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魏晋南北朝人物:葛玄、范长生、许逊、吴猛、葛洪、寇谦之、陆静修、陶弘景等【人物】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来源:本站原创编辑:佚名更新:2013-08-25魏晋南北朝(220一589)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教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时期。
这一时期,道教经过分化与改革,使道教从早期道教那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发展为有相对完整的经典、教义、戒律、科仪和教会组织的成熟宗教,并由早期民间宗教团体逐渐转变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
道教北传与分化曹魏时,太平道已随黄巾起义被镇压而衰微,五斗米道随系师张鲁之归顺曹操与移民北迁,到达曹魏本土,即今河南、河北一带。
曹操、曹丕鉴于黄巾起义,害怕农民起义者利用宗教组织起来进行革命,便对早期道教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方面进行限制或镇压,另一方面又进行利用或改造。
曹操将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一些神仙方士,如左慈、甘始、郤俭等,召集到身边,既可以谋求养生方术以延年,又可以防止他们鼓动老百姓造反。
因此,这时有很多门阀士族加入道教,遂促使道教发生了分化。
从曹魏时期开始,道教逐渐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较大的层次。
随着五斗米道在门阀士族中的逐渐传播,其地位日益提高。
是故,人们逐渐改称五斗米道为天师道。
魏晋时期天师道仍保留了早期五斗米道的一些宗教内容,但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出现了某种混乱局面,如:因原有的组织系统随北迁而解散,祭酒们便各自为政,人人称教,各奉异法,祭酒职务的拜署也各自设置,造成造官制度的混乱,许多祭酒和道民不守教戒,等等。
葛洪金丹道神仙道论体系的确立道教发展到西晋,经书虽不少,但仍无一本能将丹鼎、符箓两派的教义与方术统一于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著作,换言之,即到西晋道教尚未确立义理性较强的神仙理论体系。
及至东晋,才由倡导神仙道教的理论家和实践者葛洪完成。
葛洪(283一363),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是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
他一生著述不辍,养生修道,以丹鼎生涯终老。
葛洪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抱朴子》一书。
全书分为《内篇》和《外篇》。
道教魏晋南北朝人物:葛玄、范长生、许逊、吴猛、葛洪、寇谦之、陆静修、陶弘景等【人物】一、葛玄葛玄(164—244)三国时方士。
字孝先。
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据《抱朴子》记述,他曾经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郑隐。
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瞄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
后世道教尊称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
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
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二、范长生范长生(?一318)十六国时成汉道士。
又名延九、重九,或名文(一作支),字元。
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
他精通天文术数,博学多艺,居于青城山(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拥有部曲干余家,为当地天师道首领。
巴氐族人李特率领流民在益州起义,范长生曾资助军粮物资。
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率众攻入成都,打算迎立他为国君,固辞不就。
李雄建立成汉政权,拜他为宰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称为“范贤”,封西山侯,并免征其部曲的军粮,全部租税由他本人征收。
范长生修道长寿,传说他活了一百三十多岁。
著作有《道德经注》,《周易注》(见李鼎祚(周易集解》)。
旧时四川青城山有“长生宫”,为范长生的纪念之地。
宋代诗人陆游曾到此游览,吟诗说:“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珥节长生宫。
”三、许逊许逊(239—374)东晋道士。
字敬之。
许昌人。
吴赤乌二年(239)母感风珠随腹而生。
生而颖悟,姿容秀伟。
少小通束,与物无忤。
及长,尝从猎射一鹿,鹿子堕后,鹿母犹回顾舐之,因悟。
遂弃弓矢,刻意为学。
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
尤嗜神仙修炼之术,初即颇臻其妙。
又闻西安吴猛得至人丁义神方,乃往师事。
丁公悉传其秘,遂司郭璞访名山,求善地,得西山逍遥山金氏之宅,日以修炼为事,不求闻达乡党。
代其孝友,交游服其德议。
长吏许穆皆其弟子也。
晋太康元年(280),尝为旌阳县(今湖北枝江县北,一说今四川德阳县)令。
时年四十二岁。
许逊(晋代道教人物)许逊晋代道教人物共2个含义•晋代道教人物•原苏州大学副教授收起许逊(239年-374年),江西南昌人,道教著名人物,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晋太康元年(280)举孝廉,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
在江南地区留下了斩蛟龙治水的传说,受历代朝廷嘉许和百姓爱戴,誉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又称许天师、许真君。
