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色谱联用技术的沉香标志性差异成分分析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3.21 KB
- 文档页数:6
沉香的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分析邓力;黄满勤;欧成军;符韵林;徐国梁【期刊名称】《陕西林业科技》【年(卷),期】2024(52)2【摘要】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是沉香的特征产物,具有保护神经、细胞毒和抗过敏等活性.利用生物结香法对白木香进行结香处理后取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HPLC-MS)对沉香的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10个2-(2-苯乙基)色酮成分进行裂解,结果表明:石湾样品鉴定出46种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星岛湖样品鉴定出44种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并总结分析四种类型色酮的裂解规律.双环氧2-(2-苯乙基)色酮出现[M+H-CO]^(+)碎片,单环氧2-(2-苯乙基)色酮出现[M+H-H_(2)O]^(+)、[M+H-H_(2)O-CO]^(+)碎片,四氢2-(2-苯乙基)色酮出现[M+H-H_(2)O]^(+)和[M+H-2H_(2)O]^(+),flidersia类型2-(2-苯乙基)色酮不会出现上述碎片.可以为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总页数】11页(P34-44)【作者】邓力;黄满勤;欧成军;符韵林;徐国梁【作者单位】广西国有钦廉林场;广西大学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761.1【相关文献】1.GC-MS分析4种奇楠沉香中致香的倍半萜和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2.柯拉斯那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类化学成分研究3.LC-IT-TOF-MSn快速鉴别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4.国产沉香化学成分研究Ⅳ.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5.基于UPLC-Q-TOF-MS/MS的沉香2-(2-苯乙基)色酮聚合物成分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SPME-GC-MS技术的沉香品质鉴定
本文以固相微萃取(SPME)顶空进样,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
产地来源不同的16个沉香样品进行了沉香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旨在建
立可靠有效的沉香挥发性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沉香品质提供参考。
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法对SPME萃取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沉香挥发性成分快速提取的最优方法,即使用DVB/CAR/PDMS萃取头,平衡时间
10min,使用80℃的温度萃取沉香30min,所得到的总峰面积最大,萃取量最大,萃取效果最好。
(2)使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较好地分离并鉴定了沉香挥发性物质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及百分含量。
(3)16个沉香样品中,不同产地的沉香
化学成分的种类有一定差异,但是均含有沉香特征性成分苄基丙酮以及沉香螺醇。
通过对16个沉香中沉香螺醇、苍术醇、圆柚酮、a-Gurjunene以及苄基丙
酮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天然土沉香样品中的大多数以及天然惠安系沉香样品品质较高,而星洲系沉香品质较低。
(4)从安捷伦化学工作站中获取中国东莞天然沉香4个样品的GC-MS色谱数据保留时间以及色谱峰面积等数据,使用平均矢量法与中位数矢量法获得东莞天然沉香的标准指纹图谱数据,可以为东莞天然沉香地道性鉴定提供参考。
沉香药材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沉香药材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时珍国医国药2O06年第17卷第12期U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oo6VOL-17NO?12 表2样品含量测定结果3讨论泌淋清胶囊中的槲皮素主要以槲皮苷的形式存在,糖为鼠李糖,苷元为槲皮素.以甲醇-浓盐酸一水(7O:10:2O)的提取液25 rIll,在7O?水浴中加热,可使槲皮苷的提取和水解同时进行,2h 可达到最高提取率.该法精密度好,回收率高.操作简便,可作为泌淋清胶囊质量控制的一项有效指标.本文的HPLC的测定条件不受方中其它成分的干扰,专属性强,测试结果比较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参考文献:[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汇编中成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部分?内科肾系科分册[S].2oo2:76.[2]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S].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o3:147.沉香药材挥发油成分的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分析梁永枢,刘军民,魏刚,徐鸿华(1.广东省中医医院药学部,广东广州510140;2.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目的研究国产沉香药材挥发油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气相色谱共分离出20多个峰,鉴定出其中的6个峰.其中有l2种成分的相对含量较高,占总成分相对含量的68.13%,且大部分集中在22—29min出现.结论Guaiol与n—Copaen—ll—ol在沉香挥发油中含量较高,并首次从沉香挥发油中分析得到.关键词:沉香;挥发油;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中图分类号:R28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805(2006)12-2518-()1 沉香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si~mb(L0ur.)Gilg含树脂的木材,称为国产沉香,土沉香,沉水香,味辛,苦,性微温,具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用治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白木香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药材价格也相当昂贵,商品市场上出现不少沉香药材的混伪品.挥发油为沉香药材的主要有效部位之一,因而本文开展了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以期为其药材质量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仪器市售商品药材,经徐鸿华教授鉴定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arMs瑚(L0ur.)Gilg含树脂的木丰干,样品编号为~0707,标本存放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研究室标本柜. 岛津GCMS—Qps~0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乙醚为AR. 1.2样品处理按《中国药典》(2oo5版I部附录)挥发油提取法操作.提取得到的沉香挥发油为黄色透明液体,有浓烈的香气,得油率为0.30%.加入适量乙醚稀释1O倍供分析用. 1.3气相色谱条件DB—l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mx0.25 mm);进样口温度250?,接口温度230?;载气为高纯度氦气,流速为1.3m1/min;柱前压为80kPa,分流比30:l,进样量为1.0 l;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升温程序:柱温 6o?,保持2min.15o?,.16o?,竺.230?,保持2rain,可达到较好分离.1.4质谱条件EI(70ev),双灯丝;质量范围nz40—400全程扫描,扫描间歇1.0s.2结果与讨论2.1从沉香挥发油中分得20多个组分(见图1),鉴定出其中的6个组分.从沉香挥发油总离子流图中可看出,其中有l2个组分的相对含量较高(见表1),占总成分相对含量的68.13%,且大部分集中在22,29min之间,Guaiol,n一~paen—ll—ol 与ll 号峰的相对含量远高于其它组分,为沉香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11.i..1L/lL.^".I图1沉香挥发油总离子流图表1沉香药材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2.2沉香螺旋醇为已知的沉香挥发油中的有效成分.芳香族成分苄基丙酮具止咳作用,并与沉香中树脂的形成有关.3J.11号峰在沉香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最高,有待进一步鉴定. 参考文献:[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I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o5:128.收稿日期:2I)o6一l3;修订日期:2I)o68I26[2] 作者简介:梁永枢(1974-),男(汉族),广西玉林人.现任广东省中医医院主r1 管药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质量管理和中药饮片质量鉴定等工作. ?2518?王凌,季申.气相色谱法测定进口沉香中苄基丙酮的含量[J]. 中草药,20o3.34(3):226.欧明.林励,李衍文.简明中药成分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o3:194.。
基于色谱联用技术的沉香标志性差异成分分析研究目的:沉香主要来源于瑞香科沉香属(Aquzlaria)和拟沉香属(Gyrinops)含有树脂的木材,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及印尼、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沉香分为进口沉香和国产沉香两种,国产沉香基原植物为沉香属Aquilari a sinensis,而进口沉香基源植物多为沉香属 Aquilaria malaccensi、Aquilaria crassna。
沉香品质好坏跟种源、结香方式等密切相关,现代分子鉴定技术虽然能够鉴别出沉香基原,但对同一来源不同结香方式的样品的区分尚未有有效方法。
