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山中》王维《山中》比较阅读及答案山中王维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8.53 KB
- 文档页数:2
有关王勃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分享王勃《山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6题(6分)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①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①贾至曾调守到此。
5.两首诗黄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
(3分)
6.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5.高山、落叶、秋风
6. 相逢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一)唐诗的繁荣与唐代文化关系1.1唐诗发展的背景1 【单选题】唐朝时期,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
A、文言文B、白话文C、秦书D、汉诗文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 【单选题】在唐代文学中,占据其三分之一的文学形式是()A、唐代小说B、唐代小史C、唐代碑帖D、唐代诗歌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3 【单选题】()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
A、隋朝B、明朝C、唐代D、五代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4 【判断题】《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2文化、国力对唐诗的影响1 【多选题】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些政策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A、酷吏政策B、儒释道并存C、广开言路D、文化开放我的答案:BCD 得分:33.3分2 【判断题】627年是唐代的开国年。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3 【判断题】唐代的文化比较保守。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1.3宗教、政策对唐诗的影响1 【单选题】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
A、小作坊老板手中B、农民手中C、商人手中D、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2 【单选题】唐代的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科。
A、十B、九C、三D、二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3 【判断题】唐文化不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 【判断题】汉朝末年佛教来到中国。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4唐诗发展的阶段1 【单选题】从什么时候开始,古典诗歌进入了发展期。
()A、诗经B、离骚C、建安D、楚辞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2 【单选题】唐诗被明代的高棅划分为()个时期。
A、四B、一C、二D、三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3 【判断题】唐诗分期中的盛唐和历史分期的一致。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 【判断题】唐朝努力以北朝的“质”来充实南朝的“文”。
王维《山中》与王勃《山中》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
(3分)(2)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情景交融,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
(2)王勃的《山中》抒发的是诗人的旅愁归思。
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
王维的《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喜爱与喜悦之情。
诗歌细致描绘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热爱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问题】1.请分析第二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5分)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二者有何不同?(6分)【参考答案】:1.此诗描绘了一幅山行图,(1分)清浅的溪水,水底粼粼可见的白石,山中逐渐凋零的红叶,冷肃的秋意,再配以山岚翠色为背景,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远近有致、色彩鲜丽、富于实感的水彩画,寂静中见幽趣,清寒中有美感。
(4分)2.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静态的,王勃《山中》“黄叶”是动态的;(3分)王维《山中》的“红叶”体现是一种闲适之情,王勃《山中》“黄叶”体现的是悲伤之情。
(3分)【对比赏析】:王勃的《山中》作于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原题《思归》。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是王勃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漫游巴蜀时写的。
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专题汇编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B)(含解析)一、(xx·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语文测试卷·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①韵辛弃疾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溪边唤渡柳边行。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
未知明日定阴晴。
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韩南涧:即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
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1)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答:(2)下阕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作概括。
(6分)答:二、(xx·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下学期语文试题·10)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池阳道中李纲归去客,迂骑过江乡。
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
一望楚天长。
春信早,山路野梅香。
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
杳杳下残阳。
(1)结合词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词人的两种主要情感。
(4分)答:(2)上片中“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化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认为是诗句好,还是词句好?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分)答:三、(xx·四川省德阳市高三三诊考试语文试题·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请简要说明上片中“尽”字的作用。
(3分)(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
