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糍粑情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清明节文案糍粑范文清明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墓地祭扫祖先和亲人的坟墓,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尊重之情。
糍粑,作为一种美食,也是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道食品。
下面是一篇关于清明节和糍粑的文案范文,仅供参考。
“清明节,临清明,祭祖先,扫墓地。
”清明节之际,人们怀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纷纷前往墓地,向祖先献上美食和鲜花,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敬意。
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道传统美食——糍粑,也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食品。
糍粑,别名“糕粑”,是由糯米、红豆、花生、芝麻等材料制作而成的食品。
它的制作工艺繁复,需要将糯米泡发、蒸熟并碾碎,然后与其他原料混合而成。
糍粑不仅味道香甜可口,而且口感独特,入口即化,给人一种美妙的享受。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提前准备好所需的食材和工具,然后共同参与糍粑的制作。
大家佩戴印花手套,将糯米搓揉成团,再将各种馅料包入团中,最后用竹篾将其裹好,放入蒸锅中蒸熟。
整个过程充满热闹和欢声笑语,让人倍感温馨和幸福。
而在糍粑做好之后,人们会将其摆放在祭品前,祭祖的同时享用这道美食。
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糍粑的美味,一边聊天一边品尝,增进了亲人之间的感情。
糍粑作为祭品,也是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尊重之意。
同时,糍粑也有着象征寓意。
糯米象征柔软,寓意着亲人的思念之情柔软如米;馅料象征着逝者生前的美好和记忆,将他们带到我们的口中,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糍粑在清明节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清明节,是我们怀念逝去亲人的日子,也是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时刻。
而糍粑作为传统食品的代表之一,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传统美食的魅力,更让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重温对逝者的追思和敬意。
清明节,摆上一盘糍粑,品尝那美味的糯米和馅料,让我们怀念逝去的亲人,感受亲情的温暖。
这个春天的日子,让我们一同前往墓地,敬献美食和鲜花,祭拜逝者,祈福家人平安。
“祖先保佑,家人幸福。
糍粑作文600字篇1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是一名中学生。
每日,时光从床头边游过,从门缝中钻过,它就在你眼前,可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流逝。
曾经的点点滴滴,都化为了往事。
在小学的假期时,我习惯于旅行,感受中华大地对我的召唤。
去年暑假,我和同学小铭去了贵州,去感受苗族的民族文化。
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苗寨,导游告诉我们,苗族有一种很传统的食物糍粑,于是,我们决定自己尝试制作糍粑。
导游似乎早就看出来了我们的意图,笑盈盈地搬出了石臼和木锤,接着,又搬出来了一桶蒸熟的糯米饭,并倒进了石臼里,并教我们如何将糯米饭捶打成糍粑。
看明白之后,我们开始着手尝试。
当我拿起那个沉重的木锤时,浓浓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同时也意识到打糍粑有多么辛苦。
用了很大的劲,我们才将那个木锤,重重地打在了糯米饭上,可当我们想把木锤再次拿起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粘稠的糯米饭已经牢牢的粘住了木锤的底部,我们使足了劲,才把木锤从那粘稠的糯米中拔了出来。
此时,我的脸上已布满了汗水。
为了尝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糍粑,我们使足了劲,又一锤子打了下去,紧接着,快速地将木锤拔了出来,这样我们便轻松了一些。
找到了省力一些的方法,打起糍粑来,事半功倍。
尽管我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濡湿,我的心却是欣喜的。
最终,打完上百锤后,糯米饭变成了糍粑,撒上花生碎、芝麻之后,我们终于尝到了糍粑的味道。
刚入口,浓浓的米香味便充塞了口腔,仔细的咀嚼,甚至还有一股香甜的味道萦绕,真是美妙极了。
当我的双手抚摸着那一个沉重的木锤时,我仿佛看到了苗族的先民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拿着木锤奋力捶打糍粑的场景。
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让我知道了,我们炎黄子孙应当好好珍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这些国家的瑰宝传承、创新!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把握机遇,珍惜每一分钟,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糍粑作文600字篇2度过了三百六十五个昼夜,地球转了三百六十五圈,我们企盼了三百六十五个日月,终于迎来了这欢庆的日子——春节。
美味的清明糍粑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每到清明,除了祭祖扫墓,让人
念念不忘的还有那美味的清明糍粑。
说起这清明糍粑,那可是大有来头。
听家里的长辈们说,以前在清明节吃
清明糍粑,是为了纪念先人,也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
如今,对于我们这些
小吃货来说,就是单纯地因为它好吃!
