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万年不“进食”的超大黑洞
- 格式:pdf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1
再看黑洞的引斥力
科学家公布最新黑洞照片,直观显示物质陷入引起空间混沌
全球每日趣闻原创 2021-3-29
据英国媒体《每日星报》3月27日报道,科学家们发布了一张来自M87超大星际黑洞的照片,显示了在黑洞周围空间里有一个磁涡旋,该磁涡旋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引起了空间混沌。
科学家们使用建设在世界各地的射电望远镜联合观测同一目标并记录下数据,进行分析。
M87星系距离地球大约5500万光年,在M87星系中心有着一个巨大的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65亿万倍。
M87黑洞最初于2019年4月被全球多地的天文学家同步发现并拍到。
研究者们称在黑洞边缘可以观测到磁场,物质被黑洞源源不断地吸入。
同时,会产生另外一些物质喷射进宇宙空间,至少射到5000光年以外,超出了黑洞所在的星系。
伦敦大学牵头对于M87超大质量黑洞进行了研究,分析黑洞四周被极化的光线,发现光波仅仅向某一固定方向振动。
这些最新拍摄的图片给研究者们带来了强有力证据,说明神秘的宇宙射电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空间磁场又会到底如何互相影响,使得高温气体远离黑洞中心,帮助其抵御吸引力的拉扯。
看了文章
黑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星球,不但有引力,还有斥力。
物质被黑洞源源不断地吸入。
同时,会产生另外一些物质喷射进宇宙空间,喷射的距离是至少射到5000光年以外,说明斥力的大小。
神秘的宇宙射电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空间磁场又会到底如何互相影响,使得高温气体远离黑洞中心,帮助其抵御吸引力的拉扯,是引力和斥力的相互转换,引力、斥力是变化的电磁力。
原子、分子是带电的,原子之间同样有黑洞的这种情况。
星球、黑洞都是带电体,内外有变化的电磁力作用。
3亿光年外发现最大黑洞:
质量相当100亿个太阳
最大的黑洞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2月7日消息,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组科学家发现了两个已知最大黑洞,每一个的质量都相当于100亿个太阳。
这个科学家小组共有8人,由伯克利分校天文学教授马中佩领导。
在对两个距地球3亿光年的最大星系进行观测时,他们发现了这两个黑洞。
研究发现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此前的最大黑洞纪录保持者质量是太阳的60亿倍,是33年前由加州理工学院的华莱士-萨金特在M87星系发现的。
黑洞由超大恒星塌陷形成,包括光线在内的任何物质都无法逃脱它的巨大吸力。
马中佩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我会将黑洞比喻成潜伏在太空的一个怪兽,你看不见它,但在靠近它时,它就会把你吸进去。
黑洞是宇宙内引力最大的区域。
”通常情况下,在两个星系合并时,它们会形成一个更大的星系,它们的黑洞也会合并,形成一个更大的黑洞。
马中佩说:“我感到非常兴奋,因为通过对这些黑洞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星系如何形成。
我们认为它们在母星系形成时形成。
让我感到非常好奇的是,这些黑洞如何拥有如此巨大的质量。
它们潜伏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质量却是一个天文数字。
”马中佩和她的研究小组同样获取了其他星系的数据,未来将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可能存在的其他黑洞。
28 INNOVATION TIME 2018.04近期,《自然》刊发的一篇文章再次刷新了人类探测黑洞的记录。
该文章宣布发现了宇宙大爆炸之后6.9亿年的超大质量黑洞,是迄今所知宇宙最早期的超大质量黑洞。
如果将可观测宇宙历史138亿年浓缩为100年,那就相当于在宇宙只有5岁时,养育了一个大胖子黑洞。
这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胖子黑洞是如何养成的?几百万倍太阳质量)和介于恒星级和超大质量黑洞之间的中等质量黑洞三大类。
目前,恒星级质量黑洞和超大质量黑洞都被观测到,唯独中等质量黑洞的观测成果甚少。
心,它们之间相互碰撞并合形成更大质量的恒星,直至形成质量在几百倍至几千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并最终塌缩形成中等质量黑洞。
