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外秦淮河全套景观设计文本
- 格式:pptx
- 大小:3.26 MB
- 文档页数:42
描写南京秦淮河的唯美句子
1. 南京的秦淮河呀,那河水就像一条飘动的彩带,晚上灯光一照,五光十色的,可美了。
2. 站在秦淮河畔,看着那缓缓流淌的河水,就好像时间都变慢了,想起我那次晚上来这散步,微风轻轻拂过脸庞,特别惬意。
3. 秦淮河的两岸特别热闹,那些古建筑就像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那次我看到一家人在那拍照,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这秦淮河的景色融为一体。
4. 河里的游船一艘接着一艘,船头和船尾都挂着漂亮的灯笼,有一次我坐上游船,随着船在河里慢慢飘荡,感觉自己都穿越了。
5. 秦淮河的白天和晚上是两种不同的美,白天看着宁静,那次我看着河边的柳树在风中摇曳,特别有韵味。
6. 夜晚的秦淮河犹如梦幻之地,灯光把河水都照亮了,记得有一回我在这,还看到有个小朋友兴奋地指着河水喊着漂亮呢。
7. 秦淮河呀,真的是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每次来这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就像那次我看到一只小鸟停在河边的栏杆上,安安静静地看着河水流动。
描写秦淮河的唯美句子摘抄(篇一)秦淮河,作为南京市的母亲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它以其秀美的风景和传统的建筑而闻名,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学艺术家前来观赏和吟咏。
以下是描写秦淮河的唯美句子摘抄,让我们一同领略秦淮河的独特魅力:1. 秦淮河水如诗,波光闪烁,恍若置身于仙境之中。
2. 红墙夜景映秦淮,美不胜收,宛如仙境。
3. 千年秦淮河畔,古韵盎然,让人仿佛穿越时光。
4. 微风拂面,秦淮河畔的柳树摇曳生姿,宛如舞动的精灵。
5. 残雪映红,秦淮河畔仿佛是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
6. 秦淮河的河水荡漾着纵横交错的波纹,犹如镶嵌在宝石般的南京城。
7. 河畔的古街巷弥漫着淡淡的书香气息,如同一卷卷历史的篇章。
8. 秦淮河畔,夜幕降临,繁华的光影交织成绚烂的风景。
9. 河水潺潺,秦淮河畔的傍晚,是那么宁静而美好。
10. 春水绿苔红桥映,秦淮河畔的景色宛如画卷。
11. 秦淮河畔的夜晚,河水宛如一面明镜,倒映着五光十色的建筑和灯火。
12. 晨曦初照,秦淮河畔的风景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妆容。
13. 秦淮河水柔如丝,洁白如玉,鱼儿穿梭其间,宛如水中仙子。
14. 柳绿花红映秋水,秦淮河畔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
15. 黄昏时分,秦淮河上的船只缓缓行驶,宛如穿越时光的画卷。
16. 秦淮河畔的古建筑犹如明珠般点缀河畔,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
17. 桥上行人如织,秦淮河畔流淌着生活的旋律。
18. 迷离的夜色中,秦淮河的灯光点点如星,构成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卷。
19. 秦淮河畔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仿佛每一处都是历史的见证。
20. 秦淮河畔的柳枝轻摆,如同邀人入梦,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
21. 流水悠悠,秦淮河的河水宛如一曲婉转的古筝音。
22. 在秦淮河畔漫步,能感受到古老城市的脉搏。
23. 春天的秦淮河畔,桃花盛开,如同梦幻世界。
24. 粉墙黛瓦,秦淮河畔的建筑别具一格,展现着南京独特的文化风貌。
25. 秦淮河的水鸟嬉戏,如同一幅动态的图画。
滨水景观改造的问题和对策——以南京外秦淮河滨水环境改造为例第一篇:滨水景观改造的问题和对策——以南京外秦淮河滨水环境改造为例摘要: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不仅有助于强化市民心中的地域感,而且可以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与特色风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滨水环境;景观设计;问题;对策1.概况外秦淮河指的是过九龙桥沿城墙之外向南逶迤,经长干桥,赛虹桥,过草场门、定淮门,循石头城北流至三汊河入长江的这一支。
近年完成的外秦淮河改造范围东起武定门公园,西到三汊河入江口,全长12.5公里。
改造后的外秦淮河风光带拥有三大特色:一是拥有独具的“秦淮河+古城墙+绿色长廊”;二是河流横贯南京主城段,是老城与河西新城的分界线;三是反映南京融古都特色与现代化文明于一体的文化景观长廊。
本文所论及的南京外秦淮河滨水环境带指的即为完成改造的这一段外秦淮河。
2.滨水环境改造存在的问题南京外秦淮河滨水环境改造总体比较成功,两岸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带动了周边地区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
但是,通过对改造后的滨水环境考察,笔者发现其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2.1空间的组织安排问题(1)空间局促,衔接生硬,缺乏对城市的景观渗透由于早期城市规划对建设控制不足,大部分滨水绿地空间显得很局促。
目前,多处河段采取“一层皮”的处理模式:沿河一层绿化、外围建筑一字排开,阻挡了其景观效应对腹地的影响,尤其河西紧邻河岸而建的高层像屏风一样遮挡了后部空间。
例如汉中门桥至三山桥一段,城西交通快速干道(虎踞南路)与河岸平行,其间30m不到的地块内各类建筑风格参差不齐,排列无序,汉中门以北至龙蟠里段的河东岸更是被密密麻麻的住宅楼完全隔绝。
