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区水库塌岸分析与探究[2]
- 格式:pdf
- 大小:195.27 KB
- 文档页数:4
水库蓄水后,水库水位变化将使库岸地质条件大大改变,库岸在库水浸泡、风浪冲击、水流侵蚀以及干湿交替作用下发生坍塌,使水库岸线后退,在水库周边波浪作用范围内形成浅滩,进而诱发库岸稳定性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水库塌岸现象。
对于山区水库而言,起主导作用的是现代地质作用,包括地形地貌特点、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
岸坡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岩土体在库水作用下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静止库水位时的浮托力,水位升降时的渗流力等因素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
实践证明,水库的塌岸绝大部分是在蓄水的一到两年内完成的,这种破坏可以认为是岸坡沿最危险滑动面滑移破坏为主体的。
在水库蓄水运行期间,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岸坡将以某种特定的变形破坏方式完成岸坡的再造演化过程,这种特定的变形破坏型式被称之为水库塌岸模式。
通过研究,水库塌岸的典型塌岸模式有如下几种:冲磨蚀型冲磨蚀型塌岸是指在库水、风浪冲刷、地表水及其它外部营力的长时间作用下,岸坡物质逐渐被冲刷、磨蚀,塌岸物质部分被岸流运走,部分在水下堆积下来,从而使岸坡坡面缓慢后退的一种库岸再造型式。
如图1所示:图1 冲磨蚀型塌岸坍塌型坍塌型指土质岸坡坡脚在库水长期作用下,基座被软化或淘蚀,岸坡上部物质失去平衡,从而造成局部下错或坍塌,而后坍塌土体被水流逐渐搬运带走的一种岸坡变形破坏模式。
该库岸再造模式具有突发性,特别容易发生在暴雨期和库水位急剧变化期。
如图2所示:图2 坍塌型塌岸崩塌型崩塌(落)型是指在陡坡型岩质岸坡中,岸坡岩体发育有不利于岩体稳定的节理裂隙时,坡体在库水、风浪冲刷、地表水和其他外部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崩塌或崩落现象。
如图3所示:图3 崩塌型塌岸滑移型滑移型是指在库水作用、降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岸坡物质沿着软弱结构面或己有的滑动面向江河发生整体滑移的库岸再造型式,即发生滑坡。
流土型流土型塌岸是指在库水涨落的情况下,岸坡土体吸水饱和后,由于土体的微膨胀性,岸坡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向下发生的塑性流动变形现象。
⽔库塌岸常⽤理论⽬录塌岸案例 (2)库区典型塌岸模式 (3)塌岸危害和影响主要 (4)影响塌岸的因素 (4)冲蚀作⽤ (5)冲蚀波⾼预测 (6)再造范围 (6)塌岸案例三门峡⽔库,下闸蓄⽔⼀年半的时间内淤积15亿吨泥沙。
三门峡到潼关全线淤积。
渭河泥沙⼀直淤积到距离西安仅30km的耿镇附近。
三门峡⼯程预计总投资13亿元,⽽⼯程结算时实际耗资共达40亿元,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这相当于40座武汉长江⼤桥的造价。
规模如此宏⼤的⽔利⽔电枢纽⼯程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其原因是⽔库淤积,⽽造成⽔库淤积的物质主要来⾃于⽔库塌岸。
由于三门峡⽔库地处黄⼟⾼原峡⾕区,蓄⽔形成河道型⽔库,以致经常发⽣塌岸,经实地观测,潼关以东发⽣塌岸长度占⽔库库岸长度的41%,每次塌落的宽度⼀般3~5m,最⼤者可达60m。
蓄⽔初期,塌岸的累计宽度⼀般为50~100m,宽者达到⼏百⽶,灵宝某地累计塌岸宽度达1500m以上。
从1960年9⽉⾄1961年12⽉,塌岸总⼟⽅量达到了1.77亿m3,合计2.5亿吨,占同期⽔库总积淤量(15.3亿吨)的16.3%,侵占有效库容的1.8%。
迫于⽆奈,只好降低⽔位,拆除15万千⽡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机组。
同时耗费惊⼈的⼈⼒物⼒财⼒打通排⽔洞,以泄泥沙。
同时,三门峡⽔库塌岸还直接破坏最肥沃的农⽥、村庄以及道路,甚⾄威胁⼈民群众的⽣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千将坪滑坡,2003-07-13凌晨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千将坪村发⽣⼤型滑坡,⽬前共造成14⼈死亡,10⼈失踪,共倒塌房屋346间,毁坏农⽥72km2,⾦属硅⼚、页岩砖⼚等4家企业全部毁灭。
滑坡还毁坏省道3km,2015km输电线路被毁坏,有22艘船舶翻沉,5艘船舶断缆⾛锚,⼴播、电⼒、国防光缆等基础设施都受到严重破坏。
直接经济损失为5375万元以上。
滑坡区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千将坪村,长江⽀流青⼲河左岸。
本区⼤地构造处于扬⼦准地台⼋⾯⼭台褶带秭归凹陷西部,构造线东西展布,断层及褶皱发育。
浅谈德州黄河岸滩坍塌水土流失与治理措施摘要:从2002年至2012年经过多次的小浪底放水调水调沙之后,山东德州黄河河务局管理范围内险工河势流向普遍上提,具体发现齐河官庄管理段程官庄险工24#坝和王庄管理段南坦险工79# 以上至大庞护滩。
自2006年7月15日截至2012年7月20日发生12处滩岸坍塌现象,嫩滩已坍塌10280余米,最大宽度52.5米,坍塌面积286.70亩。
