原则进行人防工程设计时,布局必须尽可能和所在地总体规划大致相当,而建立人防结构时,则按照用途情况作出科学的设计。
在符合用途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坚实、耐用、可行、成本低的基本准则完成工程设计工作。
与此同时,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平战结合因素,从而确保取得社会、经济、战备三者有机结合的最大效益。
1)熟悉并掌握人防地下室建筑的总体情况。
进行人防工程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对人防建设项目作出全方位深层次的了解:第一,必须掌握人防工程之上的地面建筑的概况,如建筑规模、类型、层数等,这些全是进行人防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第二,对人防工程建筑的防护类别、抗力级别、战时功能予以确定,从而对人员掩蔽、人防物资、人防电站等进行设计;第三,和有关专业人员进行沟通配合,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经济、适用、合理等若干方面的因素。
2)科学地进行防护单元、抗爆单元的划分。
就人防工程而言,防爆过程中,重点是对防护、抗爆单元进行划分,如此一来,在人防工程受到炸弹冲击时,因为合理的设置了防护、抗爆单元,则可以让建筑损害降低到最少程度。
怎么样对防护、抗爆单元进行科学的划分,是人防设计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从《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可知,防护单元及抗爆单元根据上部建筑的层数及多层防空地下室的类型级别等划分。
工程设计者对人防工程进行设计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从而防止对建成后人防工程产生不利影响。
建筑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茶文化在现代茶室建筑设计中的运用2、建筑设计表达的多元模式探讨3、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在建筑设计的运用4、创新角度下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考5、绿色建筑设计融入高层建筑实践分析全文总字数:19554 字篇一:茶文化在现代茶室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茶文化在现代茶室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摘要:由于人们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了精神文化生活上,平时爱与茶打交道的人们,就是在追求精神文化生活。
喝茶代表了健康生活,现在的人们都有饮茶的习惯,正因为这样,作为品茶集中地的现代茶室就产生了。
目前茶室的发展也越好越好,茶文化在现代茶室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讲述了茶文化与茶室的关系,以及茶室的功能创新,将茶文化与现代茶室建筑联系在一起,探究茶文化在现代茶室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现代茶室;建筑设计;运用现代茶室的建设需要根据客户需求来进行,这就需要设计者了解客户的心理。
茶室建筑设计不是一件容易事,设计者的个人思维具有片面性,不能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
如今时代在变,人们注重生活质量,喝茶不也只是单纯地品茶了,建造茶室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喝茶的精神需求,但是,茶室不能只停留在最初的理念上,对于茶室的建筑风格和茶室的功能也要更上时代。
传统的茶室建筑风格已经被淘汰,只有创新茶室建筑设计才是茶室能长期发展的根本。
1茶文化与茶室的关系喝茶是中国人们的传统习惯,茶代表着一种文化元素,对于中国人来说,茶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人们精神的寄托,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已经与人们的精神文化相结合了。
在详细理解茶文化的内涵时,需要考虑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元素,将优秀的文化元素保留并传承。
以往传统饮茶活动是在茶室中进行的,茶文化引导了茶室的出现,茶室宣扬了茶文化,两者相辅相成,才得以保留至今。
我国第一间茶室的出现就暗示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寄托,人们喜欢自然的饮茶方式,一边闲聊,一边细细品茶,享受平静时光,这也体现了茶室的价值,提升了人们生活品味。
高层建筑论文:关于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矗立。
这些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居住和工作空间。
然而,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困难,救援难度大,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加强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提高其防火安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结构和使用功能的特殊性,火灾发生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火势蔓延迅速高层建筑内部通常设有大量的管道井、电梯井、楼梯间等竖向通道,这些通道就像一个个“烟囱”,一旦发生火灾,火势极易通过这些通道迅速向上蔓延。
此外,高层建筑的外保温材料、室内装饰材料等也往往具有易燃性,会加速火势的传播。
2、人员疏散困难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垂直距离长,疏散通道有限。
在火灾发生时,人们容易恐慌,导致疏散秩序混乱。
而且,烟雾和高温会迅速充满楼梯间和通道,给人员疏散带来极大的困难。