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许逊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江西南昌民众及许姓人士,常视许逊为保护神。
出生地江西南昌出生日期239年逝世日期374年主要成就斩蛟龙治水、开创净明道姓名许逊别名许真君、许旌阳职业道教祖师宗教信仰道教称号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感天大帝更多生平简介许逊(239年-374年),字敬之,晋代著名道士,南昌县(今属江西)长定乡益塘坡人,祖籍汝南(今河南许昌),其父许肃于东汉末年率家避战乱迁居南昌,吴赤乌二年(239)许逊出生于南昌县益塘坡(今麻丘乡)。
后乡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280)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又称许真君。
人物信仰许逊许逊信仰唐朝时开始兴起,在宋朝被朝廷所倡导,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
宋徽宗时上尊号为“神功妙济真君”,南宋时,“真君垂迹,遍于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为观府、为坛靖者,不可胜计。
”。
在台湾流行的闾山派道教,也奉许逊为始祖,尊之为“闾山教主许真君”。
传说中,闽东一带的女神,闾山道教三奶派的宗师“临水夫人”与法主派的宗师“法主真君”,就是在闽江底的神秘世界闾山,拜许逊为师的。
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许逊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江西南昌民众及许姓人士,常视许逊为保护神。
台湾本岛以许逊为主神之庙宇以桃园县大园乡仁寿宫最为悠久,相传为清咸丰年间由福建漳浦人许文量恭迎感天大帝来台,乡内公众一同立庙,为大园乡内最大之公庙信仰中心,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为安座纪念日例祭之期。
大园乡内许姓裔孙众多,敬称许逊为“老祖”,乡内各姓信众亦多随之称呼。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葛洪(公元283-343年)。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江宁)人,出身贵族,世代为官,从父葛玄之弟子方士郑隐学道。
葛洪成年后又师事江南另一著名道士鲍靓,娶鲍氏女为妻。
魏晋时期,社会上流行的道教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注重斋祀厨会,符箓禁咒等民间群众性宗教活动的“符箓派”。
一是注重个人清修炼养、服食炼丹的“丹鼎派”,又称“神仙道教”。
葛洪所继承的是后一派的传统。
《抱朴子》是葛洪的代表作,也是一部道教史上划时代的著作。
《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内、外篇各有一书。
葛洪的宗教哲学最终也是为追求“长生成仙”的宗教实践服务的。
“玄道”就是宇宙中的无限者、永恒者,“其为玄道,可与为水”。
“玄之所在,其乐无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
”葛洪系统了初期道教的理论和汉魏以来神仙方术思想,充实和发展了神仙道教的学說,促使道教转向以追求不死成仙为最高目标,他在道教前期思想史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生于江东名门。
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陶弘景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这又和炼丹有关。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
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
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
【神仙录】---四⼤天师之葛天师
葛⽞(164年-244年),汉族,吴丹阳郡句容县都乡吉阳⾥⼈(今句容市),祖籍⼭东琅琊,三国著名⾼道,道教灵宝派祖师。
字孝先,号仙翁,被尊称为“葛天师”。
道教尊为葛仙翁,⼜称太极仙翁,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天师。
为汉下邳僮侯葛艾后裔,祖葛矩,安平太守,黄门郎;从祖葛弥,豫章第五郡太守。
⽗葛焉,字德儒,州主簿,⼭阴令,散骑常侍,⼤尚书。
随左慈学道,得《太清丹经》、《黄帝九⿍神丹经》、《⾦液丹经》等道经。
曾采药海⼭,吴嘉⽲⼆年(233年),在閤皂⼭修道建庵,筑坛⽴炉,修炼九转⾦丹。
喜好遨游⼭川,去过括苍⼭、南岳⼭、罗浮⼭。
编撰《灵宝经诰》,精研上清、灵宝等道家真经,并嘱弟⼦世世箓传。
葛⽞,字孝先,丹阳句容⼈。
按后世仙传的记载,其⽣卒年约为公元164—244年。
他是葛洪的从祖,晋宋古灵宝经主要参与造作者象征性开创⼈物。
宋元以降⼈所写有关葛⽞的仙传,层累汇聚了很多时代和来源不同的传说故事,在此不论。
就较早期的材料⽽⾔,其事迹⼀⽅⾯见于《神仙传·葛⽞》,其中将葛⽞描述为⼀个师从左慈修习《九丹⾦液仙经》,常服饵术,长于治病,⾏符敕⿁,善于神变,最终⼫解的术⼠。
但这个传记很可能不是出⾃葛洪的原本《神仙传》。
另⼀⽅⾯,在现存零星的六朝地志材料中,还有很多江南地⽅传说,将葛⽞描绘为⼀个炼丹成仙、⽩⽇飞升的仙⼈,很多地⽅都传有其炼丹飞升之处。
两晋南北朝道教简介道教历史东汉道教两晋南北朝道教隋唐五代道教宋元道教明清道教民国道教当代道教目录1两晋道教1.1西晋道教1.2东晋道教2南北朝道教3派别4参考资料两晋道教道教发生于民间,并组织了起义,威胁到统治者,于是从魏晋起,当政者即对道教采取两手政策,一手限制甚或镇压,一手改造和利用。
这样的政策促使道教发生分化,加上士族知识分子的加入道教,使道教队伍的成分构成出现新的情况,于是道教的一部分从民间走向官方,演变为官方宗教,一部分则继续活动于民间,组织起事,还有些士族知识分子道徒则隐居山林修道。
这是两晋道教的大体情况。
西晋道教自黄巾起义失败后,由于太平道遭残酷镇压,而天师道张鲁归降曹操后获得高官,与曹氏联姻,具备了比较有利的传播条件,所以天师道逐渐流传到原来太平道活动的地方,并取而代之,传播南北各地,三国时,曹魏有方术之士甘始、左慈等各有一套道术,这些道术在北方的民众中有一定的诱惑力。
建安二十年(217年)北方瘟疫流行,老百姓都挂起道教的符咒以避疫,可见道教符水治病的传统在这些地方很深厚。
