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顾建民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材料【呕心沥血整理】

顾建民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材料【呕心沥血整理】

顾建民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材料【呕心沥血整理】
顾建民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材料【呕心沥血整理】

《高等教育学》主编顾建民浙江大学出版社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编写

目录

1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1.1高等教育界说

1.2高等教育的发展

1.3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2 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

2.1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

2.2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2.3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

3 高等学校的教师

3.1职业、专业和学术职业

3.2专业标准和教师专业

3.3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

4 高等学校的学生

4.1大学生的特点

4.2大学生的地位

4.3大学生的学习

5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5.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性质与依据

5.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构成分析

5.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6 高等学校的课程

6.1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与理论

6.2高等学校课程的体系与编制

6.3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

7 高等学校的教学

7.1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

7.2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

7.3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

7.4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

8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8.1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8.2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

8.3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

9 高等学校的组织与管理

9.1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与管理体制

9.2高等学校的战略管理

9.3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

附录:高等教育研究资源

参考文献

后记

1 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1.1 高等教育界说

1.1.1 何谓高等教育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高等教育会议提出:“高等教育是指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而言,其基本儒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

关于高等教育,我国学者在《教育大辞典》(第3卷)(1991年)所作的解释较为详尽,全面吸收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高等教育被看作是“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种专业教育及少量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一般教育课程计划所提供的教育。其涵义随历史发展而发展,因国民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而趋于明确。但全国至今并无统一的严格定义……随其概念的扩大,已与‘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同义……”

《高等教育辞典》(1993年)给出的释义是,高等教育“又称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传授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实施机构主要有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等……”

潘懋元主编的《新编高等教育学》(1996年)给出的定义是:“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它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将直接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从事专门工作。”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本书将高等教育定义为:“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本书对高等教育的界定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首先,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

其次,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

广义的高等教育不应被简化为大学教育,不应局限于正规高等教育。

最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1.1.2 高等教育的内涵

依据上述定义,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内涵作如下解释: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

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3,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1.2 高等教育的发展

1.2.1 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2.1.1 古代高等教育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产生于古希腊时期。

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古希腊各地兴起一些专门学校和希波克拉底医学校。

公元前392年,伊索克拉底在雅典开办了一所修辞学校。

公元前393年,柏拉图开办了学园,该学园被视为雅典的第一个永久性高等教育机构,是教育史上公认的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机构。

公元335年,亚里士多德仿效柏拉图创办了哲学学校吕克昂。

在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前30年)亚历山大学校(包括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和博物馆)是著名的学术中心和教育中心。

在古罗马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后期,高等教育走向衰落。

在拜占庭时期(公元330-公元1453年)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高等教育机构是425年由政府创办的君士坦丁堡大学,它一直是拜占庭帝国最大的教育中心,教育水平在欧洲和地中海世界首屈一指,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求学者。

1.2.1.2 中世纪大学

一般认为真正的大学起源于12世纪的西欧。

12世纪,意大利的波隆那和法国的巴黎出现了最早的大学。

中世纪大学有三种形成途径:(自然形成型)、(国家或教会创立型)、(繁殖衍生型)。

主要依据大学内部的管理权限分配方式,中世纪大学可分为三类:

教师型大学——巴黎大学

学生型大学——波隆那大学

混合型大学——蒙特佩利尔大学(法国南部)、布拉格大学(中欧部分大学)中世纪大学内设文学、法学、医学、神学四个学部。

(讲授)、(辩论)、(练习)是中世纪大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⒈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中世纪大学具有三个重要特征:⒉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⒊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1.2.1.3 近代高等教育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二战前

1.国家开始管理或干预高等教育

1806年,法国拿破仑创办帝国大学。1787年,德国普鲁士邦正式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理中、高等学校。1794年,普鲁士颁布《民法》规定各级学校的设立须经国家许可,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和1890年的《第二莫雷尔法案》促成了美国现代公立高等教育的形成。1872年,日本颁布学制,1886年日本发布《帝国大学令》。

2.构建了近代高等教育体系

1810年,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它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19世纪中后期相继出现了工科大学和地方技术学院,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3.高等教育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

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兴起的新大学运动使得一些城市大学重视实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

4.高等教育的职能不断扩充,形成了教学、研究和服务三项基本职能。

1.2.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美国看到苏联卫星上天,受到巨大打击,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渡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精英高等教育<15%;大众高等教育15%-50%;普及高等教育>15%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除了传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之外还开拓了许多非正规高等教育的授学形式。

英国1969年创办了开放大学,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兴办了一批广博电视大学和函授大学。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创办了一批高级技术学院和新大学,60年代又创办了10

所新新大学(new-new university)。德国在70年代初组建了新的综合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日本于1962年成立了高等专门学校,70年代又创设了一些技术大学和教育大学。此外,从学生构成来看,多样化特点也很明显,许多国家的非传统学生(成人学生)、女生、少数族裔学生的就学人数越来越多。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1983年,美国发布《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英国于1987年公布《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改革高等教育。

1.2.1.5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高等教育大众化

univers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高等教育普及化

2.高等教育法治化

法治(rule of law)指严格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原则,不同于法制(legal system)。

3.高等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一套面向教育实践的组织方针和程序指南,其目的即在于终身学习,在人的一生中持续进行学习。塔夫(Tough, A.)认为,作为终身教育目的的终身学习是指“有意学习”,其四个关键特征是:有目的;有具体目标;目标是学习的动机;学习者有意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并运用所学知识。①

P014 ①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徐辉、陈晓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第11页。

4.高等教育民主化

高等教育民主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两方面内涵: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师生

员工参与教育管理过程。

5.高等教育国际化

1.2.2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2.2.1 古代高等教育

1.萌芽和形成时期

教育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大学应该起源于商朝的“右学”。

“右学”不是功能单一的高等学府,是集教育、习射、养老于一体的场所。

2.确立时期

两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举办了中央官学——太学。

太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的开端,它是传授高深知识、研究学问的大学,由博士(太学讲师)讲授儒家经学,即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3.全盛时期隋朝时,隋炀帝于公元607年创设进士科,开后世科举制之先河。四大书院

4.衰落时期在元明清时期,高等教育逐渐走向衰落并最终瓦解。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在萌芽、形成、确立、发展、全盛和衰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在教育性质上,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办学主体上,官学和私学并存;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为统治者培养官吏,“学而优则仕”;在教学内容上,以儒家教育为核心。

1.2.2.2 近代高等教育

1 清朝末期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在1840年-1911年的清朝末期,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先后兴起,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开始向近代高等教育转换。

洋务运动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兴西学,主张新教育,将西文(外语)

和西艺(外国技术知识)作为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

2 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

2.1 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

2.1.1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就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它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内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以及其他各个相关的子系统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即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社会则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提供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内在的必然联系”揭示了高等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即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起作用。