特定的种源和特定的结香方式会产生特定的化学成分,因此通过分析沉香内在化学成分的差异可能是沉香种源鉴别、质量控制、品质分类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目前尚未不清楚不同类型沉香间有存在哪些差异,也尚未建立筛选识别这些差异成分的方法,因此本文拟结合沉香内在成分的特点,利用现代先进分析仪器和统计学方法,采用GCMS和LCMS结合多元统统计和单维分析方法对沉香成分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辅以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统计方法,找出不同沉香组间的差异成分,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沉香成分进行分类比较和聚类分析,为沉香快速鉴别、质量控制和品质分类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1)按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沉香鉴别项下相关要求测定样品醇浸出物的含量,采用HPLC法(色谱柱Altima 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0.7 mL·min-1,检测波长252 nm,柱温30℃)测定样品中的沉香四醇含量,结合醇浸出物和沉香四醇含量结果初步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沉香间的差异。
(2)采用GCMS联用仪(HP-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0.25 mm×30 m,0.25 μm),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为1.0 mL.in-1,不分流,进样量为5 μl,进样口温度250℃,传输线温度280℃,起始温度90℃,保持3 min,然后以10 ℃.min-1升至180℃,然后以3 ℃·mir-1升至280℃,保持10 min,然后以5℃.min-1升至300℃,保持8 min。
沉香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香料之一,主要用于制作香料、药品和工艺美术品。
它来源于植物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属(Aquilaria)和鹰爪豆属(Gyrinops)的数种树木的干燥心材,这些树木在受到机械伤害或真菌感染后,会在其心材部位形成沉香。
沉香的品种很多,不同的品种其化学成分、香气特性和药用价值各不相同,因此对沉香的品种进行准确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 沉香品种沉香的品种主要由其来源的树种确定,常见的有:1. **海南沉香**:产自中国的海南省,由海南沉香树(Aquilaria sinensis)产生。
2. **越南沉香**:主要产自越南,由越南沉香树(Aquilaria crassna)产生。
3. **印尼沉香**:产自印度尼西亚,由多种沉香树种产生,如Aquilaria malaccensis等。
4. **马来西亚沉香**:主要产自马来西亚,由马来西亚沉香树(Aquilaria malaccensis)产生。
### 鉴别方法鉴别沉香品种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方法:1. **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沉香的外观形态,如色泽、纹理、硬度等特征进行初步鉴别。
2. **显微鉴定**:借助显微镜观察沉香的细胞结构,如管孔、纤维和树脂道等特征,以鉴别不同品种。
3. **化学成分分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现代分析技术,对沉香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其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进行鉴别。
不同品种的沉香在化学成分上存在差异,如倍半萜、倍半萜醇、酚类化合物等。
4. **DNA条形码技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分析沉香样本的DNA序列,尤其是特定基因片段的序列差异,可以实现精准的品种鉴别。
这种方法对于区分外观和化学成分相似的沉香品种尤为有效。
5. **传统感官评价法**:依靠经验丰富的专家通过闻香味、看色泽、尝味道等感官方式进行鉴别,虽然此方法较为主观,但对于经验丰富的鉴定人员而言,仍然是一种有效的鉴别手段。
探讨沉香的鉴别方法与鉴定目的:探讨沉香的鉴别方法与鉴定。
方法:选择0.5g 沉香粉末并使其与浓度为95% 的乙醇30ml混合,运用超声提取约0.25h 后,对其进行过滤,使其达到25ml的目的后,在200 ~300nm 之间对选择的不同样品进行吸光度测量。
结果:在200 ~300nm 的范围内分别测量三种样品的吸收光度,检测结果显示,正品中药沉香的紫外光吸收图谱显示最大吸收峰值在(225 ±2 )nm。
结论:选择使用紫外光吸收图谱和薄层色谱的方法对中药沉香的品种进行鉴别,在实际操作中不仅简单可行,而且检测结果能够达到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业内人员大力推广使用。
标签:沉香;鉴别;吸光度从植物学角度来看,沉香可以被划分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一科[1]。
它是一种含有树脂的独特品种。
市面上常见的沉香基本上可以分为国产沉香以及进口沉香两大类[2]。
就我国而言,沉香主产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沉香性微温,味辛、苦。
在药用中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胸腹胀痛疼痛、胃寒呕吐呃逆等作用。
但是市面上存在着大量的假冒伪劣沉香。
如何能够采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对沉香的品种真伪进行鉴别已经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课题。
笔者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运用相关试剂测试分析后,对紫外光吸收图谱和薄层色谱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与探讨,发现运用该种手段对于鉴定沉香品种有着十分积极地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中使用到的沉香包括正品沉香(北京同仁堂福州分店购买)、土沉香(在义乌商品市场购买)、甲沉香(由海口凤之舞香业有限公司提供)等。
使用到的紫外分光光度计型号为752 型,由上海光学仪器一厂生产。
分析天平仪器由深圳市华兴环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本次试验所需要的其他配置分别为玻板、硅胶、涂布器、点样器等。
实验所用到的试剂为盐酸、香草醛、乙醇以及丙酮。
这些试剂中苯、硫酸为分析纯。
1.2 方法1.2.1 紫外光谱鉴别法选择0.5g 沉香粉末并使其与浓度为95% 的乙醇30ml混合,运用超声提取约0.25h 后,对其进行过滤,使其达到25ml的目的后,在200 ~300nm 之间对选择的不同样品进行吸光度测量。
沉香的香味成分与挥发性物质分析沉香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香料,被广泛用于制作香薰、香熏、药物和护肤品等。
沉香独特的香味吸引了许多人,并且被认为具有抚慰心灵、减轻压力和提高专注力的功效。
为了更好地了解沉香的香味成分以及挥发性物质的分析方法和结果,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沉香的香味成分。
沉香的香气来自于其特殊的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成分包括沉香酮、沉香醇、沉香醛、β-硝基沉香酮等。
这些化合物赋予了沉香独特的木质香味和温暖感。
其中,沉香醇被认为是沉香香味的关键成分,其浓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沉香的香气强度和品质。
挥发性物质是指易于在常温下散发出香气的化学物质。
为了分析沉香中的挥发性物质,我们使用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这种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将化合物分离、鉴定和定量,从而揭示出沉香的挥发性物质组成。
通过GC-MS分析,我们确定了沉香中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包括苯乙醇、苯乙酮、苯甲醛、乙酸苯酯等。
除了GC-MS分析,我们还使用了其他技术来进一步研究沉香的香味成分和挥发性物质。
例如,使用气相色谱嗅觉联用技术(GC-O),我们能够通过与人类嗅觉系统的交互来识别和描述沉香中的香气成分。
这种技术结合了气相色谱分离和嗅觉感知,能够提供关于挥发性物质的化学信息和嗅觉感知的主观描述。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得出了有关沉香的香味成分与挥发性物质分析的重要结果。
首先,沉香的香味主要受到沉香醇、沉香醛、沉香酮等化合物的影响。
这些化合物赋予了沉香独特的木质香味和温暖感。
其次,沉香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包括苯乙醇、苯乙酮、苯甲醛、乙酸苯酯等。
这些化合物的浓度和比例对沉香的香气强度和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在深入研究沉香的香味成分与挥发性物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沉香的独特香气和药用价值。
对于香薰和香熏而言,了解沉香的香味成分和挥发性物质分析,能够帮助我们选择适合的沉香产品,并利用其香气来促进放松和减压。
而对于药物和护肤品来说,了解沉香的挥发性物质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药效和护肤效果,并指导我们更好地应用沉香提取物。
沉香化学成分研究(Ⅱ)
刘军民;高幼衡;徐鸿华;徐梓勤
【期刊名称】《中草药》
【年(卷),期】2007(38)8
【摘要】目的研究沉香药材中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
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从沉香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个色酮成分6-羟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色原酮(6-hydroxy-2-[2-(3′-methoxy-4′-hydroxyphenylethyl)]chromone,)和1个三萜类成分常春藤皂苷元hederagenin(Ⅱ)。
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化合物为首次从沉香药材中分得。
【总页数】3页(P1138-1140)
【关键词】沉香;色酮类;三萜类
【作者】刘军民;高幼衡;徐鸿华;徐梓勤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
【相关文献】
1.柳叶拟沉香所产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J], 邵杭;梅文莉;李薇;盖翠娟;朱国鹏;戴好富
2.柯拉斯那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J], 吴亚丽; 李薇; 王昊; 梅文莉; 盖翠娟; 董文化;
陈志宝; 戴好富
3.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姚诚;钟芙蓉;廖海浪;马云桐
4.越南红土沉香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J], 刘园园;王昊;袁靖喆;王林;董文化;梅文莉;戴好富