做清明糍粑可是个技术活。
先要去田野里采摘新鲜的艾草,这艾草呀,嫩
绿嫩绿的,还带着一股独特的清香。
把艾草洗干净后,放进锅里煮烂,再捞出
来和糯米粉揉在一起。
这揉面的功夫也不简单,得用力均匀,揉到面团光滑有
弹性才行。
接下来就是包馅料啦!馅料的种类那叫一个丰富,有甜口的芝麻白糖馅,
也有咸口的咸菜肉末馅。
我最喜欢的还是甜口的,咬上一口,甜甜的馅料流出来,那滋味,简直绝了!
包好的糍粑就可以上锅蒸啦!不一会儿,厨房里就飘出了阵阵诱人的香气。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守在锅边,等着糍粑出锅。
热气腾腾的清明糍粑端上了桌。
我顾不上烫,伸手就拿了一个往嘴里塞。
哇,软糯的外皮,香甜的馅料,在嘴里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
每次吃着这美味的清明糍粑,我都觉得特别满足。
这不仅仅是一种美食,
更是一种对传统的传承,对家乡的思念。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也馋得流口水啦?快来尝尝这美味的清明糍粑吧!。
我爱家乡的糍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家乡在宁波,这里没有什么秀美奇丽的风景,有的是肥沃的土地,纯朴的民风民俗,还有我忘不了的美味……说到过年的一些习俗,我更忘不了老家的打糍粑。
说起糍粑,大家一定不陌生。
糍粑是用蒸熟的糯米放到石槽里,用石锤捣成泥状制成的,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
那年冬天,我们村终于要打糍粑了,我们高兴地不得了。
勤劳的人们拿出了自家的工具,把用“腊水”泡了一星期的糯米拿了出来。
(腊水是表示腊月的水。
因为用腊水泡了一星期的糯米不仅口感爽滑,而且更是软得不得了,仿佛用手轻轻一捏它就碎了。
)腊月里打糍粑可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很高兴,亲戚邻居都来互相帮忙。
年轻的村姑娘总是用较好的普通话向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解释着打糍粑的由来。
外婆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带领我们来到“比赛”现场。
来到打糍粑的现场,那是一片的人。
只见舅舅,邻居家的叔叔们早已做好了准备,他们脱下了厚厚的棉衣,高卷袖管,一同跃跃欲试的样子。
糯米饭倒进石头中间的小缺里,外婆说那叫石舀,爸爸,叔叔,舅舅们开始捣起来,每隔一会儿,外婆就要翻一下舀中的糍粑,直到当糯米糍粑打成胶状时,外婆不停地往石舀里倒进自己调制已久的秘方。
还用手不住地揉着,咦?本来白色的糍粑怎么变成绿色了呢?原来,外婆把绿豆磨成粉末,加上了莲子芯中间的那点绿,再把它们一起加上了3:2的水,绿茶酱就调成了。
不一会儿,绿油油的绿茶糍粑就做好了。
看看别家的,也是形态各异啊!有的做的是红糖糍粑,有的是枣泥糍粑,还有的……看不出来,大家为了这次比赛绞尽了脑汁呢!大家把自己做的糍粑蒸了起来,到了夜晚,整个村子都被香味笼罩了起来,这时,就是我们的尝糍粑会了。
每一户人家都要拿出自己家做的糍粑,不论是路人还是城里出来玩的,只要碰到这尝糍粑会那可就要大饱口福了,十里的街,各式各样的糍粑随便尝,不用交一分钱,令我最难忘的是香芋糍粑和椰香糍粑,真是又家乡的美味香又脆,香芋软得使我牙齿都不忍心咬上一口,太香了!椰子的丝滑让我陶醉。
我爱家乡的糍粑我的家乡湖南龙山,群山环绕,连绵起伏,风景四季如画。
这里特产丰富,有洗车河霉豆腐;有苗市腊肉;有里耶古城米豆腐......更有老少皆宜的糍粑。
我爱家乡的糍粑。