3、救援难度大高层建筑高度较高,消防车辆和设备的作业高度有限,难以直接到达火灾发生的部位。
同时,消防员在登高救援时,需要克服体力消耗大、通讯联络困难等问题,救援难度极大。
二、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要点针对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防火设计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规划建筑布局在建筑设计阶段,应合理规划建筑的功能分区,将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区域与人员密集区域分开,并设置有效的防火分隔设施。
同时,要保证建筑周边有足够的消防车道和登高操作场地,便于消防车辆的通行和救援作业。
2、优化安全疏散设计安全疏散是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核心。
要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人员密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疏散楼梯、疏散通道的数量、宽度和疏散距离。
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确保在火灾发生时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地疏散。
3、选用防火性能良好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直接关系到火灾的蔓延速度和程度。
有关绿色建筑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广州御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110)【摘要】当前社会,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及能源的消耗量急速增加,从而导致资源大量减少,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以至于生态失衡。
而中国是一个能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但对能源的浪费和资源的消耗量却非常惊人。
近年来,国家开始发展绿色建筑,在注重建筑形象的同时,开始将环保理念应用于建筑中。
本文主要通过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认识、绿色建筑设计的遵循理念以及如何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等如干问题来对绿色建筑设计这一概念进行思考。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遵循原理;推动措施绿色建筑是目前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现今,世界各国已经陆续建立了一些绿色建筑,成为引领建筑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航向标。
绿色建筑的理论已经提出了多年,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绿色建筑应该以低耗为核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依靠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市场机制驱动,依靠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规范,从而实现建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人工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的良性循环。
1 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认识1.1 绿色建筑原型原始建筑主要以自然形成的山洞、巢穴等作为人类的庇护所。
这样的绿色建筑完全依附来源于自然,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结构简单,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花费任何的劳动力,但却满足了当时原始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也反映了建筑中的基本思想。
1.2 绿色建筑设计内涵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用水、材料等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便捷的居住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而绿色建筑设计则是指从最初开始设计,建筑师就遵循绿色这一要求,以建造绿色建筑作为目标,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
“绿色建筑”中所谓的“绿色”,在这里并不是指单纯指一般意义上的绿化,而是在建筑过程中,在不破坏基本生态环境平衡的条件下,凭借科学规范的整体设计,使建筑具有节能效果明显、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废物排放无毒害、室内环境健康便捷舒适、建筑功能灵活等特点及优点。
世博会D地块建筑规划设计思考摘要:结合世博会d地块,对基地地形采取重塑,营造人与自然交流、建筑与绿色对话,使建筑真正生长在绿色环境中;同时对建筑采取模数化设计,使得平面和立面模数化以配合多重适应性;对绿坡下的建筑环境舒适分析,并且从绿化、生态、节能等角度阐述了建筑整体环境设计手法。
