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它是一部伟大的语言艺术作品。
它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平中见情;人物形象生动,绘行绘神,情趣盎然;情节悲喜映照,冷热相生,张弛有度。
关键词浅谈《红楼梦》语言艺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每个想了解中国文化的人,都不能不读《红楼梦》,因为它是一部伟大的语言艺术作品,如同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如同贝多芬的交响乐,没有艺术的眼睛或耳朵,是很难读出其中的意蕴与情味的。
一、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平中见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红楼梦》的语言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平淡无饰,质朴自然。
然而,细细咀嚼,却平中见奇,平中见情,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初看,觉得傻气;细嚼,发人深省。
在那个政权、神权、夫权四重压迫下,在那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宝玉对“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强烈反抗,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热烈追求,全在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了。
正如柳湘莲对贾宝玉所说:“你们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正如焦大的“疯话”:“每日偷鸡戏狗,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一语道尽贾府的龌龊、荒淫、腐朽和罪恶,简单朴素的言语中,蕴含着满腔的愤怒和憎恶。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紫鹃骗宝玉说黛玉要回苏州去,宝玉顿觉晴天霹雳,于是,呆呆的,傻傻的,愣愣的,怔怔的,继而时哭时闹,似傻如狂,把贾府上下闹得惊天动地,丧魂失魄。
粗看宝玉太呆、太傻,细想却是十分的清醒,他对妹妹的爱,多么真挚,多么深沉,多么浓烈!质朴自然的语言里,饱含着多么动人心魄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曹雪芹正是怀着对人物的赞赏、同情、悲叹、憎恶等复杂感情,一边抹着“辛酸泪”,一边援笔成文的。
谈《红楼梦》语言艺术质朴自然的美《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文学史上,其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红楼梦》一书作者用传神的语言、跌宕的情节以及优秀传统表现手法,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花落水流红的社会人生悲剧,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朽,使之达到了“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
本文就是从诗意、情感和人性三角度浅析了《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一、漫卷诗香脂批有言:“雪芹作此书,亦有传诗之意。
”《红楼梦》真可谓是一部诗情画意的小说,其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诗意之美。
诗、词、曲、赋等贯穿着小说的始末,像题额、制谜、行令等活动更是成为小说中主人公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优雅文化。
在众女儿中,林黛玉是最具有诗人气质和诗人情怀的。
她就是诗与美的化身,作者就是以“充满爱抚、充满诗意的笔触来展开描写的”。
[1]比如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千古绝唱《葬花辞》写得是这样的洋洋洒洒,使我们于悲情叹惋间无不为之震心欲碎。
在那山坡僻静之处,这独把花锄的伤春少女临花照水,星泪偷潸,眼瞧着花逐水逝思量着“今我洒泪葬尔,不知来日葬我者何,芳园之大,魂归何处”。
又如在小说中提到的.香菱学诗,香菱虽出身卑微却因诗而贵。
她苦志学诗,为之疯魔,日间不得妙句,竟于梦中求索。
在曹雪芹笔下,仁义写诗的女子无不钟灵毓秀、品性高尚。
每位女子都就是一篇风韵精致且旋律优美至极的诗歌。
在这花落水流白的旷世哀歌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这“水作的骨肉”的羡慕与赞美,以及生之有涯而情之无涯的眷恋与遗憾。
二、情深意浓《红楼梦》以“情”字统率全文。
然红楼之情绝非矫揉造作,徒播发闺怨闲情,而是直面人生境况之小体悟,美感生命消逝之小可悲。
当我们参旗晴雯死去、黛玉回宫等情节时,无不为之动容泣泪。
因为这种至真至情不仅为《红楼梦》在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上提供更多了强有力的人性力量,为该作品在审美缔造上提供更多了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也为我们开拓了一个代莱审美范式领域。
关键词:语言艺术;特定语言描写;人物形;象刻画;谐音双关从古至今,针对《红楼梦》一书,从不同的视角而展开的研究与探讨有很多,而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红楼梦》一书中人物形象的语言艺术进行探讨,从特定人物形象的特定语言、语言反映人物的性格及心理活动以及语言本身的谐音双关这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相应的论述分析。
一、特定人物形象的特定语言(一)贾宝玉的重情痴情、随性愚顽“文学活动同时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
贾宝玉,作为唯一一个生活在大观园中的男性,他的存在,可以说寄寓了曹雪芹内心的一种期许,即期望他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追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爱情。
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影响,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贾宝玉的言语。
虽然这种言语并不是世俗眼中一个男子应该有的,但确是最值得让人深思的。
贾宝玉生来便追求自由,不愿受世俗礼法的约束,然而身边的人都劝他走仕途,这和他的思想观念起了冲突,因此,他最敬重和他一样追求自由平等的林黛玉。
对林黛玉,他是十分上心,非常痴迷的。
在《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一回中,“宝玉见黛玉有所误会,忙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接着,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
”“你放心”三个字,饱含了他对林黛玉的那份在意,试想,换了他人,谁能将这三字的精髓完全体现出来?不仅如此,在林黛玉害羞躲开之后,他还痴情地说出“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的话语。
这样一番话,想来在整部小说中,除了贾宝玉,难以找到第二个人能够说出。
