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摘要】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格品质起到重要影响。
本文从生命教育理念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素养和品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与传统生物教学内容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探讨。
生命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价值观念,为未来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持续渗透非常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塑造其健康向上的人格具有积极意义。
生物教学需要更多地注重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思想,让学生通过生物学习更好地理解周围生命的珍贵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命教育、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学生综合素养、人格品质、生态环境保护、传统生物教学内容、积极意义、终身发展、持续渗透。
1. 引言1.1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初中生物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取得好成绩,更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
通过生物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多样性,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探究生态系统的平衡等重要内容,使他们能够对自然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生物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格品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生物教学,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为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生命教育的概念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态度和生命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关注生命的生存、发展、平衡和和谐,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使之具备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和全面发展的终身追求。
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生命教育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生物知识的传授和生命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生物教学课程应该注重生命教育的渗透。
生物是研究生命的科学,而生命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生命。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命的起源、生物的繁衍、生物的进化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奥秘和生命的价值。
比如在教学中通过生物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由细胞来实现的,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不可思议和伟大。
还可以通过教学案例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生命的魅力和生命的神奇,增强对生命的赞美和珍惜之情。
学校和教师应该在课外活动中加强生命教育。
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科普活动和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奥秘和神奇。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动植物园、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生物,感受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植物实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生机。
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命敬畏和生命热爱,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生命教育的推广和实施。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注重生命教育的渗透,加强教师在生命教育方面的培训和引导,完善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和教材,加强生命教育的评价和考核,提升生命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只有在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生命教育才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渗透和实施。
在高中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之我见生物课是高中生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生物课,我们可以了解生命的起源、演化,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了解各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等等。
除了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生物课还应该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观点,谈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生物课堂应该注重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的观念。
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应该明白生命的可贵,不管是人类、动植物还是微生物,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珍惜濒危物种、反对虐待动物等方面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谈论一些动物园里动物被游客投喂食物导致生病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尊重生命的意识。
生物课堂还应该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关心他人。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物的生存故事,比如一些罕见的动物保护成功的案例,或者是关于人类救助他人的感人故事,来激发学生珍爱和关心生命的情感。
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生命是如此脆弱和宝贵,从而激发起他们爱护生命的情感。
在生物课堂上,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生命形式。
生物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有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每一种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多种生物的图片、实物,甚至是实地考察,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尊重生命的不同形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命教育观念,让他们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的多样性。
生物课堂也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生命教育,来加深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情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物实践活动,比如植物的种植、动物的饲养等等,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和奥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生物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责任感。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种植一盆小花,然后在生长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奇迹,从而培养出珍爱生命的情感。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路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与人的生存与生活,成长与发展,本性与价值密切相关。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使学生生命中的亮点全部展现出来。
为此,在初中教学实践中,许多人都主张将生命教育渗透其中,为学生成长增光添彩。
文章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先简单论述了生命教育的意义,然后就生命教育渗透路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一)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生命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普及生命知识,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心理素质,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
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的态度、情感,掌握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
生命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应该贯穿生命全过程。
生命是宝贵的,人的自然生命只有一次。
虽然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长度是可以衡量的,但是,生命的价值却是无限的,生命的精神能量强大无比。
要想激发人的灵性,使人的生命更有价值,需要以生命教育为根本,唤醒个体的生命意识,使个体为“我之为我”而努力。
如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非常快,初中生很容易出现思想问题。
借助生命教育让学生对生命进行了解和思考,使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极具必要性。
但是,之前,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受应试教育影响,生命教育是缺失的。
在生物教学中,很少会涉及生命教育这个议题。
为此,中学德育课程明确要求:“开展生命教育,宣扬珍爱生命的理念,让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积极进取、坚毅勇敢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毅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学德育课程的这一主张,与中学德育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为此,要将生命教育视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通过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生命意识,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发展的举措生命是有限的,宝贵的。
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探讨初中生物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对学生认识生命,了解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生命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命教育不单是一门学科,更是学生探索生命、了解自我价值的重要课题。