(2)功能单一,空间缺乏细分和有效组织滨水区的开发应是多目标的开发模式,功能的多样化决定了空间多样化的必然。
外秦淮河两岸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除定淮门至草场门桥段的“水木秦淮”以外,沿河少有结合城市功能布局的商业开发和与各类城市功能用地相适应的绿地景观,并且不少空间缺乏细分和有效的组织。
秦淮河文案短句干净
1.秦淮河,水光潋滟,古韵流传,时光如诗。
2.秦淮河畔,灯火辉煌,千年风华,映照心间。
3.河水清澈,微风拂面,漫步秦淮,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
4.秦淮河,南京的母亲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5.它是岁月的见证,承载着古城南京的记忆和故事。
6.秦淮河两岸,美景如画,流连忘返,令人陶醉。
7.在秦淮河上泛舟,领略江南水乡的风情,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
8.秦淮河,南京的标志性河流,它的美丽与魅力,值得你细细品味。
9.河水悠悠流淌,秦淮河畔的故事传颂千古。
10.秦淮河的夜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其中。
摘要: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不仅有助于强化市民心中的地域感,而且可以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与特色风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滨水环境;景观设计;问题;对策1.概况外秦淮河指的是过九龙桥沿城墙之外向南逶迤,经长干桥,赛虹桥,过草场门、定淮门,循石头城北流至三汊河入长江的这一支。
近年完成的外秦淮河改造范围东起武定门公园,西到三汊河入江口,全长12.5公里。
改造后的外秦淮河风光带拥有三大特色:一是拥有独具的“秦淮河+古城墙+绿色长廊”;二是河流横贯南京主城段,是老城与河西新城的分界线;三是反映南京融古都特色与现代化文明于一体的文化景观长廊。
本文所论及的南京外秦淮河滨水环境带指的即为完成改造的这一段外秦淮河。
2.滨水环境改造存在的问题南京外秦淮河滨水环境改造总体比较成功,两岸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带动了周边地区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
但是,通过对改造后的滨水环境考察,笔者发现其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2.1空间的组织安排问题(1)空间局促,衔接生硬,缺乏对城市的景观渗透由于早期城市规划对建设控制不足,大部分滨水绿地空间显得很局促。
目前,多处河段采取“一层皮”的处理模式:沿河一层绿化、外围建筑一字排开,阻挡了其景观效应对腹地的影响,尤其河西紧邻河岸而建的高层像屏风一样遮挡了后部空间。
例如汉中门桥至三山桥一段,城西交通快速干道(虎踞南路)与河岸平行,其间30m 不到的地块内各类建筑风格参差不齐,排列无序,汉中门以北至龙蟠里段的河东岸更是被密密麻麻的住宅楼完全隔绝。
(2)功能单一,空间缺乏细分和有效组织滨水区的开发应是多目标的开发模式,功能的多样化决定了空间多样化的必然。
外秦淮河两岸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除定淮门至草场门桥段的“水木秦淮”以外,沿河少有结合城市功能布局的商业开发和与各类城市功能用地相适应的绿地景观,并且不少空间缺乏细分和有效的组织。
南京秦淮河河岸景观植物配置的要点作者:何娇娇张梦玺丁绍刚来源:《现代园艺》2013年第20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滨水空间的景观要求也越来越高,景观设计的宗旨就是满足大众的行为心理。
本文综合考虑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从群众审美视角、大众行为心理等角度来综合分析南京市外秦淮河的滨河景观中植物配置的现状,并以此得到对类似有地域特色河道的滨河景观设计及改造的借鉴意义,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性建议。
关键词:秦淮河;河岸景观;植物配置;建议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
秦淮河是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
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外秦淮河的河岸景观中的植物配置的要点。
1 外秦淮河的滨水景观植物配置现状分析根据现场的调研及问卷调查得知,在外秦淮河的植物种类、色彩搭配、高低层次等方面,秦淮河的滨水景观植物配置中,在植物种类以及高低层次方面,基本达到了令群众较为满意的效果。
而在植物色彩的搭配方面稍稍欠佳,在后期的植物养护管理方面也存在些许不足,使得群众满意度不是很高。
总体方面来看,目前,南京的秦淮河两岸通过综合治理,已形成了良好的自然驳岸,多数地段采用了3级护坡的形式,并有通道台阶可使游人有一良好的亲水环境,也成功地解决了枯水季节的自然景观。
在沿线的可绿化地段进行了环境布置,特别是在石头城段,已完成了大面积的绿化景观工程。
在沿河的一级驳岸上种植了耐水湿的垂柳,部分地段栽种了云南黄馨等绿化植物,初步形成了沿河绿化格局。
但是,部分河道景观绿化不合理,植物的配置与周围秦淮河岸景观不和谐,没有体现出秦淮河作为南京的母亲河的历史感和伟岸。
秦淮河的水生植物应与其河道的生态效益相配合,或对其被污染的控制与调节。
河岸景观过于硬化,缺乏生态性,水生植物的复层配置较为单一。
缺乏亲水环境,景观小品设置单一,没有与周边绿化相配合,材质过于生硬,缺乏趣味性、生态性,某些河段的植物种植过于浓密,遮挡了游人眺望水面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