2.1.1.1 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

1.高等教育受经济的制约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其次,经济发展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制约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规格。

再次,经济发展必然引起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2.高等教育受政治的制约

首先,政治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其次,政治决定着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再次,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高校培养目标的制定。

3.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打着深深的文化烙印。

另一方面,教育是传递、储存、创造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化作为一种弥漫性、持久性的影响力量,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强大而全面的。表现在:首先,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制约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等。

再次,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要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2.1.1.2 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实现的。

1.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

首先,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即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劳动力培养成为高级劳动力,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其次,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重镇。现代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成为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成为出人才、出成果的重要基地。

2.高等教育为政治建设服务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⑴使受教育者政治化。

⑵培养政治领袖及政法人才。

⑶促进政治民主化。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一个基本趋势,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教育公平和民主管理。高等教育公平作为许多国家重

要的政策被赋予了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教育公平通常被认为是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民主的基本途径。高校民主管理在很大意义上是培养学生政治民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3.高等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

文化发展是通过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变迁与文化创造等诸种方式实现的。

高等教育促进文化发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二是创新发展文化的功能。

首先,高等教育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使文化得以更新,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传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人类文化;

其次,高等教育能为社会文化不断更新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这是实现学校创新和发展文化功能的最根本的方面;

再次,高等教育还具有直接吸收、融合外来先进文化的功能,通过对外开放,选择引进外来优秀文化,融合各民族文化中积极的因素,从而促进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高层次上的相互借鉴与吸收,创造符合本国国情的新的文化。

2.1.2 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

2.1.2.1高等教育受大学生身心发展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在生命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顺序性是指个体发展具有一定先后顺序的特性。阶段性是指个体发展中由质变引起的阶段性的特征。

⑵身心发展的非均衡性。

指个体的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征。

从生理发展看,一是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在同一方面发展上的不均衡,如人的身高体重的增长就有两个生长高峰期。二是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如人的各个系统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

从心理发展看,存在着发展的加速期和转折期,即所谓的发展关键期。

⑶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行为和个体特征上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2.1.2.2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环境因素和活动因素特殊综合的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工作,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高效性、系统性、一致性的特点。

其次,学校教师是受过系统教育和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

第三,学校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四,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接受高等教育使个人至少在(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文明素养)等方面获得大幅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1.3 两条基本规律的关系

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律2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规律

两者的关系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制约着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作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要通过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来实现。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培养人的活动,既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内部规律,又要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只能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培养,不能以经济规律、政治规律代替教育规律来培养人才。

正确理解与掌握两大教育基本规律的统一性,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要认识教育不能不受其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制约,无视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就教育谈教育,教育活动将无法进行,任何美好的愿望都将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教育不同于经济、政治等其他社会子系统,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必须遵循教育内部规律办教育,不能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代替教育自身的规律;必须按照全面发展的规律培养人才,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2.2 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2.2.1高等学校的职能

2.2.1.1 培养人才: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

2.2.1.2 发展科学: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与科学发展有密切联系。在十七八世纪,大学仍没摆脱中世纪大学单一职能的影响,出来保存和传递传统的知识外,大学没有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能。直到19世纪,洪堡以新人文主义的思想指导创办了柏林大学。洪堡认为,科学研究职能是大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深入、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族的精神和道德教育”①。他强调,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柏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洪堡“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思想。科学研究证实进入大学的课堂,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柏林大学从最初就把致力于专门科学研究作为主要的要求,把授课效能仅作为次要的问题来考虑;更恰当地说,该校认为在科研方面有卓著成就的优秀学者,也总是

最好和最有能力的教师。”②

P045 ①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陈洪捷译,《高等教育论坛》,1987年第1期。

P045 ②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滕大春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

高等学校把发展科学作为第二项社会职能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首先,发展科学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而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

二是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

三是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激发学术的创新精神。

其次,高等学校具备了发展科学的优越条件。

2.2.1.3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延伸

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有助于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情况,有助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进而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2.2.2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

高等教育结构可以从不同层面划分出许多类型:

从空间分布上看,有水平结构、垂直结构。

从时间跨度上看,有静态结构、动态结构。

从范围大小上看,既有存在于高等院校之间,涉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宏观结构,也有

高等院校内部的微观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界经常关注和探讨的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

结构、地区布局、管理结构、财政结构、科研结构、师资结构、学生结构、课程结构等。

2.2.2.1 形式结构

形式结构是一种纵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种授学方式和办学主体形成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从授学方式看,有正规高等教育和非正规高等教育。

从办学主体看,有公立高等教育(公办)、私立高等教育(民办)。

1.授学形式结构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授学形式结构的调整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在正规与非正规高等教育之间建立更加灵活的运作机制,注重统筹协调和合理分工,增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⑵通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提高考核标准等手段提高非正规高等教育的质量;

⑶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办学资源和优势,扩大函授生、夜校生、远程教育学生的比例,拓宽普通高校的非正规高等教育授学方式;

⑷降低学历教育的比例,扩大非学历教育的比例,改变职业技能实用技能培训不足的状况

⑸在我国大中型企业部门中广泛培育和不断完善在职培训系统,重视各种岗位专业培训,促进企业系统内非正规高等教育的发展。

2. 办学形式结构

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大致可分为(公立主导型)、(私立主导型)、(双轨型)。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主要有五类: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高校、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校、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的高校、实施高等职业资格考试助学的高校学校、实施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高校。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

⑴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还缺乏明确的界定,例如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关系,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地位,民办高校的的产权等;

⑵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管理不够到位、管理手段手段比较单一,各地方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不足以适应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⑶民办高校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办学条件有限,办学层次较低,办学实力不强,办学资金不足,内部管理水平不高,生源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等。

2.2.2.2 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是一种纵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由低到高一般可分为第一级、第二级、第三极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分别指高等教育阶段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

⑴每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各层次的基本修业年限和具体规定性要求存在明显差别,必须分层单设;

⑵各上下层次之间具有相互关联性,即层次之间存在一种纵向的梯级关系,具体规定性要求逐层升级,低级层次教育可以与高级层次教育相互衔接。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⑴继续逐步扩充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规模,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水平;

⑵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三个层次的关系,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中、低端层次的人才结构相适应;

⑶注重培育高职高专教育的专科层次特色,大力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提高博士生教育的质量。

2.2.2.3 科类结构

科类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学科门类的构成状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⑴需要根据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理科与工科,以及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科类比例关系;

⑵进一步扩充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应用学科(例如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中的专业品种和专业数量;

⑶定期审查高校的学科、专业布点情况,减少重复建设。

2.2.2.4 类型结构

类型结构是一种横向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同类别的高等院校的构成状态。

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类型结构实际上非常多样化。

按学科门类覆盖面,可分为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

按职能定位,可分为教学型院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

按办学主体,可分为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

按隶属关系,可分为中央政府管理型院校、地方政府管理型院校;