本文主要从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出发,进而探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将生命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探究实践活动。
标签:初中生物,生命教育,探究实践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生物教学不仅能够普及生物知识,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及发展,懂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命存在的价值,而且通过生命教育能够认识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意义,能够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生物教学课堂效率生物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中生物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生物生命成长方面的知识。
在生命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生物教育,可以满足学生对生命方面的认知需求,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各种动植物生命特征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
另外,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关注生态,不断开展与生命相关的知识性活动,也能够让学生在感受生物魅力的前提下感知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
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认知生命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生物教学课堂效率。
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近年我们常常会在媒体上看到有关青少年自杀以及杀害亲人的相关报道,这些不由得让人心痛。
在我国青少年死亡原因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自杀排在第一位,为什么他们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面对困难和挫折,其实这都是生命教育缺失的表现,学校、家长往往过于在乎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对他们生命方面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而且能够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是青少年自身发展以及完善教育体制的迫切需求。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探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渗透生命教学不仅要将生物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而且要让学生在理解生命教育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要通过生命教学懂得珍惜生命、爱护动植物。
生命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一、生命教育的概念和意义生命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生命的重要价值,促进学生维护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能力和意识的一种教育活动。
生命教育包括生命伦理教育、生态教育、生物科学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等内容。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加强生命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1.生命伦理教育生命伦理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生物教学,可以向学生传达关于生命伦理的知识和观念。
高中生物课程中的生物伦理、遗传伦理、生命伦理等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尊严和平等,学习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通过生物伦理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2.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生物教学也是生态教育的重要平台。
高中生物课程中的生态学知识,可以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爱生态环境,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意识。
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可以教育学生了解生物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
3.生物科学教育三、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高中生物课程应该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生物伦理、生态学、生物科学和人生观教育等。
通过灵活而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也了解相关的生命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水平。
2. 强调生命教育价值通过丰富的生物实验、观察和研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神奇和宝贵,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让学生明白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生命教育观念。
高中生物教学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包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关爱生命等。
通过生物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态度,增强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生命价值观。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在基础教育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的学科,向学生揭示生命的奥秘,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离不开生命,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目前的学校教育课程中并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只有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渗透。
初中生物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充分利用初中的生物学科中生命教育资源,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对学生的生命发展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关怀是一个有益而且必要的尝试。
首先,通过生命教育,能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存在,让他们感受生命的美好,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来自父母;其次,通过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珍爱生命,还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传统教学中漠视生命存在的现象有望得到改变。
生物学新课程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这与生命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
因此,在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课改的要求。
二、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现实背景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端正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身子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由于自身天赋条件的差别,家庭背景的不同,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爱好、思想品德等也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
教师只有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和自己一样具有存在的价值、拥有人格的尊严,要把学生真正地当朋友看待,与他们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互相鼓励和帮助,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进行生命教育打下感情基础。
生命教育渗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路径及意义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生命本质、价值和意义的教育,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尊重和珍惜生命,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以更好地面对生命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初中生物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章探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及路径,提出优化课程设计、创设情境教学、整合跨学科资源等实施策略,以期为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生命教育理念概述(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深刻认知与积极态度,引导其在思想、情感和行为层面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生命教育内容涵盖广泛,包括生命尊严、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平衡、健康生活方式、社会责任等方面。
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生命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公民,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关心他人和社会,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生命教育,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提高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落实环保、节约能源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展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之,生命教育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为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从而构建更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其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深刻认知、积极态度以及健康、和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命教育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生物学、心理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一是生物学理论。