每到寒冬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起年来,杀年猪、磨豆腐,到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更有趣的是打糍粑。
打糍粑是全家老少、左邻右舍齐上阵的欢快活儿、力气活儿。
一大早,爷爷就洗好上等糯米,沥干、上甑,把灶火烧得旺旺的蒸糯米饭。
热气腾腾的糯米饭,香气扑鼻,又香又软。
出锅时,爷爷总要吆喝:“小兔崽子们,吃糯米饭啦!”因为这个是我和哥哥的最爱,于是顾不上烫手,抓上一团糯米饭就当早饭。
爷爷将糯米饭倒进粑粑槽,身强体壮的爸爸和叔叔就抡起粑粑槌打粑粑。
你看,他俩各站一旁,扬起木槌,你起我落,互不相让,直到把糯米饭打成黏糊糊、软绵绵的饭泥。
饭泥黏住粑粑槌,扯得好长好长,才肯罢休。
饭泥出槽啦,心灵手巧的女人们开始“出糍粑”。
妈妈、婶娘、姑姑还有奶奶们一起上阵。
她们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将饭泥抹上蜡油、揉均匀,捏成一个个拳头大的小团,摆放整齐,最后用木板压平。
一个个又圆又扁的糍粑就大功告成!糍粑的保存时间很长,吃法也多种多样。
刚做好的糍粑可以直接吃。
干过后的糍粑用“腊水”泡在大缸里,随时拿来可以烤着吃、煎着吃、炸着吃、煮着吃......吃法不同,风味也不同。
我就喜欢烤着吃,拌上香辣美味的霉豆腐,别有一番滋味!糍粑的保存时间很长,吃法也多种多样。
所以,远离家乡的人们多会大包小包的带些糍粑。
我想,也许这就是淡淡的乡愁吧。
我爱家乡的糍粑。
(辅导老师:彭承建)。
浓浓的糍粑情作文浓浓的糍粑情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浓浓的糍粑情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盼啊盼,中秋节终于来了!在我们家乡,中秋节不仅要吃美味可口的月饼,还要吃令人垂涎欲滴的糍粑。
一想到它,那白嫩嫩的.“皮肤”、那香喷喷的“外衣”,便浮现在我眼前。
做糍粑,先选一些优良的白糯米,用水淘洗干净,再用清水泡上一阵子。
待糯米泡涨后,用甑子把它蒸熟,打开锅盖,一股清香味迎面扑来。
只见大人们把热气腾腾的熟糯米倒进一个石臼里,拿来一个大的木槌,用力地捣,捣得你双手发酸,满头大汗,直到将糯米捣成团,再把它弄出来,扯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像婴儿的脸蛋一样细腻,可爱极了。
然后,把它装在一个干净的盆子里,糍粑就大功告成了。
糍粑有多种吃法,有香面糍粑、水糖糍粑……我们小孩子都喜欢吃香面糍粑,因为这香面是用炒熟了的玉米、黄豆、芝麻磨成粉末加白糖做成的。
取上一团白嫩嫩的糍粑,在香面里打个滚,就“穿上”了美丽的“外衣”,一团香喷喷的糍粑便呈现在眼前,使你垂涎三尺。
我们迫不及待地抢上一团,咬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然后才慢慢地咽下去,那滋味就甭提了!吃完糍粑,满嘴满脸沾满了香面,伙伴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是一阵欢笑。
大人们最喜欢吃水糖糍粑。
做法是把水糖放进开水里,煮成糖浆,取一团白嫩嫩的糍粑,挂上糖浆,取出来,咬上一口,甜到了心头。
吃饭了,奶奶就做几个月亮似的大糍粑,抹上香面,让我们拿回家品尝。
回到家里,妈妈把这些糍粑切成薄片,放在太阳下晒干,逢年过节,拿出来用油炸熟,摆在桌上,一盘美味佳肴就呈现在面前。
美味糍粑叫人百看不厌、百闻不烦、百吃不腻。
吃完了,让你回味无穷。
我为家乡有如此美味的糍粑而自豪,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家乡的糍粑,搁不下那份浓浓的糍粑情。
糯米粑粑作文800字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美味。
