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7
《指南录后序》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作者:天籁语文…文章来源:个人原创点击数:180 更新时间:2007-3-6更多优秀教案、课件请点击进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备课中心获取点数,请点击进入如何获得点数?申请会员风采展示点击进入本站推出特约作者专栏,点击进入苏教版高中语文网博客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指南录后序》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号角,为你长鸣·烈士的抉择”板块,学习的意义在于,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崇敬那些为祖国,为正义,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和情操;三了解一点序言的的写法。
教学时,应当在这三个目标上定位。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同学们自己查工具书以及和别人探讨解决问题。
目标要求:1、进一步熟悉作者,崇敬这样的民族英雄,进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课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熟悉作者,朗读,完成部分课文疏通。
过程:一、导入(背诵《过零丁洋》、学习要求)二、熟悉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
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状元),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这就是作者以这次经历写成的《指南录》的第二篇“序”。
后来端宗赵昰派遣他南下与元军作战,端宗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
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指南录后序》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指南录后序》全文。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 了解作者吴亮的身世和写作背景。
4.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5.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和表达。
教学重点:1. 《指南录后序》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 重要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难点:1. 《指南录后序》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 课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全面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课文内容、重要词汇、句式、作者介绍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指南录后序》的,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 学生齐读课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作者介绍(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介绍作者吴亮的身世和写作背景。
2. 学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三、课文朗读与理解(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
2. 学生记录课堂小结。
3. 教师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课后练习题目,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知识点。
二、课文讲解与练习(20分钟)1. 教师针对课后练习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学生听讲并记录关键信息。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
<指南录>后序?预习题〔一〕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分析: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二〕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分析: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
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策略〕。
〔三〕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分析: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按:吕师孟叔侄先后投降元军,文天祥曾上书要求宋朝杀掉他们的亲属,因此和吕师孟结下了仇恨。
“构〞,造成、结成;“恶〞,怨恨、仇恨。
“构恶〞,即“结仇〞。
贾余庆在德祐二年二月元军使者入临安城封府库之后,他以右丞相充“祈请使〞出使元军,与元军合谋拘留文天祥。
“献谄〞,向敌人献媚,指合谋拘留文天祥。
这两个分句也可译为:吕师孟以前和我有仇,贾余庆在背后〔卖国〕媚敌出卖我。
〕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四〕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分析:“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
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时机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五〕第3段讲了几个层次,用了哪些动词以增强表现力?分析: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得脱后的喜悦;第二层,受误会后的困境;第三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要求学生注意画出那些既能准确说明作者活动的特点,又能表达作者急迫、紧张的心情,以及连续所经历的坎坷的动词;领会作者用词灵活多样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6篇指南录后序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
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
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
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
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
闻者为之感动。
”三、朗读并补充注释。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
在文天祥之前, 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 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
意,猜想、揣度。
④觇——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
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
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
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书序的文体特征。
2、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通过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
2、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对联排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温州文信国祠联二、解题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
1.指南录:诗集名。
名自何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心如指南针指向南方,心怀朝廷。
2.序(书序和赠序--《兰亭集序》《送东阳马生序》)序言,是一种放在著作正文前(放在著作正文后的叫跋)。
介绍: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作品内容、作品主旨;作品体例,素材来源;表达感谢对象等。
作者为自己的著作所写的序叫“自序”,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叫“代序”.本篇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因以前已有一篇自序,此为第二篇,故称“后序”.三、学习课文第6、第8段文中介绍作品内容的是哪些段落?第六段:作品类容及分卷,写作目的。
