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计算机的安全与病毒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计算机安全与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日常的娱乐、通讯,到重要的商务活动、金融交易,计算机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尤为严重。
计算机病毒不仅可能导致个人数据的丢失、泄露,还可能给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因此,了解计算机安全知识,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护我们的计算机系统和数据至关重要。
计算机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篡改、破坏或泄露。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硬件安全、软件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
硬件安全主要涉及计算机设备的物理保护,防止被盗、损坏或未经授权的访问。
软件安全则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的安全性,确保其没有漏洞和恶意代码。
网络安全侧重于保护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中的通信和数据传输安全,防止黑客攻击、网络监听等。
数据安全则是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通过加密、备份等手段保护数据不被窃取或损坏。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传播,并对计算机系统造成损害的程序或代码。
它通常隐藏在正常的文件、程序或邮件中,当用户运行或打开这些文件时,病毒就会被激活并开始感染计算机。
计算机病毒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文件型病毒、引导型病毒、宏病毒、网络病毒等。
文件型病毒主要感染可执行文件,如exe、com 等;引导型病毒则感染计算机的启动扇区,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启动;宏病毒主要寄生在 Office 文档中的宏代码中;网络病毒则通过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危害极大。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网络传播: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等网络进行传播,如下载非法软件、访问恶意网站、接收带病毒的邮件等。
2、移动存储设备传播:如 U 盘、移动硬盘、光盘等,当这些设备在不同计算机之间使用时,如果其中一台计算机感染了病毒,就很容易传播到其他计算机上。
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治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开展业务,但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病毒的威胁更是不容忽视。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保护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以及数据不因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保障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而计算机病毒则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传播,并对计算机系统造成损害的程序代码。
它们可以通过网络、存储设备等途径传播,一旦感染,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数据丢失、个人隐私泄露等严重后果。
那么,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都有哪些呢?首先是黑客攻击。
黑客们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试图突破网络的防护,获取敏感信息或者控制目标系统。
其次是网络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网络钓鱼等手段,诱骗用户提供个人信息或者进行金融交易,从而达到非法牟利的目的。
再者,恶意软件的泛滥也是一大威胁,除了病毒,还有木马、蠕虫、间谍软件等,它们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信息、篡改系统设置。
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通过网络下载,用户在下载软件、文件时,如果来源不可靠,很容易下载到携带病毒的文件。
电子邮件也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病毒会伪装成正常的邮件附件,一旦用户打开,就会感染病毒。
另外,移动存储设备如 U 盘、移动硬盘等,如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频繁使用,且其中一台计算机感染了病毒,就很容易传播到其他计算机上。
为了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止病毒的侵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用户自身要增强安全意识。
不随意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不轻易下载未知来源的文件。
对于重要的个人信息,要注意保护,避免在不可信的网站上输入。
其次,要保持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及时更新。
软件开发者会不断修复已知的漏洞,更新软件可以有效降低被攻击的风险。
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也是必不可少的。
杀毒软件能够实时监测和清除病毒,防火墙则可以阻止未经授权的网络访问。
《计算机病毒与防治》PPT课件目录CONTENCT •计算机病毒概述•计算机病毒分类及原理•传播途径与感染方式•预防措施与策略部署•检测方法与技术手段•清除方法与工具介绍•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01计算机病毒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计算机病毒是一种恶意软件,通过复制自身并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传播,从而破坏数据、干扰计算机操作,甚至危害网络安全。
特点具有隐蔽性、传染性、潜伏性、可触发性、破坏性等。
01020304早期病毒蠕虫病毒宏病毒恶意软件与勒索软件发展历程及现状利用宏语言编写的病毒,通过办公软件的宏功能进行传播。
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蠕虫病毒开始流行,通过网络漏洞进行传播。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病毒开始出现,以恶作剧和炫耀技术为主。
近年来,恶意软件和勒索软件大量涌现,以窃取个人信息和勒索钱财为目的。
数据破坏系统崩溃网络传播经济损失危害程度与影响范围病毒可以删除、修改或加密用户数据,导致数据丢失或无法访问。
病毒会占用系统资源,导致系统性能下降、崩溃或无法启动。
病毒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到其他计算机,造成大规模感染。
病毒会给个人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包括数据恢复成本、系统修复成本和业务中断成本等。
02计算机病毒分类及原理010203寄生在可执行文件上,通过感染文件来传播。
修改文件内容,插入病毒代码,使文件执行时先执行病毒代码。
常见的文件型病毒有CIH、熊猫烧香等。
寄生在硬盘或软盘的引导区,通过感染引导区来传播。
修改引导区内容,插入病毒代码,使系统启动时先执行病毒代码。
常见的引导型病毒有大麻、小球等。
宏病毒寄生在Word、Excel等文档的宏中,通过文档传播。
脚本病毒寄生在网页脚本或邮件脚本中,通过网络传播。
利用宏或脚本语言的编程功能,实现病毒的自我复制和传播。
常见的宏病毒有TaiwanNo.1、Concept等,常见的脚本病毒有红色代码、爱虫等。
宏病毒和脚本病毒01020304网络蠕虫通过扫描网络漏洞,利用漏洞进行传播。
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1 / 1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3课 预防计算机病毒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3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常用的计算机病毒防范方法;二是了解防火墙。