糖醋排骨、油炸鸡翅、骨头汤……在这些美味佳肴中,我唯独情有独钟于“糯米糍粑”。
先看看做糯米糍粑所需要的材料吧:糯米粉若干(适量即可)、面粉少许、糖少许、食用油少许、喜欢吃芝麻还可以加芝麻。
糯米糍粑的做法:先要把糯米洗净,放在温水里泡上几个小时,糯米泡好后放在一个蒸锅里用旺火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糯米放在一个大石臼里,用木棍反复捣。
捣糯米是个需要时间和体力的工作,要一边翻一边捣,反复将糯米捣烂成团,糯米团会变得非常黏,并且完全没有米粒。
这样就做成了制成基础糍粑了。
捣好后把糍粑从石臼里拉出来摊在桌子上,在桌子上抹上食用油,防止糯米黏住桌子,先揉匀,并分成均匀的圆坨,再用双手揉捏蹭压做成一个圆形的饼,最后拿一个大板子一压,糯米糍粑就做好了。
一般是用炭火烤,这样叫叫烧粑粑,用青菜汤下粑粑片,叫煮粑粑,与腊肉炒,叫炒粑粑。
粑粑做得多,一时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内,这样可以储藏2到3个月都不会坏,有些爱讲究的土家人,还用蓼竹叶包成1对1对的,还在粑粑内放芝麻和糖,吃起来又甜又香,俗名叫“蓼叶子粑粑”。
特别好吃。
糍粑的样式有很多。
有的在糍粑上印一条鱼,那是表示人们年年有余;有的再糍粑上点上四个点,那是表示人们四季发财;有的在糍粑上印五个五角星,那是表示人们热爱祖国……糍粑不但样式繁多,而且形状也不拘一格。
圆形代表家人团团圆圆,永不分离;方的则表示土家人方方正正,直直爽爽。
不同的`形状代表不同的寓意,不同的颜色代表不一样的意义。
白色代表一个人的纯洁;红色代表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青色和白色代表清清白白……在过去,糍粑更是拜年不可或缺的礼物,俗话说,“拜年拜年,粑粑上前,”因为糍粑是团圆、圆满、元宝等的象征,表示对主人家的恭喜和朝贺,没有糍粑,再重的礼物似乎也不够分量,不成敬意。
看着我介绍,我都饿了,先不说了,我先去吃了。
第一篇:《家乡的糍粑——刘文琴》家乡的糍粑作者:刘文琴指导教师:封红润水城县木果中学家乡的糍粑刘文琴八(2)班“澎、澎、澎”,不知是隔壁邻居的槌声惊动了我家还是我家的槌声惊动了隔壁邻居,好像整个小村都在打糍粑的槌声中颤动,摇晃。
这就是我们家乡过年的奏曲。
爸爸抡着黑里透红的大粑槌,衣服脱了一件又一件,额上汗珠晶亮,口里吐着团团白雾,那样子让人想起“扬眉吐气”。
妈妈蹲在石盘旁,有节奏地揉弄着爸爸捶打的糍粑,像揉弄那无尽的乡情。
每每这个时候,隔壁的王阿婆,李二嫂,张大妈总要过门来凑凑热闹。
或是捏一团糯米饭尝尝,或是帮着做一阵糍粑。
时儿低声细语,时而开怀大笑,像要收藏新年的秘密,又像要撩开新年的快乐。
白白净净的糍粑像银盘,像月亮,也像太阳。
有的糍粑上点着四个小红点,听说那是四季发财的意思。
糍粑的形状不仅有圆的,还有方的。
糍粑的颜色也不都是白的,还有青色的。
听老人说,那象征着山里的日子:清清白白,团团圆圆;山里人的性格:方方正正。
每到年初一,精心制作的糍粑便随着:“恭喜”、“发财”声走向千家万户。
送走的是糍粑,打发回来的也是糍粑。
整个村子成了糍粑的世界。
他们是在比较糯米的白净,还是比较手艺的精巧呢?夜里,家家火塘边围着一大群人。
熊熊燃烧的树枝把小孩儿脸蛋烧成了苹果,在老人们脚掌上熏出铜钱花。
糍粑,你是乡情,你是山里人的日子——清清白白、团团圆圆。
第二篇:《家乡的糍粑(下水文)》家乡的糍粑──六年级下册第二组习作“民风民俗”下水文{家乡的糍粑}.十月十五中元节,虽然在全国各地不是很盛行,但在我们家乡婺源却盛行着打糍粑活动。
听祖辈们说“糍粑儿大,糍粑儿圆,家旺家团圆;各家各户,喜丰收”,意思是说:谁家的糍粑又大又圆,谁家的来年一定丰收在望。
为此,家乡每到中元节都会做糍粑,成为“雷打不动”的习俗。
