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大卫·戈尔的一生》:知识分子的悲歌《大卫·戈尔的一生》是美国作家阿尔滕·柯布的小说,以一位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二战前后美国社会的变迁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中期美国文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史实和社会现实,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失衡。
大卫·戈尔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身处学院界的知识分子,拥有橄榄色的皮肤和深邃的眼睛,是一个深思熟虑、细心肯干的人。
他为了生活,不得不去教授大学课程,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职业,因为他并没有热爱和天赋。
他更愿意研究哲学,但哲学并不能让他生存。
于是他开始与研究诗歌的妻子玛丽·戈尔一起在家中从事写作和翻译等工作,但由于他的脾气暴躁,导致妻子逐渐疏远他。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二战爆发,大卫·戈尔如同其他战争时期的美国人一样,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焦虑和无助。
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
在纽约的一次会议上,他与一位来自欧洲的难民相识,了解到他的遭遇,深感震惊和不安。
从此,大卫·戈尔开始积极参与政治运动,支持社会主义和反战运动,发表有关政治、人性的文章和演讲。
但是,大卫·戈尔的行为并没有带来必要的成果,反而被视为异端,触犯了美国政府的忌讳,因此他在政治活动中遭遇了许多挫折和不幸。
他的妻子离他而去,他的好友因误会而背叛他,他的事业陷入困境,甚至被牵涉进检察机关的调查之中,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
最终,他被迫离开家庭和工作,惨淡地度过余生。
《大卫·戈尔的一生》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致的描写手法,展示了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里的命运困境和精神挣扎,也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平衡失调。
故事的结尾寄望于未来,以一种悲壮和淡然的口吻,提示我们要反思过去,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总之,《大卫·戈尔的一生》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遭遇,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切关注和批判,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历史参照价值。
《废都》中的知识分子角色分析10中本非一100105131 许陈颖《废都》是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在1993年出版后引起了社会上引起巨大争议,一度遭禁。
“废都”,即是讲述了一个逐渐走向颓废堕落的古都里的故事。
在这部作品里,塑造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群生活在古都西安的知识分子形象,主要表现了知识分子在这个新旧文化相互冲击的时代里的悲剧。
物欲横流的现实使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异化并逐步走向堕落。
知识分子迷失了自我,在这座“废都”里,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从对他们的生活的描写,反映社会的病态和腐败。
《废都》一书中对环境的描写透露出凄凉、颓废的气氛,这是“废都”西京的社会底色,是当时西京的世情背景。
在此之上以作家庄之蝶的生活为主线,主要围绕西安城几位重要的文人——作家庄之蝶、研究员孟云房、书法家龚靖元、画家汪希眠、音乐家阮知非而展开。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社会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的时期,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知识分子也表现出了对彷徨、迷茫的心态。
他们由对社会现实的彷徨而转而投入现实,变得堕落,表现出了一种腐败、病态的心理特征。
首先是主人公庄之蝶,这一形象是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的概括。
庄之蝶作为一个作家在当时家喻户晓,十分受人敬重。
作品一开始借孟云房之口赞赏了庄之蝶清净、闲适、不受世俗污染。
然而,随着人们对于文化名人、知识分子的崇拜的膨胀,也促成了这些知识分子丧失了对生活、精神的追求,沉湎于俗事当中,庄之蝶也不例外,他也慢慢地走向了堕落和腐化。
一方面,庄之蝶具有文人的雅趣和真性情。
他赞赏牛的精神、同情爱护女性、关心周围的同事(钟唯贤)。
但是同时,他又具有与之相反的对立性格:他吸牛的乳汁、和众多女性发生性关系(这里不能说庄之蝶玩弄女性,他与这些女性的关系是灵与肉上的纠葛,他在与这些女性的性交过程是发自内心的情感的交流,而不是单纯的欲望的宣泄)、从龚靖元儿子龚小乙等人身上谋取金钱利益。
在庄之蝶的身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两面性。
写作提纲目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4)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7)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8)参考文献 (1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是最早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家之一。
在《呐喊》和《彷徨》这两座新小说的丰碑中,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是他主要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
在创作中,鲁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五四”前后时代的急剧变化给各类知识分子带来的思想灵魂的深刻变化。
鲁迅深入地剖析了知识分子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并以现代意识观照他们的生活,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家对二十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的理性思考。
鲁迅对知识分子了解得十分透彻。
在作品中,他用许多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
他既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的历程”,也不仅仅是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助。
他用那匕首投枪般的钢笔,生动地刻画了几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给世人留下深远的启示。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他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本文着重分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悲惨命运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的开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厚的,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理解和诠释,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