(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疑心思虑林黛玉,由于父母去世较早,常年寄居于贾府,心生寄人篱下之感,因而时常会发出哀叹与感慨,在对待一些事情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十分敏感,尤其是和宝玉有关的事情。
她的形象,她的言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在《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宝玉来探望宝钗,恰巧黛玉来也探望,当黛玉看见宝玉独自一人前来时,便心生醋意。
而后,宝玉要喝冷酒,被宝钗两句话就劝住了,这让黛玉看了更不是滋味,恰好这个时候雪雁来送暖炉,黛玉就打趣说雪雁只把紫鹃的话当做圣旨一样来听,并借此来讥讽宝玉,暗讽宝玉只听宝钗的劝。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体会感悟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细腻的笔墨和无尽的意象,展示了一段充满矛盾的时代,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楼梦中语言的运用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作者采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反问、排比、曲折等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中的语言变得鲜活、灵动,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作者的语言表达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结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口音特点,妙语连珠,曲折生动,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语言表达的艺术手法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存在的,作者通过对话、描写、夹叙夹议等方式,善于把小说人物的心理、情感、人性、人生进行剖析,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起来。
例如,宝钗的豪气干云,贾琏的痴情懦弱,贾宝玉的多情伤感,王熙凤的狡诈机智……这些人物形象无不在感情和思想的表达上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使得读者更能够情感共鸣,也能够更好地认识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也被很好地运用在描写环境、社会生
活等方面。
作者用精致的笔墨,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例如,
梦幻中的花香鸟语,良辰美景;锦绣中的宝帐,绯闻缠身,以及
荒漠中的雪景,狼鸣饥叫……这些场景的描绘充满了画意和诗意,令人不寒而栗,甚至感觉到身临其境,对生活的再认识也更为深刻。
综观全篇,《红楼梦》之所以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
它展现的社会、人物、情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艺术所创
造的高度艺术价值和文学魅力。
通过对其语言运用的欣赏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古典文学和语言艺术,更好地感受到
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无穷魅力。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魅力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典范,汉语言艺术的宝藏。
“字字看来皆是血”,曹雪芹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极其生动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宏大严谨,“文备众体”,语言维肖传神,精练准确,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经典场景和细节描写连村妇野叟也能娓娓道来。
其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模拟人物言语诗词形神毕肖,“按头制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遣词造句精彩准确,富有神韵,“一字不可增减,入情入神之至”,细微处见真功夫;比喻运用贴切形象,清新工丽,深含哲理,让人过目难忘,叹为观止。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艺术《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有重要时代特征的、极其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是作者在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切的生活基础上创作的,是现实生活最典型、最精美、最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它所反映的现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极其深广。
它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环境中的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情、喜怒哀乐、饮食穿着、行医游赏等等生活细节,无不一一毕现。
它打破了以往小说戏剧传统的写人手法,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作者如实描写,不讳不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所写的四百多个人物中,形象鲜明、个性生动的人物不下几十人。
《红楼梦》的构思精巧而严密,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发展,都置于有机的整体结构中,没有草率的、多余的、做作的、游离的笔墨。
小说的文字常常前后照应,彼此关合,有时看似闲时一笔,却牵动半部情节,有些话语带有谶语或暗示性质,说明作者在落笔时总是胸中统筹全局、目光贯穿始终,所以读来让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
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
1.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卓越语言艺术的经典作品,其文字优美华丽、深入人心。
2. 作者巧妙运用形象化的描写,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令读者感同身受。
3. 红楼梦中的对白精彩而生动,语言细腻含蓄,带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4.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5. 红楼梦描绘了封建社会的众多细节,如礼法、宴饮、书院等,体现了作者对时代背景的独到观察。
6. 小说中的叙事方法灵巧独特,采用了复杂的故事结构和寓言插叙,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7. 红楼梦中的描写细致入微,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8. 小说中有很多精美的诗词和歌曲,以及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的描写,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9. 红楼梦的语言风格变化丰富,既有宫廷雅致的正襟危坐,又有民间俚语的俏皮幽默,兼具了多种文体的特点。