按照我家乡的习俗,所谓糍粑,是中元节必须准备的食物之一。
还有各家生小孩了,热情大方的主人们也会发糍粑到亲戚朋友家,把这等好事告之亲戚朋友。
《乡情》作文600字初一【精选10篇】《乡情》作文600字初一精选篇1真的,简单朴实的味道,会留给同样纯真的童年。
——题记“糍粑喽,又甜又糯的手打糍粑哟——”耳畔又传来熟悉的叫卖声。
循着若即若离的香味走去,苍老的叫卖声在阳光中调皮地翻了几个跟头,最后稳稳地落在了我的面前。
抬眼,一位身着深青布棉褂,脚蹬千层底布鞋的老奶奶,右臂挎一筐白糯糯的糍粑,正对着我一脸慈祥的笑着。
她的旁边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还有一口四四方方的锅,锅底一层黄油还在“滋遛滋遛”地冒着热气。
顿时,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生。
记忆中,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被一点一点地抽离出来,然后又逐渐拼凑起来……童年,一个偏远的小镇,一个青石板小巷的深处,有一种我最爱的小吃——手打糍粑。
那时,只要过年的喜气从巷子里各个角落冒出来时,我那颗小小的心就开始欢快地扑腾起来。
没等悦耳的放学铃声响完,我便拎着书包,一阵风似的,冲出校门,来到卖糍粑的地方。
用稚嫩的小手从书包里掏出五毛钱递给卖糍粑的.老奶奶,然后蹲在一旁,两手托腮,静静地看老奶奶煎糍粑。
她先用油刷在锅底刷上油,再把糍粑放进去,一面煎得差不多了,就煎另一面,直至两面都发出诱人的金黄色,才罢休。
然后把糍粑盛起来,再在上面撒上秘制的油辣椒,最后用宽大的菜叶包着给我。
于是,香气马上在空中弥漫开来,我用鼻子使劲地闻了又闻,这时,口水总会情不自禁地流出来。
捧着糍粑,狠狠地咬上一大口。
啊!那粘稠的糯米,夹杂着菜油的醇香,松香脆软,吃在口中,香在心底。
一嚼,煎进糍粑里的油,便顺着嘴角流了出来。
每当这时,卖糍粑的奶奶,便会撩起她围裙最干净的一个角,轻轻地为我拭擦嘴角的油渍,像对待自家孙子一样,爱怜地说:“孩子,慢点吃,奶奶自家种的糯米,自家打的糍粑,你爱吃,奶奶多送一个。
”金色的夕阳下,一个老人,一个小孩,一锅热气腾腾的糍粑,组成了乡村一副最静谧最温馨的画面,那是任何丹青妙手都难以描画的和谐和美好,那是一种乡情,那是一段故事,那是一种家乡的味道。
【六年级作文】浓浓糍粑情
家乡的糍粑别具一格,十分美味,也是我最爱的美食之一。
糍粑全身呈乳白色,像一个皮肤白嫩的小婴儿,正在哇哇大哭。
远处看上去好似一个
圆圆的月亮,又像朵随风飘飞的白云。
糍粑表面摸上去软绵绵的,还很有弹性,十分惹人
喜爱,难道有谁见了不喜欢吗?
糍粑的作法十分直观,我还出席过制作呢:先把糯米晒干蒸熟,再把糯米放到一个小
缸里,用木槌几下地镬,等捣到你双手直发麻,看起来就是那种很硬的感觉的时候,再放
点面粉,用上吃奶的劲把它们搓在一起,使它们像是对恋人一样,紧紧亲吻,永不分离,
最后把它们扯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形状的小白球,再放到蒸笼上煎,不一会,一个个惹人
钟爱的糍粑就降生了。
在家乡,糍粑最常见的吃法就是糖水糍粑和香面糍粑了。
大人讨厌喝糖水糍粑。
先把冰糖放到水里用大火煮化了,再用铁钩挂着糍粑稳步装进
煮过了四五分钟就可以抽出去喝了。
听闻只要咬一口,就可以一直辣至心里。
(之所以就
是听闻,是因为大人说道小孩喝了可以掌控不了性欲,可以一直喝,短蛀牙,所以本人就
没喝过。
)
香面糍粑可是我们小人的最爱。
把芝麻,核桃仁,黄豆等磨成香粉,糍粑再往上一滚,香面糍粑就大功告成了。
小时候,每次我出去玩回来,外婆总是在为我做香面糍粑。
我便
会偷几个尝尝鲜,当外婆发觉时,我正在用黑乎乎的小手擦嘴呢。
此时,外婆总会咯咯咯
地笑,还大声说:“小东西,这都是你的,慢点吃,别呛着了!”