5.红土沉香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J], 刘园园;王昊;李薇;梅文莉;米承能;魏艳梅;戴好富;姜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㊀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项目(No.2021Y4015)ꎻ∗同为通信作者作者简介:张荣霜ꎬ女ꎬ硕士生ꎬ研究方向:中药学ꎬE-mail:francesca20201010@163.com通信作者:范世明ꎬ男ꎬ正高级实验师ꎬ硕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药用植物学ꎬTel:133****7831ꎬE -mail:r3570379@163.comꎻ许文ꎬ男ꎬ副教授ꎬ硕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ꎬTel:158****1248ꎬE -mail:yaoxuexuwen@163.com基于UPLC-Q-TOF-MS和UPLC技术的不同规格沉香化学成分分析张荣霜1ꎬ游飘雪1ꎬ朱美玲1ꎬ范世明1∗ꎬ许文1ꎬ2∗ꎬ黄鸣清1(1.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ꎬ福建福州350122ꎻ2.福建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ꎬ福建福州350122)摘要:目的㊀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杆质谱法(UPLC-Q-TOF-MS)定性鉴定比较3种沉香药材规格(沉香片㊁沉香虫漏和沉香勾丝)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筛选差异标志物ꎬ采用UPLC法定量分析3种规格沉香中2种差异标志物沉香四醇和8-四氢色酮的含量ꎬ为沉香质量控制及规格区分提供参考ꎮ方法㊀UPLC-Q-TOF-MS定性分析色谱条件为WatersCORTECSUPLCC18色谱柱(2.1mmˑ100mmꎬ1.6μm)ꎬ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ꎬ梯度洗脱ꎬ流速0.30mL min-1ꎬ柱温45ħꎬ进样量2μLꎮ质谱条件选择电喷雾离子源(ESI)ꎬ负离子检测模式ꎬ并用PCA㊁OPLS-DA法㊁热图法分析了沉香片㊁沉香虫漏㊁沉香勾丝3种不同规格沉香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ꎮUPLC定量分析的色谱条件为WatersCORTECSUPLCC18色谱柱(2.1mmˑ100mmꎬ1.6μm)ꎬ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ꎬ梯度洗脱ꎬ流速0.15mL min-1ꎬ柱温30ħꎬ进样量2μLꎮ结果㊀UPLC-Q-TOF-MS法鉴定了沉香药材中的27个化学成分ꎬPCA㊁OPLS-DA法可以区分沉香片㊁沉香虫漏和沉香勾丝ꎬ并筛选得到沉香四醇和8-四氢色酮等17个差异性成分ꎻUPLC法测定沉香四醇和8-四氢色酮含量考察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ꎬ沉香片中沉香四醇的含量范围为4.756~11.49mg g-1ꎬ8-四氢色酮的含量为1.175~3.982mg g-1ꎻ沉香虫漏中沉香四醇的含量范围为4.628~4.970mg g-1ꎬ8-四氢色酮的含量为3.850~4.371mg g-1ꎻ沉香勾丝中沉香四醇的含量范围为4.064~5.920mg g-1ꎬ8-四氢色酮的含量为1.340~2.073mg g-1ꎮ结论㊀通过UPLC-Q-TOF-MS建立了一种可以快速㊁准确鉴别沉香片㊁沉香虫漏㊁沉香勾丝3种不同规格沉香中化学成分的方法ꎻ建立的UPLC法测定沉香中沉香四醇和8-四氢色酮含量ꎬ方法准确㊁可靠ꎬ可以为沉香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ꎮ关键词:沉香ꎻ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ꎻ超高效液相色谱ꎻ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R917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23)09-0673-008doi:10.13506/j.cnki.jpr.2023.09.006AnalysisthechemicalcompositionofdifferentagarwoodbyUPLC-Q-TOF-MSandUPLCZHANGRongshuang1ꎬYOUPiaoxue1ꎬZHUMeiling1ꎬFANShiming1∗ꎬXUWen1ꎬ2∗ꎬHUANGMingqing1(1.CollegeofPharmacyꎬ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ꎬFuzhou350122ꎬChinaꎻ2.InnovationandTransformationCenter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ꎬFuzhou350122ꎬChina)Abstract:Objective㊀Tosystematicallyidentifyandcomparethechemicalcomposition3kindsofagarwoodspecifica ̄tions(agarwoodpieceꎬChong-LouagarwoodandᵡGou-Siᵡagarwood)onthebasisoftheintegratedmethodbyultra-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coupledwithquadrupole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UPLC-Q-TOF-MS)andmultivariatestatisticalanalysis.ThenꎬestablishedaUPLCmethodtodeterminethecontentof2differentiatedmarkersagaro ̄tetroland8-chloro-2-(2-phenethyl)-5ꎬ6ꎬ7-trihydroxy-5ꎬ6ꎬ7ꎬ8-tetrahydrochromoneinagarwood(agarwoodpieceꎬChong-LouagarwoodandᵡGou-Siᵡagarwood)ꎬprovidingreferenceforqualitycontrolofagarwood.Methods㊀TheUPLC-Q-TOF-MSmethodofUPLCanalysiswasperformedonaWatersCORTECSUPLCC18column(2.1mmˑ100mmꎬ1.6μm).Eluentswithacetonitrile(A)and0.1%(V/V)formicacid(B)wereusedasmobilephasetogradientelutiontoimprovethepeakshapeandtheseparationefficiency.Theflowratewas0.3mL min-1ꎬandtheinjectionamountwas2μL.Thecolumntemperaturewas45ħ.Themassspectrometryconditionswereelectrosprayionization(ESI)andnegativeiondetectionmode.Using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ꎬorthogonalpartialleastsquaresprojectiondiscriminantanalysis(OPLS-DA)andheatmapanalysistoanalyzethedifferencesofchemicalconstituentsamongthethreedifferenttypesofAquilariasinensis.UPLCanalysiswasperformedonaWatersCORTECSUPLCC18column(2.1mmˑ100mmꎬ1.6μm).Eluentswithacetonitrile(A)and0.1%(V/V)formicacid(B)wereusedasmobilephasetogradientelution.Theflowratewas0.15mL min-1ꎬandtheinjectionamountwas2μL.Thecolumntemperaturewas30ħ.Results㊀TheUPLC-Q-TOF-MSmethodidentified27chemicalconstituentsinagarwood.TheresultsofstoichiometricanalysisPCAꎬOPLS-DAshowedthatthethreespecificationsofagarwoodcouldbeclusteredintothreecategories(agarwoodpieceꎬChong-LouagarwoodandᵡGou-Siᵡagarwood).And17differentiatedcomponentsincludingagarotetroland8-tetrahydrochroonewerescreened.Determina ̄tionofagarotetroland8-chloro-2-(2-phenylethyl)-5ꎬ6ꎬ7-trihydroxy-5ꎬ6ꎬ7ꎬ8-tetrahydrochromonebyUPLCmethodshowedgoodresultsinlinearrelationship(r>0.999)withintheconcentrationrangeinvestigated.Thecontentofagarotetroland8-chloro-2-(2-phenylethyl)-5ꎬ6ꎬ7-trihydroxy-5ꎬ6ꎬ7ꎬ8-tetrahydrochromonewererangedfrom4.756~11.49mg g-1and1.175~3.982mg g-1inagarwoodꎻThecontentofagarotetroland8-chloro-2-(2-phenylethyl)-5ꎬ6ꎬ7-trihy ̄droxy-5ꎬ6ꎬ7ꎬ8-tetrahydrochromonewererangedfrom4.628~4.970mg g-1and3.850~4.371mg g-1inChong-Louagar ̄woodꎻThecontentofagarotetroland8-chloro-2-(2-phenylethyl)-5ꎬ6ꎬ7-trihydroxy-5ꎬ6ꎬ7ꎬ8-tetrahydrochromonewererangedfrom4.064~5.920mg g-1and1.340~2.073mg g-1inGou-Siagarwood.Conclusion㊀ThemethodofUPLC-Q-TOF-MSwasconvenientꎬaccurateandreliablefortherapidandaccurateidentificationofchemicalconstituentsinthreedif ̄ferenttypesofagarwood(agarwoodꎬChong-LouagarwoodandᵡGou-Siᵡagarwood).Thecontentofagarotetroland8-chloro-2-(2-phenylethyl)-5ꎬ6ꎬ7-trihydroxy-5ꎬ6ꎬ7ꎬ8-tetrahydrochromoneinthemethodwasaccurateandreliableꎬwhichcanbeusedforfurtherresearchonthedentificationorefficacyandprovidereferenceforqualitycontrolandevaluationofagarwood.Keywords:AgarwoodꎻUPLC-Q-TOF-MSꎻUPLCꎻQualitycontrol㊀㊀沉香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Lour.)Gilg]含有树脂的木材ꎬ«中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其可行气止痛ꎬ温中止呕ꎬ纳气平喘ꎮ用于胸腹胀闷疼痛ꎬ胃寒呕吐呃逆ꎬ肾虚气逆喘急[1]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ꎬ沉香具有神经活性㊁胃肠调节作用㊁抗菌㊁抗炎㊁镇痛㊁镇静㊁治疗哮喘㊁抗氧化㊁降血糖㊁抗肿瘤活性[2-8]等作用ꎮ沉香在市场上流通存有沉香片㊁沉香勾丝㊁沉香虫漏3种规格ꎬ沉香片是白木香含有树脂的片状木材ꎮ沉香勾丝是用钩刀钩剃沉香木取香时ꎬ往往要剃到白木和沉香油脂的交界处ꎬ在剃香过程中ꎬ白木屑上或多或少都附有一些沉香ꎮ这种含沉香油脂极少的沉香木屑叫 