10.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押韵,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婉转,给人以动听的音韵感受。
《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篇一:《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的语言特点。
一、语言的传承《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小说,作者曹雪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曲艺、戏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元素。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雅、优美的风格。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古代诗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小说中描写黛玉葬花的情节,运用了古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将黛玉的悲伤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红楼梦》还传承了古代曲艺和戏剧的表演艺术形式。
例如,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对话采用了古曲剧的对白形式,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古典韵味。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使得《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
二、语言的创新《红楼梦》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在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作者通过独特的笔触,将古代语言与现代口语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同时也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在《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俚语、俗语等,这些语言元素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人倍感亲切。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对话,运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此外,《红楼梦》还运用了许多心理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和对话,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心理描写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加深入人心,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描写宝玉得知黛玉要离开人世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了宝玉深深的悲伤和无奈。
三、结论《红楼梦》语言的传承与创新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精湛的文学功底,作者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典语言与现代口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分析首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一是其精细入微的描写。
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细腻描写,将人物、场景、情感等进行了刻画。
例如,曹雪芹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纠葛。
无论是描述两人的相见恨晚,还是笔下的文化差异和家庭纷争,都通过细腻的表达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复杂性。
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产生共鸣。
其次,《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二是其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
曹雪芹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是比喻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比喻来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使文本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曹雪芹用“宝黛情深似海”来形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深厚情感关系。
第二是夸张手法,通过夸张来凸显人物的特点和情感。
例如,对于林黛玉的美丽,曹雪芹曾用“月白风清”的夸张形容。
这些修辞手法在《红楼梦》中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文本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再者,《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三是其独特的韵味。
曹雪芹运用了韵律明快的文言白话,使小说具备了独特的韵味和声音美。
例如,曹雪芹常常使用抒情的诗句来描述人物情感,使得整个文本都充满了音乐般的美感。
而且,曹雪芹还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对话更为自然流畅,贴近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
这些独特的语言运用为整个小说增添了一种美妙的音乐感。
最后,《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之四是其精妙的对仗和才情展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经常运用对仗的手法来组织语言。
例如,他在人物对话中常常运用平仄工整的句式,使整个对话更加协调和谐。
同时,曹雪芹还运用了自己的才情来展示文学造诣。
他对诗词歌赋的熟练运用,使得《红楼梦》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精湛的诗句和歌唱段落。
这些对仗和才情的展示,为整个小说增添了一种风雅和才情的气息。
