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对照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31 KB
- 文档页数:3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与超声弹性评分的相关性研究赵娅雯;李艳宁;李智贤;李富;陈圆圆【摘要】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与超声弹性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4例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灶最大径≤3 cm),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二维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超声弹性评分采用改良5分法.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实质病灶的组织学分级与超声弹性评分的相关性.结果:84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与超声弹性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310,P<0.05),组织学分级越高,乳腺癌病灶弹性评分越高.结论:超声弹性评分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有关,可用于临床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5)012【总页数】3页(P1690-1692)【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评分【作者】赵娅雯;李艳宁;李智贤;李富;陈圆圆【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737.9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有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是威胁妇女身心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超声弹性成像是诊断乳腺癌的重要技术,临床价值较高[1-3]。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超声诊断乳腺癌的常规方法。
研究发现,乳腺癌超声征象与乳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有关[4]。
但超声弹性评分用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评估目前鲜少报道。
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与超声弹性评分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作者:曹力王晓红周华徐秀红蒋春兰全文静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30期【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图像特征,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5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特征。
结果形态学分型:团块型29例,结节型20例,囊实型1例;分叶征29例,毛刺征4例。
肿块形状:不规则形26例,圆形18例,卵圆形6例;边缘:不规整33例,规整15例,浅分叶2例;内部回声:低回声49例,等回声1例;钙化:有39例,无11例;后方回声:衰减19例,不变11例;淋巴结转移:有20例,无30例;CDFI示肿块内血流信号:有40例,无10例。
结论通过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特征性声像图的分析,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率。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乳腺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最为多见,约为45%[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目前是主要的影像诊断方法之一,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反映病灶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对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近年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本院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旨在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漏诊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选取自2000年至2010年50例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65岁,平均48岁。
1.1 仪器设备采用GE login 7 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2 MHz。
1.3 方法患者双臂上举,平卧位或半侧卧位,充分暴露乳腺和腋窝,超声扫查之前先对乳腺进行触诊,大致了解肿物的位置、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等,然后用直接扫查法,将乳房分为四个象限,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从乳腺边缘至乳头顺或逆时针方向,连续扫查整个乳腺。
扫查肿物时,重点观察其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内部结构、血流分布等情况,然后扫查腋窝,了解有无肿大的淋巴结。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联系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超声征象和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
方法:调查150名乳腺癌患者并进行记录。
结果:浸润性小叶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各种形态的数据分析是有效的结论:此二者在乳腺癌病理学研究中的关系很密切,且前者对于后者有警示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组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挑选了2013年8月至2021年8月的150名乳腺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乳腺切除活检术,以及术前乳房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乳腺癌的症状。
所有入组患者均被告知并签署协议,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1.2试验方法患者处于俯卧位,手臂伸展并抬起。
对乳房进行了全面的检查,该检查用到了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查频率为5到12赫兹。
没有出现扫描盲点,通过超声征象检查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对患者乳腺癌的各种状况进行记录和分析。
按照有关标准对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详细的分类[1]。
同时对组织学分级按照相关标准也进行分类[2]。
1.3数据处理用专用的软件对试验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处理,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此来确定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结果在150名经过登记的患者当中,72例超声征象检查显示毛刺阳性,形态不规则为80例,微小钙化为85例,后方回声减弱为10例。
