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物理试题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280.12 KB
- 文档页数:3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试卷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只有一个符合题意)1、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B.动物细胞间的粘着性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C.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D.哺乳动物的细胞可以合成蔗糖,也可以合成乳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结构和化学成份这两个知识点。
细胞膜的功能之一信息传递,其方式如通过胞间连丝,A项正确。
糖蛋白与细胞相互识别有关,又与细胞间的粘着性有关,癌变后的细胞由于糖蛋白减少所以易转移和扩散, B项正确。
ATP水解后有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如电能、热能等其他细胞内的吸能反应,C项正确。
蔗糖是植物内的一种二糖,在哺乳动物的细胞不可以合成,故D项是错误的。
2.同一动物个体的神经细胞与肌肉细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两者所处的细胞周期不同B.两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C.两者所含有的基因组不同D.两者核DNA复制的方式不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分化这个知识点。
同一生物个体的不同细胞,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是不同的,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其DNA分子或遗传物质并没有差异,A、C、D都不正确,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之后,形成了不同的蛋白质,使各细胞中的蛋白质有所不同,故B项正确。
3.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成份这一个知识点。
内环境中的各种成份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氧气在生成的组织液中会高于回流的组织液,因为组织细胞在不断消耗氧气,这样氧气就能以自由扩散形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故A不正确,B正确。
因为毛细血管壁有一定通透性,所以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同理,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血浆与组织液可以发生物质相互渗透。
2014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天津卷)物理部分试题评析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教育局教研室邢彦君I.试题简评2014年高考天津理综物理试题,以容易试题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在考查综合运用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能力同时,体现对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考查。
试题模型、情境熟悉但设问独特巧妙,有似曾相识之感,注重物理学与生产生活实践及热点问题的联系,切近中学生的学习实际。
II.试题与解析第I卷一、单项选择(每小题6分,共3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质点作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该质点A.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B.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C.在前2秒内发生的位移为零D.第3秒末和第5秒的位置相同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难度较小。
0-2s时间里,质点一直沿正方向直线运动,由图像面积可知位移为2m。
2s末、4s末质点改变速度方向;由图像面积可知3s-5s时间里,质点位移为零,5s末质点回到3s末的位置。
选项ABC错误,D正确。
2.如图所示,电路中R1、R2均为可变电阻,电源内阻不能忽略,平行板电容器C的极板水平放置。
闭合电建S,电路达到稳定时,带电油滴悬浮在两板之间静止不动。
如果仅改变下列某一个条件,油滴仍能静止不动的是A.增大R1的阻值 B.增大R2的阻值C.增大两板间的距离 D.断开电键S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平行板电容器与直流电路的综合运用。
难度较小。
油滴静止不动,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及可知,电容器两极板电势差,即R1两端电压不变。
由及可知,若改变R1电流I必改变,R1两端电压U1必改变,油滴所受电场力必变化。
而改变R2的阻值不会引起上述变化。
增大两板间距,板间场强减小,电场力将减小。
断开电建S,容器将放电,随着板间电势差减小,场强减小,电场力减小。
选项ACD 错误,B正确。
3.研究表明,地球自转在逐渐变慢,3亿年前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2小时。
2014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浙江卷)物理部分试题评析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教育局教研室邢彦君I试题简评2014年浙江理综物理试题,以较容易试题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动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的能力,试题模型熟悉,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试题情境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科技及社会热点问题。
选择题比较容易,考查物理规律在简单情境中的运用,或对物理现象的辨析,无复杂的数学推理或运算。
实验试题以考纲规定实验为依托,考查学生创造性运用力学、电学实验基本方法的能力。
计算题情境复杂,对综合运用物理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建模能力、推理能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第25题,有较好的区分度。
II试题解析第I卷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机械波的振幅与波源无关B.机械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C.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与其运动方向相反D.动摩擦因数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无关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机械波、摩擦力等,难度较小。
波动过程中,各质点的振动情况与波源相同,波的传播速度是由介质特性决定的,机械波的振幅、频率及波长不会影响波速;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平行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施力物体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可能与受力物体相对另一参考系的运动方向相同,两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是由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决定的。
选项ACD错误,B正确。
15.如图所示为远距离交流输电的简化电路图。
发电厂的输出电压是U,用等效总电阻是r的两条输电线输电,输电线路中的电流是I1,其末端间的电压为U1。
在输电线与用户间连有一理想变压器,流入用户端的电流是I2。