这课内容以概念解释为主,有点抽象,教学时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同学们初步了解常用的计算机病毒防范方法;了解防火墙;知道对付计算机病毒重在预防,并了解预防的基本方法,其次才是查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讨论时,让同学们学习简洁、有条理地表达;让同学们尝试用对比的方法来理解新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同学们了解编制、传播计算机病毒是犯罪行为;提高同学们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的安全意识,培养同学们使用正版软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处理思路 重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 难点:什么是防火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认识了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以及计算机病毒“发作”的现象。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节课的内容来学习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
二、新课学习:(一)活动一:常用的计算机病毒防范方法 1.学生自读第15-16页内容。
2.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定期备份数据,尤其是重要的数据。
(2)尽量不使用盗版或来历不明的软件。
(3)安装正版防火墙和具有实时监控功能的杀毒软件。
(4)养成经常用杀毒软件检查硬盘、外来盘和外来文件的良好习惯。
(5)不要从互联网上随意下载软件。
(6)及时升级杀毒软件,至少每天一次。
(7)不要取消监视下载的功能,让防病毒软件自动运行。
(8)不要轻易打开陌生人发来的电子邮件附件。
3.说一说,为了防范计算机干如病毒,我们在使用U 盘、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活动二:了解防火墙 1.认识防火墙。
第三节计算机的安全与病毒防治
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的几个特性,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掌握预防和清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采用学生自学,教师提问的形式)
引入: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信息交流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计算机应用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所以计算机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
新课:
一、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安全(computer security)是由计算机管理派生出来的一门科学技术。
目的是为了改善计算机系统和应用中的某些不可靠因素,以保证计算机正常安全地运行。
二、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或指令集合。
这种程序能够潜伏在计算机系统中,并通过自我复制传播和扩散,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并给计算机带来故障和破坏。
这种程序具有类似于生物病毒的繁殖、传染和潜伏等特点,所以人们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一般软盘、光盘和网络传播。
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系统上的广泛传播,会造成大范围的灾害,其危害性更严重。
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隐蔽性病毒程序一般隐藏在可执行文件和数据文件中,不易被发现。
2) 传染性传染性是衡量一种程序是否为病毒的首要条件。
病毒程序一旦进入计算机,通过修改别的程序,把自身的程序拷贝进去,从而达到扩散的目的,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
3) 潜伏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寄生能力,它能够潜伏在正常的程序之中,当满足一定条件时被激活,开始破坏活动,叫做病毒发作。
4) 可激发性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激发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某个时间、日期、特定的用户标识、特定文件的出现和使用、某个文件被使用的次数或某种特定的操作等。
5) 破坏性破坏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最终目的,通过病毒程序的运行,实现破坏行为。
三、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计算机病毒有很大的危害性。
世界各国每年为防治计算机病毒投入和耗费了巨额的资金。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删除或修改磁盘上的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使之无法正常工作。
2) 修改目录或文件分配表扇区,使之无法找到文件。
3) 对磁盘进行格式化,使之丢失全部信息。
4) 病毒反复传染,占用计算机存储空间,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
破坏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使计算机不能工作。
四、计算机病毒的表现计算机感染病毒以后有一定的表现形式,知道了病毒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毒、消除病毒
常见病毒的表现一般有:
1) 屏幕显示出现不正常。
例如:出现异常图形、显示信息突然消失等。
2) 系统运行不正常。
例如:系统不能启动、运行速度减慢、频繁出现死机现象等。
3) 磁盘存储不正常。
例如:出现不正常的读写现象、空间异常减少等。
4) 文件不正常。
例如:文件长度出现丢失、加长等。
打印机不正常。
例如:系统“丢失”打印机、打印状态异常等。
五、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重视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如果发现了计算机病毒,应该使用专门的杀病毒软件及时杀毒。
但是最重要的是预防,杜绝病毒进入计算机。
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措施一般包括:
1.隔离来源控制外来磁盘,避免交错使用软盘。
有硬盘的计算机不要用软盘启动系统。
对于外来磁盘,一定要经过杀毒软件检测,确实无毒或杀毒后才能使用。
对连网计算机,如果发现某台计算机有病毒,应该立刻从网上切断,以防止病毒蔓延。
2.静态检查定期用几种不同的杀毒软件对磁盘进行检测,以便发现病毒并能及时清除。
对于一些常用的命令文件,应记住文件的长度,一旦文件改变,则有可能传染上了病毒。
3.动态检查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种种异常现象,发现情况要立即检查,以判别是否有病毒。
常见的异常有:异常启动或经常死机;运行速度减慢;内存空间减少;屏幕出现紊乱;文件或数据丢失;驱动器的读盘操作无法进行等。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更多的计算机病毒,这些病毒将会以更巧妙更隐蔽的手段来破坏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因此每个人必须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增强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意识,掌握清除计算机病毒的操作技能,在操作计算机过程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六、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课堂提问:
1.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这种特殊的程序能够在计算机系统中生存,通过自我复制来传播,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并破坏计算机系统,给计算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种程序具有类似于生物病毒的繁殖、传染和潜伏等特点,所以人们用计算机病毒一词来称呼这类破坏性程序)
2.怎样预防计算机病毒?(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措施一般包括:隔离来源、静态检查、动态检查等)计算机软件受哪些法律保护?(计算机软件受到以下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其他教案-第三节计算机的安全与病毒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