关键词:世博会;建筑设计;模数化设计;环境设计abstract: combining the world expo d plot, to base to reshape the terrain, the human and the natural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and green dialogue, make a building real growth in the green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for building take modular design, makes the plane and facade modular to match the multiple adaptability; next to the green slope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comfortable analysis, and from green, ecology, energy saving, and perspective, discussed the whol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design gimmick.keywords: world expo; architecture design; modular design; environment design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世博会d地块位于浦东规划的世博国际村内,规划为中档公寓式酒店区域,建成后将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为各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人员提供完善的住宿保障,并与周边a、b、h、i等地块共同承担起生活居住和商业餐饮等功能。
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间的土地资源变得相对比较紧张,高层建筑成为必要的选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层建筑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层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对高层建筑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合理的造型是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高层建筑设计的原则及要点展开对高层建筑设计的全面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空间设计;规划设计1 高层建筑设计的要点高层建筑的设计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它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合理的造型就显的十分重要。
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是它的塔楼,塔楼的表现形式对高层建筑的造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1 发挥广场空间的巨大作用广场空间是建筑存在的基础,建筑通过广场与外部交流,发挥建筑的使用功能。
城市广场空间,不仅是城市精神的最佳载体,亦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全方位体现。
广场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广场一般由由建筑围合而成,但当进入广场的每条道路能够封闭视线时,或广场的角部封闭、中间开口,也能形成这种较为完整的空间围合感。
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
借助于周边环境以及景观要素,有效地扩大广场在城市空间中的延伸感和枢纽作用。
1.2 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一般认为建筑总高度超过 24m 为高层建筑,建筑总高度超过100m 为超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在全国各个大中城市拔地而起,它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使用空间,更多的绿地面积,同时也丰富了城市的轮廓线,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高层建筑类型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建造与自然环境。
高层建筑的最上部分――屋顶对整个建筑形象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虽然它较少影响到生态环境,但对塑造建筑的标志性、丰富城市天际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根据建筑的基座、楼身等因素加以空间塑造。
关于建筑外立面设计的讨论摘要:本文从建筑外立面的风格现状入手,对建筑外立面的概念认识和设计中的存在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建筑;外立面;设计;讨论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建筑外立面的风格现状建筑外立面给予直观的第一印象。
由于开发商的审美情趣有高下之分,对外立面的选择千变万化。
1.1 欧陆风格。
欧陆风格在20世纪90年代末曾经红极一时,其实,欧陆风格应归于新古典主义风格,它流行各国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其主要特点是:三段式结构,上中下有明显的色彩分段;顶部处理有装饰性手法;窗口与阳台有边框,阳台的栏杆装饰性较强,有时会出现罗马柱;至于色彩则以红白两色为主,红底白窗白阳台。
欧陆风格在外立面的变化主要在于顶部,上海万里城高层住宅顶部设计成一个连廊,广州一高层顶部处理称为“维也纳新古典建筑”。
从沿海城市迅速向内地城市漫延。
直到21世纪初,现代风格开始盛行,欧陆风格才逐渐势微。
做欧陆风格要注意按照楼房区别对待:若为低层、多层、别墅类,则力求做得彻底,真正做出异国情调;若是高层住宅,应力求简洁,抓住欧陆风格基本特点即可,否则就有累赘之感。
1.2 现代风格。
1.2.1 现代风格概括定义就是“简洁”。
现代风格针对古典风格而言,外立面绝无多余的雕饰,只有窗、阳台和横平竖直的简洁线条。