第八段:能否删去?(落款,也是必需的)四、学习其他章节《指南录》这部诗集,包括宋恭帝德祐年间到宋端宗景炎年间的诗作。
这期间元兵南下攻入南宋国都临安,恭帝赵显被俘;文天祥出使元营被扣留,中途逃脱,历尽艰险,到了端宗赵显即位的福州。
《指南录》便是他这段生活的写照。
1.介绍历史背景(见投影)2.介绍文天祥经历(见投影)3.熟读课文,注意字音及停顿4.疏通文字,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文言基础知识要点:(见同步练习)①通假字②实词积累③词类活用--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语的属性)名词的活用:名作动,名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鱼肉乡里),名使动(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汗牛充栋),名作状难点辨析:名作动与名作状的区别。
《指南录》后序(精选8篇)《指南录》后序(精选8篇)《指南录》后序篇1教学目标:1.学会从作品的语言入手,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借助工具书,注释浅易文言文。
3. 学习古代名作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手段。
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借助工具书,注释浅易文言文。
难点:学习古代名作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手段。
教学步骤及过程:导入:人生活在世上总是有感情的。
“人非草木,焉能无情?”感情既是多种多样的,又有高下之分。
那么,最高尚的感情是什么呢?哲人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爱国主义感情是世界上最崇高、最美丽的一种感情。
”这种感情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说到这种感情,就不能忘记文天祥(板书)。
文天祥一生的言行强烈地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接p38注①作者、背景介绍)。
△ 他字宋瑞(板书),连他的名和字中都寄托着对自己祖国的美好祝愿。
古人云:“诗言志”(言:表达;志:思想感情),文天祥就写了很多诗歌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问:说说有哪些名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调动情绪)(响一点,要共鸣,会默写)△ 实际上,除诗以外,文还有许多文章同样洋溢着爱国的激情,其中名篇即《指南录》后序(板书)。
解题:“指南”即朝向南方,因是国家所处的方位。
《指南录》的命名,即出于刚才诗句中。
据说文天祥临刑前,面朝南方叩三头,从容就义。
所以“指南”二字,份量不轻,对文而言,祖国确实是一个始终吸引他的大磁场。
今天,强大的祖国一定更加吸引我们为她而奋斗了。
“序”这种文体曾接触过吗?(《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一般写在文章前面,说明写书目的、经过或介绍,评论书的内容,这种性质的文字有时出现在文章书籍后面,叫什么?跋(板书)本文为何称“后序”?(是第2篇序言了)。
一、教案基本信息《指南录后序》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指南录后序》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通过对文中的描写和叙述,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 能够运用文本中的知识和观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指南录后序》的文意和主旨。
2. 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背诵《指南录后序》的内容。
2. 深入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将文本中的知识和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自由朗读《指南录后序》,理解文意。
二、新课内容讲解(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内容,解释重要词汇和句子。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分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看法,进行互动交流。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指南录后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和探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文本中的知识和观点。
2. 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收获。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五、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习内容。
单元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课题《指南录后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自序的写法,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体会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导入我国历史上通过科举考试曾出现过许多进士、状元,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堪称人物的名字早已被世人淡忘了,但有一个人却不是因为他曾经是状元而被人们熟记,而是因为他凛然的正气和忠贞的爱国精神被后人代代称颂,这个人是谁?——文天祥(PPT:导入作者介绍)我们曾学过他的一首七言律诗《过零丁洋》,请大家一起背诵。
文天祥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诗歌,大多是叙述他抗元的战斗经历和表述他以死报国的决心的,今天我们要讲读的这篇文章(板书课题、作者)就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
二、解题《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
(1)指南:向着南方。
(2)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
【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3)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
“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四、诵读1.老师泛读2.学生自读3.个别学生诵读4.整体把握分段:(文天祥的经历和遭遇)背景——出北营——被困——出逃——三、文本探讨㈠讲读第1段1.老师诵读,学生齐读2.字词讲解(注意:字词、特殊语言现象、特殊句式)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
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ji6)、杨应奎等人。
一、选题背景《指南录后序》是《指南录》的前置篇,由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书。
韩愈以自己的学术研究及实践经验总结,撰写了本书的后序以精炼的语言,明晰的思路,全面、深入地阐释了自己的管理理念,并给出了一套以“德治天下”为核心的领导才干指南。
“指南录”也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使得韩愈的“德治”思想在后来的历史时期里更加发扬光大。
教学设计是课堂中必不可缺的因素,流畅清晰的讲授、恰到好处的提问和设置,通过合理优化教学过程,进一步保证了学生的有效获益。
那么本文将围绕着《指南录后序》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尤其是在如何选择教材内容,如何构建教学环节,以及如何巧妙运用案例等方面来进行探讨,以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指南录后序》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章根据《指南录后序》的内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了选择和确定。
1、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指南录后序》里所阐述的德治、治国、修身等内容,详细的介绍了韩愈对于君子之道的解读。
本次教学设计围绕着《指南录后序》里的几个重点思想进行讲解和总结,内容纯粹,重点突出,注重对同学们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应用。