(5分)四、(xx·江苏省南通、扬州、连云港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比较阅读及答案《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比较阅读及答案导语:《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王维所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答谢中书书》《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比较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上使外将兵B.其一犬坐于前C.腰白玉之环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 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1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1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16.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参考答案:12.C13.D14.示例:①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15.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一)1、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A、隋朝•B、五代•C、唐代•D、明朝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2、在唐时代的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A、秦书•B、白话文•C、文言文•D、汉诗文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3、现存唐诗的数量,今天知名的有多少人?•A、四万八千九百多•B、二千三百多•C、五万多•D、七十二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4、占据唐代文学三分之一的是•A、唐代小说•B、唐代诗歌•C、唐代小史•D、唐代碑帖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5、诗发展到唐诗为现代诗歌之最盛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二)1、执政指的是•A、皇上•B、更高级的官员•C、官吏•D、李权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2、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A、酷吏政策•B、儒释道并存•C、广开言路•D、文化开放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3、唐代是627年开国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唐代的文化是比较开放的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三)1、在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A、三•B、九•C、六•D、八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2、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
•A、胖•B、匀称•C、瘦•D、健康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3、在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哪里•A、农民手中•B、商人手中•C、小作坊老板手中•D、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4、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佛教是从汉朝末年来到中国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四)•A、四•B、三•C、二•D、一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2、唐诗的转变时期在•A、盛唐•B、初唐•C、后唐•D、中唐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3、古典诗歌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发展期•A、诗经•B、楚辞•C、建安•D、离骚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4、唐朝努力以南朝的“文”来充实北朝的“质”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唐诗分期中的盛唐和历史分期的并不一致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一)1、五乱中华的民族不包括•A、匈奴•B、鲜卑•C、氐•D、姜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2、南北朝南北分割,学术异流,当时人认为北学•A、精细•B、粗朴•C、简约•D、清逸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A、排斥•B、拒绝•C、崇拜•D、厌恶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4、唐朝取代隋朝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流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隋唐前的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二)1、李世民一生中最成功的战役是•A、玄武门之变•B、击破王世充•C、晋阳起兵•D、消灭薛举的沙坨势力的战役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一般的唐诗选本里,是以谁作为唐代的第一个诗人•A、李白•B、王绩•C、杜甫•D、王安石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3、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朝文风进行批判与压制•A、政治意识•B、武力•C、法律•D、文风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4、虞世南是陈朝后裔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三)1、义不食周粟指的是•B、叔齐•C、孤竹君•D、伯夷和叔齐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对于“采薇”解释正确的是•A、表达一种隐居的状态•B、渴望人理解•C、找到人生伴侣的期盼•D、追求仕途的心理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3、《酒经》的第一篇是•A、桃花源记•B、爱酒歌•C、醉乡记•D、野望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4、伯夷叔齐不满意商纣王的暴政,建议周朝用暴力灭了它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四)1、四杰按照年辈来排序,其顺序为•A、王杨卢骆•B、杨卢骆王•C、卢骆王杨•D、骆王杨卢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2、《滕王阁》是一首几言律诗•A、七•B、六•C、五•D、四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3、初唐四杰之首是•A、王玄之•B、王勃•D、王通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4、《山中》是王勃的早年之作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四杰命运都特别悲惨,都没有得到善终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五)1、御史台负责监察()。
《山中》阅读附答案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登楼(韦应物①)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②,秋山红树③多。
【注】①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身居官场,常怀归隐之心。
②守,担七任太守。
③红树,只是满树红叶。
(1)“坐厌淮南守”一句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山中》一诗中也属于直接抒情的一句是“ ”。
(1分)(2)结合全诗说说,你对“流岁暗蹉跎”的理解,并分析其作用。
(3分)(3)以下诗句,借叶所表达的情绪与“秋山红树多”表达的情绪不相近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宣宗宫人《题红叶》)B.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答案】 (1)万里念将归(2)“流岁暗蹉跎”指时光白白流逝,诗人登楼远眺,感慨时光虚度,为下文抒发厌弃官场,向往自然的情怀作铺垫。
(3)B【解析】第(1)题属“鉴赏技巧”题,考查古诗的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蓝皮书》第179,377页都提到)直接抒情就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第(2)题“分析作用”题,可从内容和构造两方面思考。
内容方面,从词句的意思入手,思考诗句表现的情境、情感等。
构造方面,主要思考与前或后句的关系。
