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系课程表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一)导论2学时(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2学时(三)藏象学说8学时(四)病因病机2学时(五)诊法述要4学时(六)辩证8学时(七)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2学时(八)中药8学时(九)方剂4学时(十)针灸自学(十一)内科常见病症4学时1.咳嗽 12.胃痛 13.黄疸 14.水肿 1(十二)见习4学时二、自学内容:针灸三、建议参考书:《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医学是中国医药学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卓越诊疗效果的医学理论体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华,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常识,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学、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选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高鹏翔主编)。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适当安排讨论式教学。
教师除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及任务外,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适当补充讲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一、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医学认知方法。
3.了解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中医学学科优势与展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表摘要:一、引言二、中医学大一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2.专业课程三、中医学大二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2.专业课程四、中医学大三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2.专业课程五、中医学大四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2.专业课程六、中医学大五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2.专业课程七、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医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科,其课程设置涵盖了理论、实践、临床等多个方面。
从大一到大五,课程安排逐渐深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逐步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二、中医学大一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大一阶段,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基础、解剖学、生理学、医古文等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专业课程:大一学生还将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核心专业课程,让学生对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初步了解。
三、中医学大二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大二阶段,学生继续深化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如病理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
2.专业课程:大二学生将学习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等课程,提高学生在中医治疗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中医学大三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大三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提升理论素养。
2.专业课程:大三学生开始接触中医临床课程,如中医妇产科、中医儿科、中医眼科等,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五、中医学大四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大四阶段,学生继续深化中医学课程,学习中医耳鼻喉科、中医肛肠科等,拓宽知识面。
2.专业课程:大四学生进行临床实习,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临床技能。
六、中医学大五课程概述1.基础课程:大五阶段,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研究方法、中医学进展等课程,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2.专业课程:大五学生进行临床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做好准备。
七、结论从大一到大五,中医学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表(最新版)目录1.中医学专业简介2.大一课程安排3.大二课程安排4.大三课程安排5.大四课程安排6.大五课程安排7.总结正文中医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医学专业。
它以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培养具有扎实中医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中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
下面是大一至大五的课程表概述:大一课程安排:大一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阶段,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公共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英语、体育等。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学概论、中医经典导读、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大二课程安排:大二课程在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始涉及一些临床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此外,还有与之相关的西医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大三课程安排:大三课程以临床实践为主,学生需要在附属医院进行实习。
实习课程包括中医临床实习、针灸临床实习等。
同时,还要学习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如中医养生学、中医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等。
大四课程安排:大四课程进一步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在不同科室进行轮转实习。
实习课程包括内科实习、外科实习、妇科实习、儿科实习等。
此外,还要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如中医医经医籍、中医学术思想史等。
大五课程安排:大五课程以毕业论文和就业指导为主。
学生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并参加就业指导课程,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此外,还有一些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如中医美容学、中医康复学等。
总结: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从大一至大五,课程逐步由基础向临床实践过渡,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医相关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摘要:一、中医基础理论1.中医的基本概念2.阴阳五行学说3.藏象学说4.气血津液学说5.经络学说二、中医诊断学1.四诊方法2.八纲辨证3.病因病机4.病症辨析三、中药学1.中药的性能2.中药的分类3.中药的炮制4.中药的配伍5.常用中药四、方剂学1.方剂的组成2.方剂的分类3.方剂的用法4.常用方剂五、针灸学1.经络与腧穴2.针灸的治疗原则3.针灸的技法4.针灸的临床应用六、推拿学1.推拿的基本手法2.推拿的治疗原则3.推拿的临床应用七、中西医临床实践1.内科疾病2.外科疾病3.妇产科疾病4.儿科疾病5.传染性疾病八、医学伦理学与医患沟通1.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2.医学伦理学的主要内容3.医患沟通的技巧4.医疗纠纷的处理正文: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实践以及医学伦理学与医患沟通等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以及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诊断学是研究中医诊断方法的一门学科,包括四诊方法、八纲辨证、病因病机以及病症辨析等内容。
通过这些方法,中医师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中药学和方剂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能、分类、炮制、配伍以及方剂的组成、分类、用法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和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针灸学和推拿学分别是研究针灸和推拿治疗方法的科学。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和腧穴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推拿则是通过手法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中西医临床实践涵盖了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以及传染性疾病等方面。
