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祖国统一大业》
- 格式:ppt
- 大小:704.00 KB
- 文档页数:19
祖国统一大业知识梳理《祖国统一大业》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这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祖国统一大业,欢迎大家阅读。
祖国统一大业知识梳理祖国统一大业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在( )A、《联合声明》B、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C、告台湾同胞书》D、《中美联合公报》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是( )A、1999年7月1日B、1997年7月1日C、2000年12月20日D、1999年12月20日3、“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是(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B、一个国家,两个政府C、一个政府,两个国家D、一种制度,两个国家4、台湾方面授权同大陆进行经济,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的民间团体是( )A、海峡两岸关系协会B、祖国统一促进会C、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D、海峡交流基金会5、“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适合解决的问题是( )A、少数民族问题B、香港,澳门,台湾问题C、邻国边界问题D、外交关系问题6、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 )A、和平统一的方针B、一国两制C、停止炮击金门D、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话7、“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提出是在( )A、1979年元旦B、20世纪80年代C、六届人大二次会议D、邓撒会谈中8、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更大的自主权,这主要是指(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外国资本不动C、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9、我国之所以能运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A、英葡国家力量的削弱B、综合国力的提高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外交政策的成熟10、我国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 )A、新中国的成立B、西藏和平解放C、澳门回归祖国D、香港回归祖国二、阅读下列材料: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的神圣职责,也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则两利,离则两伤,捐弃前嫌,携手共进。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一、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理解台湾与祖国大陆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通过指导学生讨论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及分析海峡两岸的最终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梳理,帮助学生掌握“形成过程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影视、文字史料的阅读,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初步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认识我们党的伟大和非凡智慧。
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和民族自豪,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
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化国家统一的意识,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本课难点: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四、设计思路本课主要通过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积极探究、相互讨论、启发诱导、情境感悟等手段使学生深入领会本课知识。
以祖国统一为主线,通过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统一的背景;通过“一国两制”的提出,了解统一的方针;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理解统一的成功实践;通过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展望统一的前景。
创设情境,渲染悲愤之情、钦佩之情、豪迈之情来树立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全方位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五、教学活动设计1、课前渲染课前播放配乐祖国风光片,风光片选取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风光图片,配以音乐伴奏《我和我的祖国》。
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总结《祖国统一大业》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以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祖国统一大业,欢迎大家阅读。
祖国统一大业必考知识点祖国统一大业历史知识点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并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香港回归的意义: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了解《告台湾同胞书》和“九二共识”《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九二共识”: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祖国统一大业重要知识点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一、“一国两制”构想——(1)目的: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形成过程: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中国政府命令解放军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②1981年,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
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
高一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高中阶段是我们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
这一个学期的时间对同学们尤其重要。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历史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历史必修一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点1、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A、香港问题由来英国占领香港问题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第二步: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区;第三步:1898年强租新界B、澳门问题由来澳门被葡萄牙强占的过程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C、台湾问题由来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三次分离与回归?一、荷兰殖民者占领,郑成功收复;二、《马关条约》被日本占领,抗战胜利收回第三次分离是国共内战造成2、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A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1)《告台湾同胞书》: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大陆向台湾伸出了橄榄枝,提出了和平解决的方法,并发出了真诚的邀请。
停止炮击的决定更引起了台湾同胞的强烈反响。
2)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在政策中建议国共两党进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这一方针政策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热烈欢迎。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有“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是“两种制度”的前提。
3、回归之路——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A、香港回归香港回归的经过(1)中英谈判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会谈(放影象资料《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经过3年,22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教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祖国统一大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构想。
不足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祖国统一大业》编写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的第22课。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他是在讲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一内容的基础上来完成的,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将学习的着眼点逐步引向了国家的内政和外交政策,为下一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说,祖国统一大业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总结“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内涵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及历史意义说出台湾问题的由来、现状和未来过程与方法:通过港澳回归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教学学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分组探究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俗话说“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方案●【教案背景】1.面向:高中一年级 2.学科:历史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本并完成学案(2)学生记忆课本标题及子标题●【教学课题】: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重点掌握以下三个问题:1.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即: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更深刻的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背景)2.“‘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课标的明确要求)3.“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课标的明确要求)●【教材分析】本节课在这一单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前两课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的结果,反过来祖国的统一又可以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本节课还与第四单元列强的侵华战争及初中所学知识相关联.本节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国两制”构想是理论,是指导思想;港澳回归、两岸门交流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结果、应用。
【教学重点】1.“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教学难点】1.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2.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法、合作学习、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百度搜索】七子之歌/v/b/20552431-1541639900.html营造情境,提议全体同学一起唱。
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教学新课一、历史的回顾“但悲不见九州同”——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百度搜索】香港问题的由来? /u55/v_NjM2MjExNDA.html【百度搜索】澳门问题的由来?/question/76384517.html 【百度搜索】台湾问题的由来?.hk/chn/topic/dtzc/twwt/t45119.htm合作探究1.香港问题的实质是什么?2.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有何不同?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香港问题的实质是主权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属主权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党和国家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
祖国统一大业历史精选教案范文:如何配合校本课程改革设计统一大业教案?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而校本课程改革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作为历史老师,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将祖国统一大业与校本课程改革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历史教育。
本文将从设计统一大业教案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将祖国统一大业融入到校本课程改革中。
一、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设计统一大业教案的首要任务。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技能,而对于本课程来说,我们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祖国统一大业。
同时,我们也需要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校本课程改革的要求相结合,例如遵循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二、确定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根据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策略分为三个层次:讲授层次、互动层次和实践层次。
在讲授层次上,我们可以通过讲课、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澳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在互动层次上,我们可以通过试验、游戏、模拟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祖国统一大业。
在实践层次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景、参观博物馆、集体采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统一大业。
三、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校本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在祖国统一大业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涉及一些基本内容,例如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内容,例如祖国统一部门的历史发展、祖国统一政策等等。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创新。
四、确定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方法。
在祖国统一大业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评价方法分为两类: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考试、测验等;而定性评价则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例如作业、课堂讨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