20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掀开中国现代文学史,咱们会发觉,小说最重要的主题确实是启蒙主义。
几乎每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中都有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们是社会变革的介入者,通常以启蒙者的身份介入,启蒙的对象自然是中国人的主体,也确实是农人,而用来启蒙的工具,则是来自西方的理论和知识,启蒙的目的是要告知人们,若是要变得富裕,若是咱们那个民族国家要变得壮大,那么必需走出一条与以往不同的道路,也确实是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从1949年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突然变成了失败者的角色。
这是知识分子始料未及的重大转折。
知识分子一晚上之间从启蒙者变成了被启蒙者,而原先的被启蒙者,比如农人,此刻则变成了启蒙者。
农人们对知识分子启蒙的要紧内容,是要知识分子跟他们学会种地,不仅要在生活上而且要在思想上过集体生活,也确实是舍弃个人的所有感觉——那时的术语叫“资产阶级的本位主义”,也舍弃所有批评性的观念——众所周知,这是知识分子的大体职能。
换句话说,农人们要求他们舍弃知识分子身份。
一直到“文革”终止,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其实只有两类,他们形成了一个顽固的二元对立的格局:其中一元是农人和工人,他们能够被统称为公共,被以为是进步、无私、勤劳、朴实、欢乐的化身,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集体主义精神;而另一元确实是知识分子,他们被以为是掉队、自私、虚荣、懒惰的化身,沉醉于资产阶级本位主义和腐化的情欲当中。
在相当长的时刻内,中国作家的小说,在表现知识分子和公共的关系的时候,与其说是在向公共致敬,不如说是在自我贬低,是以向公共致敬的方式贬低自己。
乃至能够说,在相当长的时刻,中国作家事实上也舍弃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最少职能。
我曾经在一批小说中表明,中国知识分子事实上“生活在自身之外”,他无法忠实地表达自身的体会,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他们的写作,事实上是一种“自我阉割”。
熟悉中国今世文学史的人都明白,1985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袁泽剑内容摘要:鲁迅一生著作很多,但小说不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
其中注重刻画知识分子形象的就有十五篇,显示了他对中国近代与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热切关注。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三类: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陈士成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淹死在河里。
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他们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在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净,骨子里却是卑劣肮脏、腐败丑陋的灵魂。
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封建礼教病态社会知识分子目录一、概述 ------------------------------- 3二、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41、孔乙己的悲惨命运-------------------42、陈士成的金榜题名梦------------------ 5三、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51、伪君子四铭--------------------------- 52、文化流氓高而础----------------------- 6四、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61、激进青年吕维甫----------------------- 72、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8一、概述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分为以下几类: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革命者形象本论文将站在后革命时代的氛围中,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小说中知识分子革命者形象,以同情理解的方式去评判那些时代风云以及人物在小说艺术中的自我投影,心灵谕旨,从而探讨知识分子话语遭遇宏大主题之后的悲欢离合、心灵挣扎、情理折磨,并因此质询知识分子自身的宿命与梦魇。
中国的革命是革命者逐渐认识自我,逐渐认识革命的长期过程。
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初期,作家对革命与革命者的形象都存在理想化态度。
这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革命者形象更带有传统武侠小说和情爱小说中的侠客风范与才子佳人模式的流风余韵。
例如陈天华《狮子吼》中联络会党、“豪侠尚义”的狄必攘,“尚侠轻生”、“杀身成仁”的审血诚都是仗剑江湖、豪气纵横的侠客豪雄;徐枕亚的《玉梨魂》在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中穿插出新的宏大声音,将国家的拯救与个人的出路融为了一体。
张闻天的《旅途》为我们上演了“革命+恋爱”的国际版,为后来者在革命与个人之间的结合寻找到了激情似火的黏合剂,钧凯因此成为把新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文学语码的雏形。
当然也有一批思想家、小说家能在主流之外深思革命以及革命之外的命题意义。
例如鲁迅在他的《药》中以自己的冷清孤寂探照了革命者夏瑜的凄凉寂寞,从而让人感触到五四一代知识分子革命与启蒙的双重重担。
而海上独啸子的《女娲石》则首先感知到面对革命,知识女性革命者所需做、所能做的责任与使命,于是,身体成为女性革命者的利器,以至她们在颠覆了革命对象之后也颠覆了她们自己。
上世纪30年代,革命已经成为时代主潮风起云涌,革命以及革命者的理念、行动与规范已经昭然明示,在主义、思潮与实践之间的交相碰撞之中,这些现代小说中的革命者展示了时代的苦闷与靓丽,彷徨犹豫与果敢决绝。
例如,巴金早期小说《新生》中的李冷从苦闷徘徊的怀疑和否定一切的无政府主义者逐渐走向新生,成为为人民、为大众的革命的知识分子。
而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中的李杰,则为了革命的成功,抛弃自己的阶级出身、家庭亲情、爱情甜蜜,甚至自己的生命。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类型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类型一、文艺青年: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文学、艺术的知识分子。
他们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对社会现实充满批判性思考。