年幼的宇宙如何养育出大胖子黑洞左文文/文科学探究SCIENTIFIC INQUIRY前 沿 热 点到的大胖子呢?最自然的一类种子黑洞要寻根于宇宙大爆炸后几亿年左右形成的第一代星系。
它们中的大质量恒星快速演化到晚期,发生超新星爆炸,核心残留的天体便是质量约几百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但如果假设种子黑洞是这类恒星级质量黑洞,鉴于质量增长的速度受爱丁顿吸积率限制,那么即使种子黑洞一直以最快速度成长,质量增长到十亿、百亿倍太阳质量所需要的时间也远远超过它的年龄。
这就带来了所谓的黑洞成长时间危机问题。
吃得更快,还是生来就更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缩短超大质量黑洞成长所需要的时间,天文学家们从理论上提出了多种可能方案,其中有三种被广为接受。
其中一种方案中,科学家假设种子黑洞仍然是小质量的恒星级黑洞,但是成长速度更快,以超过爱丁顿吸积率的速度吃东西。
理论研究发现,要想维持超爱丁顿吸积,需要保证种子黑洞深居足够致密的气体中,从而使光子无法有效地辐射出光子的海洋中。
而针对黑洞吞噬的气体供给方面,上海天文台沈俊太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旋涡星系的盘状结构容易受到自身动力学不稳定性或者星系间的潮汐作用的影响而形成星系棒;早期星系演化中星系棒能够驱使足够多的气体流入星系中心,为形成超大质量黑洞提供了潜在的原料。
黑洞简短介绍
黑洞是宇宙中一种极为神秘而引人入胜的天体现象。
它产生于恒星的末期,当恒星耗尽了核燃料并失去了平衡时,其内部会发生内爆,使恒星坍缩成一个奇点,即黑洞的核心。
奇点和事件视界
黑洞的核心是一个奇点,这是一个密度无限大且体积无限小的点。
在奇点周围,存在一个叫做事件视界的区域,它是黑洞表面的边界,处于此界外的物质和信息无法逃离黑洞的引力。
引力和时间弯曲
黑洞的引力极其强大,它能够弯曲时空,使光线和物质改变方向。
这种引力弯曲导致了著名的光球效应,光线在黑洞附近绕行,形成一个闪烁的环。
黑洞的捕获和增长
黑洞能够通过吸引周围的物质而增长。
当物质靠近黑洞时,它
受到极高的引力作用,被加速并加热,最终陷入黑洞之中。
这一过
程在宇宙中的星际尘埃和气体云中经常发生。
黑洞的辐射和蒸发
根据霍金辐射理论,黑洞可能会通过辐射而逐渐蒸发。
这种黑
洞辐射是由于量子效应在事件视界附近发生,导致黑洞失去能量和
质量。
然而,目前尚未观测到黑洞辐射的直接证据。
研究的重要性
对黑洞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演化和结构,还有助于探索时空弯曲、引力理论以及量子物理等前沿科学领域。
此外,黑洞也是宇宙中最极端的天体现象,了解它们的特性和行为
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和广泛的科学普及。
综上所述,黑洞是宇宙中的神秘天体,其具有极强的引力和时
空弯曲效应,吸引着人们的关注与研究。
对黑洞的深入了解,不仅
是科学前沿领域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人类认知的一大突破。
黑洞,是宇宙中的一种神秘天体,其引力异常强大,连光都无法逃逸。
科学家们对黑洞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观测,希望能够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本文将就黑洞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观测方法和科学意义进行介绍。
1. 基本概念黑洞是宇宙中一种极其密集的天体,其引力场异常强大。
它的存在基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当足够大质量的恒星耗尽了核燃料,无法抵抗自身引力而发生坍缩时,就会形成黑洞。
在黑洞的表面,称为事件视界,光和物质都无法逃逸。
2. 形成原因恒星在消耗完燃料后,会发生超新星爆发,留下超大质量的残骸。
如果这些残骸的质量足够大,它们就会坍缩成黑洞。
另外,两颗致密天体的合并也有可能产生黑洞。
3. 观测方法由于黑洞本身无法发出光线,并且吸收周围所有物质和光线,所以直接观测黑洞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科学家主要通过间接的方法来观测黑洞,比如利用射电望远镜和X射线望远镜观测黑洞周围物质的运动和辐射情况。
4. 科学意义黑洞在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中具有极大的科学意义。
它们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和引力理论,也有可能对未来的太空旅行和星际导航产生影响。
