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刘》诗中所体现的周族迁徙的文化意识
- 格式:pdf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3
古老的民族史诗——《大雅.公刘》赏析《大雅.公刘》赏析在《诗经》中,有一组古老的诗篇,用简朴的诗歌形式记载了我们祖先周人发祥和创业的历史,歌颂了周民族沿着黄河流域开垦土地,建立家园的光辉事迹。
他们历来被称为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古老“史诗”。
这组诗集中保留在《大雅》里面,共有五篇,即《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他们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灭商的许多传说和事迹。
《公刘》一诗描写了周人由邰迁豳,以及到豳地以后,周人在公刘的率领下,开垦荒地,营造居室的情形。
诗中特别对公刘的无上勤劳和智慧做了刻画,塑造了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群众领袖和民族英雄的形象。
诗中从公刘率领离邰前所做的种种准备工作写起:笃公刘!非居匪康。
乃埸乃疆,乃积乃仓。
乃裹糇粮,于橐于囊。
思辑用光。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笃:厚。
公刘:后稷后裔。
这是对公刘的赞美。
“非居匪康”,匪:通非。
是说这里不宜安居。
“乃埸乃疆,乃积乃仓”,“埸”、“疆”都是田界。
这两句是说,划定田界,治理田亩,生产许多粮食,并储藏起来。
“乃裹糇粮,于橐于囊”,糇:干粮。
“橐”、“囊”都是裹粮用的口袋。
“思辑用光”,辑:和睦。
用:因而。
光:发扬光大。
这句是说,人民要和睦团结,使民族光大。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这是指武备的情况。
弓矢斯张:张弓搭箭的意思。
“干戈戚扬”,干:盾。
戈:一种长把武器。
戚:斧子。
扬:指大型斧子。
“爰方启行”,爰:于是。
方:始。
这才开始动身出发,这里描写周仁的这次大迁徙,是由公刘统筹安排,做了充分的启行前的准备。
下面描写人民初到豳地住下的情况: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岗。
乃觏于京。
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逝彼百泉,瞻彼溥原”,逝:往。
溥:广大。
这两句说,公刘往于众泉,察看了广大原野。
“乃陟南岗,乃觏于京”,陟:登。
觏:见。
这是说公刘登上南山岗,发现了叫做京的地方。
“京师之野”,京地的郊野。
《诗经》内容大致分为六类: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这类的作品大多保存在大雅和颂当中,大多以祭祀和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人的德业,为歌功颂德之作。
如《生民》写了始祖后稷的诞生神话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了公刘率领周人迁徙,开始定居的生活。
还有记述文王、武王业绩的作品等等。
2、农事诗诗经中有很多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的诗,如《臣工》、《丰年》、《载芟》等等,其中《七月》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直接反映了周人的农业生产,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3、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如《小雅·鹿鸣》就是天子宴群臣的诗。
由于周朝实行的是宗族分封制,所以统治阶级大部分都是同一氏族的人,因此周族的宴会特别的多,由此产生的诗作业大部分反映的是热闹祥和的景象。
4、怨刺诗产生于西周末期,大量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反映丧乱,针砭时弊。
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当中,如《民劳》、《荡》、《节南山》、《硕鼠》、《南山》等等,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5、战争徭役诗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等也有些写厌战思乡的诗,如《小雅·采薇》。
《唐风·鸨羽》是一首徭役诗,表现了服役者的强烈不满。
6、婚姻爱情诗诗经中写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这类题材的诗了,有写男女之间互相爱慕的诗,如《邶风·静女》,有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的,如《郑风·子衿》,有写男子对女子爱慕的,如《周南·关雎》,还有写婚姻家庭的,如《卫风·氓》。
电大古代诗歌散文专题_历年期末考试试题答案汇总(精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年度第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古代诗歌散文专题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骈文的是(B)。
A《吊魏武帝文》B《祭十二郎文》C《与宋元思书》D《与齐尚书仆射杨遵彦书》2吴歌、西曲是(C)中的两大类。
A汉乐府B北朝乐府C南朝乐府D唐代新乐府3下列作品篇目中出自《庄子》的是(A)。
