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喷泉》
- 格式:docx
- 大小:7.32 KB
- 文档页数:3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喷泉》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气体可以压缩和膨胀的性质2.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3.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内容有趣的喷泉——气体的特性探究教学步骤一、目的意识培养(5分钟)教师先介绍本次课程实验主要内容和目的,让孩子们了解本节课的实验活动将探究气体的特性。
二、燃烧烛火的实验(10分钟)先让孩子们燃起一根蜡烛,在观察燃烧的同时,用手指按压蜡烛的烟口,比较一下按压前后烟口的变化。
引导孩子发现,烟口被压缩后产生了气体的膨胀,释放出了白色的烟雾。
三、喷水的实验(10分钟)教师在实验室中放置一个充气球,将充气球上的气阀开启,用射流水枪对气阀进行喷水,引导孩子们观察水的流动情况和充气球的变化。
通过实验,让孩子们了解到气体也能像水一样流动,同时能对周围物体产生作用力。
四、制作水枪的实验(20分钟)制作水枪这一环节,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纸杯、吸管、胶带等材料,让孩子们自行制作水枪。
制作完成后,教师在室内放置一个气球,利用制作好的水枪向气球喷水,观察气球的变化。
带着孩子探讨,为什么气球会因为被喷到水而变形呢?五、讨论探索环节(25分钟)孩子们根据实验,讨论探存气体可以压缩和膨胀的性质,同时探究一些与实验相关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气球被喷水后会变形?为什么燃烧烟口被压缩后会膨胀?通过探究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气体有压缩和膨胀的性质,并且可以了解到这种性质在日常的生活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六、总结回顾(5分钟)在探究完气体的压缩和膨胀性质后,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口述和回顾探究的内容,以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和加深记忆。
教学效果评价在本节课的实验环节中,孩子们积极探究与气体相关的实验内容,加深了对气体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课程设计,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和探究欲望,并提高了其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喷泉》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课程标准》制定,涉及教材《探索与发现》第5章“液体与力”的详细内容。
主要围绕喷泉现象展开,探讨液体在压力作用下的喷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并掌握喷泉形成的科学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喷泉现象的形成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压力与喷泉高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喷泉模型、水、色素、透明塑料瓶、气球、针、漏斗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喷泉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喷泉模型,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提问:你们知道喷泉是如何形成的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喷泉的原理,引导幼儿了解液体在压力作用下的喷射现象。
演示喷泉实验,让幼儿观察并思考。
3. 随堂练习(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进行喷泉实验。
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探讨压力与喷泉高度的关系。
4. 小结与讨论(5分钟)让幼儿分享实验心得,互相交流。
5. 拓展活动(5分钟)提问:除了液体,还有什么可以形成喷泉?引导幼儿思考并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喷泉。
六、板书设计1. 喷泉原理:液体在压力作用下喷射2. 实验结果:压力越大,喷泉高度越高3. 拓展思考:其他材料制作喷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喷泉,记录其特点,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2. 答案提示:喷泉原理、压力与喷泉高度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喷泉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高。
但在引导幼儿理解压力与喷泉高度关系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公园里的喷泉,实地观察并探讨其原理。
鼓励幼儿尝试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的喷泉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喷泉》一、教案概述•目标:通过开展科学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喷泉现象并掌握制作简易喷泉的方法。
•时间:预计活动时间为60分钟。
•资源:大水桶、吸管、饮料瓶、水、色素、气球。
•学习成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掌握喷泉现象和简易喷泉制作的知识。
二、活动步骤第一步:引入1.首先,引导幼儿回想上次关于水的活动内容,提问:“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做了什么活动吗?” “你们喜欢玩水吗?”2.引入今天的主题:“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有趣的科学活动,我们将制作自己的喷泉!你们觉得这个活动会有什么有趣的地方呢?”3.引导幼儿提出他们对喷泉的想法和猜测。
第二步:制作简易喷泉1.展示活动所需的材料,包括大水桶、吸管、饮料瓶、水、色素和气球。
2.向幼儿解释喷泉的原理,简单讲解气体的运动和压力的作用。
3.分发材料并示范制作过程:将饮料瓶装满水,加入几滴色素,用气球封住瓶口,在气球上做一个小洞,将吸管插入小洞中,再放入大水桶中,并确保瓶子底部浸入水中。
4.让幼儿按照示范的方法制作自己的喷泉。
5.观察喷泉的效果,引导幼儿观察喷泉的形状、高度和颜色,并和他们之前的猜测进行对比。