按地域覆盖面和影响范围,可分为全球性大学、全国性大学和地方性院校。

我国研究人员曾多次尝试对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分类。1996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马陆亭建议将我国高校分为四类: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2000年,教育部院校设置处专家戴井岗主张把我国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高校、高等职业教育技术类学校。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⑴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合理分类,使各院校类型定位明确;

⑵多科性院校、综合性大学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不宜片面求大求全,应注意适度综合化;

⑶引导单科性院校、教学型院校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避免与其他类型院校盲目竞争;

⑷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培育一批研究型大学;

⑸利用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世界级高水平大学。

2.3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

在实行市场经济模式的一些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大体上有(集中型)、(分散型)、(复合型)三种类型。

2.3.1 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关系

高等教育体制是指高鞥教育系统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运行方式所组成的体系。

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个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经济、政治等其他外部社会因素之间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

二者的关系:高等教育体制是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载体和基础,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是特定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工作方式,即高等教育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个主体要素(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与客体要素(资金、资源和服务等)之间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不同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特征各不相同。

2.3.2 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类型和特征

2.3.2.1 不同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分类特征

2.3.2.2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模式特征

2.3.3 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间接宏观调控力度

2.培育和完善高等教育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一方面,通过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调整政府的角色定位,逐步增强市场调节力量对高等教

育的影响。

另一方面,培育和完善各类高等教育市场,使市场真正成为高等教育额基本调节力量。3.继续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理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市场的关系。

3 高等学校的教师

3.1 职业、专业和学术职业

3.1.1 职业

根据职业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职业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劳动的性质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按行业类别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依据对专业知识及技术需要程度分,普通职业、专门职业。

按上述三种分类,教师职业属于脑力劳动、第三产业和专门职业范畴。

3.1.2 专业

专业至少有三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含义:

1学科性专业,即知识的横向划分。

2教育性专业,即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

3职业性专业,它是从社会分工、职业分类的角度来定义的,是相对于普通职业的专门职业(profession)。

3.1.3 学术专业

学术性专业(academic profession)、实践性专业(practising profession)

学术专业特指在高等学校或其他学术机构中以学术为业者。

3.2 专业标准和教师专业

3.2.1 专业标准

1 专门性与高深性

专业区别于普通职业的根本是其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即专业知能,包括从事专业实践的核心知能和相关知能。

2 服务性与伦理性

按现代产业划分,专业大都属于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教师专业属于服务事业。专业的服务性是以专业知能及其应用为基础来体现的,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的蕴含。

专业的伦理性:为了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责、满足社会需要、维护社会声誉,一方面需要专业自主,依靠同行专家集体进行自我管理,另一方面需要专业自律,依靠专业组织制定专业伦理约束专业人员的行为。

3 教育性与组织性

专业的教育性既强调他人教育,也重视自我教育,无论是专业知能的不断更新,还是专业伦理内化为自觉行为,都需要自我教育和亲身实践。

组织性也是判别专业与否的重要特征。

4 合法性与自主性

合法性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3.2.2 教师专业

3.2.2.1 教师专业的基本特点

1角色多样性

按照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3:

(1)教学者角色。

(2)研究者角色。

高校教师的研究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通过专业研究,增进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_知识点_及典型例题

作出图中AB杆的受力图。 A处固定铰支座 B处可动铰支座 作出图中AB、AC杆及整体的受力图。 B、C光滑面约束 A处铰链约束 DE柔性约束 作图示物系中各物体及整体的受力图。 AB杆:二力杆 E处固定端 C处铰链约束

(1)运动效应:力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效应。 (2)变形效应: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和尺寸改变的效应。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表示方法: (1)力是矢量,在图示力时,常用一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注意表明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 (2)在书写力时,力矢量用加黑的字母或大写字母上打一横线表示,如F、G、F1等等。 5、约束的概念:对物体的运动起限制作用的装置。 6、约束力(约束反力):约束作用于被约束物体上的力。 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限制的运动方向相反。 约束力的作用点,在约束与被约束物体的接处 7、主动力:使物体产生运动或运动趋势的力。作用于被约束物体上的除约束力以外的其它力。 8、柔性约束:如绳索、链条、胶带等。 (1)约束的特点:只能限制物体原柔索伸长方向的运动。 (2)约束反力的特点:约束反力沿柔索的中心线作用,离开被约束物体。() 9、光滑接触面:物体放置在光滑的地面或搁置在光滑的槽体内。 (1)约束的特点:两物体的接触表面上的摩擦力忽略不计,视为光滑接触面约束。被约束的物体可以沿接触面滑动,但不能沿接触面的公法线方向压入接触面。 (2)约束反力的特点:光滑接触面的约束反力沿接触面的公法线,通过接触点,指向被约束物体。() 10、铰链约束:两个带有圆孔的物体,用光滑的圆柱型销钉相连接。 约束反力的特点:是方向未定的一个力;一般用一对正交的力来表示,指向假定。()11、固定铰支座 (1)约束的构造特点:把中间铰约束中的某一个构件换成支座,并与基础固定在一起,则构成了固定铰支座约束。

材料力学重点总结

材料力学阶段总结 一、 材料力学得一些基本概念 1. 材料力学得任务: 解决安全可靠与经济适用得矛盾。 研究对象:杆件 强度:抵抗破坏得能力 刚度:抵抗变形得能力 稳定性:细长压杆不失稳。 2、 材料力学中得物性假设 连续性:物体内部得各物理量可用连续函数表示。 均匀性:构件内各处得力学性能相同。 各向同性:物体内各方向力学性能相同。 3、 材力与理力得关系, 内力、应力、位移、变形、应变得概念 材力与理力:平衡问题,两者相同; 理力:刚体,材力:变形体。 内力:附加内力。应指明作用位置、作用截面、作用方向、与符号规定。 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一点处得应力。应了解作用截面、作用位置(点)、作用方向、与符号规定。 正应力 应变:反映杆件得变形程度 变形基本形式: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4、 物理关系、本构关系 虎克定律;剪切虎克定律: ???? ? ==?=Gr EA Pl l E τεσ夹角的变化。剪切虎克定律:两线段 ——拉伸或压缩。拉压虎克定律:线段的 适用条件:应力~应变就是线性关系:材料比例极限以内。 5、 材料得力学性能(拉压): 一张σ-ε图,两个塑性指标δ、ψ,三个应力特征点:,四个变化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颈缩阶段。 拉压弹性模量E ,剪切弹性模量G ,泊松比v , 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得比较: 安全系数:大于1得系数,使用材料时确定安全性与经济性矛盾得关键。过小,使构件安全性下降;过大,浪费材料。 许用应力:极限应力除以安全系数。 塑性材料 脆性材料 7、 材料力学得研究方法