东吴有化名于吉的道士在进行宗教活动,主要是以符水治病,其影响上达宫廷和军队将领,下及一般百姓与士兵,终为当政者孙策所杀。
还有个叫李宽的道士由蜀入吴,祝水治病,于是避疫的的吏民,依附李为弟子者近千人,升堂入室道术较高的弟子学的是祝水三部符和导引行气,这些人再转相传授,一时徒众布满东吴,动有千许。
西晋时,五斗米道在原来太平道活动的地方徐州瑯邪郡已经流行,一些士族大家开始奉道,如王氏、孙氏等。
孙氏一族中的孙秀成为赵王伦的心腹宠臣,用天师道帮助赵王伦作乱。
西晋末年蜀地六郡流民拥李特为首起义,特死,子李雄继续率流民战斗,青城山道教首领范长生资给其军粮。
李雄破成都后,将范迎到成都,封为丞相;雄称帝后,又加封范氏为天地太师、西山侯;优待其部曲免除兵役,租税归范所有。
很显然,天师道在巴蜀之地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其首领保持了张陵、张鲁私养部曲、收租税的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主要有道教和佛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的宗教,形成于东汉中后期。
汉末北方的太平道组织的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张鲁在汉中、巴蜀传播的天师道仍在传播。
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有一套较严密的组织系统,张鲁在汉中就以五斗米道组织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建安中,曹操夺取汉中,将张鲁及其部分教民北迁,天师道因而在北方传播。
但张鲁到北方后不久即去世,天师道因而组织涣散。
在巴蜀的天师道也因无领导组织同样涣散。
成汉李氏据蜀后,因其信奉天师道,巴蜀地区的天师道当有较大的发展。
魏晋间北方战乱频繁,灾荒不断,人民群众便流入江南或巴蜀,而巴蜀民众也因此又流入江南。
于是北方的太平道和巴蜀的五斗米道也传到江南。
江南就出现了太平道的支派于君道、帛家道与五斗米道的支派李家道、清水道及杜子恭道团。
这些道派都广泛在民间传播,后来还多次出现李弘起义与孙恩、卢循起义。
传入江南的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在民间传播的同时,也不断向上层发展。
东晋时期信奉天师道的土族就明显增多,如琅邪王氏、高平郗氏、吴郡杜氏、义兴周氏等等,都有信奉天师道的。
东晋初,葛洪对以前的神仙思想作了总结,确立了神仙道教理论体系,并发展了金丹派的炼丹术。
葛洪认为,人可以通过修道而长生不死,成为神仙,而修道最主要的方法是宝精行气和服食还丹金液。
故葛洪特重炼丹,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古化学资料。
葛洪的著作很多,现存而又最重要的是《抱朴子》。
东晋中叶以后,江南天师道盛行,出现了若干造作的道书,《上清经》和《灵宝经》就是其中的两类。
《上清经》是杨羲、许谧所造,以后便发展为上清派。
《灵宝经》是葛巢甫所造,以后发展为灵宝派。
南朝初期,陆修静融合天师道与神仙道教,将早期民间道教改革发展为新的官方道教;并完善了道教的斋醮仪范,分类整理了道教典籍,为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朝中期的陶弘景,在隐居茅山的45年中,广招徒众,弘传上清经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核心基地,后世因称之为茅山宗。
陶弘景除弘传上清经法外,还建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发展了养生修炼理论。
中国古代修仙家族:张、葛、许、叶,有个修仙家族传承至今两千年中国的仙道文化传承数千年,在我们常人的印象中都是各种门派传承,比如正一派、全真教、净明派等等,但是这都是道教发展千年中相互融合的结果,像修仙小说中所说的修仙世家好像很少在中国的道教中提及。
其实中国古代的修道人中,还是有修仙世家存在的,只不过在历史的进程中消失了,不过现在也有传承了近两千年的修仙世家存在,就是中国“南张北孔”中的道教正统张天师家族,与儒家的孔子家族并列为中华两大家族。
动漫《一人之下》的张天师就是借鉴了龙虎山张天师一脉历史中的修仙家族是非常多的,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那些中国历史上修仙世家,也是神话中仙人辈出的家族,其中最出名就是张、葛、许、叶这四大家族。
一、传承两千年的仙道正统——张天师家族说起张道陵,被奉为道教的教祖,与始祖轩辕黄帝和道祖老子并称为“道教三祖”,张道陵家族在道教中一直被称为“正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教两大教派之一的“正一天师教”,正一的道士是可以结婚生子的,戒律没有另外一个教派“全真教”那么严格。
张道陵被誉为道教四大天师之首,为一代张天师,但张家的修仙还要追溯到秦末汉初,因为张道陵说自己是“谋圣”张良的八世孙,而张良就是一个喜好黄老之道的人,传说张良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后,最后也是修成了仙道,神话中还有张道陵成仙后拜会张良的故事,所以张家作为修仙世家应该从张良开始算,那就传承了两千年多年。
张道陵作为一代天师,张天师后代世世有一子承袭“天师”名号,一律统称X代张天师,世代居住在江西龙虎山上清宫的祖庭处。
张家自张道陵起就有很多飞升成仙的传说,传说张道陵的妻子、儿子、女儿都白日飞升,后代中成仙也很多,比较出名比如三代天师张鲁,就是三国演义中后来归降曹操,与曹操结为儿女亲家的那位,张鲁的几个儿子也是尸解得道,后世的张天师也代代有传人,不绝如缕。
翻看历代张天师发现,活过百岁的都有很多,可见张家修仙道法还是很有可取之处。
张家作为道教正统,历代受到皇家的器重,从唐朝开始就被誉为国教,历代受到黄帝青睐的天师很多,但张家历代的风骨还是很强的,只传道不干涉朝政,甚至劝阻皇帝不要想着成仙,要为百姓谋福祉。
道教神谱系[作者:剑门若郎网络阅读人次:7156 更新时间:2013-4-13 文章录入:剑门若郎]三清三清是道教的最高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三清是大道的化身,三位一体。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清居于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合称三清境。
[33]三清是创世神。
元始天尊造化天地,灵宝天尊度化万物,道德天尊教化世人。
玉帝玉皇大帝是道教的众神之帝。