2.1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150例患者中,患有浸润性导管癌的为98例,患有浸润性小叶癌的是52例。
在以下表中病理的各种形态上的统计都是有效的,结果见表1。
表1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类型毛刺形态微小钙化后方回声衰减+-规则不规则+-+-导管癌386063885138414小叶癌34181420523616χ211.322.499.5 1.8P<0.05<0.05<0.05>0.052.2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在98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当中,统计学差异(P<0.05)存在于毛刺和形态上高中分化和低分化之间。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图特征。
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内部回声较均匀的结节,多伴后方回声衰减,钙化及液化较少见,血供多较丰富,且多表现为高阻动脉血流,部分可见腋窝淋巴结肿大。
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多普勒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69-02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发的乳腺癌患者约120万,约50万死亡。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部分城市已跃居女性肿瘤首位。
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一种乳腺癌,约占45%。
笔者研究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探讨超声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5例,术前均行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为女性,年龄31-80岁,平均(51.2±10.3)岁。
45例浸润性导管癌均为单侧乳腺单发病灶,患者多无明显症状,多为乳房触及无痛性肿块或体检发现乳腺占位就诊。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飞利浦iu22、百胜du8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3.0mhz。
患者取仰卧位,脱去上衣,双手上举,充分暴露乳腺及腋窝,首先对乳腺各象限进行纵、横、斜切面扫查,观察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及后方回声、有无钙化灶及液性区等;观察肿瘤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情况,多普勒频谱分析肿瘤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最后检查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联系罗丽芳;郑小红;邓劲瑶;易运莲;朱丽敏【摘要】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with ultrasonography appearance and pathology type and histological grading.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90 female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were checked with ultrasonography before surgery ,and histopathological detection was used after surgery .The relationship of ultrasonog-raphy appearance with pathology type and histological grading were observed .Results In the regard ofmorphology ,burrs,micro-calcificatio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and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regard of morphology and bloo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ll-differentiated groups and poorly differentiated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Ultrasonography appearance about breast cancer can predict the pathology type ,and it also have correlation with histological grading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联系。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分析买日木沙·阿不力米提;娜迪热·铁列吾汗【摘要】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6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诊断恶性肿块61例,超声声像图上大多数有典型恶性特征,但也有肿块小、超声表现不典型者.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结节、伴有钙化及丰富的血流信号为浸润性导管癌的特征性表现.其血流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脉冲多普勒频谱呈现高阻力指数.结论:利用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特有表现,可以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符合率,有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032)004【总页数】2页(P476-477)【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作者】买日木沙·阿不力米提;娜迪热·铁列吾汗【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诊断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R445.1超声是目前运用较广泛的影像学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可以提供良好的诊断参考价值。
近年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为了提高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符合率,现将2007年12月~2008年9月住院患者中由超声诊断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61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1例,均为女性,年龄31~77岁,平均51岁。
均为单侧病变,右侧24例,左侧37例。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
1.2 方法采用ATL HDI 5000, GE LOGIQ7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2 MHz。
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进行多切面扫查。