2、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的学习,希望学生可以:(1)理解《指南录后序》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髓;(2)掌握韩愈“德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内容,认识德治的多维特性,理解德治的作用和价值;(3)了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时期君主将德治管理思想充分贯彻到管理实践中的例子和经验,同时在生活中体悟多方位的治理策略,通过整合、升华、提高、普及、转化等环节,在现实中落实管理创新;(4)了解韩愈的修身思想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组织1、注重教材选择在教材选择上,我们应该注重选择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经典名著,如《指南录后序》,此类经典名著是具有人文底蕴和文化底蕴的,也是具有较高教育意义的。
在选材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选择,以确保自己的教学质量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在教材选择上,既要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要符合时代特点。
指南录《指南录后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指南录后序》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指南录后序》的主要内容,理解文中的典故和寓意。
(3)能够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指南录后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作品中体现的忠诚、勇敢、坚定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会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指南录后序》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2. 理解文中的典故和寓意,分析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汇、典故的理解。
2. 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译文、鉴赏等。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仰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指南录后序”,提问:“指南录”是什么?为何要写“后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典故和寓意,如“指南针”的象征意义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鉴赏(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中体现的忠诚、勇敢、坚定的品质。
(2)分析作品的审美价值,如语言、构思、意境等。
5.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作者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品质?(2)讨论:作品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6.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对课文进行评价。
《指南录后序》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作者:天籁语文…文章来源:个人原创点击数:180 更新时间:2007-3-6更多优秀教案、课件请点击进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备课中心获取点数,请点击进入如何获得点数?申请会员风采展示点击进入本站推出特约作者专栏,点击进入苏教版高中语文网博客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原创一体化教学案《指南录后序》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教学设想:本文选自苏教版“号角,为你长鸣·烈士的抉择”板块,学习的意义在于,一是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二是人文教育上,崇敬那些为祖国,为正义,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和情操;三了解一点序言的的写法。
教学时,应当在这三个目标上定位。
教学中,文言知识,应当落实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同学们自己查工具书以及和别人探讨解决问题。
目标要求:1、进一步熟悉作者,崇敬这样的民族英雄,进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课时设置:3教时第1教时要点:熟悉作者,朗读,完成部分课文疏通。
过程:一、导入(背诵《过零丁洋》、学习要求)二、熟悉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
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状元),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这就是作者以这次经历写成的《指南录》的第二篇“序”。
后来端宗赵昰派遣他南下与元军作战,端宗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
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指南录后序》全文;(2)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和爱国精神;(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勇敢、坚定等品质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指南录后序》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天祥的生平及其爱国精神;3. 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文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的分析;3. 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南录后序》,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4. 讲解答疑: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
5. 朗读训练: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程度。
4.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指南录后序》的背诵和理解掌握情况。
5.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总结,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天祥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文中的爱国情怀。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比较学习:将《指南录后序》与其他相关诗文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指南录后序》复习学案①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莫知计所出。
翻译: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行为:。
谓……为:)翻译:②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翻译:③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将以有为也。
(句式特点:)★段意(2-3):。
④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段意:。
本段写了三层意思:第1层,;第2层,;第3层,。
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有:“奔” “变”“诡”等,其中“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情。
⑤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徬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指南录后序》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中国的文化传承、教育的现状、学生的成长等等。
因此,通过对这篇文章进行教材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同时也能够开阔学生们的思维。
一、教育的现状在《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中,郑板桥指出了中国教育现状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传统教育的僵化、教育者普遍缺乏创造性、学校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等等。