A《齐物论》B《五蠢》C《儒效》D《为政》4下列作品中不属于五古的是(C)。
A曹植《七哀》B杜甫《新婚别》C王维《山居秋瞑》D陶渊明《归园田居》5下列词作中不属于苏轼的是(D)。
A《永遇乐》明月如霜B《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C《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D.《满庭芳》山抹微云6咏梅词的绝唱《暗香》旧时月色和《疏影》7著名的散曲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A)的作品。
A睢景臣B关汉卿C刘时中D马致远8词人(D)的词以个人的不幸写出人生普遍的悲苦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就借对往事的追怀写出了对人生无常的追问。
A晏殊B冯延巳C苏轼D李煜9下列作品中不属于七律的是(D)。
A黄庭坚《登快阁》B崔颢10.著名的怀古词《永遇乐》千古江山是词人(C)抒发爱国之志、表现英雄情怀的作品。
A苏轼B陈亮C辛弃疾D陆游1下列诗歌中属于七古的是(A)。
A.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C曹操《蒿里行》D黄庭坚《登快阁》2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庄子》的是(D)。
A《逍遥游》B《齐物论》C《盗跖》D《五蠹》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苏轼的是(D)。
A《荔枝叹》B《日喻》C《江城子·密州出猎》D《游山西村》4今本《诗经》是汉代四家诗中的(A)。
A毛诗B齐诗C鲁诗D韩诗5宋代词人(B)的词以小令为主风格委婉含蓄又雍容华贵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A晏几道B晏殊C欧阳修D秦观6为律诗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的诗体是(A)。
A永明体B台阁体C西昆体D正始体7唐代诗人(A)擅长创作七言绝句《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其代表作之一。
《诗经》中周民族史诗主要有哪几首?在《诗经》的赞美诗中,有三篇是专门记载周人古史而又堪称史诗的诗歌,它们是《大雅.生民》、《公刘》、《绵》。
它们证明了周王朝的姬姓周人原本是渭水流域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详细说明了周人先祖兴盛的过程。
在西周初年,周王朝的史官根据古史和民间传闻,加工编写了这三篇专记气先祖史迹的诗。
《生民》是描写周人初生的诗歌,是献给周氏族“第一个男人”后稷的赞歌。
它是一部被神话包裹的历史。
后稷的出生就与众不同,他的母亲姜氏踩了天帝的大脚趾印就怀孕了,由此后稷便出生了。
他成长的经历更是富于传奇色彩,谁也没有他的命大造化大,还是一个婴儿时,后稷就能逢凶化吉,经受了各种磨难与考验。
这是古代试子风俗的形象说明,因为生活的困难,生儿育女对于父母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证明自己的孩子是奉上天的旨意所生,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来考验他。
如果能够通过,就把他抚养成人,万一不能通过,就遗弃掉。
但是这些考验后稷都神奇般地通过了。
也没有谁比他的天资更聪颖,他天才超越,仅仅是个幼儿时,后稷就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青年后稷精通稼穑,除杂草,播良种,禾苗茁壮成长,谷穗沉沉甸甸,足以迁居有邰,成家立业,养育子孙后代了。
后稷教子孙播种五谷,还教他们祭鬼神,祈丰年,消除子孙的灾祸,保佑后代的福祉。
《公刘》描写公刘领导周氏族举族迁徙,开辟一个新天地的一段历史,赞颂这位领袖的英雄壮举。
《公刘》叙述历史比《生民》更清晰,言人事而不言鬼神。
公刘时代的周民族已经演进为一个农业军事部落。
这个部落的酋长由族人推举,族人皆兵,按军事组织从事生产,生产技术已有一定水平,既能分清土地的燥湿、丈量土地的方圆、摸清水流的分布,又能利用太阳测定方向,还能搞一点“取厉取锻”的手工制作,文明程度和社会形态均高于后稷时代。
《绵》记载的是古公亶父领导周氏族的另一次迁徙,并且在周原建立家天下的周王国。
诗共九节,前四节描写古公亶父率领族人找到了周原这块土肥水美的地方,指挥族人兴修农田水利,种植庄稼。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知识竞赛精选题库及答案(共113题)1、《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跋山涉水,九九八十一难后修得正果,他被加封。
沙僧和孙悟空分别被封为金身罗汉和斗战胜佛2、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属于阴阳的转化3、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4、肝火犯肺,属于木侮金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8、武术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作用。
9、武术运动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为健身武术、学校武术、竞技武术。
10、传统武德的内涵为:仁、义、礼、智、信。
11、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最早记载“磁石召铁”即天然磁矿石能吸铁的文献资料名为(《吕氏春秋》)o12、著名二胡曲《听松》《二泉映月》是由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