第三步:交流和总结1.引导幼儿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喷泉的制作体验。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水会从喷泉中喷出来?”、“喷泉的水柱为什么能够不断上升?”、“吸管有什么作用?”3.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4.根据幼儿的回答,简单介绍压力和气体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加深幼儿对喷泉原理的理解。
5.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科学活动《有趣的喷泉》,幼儿在观察、动手制作和思考中增长了知识。
在引入环节,我通过提问引发了幼儿对水活动的记忆,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在制作简易喷泉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实践掌握了喷泉的制作方法,并观察到了喷泉现象的发生。
在交流和总结环节,幼儿积极参与了讨论,通过互动深化了对喷泉原理的理解。
2024年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五册第十章《水的世界》,详细内容围绕“有趣的喷泉”展开。
主要学习喷泉的形成原理、不同类型的喷泉以及简单的水压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理解水压与喷泉高度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喷泉形成原理的理解,水压与喷泉高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观察不同类型的喷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喷泉模型、水、容器、水管、水泵、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喷泉模型,让学生观察喷泉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喷泉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水压与喷泉高度的关系。
(2)讲解不同类型的喷泉,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喷泉的多样性。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喷泉是如何形成的?(2)水压与喷泉高度有什么关系?4. 动手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水压下的喷泉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喷泉高度与水压的关系图。
(2)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更高、更漂亮的喷泉?六、板书设计1. 喷泉的形成原理2. 水压与喷泉高度的关系3. 不同类型的喷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独特的喷泉,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略。
2. 课后实践:与家人一起寻找身边的喷泉,观察其特点,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表现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喷泉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景观、污水处理等。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水的世界,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动手操作的实验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课后实践;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喷泉一、教学目标1.了解喷泉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增进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喷泉的制作方法和原理。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喷泉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塑料瓶、吸管、剪刀、胶带、水、色素。
2.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确保安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个喷泉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喷泉是如何工作的吗?2.制作喷泉(1)教师发放制作材料,讲解制作步骤:a.将塑料瓶剪去底部,留下瓶身和瓶盖。
b.在瓶盖上打一个小孔,插入吸管。
c.将吸管另一端剪成斜口,以便更好地吸收水。
d.用胶带将瓶身和瓶盖固定在一起,确保密封。
(2)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制作。
3.观察实验现象(2)幼儿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发现喷泉的原理。
4.分析实验结果(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吸管中的水会流动?它是如何产生喷泉效果的?5.拓展活动(1)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设计不同形状的喷泉。
(2)幼儿展示自己的设计,并相互交流心得。
(2)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观察仔细,能够发现喷泉的原理。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激发。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幼儿对实验操作不熟悉,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制作喷泉的步骤讲解与操作:教师可以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强调关键步骤,如“我们要把塑料瓶的底部剪掉,但要注意安全,可以请小朋友来帮忙递剪刀,我们一起数数,1,2,3,剪!”2.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喷泉原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观察来帮助幼儿理解,如“大家看看,水是怎么进到吸管里的?它为什么会流出来呢?”二、教学难点1.实验现象的观察与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对话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细节,例如,“现在我们慢慢倾斜瓶子,看看水是怎么动的?