观测黑洞还能验证广义相对论等重要物理理论。
黑洞是宇宙中的奇妙存在,其神秘性吸引着无数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
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我们会对黑洞有更深入的认识,揭开宇宙中这个神秘的面纱。
个人观点:黑洞作为宇宙中的奇妙存在,其探索和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黑洞的了解会越来越深入,也许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利用黑洞的某些特性来实现更深入的宇宙探索。
黑洞是我们宇宙中最神秘和奇妙的存在之一,其引力场异常强大,甚至连光和物质都无法逃逸。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观测黑洞,但科学家们通过间接的方法和观测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黑洞的重要发现和认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黑洞的科学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可能应用。
黑洞在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通过观测黑洞周围物质的运动和辐射情况,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和引力理论。
天文学家发现首颗被逐出星系的超大黑洞Steed发表于 2008-05-05两个黑洞并合,爆发出强烈的引力波,将并合形成的新黑洞抛出星系,速度可达每秒上千千米。
这可不是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来的假想场景,最新的发现表明,这种极端“驱逐”事件在我们的银河系中确实发生过。
如果两个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会以光速向外传播。
不过,这些引力波并非传向四面八方,而是主要集中在一个方向向外发射,因此黑洞就会像发射过炮弹的炮身一样,朝相反的方向反冲。
结果就是,这个黑洞被逐出了星系中心。
如果反冲速度足够高,黑洞就可能完全摆脱所在星系的引力束缚。
德国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的斯特凡尼·科莫萨(Stefanie Komossa)领导的天体物理课题组发现了第一颗被逐出星系的黑洞。
他们通过直接观测证实,这颗距离地球100亿光年、质量相当于几亿颗太阳的黑洞,正以每秒2,650千米的速度被逐出星系。
这颗黑洞正从周围的吸积盘中吞噬气体,从而发出各种辐射,让科学家能够观察到它。
盘中的气体足够这颗黑洞继续吞噬大约数百万年。
这项新发现很重要,因为它间接证明黑洞确实会并合,而且并合有时确实会产生巨大的反冲。
不过,由此得出的另一项推论就是,必然有一些星系中心没有黑洞,也必然有一些黑洞永远游荡在星际之间的虚空之中。
这又会引发一系列新问题:宇宙早期星系和黑洞是共同形成及演化的吗?是否存在一类星系在演化过程中失去了星系中心的黑洞?果真如此的话,这些星系随后的演化与那些仍然拥有中心黑洞的星系又有什么不同?通过把地面及空间的直接观测与理论模型结合起来,天体物理学家正着手解答上述问题。
不过无论答案是什么,观测到第一个被逐出星系的黑洞,都将对我们理解星系的形成及早期宇宙的演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看银河系黑洞停止“进食”开始向外喷射
最新发现: 银河系中心超级黑洞停止“进食”开始向外喷射
什么值得挖 04-17
天文学家通过钱德拉x 射线天文台发现位于银河系中心的一个超级黑洞的猎食习惯发生了改变。
超级黑洞停止“进食”开始向外喷射。
在黑洞覆盖范围内,黑洞仅吞噬周围不到1% 的气体,其余大部分被抛回太空。
研究报告中指出:与人们想象的相反,实际上黑洞并非吞噬所有靠近它们的一切。
显然,人马座A 星发现很多食物难以下咽。
科学家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对黑洞作了更缜密的考察,发现黑洞会像“蒸发”那样稳定地往外发射粒子。
当黑洞死亡时可能会变成一个“白洞”,它不像黑洞吞噬邻近所有物质,而是喷射之前黑洞捕获的所有物质。
黑洞使用x 射线排放,可以通过黑洞产生的热量测出黑洞的引力。
我也记不清楚了,什么时间以前,在网上发布的文章就说过,黑洞不但有很大的引力,还有很大的斥力,引力和斥力能互相转换。
转换时过零点有噪音,振动。
任何物体之间都有引力和斥力作用,只是大小不同。
黑洞与星系之间同样也是引力和斥力的作用。
当时我的文章出来要么被删,要么说有广告被屏蔽。
而今这些文章出来了,那些删文章的人,或者说有广告的人如何是想???
