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地壳运动和火山地震》
- 格式:pptx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40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壳变动的原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生能够描述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视频和图示,学习地壳变动的类型及其效果。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探究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和防灾减灾意识。
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壳变动的类型、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理解地壳变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地震波的传播原理。
三、教学准备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视频资料板块构造模型地震波传播模拟装置(可选)练习题目纸张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地球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现象。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震撼人心的视频素材,展示地壳的断裂、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以及地震带来的破坏。
这些视觉冲击强烈的素材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
在视频观看结束后,我们可以适时提问:“这些自然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们与地壳变动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们思考自然现象的成因,又能让他们认识到地壳变动在这些现象中的关键作用。
接下来,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地壳变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的科学原理。
首先,地壳变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的构造运动,包括板块间的碰撞、拉伸和下沉等。
这些运动会导致地表的变形,进而引发火山喷发和地震。
火山喷发是地壳内部岩浆上升至地表并喷出的过程,地震则是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的断裂现象。
这两者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我们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印度尼西亚的火山喷发、日本的地震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壳变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在地震预警、火山监测等方面的科技成果,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学素养。
地壳变动和火山喷发一、地壳变动的证明1 岩层的弯曲和断裂2 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3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二、火山火山的定义: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穹状喷出物围绕着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起的丘或山火山的组成: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组成火山喷发物:气态的(水蒸气,二氧化硫)液态的(熔岩流)固态的(火山灰,火山尘和火山弹)火山的类型:活火山正在喷发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死火山史前曾经喷发过,而有史以来没有活动的火山休眠火山有史以来喷发过。
但长期处于休眠状态火山分布: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三、地震地震的定义: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地震的组成:震源地震的发源地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受地震影响最大的地方)震中距地表某地距震中的影响地震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地震常发的地区:台湾、四川、日本地震的预兆:马不进圈、鸡飞狗跳、猪不吃食、净水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四:地震的防范和预防要冷静迅速选择正确的逃生方法,有序快速地撤离如果是在底楼就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如果是在高楼就依据所在位置做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
1.下列各省区,地震发生较频繁的是( )A.台湾省 B.浙江省C.黑龙江省 D.吉林省2.受地震影响最大的地点是( )A.震中 B.震源C.震中距较大处 D.不能确定3.地震和火山大多发生在( )A.陆地的城市中 B.沙漠或荒野中C.基本上都在海上 D.地壳活动活跃的地带[来源:学科网]4.下列事件不会..伴随地震发生的是 ( )A.水灾 B.火灾C.SARS蔓延 D.海啸5.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带是( )A.环大西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B.环大西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一带[来源:学+科+网Z+X+X+K]C.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D.日本列岛带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6.下列现象属于地震前预兆的是( )A.井水冒泡,水位突然升高或降低B.家里鸡飞狗跳,老鼠乱闯C.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D.天气变得异常闷热7.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