总领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一切众生,统御儒、道、释三教和其他诸神仙圣佛,治理宇宙万物。
三清和玉帝的关系类似于大股东和总经理,三清是创世神,玉帝是治世神。
玉皇大帝也是儒教的最高神——天帝。
另外,玉皇大帝还是民间信仰的最高神。
玉帝的全称是“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通明大殿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儒教尊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民间称天、上天、苍天、昊天、皇天、天公、老天爷等。
[34]玉皇殿前四大天师:张天师,葛天师,许天师,萨天师四御四御是玉皇大帝统治宇宙三界的助手,又称为四辅:紫微大帝、长生大帝、勾陈大帝、后土娘娘统御万天的玉皇大帝、统御万雷的勾陈大帝、统御万星的紫徽大帝、统御万类的青华大帝、统御万灵的长生大帝、统御万地的后土娘娘合称六合(上、下、东、南、西、北),代表宇宙无限的空间。
诸星曜神斗姆元君(众星之母)四方之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南斗六星君(司命星君,司禄星君,延寿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北斗七星君(阳明贪狼星君,阴精巨门星君,真人禄存星君,玄冥文曲星君,丹元廉贞星君,北极武曲星君,天关破军星君)九曜星君(计都星君、火德星君、木德星君、太阴星君、土德星君、罗睺星君、太阳星君、金德星君、水德星君)二十八星宿(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琼台女神王母娘娘(女仙之首),妈祖天后(航海女神),碧霞元君(泰山女神),送子娘娘(生育子嗣)九天玄女(轩辕黄帝之师,术数之祖),花神,嫦娥仙子,无生老母,骊山老母,慈航真人,太姥娘娘七仙女,何仙姑(八仙之一),陈靖姑(救产保胎),麻姑,电母,狐仙,织女,娥皇,女英文化之神文昌帝君,文曲星,魁星,天聋地哑五文昌(文昌帝君,魁星星君,朱衣神君,纯阳帝君,文衡帝君)中华十圣(酒圣杜康,文圣孔子,医圣张仲景,武圣关羽,史圣司马迁,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茶圣陆羽)儒家四圣(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圣人韩愈、朱熹、王阳明天枢上相(姜子牙,张良,诸葛亮,魏征)忠武战神玄天真武大帝(明朝保护神,武当山主神)关圣帝君(忠义的化身,武圣)护法四帅(天蓬玉真寿元真君、天猷仁执灵福真君、翊圣保德储庆真君、佑圣真武灵应真君)四大元帅(马、赵、温、关)二郎神,梅山七圣王灵官,马灵官,五百灵官,雷祖天尊,雷部诸将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臣托塔天王,哪吒太子财富之神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帝,儒商之祖子贡,道商之祖范蠡五路财神(玄坛真君赵公明和招宝天尊、纳珍天尊、利市仙官、招财使者)钟吕二仙,和合二仙,土地爷白圭,管仲,柴荣,沈万三,刘海(戏蟾),韩信(偏财神)吉祥之神福禄寿三星,喜神,八仙,门神,钟馗麻姑,彭祖,顺星,月老,石敢当三官大帝(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古诸神盘古圣祖(开天辟地),女娲圣母(大地之母),轩辕黄帝(人文始祖)天吴,毕方,据比,竖亥,烛阴,帝俊上古四方天帝(炎帝、少昊、颛顼、伏羲)刑天,蚩尤,共工,祝融,彭祖尧、舜、禹、汤幽冥鬼神太乙救苦天尊(又称东极青华大帝,上保救人类,下超度幽冥,治九幽冥府一切神鬼,是有着“道教观音”、“道教地藏”两重神格的大慈尊。
龙虎⼭天师道史略讲(三)第三章正⼀天师道的发展和沿⾰天师道在龙虎⼭的发展和沿⾰,要从第四代天师张盛说起。
前⾯已经讲了,第四代天师张盛⼤约在公元230年前后从汉中迁回龙虎⼭。
从此,天师道(或称龙虎宗、正⼀⽞坛)就世世代代在龙虎⼭扎根。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到上世纪共1700余年。
历代天师⼀脉相传共63代天师。
这63代天师的姓名,封号,⽣平事迹都有详细的记载,因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个⼀个进⾏介绍。
⼤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参阅天师府编撰的《中国龙虎⼭天师道》或者《留侯天师世家注》。
这⾥,简略地分⼏个时期作简单的介绍。
第⼀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师道晋朝南北朝(包括隋朝)前后共338年(即公元281-816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割据,混战不断的年代。
这338年中,先后有7代天师在位(4-10代)由于国家战乱,道教内部也处于⼀种分化状态,龙虎宗、天师道在这⼀时期处天⼀种隐居深⼭、潜⼼修炼的阶段。
这⼀时期,北⽅的北魏(京都在今⼭西⼤同)寇谦之成⽴“北天师道”,得到了北魏帝王的扶持,他对原有的天师道教理教仪和规戒进⾏了很多有效的改⾰。
南⽅则有葛⽞、葛洪、葛巢甫祖孙三代及著名⾼道陆修静创⽴的“南天师道”,以江西阁皂⼭为中⼼,后来称为“灵宝宗坛”。
与此同时,在江苏的茅⼭,有魏华存夫⼈创⽴的“上清派”称为“上清法坛”。
龙虎⼭,阁皂⼭,茅⼭,合称“三⼭”。
都是属于道教符箓派,或叫“正⼀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虽处于分化的状态,但在思想理论上都理加成熟,教理教规也更为规范,这就为唐朝以后正⼀道的全⾯发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节唐五代时期道教的发展唐朝时(公元618年开始),因皇帝姓李,以⽼⼦为皇室的远祖,以道教为国教,道教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
朝廷追号太上⽼君为“太上⽞元皇帝”,⽂武百官每⼈都要学习《道德经》,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些王公⼤⾂,公主嫔妃都以信奉道教甚⾄⼊观当道⼠为荣。
在此期间,龙虎⼭正⼀⽞坛经过近400年的在民间的传承,影响⽇增。
“四大天师”之道教灵宝派祖师——太极仙翁在道教流派中,存在四大天师,即张道陵、许逊、萨守坚、葛玄。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其中的葛玄,葛仙翁。