本文在分析水土流失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关键词:因素危害治理措施经德州黄河河务局相关技术人员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就目前河势看,河势上提,溜势归槽,嫩滩坍塌状况仍将持续。
1、水土流失的两大因素1.1、自然因素: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在15o以上,有的达30o;坡长一般100—200m甚至更长。
每年每亩流失5-10吨,甚至15吨以上。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地面物质组成。
质地松软,遇水易蚀,抗蚀力很低的土壤,如黄土、粉沙壤土等是产生水土流失的对象。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稀少,土壤疏松,暴雨较多,地形破碎,产生了强烈的土壤侵蚀。
1.2、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开矿、修路、垦殖和放牧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造成了水土流失的加剧,既使得土地荒漠化,又抬高河床,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总708期第十期2020年4月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黄土高原某水库黄土湿陷性问题分析及处理建议韩桃明1金立荣2张永央1(1.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8;2.河南省山水水利工程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8)摘要:某水库位于黄土高原高山峡谷地带,场区地形狭窄,坝基岩性为土岩双层结构,上覆更新统黄土厚度大,而且具有自重湿陷性。
本文根据场区地形地貌特点和试验资料对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处理建议,为以后类似场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利;黄土高原;湿陷性黄土;换填;挤密中图分类号:U4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0)10-0072-03Analysis of Loess Collapsibility in a Reservoir on the LoessPlateau and Treatment SuggestionsHAN Taoming1JIN Lirong2ZHANG Yongyang1(1.Henan Water Conservancy Survey Co.,Ltd.,Zhengzhou Henan450008;2.Henan Shanshui Hydraulic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Co.,Ltd.,Zhengzhou Henan450008)Abstract:A reservoir is located in the high mountain valley of the Loess Plateau,the terrain of the site is narrow,the dam foundation is lithologic with a double layer of soil and rock,the overlying Pleistocene loess is thick,and has self-weight collapsibilit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llapsibility of collapsible loess according to the topography and land⁃form features of the site and the test data,and put forward treatment suggestions,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similar sites.Keywords:water conservancy;Loess Plateau;collapsible loess;replacement filling;compaction黄土高原上某水库位于黄河一级支流鄂河水系的支流柳沟下游,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养殖的小(1)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74.6km2。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黄土失陷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2. 掌握黄土失陷的实验方法及步骤。
3. 分析黄土失陷实验结果,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二、实验背景黄土是一种特有的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
由于黄土具有较大的孔隙度、较轻的密度和较高的压缩性,容易发生失陷现象。