有没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喷泉吗?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幼儿A:“我见过喷泉,水就像雨一样喷出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味的喷泉》含反思一、教案设计目标1. 了解喷泉的基本原理和构造2. 能够察看喷泉的流动和变化3. 发觉喷泉中的气泡和水的颜色变化4. 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水的运动和喷泉带来的水汽、水滴5. 发挥幼儿的古怪心和探求欲,培育其科学探究本领和察看本领二、教学法及活动布置1. 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2. 活动布置:活动一:探究喷泉的原理1. 介绍喷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察看喷泉的水流动态,让幼儿感受水的流动和泡沫带来的气味3. 搭配图示和实物让幼儿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活动二:察看喷泉的特别效果1. 引导幼儿认真察看喷泉的水流动态,看看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变化2. 察看喷泉的光谱效果,引导幼儿发觉水的颜色变化3. 察看喷泉中的气泡变化,讨论气泡的大小、形状和运动轨迹活动三:体验喷泉的水汽和水滴1. 引导幼儿站在喷泉旁边,感受水汽和水滴的特点和运动2. 引导幼儿伸手触摸喷泉的水流和水滴,感受水的流动和凉快活动四:小组比赛——谁更高!1. 依照分组,让幼儿分别用两个样品瓶来制作本身的“喷泉”2. 竞比谁的喷泉喷得更高、更多3. 讨论喷泉的工作原理和各自制作中的不同之处三、反思本次教案选取了探究式教学法,先是通过介绍喷泉的概念,让幼儿了解到喷泉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然后引导幼儿察看、发觉和探究喷泉的流动和变化,从味道、光谱效果、气泡和水滴等方面,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感受喷泉的特别魅力和效果。
在进行“小组比赛——谁更高!”环节中,让幼儿本身动手制作本身的“喷泉”,培育幼儿实践本领和制造力,通过比赛激发幼儿古怪心。
幼儿能够在充分探究的过程中,发挥本身自动性和探求欲,并在比赛中巩固和拓展学习成果。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觉有些幼儿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活跃等问题,让老师在引导和管理上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细致的察看和引导。
此外,本教案呼吁幼儿运用肯定的科学概念和学问来发觉和对现象进行解释,对幼儿的认知程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一、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幼儿理解喷泉形成的原理,即压力差导致水的喷出。
(2)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亲身体验喷泉的形成。
2、难点(1)如何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解释压力差的概念。
(2)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幼儿的操作安全,以及引导幼儿正确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
三、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1)塑料瓶、针、吸管、水盆、水、胶水等。
(2)相关喷泉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经验准备幼儿对水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如知道水是流动的液体。
四、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1)通过播放一段美丽的喷泉视频或展示喷泉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是不是很漂亮呀?(2)引导幼儿观察喷泉的形态和特点,鼓励幼儿描述自己看到的喷泉。
师: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呢?它喷得高不高?2、探索部分(1)教师拿出一个塑料瓶,问幼儿如果在瓶身上扎几个小孔,装满水后会发生什么。
师:小朋友们猜一猜,如果老师在这个瓶子上扎几个小孔,然后装满水,会怎么样呢?(2)让幼儿进行猜测和讨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3)教师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实验现象。
师:现在老师来做这个实验,大家仔细看哦。
3、实验操作(1)为幼儿准备好实验材料,如塑料瓶、针、吸管等。
(2)逐步引导幼儿制作简单的喷泉装置。
第一步,教师示范如何用针在塑料瓶的瓶身上扎小孔。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是怎么扎小孔的,要小心不要扎到手哦。
第二步,让幼儿自己尝试扎小孔。
第三步,将吸管插入瓶中,用胶水固定。
师:我们把吸管插进去,然后用胶水粘牢,这样水就能顺着吸管喷出来啦。
(3)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瓶子装满水,观察水从小孔和吸管中喷出的现象。
4、原理讲解(1)在幼儿观察完实验现象后,教师用简单的语言讲解喷泉形成的原理。
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教案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教案1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教案1活动目标1、感知视觉暂留造成的奇妙现象。
2、在游戏中体会两种颜色相配的陀螺旋转后会产生新颜色的奇妙现象,并能认真记录。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陀螺转动时颜色的奇妙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奇妙的视觉暂留现象。
活动准备塑料陀螺(幼儿人手一个)自制彩色卡片若干实验大记录表一张幼儿实验记录表(幼儿人手一份)油画棒有关视觉暂留的几种玩具活动过程一、出示陀螺,幼儿自由探索,激发兴趣。
1、玩陀螺师:宝贝们,大家快来看看,图片上的两位小朋友在玩什么呢?他们看起来玩的很开心。
大家玩过陀螺吗?你们想不想来玩一玩呢?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呢,一会儿就让你的陀螺宝宝随着音乐一起舞蹈吧!音乐一停,陀螺宝宝的舞蹈也要暂停,他们要休息一会儿。
宝贝们听明白了吗?好,跳起来喽!(播放音乐)大家玩的开心吗?请你们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2、引出彩色卡片师:刚才老师也玩了玩,确实很好玩,可是我的陀螺宝宝说“我有点冷,我不想玩了”。