第(3)题本质是“透视情感”题。
“秋山红树”表现了对自然的喜爱和向往。
A中借“红叶”表现宫女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蓝皮书》229页)。
B“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一句通过黄叶的翻飞飘零,慨叹自己的羁旅之情与思乡之愁(《蓝皮书》197页和229页都有涉及)。
C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叶,实那么为了衬出人之美,表现的江南水乡的人情风俗的喜爱和向往。
(《蓝皮书》221页)D借写枫叶,表现对红叶的喜爱和赞美。
B不同于其它,所以应选B。
三年级对比阅读《山行》《山中》及答案
(一)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山中[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①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释]①红叶:秋天,枫、槭(qì)、黄栌(lú)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②元:原,来。
③空翠:指山间青色的潮湿的雾气。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的景色。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山中》的“红叶”可以用《山行》中“_ ”一句来形容。
3.两首古诗中都写到的景物有( )。
(多选)
A.山路
B.白云
C.枫叶
D.山雾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山行》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远景,后两句描写的是近景。
B.“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的意思是坐下。
C.《山中》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是王维。
D.从“天寒红叶稀”可以看出已是深秋时节。
5.结合注释,说说下面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答案:1.C 2.霜叶红于二月花 3.AC 4.B
5.山间小路上本来没有雨,但苍翠的山色却浓得仿佛要润湿了人的衣裳。
《山中》赏析山中古诗王勃诗意前言读过《红楼梦》的人,可能会记得香菱学诗的时候,香菱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却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可见不同欣赏水平的人,喜爱的诗是不一样的。
现代诗人冯至说:我个人在青年时期,并不了解杜甫,和他很疏远,后来在抗日战争流亡的岁月里才渐渐与他接近,那时我写过一首绝句:‘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句句真。
不识诗中尽血泪,十年佯作太平人。
’从此杜甫便成为我最爱戴的诗人之一,从他那里我吸取了许多精神上的营养。
”(《祝〈草堂〉创刊并致一点希望》)可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下,也会喜欢不同的诗。
一、王维与王勃的《山中》王勃(约650年-约676年),王维(701年-761年),这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一个是初唐四杰之一,一个是王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两个都写过一首题目为《山中》的五言绝句。
这两首诗是完全不同的心境下写成,作为读者来说,喜欢哪一首也反映了自己的心境。
我们先看看这两首诗。
王勃这一首是羁旅诗: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王维这一首是山水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即使不懂诗的人,读完也能感觉出不同的味道,同样写秋冬之际的”山中“,一个充满了悲凉,一个却是一片闲适。
二、王勃《山中》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长江悲己滞,万里念将归。
前两句写空间,滞留一方而悲,路途遥远而念。
可以细细品味诗中动词,一个”悲“、一个”滞“,一个”念“。
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说过: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诗人的诗心也是如此,前两句写的就是这种”万不得已“。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后两句写的是时间,秋冬之际,满山黄叶纷飞,更加心情郁结。
王勃山中阅读答案《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释】①已滞:谓留甚久,悲于长江,故江水也因之而不畅。
②高风:指秋风。
③晚,指晚秋。
题目:1.从一、二句中的哪两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2.三、四句的写景有何作用?(6分):1.“悲”“念” (各1分) 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旅之愁(2分)、思乡之痛(1分)2.后两句对一二句所写之情起映衬烘托作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象,映衬凄寂心情,飘零旅况,映衬旅思。
(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也正确,分言之成理即可。
)(手法3分,分3分)《山中》赏: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
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可以参证的有作者的《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
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旅之悲。
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
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
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古代诗人往往借江水来抒发旅愁情,而王勃此句的艺术独创性在于,他不仅借大江起兴,而且把自己的悲愁之情注入大江,使长江感情化、人格化。
诗人客居巴蜀,一颗心为归思缠绕而无法排解,因此,当他在山上俯长江时,竟感到这条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淹留而伤心悲痛,以至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
这新奇的想象,既缘于诗人的“移情”作用,又符合生活的实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分类练习:古诗阅读2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5分)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_________”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________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分)(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
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梦空(2分,各1分。
)(2)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3分。
也可从对比角度进行分析,比如生机勃勃的台城柳与王朝的兴亡形成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无情。
意思符合,酌情给分)(四)古诗阅读(4 分)13.阅读诗歌,根据你的理解,补全下列对话。
(4 分)山中山中〔唐〕王勃〔唐〕王维长江悲己滞,荆溪白石出,万里念将归。
天寒红叶稀。
况属高风晚,山路元无雨,山山黄叶飞。
空翠湿人衣。
老师:读罢这两首同题诗,你们更喜欢哪一首?小明:我喜欢王勃的。
长江停止了奔腾,黄叶开始了翻飞,不禁让旅人想到自己,是什么阻碍了他回乡的脚步,让他如落叶般随风漂泊呢?整首诗,直抒思乡之情。
艾力:我喜欢王维的《山中》。
它像一幅山水画,虽然也是写⑴(填季节),⑵(填景物)和翠柏等,五色斑斓,一改悲伤之调,抒发了诗人⑶________(填情感)。
第七讲古代诗歌比较鉴赏近年来,诗歌鉴赏题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了一种回归题型--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这类题目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够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为此,我们特别设置了本学案,列举部分示例,以期对考生解答此类题目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意象、意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