黄土失陷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还会对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因此,研究黄土失陷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黄土、实验仪器(如实验箱、称重设备、测量工具等)。
2. 实验方法:(1)实验箱准备:将实验箱清洗干净,并在箱底铺设一层塑料薄膜,防止黄土流失。
(2)黄土准备:将采集的黄土样品进行风干、过筛,以去除杂质和有机物。
(3)实验步骤:①称取一定质量的黄土,放入实验箱中,使黄土厚度约为10cm。
②将实验箱放入实验装置中,调整实验装置至所需压力。
③启动实验装置,使黄土受到一定压力,观察并记录黄土失陷情况。
④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失陷深度、失陷速度等。
⑤重复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失陷深度:在实验压力作用下,黄土失陷深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
(2)失陷速度:实验初期,失陷速度较快;随着时间推移,失陷速度逐渐减慢。
2. 结果分析(1)黄土失陷与压力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黄土失陷与压力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压力增大,黄土失陷程度加剧。
(2)黄土失陷与时间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黄土失陷速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减慢。
这可能与黄土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和土体结构的调整有关。
(3)黄土失陷与土体性质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黄土失陷程度与土体性质密切相关。
不同性质的黄土,其失陷程度存在差异。
五、结论1. 黄土失陷与压力、时间、土体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实验结果表明,黄土失陷程度随压力增大而加剧,随时间推移逐渐减慢。
3. 本实验为实际工程提供了黄土失陷实验方法及参考数据,有助于预防和治理黄土失陷现象。
六、建议1. 在实际工程中,应充分了解黄土的性质,合理设计施工方案,以降低黄土失陷风险。
黄土地区水库岸坡变形
佚名
【期刊名称】《陕西水利水电技术》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一般所称的“黄土”,包括黄土和黄土状土两大类。
黄土状土根据粒度组成,又分为黄土状亚粘土、黄土状亚砂土和粉质粘土。
按黄土的堆积时代可分为老黄土、新黄土和新近堆积黄土。
老黄土均为黄土状土。
黄土地区是指堆积的地层主要为黄土,或黄土间夹有砂层、砂卵石层,下伏有其它地层的地区。
【总页数】5页(P36-39,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98.232
【相关文献】
1.黄土原区已成水库岸坡变形与大坝监测 [J], 王妮妮
2.黄土地区水库岸边变形 [J],
3.黄土沟壑地区水库库区土质岸坡塌滑防治研究 [J], 李砚青
4.黄土原区已成水库岸坡变形与大坝监测 [J], 王妮妮
5.鲸鱼沟水库蓄水对泥岩-黄土岸坡稳定性的影响评价 [J], 曹博;鲁博;于前伟;葛书磊;秦二乐;李同录;李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库蓄水后,水库水位变化将使库岸地质条件大大改变,库岸在库水浸泡、风浪冲击、水流侵蚀以及干湿交替作用下发生坍塌,使水库岸线后退,在水库周边波浪作用范围内形成浅滩,进而诱发库岸稳定性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水库塌岸现象。
对于山区水库而言,起主导作用的是现代地质作用,包括地形地貌特点、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
岸坡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岩土体在库水作用下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静止库水位时的浮托力,水位升降时的渗流力等因素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
实践证明,水库的塌岸绝大部分是在蓄水的一到两年内完成的,这种破坏可以认为是岸坡沿最危险滑动面滑移破坏为主体的。
在水库蓄水运行期间,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岸坡将以某种特定的变形破坏方式完成岸坡的再造演化过程,这种特定的变形破坏型式被称之为水库塌岸模式。
通过研究,水库塌岸的典型塌岸模式有如下几种:冲磨蚀型冲磨蚀型塌岸是指在库水、风浪冲刷、地表水及其它外部营力的长时间作用下,岸坡物质逐渐被冲刷、磨蚀,塌岸物质部分被岸流运走,部分在水下堆积下来,从而使岸坡坡面缓慢后退的一种库岸再造型式。
如图1所示:图1 冲磨蚀型塌岸坍塌型坍塌型指土质岸坡坡脚在库水长期作用下,基座被软化或淘蚀,岸坡上部物质失去平衡,从而造成局部下错或坍塌,而后坍塌土体被水流逐渐搬运带走的一种岸坡变形破坏模式。
该库岸再造模式具有突发性,特别容易发生在暴雨期和库水位急剧变化期。
如图2所示:图2 坍塌型塌岸崩塌型崩塌(落)型是指在陡坡型岩质岸坡中,岸坡岩体发育有不利于岩体稳定的节理裂隙时,坡体在库水、风浪冲刷、地表水和其他外部营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崩塌或崩落现象。