哦,原来寒冷的冬天到了,陀螺宝宝也怕冷,所以他不愿意和我玩了,不过,没关系的,侯老师给它准备了一顶好看的帽子,这样,它出来跳舞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冷了。
大家看我给陀螺宝宝选择的小帽子吧。
(出示彩色卡片,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卡片颜色)好,现在我要请它跳舞给你们看了。
(音乐开始,教师分组给幼儿展示旋转的陀螺)3、尝试第一张卡片师:有的小朋友说他也想来试一试,那我们快来试试吧,看看你们转动陀螺时能发现什么小秘密?现在请小朋友给你的陀螺宝宝戴好帽子,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试试吧!等陀螺宝宝停止跳舞以后把你发现的小秘密告诉我们。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喷泉》教案名称:有趣的喷泉教学对象:大班幼儿(3-4岁)教学目标:1. 了解喷泉的基本原理。
2. 通过观察和实践,体验喷泉的有趣与美丽。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源:关于喷泉的图片或视频。
2. 实物材料:透明塑料瓶、彩色纸、彩色笔、剪刀、易拉罐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教师出示喷泉的图片或视频,向幼儿们介绍喷泉的基本概念,并与他们进行简单的讨论。
2. 通过提问引导:喷泉是什么?喷泉是怎么喷水的?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有喷泉?实践探索:3. 分组制作喷泉: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些实物材料,如透明塑料瓶、彩色纸、剪刀、彩色笔等。
4. 教师向幼儿解释喷泉的基本原理:通过将水倒入透明塑料瓶中,然后用手指捏住瓶口,将瓶子迅速翻转,松开手指,水就会喷出来。
5. 引导幼儿们按照上述原理,利用手中的实物材料自由发挥想象力制作喷泉。
可以用彩色纸制作花朵或其他装饰物,将其粘贴在透明塑料瓶的表面,然后按照原理演示喷泉效果。
6. 每个小组完成后,让幼儿们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喷泉作品,并鼓励他们互相欣赏。
巩固拓展:7. 幼儿表演:组织幼儿们进行喷泉表演,其中一个幼儿扮演喷泉,其他幼儿装饰成漂亮的花朵,然后一起演示喷泉的原理。
8. 画画:幼儿使用彩色笔或彩色纸制作自己心中的喷泉画,可以画一幅喷泉照片,也可以画一幅想象中的喷泉。
9. 反思总结:引导幼儿们讨论今天的活动,问他们喜欢制作喷泉吗?为什么喜欢?如果让你再设计一个喷泉,你会怎么做?教学效果评价:1. 观察幼儿在制作喷泉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观察幼儿在展示和表演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价其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根据幼儿的绘画作品和讨论内容,评价幼儿对喷泉的理解程度和想象力。
教学反思:1. 活动设置的难度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活动的流程是否清晰,指导是否详细。
2024年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喷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水的故事》,详细内容围绕第三节《有趣的喷泉》开展。
通过学习,使幼儿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认识不同类型的喷泉,同时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喷泉的基本概念,掌握喷泉形成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生活中喷泉现象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的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喷泉形成原理的理解。
重点: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喷泉模型、水泵、气球、塑料瓶、水、色素、滴管、教学课件等。
学具:每组一个喷泉模型、水泵、气球、塑料瓶、水、色素、滴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喷泉,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激发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喷泉模型,讲解喷泉的形成原理,让幼儿理解水压、重力等概念。
3. 动手操作(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喷泉,观察喷泉现象,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5.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喷泉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喷泉的概念2. 喷泉形成原理3. 不同类型的喷泉4. 喷泉实验步骤5. 喷泉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喷泉现象。
答案:要求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观察身边的喷泉,记录喷泉的类型、特点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
2.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独特的喷泉。
答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设计一个创意喷泉,要求具备可操作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喷泉形成原理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喷泉,让幼儿实地感受喷泉的魅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喷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水的奥秘》第三节《有趣的喷泉》。
主要内容围绕水的喷射原理展开,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并掌握喷泉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喷泉的基本概念,知道喷泉的形成原因。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喷泉形成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观察并掌握喷泉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喷泉实验器材、水、色素、透明杯、剪刀、胶带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喷泉视频,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喷泉的形态。