1)所用材料得力学性能:通过实验获得。 2)对构件得力学要求:以实验为基础,运用力学及数学分析方法建立理论,预测理论 应用得未来状态。 3)截面法:将内力转化成“外力”。运用力学原理分析计算。 8、材料力学中得平面假设 寻找应力得分布规律,通过对变形实验得观察、分析、推论确定理论根据。 1) 拉(压)杆得平面假设 实验:横截面各点变形相同,则内力均匀分布,即应力处处相等。 2) 圆轴扭转得平面假设 实验:圆轴横截面始终保持平面,但刚性地绕轴线转过一个角度。横截面上正应力为零。 3) 纯弯曲梁得平面假设 实验:梁横截面在变形后仍然保持为平面且垂直于梁得纵向纤维;正应力成线性分布规律。 9 小变形与叠加原理 小变形: ①梁绕曲线得近似微分方程 ②杆件变形前得平衡 ③切线位移近似表示曲线 ④力得独立作用原理 叠加原理: ①叠加法求内力 ②叠加法求变形。 10 材料力学中引入与使用得得工程名称及其意义(概念) 1) 荷载:恒载、活载、分布荷载、体积力,面布力,线布力,集中力,集中力偶,极限荷 载。 2) 单元体,应力单元体,主应力单元体。 3) 名义剪应力,名义挤压力,单剪切,双剪切。 4) 自由扭转,约束扭转,抗扭截面模量,剪力流。 5) 纯弯曲,平面弯曲,中性层,剪切中心(弯曲中心),主应力迹线,刚架,跨度, 斜弯 曲,截面核心,折算弯矩,抗弯截面模量。 6) 相当应力,广义虎克定律,应力圆,极限应力圆。 7) 欧拉临界力,稳定性,压杆稳定性。 8)动荷载,交变应力,疲劳破坏。 二、杆件四种基本变形得公式及应用 1、四种基本变形:

材料力学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材料力学总结一、基本变形

二、还有: (1)外力偶矩:)(9549 m N n N m ?= N —千瓦;n —转/分 (2)薄壁圆管扭转剪应力:t r T 22πτ= (3)矩形截面杆扭转剪应力:h b G T h b T 32max ;β?ατ= =

三、截面几何性质 (1)平行移轴公式:;2A a I I ZC Z += abA I I c c Y Z YZ += (2)组合截面: 1.形 心:∑∑=== n i i n i ci i c A y A y 1 1 ; ∑∑=== n i i n i ci i c A z A z 1 1 2.静 矩:∑=ci i Z y A S ; ∑=ci i y z A S 3. 惯性矩:∑=i Z Z I I )( ;∑=i y y I I )( 四、应力分析: (1)二向应力状态(解析法、图解法) a . 解析法: b.应力圆: σ:拉为“+”,压为“-” τ:使单元体顺时针转动为“+” α:从x 轴逆时针转到截面的 法线为“+” ατασσσσσα2sin 2cos 2 2 x y x y x --+ += ατασστα2cos 2sin 2 x y x +-= y x x tg σστα-- =220 22 min max 22 x y x y x τσσσσσ+??? ? ? ?-±+= c :适用条件:平衡状态 (2)三向应力圆: 1max σσ=; 3min σσ=;2 3 1max σστ-= x

(3)广义虎克定律: [])(13211σσνσε+-=E [] )(1 z y x x E σσνσε+-= [])(11322σσνσε+-=E [] )(1 x z y y E σσνσε+-= [])(12133σσνσε+-=E [] )(1 y x z z E σσνσε+-= *适用条件:各向同性材料;材料服从虎克定律 (4)常用的二向应力状态 1.纯剪切应力状态: τσ=1 ,02=σ,τσ-=3 2.一种常见的二向应力状态: 22 3122τσσ σ+?? ? ??±= 2234τσσ+=r 2243τσσ+=r 五、强度理论 *相当应力:r σ 11σσ=r ,313σσσ-=r ,()()()][2 12 132322214σσσσσσσ-+-+-= r σx σ

大学有机化学B知识点总结(精编版)

有机化学期末复习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语言”,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有机合物的命名包括俗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等方法,要求能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写出正确的名称或根据名称写出结构式或构型式。 1.俗名及缩写:要求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 甘油、石炭酸、蚁酸、水杨醛、水杨酸、草酸、呋喃、吡咯、吡啶、甘氨酸、丙氨酸、葡萄糖、果糖等。 2、习惯命名法: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掌握常见烃基的结构,如:烯丙基、丙烯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苄基等。 3、系统命名法: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4、次序规则:次序规则是各种取代基按照优先顺序排列的规则 (1)原子:原子序数大的排在前面,同位素质量数大的优先。几种常见原子的优先次序为:I>Br>Cl>S>P>O>N>C>H (2)饱和基团:如果第一个原子序数相同,则比较第二个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类推。常见的烃基优先次序为:(CH3)3C->(CH3)2CH->CH3CH2->CH3(3)不饱和基团:可看作是与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相连。不饱和烃基的优先次序为: -C≡CH>-CH=CH2>(CH3)2CH- 次序规则主要应用于烷烃的系统命名和烯烃中几何异构体的命名 烷烃的系统命名:如果在主链上连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则取代基按照“次序规则”依次列出,优先基团后列出。 按照次序规则,烷基的优先次序为:叔丁基>异丁基>异丙基>丁基>丙基>乙基>甲基。 (4)、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用顺反表示时,相同的原

材料力学必备知识点

材料力学必备知识点 1、材料力学的任务: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为设计既经济又安全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 3、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4、低碳钢:含碳量在0.3%以下的碳素钢。 5、低碳钢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阶段 极限:比例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强化极限 6、名义(条件)屈服极限:将产生0.2%塑性应变时的应力作为屈服指标 7、延伸率δ是衡量材料的塑性指标塑性材料 随外力解除而消失的变形叫弹性变形;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叫塑性变形。 >5%的材料称为塑性材料:<5%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 8、失效:断裂和出现塑性变形统称为失效 9、应变能:弹性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因变形而储存的能量

10、应力集中:因杆件外形突然变化而引起的局部应力急剧增大的现象 11、扭转变形:在杆件的两端各作用一个力偶,其力偶矩大小相等、转向相反且作用平面垂直于杆件轴线,致使杆件的任意两个横截面都发生绕轴线的相对转动。12、翘曲:变形后杆的横截面已不再保持为平面;自由扭转:等直杆两端受扭转力偶作用且翘曲不受任何限制;约束扭转:横截面上除切应力外还有正应力 13、三种形式的梁:简支梁、外伸梁、悬臂梁 14、组合变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变形组合的变形 15、截面核心:对每一个截面,环绕形心都有一个封闭区域,当压力作用于这一封闭区域内时,截面上只有压应力。 16、根据强度条件可以进行(强度校核、设计截面、确定许可载荷)三方面的强度计算。 17、低碳钢材料由于冷作硬化,会使(比例极限)提高,而使(塑性)降低。 18、积分法求梁的挠曲线方程时,通常用到边界条件和连续性条件;因杆件外形突然变化引起的局部应力急剧增大的现象称为应力集中;轴向受压直杆丧失其直线平衡形态的现象称为失稳 19、圆杆扭转时,根据(切应力互等定理),其纵向截