这些内容体现了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医学伦理学与医患沟通是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医学伦理学教育医生要遵守职业道德,维护患者的权益;医患沟通则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定向中医学课程表大一到大五大学中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五年的课程,从大一到大五,全面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中医学课程表,详细介绍了每个学年的学习内容。
大一:1. 中医学基础:学生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等。
此外,还将学习中医的基本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中药学:学生将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用部位和药材质量评价等。
还将学习中药的制剂方法和配伍原则。
3. 中医诊断学:学生将学习中医的四诊法,即望、闻、问、切四个诊断方法,以及如何根据病人的症状来进行辨证施治。
4. 中医基础理论实验:学生将进行实验,学习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临床实践。
大二:1. 中医内科学:学生将学习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等。
2. 中医外科学:学生将学习中医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等。
3. 中医针灸学:学生将学习中医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包括经络学、穴位学、针灸手法和针灸治疗方法等。
4. 中医方剂学:学生将学习中医方剂的基本知识,包括方剂的分类、组成和应用等。
大三:1. 中医妇科学:学生将学习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等。
2. 中医儿科学:学生将学习中医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等。
3. 中医五官科学:学生将学习中医五官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中医五官科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等。
4. 中医养生学:学生将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调养方法和食疗方案等。
大四:1. 中医肿瘤学:学生将学习中医肿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中医肿瘤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等。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 代表新教学大楼,B 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本课表从2010 年9 月6 日起执行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 代表新教学大楼,B 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本课表从2010 年9 月6 日起执行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 代表新教学大楼,B 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本课表从2010 年9 月6 日起执行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 代表新教学大楼,B 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本课表从2010 年9 月6 日起执行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 代表新教学大楼,B 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本课表从2010 年9 月6 日起执行
2010~2011 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 代表新教学大楼,B 代表北门成教楼注:本课表从2010 年9 月 6 日起执行。
定向中医学课程表大一到大五一、引言随着现代中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定向中医学专业。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该专业的学习进程,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大一到大五的定向中医学课程表。
这篇文章将帮助你们了解每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
二、大一课程安排大一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术素养,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解剖学、生理学、医古文、英语、计算机基础等。
通过这些课程,同学们可以对中医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培养自己的自然科学和外语能力。
三、大二课程安排大二课程着重于加深中医学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在这一阶段,同学们需要深入学习中医理论,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四、大三课程安排大三课程以实践为主,课程包括:中医临床实习、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等。
通过临床实习,同学们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自己的临床技能。
五、大四课程安排大四课程继续深化中医学理论知识,并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学习。
课程包括:中医各家学说、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医急诊学等。
这一阶段,同学们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中医诊疗水平,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六、大五课程安排大五课程主要以研究生入学准备为主,包括:中医经典著作选读、中医学研究方法、中医学前沿讲座等。
同时,同学们还需要完成毕业论文和实习任务,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七、总结从大一到大五,定向中医学课程表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旨在培养具备扎实中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更好地规划学习计划。
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表
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表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不同学校和教学计划会有不同的安排。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表范例:
大一学年:
1. 中医基础理论
2. 中医基础实践
3. 解剖学
4. 生理学
5. 组织学
6. 医学信息学
7. 中医药学基础
8. 中医诊断学
大二学年:
1. 中药学
2. 中医内科学
3. 中医外科学
4. 中医妇科学
5. 中医儿科学
6. 中医皮肤科学
7. 中医眼科学
8. 中医耳鼻喉科学
大三学年:
1. 中医五官科学
2. 中医肿瘤科学
3. 中医骨伤科学
4. 中医脑科学
5. 中医心脏科学
6. 中医消化科学
7. 中医泌尿科学
8. 中医神经科学
大四学年:
1. 中医康复科学
2. 中医养生学
3. 中医疗法学
4. 中医研究方法学
5. 中医临床实习
6. 中医药方学
7. 中医针灸学
8. 中医推拿学
大五学年:
1. 中医养生保健
2. 中医健康管理
3. 中医养生文化
4. 中医传统文化
5. 中医专题讲座
6. 中医临床实习
7. 毕业论文
8. 毕业答辩
请注意,实际的课程表可能因学校、具体的教学计划和学年而有所不同。
以上只是一个示例,你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查询相关的课程安排。
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表摘要:一、中医学概述1.中医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2.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二、中医学课程设置1.大一课程a.中医基础理论b.中医诊断学c.中药学2.大二课程a.中医方剂学b.中医内科学c.针灸学3.大三课程a.中医外科学b.中医妇科学c.中医儿科学4.大四课程a.中医骨伤科学b.中医眼科学c.中医耳鼻喉科学5.大五课程a.临床实习b.毕业论文三、课程学习目标与培养方向1.理论知识的掌握2.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3.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四、中医学就业前景1.医疗机构就业2.医药企业就业3.教育与科研机构就业4.自主创业正文: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设置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方剂、临床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人才。
在大一阶段,学生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涉及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及疾病诊断和辨证论治;中药学则介绍各类中草药的性能、功效和应用。
进入大二,课程设置逐渐深入。
中医方剂学教授各种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中医内科学主要讲解内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此外,学生还将学习针灸学,掌握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和临床应用。
到了大三,课程更加专业化。
中医外科学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中医妇科学涉及妇科疾病的诊治;中医儿科学则关注儿科疾病的治疗。
大四阶段,中医骨伤科学和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将逐一展开。
中医骨伤科学主要研究骨折、脱位等骨伤疾病的治疗;中医眼科学和中医耳鼻喉科学分别关注眼科和耳鼻喉科疾病的诊治。