家乡的糍粑色香味齐备,儿时的味道至今仍然而令我回味无穷。
我爱你,家乡的糍粑!。
浓浓的糍粑情
盼呀盼,终于过年了!在我们土家族,过年不仅要吃美味可口的团圆饭,还要吃令人垂涎欲滴的糍粑。
那白白嫩嫩的“皮肤”,那香喷喷的“外衣”,便浮现在我眼前。
在我们土家族,过年必须打糍粑。
并留有俗语:“过年不打粑,老虎要咬妈。
”由此可见,我们土家族打糍粑从古一直传承至今,十分兴盛。
关于糍粑的传说,短小而精悍。
纪念牛王爷的节日,也就是牛王爷过年。
相传在很久以前,人们种地是靠人拉犁,十分辛苦。
这件事感动了上天,玉帝派牛神下凡。
牛神来到人间后和人结成了最亲密的朋友,给人拉车、犁地,有时还让人骑在他的背上。
人们的劳动强度减轻了,一年还能收获很多庄稼。
人们为了感谢牛神,就把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定为牛神的纪念日,并尊敬他为牛王爷,有的地方还为他修庙,每逢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就给他供上人们最爱吃的东西糍粑。
在上供时,先将糍粑用菜叶包着,然后递到牛的嘴里.有时候将糍粑贴在你的脑袋上,表示人们对牛的敬佩。
这样一代又一代的相传到如今。
所以,每当过年,人们照旧做糍粑。
说到糍粑的来历,我又不得不告诉你糍粑的做法。
做糍粑,选一些优良的白糯米,用水淘洗干净,再用清水泡上一阵子,待糯米泡涨以后,用蒸子把它蒸熟,打开锅盖,一阵清香味迎面扑来。
只见大人们把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倒进一个石磨里,拿来一个
大的木槌,用力地捣,捣得你双手发酸,满头大汗,直到将糯米捣成团,再把它弄出来,扯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像婴儿的脸蛋一样细腻,可爱极了。
然后,把它装在一个干净的盆子里。
糍粑就大功告成了。
糍粑有很多种吃法,有香面糍粑,水糖糍粑……我们小孩子都喜欢吃香面糍粑,因为这香面是用炒熟玉米、黄豆、芝麻磨成粉加上白糖做成的。
取上一团白嫩嫩的糍粑,在香面里面打个滚,白嫩嫩的糍粑就穿上了美丽的“外衣”,一团香喷喷的糍粑便呈现在眼前,使你垂涎三尺。
我们迫不及待地抢上一团,咬上一口,口感丝滑,入口即化,黏黏的,软软的,给人无尽的遐想,再咬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然后慢慢咽下去。
那滋味甭提了!吃完糍粑,满嘴满脸都沾满了香面,伙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是一阵欢笑。
大人们最爱吃水糖糍粑。
做法是把水嫩嫩的糍粑,挂上一层糖浆,纯白色的糍粑裹上一层金黄色的外衣。
使人迫不得已地想咬一口。
水糖糍粑,咬上一口,甜在心头。
吃饱了奶奶就做几个月亮似的大糍粑,抹上香面,让我们拿回家品尝。
回到家里,妈妈把这些糍粑切成薄片,放在太阳下晒干。
每逢过年,拿出来用油炸熟,摆在桌上,一盘美味佳肴就呈现在眼前。
美味糍粑叫人百看不厌,百闻不烦,百吃不腻。
吃完了,让你回味无穷。
我为家乡有如此美味的糍粑而自豪,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家乡的糍粑,搁不下那份浓浓的糍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