1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出自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之手。
14、“七月七日长生殿”的下句是(夜半无人私语时)。
15、中国苏州园林之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集中了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四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其中狮子林代表(元)代的建筑风格。
16、盛唐诗人,善边塞诗,以七绝善长,有“七绝圣手”之称的是(王昌龄)17、“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是一首(辛弃疾)词的上阕,根据词牌特点,判断它是哪个词牌(南乡子)。
18、京剧中的“大花脸”属于生旦净末丑中的(净)19、清末4种揭露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的作者分别是(李宝嘉)、(吴研人)、(刘鹦)、(曾朴)。
20、三国演义中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进出的是(金牛道)o21、“饮中八仙”指(贺知章)、(汝阳王)、(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每空l分,共20分。
有错别字不得分)1.建安诗人的诗歌《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2.“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3.《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历史,诗的每章都以“”作为首句t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爱戴赞美之情。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小雅》《》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秦风·》中的句子,诗中表达了因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而产生的怅惘忧伤。
6.《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属于十五国风中的,大约是西周初期该地还未被猃狁侵占时的作品。
7.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廊风》中保存了她的诗《》,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一诗中的名句。
9·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一篇记叙了屈原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执着于理想的精神。
10.“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是屈原《》一诗中的句子,包含着英雄主义的精神。
11.“三吏”、“三别”是唐朝诗人的代表作,这些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被称为“诗史”。
12.中唐诗坛影响最大的两个诗派是崇尚险怪的和崇尚浅俗的元白诗派。
前者的代表人物韩愈“以文为诗’的倾向对宋诗影响深远,后者以创作讽喻时事的新乐府著称。
2018年电大中国古代文学诗歌与散文专题试题资料汇编附答案试题一、填空(每空l20分。
有错别字不得分)1毛亨史。
2绵》中。
3鹿鸣""助自然物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基调。
4""是《王风·采葛5载驰》6""是屈原《离骚》一诗中的名句。
7"洞庭波兮木叶下 "是写景的妙句。
8原的长诗《天问9涉江""10橘颂"受命不迁"、"秉德无私"11曹操的《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又称《观沧海》)可以说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山水诗。
12""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和画的评价。
13"难于上青天 "这样的句子来渲染蜀道的雄伟、奇险和神秘。
14""是南朝作家江淹《别赋""15(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
16""》一诗中的句子。
17咏史八首"僚"反映了在门阀世族社会里出身低微的士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
18"柳"周邦彦的名作《兰陵王·柳》(柳荫直)一词就借咏柳来抒发离愁别恨。
19古风"吾亦澹荡人'调"表达了诗人意欲追步古人的豪迈情怀。
20" 旧时王谢堂前燕"《西塞山怀古》也是传世的佳作。
二、简答(每题l0分。
共40分)1-《诗经》战争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内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周民族作为核心文明、主体民族对周边部族作战时的自豪(2)(3)抵御舒侮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2?(1)得。
(2)"求女"理解自己。