葛玄是三国时的方士,字孝先,丹阳句容(今江苏)人,传说他曾从左慈学道,能经年不食,擅长治病,能使鬼魅现形;能坐烈火上,而衣冠却完好无损;他喜欢酒醉后潜入水中睡觉,酒醒了出来,身上却没有一滴水珠。
孙权听说葛玄神通广大,便把他招至京都,以礼相待。
一次,二人出游,见百姓正在求雨,孙权就让他求雨,葛玄就画一道符放在神殿里,倾刻间就大雨滂沱,平底水深达一尺多。
而葛玄为什么被称为“葛仙公”呢?相传,有一人乘舟出海,到了一个神岛上,岛上偶遇一仙人,仙人交给那个人一封信,信封上写着“寄葛仙公”。
那个人归吴后,就把这个消息传开了,从此人们就尊称葛玄为“葛仙公”。
孙权为葛玄在天台山修建桐柏宫,后又打算委任葛玄官职,葛玄认为这有碍其炼丹,便对弟子说将于八月十三日申时离开人世。
果然到了那天,他就躺在床上死去了。
弟子们烧香为他守灵,过了三天三夜,半夜狂风大作,蜡烛被熄灭了,风停后点燃蜡烛,弟子们发现葛玄的尸体不见了,只留下他的衣服。
天亮之后,邻居都说昨晚根本没有刮风下雨,于是人们传说他已升仙。
道教中人修炼成道后,可于白昼飞升天界成仙,葛玄死后,不见尸体,据说也是成仙的途径之一,谓之“蚕蜕成仙”。
道教称《灵宝经箓》传自葛玄,故后世灵宝道士奉他为阁皂宗祖师。
说起葛玄,大家就会想到道教另一个有名的人物,就是葛洪。
葛洪是葛玄的侄孙,是魏晋时道教的集大成者,在中国道教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其所著《抱朴子》等,更是为道教的理论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文章出自道山不老)。
中国道教人物简介(人物繁多,请耐心看完)中国道教人物简介中国道教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杰出道士和道教学者(大多也是道士)。
他们有的是道派的创立者;有的从事道教方术(包括医药、养生、炼丹及其他)的研究;有的则致力于道教教理的阐述;有的还是农民起义的领袖。
因此,张陵、张鲁、张角、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邱处机以及魏伯阳、葛洪、孙思邈、司马承祯、吴筠、成玄英、王玄览、谭峭、陈抟、俞琰、雷思齐、杜道坚、李道纯等,皆名著道教史册,成为道教史上的中坚人物。
中国道教初创时,主要流行于民间,曾同当时的农民起义相结合。
东汉灵帝时(168~188),太平道创始人张角,利用太平道教义发动黄巾起义;张鲁也利用五斗米道与封建王朝相抗衡,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近三十年之久;东晋孙恩、卢循的起义,义军十余万众,转战沿海南北十余年;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封建王朝的统治。
魏晋以后,一部分道教徒因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扶植和利用,使道教趋于上层化,有时并或多或少地卷入宫迁政治,而使一批道士以见知时主而闻名于当世。
如齐梁道士陶弘景是茅山宗的创始人,深受梁武帝萧衍的尊崇,“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隋唐道士王远知,以曾向唐高祖李渊密告符命,深得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尊礼。
其后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亦因受高宗、玄宗的尊礼而名闻天下。
宋、元、明各代受尊崇的道士也很多。
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又与儒、释相互斗争、相互融合。
绝大多数道士皆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儒、释,唐宋以后道士更为普遍。
但也有少数道士以和佛徒争论而著称于世。
如齐梁时之顾欢、孟景翼、孟智周,隋唐时之刘进喜、李仲卿、李荣等。
他们都在道教理论上有建树,但又以与佛徒辩论而知名。
道士们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许多人还致力于研究某些问题(如道教理论、方术等),其实际效果却超出了道教范围,而涉及许多学科领域,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对那些领域都或多或少地作出了贡献。
举其大者,有下列几个方面:(一)中国哲学。
中国道教史的简介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中国道教史的简介。
中国道教史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
北宋真宗开始,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中国道教史概况道的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的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可分为思想方面和道与宗教方面的道。
现在名思想方面的道为道家,宗教方面的道为道教。
宗教方面的道教包括方术符谶在里面,思想方面的道家,就饮食易阴阳五行的玄理。
道家的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
这思想自与佛教打交涉以后,结果做成方术及宗教方面的道教。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
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
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
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
道教境内道教活动始于东汉。
上虞魏伯阳,为东汉炼丹方士,所撰《周易参同契》,为后世道家所宗。
三国至晋,道家葛玄、葛洪,先后在境内若耶山、宛委山、兰芎山、西白石山栖隐炼丹。
东晋至南北朝,道家许迈、褚伯玉、赵广信等亦相继至会稽建馆、炼丹、讲经。
四明、会稽、金庭诸山,均在道家“三十六小洞天”之列;沃洲山、天姥岭、若耶溪、金庭山亦分别列入“七十二福地”之中。
唐、宋时期,盛行建观布道,著名观、宫有天长观、明真观、金庭观、桃源观、玄妙观、龙瑞宫等。
明、清时期,道教活动渐次衰微。
民国初期,已呈颓势,道观几近废圮。
第一节源流东汉末年,会稽郡已有道教炼丹活动。
上虞魏伯阳,性好道术,率弟子入山炼丹,并借《周易》爻象以论作丹之意。
所著《周易参同契》3卷,为后世道家所宗。