色彩趋向有二种:一种是银、白、灰之类的浅色系,另一种是红、黄、蓝之类的艳丽色系。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现代风格比较合适。
如上海中远两湾城总建筑面积有两百多万平方米,楼群集中,做成现代风格,给人轻松明快、焕然一新的印象。
1.2.2 开发商和设计院都在寻找外立面上的变化。
广州中海康城外立面以醒目的色彩予以突出,并大面积使用白色和浅灰,局部运用不同色彩组合来赋予各自个性,同时使整个小区的白色调更趋于统一,富于清新、明快的阳光气息,都受到了年轻消费群的热烈追棒,说明现代风格在市场上拥有广泛的基础。
建筑设计中结构思维的思考摘要: 伴随着国内的经济飞速发展, 国内的建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筑的空间和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
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结构技术的发展, 同时, 新的结构又促进着建筑的发展。
从古至今, 结构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起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决定作用。
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说:“结构原本就是建筑”。
建筑, 作为一个跨专业协调运作的体系, 也只有在各个专业协调一致完美体现的时候才能呈现出它最大的魅力。
文章主要以某中学体育馆设计为例,阐述了建筑设计中结构思维的体现。
关键词:建筑设计;结构思维;项目;结构体系一、项目的开始开发商需要在某中学的操场南侧建一个小型的体育馆。
整个设计受到工程造价和地块大小的严格控制。
体育馆的主空间跨度为39. 6 m 的篮球场, 体育馆主要满足学校的体育教学, 同时也要具备文娱活动的需求。
比赛训练馆1 层, 其他附属用房 4 层。
附属用房 1 层南侧部分为各种服务空间, 北侧的 2 层, 3 层为各种设备用房。
由于受地块大小, 以及开发商对建筑面积的需求, 使得建筑的造型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基本造型确定为长方体, 这样的建筑形体也更容易在保证建筑安全性的基础上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二、当代建筑中结构思维的体现通常情况下, 结构主要起承重作用, 其主要指的是把荷载通过其自身传至地基的建筑部分。
从古罗马砖石结构的梁柱、穹隆结构体系, 到中世纪的哥特建筑的拱券、飞扶壁及高耸入云的尖塔都向我们展示了在当时结构技术条件下为体现建筑美学使结构设计创作发展到淋漓尽致的状态。
中国的木结构, 在整个中国建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0 世纪的工业技术革命, 对建筑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其影响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同时对传统建筑技术产生了冲击。
新材料、新技术以及当时社会形势的发展对工程师的设计产生了重要作用。
结构思维的体现, 不是简单的对结构的完全暴露, 而是通过缜密的推敲, 使结构达到一种具有艺术感的表现效果。
关于对现代建筑设计的若干思考【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使用最新近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思想,而且现代建筑的结构设计要科学、合理、多样性的等特点,同时还要开发、研究新能源,注重能源的循环使用,还要定期对建筑物加以保养,从而延长其使用的时间。
由此看来,现代建筑还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最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目前,现代建筑中的智能建筑是最典型的代表,这也是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通过对现代建筑设计的要求和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从而探讨出未来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为今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绿色设计;智能建筑中图分类号:tu21前言现代建筑设计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艺术和各种学科的结合,创造出具有创新思想的建筑,经过科学、合理的计算得到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最新的理念。
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经常在头脑中出现一些创新的设计思想,然而,在实际的设计方案中却完全没有体现出创新的观点,出现了建筑功能和视觉效果不科学的现象。
其中,建筑物的有些设计和功能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完全忽略了建筑空间的使用的不同,在建筑设计中,只是生搬硬套特殊建筑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尤其是在空间设计或者是结构设计过程中,过分追求创新,而忽略功能、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样的想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2目前现代建筑设计的要求2.1运用最新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现代建筑设计应该对建筑物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正确处理好建筑物和四周环境的关系。
由于现代建筑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应该具有科学性,而且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要非常小,同时,要尽量使用可再生的能源。