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于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了解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了解并尊重自己的个性特点,并且还要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比较高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文化传承《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中也涉及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问题。
郑板桥提醒读者,现在的中国人民不应该忘记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学习、阅读相关的文化作品。
对于学生而言,了解并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身份认同和文化意识的重要来源,它包含了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智慧和知识,也是我们走向未来需要的一种文化基础。
因此,学生需要在学习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三、学生的成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成长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中,郑板桥提出了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些基本素质,比如勤奋努力、谦虚孝顺、热爱生命、关心他人等等。
这些素质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自己。
而其中最基础的素质必须打牢,这些包括:做事认真、学习刻苦、团结协作等。
只有这些素质才能使学生的成长得以快速而稳健的前进。
四、结语《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简练、寓意深远。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教学和学习,可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而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
《指南录后序》教案【目的要求】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写作特点】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
【资料窗】关于文天祥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
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元年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
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
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教学课时安排:三教时教学设计过程:_________________第一教时导入:说起文天祥,我们就会想起他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们常常被文天祥的这片赤诚的爱国之心感动着,他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对此作了最完美、最生动的诠释。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指南录后序》,来体会他赤诚的爱国情怀。
板书: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一.现听老师朗读全文,注意句子节奏和读音二.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读到了什么?1.赤诚的爱国情感;2.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3.对生死的独特理解;4.写作《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缘由;……教师归纳:《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是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爱国之情。
《指南录后序》学案唐星强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基础知识梳理1、正字音都督.()缙绅..()纾.祸()觇.()视遽.()羁.()縻.()酋.()诣.北()阃.()天高地迥.()靡.及()诋.骂()自刭.()巡徼.()邂.()逅.()如皋.()毗.陵()愧怍.()苗裔.()孟陬.()揆.()肇.锡()扈.()纫.()朝搴.()2、古今异义词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
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
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
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
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
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不复顾利害..(古:危害。
今:利益和危害。
)3、通假字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现层见错出道中手自钞录4、词类活用北虽貌敬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道海安、如皋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争曲直屡当死5、一词多义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此数者用兵三患也数范增数目项王蒙冲冲舰乃以千数今夫弈之为数其如土石何如固不如也劳苦功高如此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会使辙交驰使北营使意使遇哨奉使往来以祈请使诣北扁鹊立有间出没于长淮间间中间崩倒之声安得广厦千万间间以诗记所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徒靡弹药,无益吾事靡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天高地迥,号呼靡及予分当引决五谷不分分舟首尾长约八分衣食所安,……必以分自分已死久矣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此地有重山峻岭茂林修竹乃重修岳阳楼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6.句式解析①“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为巡船所物色为巡徼所陵迫死②介宾后置将请罪于军请罪于先人之墓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③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指南录后序》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在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对“操守、信仰”及“忠君、爱国”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
教学重难点:1、查阅工具书,能识句读、正确地诵读,能梳理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能将其翻译成现代文。
2、了解人与时代的关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崇高的爱国热情与人格操守。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前面一个板块“祖国土”的学习当中,我们感受到了超越时空、超越民族的爱国情感。
情感是人类共有的,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高尚、伟大的人格同样也能让人心生的敬佩,因为,高尚抑或伟大的人格不仅让历史记住这些平凡抑或伟大的人们,同时他们的精神更是能照亮我们这些后来者的前行之路,给我们以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个板块“号角,为你长鸣”。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三十四页,读读这一板块的导语。
这些有思想的先驱们总是在黑暗笼罩的时候闪现他们的光辉,也正是他们存在,使得人类能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黑暗,迎来黎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
(板书)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文天祥,字履善,号,南宋政治家,爱国诗人。
写了许多爱国主义诗文如《指南录》、《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文天祥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一个十分可悲的朝代——南宋。
在这个一个历史时代中,亡国与战乱是伴随着他生活始终的。
他的父亲是一个读书人,受父亲的影响,文天祥对于民族与国家的这份忠诚是十分强烈的。
正是他的这种至死不渝的对民族与国家的忠诚与他所生活的这个只知苟且偷安的年代有着太多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他生命悲剧的根源之所在。