乳腺神经内分泌癌和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对比分析王艳清;张晓东;林锦蓉;付丽;陈双龙【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药杂志》【年(卷),期】2017(019)011【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乳腺神经内分泌癌(NEBC)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26例NEBC和50例IDC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它们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26例NEBC患者中,1例超声未检出结节性病灶,余25例均见单发结节,其中4例(16%)结节呈囊实性改变,21例(84%)结节呈低回声改变,而50例(100%)IDC结节均呈低回声,未见囊性改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多数NEBC与IDC结节边界欠清或不清(72% vs82%,P=0.319)、形态不规则(76% vs 94%,P=0.060)、内部回声不均匀(84%vs96%,P=0.176)、结节内部测及Ⅱ~Ⅲ级血流信号(72% vs 88%,P=0.161).与IDC相比,NEBC结节周边少有毛刺或蟹足样改变(8% vs 70%,P<0.001),周边不常伴有高回声晕(32% vs 60%,P=0.022),内部细小钙化不常见(24% vs48%,P=0.046),后方回声衰减少见(12% vs 40%,P=0.013),NEBC结节横径均大于前后径(纵横比≥1,0% vs38%,P<0.001).NEBC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于IDC,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23% vs 36.00%,P=0.131).结论 NEBC与IDC超声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不同特征,术前超声应详细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NEBC术前超声定性诊断的准确率.【总页数】5页(P1-5)【作者】王艳清;张晓东;林锦蓉;付丽;陈双龙【作者单位】361003 福建厦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361003 福建厦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361003 福建厦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361003 福建厦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361003 福建厦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J], 柯丽明;魏巍丽;陈志奎;林礼务;薛恩生;何以敉;俞丽云2.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超声及MRI表现对比分析 [J], 周志琴;蒋国元3.对比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J], 吴秀花; 施燕芸; 刘英姿; 吴波波; 李晓琴; 陈伟贤4.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经超声诊断的对比分析 [J], 杨立5.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经超声诊断的对比分析 [J], 杨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及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病人超声波征像与病理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及生物学指标的相互关系和临床意义,对临床应用超声诊断乳腺癌提供医学参考。
方法:研究人员选择了东阿县人民医院于2020年6月—2023年1月接受的80例原发性乳腺癌病人临床研究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在手术前病人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乳腺检查,对所获取的超声波征像进行研究,术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并分析了超声波征像与病理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及生物学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
结果为在超声波征象的外形、毛刺、微小钙化,浸润型导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之间的对比,相差较具有统计价值(P<0.05);在后方回声减弱等超声波征像几个重要方面,低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相对比,差异性无统计意义(p>0.05);在外形、毛刺等超声波征像等几个重要方面,低分离浸润性导管癌和高分离浸润性导管癌相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在微小钙化、后部回音减弱等超声波征像几个重要方面,低分离浸润性导管癌和高分离浸润性导管癌相对比,差异性无统计意义(P<0.05)。
结论乳腺癌超声征像与病理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及生物学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因此通过对乳腺癌病人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测,可以对疾病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类的判断发挥重要提示意义,对医学诊断提出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病理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生物学指标前言:乳腺癌是医学治疗妇科中较为常用的不良癌症之一,好发在育龄期女性群体中,多以35~50岁女子居多,其发病率居于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前列,占到全国妇科恶性肿瘤总发生数量的45%左右。
近年来,由于受生活压力增大、生活方式变化等外部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乳腺癌的患病率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呈现出了相当的年轻性发展趋势,医学预防状况也十分严重。
虽然乳腺癌有些预后不错,但仍旧会对病患的正常生活状态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如果处理不及时将会错失了最好治愈时间,危及了病患的身心健康,从而导致病患死亡率。
乳腺癌超声诊断标准
一、形态学标准
1. 肿块边界:乳腺癌肿块的边界一般不清晰,边缘不光滑,呈“蟹足状”或“毛刺状”。
2. 内部回声:乳腺癌内部回声多不均匀,可伴有点状、斑片状、条索状或囊状无回声区。
3. 纵横比值:乳腺癌肿块的纵横比值一般大于1。
4. 钙化灶:乳腺癌可出现微小钙化灶,表现为针尖样、簇状分布的强回声光点。
二、血流动力学标准
1. 血流信号:乳腺癌可表现为丰富的血流信号,呈“火海征”。
2. 血流速度:乳腺癌的血流速度一般较快,可伴有湍急的血流频谱。
3. 阻力指数:乳腺癌的阻力指数多大于0.70。
三、超声弹性成像标准
1. 硬度分级:乳腺癌组织的硬度一般较高,可表现为5级硬度。
2. 弹性图表现:乳腺癌组织的弹性图可表现为蓝色为主,也可呈“网格状”。
四、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标准
1. 彩色血流分布:乳腺癌肿块的彩色血流分布多不均匀,可呈“斑驳状”。
2. 血流形态:乳腺癌肿块的血流形态多不规则,可见较多分支状血流。
五、超声造影标准
1. 增强模式:乳腺癌肿块的造影增强模式多不均匀,可呈“快进快出”型。
2. 灌注强度:乳腺癌肿块的灌注强度一般较强,表现为高增强。
六、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标准
1. 穿刺技术: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细针穿刺活检技术,获取肿块组织样本。
2. 病理诊断:经过病理检查,如发现癌细胞,则可确诊为乳腺癌。
乳腺癌的彩超特征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彩超特征与病例检查结果比较。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疑似乳腺癌的患者121例,全部进行彩超检查和病理检查,回顾性的比较分析本组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
结果形态不规则103例,形态规则18例;边界不清楚呈浸润状67例,呈毛刺状32例,边界清楚22例;低回声92例,等回声不均匀12例,等回声均匀17例;微小钙化44例,腋窝淋巴结肿大34例;血流信号检出109例,其中0级35例,ⅰ级46例,ⅱ级18例,ⅲ级10例;ri大于0.75的81例。