在大五学年,学生将进行临床实习,结合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病例,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此外,还需完成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研究。
中医系课程表全集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实用优质文档,欢迎下载)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上课地点:A代表新教学大楼,B代表北门成教楼注:本课表从2021年9月 6 日起执行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上课地点:A代表新教学大楼,B代表北门成教楼注:本课表从2021年9月 6 日起执行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上课地点:A代表新教学大楼,B代表北门成教楼注:本课表从2021年9月 6 日起执行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上课地点:A代表新教学大楼,B代表北门成教楼注:本课表从2021年9月 6 日起执行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上课地点:A代表新教学大楼,B代表北门成教楼注:本课表从2021年9月 6 日起执行课程表课程表课程表姓名:班级:课程表姓名:班级:课程表课程表课程表姓名:班级:课程表姓名:班级: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上午1 2 3 4下午567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上午1 2 3 4下午567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上午1 2 3 4下午567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上午1 2 3 4下午567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上午1234下午567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上午1234下午567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上午1234下午567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上午1234下午567久冠宝宝幼儿园总课程表。
中医学专业的大一到大五的课程安排可以大致描述如下:
大一:
* 基础课程:这一年的主要课程将包括古代汉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课程、中药学等,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 古代汉语:学习古文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对于理解中医经典文献至关重要。
* 医学基础:学习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知识,为理解中医理论提供基础。
大二:
* 中医诊断学:学习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收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 中医内科学:开始学习中医对各种疾病和症状的认识和理解。
* 针灸学:学习针灸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术。
大三:
* 临床实习:开始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临床实习,进一步理解和实践中医理论。
* 外科手术学:学习如何进行一些基本的中医外科手术,如拔罐、放血等。
* 深入的中医理论课程,如中医中药学、方剂学等。
大四:
* 继续临床实习,此时已经基本掌握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 开始学习中西医结合的内容,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疾病。
大五:
* 继续临床实习,并在最后的学期中参加毕业考试。
此时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课程,开始准备进入临床工作。
* 毕业论文和研究的课程,这可能因学校和专业的而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中医学专业的学习过程包括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
除了医学知识外,还包括了中药学、针灸、中医诊断等多方面的内容。
而且,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变得更加具体和深入。
此外,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也会影响具体的课程选择和修读顺序。
总的来说,中医学专业的学习是一个既系统又多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定向中医学课程表大一到大五定向中医学课程表(大一到大五)大一:1. 中医基础理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培养初步诊断能力。
3. 中医药学:了解中草药的基本分类、性味归经等,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用药原则。
4. 中医针灸学:学习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包括经络穴位、针刺方法等,培养基本的针灸技能。
大二:1. 中医内科学:学习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肺病、心病、肝病等。
2. 中医外科学:学习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伤科、疮疡等。
3. 中医妇科学:学习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月经不调、妇科炎症等。
4. 中医儿科学:学习中医儿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小儿感冒、消化不良等。
大三:1. 中医五官科学:学习中医五官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眼科、耳鼻喉科等。
2. 中医皮肤科学:学习中医皮肤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湿疹、痤疮等。
3. 中医肿瘤科学:学习中医肿瘤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癌症、肿瘤等。
4. 中医养生学: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等,培养养生意识。
大四:1. 中医康复学:学习中医康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按摩、推拿等,用于康复治疗各种疾病。
2. 中医心理学:了解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心理诊断、心理疏导等,培养心理健康意识。
3. 中医骨伤科学:学习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骨折、关节炎等。
4. 中医老年病学:学习中医老年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大五:1. 中医临床实习:进行临床实习,实践运用所学的中医理论和技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
2. 中医学术研究:学习中医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培养科研能力。
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表
摘要:
一、中医学概述
二、大一课程安排
三、大二课程安排
四、大三课程安排
五、大四课程安排
六、大五课程安排
七、课程总结
正文: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安排。
大一课程主要以基础课程为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以及中医养生学等。
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建立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了解中医诊断方法以及熟悉常用中药的功效和应用。
大二课程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
这些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大三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包括针灸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可以掌握针灸、推拿等治疗技术的操作方法以及骨伤科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大四课程以临床实习为主,学生将在附属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实际操作中医治疗方法,锻炼临床诊疗能力。
大五课程主要是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并进行答辩。
总之,中医学大一到大五的课程安排涵盖了理论、实践、研究等各个方面,旨在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中医学人才。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中医类专业2007级内外招(含针推)41+19人
注: 本课表从2010年9月6日起执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中医学专业2008级内外招35人
上课地点:A代表新教学大楼,B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本课表从2010年9月6日起执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注: 本课表从2010年9月 6 日起执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注: 本课表从2010年9月 6 日起执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三
大学英语I
必修4学分
正常人体解剖学
必修1、5学分
吕来清A618
正常人体解剖学实验
必修1、5学分
吕来清
心理健康(11—12
节)
(2—10周)
选修1学分
马绍斌A112
四
中医基础理论
必修5学分
陈利国A312
中医传统文化与中医(第7、11
周除外)A124
选修2学分
刘红杰
五
近代中国(外招)
张声海
必修2学分
A124
计算机基础(护
理、中医类)
必修2学分A304
齐国隆(上机在
周六下午)
基础化学(7—9)
选修3学分
刘杰A304
与08护理合班
上课地点:A代表新教学大楼,B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 本课表从2010年9月 6 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