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4.30 KB
- 文档页数:2
鸭的病毒性肝炎鸭的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死前角弓反张,病死鸭肝肿大出血,10日龄左右为临床高发阶段,高度污染场,20日龄以后雏鸭仍有肝炎,只不过死亡率较低。
病原:鸭肝炎病毒,属小RNA病毒科成员,有1、2、3三个血清型,目前,国内常发生的绝大多数由I型肝炎病毒引起。
流行特点:l、主要发生于雏鸭,21日龄内最易感,10日龄左右为高发阶段。
肝炎病毒高度污染场,21日龄以后也可感染,但相对临床症状轻微,死亡率偏低,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2、肝炎病毒变异。
最近集中养鸭区域出现临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不太高,21周龄以后鸭群仍然得病,肌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效果不佳,更换另一个生产厂家的血清和卵黄抗体有可能出现好的治疗效果,这就需要工作者及广大养鸭用户提起警钟,研究对策。
症状:突然发病,大批死亡,病鸭抽搐,死亡前多呈角弓反张姿式。
病变:主要病变为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刷状出血,有的病鸭肾脏轻度肿大,并有树枝状充血或出血。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肝脏的特殊变化,不难做出初诊,确诊需做实验室工作。
防治措施:肉鸭:l-3日龄用鸭肝炎弱毒疫苗进行免疫一次(对无母源抗体的雏鸭)。
种鸭:在开产前间隔15天左右接种两次鸭肝疫苗,生蛋后每3-4个月加强免疫一次。
治疗:对发病鸭群,立即用高免卵黄液或血清肌注1-1.5ml,能控制死亡,同时配合鸭肝康拌料,大大能提高疗效。
对病毒变异的养鸭厂,取当地病料做成疫苗,再研究出抗鸭肝炎病毒高免卵黄抗体,能大大提高治疗和预防效果。
新感康饮水,100g兑水400-500斤,比单独打抗体要提前10个小时控制死亡。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鸭,也可感染雁、鹅等家禽和水禽,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VH)是一种RNA病毒,属于家禽病毒感染性肝炎科,是导致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
2. 流行病学特征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在春、夏、秋季节发病,冬季较少见。
在我国南方地区和其他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病较为严重。
鸭感染DVH后,常表现为急性病程,发病率高、死亡率大,对禽类养殖业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3. 传播途径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气溶胶传播和消化道传播。
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粪便、泄殖道分泌物等途径排泄到环境中,感染健康鸭只。
疫区内的病鸭感染后,一旦年龄和体力下降就会出现急性致死。
二、实验室诊断1. 临床表现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厌食、腹泻、黄疸、呼吸困难等,病程短,死亡率高。
2. 病原学检测实验室诊断主要通过病原学检测,包括病毒分离、鉴定、抗原检测和基因检测等方法。
病鸭的肝脏、淋巴组织、血液等是主要的病毒来源,可采用PCR、ELISA等技术进行病毒检测。
3.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免疫组化检测。
对于血清学检测可以从病鸭的血清中检测病毒抗体,包括IgM和IgG抗体。
免疫组化检测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直接检测病毒抗原。
三、防控措施1. 疫苗预防疫苗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目前,国内外已经研制成功多种鸭病毒性肝炎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和重组疫苗等。
对于高危地区和养殖密度大的场所,定期接种疫苗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
2. 环境管理保持禽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合理调控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减少疫病传播。
饲料、饮水卫生水平也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环节。
3. 合理饲养合理饲养密度,避免异种禽类混养,预防饮水、饲料污染,避免接触病鸭或病毒携带原。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是由鸭传染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鸭病毒性肝炎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能引起幼鸭的大规模死亡,对鸭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以下是针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措施:1. 加强养殖管理:鸭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因此养殖管理是防制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饲养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清理消毒。
鸭舍要注意通风换气,减少病毒的传播途径。
2. 加强疫苗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可通过疫苗接种来实施。
鸭苗疫苗的选择是防制该病的关键。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有效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饲养者应按照兽医的建议,在适当的时期给鸭接种疫苗,提高鸭的免疫力。
3. 提高饲料卫生:鸭病毒性肝炎病毒能够通过饲料、水源传播,因此提高饲料卫生是防治该病的重要环节。
饲料的储存要做好密封,避免受到污染。
饲料槽和饮水器要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洁。
4. 控制入场鸭的来源: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与感染源相关,防制病毒传播的关键是控制入场鸭的来源。
要选择健康的、来源可靠的鸭苗,避免引入患病或携带病毒的鸭只。
5. 隔离和检疫:对于新引进的鸭只,要进行隔离并进行检疫。
隔离期一般为2-3周,观察鸭只的发病情况,确保其健康状况良好再放入养殖场。
6. 做好养殖场的消毒工作: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鸭舍内部和周围的环境。
可以选用有效的消毒剂,如氯仿、过氧化氢等,杀灭环境中的病毒和细菌。
7. 定期监测和报告:对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要及时进行监测和报告,加强病情的控制和治疗。
定期检测养殖场内鸭只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肝炎防制的关键在于加强养殖管理、加强疫苗接种、提高饲料卫生、控制入场鸭来源、隔离和检疫、做好消毒工作和定期监测与报告。