他们痴迷于文学作品,对于诗歌、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极高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他们常常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过文学艺术来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二、理论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研究学术理论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各种学科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们的知识面广博,对于各种学术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们通过研究和思考来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对学术界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常常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推动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
三、社会改革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社会问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
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改革运动,通过宣传和行动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四、教育工作者:他们是那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教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来启迪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五、科学家:他们是那些热衷于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
他们对科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于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他们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致力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科学成果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近现代的中国,社会动荡、环境黑暗、民不聊生。
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鲁迅以拯救民族的存亡为己任、以唤醒民众的思想为目标,当然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他最热衷最渴望的理想。
他是最早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家之一,也是关心知识分子、挽救知识分子的伟大作家。
在他的创作中,深入地剖析了知识分子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的思想。
在作品中,他用那匕首投枪般的笔,生动地刻画了像孔乙己一样,穷酸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像子君、涓生一样个性主义的知识分子形象;像狂人一样,觉醒反抗的知识分子形象;像高尔础,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形象;像方玄绰没有追求,随波逐流的知识分子等几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给予极大的关心,对知识分子问题倾注巨大的热情,体现了作家对二十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的理性思考。
鲁迅笔下着墨最多的新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是深深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而开始对封建思想及伦理道德反抗的觉醒知识分子,鲁迅从心理上对这些知识分子有着“哀其不幸”的同情和“怒其不争”的要求。
(一)追求幸福,个性主义的知识分子形象《伤逝》中的子君、涓生以及《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家”是当时新一代的知识分子。
他们诞生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一开始就受到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洗礼,在新的形势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封建礼教冲击,追求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黑暗势力和现实环境终于压倒了他们的反抗和追求,给予他们的是毫不留情的打击。
子君是不得不回到她曾经勇敢地出走的家庭,最后是带着无限的凄怨悄然死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涓生虽然想冲出枷锁,也不过是寄希望于渺茫之中,最终饱尝了艰辛愤然而去。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大无畏的,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鲁迅,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也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五类: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片面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敢于自我剖析、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先生以寻求革命力量的态度来分析,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他们呐喊,控诉,鸣不平。
通过知识分子这一面镜子,照出令人窒息的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也为知识分子指引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软弱性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始终没有考上秀才的老童生,穷愁没落,最后悲惨地死去。
鲁迅写孔乙己,主要是写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
人物出场的第一句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表明了这一点。
写他的穷酸、迂腐,是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的。
他读过书,但是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就是体力强的人,也不愿意劳动;不劳动就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
但讨饭抛头露面,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显一显自己的身份,卖弄一下“学问”。
这样的人就不能不是又穷酸、迂腐不堪的人物。
鲁迅写了孔乙己就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着那一时期鲁迅思想发展变迁的历程,寄予着一些属于鲁迅特有的精神气质、情绪感受,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隐约可见与作者本人相类似的人生经历。