勾丝 [8]ꎮ沉香虫漏(Chong-Louagarwood)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树体受到天牛㊁木蠹蛾或白蚁等蛀干类昆虫蛀蚀伤害形成的含有树脂的木材ꎬ具有圆形或者椭圆形的虫孔㊁弯曲交错的虫道(木蠹蛾㊁天牛幼虫等蛀食)或者大小各异㊁形状不规则的虫孔(白蚁等蛀食)ꎬ蛀蚀面具有腐木[9]ꎮ三者使用方向不同ꎬ沉香片多用于中药饮片药用ꎬ价格高昂ꎻ沉香虫漏和沉香勾丝多用于沉香制燃 香 ꎬ但是三者打粉后外观类似ꎬ不易区分ꎬ甚至影响沉香优质优价ꎬ然而目前文献关于三者的化学对比鲜有报道ꎮ近年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10]ꎬ并且基于质谱的定性鉴定结果利用化学计量学技术可以有效寻找不同规格间差异性成分ꎬ通过UPLC等技术定量验证可以找到有效区分定量手段ꎬ因此本研究拟基于UPLC-Q-TOF-MS鉴定并比较沉香片㊁沉香虫漏㊁沉香勾丝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性ꎬ同时对3者中差异指标性成分沉香四醇和8-四氢色酮(8-氯-2-(2-苯乙基)-5ꎬ6ꎬ7-三羟基-5ꎬ6ꎬ7ꎬ8-四氢色酮)的含量进行测定ꎬ为沉香药材的优劣的判断提供实验依据ꎮ1㊀仪器与试药1.1㊀仪器㊀XevoG2飞行时间质谱仪(美国Waters公司)ꎻACQUITYUPLCI-Class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ꎻACQUITYUPLCH-Class超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公司)ꎻCPA225D型十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ꎻKQ-500E台式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ꎻCascadaI超纯水机(美国PALL公司)ꎻMM400研磨仪[德国莱驰(RETSCH)公司]ꎮ1.2㊀试药㊀甲醇㊁乙腈(质谱纯ꎬ德国Merck公司)ꎻ甲酸(色谱纯ꎬ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ꎻ沉香四醇对照品(批号:111980-201904ꎬ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ꎻ8-四氢色酮(批号:HR11166W2ꎬHerbestBio-TechCo.ꎬLtd.)ꎻ沉香片㊁沉香虫漏㊁沉香勾丝样品由福建中医药大学黄鸣清教授收集ꎬ并经范世明正高级实验师鉴定ꎬ均为瑞香科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Lour.)Gilg]ꎬ见图1ꎻ15批沉香药材(S1~S5为沉香片㊁S6~S10为沉香虫漏㊁S11~S15为沉香勾丝)用于UPLC-Q-TOF-MS分析ꎻS16~S30为沉香片㊁S31~S45为沉香虫漏㊁S46~S60为沉香勾丝ꎬ连同S1~15ꎬ用于UPLC含量测定ꎮ样本存放于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标本室ꎮA.沉香片ꎻB.沉香虫漏ꎻC.沉香勾丝图1㊀3种沉香药材2㊀方法与结果2.1㊀色谱与质谱条件2.1.1㊀UPLC-Q-TOF-MS色谱与质谱条件㊀WatersCORTECSUPLCC18色谱柱(2.1mmˑ100mmꎬ1.6μm)ꎻ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ꎬ梯度洗脱(0ң0.5minꎬ15%Aꎻ0.5ң1.0minꎬ15%A~25%Aꎻ1.0ң6.0minꎬ25%Aң35%Aꎻ6.0ң7.5minꎬ35%Aꎻ7.5ң9.0minꎬ35%A~40%Aꎻ9.0ң12.5minꎬ40%A~58%Aꎻ12.5ң13.5minꎬ58%A~85%Aꎻ13.5ң14.0minꎬ85%A~95%Aꎻ14.0ң16.0minꎬ15%A)ꎻ流速0.30mL min-1ꎻ柱温45ħꎻ进样量2μLꎮ飞行时间质谱采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ꎬ毛细管电压2.5kVꎬ喷雾器压力0.2MPaꎬ碰撞能量10~40eVꎮ脱溶剂气流:氮气ꎬ流速800L h-1ꎬ脱溶剂温度400ħꎬ锥孔气流:氮气ꎬ锥孔电压30.0Vꎬ流速50L h-1ꎬ离子源温度120ħꎬ四极杆离子能量3.0eVꎬ碰撞气体:氩气ꎮ质谱测定数据采用全扫描负离子模式采集ꎬ数据采集范围m/z50~1500ꎮ2.1.2㊀UPLC含量测定色谱条件㊀色谱柱为WatersCORTECSUPLCC18(2.1mmˑ100mmꎬ1.6μm)ꎻ以乙腈为流动相为Aꎬ以0.1%甲酸水为流动相Bꎬ梯度洗脱(0ң5.5minꎬ10%A~12.0%Aꎻ5.5ң12.0minꎬ12.0%A~14.0%Aꎻ12.0ң16.0minꎬ14%A~20%Aꎻ16.0ң21.0minꎬ20%A~25%Aꎻ21.0ң26.0minꎬ25%A~35%Aꎻ26.0ң31.0minꎬ35%A~50%A)ꎬ流速为0.15mL min-1ꎻ检测波长为252nmꎻ柱温为30.0ħꎻ进样量为2μLꎮ2.2㊀溶液的制备2.2.1㊀对照品溶液的制备㊀分别精密称取沉香四醇和8-四氢色酮对照品适量ꎬ分别置于5mL量瓶中ꎬ用甲醇溶解稀释至刻度ꎬ分别制成浓度为354μg mL-1沉香四醇和254μg mL-1的8-四氢色酮的单一对照品母液ꎬ其他不同质量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由对照品母液逐级稀释ꎬ即得ꎮ2.2.2㊀供试品溶液的制备㊀取各沉香粉末(过三号筛)0.2gꎬ精密称定ꎬ置具塞锥形瓶中ꎬ精密加入95%乙醇10mLꎬ密塞ꎬ称定重量ꎬ浸泡0.5hꎬ超声处理1h(功率250Wꎬ频率40kHz)ꎬ放冷ꎬ再次称定重量ꎬ用95%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ꎬ用高速离心机10000r min-1离心10minꎬ取上清液ꎬ用0.22μm微孔滤膜滤过ꎬ取续滤液ꎬ即得供试品溶液ꎬ用于UPLC含量测定ꎮ精密移取供试品溶液1mLꎬ置于25mL量瓶中ꎬ用10%甲醇稀释定容至刻度ꎬ摇匀ꎬ即得ꎬ用于UPLC-Q-TOF-MS成分鉴定ꎮ2.3㊀沉香的化学成分鉴定结果2.3.1㊀UPLC-Q-TOF-MS成分鉴定㊀沉香样品在 2.1.1 项下色谱条件及质谱条件进行分析ꎬ沉香的乙醇提取液的UPLC-Q-TOF-MS总离子流图(TIC)(见图2)ꎮa.沉香片ꎻb.沉香虫漏ꎻc.沉香勾丝图2㊀3种不同品类的沉香的总离子流图㊀㊀化合物的鉴定方法是:首先ꎬ通过查阅国内外沉香化学成分研究相关文献ꎬ建立沉香化学成分数据库ꎮ其次ꎬ根据UPLC-Q-TOF-MS总离子流图上各个色谱峰所得到的化合物分子离子峰信息ꎬ通过MasslynxV4.2软件在ʃ10ppm的质量偏差范围内计算其精确分子式ꎬ与前期已建立的化学成分数据库进行比对ꎬ对各个色谱峰化合物进行初步鉴定ꎻ第三ꎬ为了进一步确认化学结构ꎬUPLC-Q-TOF-MS采用MSE模式对各个分子离子峰进行碰撞诱导解离(collisioninduceddissociatinꎬCID)ꎬ通过二级质谱的裂解ꎬ获得化合物相应的碎片离子ꎬ根据碎片离子的精确质量数信息推测质谱裂解情况ꎮ共鉴定出沉香中27个化学成分(见表3)ꎮ以峰2为例ꎬQ-TOF-MS给出分子离子峰317.1004ꎬ为一级质谱离子[M-H]-ꎬMasslynxV4.2质谱软件计算出化学分子式C17H18O6ꎬ与沉香化学成分数据库比对ꎬ与文献报道的沉香四醇分子式一致ꎮ再根据Q-TOF-MS二级碎片离子有m/z299ꎬ281ꎬ253ꎬ190ꎬ175ꎬ经过裂解推测二级质谱上m/z299峰为[M-H-H2O]-ꎬm/z281为[M-H-2H2O]-ꎬm/z190为[M-H-2H2O-C7H7]-ꎬm/z253为[M-H-2H2O-CO]-ꎬm/z175峰为[M-H-2H2O-C7H7-CH3]-ꎬ可能的裂解图(见图3)ꎮ其他化合物的推测使用了相似的策略ꎬ根据UPLC-Q-TOF-MS测得的分子离子峰㊁二级碎片离子信息ꎬ由MasslynxV4.2软件计算出精确分子量ꎬ与对照品或文献中报道的沉香化学成分数据进行比对ꎬ共推测鉴定出27个化合物ꎬ其中化合物12㊁20㊁22㊁23㊁25㊁26㊁27因为分子离子峰信息与数据库无法匹配ꎬ但是二级裂解均具有m/z299ꎬ281碎片离子(见图3)与sesquiterpene-2-(2-phenylethyl)chromone母核化合物二级碎片离子相一致ꎬ因此推测其是sesquiterpene-2-(2-phenylethyl)chromone的衍生物[11]ꎬ结果见表1ꎮ图3㊀峰2(沉香四醇)可能的裂解图表1㊀3种不同类别沉香的化学成分鉴定结果序号tR/min分子式MS1误差/ppm以负模式收集的碎片离子鉴定结果11.51C17H18O7333.0960-4.2315ꎬ297ꎬ191ꎬ167aquilaroneF21.95C17H18O6317.1004-2.2299ꎬ281ꎬ253ꎬ190ꎬ175agarotetrol32.10C18H18O7345.09801.7329ꎬ311ꎬ281ꎬ191ꎬ1905ꎬ6ꎬ7ꎬ8-tetrahydroxy-2-[2-(4-methoxyphenyl)ethyl]-5ꎬ6ꎬ7ꎬ8-tetrahydrochromone42.76C18H16O6327.0865-1.2312ꎬ205ꎬ190ꎬ1516ꎬ8-dihydroxy-2-[2-(3ᶄ-hydroxy-4ᶄ-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53.10C19H18O6341.0986-3.9326ꎬ311ꎬ205ꎬ1915-hydroxy-6-methoxy-2-[2-(3ᶄ-hydroxy-4ᶄmethoxyphe ̄nyl)ethyl]chromone64.09C17H17O5Cl335.06702.9281ꎬ235ꎬ207ꎬ1748-Chloro-2-(2-phenylethyl)-5ꎬ6ꎬ7-trihydroxy-5ꎬ6ꎬ7ꎬ8-tetrahydrochromone74.24C18H16O5311.0891-9.0190ꎬ1756-hydroxy-2-[2-(4ᶄ-hydroxy-3ᶄ-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84.55C17H14O4281.0787-9.6253ꎬ239ꎬ211ꎬ190ꎬ1836-hydroxy-2-[2-(4-hydroxyphenyl)ethyl]chromone94.76C15H16O5275.0887-11.6191ꎬ176[(4-Butyl-2-oxo-2H-chromen-7-yl)oxy]aceticacid105.27C15H20O5279.1217-3.5235ꎬ217ꎬ199ꎬ179ꎬ1612-(4-Butoxybenzyl)succinicacidsesquiterpenoids115.48C18H16O5311.0891-9.0190ꎬ1616ꎬ8-dihydroxy-7-methoxy-2-(2-phenylethyl)chromone125.64C38H56O13561.30772.3299ꎬ281ꎬ190ꎬ165sesquiterpenoid-2-(2-phenylethyl)chromonederivatives135.67C17H14O4281.0787-9.6253ꎬ190ꎬ1626-hydroxy-2-[2-(4ᶄ-hydroxyphenyl)ethyl]chromone146.26C17H14O3265.0845-7.5237ꎬ221ꎬ174ꎬ161ꎬ146ꎬ130ꎬ119qinanoneD156.45C19H16O5657.1965-1.1311ꎬ281ꎬ190[(3-Benzyl-4-methyl-2-oxo-2H-chromen-7-yl)oxy]aceticacid167.13C36H34O11641.20473.7623ꎬ605ꎬ443ꎬ4ᶄꎬ4 -dimethoxyaquisinenoneK177.38C35H32O10611.19373.3593ꎬ575ꎬ443ꎬ371ꎬ311ꎬ281ꎬ190bi-2-(2-phenylethyl)chromone表1㊀(续)序号tR/min分子式MS1误差/ppm以负模式收集的碎片离子鉴定结果187.79C34H30O9581.18292.9563ꎬ545ꎬ413ꎬ371ꎬ281ꎬ265ꎬ189aquisinenoneK198.25C17H14O3265.0845-7.5237ꎬ221ꎬ14ꎬ161ꎬ146ꎬ130ꎬ119qinanoneD(isomer)2010.49C33H50O10605.3321-3.6559ꎬ499ꎬ481ꎬ412ꎬ311ꎬ299ꎬ281ꎬ191sesquiterpene-2-(2-phenylethyl)chromonederivative2110.95C34H28O8563.17070.2545ꎬ413ꎬ371ꎬ281ꎬ265ꎬ190aquisinenoneG2211.01C33H40O10595.2527-2.7299ꎬ281ꎬ249sesquiterpene-2-(2-phenylethyl)chromonederivative2311.38C35H32O10611.1927-2.5299ꎬ281ꎬ249ꎬ190sesquiterpene-2-(2-phenylethyl)chromonederivative2411.44C17H16O5299.0917-0.7281ꎬ253ꎬ235ꎬ207ꎬ193ꎬ1752ꎬ3-dihydroxy-5-phenethyl-2ꎬ3-dihydro-1ah-oxireno[2ꎬ3-f]chromen-7(7bH)-one2511.69C33H42O10597.26891.7421ꎬ327ꎬ311ꎬ299ꎬ281ꎬ251ꎬ207ꎬ190ꎬ167sesquiterpene-2-(2-phenylethyl)chromonederivative2612.00C33H38O10593.22391.3299ꎬ281ꎬ247ꎬ203ꎬ190sesquiterpene-2-(2-phenylethyl)chromonederivative2714.24C32H36O8547.12461.6546ꎬ299ꎬ281ꎬ263ꎬ247ꎬ203ꎬ191sesquiterpene-2-(2-phenylethyl)chromonederivatie2.3.2㊀多元统计分析㊀基于上述鉴定结果ꎬ将所采集的质谱数据先通过ProgenesisQIV2.0软件进行峰对齐㊁峰提取㊁峰鉴别㊁归一化等预处理[12]ꎬ将峰面积数据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ꎬ结果见图4ꎮ将15批沉香中27种成分的峰提取结果绘制聚类热图ꎬ结果见图5ꎮ2.4㊀UPLC定量测定2.4.1㊀专属性试验㊀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㊁供试品溶液各2μLꎬ按 2.1.2 项下色谱条件进样分析ꎮ供试品溶液与混合对照品溶液在相同位置具有相同色谱峰ꎬ专属性良好ꎬ结果见图6ꎮ2.4.2㊀方法学考察2.4.2.1㊀线性关系考察㊀取 2.2.1 项下方法制备的对照品溶液ꎬ用10%甲醇稀释配制系列梯度浓度的对照品混合液ꎮ按 2.1.2 项下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ꎬ用对照品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ꎬ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回归ꎬ绘制标准曲线ꎬ得到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ꎬ结果见表2ꎮ表2㊀线性关系考察结果成分回归方程线性范围/μg mL-1r检测限/μg mL-1定量限/μg mL-1沉香四醇Y=22638X-104997.08~3540.99980.1060.3548-四氢色酮Y=16547X-5001.92.54~1270.99980.0760.2542.4.2.2㊀精密度㊀取 2.2.1 项下制备的对照品溶液ꎬ按 2.1.2 项下色谱条件1d内连续进样6次测定ꎬ测定各成分的峰面积ꎬ分别计算其峰面积的RSDꎬ其精密度结果(见表3)ꎬ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ꎮ2.4.2.3㊀稳定性㊀按 2.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CXP为沉香片ꎻCXCL为沉香虫漏ꎻCXGS为沉香勾丝图4㊀15批沉香样品OPLS-DA得分图(A)和VIP值图(B)溶液(S4批次)ꎬ分别于0㊁2㊁4㊁6㊁10㊁12㊁24h按 2.1.2 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ꎬ测定各成分的峰面积ꎬ求出峰面积的RSDꎮ结果见表3ꎬ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h内稳定ꎮ2.4.2.4㊀重复性㊀精密称取同一批沉香样品6份(S4批次)ꎬ按 2.2.2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ꎬ按 2.1.2 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ꎬ计算2个化合物的含量及其RSDꎬ结果见表3ꎬ表明方法重复性良好ꎮ2.4.2.5㊀回收率㊀精密称取 2.4.2.4 项下已测知含CXP为沉香片ꎻCXCL为沉香虫漏ꎻCXGS为沉香勾丝图5㊀15批次沉香27个成分峰面积热图分析量的沉香样品(S4批次)6份ꎬ约0.1gꎬ按照重复性试验测得的结果近似1ʒ1加入近似等量的对照品ꎬ按 2.2.2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ꎬ按 2.1.2 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待测成分的量ꎬ计算回收率ꎬ结果见表4ꎮ表3㊀各化合物的精密度㊁重复性㊁稳定性试验结果(n=6)成分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RSD(%)RSD(%)质量分数(%)RSD(%)沉香四醇0.40.70.60730.68-四氢色酮0.63.60.11752.02.4.3㊀含量测定㊀分别精密称取不同批次的沉香样品粉末(过3号筛)0.2g各2份ꎬ分别按 2.2.2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ꎬ按 2.1.2 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峰面积ꎬ计算各批次沉香样品中2种化合物的含量ꎬ结果见表5ꎮ表4㊀沉香样品中2个待测成分的回收率试验结果(n=6)分析物取样量样品中加入量测得量回收率平均回收RSD8-四氢色酮0.1001117.6375127.0000245.4630100.650.1003117.8726127.0000240.872196.850.1002117.7550127.0000248.8571103.230.0999117.4025127.0000248.2633103.040.1000117.5200127.0000244.354999.87100.892.4㊀A.对照品ꎻB.沉香片ꎻC.沉香虫漏ꎻD.沉香勾丝㊀1.沉香四醇峰ꎻ2.8-四氢色酮峰图6㊀沉香中2个化学成分色谱图表5㊀60批沉香各成分的含量(mg g-1ꎬn=3)批号沉香四醇8-四氢色酮批号沉香四醇8-四氢色酮批号沉香四醇8-四氢色酮S110.5632.054S2111.4892.219S414.9714.048S25.8071.359S2211.1002.265S424.8763.918S35.8291.410S236.2561.609S434.9453.980S46.0731.175S246.7831.311S444.9213.994S56.3661.489S257.3441.271S454.8343.993S64.7934.107S2611.1072.138S464.1231.924S74.6473.991S2710.9902.163S475.8521.433S84.6293.979S287.6641.501S485.2181.772S94.7044.105S296.4471.266S494.3902.033S104.6553.937S306.1552.247S504.7991.477S114.0641.684S314.8673.979S514.1671.671S125.6421.547S324.7323.898S525.8981.699S135.1091.399S334.7793.897S535.2061.573S144.3402.073S344.8283.992S544.4491.986S154.6771.746S354.6953.893S554.8611.451S1611.2672.141S364.8784.372S564.2191.687S1711.3062.170S374.7843.905S575.9201.639S1810.9071.484S384.7803.850S585.2831.639S196.4861.313S394.8583.960S594.4702.009S204.7563.982S404.7653.990S604.9151.3402.4.4㊀箱型图分析㊀进一步用OriginPro2021软件根据不同品类的沉香UPLC的含量测定数据结果ꎬ分析生成沉香四醇和8-四氢色酮含量的箱型图ꎬ如图7所示ꎮ图7㊀沉香中沉香四醇(A)和8-四氢色酮(B)含量箱型图(∗∗∗P<0.001)3㊀讨论色酮类成分是沉香的主要成分之一ꎬ且是沉香中具有特征性的一类成分ꎮ在不同规格沉香药材(沉香片㊁沉香虫漏㊁沉香勾丝)中ꎬ如何快速鉴定并寻找其差异性成分是本研究的关键技术ꎬ因此本文首先基于UPLC-Q-TOF-MS技术手段ꎬ对沉香片㊁沉香虫漏㊁沉香勾丝3种规格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快速鉴定ꎬ由于色酮类成分结构含有多个羟基ꎬ该类化合物在负离子模式下能表现出较高的响应ꎮ最终在UPLC-Q-TOF-MS负离子模式下ꎬ从沉香3种规格中鉴定27个化合物ꎮ在此基础上ꎬ利用OPLS-DA法ꎬ即通过分析样品经ProgenesisQIV2.0软件所得数据建立的一个对沉香样品分类和预测的监督方法ꎬOPLS-DA参数R2X描述了X变量中有多少变化可以用所选的组件解释ꎬR2描述了模型的拟合程度ꎬQ2表示X对Y的预测能力ꎬR2和Q2的取值范围为0~1ꎬ其中越接近1表示越适合度和预测能力[12]ꎮ不同批次的样品经OPLS-DA分析ꎬ沉香样品根据3种规格聚成3类ꎬ拟合优度R2X(cum)=0.831ꎬ预测优度R2Y(cum)=0.979ꎬQ2=0.945ꎬ说明沉香样本在OPLS-DA得分图上聚类良好ꎬ显著分离ꎮR2X为0.831ꎬ表明所选组件可以对数据集中83.1%的变化进行建模ꎬ又因为R2X(cum)㊁R2Y(cum)和Q2参数数值接近1ꎬ表明此OPLS-DA模型的模型拟合良好且预测能力好ꎬ可用于区分3种规格的沉香ꎮ进一步通过分析OPLS-DA模型中27个变量的VIP值ꎬ由于VIP值与模型贡献率呈正相关ꎬ以VIP>1为标准筛选出引起不同批次间差异较大的化学成分ꎬ发现包括沉香四醇(2)㊁8-四氢色酮(6)以及化合物bi-2-(2-phenylethyl)chromone(17)㊁aquisinenoneK(18)㊁6ꎬ8-dihydroxy-7-methoxy-2-(2-phenylethyl)chromone(11)㊁4ᶄꎬ4 -dime-thoxya ̄quisinenoneK(16)㊁[(3-Benzyl-4-methyl-2-oxo-2H-chromen-7-yl)oxy]aceticacid(15)㊁sesquiterpene-2-(2-phenylethyl)chromonederivative(12ꎬ20)㊁6-hy ̄droxy-2-[2-(4ᶄ-hydroxy-3ᶄ-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7)㊁5ꎬ6ꎬ7ꎬ8-tetrahydroxy-2-[2-(4-me ̄thoxyphenyl)ethyl]-5ꎬ6ꎬ7ꎬ8-tetrahydrochromone(3)㊁[(4-Butyl-2-oxo-2H-chromen-7-yl)oxy]aceticacid(9)㊁6-hydroxy-2-[2-(4-hydroxyphenyl)ethyl]chromone(8)㊁6ꎬ8-dihydroxy-2-[2-(3ᶄ-hydroxy-4ᶄ-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4)㊁6-hydroxy-2-[2-(4ᶄ-hydroxyphenyl)ethyl]chromone(13)㊁2-(4-Bu ̄toxybenzyl)succinicacidsesquiterpenoids(10)㊁qinanoneD(14)共17个成分的VIP值均大于1分ꎬ提示这些化合物是造成不同批次沉香差异性的主要化学成分ꎬ并通过进一步的热图分析发现3种不同规格的沉香17个差异性成分的响应差异比较:沉香片中化合物2㊁3㊁8㊁11㊁13㊁14等响应最大ꎬ优于沉香虫漏和沉香勾丝ꎬ但化合物12㊁20的响应较小ꎻ沉香虫漏中化合物6㊁7㊁12㊁15㊁16㊁17㊁20等响应值高于沉香片和沉香勾丝ꎬ但化合物2㊁3㊁4㊁8㊁9㊁13的响应值均较低ꎻ沉香勾丝中大部分化合物的响应值较低ꎬ仅有化合物21和12响应值相对较高ꎮ从TOF-MS定性鉴定并分析筛选了沉香片㊁沉香虫漏㊁沉香勾丝3种规格的差异性成分ꎬ如何进一步验证其分析的可靠性ꎬ需要进一步的含量测定验证ꎬ结合中国药典中沉香指标性成分有沉香四醇(2)和8-四氢色酮(6)ꎬ本文进一步利用UPLC技术对两者含量进行测定ꎬ结果结合箱型图发现沉香片中沉香四醇的含量显著高于沉香虫漏和沉香勾丝ꎬ沉香虫漏和沉香勾丝没有差别ꎬ沉香虫漏中8-四氢色酮含量显著高于沉香片和沉香勾丝ꎬ而沉香片和沉香勾丝的含量较为接近ꎮUPLC测定含量结果与OPLS-DA和热图分析结果相一致ꎬ即从定量角度也验证了沉香3种不同规格的差异性ꎬ并且提示基于UPLC测定沉香四醇和8-四氢色酮含量也可以作为不同规格沉香分类的参考依据之一ꎮ通过利用UPLC-Q-TOF-MS的快速鉴定以及化学计量学的差异分析ꎬ可以快速筛选中药不同规格中的差异性成分ꎬ进一步的根据TOF-MS鉴定结果筛选合适的指标进行UPLC的定量验证并构建定量方法ꎬ可为从中药复杂体系中发现其规格区分的差异性Q-marker提供技术参考ꎮ综上ꎬ本试验建立了不同规格沉香药材(沉香片㊁沉香虫漏㊁沉香勾丝)UPLC-Q-TOF-MS鉴定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ꎬ并建立其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ꎻUPLC-DAD法可同时测定沉香中沉香四醇和8-四氢色酮的含量ꎬ可作为区分不同品种沉香的质量标志物ꎬ为沉香的质量控制提供新的依据ꎮ参考文献:[1]㊀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ꎬ2020:192. [2]KAOWYꎬHSIANGCYꎬHOSCꎬetal.Novelserotonin-boostingeffectofincensesmokefromKynamagarwoodinmice:Theinvolvementofmultipleneuroactivepathways[J].JEthnopharmacolꎬ2021(275):114069.(下转第684页)妆品中8种甘草化学成分的分析及定量检测ꎬ为化妆品原料和产品的监管提供技术支持ꎮ参考文献:[1]㊀胡耿ꎬ黄绮韵ꎬ张甜ꎬ等.甘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ꎬ2019ꎬ50(21):5187-5192.[2]王建国ꎬ周忠ꎬ刘海峰ꎬ等.甘草的活性成分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ꎬ2004ꎬ34(4):249-251. [3]张福欣ꎬ宋佳烜ꎬ刘晓东ꎬ等.甘草黄酮抗氧化及免疫活性[J].中国兽医学报ꎬ2019ꎬ39(6):1180-1183. [4]包芳ꎬ白海英ꎬ彭静文ꎬ等.栽培甘草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ꎬ2019ꎬ21(5):577-582. [5]周越美ꎬ冯超ꎬ史煜华ꎬ等.甘草浸膏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ꎬ2020ꎬ37(9):1046-1051.[6]文瑾ꎬ杨海宁ꎬ车宏伟ꎬ等.HPLC同时测定疏清口服液中甘草素㊁甘草酸铵含量[J].药学研究ꎬ2019ꎬ38(3):148-151.[7]胡婷ꎬ高智强ꎬ尹彦超ꎬ等.UPLC法测定乌拉尔甘草与光果甘草中7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ꎬ2019ꎬ39(5):763-771.[8]段伟萍ꎬ李缘嫒ꎬ郑云枫ꎬ等.基于LC-MS/MS法分析生㊁炙甘草中水溶性成分[J].中成药ꎬ2020ꎬ42(5):1237-1243.[9]崔园园ꎬ周永峰ꎬ马艳芹ꎬ等.基于UPLC-Q-TOF-MS法分析生㊁炙甘草中化学成分的差异性[J].中国药房ꎬ2020ꎬ31(9):1049-1053.[10]马海娟ꎬ高简ꎬ张亚丽ꎬ等.基于HPLC-MSn的甘草成分快速鉴定及质谱裂解途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ꎬ2018ꎬ33(3):1120-1123.[11]杜茹芸ꎬ陆志芸ꎬ虞成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光甘草定的含量[J].香料香精化妆品ꎬ2014ꎬ145(4):35-37.[12]方继辉ꎬ唐国辉ꎬ陈张好.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化妆品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含量[J].香料香精化妆品ꎬ2015ꎬ148(1):56-57.[13]高俊飞ꎬ朱荃ꎬ段婷婷ꎬ等.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化妆品中11种植物美白成分[J].日用化学工业ꎬ2019ꎬ49(7):480-484.[14]陆军ꎬ李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7种甘草成分[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ꎬ2015ꎬ51(5):655-658.(收稿日期:2022-05-18)(上接第679页)[3]㊀刘洋洋ꎬ王帅ꎬ周岳ꎬ等. 通体结香技术 所产沉香提取物对胃肠动力及胃溃疡的作用[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ꎬ2016ꎬ43(6):1076-1081.[4]SINGHBRꎬSINHADKꎬORVKꎬetal.AntimicrobialActivityofAgarwoodOilAgainstMultiple-Drug-Resistant(MDR)MicrobesofClinicalꎬFoodandEnviron ̄mentalOrigin[J].CurrDrugDiscovTechnolꎬ2020ꎬ17(3):348-356.[5]YUZꎬWANGCꎬZHENGWꎬetal.Anti-inflammatory5ꎬ6ꎬ7ꎬ8-tetrahydro-2-(2-phenylethyl)chromonesfromagarwoodofAquilariasinensis[J].BioorgChemꎬ2020(99):103789.[6]HUOHXꎬZHUZXꎬSONGYLꎬetal.Anti-inflammatoryDimeric2-(2-Phenylethyl)chromonesfromtheResinousWoodofAquilariasinensis[J].JNatProdꎬ2018ꎬ81(3):543-553.[7]董梦妤ꎬ焦立超ꎬ姜笑梅ꎬ等.沉香的资源分布㊁识别与贸易现状[J].木材工业ꎬ2016ꎬ30(4):20-24. [8]周麟.奇楠 沉香[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ꎬ2019:39.[9]顾小辉ꎬ王国全ꎬ周亚奎ꎬ等.虫漏沉香的基本特征及其品质评价[J].中国现代中药ꎬ2017ꎬ19(8):1064-1070. [10]任娟ꎬ刘晓ꎬ李伟东ꎬ等.基于UHPLC-Q-TOF-MS/MS的白芍炒制前后化学成分研究[J].世界中医药ꎬ2019ꎬ14(2):268-273.[11]陈俊可ꎬ曾锐.基于UPLC-ESI-HRMS~n的代谢组学技术对粗茎秦艽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ꎬ2018ꎬ49(10):2328-2335.[12]HUANGBMꎬZHAQLꎬCHENTBꎬetal.DiscoveryofmarkersfordiscriminatingtheageofcultivatedginsengbyusingUHPLC-QTOF/MScoupledwithOPLS-DA[J].Phytomedicineꎬ2018(45):8-17.(收稿日期:2023-06-14)。
沉香化学成分和质量评价研究沉香是一种珍贵的天然香料,具有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
由于沉香资源稀缺,其化学成分和质量评价备受。
深入了解沉香的化学成分和探寻有效的质量评价方法对于保护和利用沉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沉香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评价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沉香主要产于亚洲热带地区,包括中国、印度、越南、泰国等国家。
不同产区的沉香在气味、质地和用途上存在差异。
沉香按质量等级可分为普通沉香和奇楠沉香,其中奇楠沉香最为珍贵。
目前,对于沉香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挥发性成分和油脂类成分,而对于质量评价研究则主要外观、香气和理化指标等方面。
沉香采样是进行化学成分和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
采样对象应具有代表性,采样部位应包括树干、树枝和树根等不同部位。
采样后,将沉香样品进行破碎、研磨和干燥等预处理,以便进行后续分析。
沉香化学成分分析主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通过对比标准品和已知数据库来确定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等谱图分析技术也被用于沉香化学成分鉴定。
沉香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外观、香气和理化指标等方面。
外观评价主要观察沉香的形状、大小、色泽等特征;香气评价主要通过感官评定和仪器分析测定沉香的挥发性成分;理化指标主要包括水分、灰分、油脂含量等。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的沉香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尤其在挥发性成分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沉香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等级的沉香在外观、香气和理化指标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奇楠沉香在香气、油脂含量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沉香。
讨论了实验结果与前人研究综述的差异,发现不同研究方法和采样差异可能导致结果有所不同。
还探讨了沉香化学成分与质量评价之间的,发现挥发性成分与香气评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油脂含量与质量评价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通过对沉香化学成分和质量评价的研究,揭示了不同产区和等级的沉香在化学成分和质量方面存在的差异。