在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物的结构要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建筑的原则加以合理的设计,运用最新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使得建筑物从能源使用以及创造景观等方面来看都具有可靠的科学性。
建筑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探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联系与协调2、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3、中低年级研究式建筑设计教学方法4、生态旅游下的树屋景观设计5、高职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作用分析全文总字数:20556 字篇一:探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联系与协调探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联系与协调【摘要】主要从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含义及重要性,以及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联系协调发展的策略2个方面入手展开分析,得出需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基点、实现建筑设计的全面优化、注重创新元素的合理融入以及将城市整体规划作为核心4点对策,希望能为有关人士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协调发展1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政府与社会各界对城市规划及要求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在城市建设愈发深入的大背景下,其与建筑设计间的矛盾也逐渐突显出来。
尤其是在涉及自然、人们需求及城市形象的情况下,城市规划建设更要面临重重困难与阻碍,此时要再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提供更高的保证,及时针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联系与协调展开探索必须要提上日程。
2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概述2.1城市规划设计的含义城市规划设计是以城市建设为基点展开的规划设计工作,设计人员需充分结合地方的历史背景、环境、经济以及交通等因素,对城市展开全面、具体的规划,规划中通常包括规划预期、发展方式及方向等,相对来讲综合性很强。
另外,城市设计规划由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2部分构成,前者主要是通过对各项资源的科学配置达成一段时间内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较为抽象化和数据化;而后者需使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与改善,是以市民习惯、空间格局为中心围绕展开的设计工作,具体性与图形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功能区的布局上。
2.2建筑设计的含义建筑设计实际上就是执行城市规划的一种手段,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效果,建筑设计必须得到保证。
首先,必须先明确建筑的使用用途,才能以其实际功能为依据展开设计工作,这也是提前分析施工难点并做好准备的重要基础,也是建筑施工方案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行性达标的关键保证,所以,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设计思考
摘要:设计无非有两类,当与现存作品关联,成为改良性设计;当与幻想、未来关联,即成为创造性设计。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设计总是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它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体。
不能否认优秀的设计作品源于设计师具有“良好的心态+优越的生活+冷静的思考+绝对的自信+深厚的文化”。
促销员、推销员向客户兜售产品,而设计师兜售的则是他自己。
自己的卖点——灵感、智慧、思考,它是一种奇珍异宝,也是设计与设计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
离开良好的心态是件很悲惨的事,起码对设计师而言。
这点让他终日难以平衡自己,难以体验生活,融入生活,难以提炼生活再至改善生活。
生活已零乱不堪,怎会有好心情从事设计,灵感的火花绝不会在乱草堆里迸发。
优越的生活可能说得有些绝对,但试想,在宽敞明亮的咖啡厅里,你一边感受着意大利拿铁咖啡的浓浓香味;一边在稿纸上信手涂鸦,时而停笔品一口咖啡,透过落地窗,慵懒地扫一下忙碌的人群;时而斜倚在松软的沙发里,没有人会打断你的思考,影响你,干扰你,灵感却会悄然地靠近你。
再试想,你被挤在一间四五平米的办公室里,一屋的职员,一屋的资料,一屋的烟味加上一屋的吵闹,恐怕很难挤出新鲜灵感吧!在我看来,良好的心态与优越的生活就像一对孪生姊妹。
我并非在宣扬小资情调,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性,否认平民化的生活一定没有优秀的设计作品。
我想说的是“优越的生活对设计优秀作品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
”
其实,在单纯地利用设计元素方面,我们与世界一流设计大师是平等的。
同样的点、线、面、体,同样的色彩,同样的设计法则,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达到他们的高度呢?撇开“机遇”“文化”不谈,“冷静、独立的思考”是关键。
都市生活无奈与纷繁,忙乱匹配。