只有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和发生,保护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
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1.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4~20日龄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
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
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一旦发生,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发病率可达100%。
2.症状本病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病程短促。
病初精神萎糜,不食,行动呆滞,缩颈,翅下垂,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
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数小时后死亡。
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势。
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不到50%;4~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
剖析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
肝肿大,呈黄红色或花斑状,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脏有时肿大,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
多数肾脏充血、肿胀。
心肌如煮熟状。
有些病例有心包炎、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
3.诊断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变都较为特征,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注意与鸭瘟及禽霍乱相鉴别。
必要时可做动物接种或血清学检查进行确诊。
4.治疗本病尚无治疗药物。
5.预防(1)综合措施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
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2)预防接种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鸭病毒性肝炎(DVE)是一种由禽类呼肠孤病毒(DV)引起的急性、高致死率的疾病,主要发生在鸭子中。
该病毒同时也能感染家禽(鸡、鸽、家鸭等)和野生鸟类(鸳鸯、鸭嘴兽等)。
在中国,鸭病毒性肝炎已成为鸭子养殖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该疾病的传播规律、防治措施及诊断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极为重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粪、水、食物、饮水和污染物等多种渠道。
尤其是在夏季和雨季,因鸭池水及饲料可能被病毒污染,经受感染的鸭群较易发生爆发。
此外,鸭病毒性肝炎在鸭群中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一旦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实验室诊断中,目前主要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凝集试验(HIT)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等,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特异性来判断感染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和病毒学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如常规组织病理学和电镜法,以及PCR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为了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和减少其对养殖业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一方面,可通过加强养殖管理,建设合理的鸭舍和育苗场,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工作,控制饲料和饮水的安全性,增强对病情的监测和诊断能力等方面来预防该疾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还需使用有效的疫苗来提高鸭子的免疫力,增强其抵抗病毒的能力。
总之,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家禽疾病,格外容易引起鸭子中的疫情和死亡,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通过实验室诊断和有效的防治手段来控制病情的传播,保障养殖业的正常运营。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因此对于鸭场及饲养鸭的农业从业者来说,预防鸭病毒性肝炎显得格外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和防治方法。
一、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和病理学特点鸭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主要侵害鸭的肝脏,引起肝脏肿大、出血、坏死,导致肝细胞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导致鸭的死亡。
该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会引起鸭的消化道炎症,从而增加病原菌在鸭群中的传播。
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腹部膨大、发蜕、羽色暗淡、群体喜水、粪便呈白色、抓地无力或抽搐和体重下降等。
二、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措施1. 环境卫生管理鸭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饲料传播,保持鸭舍及鸭舍周围环境的卫生非常重要。
饮水器要定期清洗,饲料要定期更换,鸭舍的排水系统要保持畅通,确保鸭舍的卫生干净。
2. 饲养管理为了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饲养者需要加强对鸭的健康管理。
定期对鸭进行体检,确保鸭的健康状况良好。
及时发现疑似感染鸭病毒性肝炎的鸭要及时隔离和治疗,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3. 疫苗接种预防鸭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
饲养者可以根据鸭的生长环境和饲养条件,选择合适的疫苗对鸭进行预防接种,提高鸭的免疫力。
4. 人员防护措施饲养者在进行饲养管理时,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病毒感染的鸭和污染的环境。