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在所选诗歌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题型一形象比较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蝴蝶儿[五代]张泌蝴蝶儿,晚春时。
阿娇①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②。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印证双对对飞”的特点;同时作者又赋予它人的情感,看到因怀春而伤心的少女,以致双翼下垂。
谢诗中的蝴蝶更加具体生动。
它在桃李花前飞舞,忽东忽西,自由自在,活泼灵动,赏遍满园春色,欢快愉悦。
1.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题目。
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王维诗的第一句,描写了天寒水浅,清澄莹澈的山溪变成蜿蜒穿行的涓涓细流,露出粼粼白石,小溪显得特别清浅可爱.B.王维诗的三、四句,写山色苍翠、空明的特点,人行在山中,仿佛置身于一片翠绿的山雾中,似乎感觉到细雨湿衣的凉意。
C.王勃诗的第一句,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悲已滞”,化动为静,衬托诗人内心始终难解难平的悲伤。
D.王勃诗的第三句,“晚”字既写秋深也写诗人已是暮年,再加上句首的“况”字,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使整首诗的情感跌宕起伏。
几首《山中》古诗,诗人不同,心境不同,意境不同都名《山中》,王维、王勃、卢仝、司空图、王安石、秘演各有何不同呢?一、《山中》唐代:王维荊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荊溪之水,由于进入秋季,天寒水瘦,虽然仍是流水潺潺,但因为流量减少,河中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弯的山间小径原来并不曾下雨,可这浓郁的青翠之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欲流欲滴,以至于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荊溪,即长水,又称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北,流经长安县东南入灞水。
空翠,指山间岚气。
唐代张旭曾在《山中留客》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空翠自然是不会湿人衣的,但它是那样的浓郁,青翠欲滴,人行其间仿佛身体浸染在一片翠雾之中,从而产生了一丝凉意,似乎是细雨湿衣了,这是视角、触觉、幻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似真似幻的感受。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个评价可谓是十分中肯,入骨三分了。
读完这首诗,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回味一下,是不是有如一幅美丽的山水图浮现在心头:小溪轻快、白石磷磷,无边的青翠中鲜艳的红叶点缀其间,高处的山峰在云气间时隐时现,有如醉翁所言“山色有无中”,虽是秋天,整个画面毫无秋风萧瑟的凄清,诗人倘佯在这幅画中,物我两忘,不忍就归,虽归也是足去神留。
二、《山中》唐代: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的悲伤。
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归去。
何况在这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零。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羁旅天涯的倦客思乡之情,寥寥二十字,诗人巧妙的借景抒情,通过长江、秋风、山山、黄叶,表现出一种悲凉浑壮的气氛,情景交融。
王勃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历时三年,淹留巴蜀。
他自幼聪颖,六岁能文,九岁作《指瑕》十卷以纠颜师古注《汉书》之错,十六岁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如此一个天才少年,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羁旅他乡,此时此刻的他就是一个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失路之人和他乡之客。
王勃《山中》阅读答案以及赏析王勃《山中》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阅读,那么,为了更好的掌握王勃《山中》以及提高考试中的作答速度,同学们平时需要多做练习。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滞:留滞。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请简要分析该诗中的情景关系。
(4分)(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情景交融,(1分)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具体分析2分)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
(1分) (4分)(2)本诗抒发的是诗人的旅愁归思。
(1分)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1分)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
(2分) (4分)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
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
山中阅读答案范文
宋秘演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
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
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
10. 诗歌第二联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气氛?(4分)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景,蝉声是动景,落叶是静景;听觉、视觉相结合(多角度)写景,听到了蝉声,看到了满地的落叶。
(任意答出一种手法均可,手法1分,分析1分)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气氛。
(2分)
11. 请简要答复全诗表达了作者哪几种感情。
(4分)
①对善终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②游山时闲适自在的情感;③平复心中杂念后的喜悦之情;④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淡淡的孤独之情。
王勃《山中》王维《山中》比较阅读及答案山中王维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7分)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
关系。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12.(《考点快训》p369第2题) (1)情景交融,第二句直抒胸臆,
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
四句用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
(2)王勃的《山中》抒发的是诗人的旅愁归思。
诗的前半部分,写自
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
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
王维的《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初冬时节山中景色的喜爱与喜悦之情。
诗歌细致描绘
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
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热爱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在王勃的《山中》中,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当他在山上俯瞰长江时,竟感到这浩浩奔流的大江也为自己的长期滞留而伤心悲痛,以至于它的水流也迟滞不畅了。
这是一个多么新奇的想象!诗人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写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两句,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画面,这萧瑟的秋风、飘零的黄叶,不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吗?
王维的《山中》描绘的是初冬时节的山中景色。
作者描绘了由满是白石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