本文根据鲁迅小说中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特征以及当时思想背景、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分类剖析。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大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生活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历史给他们提供了其先辈们所不可能有的机遇,同时,文化转型和社会的转型给他们以大的希望,也给他们以大失望与大痛苦,他们是“铁屋子”中被新思潮、新文化大潮“惊起”的人们,承受着“无可挽回的临终的苦楚”,而又满怀着毁坏“铁屋子”希望的反叛者、探寻者,但是他们并不确知清醒后的路向,这种处境与心态即带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也从而具有超个人的历史内涵,因而也称之为“孤独者”。
当然,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也有先进与落后,新型与旧型的知识分子之分。
与鲁迅笔下的其他人物相比,先进的知识分子与作者有着更为密切的思想、精神、情感联系。
这些人物与作者共生于那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从狂人、夏瑜到疯子,至吕伟甫、魏连殳再到涓生等此时期的几代知识者,又在他们身上体现着那一时期鲁迅思想发展变迁的历程,寄予着一些属于鲁迅特有的精神气质、情绪感受,甚至在一些人物身上还隐约可见与作者本人相类似的人生经历。
一、与黑暗势力水火不容的猛士《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品中的狂人尽管精神失常,情绪烦躁,语无伦次,常有错觉,但他却是带有新气息的知识分子,是目光炯炯有神的叛逆者,与吃人的封建礼教水火不容、格格不入,是一个活生生的颇有思想和个性的先知先觉者。
首先征人思维敏捷具有五四时代的怀疑与否定精神,他喜欢思考、研究问题,他不盲从,不轻信,好独立思考,寻根究底。
其次,狂人具有清醒的认识。
狂人认识之清醒,最宝贵的表现就是对封建社会与骗人礼教“吃人”本质的判断。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指导老师:曹红军学员:刘杰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善良纯朴的本性,更让我们深知了他们的软弱性,是旧中国社会制度对他们进行残害和蹂躏的。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软弱性严家炎先生曾在《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一书中这样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走向成熟。
”可见,鲁迅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也足见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和典范作用。
鲁迅小说能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与他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悲剧性完全分不开的。
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往往是最先觉悟的,他们和革命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思想意识上的弱点,也与时代浪潮的起伏分不开,他们坎坷的生活历程可以反映出中国革命的艰难和曲折。
鲁迅对知识分子题材的重视,说明他对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从狂人、孔已己、陈士成到子君、涓生、四铭等,鲁迅描写了好几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使之构成为一个可以烛照历史进程的系列,既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历史生活中所肩负的重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软弱或妥协,多方面揭示了他们梦醒之后而无路可走的精神危机,为他们的新的出路进行长期的思考和探索。
自然,鲁迅本人也是知识分子,在这些题材的作品中,也有着鲁迅本人心灵经历的痕迹和思想的投影。
鲁迅不是孤立的描写知识分子,而是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他的描写对象给予肯定或批判。
离开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也削减了小说的文学价值。
在鲁迅先生塑造的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中,又尤其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同时还伴随着几缕幽幽的伤感和几分莫名的怨恨。
也正应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摘要:鲁迅是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者,因此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形象,并对当事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与思考。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其作品中的部分知识分子形象,并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索,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中国旧时的知识分子形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一、引言被誉为“民族灵魂”的鲁迅不仅使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旧文化的批判者、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事实上,鲁迅是最早把目光投向知识分子,并开始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有反叛传统型的,也有反抗—沉沦型的,更有个性解放型的。
但无论是在对哪种形象的知识分子进行塑造时,鲁迅先生都以他较为独特的写作视角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因此,对于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知识分子身上的弱点 ,对重塑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类型如果我们仔细研究鲁迅先生关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与分析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种类型: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以及反抗封建制度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的知识分子。
(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提及鲁迅笔下封建制度受害者和牺牲者的知识分子形象,我们首先应当想到的就是《孔乙己》中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
1.科举制度下的多余者—孔乙己孔乙己可以说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殉葬品,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逐渐成为一个穷困潦倒、充满文人酸扁气味的人。
他几乎穷尽一生的时间去考取功名利禄,但是最后却成为一个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具备的废物。