材料力学重点总结-材料力学重点

材料力学阶段总结 一.材料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1.材料力学的任务: 解决安全可靠与经济适用的矛盾。 研究对象:杆件 强度:抵抗破坏的能力 刚度:抵抗变形的能力 稳定性:细长压杆不失稳。 2.材料力学中的物性假设 连续性:物体内部的各物理量可用连续函数表示。 均匀性:构件内各处的力学性能相同。 各向同性:物体内各方向力学性能相同。 3.材力与理力的关系 , 内力、应力、位移、变形、应变的概念 材力与理力:平衡问题,两者相同; 理力:刚体,材力:变形体。 内力:附加内力。应指明作用位置、作用截面、作用方向、和符号规定。 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一点处的应力。应了解作用截面、作用位置(点)、作用方向、 和符号规定。 压应力 正应力拉应力 线应变 应变:反映杆件的变形程度角应变 变形基本形式: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4.物理关系、本构关系虎 克定律;剪切虎克定律: 拉压虎克定律:线段的拉伸或压缩。 E —— Pl l EA 剪切虎克定律:两线段夹角的变化。Gr 适用条件:应力~应变是线性关系:材料比例极限以内。 5.材料的力学性能(拉压): 一张σ - ε图,两个塑性指标δ 、ψ ,三个应力特征点:p、s、b,四个变化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颈缩阶段。 拉压弹性模量,剪切弹性模量,泊松比 v , G E (V) E G 2 1 塑性材料与脆性材料的比较: 变形强度抗冲击应力集中

塑性材料流动、断裂变形明显 较好地承受冲击、振动不敏感 拉压s 的基本相同 脆性无流动、脆断仅适用承压非常敏感 6.安全系数、许用应力、工作应力、应力集中系数 安全系数:大于 1的系数,使用材料时确定安全性与经济性矛盾的关键。过小,使 构件安全性下降;过大,浪费材料。 许用应力:极限应力除以安全系数。 s0 塑性材料 s n s b 脆性材料0b n b 7.材料力学的研究方法 1)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实验获得。 2)对构件的力学要求:以实验为基础,运用力学及数学分析方法建立理论,预测理 论应用的未来状态。 3)截面法:将内力转化成“外力” 。运用力学原理分析计算。 8.材料力学中的平面假设 寻找应力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变形实验的观察、分析、推论确定理论根据。 1)拉(压)杆的平面假设 实验:横截面各点变形相同,则内力均匀分布,即应力处处相等。 2)圆轴扭转的平面假设 实验:圆轴横截面始终保持平面,但刚性地绕轴线转过一个角度。横截面上正应力 为零。 3)纯弯曲梁的平面假设 实验:梁横截面在变形后仍然保持为平面且垂直于梁的纵向纤维;正应力成线性分 布规律。 9小变形和叠加原理 小变形: ①梁绕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② 杆件变形前的平衡 ③ 切线位移近似表示曲线 ④ 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叠加原理: ① 叠加法求内力 ② 叠加法求变形。 10材料力学中引入和使用的的工程名称及其意义(概念) 1)荷载:恒载、活载、分布荷载、体积力,面布力,线布力,集中力,集中力偶, 极限荷载。 2)单元体,应力单元体,主应力单元体。

材料力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材料力学主要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构件正常工作的要求:强度、刚度、稳定性。 2、可变形固体的两个基本假设: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另外对于常用工程材料(如钢材),还有各向同性假设。 3、什么是应力、正应力、切应力、线应变、切应变。 杆件截面上的分布内力集度,称为应力。应力的法向分量σ称为正应力,切向分量τ称为切应力。 杆件单位长度的伸长(或缩短),称为线应变;单元体直角的改变量称为切应变。 4、低碳钢工作段的伸长量与荷载间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阶段。 5、应力集中:由于杆件截面骤然变化(或几何外形局部不规则)而引起的局部应力骤增现象,称为应力集中。 6、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详见材料力学ⅠP229)。 7、截面几何性质 A 、截面的静矩及形心 ①对x 轴静矩?=A x ydA S ,对y 轴静矩?=A y xdA S ②截面对于某一轴的静矩为0,则该轴必通过截面的形心;反之亦然。 B 、极惯性矩、惯性矩、惯性积、惯性半径 ① 极惯性矩:?=A P dA I 2ρ ② 对x 轴惯性矩:?= A x dA y I 2,对y 轴惯性矩:?=A y dA x I 2 ③ 惯性积:?=A xy xydA I ④ 惯性半径:A I i x x =,A I i y y =。 C 、平行移轴公式: ① 基本公式:A a aS I I xc xc x 22++=;A b bS I I yc yc y 22++= ;a 为x c 轴距x 轴距离,b 为y c 距y 轴距离。 ② 原坐标系通过截面形心时A a I I xc x 2+=;A b I I yc y 2+=;a 为截面形心距x 轴距离, b 为截面形心距y 轴距离。 二、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1、轴向拉伸或轴向压缩: A 、应力公式 A F = σ B 、杆件伸长量EA F N l l =?,E 为弹性模量。

有机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高中(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必记知识点 目录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 二、必记重要的反应 三、必记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 四、必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类别和各类衍生物的重要化学性质 五、必记有机物的鉴别 六、必记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除杂) 七、必记有机物的结构 八、必记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九、必记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 十、必记一些典型有机反应的比较 十一、必记常见反应的反应条件 十二、必记几个难记的化学式 十三、必记烃的来源--石油的加工 十四、必记有机物的衍生转化——转化网络图一(写方程) 十五、煤的加工 十六、必记有机实验问题 十七、必记高分子化合物知识 16必记《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

