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81.12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1956)(一)政治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主要讨论了成立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等文件,意义: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胜利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意义和具体表现。
2.新中国成立之后,追歼残敌,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进行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3.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异同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意义(二)经济1.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1952年,恢复了国民经济。
2.1953年,颁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形成了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初步改变我国工业基础落后的状况,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在外交方面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提出三大政策。
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实施“一边倒”方针,1949年中苏建交,建国一周年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此后,我国还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四)社会生活方面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依然较低。
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祖国统一: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建设: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中国现代史
1、时间:即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社会。
2、总特点:崛起;
3、一条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两条基本线索:
(1)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及变化;
5、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6、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
7、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
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8、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阶段特征和史实】
“文革”是“左”。
主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部分(一)中国古代早期:商周时期1、政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建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未实现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经济:井田制、青铜器铸造技术发达;工商食官。
3、思想:学在官府。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2、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首提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前221~220)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表现: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例如:货币官铸、盐铁酒官营、抑制富商、豪族;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盛行庄园经济。
3、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4、科技:以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的发展。
5、文艺:以汉赋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的发展。
6、对外: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三)魏晋南北朝1、政治: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经济重心;北魏实行均田制。
3、思想: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文化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而南移。
(三)隋唐时期(581~907)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具体表现:1、政治: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完善;唐中期,重用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实行民族开放政策。
中国近代史阶段综述两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的阶段特征(1840—1894)历史大变局与晚清的社会转型1.政治:①列强侵华势力从沿海向内地扩展,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的冲突加剧,晚清外交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型;③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尚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阶段;④清政府日益腐朽无能,权威与公信力迅速下降;⑤封建统治集团逐渐分化,汉族地主官僚实力上升;⑥地主阶级主导的中国近代化历程艰难启动,力图挽救封建统治;⑦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新的阶级力量先后出现;⑧国家由闭关锁国转向被迫开放,主权大量丧失。
2.经济:①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②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外经贸联系日益增多;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但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④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企业产生并不断发展;⑤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曲折发展;⑥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3.文化:①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与心态仍占主导地位;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并逐步付诸实践;③“西学东渐”规模扩大,一度出现高潮;④中国人的向西方学习尚处于器物技术层次;⑤中西文明交融且冲突激烈,观念习俗新旧杂陈,呈现出不平衡性。
清末民初的阶段特征(1894—1919)民族觉醒与清末民初的历史性巨变1.政治: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最终形成;②侵华国家数量急剧增多,并从竞相瓜分逐渐转向“以华制华”;③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趋于汇流;④帝制危机日益严重,逐渐被共和制取代;⑤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⑥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主流由改良趋向革命;⑦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历程曲折反复,中国陷入军阀割据;⑧近代化主导权逐渐转移到民族资产阶级手中;⑨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⑩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走入绝境,亟待实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
2.经济:①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②列强势力向中国腹地和京畿要地扩张、渗透;③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发展机遇与高潮;④逐渐放宽对工商业的限制,奖励实业;⑤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出现高潮。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首先是晚清时期的特征。
晚清时期,中国逐渐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
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处于衰退状态。
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西
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度签订了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割让领土以及开放通商口岸,导致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同时,中国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如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等。
晚清时期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国家衰败、社会动荡、民族危机等。
其次是民国时期的特征。
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了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民国时期的最显著特征是政治混乱。
由于国共两党的
斗争以及军阀割据的现象,导致政府无法有效统一国家。
此外,经济也遭
受严重打击,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然而,民国时期也
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如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思想文化解放等。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特征是政治动荡、经济低迷、科学文化兴盛等。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概要中国现代史:(1949.10.1至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史;大国崛起的历史;民族复兴的历史。
第一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基本线索】一、准备(1949-1952)1、政治方面:巩固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安全的国内外环境。
(1)追歼残敌、和平解放西藏,基本解放中国大陆;(2)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
2、经济方面: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条件。
(1)农村:土地改革;互助合作。
(2)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外交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到1951年,中国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4、文化方面:开展扫盲教育;参照苏联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
二、过渡(1953-1957)1、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初步建立。
(1)召开首届全国人大,通过54宪法;(2)确立三大政治制度。
2、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社会主义改造。
3、外交方面:外交政策渐趋成熟,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阶段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曲折前进。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对主要矛盾认知出现反复,导致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1)中共“八大”、八字方针(2)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2、经济方面: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前进;重工业发展较快,带动国防科工的突破。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2)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与八字方针;(3)三大油田的开采、原子弹和导弹试验成功。
3、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文艺教育界一度出现混乱。