接触鸭后要及时洗手,保持卫生。
1. 传染源清除发现病毒感染的鸭要立即隔离,干净的环境中,对病毒感染的鸭进行隔离饲养,加强病毒的排泄物处理。
2. 药物防治在鸭病毒性肝炎的早期,可以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需要在兽医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并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避免药物过量使鸭产生抗药性。
3. 传染病监测饲养者要加强对鸭群的监测,及时发现鸭群中出现的传染病病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确保鸭群的健康。
预防鸭病毒性肝炎需要饲养者加强对鸭场的管理和饲养管理,保持鸭场的卫生与整洁,并结合疫苗接种、传染源清除和药物防治等方法,及时发现和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保障鸭群的健康成长。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鸭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的疾病,主要感染家禽鸭,也可感染其他家禽。
该病毒能在家禽内部繁殖病毒,通过应激或捕食污染的动物引起疾病传播。
以下将介绍该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流行病学特点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南方地区,多发生于饲养密度高、卫生条件差的大规模饲养场。
疾病多在鸭只生长发育的早期,一旦出现感染率高,可引起大规模疫情,损失十分惨重。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单股RNA病毒,易于变异,对人畜均无致命危害。
实验室诊断鸭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主要通过病毒抗原的检测,在病原体早期或潜伏期,通过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感染病原体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抗原检测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抗体,也可通过细胞培养等方法检测病原体。
此外,还可以对动物的脾、肝、胰等器官进行病理学检查,以获得更为全面的检测结果。
防控措施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
确保饲养场内设施卫生、饲料卫生,定期清理、消毒,同时加强防鸟和害虫的管理。
2. 采用疫苗预防,选择合适的疫苗,按照规定的接种方案进行预防接种。
定期检查饲养场的病毒抗体水平,及时补充疫苗,保证疫苗的有效性。
3. 强化疾病监测,及时发现病例并立即对疫区进行隔离,对有关人员进行检疫。
对于发现的鸭病毒性肝炎疫情,立即进行处置,防止疫情扩散。
4. 做好鸭只的监测和防范工作,有效控制病毒在鸭只内部的传播。
特别是在鸭只集中饲养的场所,加强隔离管理和医疗监测,保证饲养场内鸭只健康。
总之,鸭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和防控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加强监测、强化预防和控制工作,确保饲养场的疫情得以有效控制和预防。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1. 引言1.1 概述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一种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主要危害家禽的肝脏。
该病在鸭群中具有高发病率和致病性,给鸭养殖业和禽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空气、水和饮食等途径传播,易在密集饲养条件下迅速扩散。
病毒引起的肝脏损伤严重,严重时可导致鸭的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目前,针对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工作仍面临一定挑战。
加强对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鸭群健康水平,保障禽类生产安全。
【2000字】1.2 研究意义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禽类健康的传染病,引起的经济损失和生产力下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开展鸭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深入了解疫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建立和优化可以提高病毒性肝炎的早期检测率和准确率,有助于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疫苗研发和传播途径分析的开展可以有效降低疫情的发生率和传播速度,保障禽类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
开展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禽类健康,也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提高动物疾病防控水平、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字数:240】2. 正文2.1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鸭病毒性肝炎在特定群体中的流行状况和传播规律的重要手段。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发现患病的高发地区、高发季节、高危人群等信息,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地区、养殖场或群体进行病例调查和样本采集。
通过对病例的回顾性调查和对患病鸭只的临床检查,可以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鸭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鸭病毒性肝炎(Duck Hepatitis Virus,简称DHV),是由鸭病毒引起的一种较为常见的鸭类传染病。
该病主要侵害鸭群,尤其是年龄较小的鸭子,给养殖业和农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鸭病毒性肝炎起初被命名为“鸭病毒性肝炎疫苗株VH-A”,是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它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的形态呈球形,直径为30-35纳米。
该病毒主要感染鸭子的肝脏细胞,造成肝脏组织的炎症和损害。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飞沫或者粪便-口经途径传播。
当感染的鸭子排放病毒颗粒时,其他鸭子会通过进食受到感染。
受感染的鸭子在潜伏期之后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包括食欲下降、活动力减退、羽毛粗乱等。
随着病情的恶化,鸭子的肝脏会发生炎症,导致肝细胞的坏死和功能障碍。
在某些严重病例中,鸭病毒性肝炎还会导致高死亡率的出现。