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进化、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为生命教育提供关于生命起源、多样性、进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依据。
生命教育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摘要:人类若要避免经济上、生态上及价值偏向上的危害,就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着手改变。
从学校教育来看,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即要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生命,热爱生命,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懂得感恩,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接受磨炼,让生命之花傲然盛开,最终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物课堂教学渗透途径近年来,要求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人类若要避免经济上、生态上及价值偏向上的危害,就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着手改变。
从学校教育来看,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即要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命教育是生物教学的一根主旋律,如何让生物课堂的音符在生命教育的旋律中翩翩起舞,美轮美奂,已成为当前生物教学研究的一大热潮。
本文旨在从自身教学工作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初步探索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生命。
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
在讲授生物形态与结构等知识时,让学生感受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美、结构美;通过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最终使学生感受或体验生命之美,从而热爱大自然,欣赏生命。
二、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热爱生命。
本世纪以前人们还沉浸在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和从大自然摄取越来越多财富的激动心情中;但一夜醒来,忽然发现地球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所蕴藏的资源是有限的,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去不返的。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永远是养育人类的母体,也是人类发展的最后界限。
我在教授《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从而热爱生命。
三、让学生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领悟生命的奥妙,学会感恩。
生命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石梅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5期
摘要:当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缺乏生命意识。
本文论述了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时代意义和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尊重、珍爱生命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物教学实施途径
新课程标准倡导生物教学应达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情感目标。
生命教育是生物教学的一根主旋律,如何让生物课堂的音符在生命教育的旋律中翩翩起舞,美轮美奂,成为当前生物教学研究的一大热潮,个人结合自己的一些实际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生命教育的渗透
1.认识生命的神奇
新个体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不同的生物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往往不同。
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经过开花、传粉、双受精的过程,然后发育成果实和种子,再通过种子来繁殖后代。
在这个过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受到伤害,或没有传份,就不会形成种子。
而一粒饱满的种子仅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内在条件,种子要顺利地萌发,还必须要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等外部条件。
再如,对人类来说,男性每次产生几亿精子,而真正能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并最终发育成胚胎的只有一个,胚胎又需要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长达10个月的时间,一个新生命才得以诞生。
这些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了生命孕育的神奇与艰辛,体会到了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不容易!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1]
2.感受生命的珍贵
教材中,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珍贵的素材非常丰富。
例如“细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物都要经历一个出生、生长、成熟、衰老甚至死亡的生命历程。
人也有生老病死,人死后也和其他生物一样,最终会被分解成无机物重归大自然。
这是规律,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世界正是在这种生与死的不断交替中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知道,生死并不神秘,正因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彰显出生命的珍贵,才促使我们对生命进行认真的思考,珍惜并积极创造自身的生命价值,以积极的态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
再如,介绍细菌在生态系统的作用时,让学生知道,他们虽然个体微小,却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能在人类都无
法生存的恶劣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繁衍,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没有这些微小的分解者,动植物的尸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命也就无法生存。
可见,任何生命个体,无论形体上是大是小,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价值,任何生命都是珍贵的。
[2]
3.体验生命的和谐
长期的进化,造就了生命的和谐。
这种和谐既体现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又体现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上。
教学中要善于渗透生命的和谐美,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例如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既表现为种内关系,又表现为种间关系。
种内个体的互助关系屡见不鲜,可通过蚂蚁、蜜蜂、狼群等种内互助的典型实例,让学生明白个体的价值及分工合作的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
在学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可以将各系统的功能联系起来,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分别吸收氧气和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循环系统承担运输职责,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则发挥调节作用。
正是各系统的协调配合,才保证了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让学生由此体会到各系统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和谐美、统一美和有序美。
二、渗透母爱,学会感恩
1 、“妈妈的爱很特别”
母爱源于母性,是出于本能对后代的一种关心,一种疼爱,是亲代对子代的一种保护,是亲代对子代的一种信任、理解、支持。
如何在课堂中渗透生命第一课——母爱,成为生物学情感教育的一大课题。
可以在认识女性青春期发育过程中产生的第一次女性特征——月经时引出卵细胞的生存的艰难,进而连接新生命的“怀胎十月”的艰险,再通过安排学生调查准妈妈们的怀孕体会,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学会孝顺。
在学及血压时,学生讨论高血压的症状、缘由以及应对策略,有学生会说到自己身边的人,如妈妈血压偏高,妈妈不吃红烧肉和鸭煲等甜腻食品。
这时教师夸赞学生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之余,引出母亲与子女之问的亲情教育。
“妈妈的爱很特别,似一段缠绵的话语,似一份勤劳的早餐,似一次缝补的衣裤。
爱妈妈就请让妈妈开心。
”教学中渗透母爱,即意味着渗透一份亲情、一份真情,进行一个完整的人必须经过的情感教育,也是塑造学生完整品格的完美体现。
[3]
2 “感恩之心不可抗拒”
感恩是生命的基本属性之一。
生命需要活动,需要流动,需要友情,更需要亲情。
一个生命从呱呱落地,到学会走路,学会思考,再到成家独自生活,在此过程中无不透露着亲代对后代凝聚大量心血:不小心跌倒,不当心撞伤,不注意的烫伤,无意识地被欺负等,正是在长辈们的共同关注中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平安成长。
在谈及人体摄取的必需养分时,教师让学生对比父母们上学时候的伙食条件与自己的伙食,感受当时贫困给他们带来多大的艰难,进而引出今天幸福生活都是父母用他们的“心血”换来的,引导孩子树立“立志成才,阿报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论及血液的时候,说说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血量大小,引导学生得出父母一代的血量在逐渐减少。
在学及血压的测量时,教师设计“你为父母量血压”的课堂演练,并分发给学生安排他们回家后尝试给父母量血压,尽份自己的孝心。
在提及安全用药与急救时,设计家庭常会出现的紧急情况,如“父母突然发高烧,自己该怎么做?煤气忘关,发现以后应该怎么处理?药房买药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通过学生讨论,使他们达成共识。
生命不可抗拒感恩之心,更不可置若罔闻。
父母的心最通子女,长辈最了解自己的晚辈。
子女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其实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宽慰。
长此以往,亲情甚浓。
不仅可以产生亲情感应,形成亲情互动,更有利于营造相互理解、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
生物教学应该切实地去理解学生的认知习惯以及意志情感。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叶老告诫我们不能用机器大生产的方式“加工”人,而应当以有机生成的方法教育儿童,即把儿童看作是一个知、情、意全生命的生长过程,像种子那样,总是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根据自己的内在法则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所以,“人的生长与生态情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形成生命和谐发展的生态圈”。
参考文献:
[1] 严育洪.2007.微雕课堂:教学的细节功夫.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38~39
[2] 李传印2007.生物伦理学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科学对社会的影响.76~80
[3] 李传印.2010.生物学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重视与加强生命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