一、必记重要的物理性质 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苯酚在冷水中溶解度小(浑浊),热水中溶解度大(澄清);某些淀粉、蛋白质溶于水形成胶体溶液。 1、含碳不是有机物的为: CO、CO2、 CO32-、HCO3-、H2CO3、CN-、HCN、SCN-、HSCN、SiC、C单质、金属碳化物等。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常见气态: ①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衍生物类:一氯甲烷、氟里昂(CCl2F2)、氯乙烯、甲醛、氯乙烷、一溴甲烷、四氟乙烯、甲醚、甲乙醚、环氧乙烷。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常见的如下所示: ☆三硝基甲苯(俗称梯恩梯TNT)为淡黄色晶体; ☆部分被空气中氧气所氧化变质的苯酚为粉红色; ☆2,4,6—三溴苯酚为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但易溶于苯等有机溶剂); ☆苯酚溶液与Fe3+(aq)作用形成紫色[H3Fe(OC6H5)6]溶液; ☆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 ☆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 5.有机物的气味 许多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但在中学阶段只需要了解下列有机物的气味: ☆甲烷:无味;乙烯:稍有甜味(植物生长的调节剂) ☆液态烯烃:汽油的气味;乙炔:无味 ☆苯及其同系物:特殊气味,有一定的毒性,尽量少吸入。 ☆C4以下的一元醇:有酒味的流动液体;乙醇:特殊香味 ☆乙二醇、丙三醇(甘油):甜味(无色黏稠液体) ☆苯酚:特殊气味;乙醛:刺激性气味;乙酸:强烈刺激性气味(酸味) ☆低级酯:芳香气味;丙酮:令人愉快的气味 6、研究有机物的方法 质谱法确定相对分子量;红外光谱确定化学键和官能团;核磁共振氢谱确定H的种类及其个数比。 二、必记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一) 一、同系物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 如CH 3CH 2CH 3和(CH 3)4C ,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 2原子 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 3CH 2Br 和CH 3CH 2CH 2Cl 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 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 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 5H 12有三种同分异 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 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 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 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 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 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 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⑴ C n H 2n +2:只能是烷烃,而且只有碳链异构。如CH 3(CH 2)3CH 3、CH 3CH(CH 3)CH 2CH 3、C(CH 3)4 ⑵ C n H 2n :单烯烃、环烷烃。如CH 2=CHCH 2CH 3、 CH 3CH=CHCH 3、CH 2=C(CH 3)2、 、 ⑶ C n H 2n -2:炔烃、二烯烃。如:CH ≡CCH 2CH 3、CH 3C ≡CCH 3、CH 2=CHCH=CH 2 ⑷ C n H 2n -6:芳香烃(苯及其同系物)。如: 、 、 ⑸ C n H 2n +2O :饱和脂肪醇、醚。如:CH 3CH 2CH 2OH 、CH 3CH(OH)CH 3、CH 3OCH 2CH 3 ⑹ C n H 2n O :醛、酮、环醚、环醇、烯基醇。如:CH 3CH 2CHO 、CH 3COCH 3、CH 2=CHCH 2OH 、 、 、 CH 2—CH 2 CH 2—CH 2 CH 2 CH 2—CH —CH 3 —CH 3 —CH 3 —CH 3 CH 3 —CH 3 CH 3— O CH 2—CH —CH 3 CH 2—CH 2 O CH 2 CH 2 CH 2—CH —OH

(完整版)材料力学各章重点内容总结

材料力学各章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 绪论 一、材料力学中工程构件应满足的3方面要求是:强度要求、刚度要求和稳定性 要求。 二、强度要求是指构件应有足够的抵抗破坏的能力;刚度要求是指构件应有足够 的抵抗变形的能力;稳定性要求是指构件应有足够的保持原有平衡形态的能 力。 三、材料力学中对可变形固体进行的3个的基本假设是: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 设和各向同性假设。 第二章 轴向拉压 一、轴力图:注意要标明轴力的大小、单位和正负号。 二、轴力正负号的规定:拉伸时的轴力为正,压缩时的轴力为负。注意此规定只 适用于轴力,轴力是内力,不适用于外力。 三、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N F A σ= 注意正应力有正负号,拉伸时的正应力为正,压缩时的正应力为负。 四、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及切应力的计算公式:2cos ασσα=,sin 22αστα= 注意角度α是指斜截面与横截面的夹角。 五、轴向拉压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强度条件[],max max N F A σσ=≤ 六、利用正应力强度条件可解决的三种问题:1.强度校核[],max max N F A σσ=≤ 一定要有结论 2.设计截面[],max N F A σ≥ 3.确定许可荷载[],max N F A σ≤ 七、线应变l l ε?=没有量纲、泊松比'εμε =没有量纲且只与材料有关、 胡克定律的两种表达形式:E σε=,N F l l EA ?= 注意当杆件伸长时l ?为正,缩短时l ?为负。 八、低碳钢的轴向拉伸实验:会画过程的应力-应变曲线,知道四个阶段及相应 的四个极限应力:弹性阶段(比例极限p σ,弹性极限e σ)、屈服阶段(屈服 极限s σ)、强化阶段(强度极限b σ)和局部变形阶段。 会画低碳钢轴向压缩、铸铁轴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全)

催化剂 加热、加压 有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一、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1、官能团的定义:决定有机化合物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原子团或化学键。 2、常见的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结构特点及主要化学性质 (1)烷烃 A) 官能团:无 ;通式:C n H 2n +2;代表物:CH 4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09°28′,空间正四面体分子。烷烃分子中的每个C 原子的四个价键也都如此。 C) 物理性质:1.常温下,它们的状态由气态、液态到固态,且无论是气体还是液体,均为无色。 一般地,C1~C4气态,C5~C16液态,C17以上固态。 2.它们的熔沸点由低到高。 3.烷烃的密度由小到大,但都小于1g/cm^3,即都小于水的密度。 4.烷烃都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D) 化学性质: ①取代反应(与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 , ,……。 ②燃烧 ③热裂解 C 16H 34 C 8H 18 + C 8H 16 ④烃类燃烧通式: O H 2 CO O )4(H C 222y x y x t x +++????→?点燃 ⑤烃的含氧衍生物燃烧通式: O H 2 CO O )24(O H C 222y x z y x z y x +-+ +????→?点燃 E) 实验室制法:甲烷:3423CH COONa NaOH CH Na CO +→↑+ 注:1.醋酸钠:碱石灰=1:3 2.固固加热 3.无水(不能用NaAc 晶体) 4.CaO :吸水、稀释NaOH 、不是催化剂 (2)烯烃: A) 官能团: ;通式:C n H 2n (n ≥2);代表物:H 2C=CH 2 B) 结构特点:键角为120°。双键碳原子与其所连接的四个原子共平面。 C) 化学性质: CH 4 + Cl 2CH 3Cl + HCl 光 CH 3Cl + Cl 2 CH 2Cl 2 + HCl 光 CH 4 + 2O 2 CO 2 + 2H 2O 点燃 CH 4 C + 2H 2 高温 隔绝空气 C=C 原子:—X 原子团(基):—OH 、—CHO (醛基)、—COOH (羧基)、C 6H 5— 等 化学键: 、 —C ≡C — C=C 官能团 CaO △