为了预防和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疫苗接种被广泛采用。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不同的疫苗,比如衰弱疫苗和灭活疫苗。
这些疫苗都能有效提高鸭群的免疫力,减少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而在疫苗接种之前,农场主可以采取一些生物安全措施,如严格的卫生管理、隔离感染鸭子、消毒环境等,以降低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概率。
除此之外,就个体鸭子的治疗而言,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
一旦鸭病毒性肝炎被确诊,饲养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宜的饮食、保持环境卫生和保温等措施来帮助鸭子恢复健康。
然而,预防仍然是最为重要的手段。
然而,疫苗接种和预防并非毫无困难。
农场养殖数量庞大,免疫规模巨大,还需要考虑到饲养成本和疫苗的适应性。
此外,不可避免地可能会出现一些个别鸭子因为年龄、健康状态等原因无法免疫的情况。
因此,防控鸭病毒性肝炎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的预防策略。
总的来说,鸭病毒性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的鸭类传染病,对养殖业和农场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疫苗接种和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是防控鸭病毒性肝炎的关键。
然而,预防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预防,才能减少疫病的发生,保障鸭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病于12周龄以内的幼鸭,尤其是4-6周龄的小鸭。
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症状包括厌食、无精打采、腹泻、呕吐、体重下降等,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皮黏膜发黄等症状。
鸭病毒性肝炎不仅对鸭群的健康和生产造成威胁,也给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制鸭病毒性肝炎,养殖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疫措施。
一、加强管理养殖户在日常生产中要加强对鸭的管理,保证鸭舍的卫生和通风条件,定期清洁饮水器和饲料槽,严禁鸭舍内饲料、水源受到污染。
要保持鸭场的卫生,严禁生病鸭和健康鸭混养,避免病毒的传播。
定期对鸭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做好隔离和治疗工作。
二、加强饲养管理在饲养管理方面,养殖户要注意为鸭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和充足的饮水,保证鸭的营养需要。
要避免饲料中添加受污染的原料,严格控制饲料的质量,杜绝采用变质或霉变的饲料。
定期检测饲料中的水分、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
三、强化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防控鸭病毒性肝炎的关键措施。
养殖户要严格按照疫苗接种程序和规定时间为鸭接种鸭肝炎疫苗,及时补种和加强免疫,提高鸭的抵抗力。
定期对鸭进行免疫抗体检测,确保免疫效果。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疫苗保存、运输和接种技术,确保疫苗的有效性。
四、加强环境消毒定期对鸭舍和器具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鸭场和鸭舍进行彻底消毒。
要避免鸭场周围的杂草繁茂,保持环境的整洁和通风,减少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五、加强宣传教育养殖户要加强对员工和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卫生教育,提高他们对鸭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个人卫生,减少污染源的传播。
加强对外来人员、车辆和器具的消毒检疫工作,避免外来传染源的输入。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对鸭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防制鸭病毒性肝炎,养殖户需要加强管理,强化饲养管理,严格疫苗接种,加强环境消毒,加强宣传教育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鸭病毒性肝炎是什么
导语:肝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的,但是鸭病毒性肝炎相信大家都是不太了解的,甚至是第一次听的。
其实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
肝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的,但是鸭病毒性肝炎相信大家都是不太了解的,甚至是第一次听的。
其实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我们现在就详细来看一下关于鸭病毒性肝炎的介绍。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I型属于小RNA病毒科,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在20-40NM,无囊膜,无血凝性,可在鸭、鸡、鹅胚尿囊腔增殖。
病毒抵抗力强,在自然环境中可较长时间存活。
DVH病毒II型属于星状病毒,DVH-III属于小RNA病毒。
DVH病毒三种血清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与鸭乙型肝炎病毒无任何相关性。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主要特征为肝脏肿大,有出血斑点和神经症状。
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
1945年在美国首次发现本病,并命名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1965年在英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型,1969年在美国发现了鸭病毒性肝炎III型。
目前,I型呈世界性分布,并曾报道在印度、埃及和美国发现I 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
II型和III型鸭病毒性肝炎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未发现变异毒株。
在国内,鸭病毒性肝炎的初次流行,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本病在我国再次流行,此后,各地疫情此起彼伏,疫情能够被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的免疫所控制;1997年以来,本病在某些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流行,其疫情不能被标准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完全地控制,怀疑有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变异株出现。
鸭肝炎I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