(3)3?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田园诗开始转向对fit家生活的辛劳的描写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2)艺术手法上盛唐田园诗多用自描的手4?试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诗经.大雅.公刘》之公刘形象分析【摘要】本文以周族史诗之一《公刘》为文本,从果断决策迁都、小处着手;以农为本、承前启后;精于天文历法、重宗敬祖;整体规划、科学建筑;寓兵于农、亲善友邻;与民同乐、受民爱戴六个方面来分析公刘这位周族英雄的形象,肯定了他的迁豳之举,并对他重农之行为,爱民之思想,建筑之才能,强周之功绩给予了高度赞扬。
【关键词】诗经;公刘;豳;英雄《公刘》是周族史诗之一,它描述了英雄祖先公刘,率领族人由邰迁豳的伟大功绩及其过程。
《毛诗序》说:“《公刘》,召康公戒成王也。
成王将莅政,戒以民事,美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也。
”《郑笺》说:“公刘者,后稷之曾孙也。
夏之始衰,见迫逐,迁于豳,而有居民之道。
成王始幼少,周公居摄政,反归之成王,将莅政,召公与周公相成王为左右。
召公惧成王尚幼稚,不留意于治民之事,故作诗美公刘依深戒之也。
”《史记·周本纪》:“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
自漆沮渡渭取材用。
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
民赖其庆,百姓归之,多徙而保归焉。
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对于《公刘》一诗的作者,上述意见不同。
但是异曲同工之处在于肯定了此诗是对“笃公刘”的赞颂诗。
《公刘》一诗描述了他如何富于组织才能,具有智慧毅力;如何修复后稷之业,发展农业生产;又如何相土宅民,厚爱百姓等等;从而表现了公刘勤劳为公的高贵品质和艰苦创业的英雄行为,给读者留下了极为鲜明和深刻的印象。
一、果断决策、小处着手《毛诗故训传》说:“公刘居于邰,而遭夏人乱,迫逐公刘。
公刘乃避中国之难,逐平西戎,而迁其民邑于豳焉。
”胡承珙《毛诗后笺》说:“据此(《毛诗故训传》),公刘之迁必非由戎狄而来。
盖自不窋失官窜狄,公刘复兴必已还居邰地。
至夏乱见迫,或以邰地逼近,故特改邑于豳,以豳邻西戎为中国不争之地。
平西戎者,《毛诗正义》所谓与之交好得自安居,是也。
《白虎通义·京师篇》云:后稷封于邰,公刘去邰之邠。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填空题-- 综合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
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
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
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
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中国文学)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填空题1.保存我国古代神话最多的一部古籍是《_______》。
正确答案:山海经2.《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_______的大迁徙的历史。
正确答案:豳3.《诗经》章法最明显的特色是_______。
正确答案:重章叠咏4.所谓春秋三传是《左传》、《公羊传》和《_______》,古人认为它们都是阐释《春秋》的作品,故有此称。
正确答案:谷梁传5.我们所熟悉的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邯郸学步》等都出自《_______》。
正确答案:庄子6.诗人屈原在其诗《_______》中写道:“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了自己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决心。
正确答案:离骚7.一般认为《招魂》是为招_______之魂而作。
正确答案:楚怀王8.被认为是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的作品是《_______》。
正确答案:归田赋9.《汉书》由纪、_______、志、传四部分组成。
正确答案:表10.乐府原是古代_______的名称。
正确答案:音乐管理机关11.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表现的都是_______的疾苦。
正确答案:下层人民12.《古诗十九首》多数是写_______的乡情和思妇的闺愁。
正确答案:游子13.秦嘉有《_______》三首。
正确答案:赠妇诗14.“三曹”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正确答案:曹操、曹丕、曹植15.郭璞的代表作是《_______》19首。
正确答案:游仙诗16.陶渊明的散文最著名的是《_______》和《_______》。
正确答案: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17.“天际识归舟,_______”二句为谢眺诗《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中的名句。
正确答案:云中辨江树18.在南朝民歌中,《_______》篇幅最长,艺术成就最高,属《乐府诗集》的歌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