相传三国吴时,丹阳人葛玄隐居会稽若耶溪,在剡县西白石山炼丹,分别留有葛仙石、葛仙翁祠等。
宋嘉泰《会稽志》引《十道志》云葛玄于若耶山升仙。
此后,其从孙葛洪亦曾栖于上虞兰芎山,于会稽宛委山炼丹,有葛仙翁丹井。
永和年间(345~356),王羲之居山阴,与道士往还甚密,为山阴道士写《道德经》以换笼鹅;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
南朝宋齐间,钱塘褚伯玉、阳城赵广信及剡人孙韬、顾欢等,隐迹剡中,建馆、炼丹、讲《老子》。
齐建元年间(479~482),褚伯玉栖剡中西白石山,齐高帝敕立太平馆居之。
南朝梁陈间,丹阳陶弘景遁迹会稽陶宴岭;陈永定二年(558),于会稽郡建思真观。
唐代,越州道教兴盛。
乾封元年(666),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诏令各州置一观一寺。
金庭、沃洲、会稽诸山,均为道教活动中心。
剡县金庭山,称道教第十八福地。
诗人白居易誉之为“养真之福地,神仙之灵墟”。
其山洞名金庭崇妙洞天,位列第二十七小洞天。
新昌沃洲山称第十五福地,属真人方明所治;天姥山为第十六福地,真人魏显仁治之;司马悔山,称第六十福地;会稽若耶溪称第十七福地;会稽山洞位列第十小洞天,名极玄大元天。
葛玄与葛洪关系_葛玄天师是谁葛玄、葛洪都是著名的修道之人。
葛玄于164年生于句容茅山。
字孝先,是道教灵宝派的创始人,那葛玄与葛洪还有什么关系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葛玄与葛洪关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葛玄与葛洪关系葛玄、葛洪都是著名的修道之人。
葛玄于164年生于句容茅山。
字孝先,是道教灵宝派的创始人,人们称他为葛天师。
在《抱朴子·金丹篇》中记载:葛玄师从左慈,曾学习《太清丹经》、《皇帝九鼎神丹经》、《金液丹经》等道教书经,在閤皂山潜心修道,后游历各名山大川。
汉代覆灭后,于三国战乱时期专心钻研《上清》、《灵宝》等多部真经。
233年,葛玄前往阁皂东峰修建寺庙,于其中提炼九转金丹。
《灵宝经箓》就是从葛玄那流传下来,因此被后世称为阁皂宗祖师。
《三国志》中曾记载:孙权喜爱道术,葛玄颇受其器重,还为他建立方山立洞玄观供他修炼。
道教中世人称他为太极仙翁,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同称为四大天师。
在244年去世,享年80。
那么葛玄葛洪又是什么关系?后世仙传中曾记载:葛玄施葛洪的从祖。
葛洪于284年出生于句容,字稚川。
他是东晋著名的道教学家、化学家、医药学家,被世人称为小仙翁。
在他13岁时,由于父亲去世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不好,为了能够买得起纸笔他常常上山砍柴,好多时间都是到了深更半夜才回家。
他不是活泼好动之人,只要有时间一般都在家看书,很少与人交流,乡亲们都把他称为抱朴之士。
在他16岁时,拜郑隐为师,由于潜心学习,颇受郑隐的器重。
他学习的非常刻苦,一般的空闲时间都用来了学习,因此对儒家经典涉猎甚广,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葛玄是谁葛玄,汉族,丹阳郡句容人,字孝先,别名葛天师,世人称他为葛玄天师,和张道陵、萨守坚、许旌阳并称为玉皇大帝通明宫的四大天神。
传说他的修行得到了太上老君的认可,传授给他真经三十六卷,使葛玄成为灵宝派的创始人。
在早期的材料中,葛玄被描述成一个善于治病、行符命鬼、最终尸解的术士,江南地方传说葛玄是一个炼丹成仙的仙人。
影响历史深远的十大神仙一、黄帝神仙之说源自道教,道教源自道家,道家第一个代表人物是黄帝,黄帝与老子并称黄老。
黄老之道在西汉初年盛极一时,刘邦、吕雉、汉文帝、汉景帝、窦太后等等都是黄老之道的信奉者。
黄帝距今时间过于久远,那个时代已经属于上古传说时代。
在诸多传说中,黄帝乃是人间天子,极为仰慕神仙,于是,崆峒仙人广成子降世,引导黄帝成仙。
后来,黄帝骑龙升天,成为人间第一个得道者。
至于广成子,按照太清派的说法,乃是太上老君的一个化身。
二、老子老子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迷,公认的说法是他曾是周朝图书馆馆长,因建议不被周天子采纳,于是弃官西出,在函谷关前遇上了关令尹喜。
尹喜擅长望气观星之术,见老子骑青牛而来,头顶紫气冲天,知是圣人降临。
尹喜便拜老子为师,得传《道德经》。
之后,老子西出化胡,尹喜一路追随,在流沙国证道。
后来,尹喜作为老子护法,一路斩妖除魔。
在太清派的说法中,老子吞天食日,展现莫大神通,西方诸国无不慑服。
之后,尹喜转世为释迦摩尼,创立了佛教。
这个说法自然是太清派一家之言。
不过,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生存艰难。
当时,是佛教徒自己提出乃老子传人。
后来佛教大昌,佛教徒便不肯承认了。
在道教公认的说法中,老子乃是太上老君化身,太上老君是道教始祖。
三、庄子提到老子,自然不能不提庄子。
庄子名为庄周,今人多将老庄并称,其实老子与庄子的思想差别挺大。
在中国神话史上,庄子的地位远不能和老子相比。
老子是万仙道祖,三清之一,而庄子不过是南华真君。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虚构了一个南华老仙,授给张角一卷《太平要术》,让他济世救人。
张角却倚仗道术,建立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搅乱天下。
四、列御寇提到庄子,自然不能不提列子。
列子又名列御寇,在先秦各家的文章中,列御寇都是一位能御风而行,逍遥天地间的仙人。
唐玄宗册封列御寇为冲虚真人,在仙界地位超然,也是一派宗师五、张道陵张道陵首创天师道,成为第一代天师。
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或称五斗米道)时间最早,影响极大。
道教魏晋南北朝人物:葛玄、范长生、许逊、吴猛、葛洪、寇谦之、陆静修、陶弘景等【人物】?一、葛玄葛玄(164—244)三国时方士。
字孝先。
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据《抱朴子》记述,他曾经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郑隐。
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瞄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
后世道教尊称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
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