(完整版)材料力学必备知识点

材料力学必备知识点 1、 材料力学的任务: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为设计既经济又安全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 3、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4、 低碳钢:含碳量在0.3%以下的碳素钢。 5、 低碳钢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阶段 极限:比例极限、弹性极限、屈服极限、强化极限 6、 名义(条件)屈服极限:将产生0.2%塑性应变时的应力作为屈服指标 7、 延伸率δ是衡量材料的塑性指标塑性材料 随外力解除而消失的变形叫弹性变形;外力解除后不能消失的变形叫塑性变形。 >5%的材料称为塑性材料: <5%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 8、 失效:断裂和出现塑性变形统称为失效 9、 应变能:弹性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因变形而储存的能量 10、应力集中:因杆件外形突然变化而引起的局部应力急剧增大的现象 11、扭转变形:在杆件的两端各作用一个力偶,其力偶矩大小相等、转向相反且作用平面垂直于杆件轴线,致使杆件的任意两个横截面都发生绕轴线的相对转动。 12、翘曲:变形后杆的横截面已不再保持为平面;自由扭转:等直杆两端受扭转力偶作用且翘曲不受任何限制;约束扭转:横截面上除切应力外还有正应力 13、三种形式的梁:简支梁、外伸梁、悬臂梁 14、组合变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变形组合的变形 15、截面核心:对每一个截面,环绕形心都有一个封闭区域,当压力作用于这一封闭区域内时,截面上只有压应力。 16、根据强度条件 可以进行(强度校核、设计截面、确定许可载荷)三方面的强度计算。 17、低碳钢材料由于冷作硬化,会使(比例极限)提高,而使(塑性)降低。 18、积分法求梁的挠曲线方程时,通常用到边界条件和连续性条件;因杆件外形突然变化引起的局部应力急剧增大的现象称为应力集中;轴向受压直杆丧失其直线平衡形态的现象称为失稳 19、圆杆扭转时,根据(切应力互等定理),其纵向截面上也存在切应力。 20、组合图形对某一轴的静矩等于(各组成图形对同一轴静矩)的代数和。 21、图形对于若干相互平行轴的惯性矩中,其中数值最小的是对( 距形心最近的)轴的惯性矩。 22、当简支梁只受集中力和集中力偶作用时,则最大剪力必发生在(集中力作用面的一侧)。 23、应用公式z My I σ=时,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各向同性的线弹性材料)和小变形。 24、一点的应力状态是该点(所有截面上的应力情况)。 在平面应力状态下,单元体相互垂直平面上的正应力之和等于(常数)。 25、强度理论是(关于材料破坏原因)的假说。 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应根据(危险点的应力状态和材料性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强度理论。 26、强度是指构件抵抗 破坏 的能力;刚度是指构件抵抗 变形 的能力;稳定性是指构件维持其原有的 平衡状态 的能力。 27、弹性模量E 是衡量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的指标。 28、使材料丧失正常工作能力的应力,称为极限应力

材料力学总结Ⅱ(乱序,建议最后阶段复习)

材料力学阶段总结 一.材料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1. 材料力学的任务: 解决安全可靠与经济适用的矛盾。 研究对象:杆件 强度:抵抗破坏的能力 刚度:抵抗变形的能力 稳定性:细长压杆不失稳。 2. 材料力学中的物性假设 连续性:物体内部的各物理量可用连续函数表示。 均匀性:构件内各处的力学性能相同。 各向同性:物体内各方向力学性能相同。 3. 材力与理力的关系,内力、应力、位移、变形、应变的概念 材力与理力:平衡问题,两者相同; 理力:刚体,材力:变形体。 内力:附加内力。应指明作用位置、作用截面、作用方向、和符号规定。 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一点处的应力。应了解作用截面、作用位置(点)、 作用方向、和符号规定。 变形基本形式:拉伸或压缩、剪切、扭转、弯曲。 4. 物理关系、本构关系 虎克定律;剪切虎克定律: 拉压虎克定律:线段的拉伸或压缩。 E ——I 巴 EA 剪切虎克定律:两线段 夹角的变化。 Gr 适用条件:应力?应变是线性关系:材料比例极限以内。 5. 材料的力学性能(拉压): 一张C - &图,两个塑性指标3、书,三个应力特征点: p 、 s 、 b ,四个 变化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颈缩阶段。 拉压弹性模量E ,剪切弹性模量G,泊松比v , G E 2(1 V ) 正应力 压应力 拉应力 应变:反映杆件的变形程度 线应变 角应变

6. 安全系数、 许用应力、工作应力、应力集中系数 安全系数:大于1的系数,使用材料时确定安全性与经济性矛盾的关键。 过小,使构件安全性下降;过大,浪费材料。 许用应力:极限应力除以安全系数。 脆性材料 7. 材料力学的研究方法 1) 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实验获得。 2) 对构件的力学要求:以实验为基础,运用力学及数学分析方法建立理 论,预测理论应用的 未来状态。 3) 截面法:将内力转化成“外力”。运用力学原理分析计算。 8. 材料力学中的平面假设 寻找应力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变形实验的观察、分析、推论确定理论根据。 1) 拉(压)杆的平面假设 实验:横截面各点变形相同,则内力均匀分布,即应力处处相等。 2) 圆轴扭转的平面假设 实验:圆轴横截面始终保持平面,但刚性地绕轴线转过一个角度。横截面 上正应力为零。 3) 纯弯曲梁的平面假设 实验:梁横截面在变形后仍然保持为平面且垂直于梁的纵向纤维; 正应力 成线性分布规律。 9小变形和叠加原理 小变形: ① 梁绕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 ② 杆件变形前的平衡 ③ 切线位移近似表示曲线 ④ 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叠加原理: ① 叠加法求内力 ② 叠加法求变形。 10材料力学中引入和使用的的工程名称及其意义(概念) 1) 荷载:恒载、活载、分布荷载、体积力,面布力,线布力,集中力, 集中力偶,极限荷载。 2) 单元体,应力单元体,主应力单元体。 3) 名义剪应力,名义挤压力,单剪切,双剪切。 4) 自由扭转,约束扭转,抗扭截面模量,剪力流。 塑性材料 n s n b

热力学统计物理总复习知识点

热力学部分 第一章 热力学的基本规律 1、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系统 其中所要研究的系统可分为三类 孤立系:与其他物体既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的系统; 闭系: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开系: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2、热力学系统平衡状态的四种参量:几何参量、力学参量、化学参量和电磁参量。 3、一个物理性质均匀的热力学系统称为一个相;根据相的数量,可以分为单相系和复相系。 4、热平衡定律(热力学第零定律):如果两个物体各自与第三个物体达到热平衡,它们彼此 也处在热平衡. 5、符合玻意耳定律、阿氏定律和理想气体温标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6、范德瓦尔斯方程是考虑了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排斥力和吸引力),对理想气体状 态方程作了修正之后的实际气体的物态方程。 7、准静态过程:过程由无限靠近的平衡态组成,过程进行的每一步,系统都处于平衡态。 8、准静态过程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外界对气体所作的功是个过程量。 9、绝热过程:系统状态的变化完全是机械作用或电磁作用的结果而没有受到其他影响。绝 热过程中内能U 是一个态函数:A B U U W -= 10、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表述:任何形式的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在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恒定;热力学表达式: Q W U U A B +=-;微分形式:W Q U d d d += 11、态函数焓H :pV U H +=,等压过程:V p U H ?+?=?,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公 式一比较即得:等压过程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态函数焓的增加量。 12、焦耳定律:气体的内能只是温度的函数,与体积无关,即)(T U U =。 13.定压热容比:p p T H C ??? ????=;定容热容比:V V T U C ??? ????= 迈耶公式:nR C C V p =- 14、绝热过程的状态方程:const =γpV ;const =γ TV ;const 1 =-γγT p 。 15、卡诺循环过程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正循环为卡诺热机,效率 211T T -=η,逆循环为卡诺制冷机,效率为2 11T T T -=η(只能用于卡诺热机)。 16、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表明热传导过程是不可逆的); 开尔文(汤姆孙)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成有用的功而不引起其 他变化(表明功变热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另一种开氏表述: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造成的。 V p W d d -=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小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 (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 ...、—COOH的有机物反应 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2 Al3+ + 3H2↑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材料热力学与相变复习总结