本组患者经彩超检查诊断为乳腺癌阳性104例,阴性17例;经病例检查诊断乳腺癌阳性102例,阴性19例。
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67例(55.37%),浸润性小叶癌31例(25.62%),单纯癌2例(1.65%),黏液腺癌1例(1.65%),炎性乳癌1例(1.65%),乳腺纤维瘤15例(12.40%),乳腺增生症4例(3.31%)。
彩超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为99.02%,特异度为84.21%,准确度为96.68%。
结论使用彩超检查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准确性较高,对乳腺癌的手术前确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乳腺癌;彩超;特征;病理检查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我国的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发生率明显提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上升到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1]声检查,本文选取2010年12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疑似乳腺癌的患者121例,全部进行彩超检查和病理检查,回顾性的比较分析本组患者的彩超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到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疑似乳腺癌的患者121例,本组121例患者全部均为女性,年龄最小的32岁,最大的64岁,平均年龄为(47.32±2.12)岁;全部主诉存在乳房肿块,其中存在短期内进行性显著增大的54例,伴有乳头或者乳晕皮肤异常的20例,腋窝淋巴结肿大8例。
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总结54例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超声影像特征。
结果:超声初步定性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0.04%(126/134),误诊为5.97%(81/134)。
结论:超声检查乳腺肿瘤方法简便,重复性强,无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乳腺肿瘤超声检查病理学现就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行彩超检查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诊断的54例乳腺占位性病變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瘤的超声诊断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86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65岁,全部行彩超检查,发现乳腺肿瘤。
在我院经手术切除治疗并进行病理检查的共54例。
单侧病变51例,双侧病变3例,其中左乳23例,右乳21例,肿瘤生长部位:乳腺外上象限22例(40.7%);内上象限11例(20.4%);乳晕周围2例(3.7%);内下象限7例(13%);其他部位2例(3.7%)。
仪器与检查方法:用PHILIPS SONOSI 7500型全数字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0MHz。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侧乳房,用探头直接扫查乳房,依一定顺序对乳腺4个象限及乳晕区分别探测。
对发现的病灶描记其部位、边界、形态、大小、内部回声、有无包膜、有无钙化、有无侧方声影、有无后方声衰减以及肿块纵横径比等二维声像图特征,注意观察患侧腋窝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及肿块与胸大肌是否粘连,并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肿瘤内及周围血流情况。
肿瘤的活动度。
结果本组54例乳腺占位性病变的术前彩超初步定性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4.4%(51/54),误诊率为5.6%(3/54)。
54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恶性2例(3.7%),良性52例(96.3%)。
超声诊断乳腺癌3例,其中有1例误诊,由良性误诊为恶性,因其声像图显示了部分恶性肿瘤的特征而疑为乳腺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不排外乳腺癌可能。
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对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分级间的相关性。
方法:对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2月50例浸润性导管癌经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在术前进行超声检查,术后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级,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分级间的相关性。
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密切相关。
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特征对病理组织学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特征;病理组织学分级【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2-0004-03【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ip between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and the pathologic histology grading.Methods In October 2013 - December 2014 fifty patients with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confirmed by pathology were examined with ultrasonography.After operation,the pathologic histology grading was performed. The relationsip between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and the pathologic histology grading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of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a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athologic histology grading. Conclusion The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of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can be a predictore of histology grading.【Key words】 Breast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Ultrasonographic features; Pathological histology-grading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65%~80%[1],且具有诸多乳腺癌的超声特征,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决定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