则A.用户端的电压为I1U1/I2B.输电线上的电压降为UC.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I12rD.输电线路上损失的电功率为I1U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远距离输电,难度较小。
根据理想变压器的特点,I1U1=I2U2,则U2=I1U1/I2,A正确。
北京高考物理试题特点2014年北京高考物理试题特点一、考题点评在拿到今年北京的理综物理试卷并粗略看过后,不少物理教师的感觉是:难度适中,乏善可陈。
选择题里,热学概念、近代物理、振动与波的图像及光学每年必考,今年果然又如期而至;而另四题考察的电场线等势面、洛伦兹力、超失重问题和伽利略斜坡实验都是老生常谈,貌似平淡无奇;实验题只考了一个实验,考的是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难度有,但考生平时练得也多,除最后一空图像以外都十分常规,新意欠佳;计算大题的内容也与考前预期完全相符:22题北京真题和模考题中常见的三段运动,难度合理,容易上手;23题考查万有引力比较出乎意料,但整体难度平和。
最后一问的本质是比例问题,问法较为新颖,但计算量并不大;而24题竟选用了与今年西城一模压轴题完全一致的电磁感应单杆模型,连图都长得一样,让他十分讶异。
匆匆一瞥,发现设问的思路也与预期中的原理解读和微观受力推导相一致,而这种设计也很明显在向2013年24题致敬。
因此在刚拿到这份试卷的一小段时间里,夏梦迪曾认为,一份难度平和、平淡无奇、拼凑而成而又另人失望的考题又诞生了。
但与许多事物一样,今年的物理试题的表象是具有强烈欺骗性的。
在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并逐题解析之后,他有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认为自己开始的判断或许需经再度推敲。
选择题波澜不惊的背后似乎潜藏着一个个门槛和陷阱,在看似常规的实验题里得到高分似乎也并不是轻而易举,而计算题中22题中规中矩容易上手但考点丰富,而23、24两题的情景设计与设问更有许多可玩味之处。
因此我们决定从选择、实验和计算三个角度,来对这份看似简单平淡,事实上却亮点不断、新意迭出的2014北京高考物理试题进行详细的分版块解读。
二、选择题部分选择题一共8题每题6分,共计48分,全以单选的形式出现。
这48分在每位考生的物理成绩中扮演了基石的角色,同时也是大家在做到物理部分时首先面对的挑战,因此十分重要,咱们先来看前5道:理综13题,也就是物理第1题,考察的内容不出意外,与往年完全相同,依然是热学的概念性问题。
高考试题汇总目录(精心整理)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试题word版(含详细答案)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试题word版(含详细答案)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试题word版(含详细答案)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试题word版(含详细答案)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试题word版(含详细答案)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学·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7.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8.四联苯的一氯代物有( )A.3种B.4种C.5种D.6种9.下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的是()A.氢气通过灼热的CuO粉末B.二氧化碳通过Na2O2粉末C.铝与Fe2O3发生铝热反应D.将锌粒投入Cu(NO3)2溶液10.下列图示实验正确的是()A.除去粗盐溶液中的不溶物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C.除去CO气体中的CO2气体D.乙酸乙酯制备演示实验11.一定温度下,下列溶液的离子浓度关系式正确的是()A.pH=5的H2S溶液中,c(H+)=c(HS—)=1×10—5mol•L-1B.pH=a的氨水溶液,稀释10倍后,其pH=b,则a=b+1C.pH=2的H2C2O4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任意比例混合:c(Na+)+c(H+)=c(OH—)+c(HC2O4-)D.pH相同的①CH3COONa②NaHCO3③NaClO三种溶液的c(Na+):①〉②〉③12.2013年3月我国科学家报道了如图所示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为电池的正极B.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2O4=Li1-x Mn2O x+xLiC.放电时,a极锂的化合价发生变化D.放电时,溶液中Li+从b向a迁移13.室温下,将1mol的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H1,将1mol 的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H2,CuSO4•5H2O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 错误!CuSO4(s)+5H2O(l),热效应为△H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H2>△H3 B.△H1<△H3 C.△H1+△H3=△H2 D.△H1+△H2〉△H3 26.(13分)在容积为1。
绝密★使用完毕前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物理)本试卷共14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120分)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3、光导纤维的结构如图,其内芯和外套材料不同,光在内芯中传播。
以下关于光导纤维的说法正确的是A . 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的大,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B . 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的小,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C . 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的小,光传播时在内芯与外套的界面上发生折射D . 内芯的折射率与外套的相同,外套的材料有韧性,可以起保护作用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B . 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C . 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短D . 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大15、不久前欧洲天文学家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命名为“格利斯581c ”。
该行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5倍,直径是地球的倍。
设想在该行星表面附近绕行星沿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的动能为1k E ,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的相同质量的人造卫星的动能为2k E ,则21k k E E 为 A . B . C . D .16、为研究影响家用保温效果的因素,某位同学在保温瓶中灌入热水,先测量初始水温,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测量末态水温。
改变实验条件,先后共做了6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6 2000 98 12 77下列研究方案中符合控制变量方法的是A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3、5次实验数据B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2、4、6次实验数据C .若研究初始水温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1、3、5次实验数据 E . 若研究保温时间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第4、5、6次实验数据17、电阻1R 、2R 与交流电源按照图1方式连接,Ω=101R ,Ω=202R 。