天然沉香香气成分的SHS-GC-MS指纹图谱研究黄欣佩;樊云飞;陈晓东;钟兆健;袁宁;詹松;高晓霞;陈晓颖【期刊名称】《广东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6【摘要】目的建立基于静态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SHS-GC-MS)联用技术的天然沉香香气成分指纹图谱.方法以22批经《中国药典》及前期研究方法验证为天然沉香的沉香样品为材料,采用SHS-GC-MS联用技术构建天然沉香香气成分指纹图谱,并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2004 A版)》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结合保留指数(RI)鉴定共有峰,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产地天然沉香进行判别分析,并将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与浸出物质量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2批天然沉香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范围为0.467~ 0.905,经AMDIS结合RI双重定性鉴定了18个色谱峰.以全谱碎片信息和18个共有峰相对峰面积为变量分别进行PCA分析,22批天然沉香按产地均可分为2类.共有成分γ-桉叶油醇与沉香的主要评价指标——浸出物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18个共有峰组成的香气成分指纹图谱能表达天然沉香的共有品质并区分不同产地的天然沉香,可为沉香的感官分析提供简便、快速的科学依据.γ-桉叶油醇可作为香气指纹图谱的指标性成分.【总页数】8页(P737-744)【作者】黄欣佩;樊云飞;陈晓东;钟兆健;袁宁;詹松;高晓霞;陈晓颖【作者单位】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析中心,广东广州510010;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析中心,广东广州510010;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相关文献】1.海南沉香挥发油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J], 吴志成;黄维钱;胡广林;梁振益2.SHS-GC-MS联用结合保留指数分析沉香香气成分 [J], 钟秋萍;钟兆健;陈晓东;袁宁;詹松;高晓霞;陈晓颖3.沉香药材GC指纹图谱的研究 [J], 蔡春玲;康志英;孔颜霜;符方非4.基于香气成分气相色谱-质谱指纹图谱的判别分析和相似度评价用于绿茶等级差异研究 [J], 龙立梅;宋沙沙;曹学丽5.沉香的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数字化指纹图谱研究 [J], 吴惠勤; 黄芳; 黄晓兰; 罗辉泰; 谢淑桐; 周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中药沉香品种鉴定方法及鉴别研究作者:王文霞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17期【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沉香品种鉴定方法及鉴别方法。
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紫外光吸收图谱和薄层色谱获得的具体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结果在200~300 nm范围内,正品中药沉香紫外光吸收图谱最大吸收峰值能够达到(226±2)nm。
结论在中药沉香的鉴别上,紫外光吸收图谱和薄层色谱法是以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且鉴别的准确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沉香;品种;鉴定方法;鉴别方法【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6.17..02沉香是一种双子叶乔木植物,具有暖肾纳气、降气温中的功效,且在脘腹胀痛、气逆喘息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我国,沉香主要产自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沉香的性微温,味辛、苦[1-2]。
但目前市面上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沉香,因此,如何采用一种快速、简单且有效的方法进行鉴别,是当下各界关注的主要话题。
本研究探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紫外光吸收图谱和薄层色谱法在沉香鉴别上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正品沉香购自北京同仁堂,土沉香购买于义乌商品市场,假沉香购自于由海口凤之舞香业有限公司。
1.2 研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紫外光吸收图谱和薄层色谱进行检测,并获得具体数据。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纳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16.0中进行分析,以统计值P2 结果2.1 三种沉香零阶光谱数据对比国产沉香:峰位为204.94,谷位为203.12,相同吸收峰值为1.323,大峰值比为6.07,大峰大谷值比为6.75。
进口沉香:峰位为204.94,谷位为204.01,相同吸收峰值为2.3045,大峰值比为6.31,大峰大谷值比为6.66。
伪品沉香:峰位为204.94,谷位为232.13,相同吸收峰值为0.9755,大峰值比为1.61,大峰大谷值比为6.62。
两批接菌法所产沉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林峰,戴好富,王辉,梅文莉【摘要】目的研究接菌法半年及一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成分。
方法采用接菌法进行人工结香,并用乙醚提取接菌法半年及一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组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
结果两批沉香样品均主要由倍半萜、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酸组成,并从接菌法一年结香的沉香样品中检出了2-(2-苯乙基)色原酮类成分。
结论通过对比两批沉香样品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与含量,对其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证明接菌法一年结香的沉香质量较好。
【关键词】沉香;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国产沉香为瑞香科沉香属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g含有黑色树脂的病变木材,可通过自然结香或人工结香等方式产生[1]。
在我国,白木香是生产国产沉香的唯一植物资源,为我国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
国产沉香自古以来不仅是一种名贵的香料,同时亦是一种名贵的药材。
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沉香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之功效,主治气逆喘息、呕吐、呃逆、心腹疼痛、大肠虚闭、腰膝虚冷等症[2]。
本次实验运用接菌法[3],将黄绿墨耳真菌接种至健康白木香树干,并分别于半年和一年后从结香部位取下沉香样品,提取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从接菌法半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中鉴定出36个化合物,从接菌法一年结香的沉香挥发油中鉴定出19个化合物。
以往对沉香挥发油成分的报道已有很多[4~7],但本文首次报道了人工接菌法所产沉香的挥发油成分,并首次从接菌法一年结香的样品中检出了2-(2-苯乙基)色原酮类化合物。
1 仪器与材料仪器为美国惠普公司的HP6890/5973 GC/ MS联用仪。
色谱柱为HP-Innowax Polyethylene Glycol (30.0 m×320 μm×0.25 μm) 弹性石英毛细管柱。
天然沉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背景天然沉香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香料,其具有独特的香味和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于医药、香料和文化传统中。
然而,由于沉香树数量减少和滥伐滥采的情况,天然沉香资源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沉香资源,进行天然沉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天然沉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揭示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
研究方法样品采集与制备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多个来源不同的天然沉香样品。
这些样品来自于中国的云南、广西、海南等地,其中包括不同年龄的树木和不同地区的采集品种。
为了制备样品,我们首先进行了天然沉香树的伐木和磨制。
然后,将得到的沉香样品进行粉碎并过滤,以获得纯净的天然沉香颗粒。
化学成分分析我们通过质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天然沉香样品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
通过质谱仪,我们可以确定天然沉香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我们可以分离并鉴定复杂的沉香化学成分。
药理实验为了研究天然沉香的药理作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对沉香提取物进行了细胞实验,评估其对不同细胞系的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接着,我们进行了动物实验,观察天然沉香对小鼠的镇痛、抗炎、抗氧化以及抗肿瘤作用。
研究结果及讨论化学成分分析通过质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分析,我们发现天然沉香中含有多种组分,其中包括沉香酮、沉香醇、沉香醛等。
这些化学成分在不同样品中的相对含量有所差异,可能与树龄、产地以及采集方式等因素有关。
药理实验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天然沉香提取物对多种细胞系的增殖和凋亡均有明显影响。
特别是对于癌细胞系,天然沉香呈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这说明天然沉香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天然沉香在小鼠体内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的作用。
这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与沉香中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结论通过对天然沉香的研究,我们揭示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天然沉香富含多种有益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基于色谱联用技术的沉香标志性差异成分分析研究目的: 沉香主要来源于瑞香科沉香属(Aquzlaria) 和拟沉香属(Gyrinops) 含有树脂的木材, 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 广西等地及印尼、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沉香分为进口沉香和国产沉香两种, 国产沉香基原植物为沉香属Aquilari a sinensis, 而进口沉香基源植物多为沉香属Aquilaria malaccensi 、Aquilariacrassna 。