本文对50例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的术前超声影像资料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供自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期间术前经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0例,均为女性,年龄29~79(平均50岁),左乳32例,右乳16例,双乳多发2例,检查前均未经任何治疗,手术切除后对肿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级。
1.2 仪器与方法采用ALOKAa5、PhilipsIU22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12MHz。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房及腋窝,仪器预设为乳腺检查条件。
首先用二维灰阶超声对乳腺各象限作纵、横、斜切面扫查,对发现的病灶记录其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有无钙化灶、有无后方回声衰减等。
然后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仔细观察病灶内部及周边的血流形态与分布情况,获得血流频谱,动脉阻力指数(RI),最后检查双侧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
1.3 病理组织学分级本文5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参照WHO分级标准,记录病理组织学分级。
2.结果2.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结果本组50例浸润性导管癌病灶中,内部回声均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40例,边界不清36例,后方回声衰22例,微小沙砾样钙化18例,蟹足征或毛刺征14例,血流丰富17例,RI>0.7者13例,腋窝淋巴结肿大30例。
2.2 病理组织学分级结果本组50例浸润性导管癌高分化7例(14%),中分化12例(24%),低分化31例(62%)。
2.3 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见表1。
(1)肿块的形态:5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40例(80%)为形态不规则,10例(20%)为类圆形,其中中分化组83%(10/12)、低分化组90%(28/31)。
(2)肿块边界:不清36例(72%),其中低分化组29例(80%),远高于中、高分分化组,(3)内部回声:本组50例高、中、低分化组均为弱回声。
(4)后方回声衰减:50例本组中15例,均属低分化组,高、中分化组中未见后方回声衰减。
(5)砂粒样钙化:18例(36%)具有点、簇状钙化,不同分化程度分布为0(0/7)、50%(6/12)、45%(14/31),(6)蟹足征或毛刺征:具有此征象的有14例(28%),低分化组占71%(10/14),(7)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本组病例中肿块40例(80%)中有血流信号,其中低分化组中有9例RI>0.7。
(8)腋窝淋巴结肿大:30例(60%)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不同分化程度分别为43%(3/7),58%(7/12),64%(20/31)。
3.讨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病理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导管内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向周围间质浸润所形成。
肿瘤的大小、形状、硬度、边界的变化很大,主要取决于癌细胞实质与纤维性间质成分的多少和比例。
组织的病理学基础决定了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多样性。
本组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均呈弱回声,形态不规则40例(80%),边界不清36例(72%),后方回声衰减15例(30%),砂粒样钙化20例(40%),蟹足征或毛刺征14例(28%),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40例(80%)中有血流信号,其中有13例(26%)RI>0.7,腋窝淋巴结肿大30例(60%)。
上述超声结果提示内部回声呈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内部有砂粒样钙化,蟹足征及内部可见血流信号尤其是RI>0.7对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重要价值。
本组5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28%(2/7)的高分化癌、83%(10/12)的中分化癌、90%(28/31)的低分化癌形态不规则;28%(2/7)的高分化癌、42(5/12)的中分化癌,93%(29/31) 的低分化癌边界不清;48%(15/31)的低分化癌后方回声衰减,高、中分化组中未见后方回声衰减;中分化癌50%(6/12)、低分化癌45%(14/31)可见砂粒样钙化,高分化癌中未见;71%(10/14)的低分化癌可见蟹足征或毛刺征,低分化癌中29%(9/31)RI>0.7;高分化癌43%(3/7)中分化癌58%(7/12),低分化癌65%(20/31)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
.说明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砂粒样钙化,伴腋窝淋巴结肿大更多见于中、低分化癌,本组病例中超声提示为乳腺癌的为45例,3例提示为纤维瘤,2例未予提示,误诊及未予提示的3例病变均为高分化癌,相比较高分化癌形态、边界等更倾向于良性病变的声像图,这更增加了鉴别良恶性肿块的难度。
本组病例中后方回声衰减、砂粒样钙化、蟹足征或毛刺征在中、低分化癌症中较为常见。
边界不清是癌组织向周边组织不规则浸润形成,其病理基础是由于癌细胞沿结缔组织间蔓延并引起周边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因此伴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反应。
后方回声衰减是由于肿瘤间质中胶原成分增多,或大量致密玻璃样变的纤维成分存在,癌细胞被间质成分分割呈灶状使肿块后方出现回声衰减[2]。
肿块中微小钙化为组织异常而产生的钙盐沉积,超声表现多为“砂粒样”微小钙化点。
乳腺肿块内微小沙砾样钙化灶是超声诊断乳腺癌的重要征象[3]。
本文中显示20例微小砂粒样钙化,主要在中分化和低分化组中出现,高分化未见,因此,我们认为肿瘤内微小钙化灶可以作为反映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预测肿瘤的侵袭力。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越低,超声典型表现越明显,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超声表现特征来初步预测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级。
综上所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微钙化以及肿瘤后方回声衰减等有重要定性价值[4]。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病理学主要超声征象如肿块边缘毛刺征或蟹足征、微钙化是超声表现的基础,肿块的超声表现对病理组织学分级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因此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术前初步判断预后,为临床术前诊断、手术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
【参考文献】[1]许良中.乳腺病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139-138.[2] 杨力,钱隽,赵宝珍.乳腺恶性肿瘤126例超声图像与病理对照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4(8):S6-S7.[3] 郭万学,周永昌,超声医院.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4]何敬海,秦玲,陈东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济宁医学院学报,2006,2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