(2)引导幼儿讨论:喷泉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 例题讲解(1)喷泉实验1:将色素滴入水中,用透明杯装满水,用胶带封口,用剪刀在杯底扎一个小孔,观察喷泉现象。
(2)喷泉实验2:改变小孔的大小和位置,观察喷泉的变化。
3.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进行喷泉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知识讲解(1)讲解喷泉的形成原理,引导幼儿理解水压与喷泉高度的关系。
(1)让幼儿分享实验心得,交流观察到的喷泉现象。
(2)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设计一个更高、更漂亮的喷泉?六、板书设计1. 喷泉的概念2. 喷泉的形成原因3. 喷泉实验步骤4. 喷泉与水压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独特的喷泉。
2. 答案要求:画出设计图,并简单描述喷泉的原理和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对喷泉的形成原理掌握情况,以及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实际喷泉,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喷泉的原理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
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操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喷泉》含反思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有趣的喷泉》含反思「篇一」活动目标: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大胆分享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其中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瓶子若干(盖子另放,有的有孔、有的没孔)针管、塑料袋、牙签、气球;瓶盖有大小两个孔的饮料瓶;装水的整理箱5个。
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的视频。
《high歌》音频。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提问:你见过喷泉吗?喷泉是什么样的?2、小结:小朋友在广场、公园都见过喷泉,有的向高处喷,有的喷泉是向四周喷的,有的喷泉是旋转喷的。
还有音乐喷泉,它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高变低、变长变短,还有水幕电影,喷泉的水会形成一道幕布,上面会演出电影。
这些都是人工喷泉。
3、提问:你知道喷泉的水是怎么喷出来的吗?4、小结:每个人工喷泉都有一个泵,它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美丽的喷泉。
二、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喷泉的方法。
1、观察材料,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材料可以做小喷泉?该怎么做小喷泉?2、幼儿尝试制作喷泉。
3、分享交流制作喷泉的方法。
(1)幼儿展示自制小喷泉。
(2)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刚刚做了许多小喷泉,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人做的,有的小朋友还会和别人合作。
有的小朋友用塑料袋、有的用针管、有的用气球、有的用饮料瓶,都是把水装进这些容器里,这些容器上还要有孔,给一个足够大的力,让水从小孔里喷出来,这样我们的小喷泉就做好了!三、探索孔的大小与水柱的关系。
1、观察新的材料,提问:瓶盖上有什么?如果用这个瓶盖做喷泉,大孔喷出的水柱和小孔喷出的水柱一样吗?大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小孔喷出的水柱是什么样?2、幼儿将自己的猜想记录在纸上“猜想”一栏。
大班科学公开课有趣的喷泉教案【含教学反思】1. 教学背景本教学活动适用于大班儿童,旨在通过亲手制作小型喷泉的过程,引导儿童了解简单的物理原理,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2. 教学目标在本次课程中,儿童将能够:•理解水力学和气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如何设计和制作小型的喷泉;•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3.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塑料瓶、塑料管、输液针头、玻璃球、胶带、自来水、饮料纸杯等。
•工具准备:剪刀、钳子、扳手等。
4. 教学过程4.1 热身教师向学生介绍物理原理和喷泉构成,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
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方式进行引导。
4.2 实践操作4.2.1 制作喷泉架1.取一个塑料瓶,用剪刀将瓶口切下,留下底部的圆形部分。
2.将塑料管插入圆形部分中央的小孔中,用扳手固定好。
3.将输液针头固定在塑料管末端,用胶带固定。
4.2.2 制作喷泉喷头1.取一个塑料瓶,将瓶子底部割下,留下中间宽约5~6cm的环形部分。
2.在这个环形部分留下一个小孔,把玻璃球装进去。
3.将该环形部分沿着直径方向切开,并绕到圆周上,制成一个喷泉喷头。
4.将喷头置于喷泉架上,注意和输液针头保持一定距离。
4.2.3 制作水箱1.取一个饮料纸杯,将杯口切下,留下高度约在3cm左右的圆柱形部分。
2.在圆柱形部分的正中央,用剪刀或针尖穿一个小孔。
3.将喷泉架的输液管插入该小孔内,注意不能漏水。
4.2.4 喷泉调试1.高度调节。
将水箱中的水注满,将喷头置于水箱上方,使输液针头的高度和喷泉喷头的高度相等。
查看喷泉能否正常喷出。
对于高度不合适的喷泉,需适当调整。
2.压力调节。
调整水箱的高度和喷泉喷头的尺寸,可以改变喷泉中液体的流速和喷射距离。
需要反复尝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3 教学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制作的喷泉进行总结和反思,综合考虑手工制作的过程与成功的经验,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机械观念。