文天祥是科举状元出身,曾经为官,一心想要效忠朝廷,收复失地。
但是他的这片热情起初并未得到肯定,而受到了百般的阻挠。
他也因此而消极过,退隐过。
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入世。
德祜二年,他抱着可以解除国难的希望,背负着“归而求救国之策”的重任,出使元营。
结果被扣押。
但是无论对方如何威逼利诱,他宁死不从,并且得一机会从元军中逃脱,历经千难万险回到了南方。
之后,他为救国,带着由民间百姓组成的部队与元军的精锐部队奋战,最终被俘虏。
此时,当他落入敌人手中时,他曾企图自杀,但没有成功。
最终被囚禁了三年多。
公元1282年农历腊月初八,文天祥从容就义。
临死之前,他面对凛冽的北国寒风,朝着南方作揖之后,镇定地说:“诸位同胞,我有言相赠,请听!今天乃腊月初八,我死之日,便是南宋灭亡之时。
你们若心不忘宋,将来年年便以‘腊八’做个纪念日吧。
”这就是文天祥,这就是一个对国家与民族无比忠诚的文天祥。
他的精神感天动地,到现在我们依然用腊八来纪念他。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这篇《指南录后序》。
三、解题《指南录后序》是一篇序文。
文天祥在从元军的手中逃脱之后,在逃亡的路上写下很多诗歌,辑录为《指南录》。
取名指南,是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句中的意思,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此文,是给《指南录》一书所作的序,而且因为之前已经写过一篇序言了,所以名为后序。
“序”也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的前面,用来说写作的经过、原由以及书中所包含的情感等。
四、初读课文,1、理清文言现象,能翻译原文请自读课文,把你在预习的过程中,和这一篇读的过程中,出现的疑问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集体释疑、教师补充。
明确要点:(1)字音士萃.(cuì)遽.(jù)轻吾国构恶.(è)羁.(jī)縻.(mí)诣.(yì)北天高地迥.(jiǒng)避渚.(zhǔ)洲诋.(dǐ)大酋境界危恶.(è)(2)通假字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
全,都,作副词。
)层见错出(见,通“现”。
)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3)词类活用A .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
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B.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4)一词多义间A名词jiān得间奔真卅(机会)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出没于长淮间(之间)B动词jiàn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刿论战》)C量词jiān安得广夏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D副词jiàn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涉世家》)靡A动词m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刿论战》)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B动词mí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婉贞》)C形容词mǐ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D副词mǐ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
靡及:达不到)A动词如,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B介词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按照《狱中杂记》)其如土石何(“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愚公移山(5)古今异义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
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
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6)特殊句式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为巡船所物色为巡徼所陵迫死(7)重要句子翻译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大家说我走一趟是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的。
②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国家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不能吝惜自己的生命,(而且)估计元军方面也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言语说动的。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隐忍而行)的做法有所作为。
”④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不幸的是,吕师孟在这之前就说我坏话,贾余庆在这之后又去讨好,我被困住不能回来,国家大事,也就不能解决了。
⑤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死与生,如同有昼有夜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死就死了。
可是危难险恶的处境不断出现,(真)不是人生在世能够忍受的。
2、在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文本的脉络第一部分(1~4段)自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
第二部分(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题名。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
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五、研读文本1.文章第七段最后提到“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这里的“志”指什么呢?明确:“国难至此,予不得爱身”的态度,“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的决心。
还可以是尽忠尽孝,还可以是想在和平的环境下更好地尽忠和尽孝。
学生能自圆其说也可,但最后要提醒他们回到本文这个环境中,“志”应该指啥。
2.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形势所迫);“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众不去,他去);“辞相应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不计个人得失)。
总结:第一小节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文天祥在这样的形势之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担当。
关键在于一个勇。
3.请结合文章第二、三段容,说说文天祥到了北元是怎样表现的?明确:抗辞慷慨——怒骂——隐忍(勇气、信念)总结:第二三小节写了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4.第四段中,作者面临的是怎样的困境,文中是怎样说的?在这样的境地之下,作者又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呢?明确: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这说文天祥所承受的是巨大的痛苦,度日如年,极为凄惨,但只有他心中的信念才能将他支撑下来。
可见,他信念之坚定。
5.第五段写了22个“死”全文有什么关系?明确:这段文字是全文抒发感慨、表达心态的高潮,是前一部分的深化与后一部分的提引。
总结:第五小节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6.文天祥九死一生,回到南宋,他是为了什么呢?明确:六、板书:出使背景:时北兵已迫修门外出使心情:予不得爱身出使的目的:(1)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2)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分当引决隐忍以行——————将以有为也经历艰险————————仍力图中兴22个“死”—————————环境险恶视死如归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在和学生起研习的时候,还是过多的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上。
学生也因为对古文的惧怕而不能进入文章的核心思想,领会文章的精髓。
在第二第三个班上的时候,及时调整,先把文章的大概容告诉学生,然后在了解容的基础之上,再来阅读文本,字词句的理解都成了为文章容服务的一种学习方式了,这样做的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