总之,《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丰富多样,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独特的韵味和精妙的对仗和才情展示,曹雪芹展现了他卓越的语言艺术造诣,使得整个小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红楼梦语言风格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语言风格极富艺术感和文学价值。
以下是一些描述《红楼梦》语言风格的特点:
精致的描写:《红楼梦》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而著称。
作者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对人物、景物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描绘,使整个小说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
文学修辞: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这些手法使小说语言生动丰富,情感深沉。
古典文言:《红楼梦》采用了古代文言的语言风格,包括古文的语法结构、用词和成语等。
这使得小说显得典雅、古朴,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
对白的艺术:《红楼梦》中的对话精炼而有深度。
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达情感,还常常包含哲理和文学意味。
这些对话不仅推动故事情节,也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独到见解。
意境的塑造:小说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构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境的场景,如黛玉哭墙、贾宝玉送宝莲灯等,为整个小说赋予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音律的运用:《红楼梦》中的语言常常带有音律感。
作者通过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得小说的语言韵律感十分强烈,具有音乐性的美感。
哲学性的反思:《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对人生、爱情、权谋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
语言中常常蕴含有关哲学和人生观的思索。
总体来说,《红楼梦》的语言风格表现出深厚的文学内涵和艺术品位,使之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红楼梦的说话艺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尤其以其精细的人物描写和瑰丽的艺术风格而著名。
在这样一个繁华热闹的世界里,好像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说话的声音。
在小说中,有许多关于说话艺术的描写,这不仅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特征,也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把握能力。
一、言辞优美说话艺术,就是在平凡的言语中体现出对语言美的追求。
在《红楼梦》中,每个人物的语言方式都不同,但却都是优美、文雅的。
比如林黛玉脱口而出的“史湘云,你看这剪红绸子远不是两湖的?”一句话中就包含了许多的意蕴,其中的深意不是一般人能够领悟的。
整个文本中都是这种优美的言辞,通过这些言辞,读者不仅得到了阅读的快乐,也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二、言行一致其中关键因素是人物角色塑造。
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各异,但她们的对话和行为总是与她们的性格特点相一致。
对话体现了她们的品质和处世方式。
比如贾宝玉,他率性而为,对于宫女和奴仆都十分友好。
他既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也要求别人尊重他的人格,与众不同的豪放为其赢得了众人的敬仰与爱戴。
这样的言行一致,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生动,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深入人物内心。
三、借物象征在《红楼梦》中,很多时候人物的言谈举止往往通过借物来象征性地表达。
比如“荣府的绿肥红瘦”形容了荣府家族的兴衰。
“黛玉一颦一笑皆生动”形容黛玉的美貌动人,令人难以忘怀。
通过借物象征,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的内心和情感,让人物形象得以更深刻地铭记在人们心中。
四、语言巧妙通过语言的巧妙使用来达到某种效果,这也是《红楼梦》中语言艺术的一大亮点。
有些时候,人物的言谈举止能够揭示一些真相。
比如在宝玉生病时,凤姐趁机向王熙凤泼脏水。
这时候宝玉木补地说了一句“好好的院子,拿水泼那里?”这句话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宝玉说出这句话时,却明显地pointed out 了凤姐的用意。
通过巧妙地运用语言,作者让我们不仅能够理解人物的内心,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浅谈《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作者:蒲浩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11期
【摘要】《红楼梦》作为长篇通俗小说,其语言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整体美。
它的语言既通俗晓畅,又委婉细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事的语言,一是写人的语言。
尤其是写人的语言,一向被誉为典范。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艺术独具匠心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成就极高,而且也是古典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的。
它的艺术成就不只表现在对不同人物的真实塑造上、对景物的成功描绘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以及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上,更表现在语言上。
《红楼梦》作为长篇通俗小说,其语言充分表现了语言艺术的整体美。
它的语言既通俗晓畅,又委婉细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叙事的语言,一是写人的语言。
尤其是写人的语言,一向被誉为典范。
《红楼梦》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贵在传神,即写出人物的神态、精神和内心世界。
这主要是因为作品以北方人民群众的口语为基础,并吸收了传统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部分,这样就使得语言非常准确、精练、生动、流畅、色彩鲜明、富有表现力。
如在第六回中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次日,天未明时,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了几句话。
五六岁的孩子,听见带了他进城逛去,欢喜的无不应承。
于是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