5. 教学反思这堂公开课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创意和好奇心,也让我更加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自我探究的重要性。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喷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水资源》,详细内容为“有趣的喷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喷泉的基本概念,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喷泉形成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喷泉实验装置、水泵、水管、彩色纸片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喷泉实验装置,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喷泉现象,引导幼儿思考喷泉的形成原因。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喷泉的形成原理,让幼儿了解水泵、水管等组成部分的作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喷泉实验,让幼儿观察并分析喷泉现象,引导幼儿理解喷泉形成原理。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画纸、画笔等材料,让幼儿动手制作喷泉画,巩固喷泉知识。
5. 动手实践(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喷泉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喷泉2. 板书内容:(1)喷泉概念(2)喷泉形成原理(3)水泵、水管等组成部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简单的喷泉装置2. 答案:(1)准备一个透明玻璃瓶、一个气球、一根吸管、水等材料。
(2)将气球套在玻璃瓶口,用吸管将气球内的空气抽出来,使气球紧贴瓶口。
(3)向瓶内倒入水,待水满后,迅速将气球拿开,观察喷泉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进行户外喷泉观赏活动,让幼儿了解不同类型的喷泉。
(2)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制作喷泉装置,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喷泉》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大班科学教育要求,结合《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5单元“水的世界”中的第3章节“水的流动”,详细内容涉及水的喷射原理、喷泉的形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能够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喷泉现象。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喷泉形成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观察并理解喷泉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喷泉实验装置、水、色素、透明玻璃瓶、小石子、注射器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喷泉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自己见过的喷泉,激发幼儿对喷泉的兴趣。
2. 新知识探索(10分钟)教师通过喷泉实验装置进行演示,让幼儿观察水从喷泉装置中喷射出来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喷泉形成的原理。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以一个简单的喷泉实验为例,详细讲解喷泉形成的原理,并用图示表示。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喷泉实验,通过改变喷泉装置中的水位、石子数量等,观察喷泉喷射高度和形态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5. 交流分享(5分钟)每组幼儿分享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大家共同讨论喷泉形成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喷泉》2. 板书内容:喷泉形成原理图示喷泉实验观察记录表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家庭喷泉实验请幼儿回家后,利用家中的材料,设计一个简单的喷泉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答案:实验材料:透明玻璃瓶、水、色素、小石子等。
实验步骤:在玻璃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滴入色素,放入石子,观察水从石子缝隙中喷射出来的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喷泉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喷泉形成原理方面仍有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喷泉》一、教学目标1.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培养观察、思考、探索的能力。
2.学习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提高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好奇心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喷泉的形成原理2.实验操作步骤3.记录实验结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学会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2.难点: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及团队协作。
四、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验材料(水、色素、气球、注射器、塑料瓶等)、记录表。
2.学具:每人一份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导入:激发兴趣,提出问题1.1教师出示PPT,展示各种喷泉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1.2提问:你们知道喷泉是怎么形成的吗?为什么水会从中间喷出来?2.探索喷泉的形成原理2.1教师讲解喷泉的形成原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