沉香品质好坏跟种源、结香方式等密切相关, 现代分子鉴定技术虽然能够鉴别出沉香基原, 但对同一来源不同结香方式的样品的区分尚未有有效方法。
特定的种源和特定的结香方式会产生特定的化学成分, 因此通过分析沉香内在化学成分的差异可能是沉香种源鉴别、质量控制、品质分类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目前尚未不清楚不同类型沉香间有存在哪些差异, 也尚未建立筛选识别这些差异成分的方法,因此本文拟结合沉香内在成分的特点, 利用现代先进分析仪器和统计学方法,采用GCMS口LCMS吉合多元统统计和单维分析方法对沉香成分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辅以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统计方法, 找出不同沉香组间的差异成分, 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沉香成分进行分类比较和聚类分析, 为沉香快速鉴别、质量控制和品质分类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1) 按2015 版中国药典一部沉香鉴别项下相关要求测定样品醇浸出物的含量, 采用HPLC法(色谱柱AltimaC18(150 mM 4.6 mm,5卩m),流动相为乙腈(A)-0.1% 甲酸水(B),梯度洗脱,流速0.7 mL • min-1,检测波长252 nm,柱温30C)测定样品中的沉香四醇含量, 吉合醇浸出物和沉香四醇含量吉果初步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沉香间的差异。
⑵采用GCM联用仪(HP-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0.25 mm X 30 m,0.25卩m), 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为1.0 mL.in-1,不分流,进样量为5卩I,进样口温度250r ,传输线温度280C ,起始温度90C ,保持3 min,然后以10 C .min-1升至180C,然后以3 C-mir-1 升至280C ,保持10 min,然后以5C .min-1 升至300C , 保持8 min。
El电离70 eV,离子源温度为230C ,四级杆温度150C ,扫描方式为全扫描,扫描范围m/z为50-550)分析测定样品中的化学成分,采用标准数据库NIST14和保留指数对沉香挥发油进行定性鉴别,将经过预处理的数据导入Simca-P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不同类型沉香间的差异,找出其差异标志物,同时对沉香特征性成分进行归纳分类比较, 分析内在质量差异的原因。
(3)采用LC-QTOFMS联用仪(In etrSusta in Swift C18 色谱柱(2.1 x 150mm,1.9卩n);流速:0.3ml/min;柱温:40 C ;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 梯度洗脱(0-3min,10%A;3-8min,10%-30%A;8-25min,30%-50%A;25-32min,50%-100%A,32-3 5min,100%A);进样量:10卩L;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一级质谱(m/z 100〜2000,DP100,CE 10,采集时间:0.2s),二级质谱(m/z 50〜2000,DP100,CE 45,采集时间:0.01s)分析测定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对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导入Simca-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分析不同类型沉香间的差异,找出其差异标志物,同时对沉香特征性成分进行归纳分类比较,分析内在质量差异的原因。
结果:(1)52 份沉香样品中沉香四醇含量为0.10-6.60%, 醇浸出物含量为 6.07-57.06%, 沉香醇浸出物与结香方式、种源无相关性, 沉香四醇含量高低与种源、结香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A.sinensis 人工和天然沉香的沉香四醇平均含量分别为0.67%、0.15%,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天然沉香中种源为 A.malaccensis与A.crasna中沉香四醇平均含量分别为2.57%、0.70%,两者有差异,且与A.sinensis(0.15%) 有显著差异) 。
(2)基于GCM联用技术经过多元统计和单维统计分析筛选出不同种源和结香方式沉香的差异标志物共19个,分别为5个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5个倍半萜类和其他类。
通过OPLS-DA分析,A.sinensi 人工结香和天然沉香样品有13个差异标志成分为色酮类、倍半萜类、烷烃类, 其中2-(2- 苯乙基)色酮、6,7- 二甲氧基-2-(2- 苯乙基) 色酮、5,8-Dihydroxy-4a-methyl-4,4a,4b,5,6,7,8,8a,9,10-decahydro-2(3H)-phena nthreno ne(isomer 1) 、三十一烷(isomer 3)4 个成分在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A.crassna人工结香和天然结香样品中的差异成分为2个倍半萜类成分;同时两种不同种源人工结香沉香(A.sinensis 和 A.crassna 人工结香沉香)的差异标志物有2 个, 其中5,8-Dihydroxy-4a-methyl-4,4a,4b,5,6,7,8,8a,9,10-decahydro-2(3H)-phena nthrenone(isomer1) 在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 通过对三个种源天然沉香对比分析,A.sinensi 沉香与A.c rassna沉香和A.malaccensis沉香的均有7个差异标志物, 它们中具有显著差异的标志性成分均为三十一烷(isomer 3), 而其他组间并未发现具有显著差异的成分。
对52个沉香样品中烷烃类、倍半萜和2-(2- 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峰面积进行归纳分类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天然沉香中倍半萜含量较高多为 A.crassna 、 A.mal accensis 沉香, 同时2-(2- 苯乙基)色酮含量较高的也同样为A.crassna A.malaccen sis 沉香, 而烷烃类较高的则主要 A.sinensis 天然沉香; 对各组间不同类型成分的总峰面积比较分析表明在 A.sinensi 沉香中人工和天然结香样品中在烷烃类成分无显著差异, 而倍半萜和2-(2- 苯乙基)色酮均存在差异, 且人工结香沉香均高于天然沉香;A.crassn 沉香中人工和天然沉香间则显示各类成分并无显著差异; 从两组人工沉香(A.sinensis 和 A.crassna) 样品比较分析, 各类成分并无显著差异; 三种天然沉香对比分析, 其中 A.sinensis 天然沉香与 A.malaccensis 天然沉香在烷烃类和倍半萜类均存在差异, 而 A.sinensis 天然沉香与 A.c crassna 天然沉香仅在烷烃类成分存在差异, 其他组别和成分间并无显著差异。
聚类分类显示人工沉香多能聚为一类, 多数天然沉香也能够聚为一类。
(3)基于LCMS^用仪对不同组别沉香样品进行多元统计学和单维统计分析,找出123个差异标志物,通过一级和二级质谱结合已有文献,鉴别出62个化合物, 其中23个为潜在新化合物。
对同一种源人工沉香和天然沉香的比较分析,在A.sinensis 沉香中发现45个差异物,15 个具有显著差异, 而其中6个成分(2-(2- 苯乙基)色酮、7-羟基-2-(2-苯乙基)色酮、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isomer 2)、6,8-二轻基-2-(2-苯乙基)色酮(isomer 1)、6-甲氧基-2-[2-(4 '-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dehydroxy AH21)是 A.sinensis中人工沉香和天然沉香间的主要标志性差异物, 而 A.crassna 中人工沉香和天然沉香间的差异物有29 个, 具有显著差异有7 个, 其主要标志性差异物为6,8- 二羟基-2-(2- 苯乙基)色酮(isomer1),AH21(isomer1) 、methoxy AH21(isomer1) 、2,3- 二羟基-5- 苯乙基-2,3-二氢-1ah-oxireno[2,3-f]chromen-7(7bh)-one(isomer 2) 、dehydroxyAH21(isomer 2)5 个成分。
对同一结香方式不同种源沉香的比较分析,A sinensis 与 A.crassna 的人工沉香间的差异物有36个,其中具有显著差异的3个,AH12(isomer 3)为该两组人工沉香中的主要标志性差异物。
在天然沉香中,A.sinensis 与 A.malaccensis 沉香的差异物有35个, 具有显著差异13个, 其主要标志性差异物为6-甲氧基-2-[2-(4 '-羟基-3 '-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isomer 2)、6,8-二羟基-2-[2-(3 '-羟基-4 '-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i somer 2)、沉香四醇、6-羟基-7-甲氧基-2-[2-(4 '-羟基-3 '-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isomer 2)、2,3-二羟基-5-苯乙基-2,3-二氢-1ah-oxireno[2,3-f]chromen-7(7bh)-one(isomer 1)等5 个成分;A.crassna 与A.malaccensis沉香中的差异物有20个,具有显著差异2个,其主要标志性差异物则为6-甲氧基-2-[2-(4 ' -羟基-3' -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isomer 2) >6,8-二羟基-2-[2-(3 '-羟基-4 '-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isomer 1)), 其中其中6-甲氧基-2-[2-(4 '-羟基-3 '-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isomer 2)是A.malaccensis 与A.sinensis 和A.c rassna 种天然沉香共同的主要标志性差异物;而A.sinensis与A.crassna沉香的差异物有6个,并未发现有显著差异成分。
同时结果显示具有显著共性特征苯环上羟基和甲氧基取代的2-(2- 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可能为有效辨识人工和天然沉香的标志性成分, 而5,6,7,8- 四氢-2-(2- 苯乙基)色酮类和双2-(2- 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则是区分不同种源沉香的关键物质。
对不同组别沉香的四种类型的2-(2- 苯乙基)色酮类成分的峰面积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各组之间差异有所不同,5,6,7,8- 四氢-2-(2- 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双2-(苯乙基)色酮类、三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在各组间多具有显著差异;同时基于2-(2- 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对所有样品进行聚类分类显示人工和天然沉香多各自聚为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