20世纪下半期的世界(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时现代史上的中国(1949-21世纪初)间、过渡时期(1949-探索、曲折(1956分期新时期(1976-21世纪初)1956)—1976)1、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1、经济:过渡时期总容及其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路线、“一五计划”、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开三大改造、中共八大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的正确决策。
1、经济:“大跃进”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2、社会生活:实行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点。
食、食用油等统购统2、新中国电影业出现经2、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销;人民基本生活得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济地:吃讲营养、穿讲时尚,住讲舒到保障。
取缔丑恶现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适;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象,颁布《婚姻法》,纷纷涌现;1958年中国;2000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社会风气根本改变。
国电视业诞生。
二;报刊业恢复生机;电影走向辉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煌的新时代,电视普及;20世纪90 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展迅速。
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成立、第一届全国人国民代表大会和《中华1、文革对民主与法制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践踏。
主要成就、“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出。
政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的合法席位、中美关2、“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治度的建立与发展、民系正常化、中日建交;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
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立。
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2、建国初期的重大外要影响。
其国际国内意义。
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思想:建国后,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1思想: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上解决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其思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文造卫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第3讲中国现代史1【内容总论】时间范围:即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总特点:崛起;阶段划分:(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主要内容:(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政治: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文化: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新时期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技、教育事业大发展。
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四个阶段。
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⑵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时期。
⑶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遭受严重挫折的时期⑷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阶段特征和史实】第一阶段: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总体特征: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
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上:①建立和巩固新政权;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③外交开创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具体史实:1.新中国成立(时间、成立的历史意义)2.《共同纲领》(时间、体现的原则、作用)3.1954年宪法(背景、内容、特点、意义)4.三大基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提出合作方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内容、意义、实施情况)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外交政策的成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经济上:①恢复国民经济;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启动。
具体史实:1.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农村:农村实行土地改革。
2.执行“一五计划”,实施“一化三改”(时间、内容、意义)文化上:毛泽东思想新发展;重视科技文卫事业。
具体史实:1.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时间、内容、意义)2.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形成新的教育系统社会生活:生活有改善但总体水平低,社会风气根本改变。
具体史实:1.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颁布《婚姻法》。
3.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1956~1966年)总体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政治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成就与失误并存。
具体史实: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时间、内容、意义)。
2.中共“八大”召开(时间、内容、意义)3.“左”倾错误产生和发展(表现)4.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重视同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经济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与失误并存。
具体史实:1.“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2.“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时间、表现、危害)3.三年经济困难(时间、原因)4.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时间、措施、结果)文化上:双百方针使科技文艺事业取得重大突破。
具体史实:1.提出“双百”方针(时间、内容、意义)2.“两弹”(导弹、原子弹);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3.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社会生活:①新中国电影业出现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②1958年中国电视业诞生;③服饰变化:列宁装和连衣裙受青睐。
第三阶段:“文革”十年(1966年5月~1976年10月)总特征:“文革”给中国社会主义带来巨大灾难,同时中国人民也克服了“文革”带来的破坏取得重大的成就。
政治上:①“以阶级斗争为纲”,民主与法制被践踏;②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
具体史实:1.“红卫兵”运动、破四旧运动、“全面夺权”2.林彪反革命集团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3.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时间、背景、经过、意义)经济上:“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受到严重的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史实:1.1971年周恩来参国民经济进行恢复和调整2.1975年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文化上:极“左”思潮泛滥,百花凋零,但仍有重大突破。
具体史实:1.“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2.上山下乡运动(原因、影响)3.1967年氢弹爆炸、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社会生活:服饰式样和色调单一:军装和“干部服”盛行;第四阶段:新时期(1978年——至今)总体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并发展。
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政治上:①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②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
③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祖国统一大业大步迈进。
④外交上推进全面开放,与世界接轨。
具体史实: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方面:1.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内容、意义)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内容、意义)3.法制建设方针的提出及平反冤假错案(1978年)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方面:1.1982年人大通过了《新宪法》、提出与民主党派合作的12字方针2.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1997年提出“依法治国”3.1998年推行基层民主选举4.2002年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祖国统一大业方面:1.1979年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和两岸停火2.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内容、意义)3.1987年两岸三通实现;4.1992年“两岸共识”(内容)5.1993年汪辜会谈(内容)6.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分别回归外交方面:1.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提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奉行不结盟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3.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经济上:特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具体表现:1.农村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创办乡镇企业(1978年、意义)2.四个经济特区设立(1980年)开放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3.城市改革: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1984年、内容、意义)4.沿海经济开放区划定(1985年)5.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1990年)6.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内容)7.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生产力极大提高(21世纪初)文化上:现代化的科技文教事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具体史实:1.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2.教育: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1983年“三个面向于”提出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93年“211工程”提出;1995年科教兴国提出;3.科技:“银河-Ⅰ”型和“银河-Ⅲ”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9年第一艘“神州”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8年“神州”七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变化翻天覆地。
具体史实:1.铁路、公路密集,民航世界大国;2.2003年年固话、移动电话世界第一;3.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之后,互联网在中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