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二、范长生范长生(?—318)十六国时成汉道士。
又名延九、重九,或名文(一作支),字元。
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
他精通天文术数,博学多艺,居于青城山(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拥有部曲干余家,为当地天师道首领。
巴氐族人李特率领流民在益州起义,范长生曾资助军粮物资。
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率众攻入成都,打算迎立他为国君,固辞不就。
李雄建立成汉政权,拜他为宰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称为“范贤”,封西山侯,并免征其部曲的军粮,全部租税由他本人征收。
范长生修道长寿,传说他活了一百三十多岁。
著作有《道德经注》,《周易注》(见李鼎祚(周易集解》)。
旧时四川青城山有“长生宫”,为范长生的纪念之地。
宋代诗人陆游曾到此游览,吟诗说:“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珥节长生宫。
”三、许逊许逊(239—374)东晋道士。
字敬之。
许昌人。
吴赤乌二年(239)母感风珠随腹而生。
生而颖悟,姿容秀伟。
少小通束,与物无忤。
及长,尝从猎射一鹿,鹿子堕后,鹿母犹回顾舐之,因悟。
遂弃弓矢,刻意为学。
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
尤嗜神仙修炼之术,初即颇臻其妙。
又闻西安吴猛得至人丁义神方,乃往师事。
丁公悉传其秘,遂司郭璞访名山,求善地,得西山逍遥山金氏之宅,日以修炼为事,不求闻达乡党。
代其孝友,交游服其德议。
长吏许穆皆其弟子也。
晋太康元年(280),尝为旌阳县(今湖北枝江县北,一说今四川德阳县)令。
时年四十二岁。
在职期间,为政清,廉,治法简易,吏民悦服拥戴。
后知晋室将乱,乃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道。
传说他曾斩蛟为民除灾。
据传:东晋宁康二年(374)举家从豫章西山飞升成仙。
北宋徽宗赐号为“神功妙济真君”。
后人将其尊为净明道始祖。
称为许真君或许旌阳。
传称:著有《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灵剑子》、《石函记》、《玉匣记》等书。
四、吴猛吴猛晋代道士。
字世云。
濮阳(今河南濮阳县)人。
仕吴为西安令。
性至孝。
四十岁时,得至人丁义神方。
继师南海太守鲍靓,复得秘法。
吴黄龙(230)中,得白云符,遂以道术大行于吴晋之间。
晋武帝时,以所得秘法尽传许逊。
当时流行有许多关于世云的传奇故事。
有著作郎宝感其异,作《搜神记》行于世。
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解化于宅。
宅号“紫云府”。
宋政和二年(1112),徽宗封为真人。
五、魏华存魏华存(252--334) 晋代女道士。
字贤安。
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境)人。
司徒魏舒之女。
博览百家,通儒学五经,尤耽好老、庄。
常静居行导引、吐纳术,服食药物,意欲独身修仙,遂其所愿。
其父母不允,在她二十四岁时强嫁给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彦幼)。
刘文任修武(今河南境内)县令,魏华存随至任所,生有二子。
后来别居,持斋修道多年,广搜道教神书秘籍,曾为天师道祭酒。
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曾授给她《黄庭经》。
后被尊奉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世称“南岳夫人”。
《道藏辑要》氐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经》三卷、《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一卷、《大洞玉经坛仪》一卷、《总论》一卷,均题为魏华存疏义。
六、鲍靓鲍靓,晋代道教徒。
字太玄,东海人,或云陈留人,或云东海陈留人,或云上党人。
汉司徒鲍宣之后。
据《晋书》等记载,5岁时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
”父母寻访得李氏,推问,果符其说。
靓兼学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图》、《洛书》。
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南海太守。
曾入海遇风,煮白石充饥。
曾与许谧往还。
曾见仙人阴长生,得受道诀。
为许迈、葛洪之师,葛洪之岳父。
享年百余岁。
或云年过七十而尸解。
或云后还丹阳,卒葬于召子冈。
或云于罗浮山得道。
七、葛洪葛洪(283—363) 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
字雅川,号抱朴子。
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三国方士葛玄的从孙。
他性情沉静,喜好长生道术,曾经拜郑隐为师,得受内修炼丹法。
咸和(326—334年)初年,任官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因以前击败石冰有军功,赐爵关内侯。
闻知南方盛产炼丹用的丹砂,于是上书求为句漏(今广西北流县)令。
向南行至广州,被刺史邓岳所留,便在罗浮山居住下来,著述不辍,养生修道,以丹鼎生涯终老。
他所著《抱朴子》,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
其思想基本是以神仙修炼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该书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以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治天花等病的世界最早的记载。
《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有他的著作十余种。
八、许谧许谧(305--376)东晋时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一名穆,字思玄。
许迈第五弟。