这一篇文章是不是也证明了我的说法(理论)是正确的?万有力与电磁力的统一。
宇宙黑洞;无垠宇宙中的巨无霸陷阱宇宙黑洞:无垠宇宙中的巨无霸陷阱宇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之一。
我们对于宇宙的探索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起源和存在意义,还揭示了许多神秘而壮观的现象。
其中最引人入胜且令人着迷的之一,是宇宙黑洞。
宇宙黑洞,也被称为“巨无霸陷阱”,是由质量极为庞大的恒星坍缩而成的天体。
当一个恒星耗尽了其核心的燃料时,它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产生巨大的引力,使得其质量塌缩到极点,形成一个密度极高、引力极强的区域,即黑洞。
黑洞的引力非常强大,甚至连光线都无法逃离它的束缚,因此被称为“黑洞”。
在黑洞中心的奇点,质量集中到了无限大,这也是物理学的规律所无法解释的一个难题。
黑洞的外围则有一个称为“事件视界”的区域,超过这个范围的物体将无法逃脱黑洞的引力,被无情地吞噬。
在无垠宇宙中,黑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代表着极端的物质和能量密度,可能对宇宙的演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黑洞可以吞噬周围的物质,甚至连星系也无法幸免。
当物质进入黑洞时,会形成一个称为“吸积盘”的环状结构,在这里物质被加热到极高的温度,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除了吞噬物质外,黑洞还可以通过其强大的引力作用改变周围空间的结构。
它们可以扭曲时空,使光线弯曲和延伸,产生所谓的“引力透镜”效应,这为天文学家观测遥远天体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黑洞的形成和演化是宇宙中最令人着迷的课题之一。
科学家通过观测和理论模型,不断推测和研究黑洞的起源和性质。
最近的研究表明,黑洞可能与宇宙中超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有关。
当这些恒星耗尽燃料后,它们会暴发成为超新星,然后坍缩为黑洞。
然而,黑洞的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谜团。
例如,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证据来证明黑洞的存在,以及解释黑洞内部的奇点等问题。
此外,黑洞与量子物理学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领域。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统一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黑洞的本质。
总的来说,宇宙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而壮观的天体之一。
科学24小时Science in 24hours
NASA 成功研发“发条探测车”
在探索地外星球的过程中,人类十分依赖探
测器,因为只有它们才能抵达人类无法生存的环
境。
但是有些星球环境过于恶劣,比如金星,探测车灵敏的电子系统根本无法抵御那里的极端热量、高压和硫酸云(人类探测器“存活”于金星的最长纪录是127分钟)。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计划研制一种“发条探测车”,其设计灵感源自2300年前的希腊安迪基西拉机械计算机。
这款探测车将被命名为“极端环境自动机械
探测车(AREE)”,车身采用坚硬金属材料制成,可承受金星表面426℃的高温环境。
该探测车计划利用涡轮风能提供动能,从金星表面收集风速、温度和地震等基本信息。
人工再造真核生命问世
世界第一个人工再造真核生命体,已经在华大基因及其合作伙伴的实验室里实现了!合成生物学是继“DNA 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后,以基因组设计合成为标志的又一次突破,实现了基因组“读与写”的贯穿。
该计划由美国发起,由中、美、英、法等多国共同协作承担,重新设计并化学合成真核生物酿酒酵母的全部16条染色体(1400万个碱基,大小约为人体基因组的5%)。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5条染色体的重新设计与合成,来自华大基因、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的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其中4条,占完成量的66.7%。
未来,人工合成将在生物制造、医药、能源、环境、农业、工业等领域拥有无限前景,并为生命再造带来无限可能。
同时它也使国家基因库的存、读、写功能得到完美体现。
600万年不“进食”的超大黑洞
近期,哈勃望远镜在银河系中央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它已有近600万年不曾“进食”了。
上一次“用餐”时,该黑洞吞下了大量气体,结果打了一个大大的“嗝”,吐出了相当于200万颗太阳质量的巨大“气泡”。
自那以后,该黑洞就不曾进食,直到如今,它体内的物质仍在不断外涌,在银河系中央上下翻腾涌动,其中还包括以每小时320万千米速度在气泡间劲吹的“冷气”。
科学家表示,600万年前,该黑洞附近应该发生过一次非常猛烈、能量极高的事件——一团气体飘进了黑洞中,导致黑洞喷射出大量物质,形成了我们通过X 射线和伽马射线能够观测到的两团炽热气体,而这种气体就是著名的“费米气泡”。
2017年第5期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