热力学定律定义表达式:一、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时,其总量不变。▽u=q —W 二、一切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或热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盖.吕萨克(Gay-Lussac )定律:恒压下,任何气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引起的体积膨胀都等于它们零度时体积的1/273.16。)16.2731(16.273000t V t V V V t +=+= 敞开体系或开放体系: 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交换的体系 封闭体系或关闭体系: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体系 隔离体系或孤立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也无能量交换的体系 体系的性质是状态的函数。我们把这些性质,包括体系的温度、压力、体积、能量或其他,都叫做体系的状态函数 强度性质:与体系的总量无关的性质,例如温度、压强、比表面能、磁场强度等 广度性质:与体系的总量成比例的性质,例如体积、面积、质量等。 盖斯定律:同一化学反应,不论其经过的历程如何(一步或几步完成),只要体系的初态和终态一定,则反应的热效应总是一定的(相同的)。 对于可逆过程而言,qR/T 最大,所以对于同样的△u ,qR 是一定的,且仅取决于体系的状态。这样,qR /T 就具备了状态函数的特点。以S 表示之,称为熵。T q S R ?=?,T dq dS R =熵虽然可以作为此问题判断的依据,但是只适用于隔离体系。 G 称为吉布斯(Gibbs )自由能,也是个状态函数,可以判断恒温恒压下过程可逆与否。若令 G =H -TS 则dW' ≤-dG 如果过程只作膨胀功,即dW' =0,则有 dG ≤0,或 △G ≤0 判断恒温恒压、无非膨功的条件下过程自发进行的可能性。自由能减小不可逆、自发。不变则可逆平衡。 能斯特定理0)()( lim lim 00=?=???→→T T P T S T G 后来人们提出了另外两种热力学第三 定律的表达式: 0)(lim 0=?→S T 00 l i m S S T =→ 将偏摩尔量的定义式中的广度性质G 以自由能F 代之,则得到偏摩尔自由能1 21......,,,)/(-??=i n n n P T i i n F μ 化学位的物理意义是:恒温恒压下,加入微量i 所引起的体系自由能的变化。显然,化学位与自由能之间存在以下关系∑=i i dn dF μ 化学位反映了某一组元从某一相中逸出的能力。某一组元在一相内的化学位越高,它从这相迁移到另一相中的倾向越大。所以可以用化学位来判断过程的方向和平衡: 0≤∑i i dn μ“<”表示反应的方向;“=”表示平衡条件 拉乌尔定律:如果溶质是不挥发性的,即它的蒸气压极小,与溶剂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则一定的温度下,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与其摩尔分数的乘积。 亨利定律:在一定的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和该气体的平衡分压成正比 大多数实际溶液都对拉乌尔定律有偏差,即蒸气压大于或小于拉乌尔定律的计算值。如果蒸气压大于拉乌尔定律的计算值,称为正偏差;如果蒸气压小于拉乌尔定律的计算值,叫做负

材料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材料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1.材料力学:研究构件(杆件)在外力作用下内力、变形、以及破坏或失效一般规律的科学,为合理设计构件提供有关强度、刚度、稳定性等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理论力学:研究物体(刚体)受力和机械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 3.构件的承载能力:为保证构件正常工作,构件应具有足够的能力负担所承受的载荷。构 4.件应当满足以下要求:强度要求、刚度要求、稳定性要求 5.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材料力学所研究的构件,由各种材料所制成,材料的物质结构和性质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为固体。任何固体在外力作用下都会发生形状和尺寸的改变——即变形。因此,这些材料统称为变形固体。 第二章:内力、截面法和应力概念 1.内力的概念: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构件,对于所取的研究对象来说,周围的其他物体作用于其上的力均为外力,这些外力包括荷载、约束力、重力等。按照外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外力又可分为分布力和集中力。 2.截面法:截面法是材料力学中求内力的基本方法,是已知构件外力确定内力的普遍方法。 已知杆件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求m-m截面上的内力,即求m-m截面左、右两部分的相互作用力。 首先假想地用一截面m-m截面处把杆件裁成两部分,然后取任一部分为研究对象,另一部分对它的作用力,即为m-m截面上的内力N。因为整个杆件是平衡的,

所以每一部分也都平衡,那么,m-m截面上的内力必和相应部分上的外力平衡。由平衡条件就可以确定内力。例如在左段杆上由平衡方程 N-F=0 可得N=F 3.综上所述,截面法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 1、假想截开在需求内力的截面处,假想用一截面把构件截成两部分。 2、任意留取任取一部分为究研对象,将弃去部分对留下部分的作用以截面上的内力N来代替。 3、平衡求力对留下部分建立平衡方程,求解内力。 4.应力的概念:用截面法确定的内力,是截面上分布内力系的合成结果,它没有表明该分布力系的分布规律,所以,为了研究相伴的强度,仅仅知道内力是不够的。例如,有同样材料而截面面积大小不等的两根杆件,若它们所受的外力相同,那么横截面上的内力也是相同的。但是,从经验知道,当外力增大时,面积小的杆件一定先破坏。这是因为截面面积小,其上内力分布的密集程度大的缘故。 如图所示,在杆件横截面m-m上围绕一点K取微小面积,并设上分布内力的合力为。的大小和方向与所取K点的位置和面积有关。 将与的比值称为微小面积上的平均应力,用表示,即: 称为截面m-m上一点K处的应力。应力的方向与内力N的极限方向相同,通常,它既不与截面垂直也不与截面相切。将应力分解为垂直于截面的分量σ和相切于截面的分量τ,其中σ称为正应力,τ称为切应力。在国际单位制中,应力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Pa)。工程上常用兆帕(MPa),有时也用吉帕(GPa)。 5.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在机器或结构物中,构件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构件的纵向(长度方向)尺寸较横向(垂直于长度方向)尺寸大得多,这样的构件称为杆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