若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师,不会被一个“忙”字淹没,他会忙里偷闲,让心静下来,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独立思考。
偶尔自我封闭一回,做一做“井底之蛙”未尝不可。
现在的设计不值钱。
印刷费包含了设计费,又不是商场搞促销——买一送一!设计大不如从前受重视,为什么?设计没有贬值,是设计师已贬值。
有太多太多不负责任的设计人员在滥竽充数。
信手拈来一幅图片,排几个字体,便完成了设计,这简直是天大笑话。
一幅图片加几行文字是拼贴,不是排版。
不讲版式,不讲对比,不讲视觉流程……只顾快枪快炮,赚钱重要。
有没有创意并不重要,只要把作品搞得天花乱坠,以“出跳”的形式蒙人就行。
稍加留意我们拿到的传单、DM、宣传手册……相当数量是此“杰作”。
设计自然也就不名一钱。
有这种设计人员存在,对于设计是一种亵渎,对设计元素是一种浪费。
当设计者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私欲扩张时,设计本身已不纯粹,已经走样。
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往往会很“吝啬”,每动用一种元素,都会很小心谨慎。
因为运用它们都是有理可考的,“浪费即是犯罪”“少就是多”,他们会这样告诫你。
设计中的“模仿”还可以理解,因为崇拜、向往是正常心理。
受某某大师、某某风格的影响很深,作品中留有其痕迹,这并不等同于抄袭。
抄袭等于掠夺,是无耻的行为,因为盗走了别人的奇珍异宝。
既然我们拥有与世界
一流设计师同等的设计元素,那为什么不利用它们来大胆地表达自己,推销自己。
原创对于设计师而言何等重要,它能使设计作品具有生命力,不被同化,不重复雷同,不附庸风雅,具有独创性。
设计师一定要自信,坚信自己的个人信仰、经验、眼光和品味,推崇个性化,不为个性而个性。
当然,坚持必须要有理由,若纯粹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那就大错特错了,设计师又不是一敲锣,便吸引众人的杂耍者。
数码科技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传统的纸、笔、圆规已被键盘、鼠标替代,复杂的运算、精密的制图尽可由电脑完成,但与此同时,数码时代对于激发灵感则具有灾难性的意义,任何蠢笨的想法都可以处理得很专业,很花哨。
一方面辅助设计师完成精彩的创意,一方面在吞噬他们的思想,使之惰于思考。
优秀的设计师不能完全依赖于数码科技。
技术上再精再通,充其量只是一个制作者、熟练工。
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完善想法远比更新手段重要。
”懂得节流优势,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事情其他人比你做得更好,不要让过多的技术问题困扰我们,阻塞设计思维。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交融、开放的世界。
二十一世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既然如此,设计师的思想就不应是因循守旧、保守呆板的。
一线设计大师最大的优势在于——在第一时间内,与世界顶级设计师们享受同样的信息资源。
各种媒体、杂志、互联网、论坛、讲座、展览……每分每秒提供着迅即的信息。
面对如此眼花缭乱的世界,设计师一定要分清优劣,辨别好坏。
学校里有导师会指正你,点拨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但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依赖别人,设计师尤其要有自己精辟、独到、敏锐的目光。
不然的话,或是
迷失自我,随时可能偏离正确轨道;或是被后起之秀替代,从此销声匿迹。
那么这种精辟、独到、敏锐的目光是如何确立的呢?它正式基于深厚的文化功底与修养。
文化与智慧的不断补给,能使此种目光更犀利,是成为设计界常青树的法宝。
将文化与设计比喻成“根与植物”的关系也好,比喻成“地基与高楼”的关系也罢,总之,在于说明其紧密的程度。
通常优秀的设计作品具有简单的外在形式、深层的文化内涵。
外行可能以一幅作品的“好看、不好看”来评判其优劣,而内行就会褪去一切漂亮外衣,探究实质。
外衣可以换,但组成元素是否可以替代?元素与文化的关系?设计者为什么用这些元素,而不用那些?换了我进行此课题设计,我会如何考虑?如何选用元素?这些看似简单的思考,被形式冲昏头脑的设计师会很容易忽视。
我很强调设计师应了解设计与艺术的发展史。
人习惯于问为什么,当你中途开始看连续剧时,自然会问:“前几集播了些什么?”设计师多学点“源文化”很重要,因为我们接受了设计中太多的“源分枝”。
当你通晓了源文化,就可以撇开其他,再创造一条分枝。
况且创造发现并不是凭空的。
多了解源文化,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少进死胡同,踩在前人肩膀上往高处爬,何了不为?有人说我完全不接受前人的某某主义、某某风格,走自己的路。
殊不知,你现在抛开一切所走的路,前人可能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走过,而且这条路被历史承认为行不通的。
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得不偿失。
“了解大同,才能独走边缘。
”
当然,多学源文化的优点不仅囿于此,那是在与大师们的思想沟通,借助大师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不是学他们那样思考,而是学会如何思考。
我把信息、源文化统称为“现有素材”。
设计师与这些“现有素材”的关系相当微妙——若即若离,泾渭分明。
既要时刻注意其动态,关注它,学习它,又要在某种时刻彻底抛弃它,忘得一干二净,绝不藕断丝连。
这种时刻,就是设计师在从事某项课题设计,完成某套方案时,这时需要抛开一切“现有素材”,正如前文所说的“保持一方自己的天空,独立思考。
偶尔把自己封闭起来,做一做‘井底之蛙’”这时的翻阅、启发,只能牵绊灵感的产生。
因为平时的关注在大脑里早已进行了分解、整合、重组,成为了一种潜意识,是奇珍异宝。
一旦设计时,它们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厚积薄发,成为了属于设计师自己的宝贵财富。
设计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可能这就是它的妙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