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
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
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
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大爷们纳福!”众人们打量了一会儿,便问:“是那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那位大爷替我请他出来。
”那些人听了,都不理他,半日,方说道:“你远远的那墙畸角儿等着,一会儿,他们家里就有人出来。
”内中有个年老的,说道:“何苦误他的事呢?”因向刘姥姥道:“周大爷往南边去了。
他在后一带住着,他们奶奶儿倒在家呢。
你打这边绕到后街门上就是了。
”
作者抓住一系列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既表现了刘姥姥不得已而进城的农村妇女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又十分自然地写出了贾家这个贵族之家的煊赫声势。
《红楼梦》人物的语言,无不带有鲜明的个性,恰合人物的身份,这不仅体现在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这样具有突出个性的人物身上,就是那些下人、丫头,也由于其性格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着力刻画的人物之一,这个人“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但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得了个被休弃的结果。
在作品中,这个人物的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运用他那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使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例如第六回中对王熙凤等待刘姥姥来见的神态,作了这样的描述:
只见……,那凤姐……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里拿着小铜火柱儿,拨手炉内的灰。
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一个小小的填漆茶盘,盘内一个个小盖盅儿。
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
这才忙领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
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的安。
”
这段文字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凤姐的外形、姿态,而且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她的神韵,创造出一种境界,把凤姐那种高傲、矜持而又虚伪得令人难以捉摸的神态活活画出。
正如此处脂砚斋评
所说:“此等笔墨,真可谓追魂摄魄。
”
又如在第三十四回中宝玉挨打后,袭人、宝钗、黛玉等人的语言表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人物身份和关系。
袭人说:“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呼我一句话,也不到这份儿。
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宝钗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
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说到这自觉太过,不觉低头红脸不语。
黛玉来得最迟,眼哭得像红桃,话也说的最少,但感情却最深:“‘只见他的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
’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第三十四回)只有一句话,却准确地表现了林黛玉的无限深情。
另外,就同一个人物而言,在不同的状态下其语言也不相同。
贾宝玉平时的语言几分痴呆之中往往带有奇异、警策之语;而在他酒醉后,则简直变得颠三倒四,忽此忽彼。
如他在第八回中骂李嬷嬷。
同样的,老祖宗的语言,本是十分精明、风趣而又颇有气派的,但微醉之后,也变得不明事宜,不通人情起来。
如第七十六回中贾母在院中饮酒玩赏到了深夜,丫头怕她坐久了对身体不好,劝她回屋歇着。
贾母道:“偏今儿高兴,你又来催。
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
”由于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人物形象也就更加生动而富有魅力。
《红楼梦》人物语言的美,还表现在这部作品里常常以极简捷的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写出人物非常复杂的心境。
例如第四十回写凤姐上、贾琏等人忽然听说“鲍二的媳妇”吊死了,都吃了一惊,但凤姐“忙收了怯色”,反喝道:“死了罢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当有人来报告死者娘家要告状时,凤姐儿笑道:“这倒好了,我正想要打这个官司呢。
”人命关天的事情,就是凤姐也难免为之一惊,但她“忙收了怯色”、“反喝道”,这些文字,虽然也流露出了凤姐的故作镇定,但毕竟也显示了她的处乱不惊。
阅读《红楼梦》,你还会被其中的诗词所吸引。
《红楼梦》里的诗词,也是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的。
这些诗词的作用和过去的话本小说中穿插的有所不同。
不是作为著书者自己的创作,而
是作为书中人物的创作,也即是著书者代书中人物的创作,这就必须符合每个人物的性格。
大观园中的公子小姐闲来无事先后创建了“海棠诗社”和“桃花社”,也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不乏有令人赏心悦目者。
如在第七十回中,各人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填词。
林黛玉填的是《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毯。
漂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
薛宝钗填的是《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风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
同是填词,而且是同咏一题,林黛玉写得缠绵悲戚,而薛宝钗却写得气势开阔。
这是由于两个人的处境、心情、身世的不同造成的。
作者能抓住各自的性格特点而把它写得恰到好处,从中
也可见作者运用语言独具匠心,同时也体现作品的语言美。
此外,《红楼梦》中还经常出现隐语、禅语以及谐音双关的语言。
如第一回中的“大荒山无稽崖”;跛足道人所念的《好了歌》;还有“太虚幻境”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等等。
这些语言都各有所指,各有所寓,体现了作者运用语言之妙。
总之,于《红楼梦》全书中,“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鲁迅语),随处可见。
其语言造诣之深,实在是不可胜言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绥阳县旺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