深度评析近三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一)2003年新课标卷试题分析(考查省份:四川、云南、广西、贵州、西藏)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题难度值一览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试题依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衔接高中课程标准,注重深化基础,丰富问题情境,增强探究性,突出思维考查,在夯实知识基础的同时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模型考频与考点考频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知识点分值分布图对于电磁感应考查频次和考查总分值较高,试题常以线框切割、杆切割模型为载体,考查金属框/棒在进入磁场之后的运动与能量问题。
直线运动、相互作用等知识点常融合在相关试题中考查,不单独设题,试卷的综合性较强,试题的难度略大,对知识点的融合考查要求较高。
实验题不再是单纯的力学实验和电学实验,热学实验和光学实验也是考查的对象。
二、题型风向三、试题评述1.核心素养的培养。
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体现在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过程中。
试题更加突出真实问题情境的设计,选取鲜活素材,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同时,引导课堂教学加强与实际情境的关联,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2.实验探究能力的锻炼。
试题创新设问角度,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原理的理解、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测量方法的掌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试题充分发挥对高中实验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遇到的问题。
3.案例分析。
依据考试蓝皮书2020年1月版《中国高考报告》:根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遵循考试评价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四层”考查内容。
在“四层”的构建中,“核心价值”指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方向引领作用;“学科素养”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是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必备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第1页(共42页)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第2页(共42页)绝密★启用前201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共16页,30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试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Cl —35.5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20分)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蓝细菌(蓝藻)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A. 都有拟核B. 均能进行需(有)氧呼吸C. 都有线粒体D. 均能进行光合作用2. 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 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 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3. 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 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2H O 通过的物质B. 生物膜对K +、Na +、Cl -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 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 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4.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
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该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
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
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A. 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 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 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5. 在25℃的实验条件下可顺利完成的是( )A. 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B. 用斐林(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还原糖C. 大鼠神经细胞的培养D. 制备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固体培养基 的是( )6. 下列试剂中,标签上标注和A. 25C H OHB. 3HNOC. NaOHD. HCl-------------在--------------------此--------------------卷--------------------上--------------------答--------------------题--------------------无--------------------效----------------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第3页(共42页)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第4页(共42页)7. 下列金属中,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层能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空气氧化的是 ( ) A. K B. Na C. Fe D. Al8. 下列电池工作时,2O 在正极放电的是( )9. 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测0.1 mol/L 氨水的pH 为11:+324NH H O NH +OH -B. 将Na 块投入水中,产生气体:222Na+2H O=2NaOH+H ↑C. 将2CuCl 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发光:2+2CuCl Cu +2Cl -通电D. Al 片溶于NaOH 溶液中,产生气体:2222Al+2OH +2H O 2AlO +3H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丙三醇>苯酚>1-氯丁烷B. 用核磁共振氢谱不能区分3HCOOCH 和23HCOOCH CHC. 用23Na CO 溶液不能区分3CH COOH 和323CH COOCH CHD. 油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发生水解反应,且产物相同11. 用右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由②中现象,不能证实①中反应发生的是( )12. 一定温度下,10 mL 0.40 mol/L 22H O 溶液发生催化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