年少知名,博学有才章,儒雅清素,与时贤多所交往。
少仕郡主簿功曹吏,选补太学博士,出为余姚令,后为尚书郎,官至散骑常侍。
其虽外混俗务,而内修真学,行上道,后归隐茅山。
太元元年逝世(376),享年七十二。
梁高祖为其别立祠真馆,本宅立为宗阳观,后改名紫阳观。
宋宣和间敕封为“太元广德真人”。
道教中尊为上清真人,上清派第三代宗师。
(《真诰》、《玄品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一)九、杨羲杨羲(330—386)东晋时吴人,后居句容(今属江苏),字羲和。
少好学,工书画,自幼有通灵之鉴。
及长,性渊懿沈厚。
与许迈、许谧交往甚密。
许谧荐之相王(即晋简文帝),用为公府舍人。
简文帝登位后,不复出。
《真诰》、《清微仙谱》等称其为上清派创始人之一。
永和五年(349)受授《中黄制虎豹符》;六年(350)又从魏夫人长子刘璞受《灵宝五符经》;兴宁二年(364)受《上清真经》,并托神仙口授,制作大量道经秘笈。
宋宣和年间敕封为“洞灵显化至德真人”。
十、寇谦之寇谦之(365—448)北魏道士。
字辅真。
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
自称是东汉功臣寇恂的十三世孙。
早年倾心慕道,修习张鲁道术,但未成功。
后来随成公兴入嵩山,修道七载,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授导引服气口决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
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
八年老君的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劾召鬼神及金丹、云英、八石、玉浆等秘法,并嘱其辅佐北方“泰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424—428)中,寇谦之亲赴魏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帮助,在平城东南建立新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
太延(435—440)末,太武帝听从寇谦之的进言,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并亲至道坛受箓,成为道士皇帝,封寇谦之为国师。
北天师道由此在北方大盛。
寇谦之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吸取儒学的“五常”观念(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吸融儒释的礼仪规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
十一、陆静修陆修静(406—477)南朝刘宋道士。
字元德。
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
三国时东吴名丞相陆凯的后裔。
自少修习儒学,对大易象数、河洛图谶等也感兴趣。
成名后,尤好清静养生之道术,于是离家到云梦山隐居修道。
后来遍游天下名山,寻访仙踪,广搜道书,其足迹曾南至九嶷、罗浮诸山,西至巴蜀的青城、峨嵋诸山。
元嘉三十年(453),他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卖药,宋文帝命左仆射徐湛之请他入宫讲道。
后避太初之难,离京南游,大明五年(461)在庐山东南建立道观,隐居修道。
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他应诏再赴建康,住在北郊天印山崇虚馆。
在此期间,他将长期收集到的大量道经加以校刊整理,辨别真伪,经戒、方药、符图等书共有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三大类)。
泰始七年(471)编定《三洞经书目录》,是道教史上最早道经总目。
后来《道藏》中“三洞”的名称,大概就是由此而来。
陆修静主张修道应当用礼拜、诵经、思神三种方法,以洗心洁行,达于至道,因此他编撰了斋戒仪范类道经百余卷,使道教仪礼初步统一和完备。
经他改造后的天师道,后世称为南天师道。
元徽五年(477)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庐山,谧为“简寂先生”,他以前在庐山的旧居称为“简寂观”。
北宋徽宗时,封为“丹元真人”。
十二、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士族出身。
十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
二十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三十岁左右,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真经。
南齐永明六年(488),在茅山得到杨羲、许谧手书真迹。
永明八年东行,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
永明十年(492),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
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他坚不出山。
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他继陆修静之后,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颇有贡献。
撰成《真灵位业图》,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群仙众真在内的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
他还整理《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记载有药物七百余种(原书已佚,现在仅存敦煌残本)。
他撰写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
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
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
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