2.2再次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喷泉呢?3.实验操作步骤3.1教师展示实验操作步骤,讲解每一步骤的注意事项。
3.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记录实验结果4.1教师出示记录表,讲解填写方法。
4.2幼儿动手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5.分享与交流5.1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成果。
5.2全体幼儿讨论:哪个组的喷泉最有趣?为什么?6.2提问:你们觉得这次实验有趣吗?学到了什么?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幼儿掌握。
2.反思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是否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3.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探索能力。
4.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七、课后作业1.家长协助幼儿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有趣现象。
2.家长引导幼儿讲述实验心得,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幼儿能掌握喷泉的形成原理,培养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知道大气压强的作用。
第一章:活动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喷泉的原理,知道大气压力的存在。
1.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物质准备:喷泉装置、水、容器、吸管等。
2.2 环境准备:安静、宽敞的教室,适当的光线和温度。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喷泉的景象,引发幼儿的兴趣。
3.2 演示:教师展示喷泉装置,向幼儿解释喷泉的原理。
3.3 实践:幼儿分组操作喷泉装置,亲身体验喷泉的产生。
3.4 探索:幼儿通过实验发现喷泉与吸管的关系,探讨大气压力的作用。
3.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喷泉的原理,强调大气压力的存在。
第四章:活动拓展4.1 观察自然界中的喷泉现象,如喷泉、水柱等。
4.2 邀请专业人士讲解喷泉的设计和建造。
4.3 组织幼儿参观公园或公共场所的喷泉,感受喷泉的美感。
第五章:活动评价5.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喷泉原理的理解程度。
5.2 收集幼儿的提问和讨论,评估他们对科学问题的思考能力。
5.3 综合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六章:活动延伸6.1 科学小游戏:设计一个与喷泉原理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6.2 艺术创作:邀请幼儿用画笔描绘他们所观察到的喷泉现象,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6.3 家园共育:向家长发放活动延伸指南,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探讨生活中的喷泉现象。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7.2 互动式教学: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7.3 情感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勇于尝试。
第八章:安全措施8.1 确保活动场地安全,无障碍物,避免幼儿在活动中受伤。
8.2 检查活动器材的安全性,确保无毒、无害、无破损。
8.3 教师需全程关注幼儿的活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喷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喷泉
一、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探究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操作感知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
3、在活动中体验发现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一样大小的瓶子、瓶盖(孔的大小相同、数量不同)、大小粗细相同的针管、水、水盆、地毯、报纸、记录表格、抹布。
2、幼儿经验准备:会玩喷泉。
知道用力大,水喷得高;用力小,水喷得低。
【大班教案/daban/】三、活动过程:
(一)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
1、提出问题:
幼儿充分体验玩"喷泉"的乐趣,并提问:"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
哪个喷得高?为什么?"
2、幼儿猜想并记录: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实验验证: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问题和发现并给以适时的支持与
帮助。
预想与对策:
(1)玩的过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问题,如喷泉的水柱总是喷
到脸上、手上,有时瓶子爱倒:帮助幼儿发现操作技巧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没有注意到要进行比较才能分辨出哪个喷泉的水柱喷得高: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指导幼儿合理的分工与合作,轮流使用操作材料,边操作边观察。
4、结果与讨论:
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关注每个幼儿的发现和感受,获得一个孔的喷泉喷得高、两个孔的喷泉喷得低的经验。
(二)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
1、提出问题:出示三个孔的喷泉,并提问:"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几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为什么?"
2、幼儿猜想: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能阐述自己的理由。
3、实验验证:(预想与对策同上)
4、结果与讨论:
知道一个孔的喷泉喷得最高、三个孔的喷泉喷得最低,并能够归纳出孔越少喷泉喷得越高、孔越多喷泉喷得越低的新经验。
(三)游戏:看谁的喷泉能喷到报纸上
(四)活动延伸:怎样才能使喷泉的水喷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