他所承受的只有酒客们的嘲笑声和挖苦声。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
1、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即有可悲的一面,又有可爱的一面。
首先,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孔乙己虽然和那些短衣帮们同样是站着喝酒的,但是他却看不起那些短衣帮。
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竟然一直都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同时他说起话来又是满口的之乎者也,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
在这种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农工商,因而他的生活自然十分穷困潦倒。
当他不得已去干些偷书的事时,被人嘲笑,却硬要去涨红了脸的争辩,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大折腿的惨境,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和语言的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可悲之处。
其次便是孔乙己的可爱之处——即他的心地善良。
20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
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会发现,小说最重要的主题就是启蒙主义。
几乎每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其中都有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们是社会变革的介入者,通常以启蒙者的身份介入,启蒙的对象自然是中国人的主体,也就是农民,而用来启蒙的工具,则是来自西方的理论和知识,启蒙的目的是要告诉人们,如果要变得富裕,如果我们这个民族国家要变得强大,那么必须走出一条与以往不同的道路,也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然而,从1949年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突然变成了失败者的角色。
这是知识分子始料未及的重大转折。
知识分子一夜之间从启蒙者变成了被启蒙者,而原来的被启蒙者,比如农民,现在则变成了启蒙者。
农民们对知识分子启蒙的主要内容,是要知识分子跟他们学会种地,不仅要在生活上而且要在思想上过集体生活,也就是放弃个人的所有感觉——当时的术语叫“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也放弃所有批评性的观念——众所周知,这是知识分子的基本职能。
换句话说,农民们要求他们放弃知识分子身份。
一直到“文革”结束,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其实只有两类,他们形成了一个顽固的二元对立的格局:其中一元是农民和工人,他们可以被统称为大众,被认为是进步、无私、勤劳、朴实、欢乐的化身,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集体主义精神;而另一元就是知识分子,他们被认为是落后、自私、虚荣、懒惰的化身,沉浸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腐化的情欲之中。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作家的小说,在表现知识分子和大众的关系的时候,与其说是在向大众致敬,不如说是在自我贬低,是以向大众致敬的方式贬低自己。
甚至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作家实际上也放弃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起码职能。
我曾经在一批小说中表明,中国知识分子实际上“生活在自身以外”,他无法忠实地表达自身的经验,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他们的写作,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阉割”。
熟悉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1985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那一年开始,在中国小说中,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得到了重新审视和调整。
在莫言、王蒙、张贤亮、张承志、韩少功、刘震云等人笔下,大众的面孔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形象各异。
当大众身上的弱点被重新暴露的同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也开始被重新认识。
但我们必须承认,直到今天,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
子的命运,他与中国历史的种种复杂纠葛,并没有在中国小说中得到真实和相对丰富的呈现。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知识分子的命运。
2002年,我发表了长篇小说《花腔》,希望这部小说对知识分子与革命、大众、历史的关系,做出某种探究。
当开始写作的时候,我认识到,中国的现实状况和写作境况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因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俗化浪潮已经席卷中国,西方发达国家的所有经济和文化产品已经涌入中国的大街小巷;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历史依然带着强大的惯性在向前滑行。
与此相适应,一方面中国好像已经进入后现代时期,与国际社会充分接轨,而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依然处于前现代时期。
这是一种特殊的中国式的处境。
因为处于前现代时期,所以一种可以被称为传统的痛苦,比如贫困、专制、暴力、愚昧、压抑,依然让中国知识分子忍受着良知的折磨。
有良知的中国作家,都能时刻感受到这种痛苦的“重”,一种难以承受的“重”。
波兰作家米沃什,曾经把波兰比作“另一个欧洲”,意思是说,波兰虽然属于欧洲,但是波兰人却依然生活在欧洲的某一段早已过时的历史过程当中,经受着那种过时的痛苦。
中国目前的境况与米沃什曾经描述过的境况有很大的相似性。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也可以被描述成“另一个亚洲”,“另一个东方”。
但是我想,无论是亚洲、非洲还是欧洲、美洲的作家,只要具有世界眼光,只要具有清醒的历史感,他都会认识到中国作家的那种“重”的痛苦,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除此之外,中国已经被深深地卷入了全球化和世俗化的浪潮之中,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感受到另外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对中国人来说还比较新鲜。
那就是在中国长达百年的乌托邦梦想破灭之后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由于现代技术对人的统治而带来的无力感,以及被压抑的欲望获得释放之后的困乏状态。
这种新鲜的痛苦,如果借用米兰·昆德拉的说法,或许可以称为“无法承受之轻”。
更多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就在这两种痛苦之间徘徊,并为此发出悲鸣。
我最后想说的是,对于“重”和“轻”的双重书写,对于“重”和“轻”的关系的繁复探究,有可能是中国小说的重要篇章。
一个民族国家百年来的梦想和实践,中
国知识分子百年来的成功和失败,也就在这“重”和“轻”的书写中得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