如图3所示:图3 崩塌型塌岸滑移型滑移型是指在库水作用、降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岸坡物质沿着软弱结构面或己有的滑动面向江河发生整体滑移的库岸再造型式,即发生滑坡。
流土型流土型塌岸是指在库水涨落的情况下,岸坡土体吸水饱和后,由于土体的微膨胀性,岸坡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向下发生的塑性流动变形现象。
黄土坡滑坡区临江崩滑体塌岸预测与防治
王立朝;胡瑞林;张作辰;张鸿儒
【期刊名称】《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3(13)10
【摘要】由于地质条件较差 ,黄土坡滑坡区临江崩滑堆积体曾发生多次小规模的滑塌 ,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在三峡库区蓄水后 ,影响库岸稳定的不利因素增加 ,如果临江崩滑堆积体得不到及时治理 ,一旦滑塌 ,后果将十分严重 ,崩滑体塌岸可能会影响到黄土坡滑坡区的整体稳定。
为此 ,笔者根据塌岸成因的探讨 ,重点分析了塌岸的形成机制。
【总页数】4页(P52-55)
【关键词】黄土坡;滑坡区;塌岸;崩滑体;地震;防治
【作者】王立朝;胡瑞林;张作辰;张鸿儒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调查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6
【相关文献】
1.黄土坡滑坡区临江1号崩滑体深部与地表变形关系探讨 [J], 高超;李才华
2.注浆法处理黄土坡滑坡临江崩滑堆积体深层滑移 [J], 彭正华;焦向阳;石长柏;郑俊杰
3.黄土坡滑坡区崩滑堆积体土层锚杆的施工技术 [J], 刘健;易万元;祁志强
4.黄土坡临江1号滑坡体滑带土残余强度试验研究 [J], 张笛;滕伟福;安琪
5.黄土坡滑坡区临江崩滑堆积体深层稳定性探讨 [J], 杨世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北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摘要: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发育,沟壑纵横,地形切割强烈,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特殊的地形、地貌及人类工程活动,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调查及资料分析,综合研究区域内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对防灾减灾,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陕北地区,黄土高原,地质灾害,滑坡,崩塌,防治对策引言地质灾害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地质灾害亦呈上升趋势,陕北黄土高原是我国典型的地质环境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其中以滑坡、崩塌灾害最为突出,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1-2]。
以往工作成果尤其是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工作程度相对滞后,已不能满足当地防灾减灾的需要,因此需要对该区的地质灾害成因和防止措施进行总结分析。
一、区域概况陕北北部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吕梁山南端的边缘地带,行政隶属于延安市、榆林市地区,境内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砂、泥岩互层,晚更新世上更新统黄土和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在中生代三叠系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侏罗系及新生界红土和黄土层,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造成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
该区域地质灾害发育频繁;其中滑坡灾害与地层岩性有直接关系,崩塌发生的位置多分布在公路两侧和村庄房屋附近,这两类地质灾害都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二、地质灾害种类特征(一)地质灾害类型本文中陕北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指的是引起灾害或具有潜在危害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类。
1.滑坡按照物质组成、滑体厚度、滑体体积、运动形式、发生原因、稳定状态、发生年代等方面分类,区内滑坡主要是由前缘牵引作用下,在自然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浅层小型土质滑坡,大部分滑坡处在基本稳定状态、其次为不稳定。
1.崩塌按照物质组成、崩塌体体积、稳定性等方面对崩塌进行了分类。
水库蓄水塌岸~库岸再造剖析郭雅丽【摘要】风积黄土层在自然界中普遍分布,由于其多孔性物理特点,水库建成蓄水后,黄土段库岸自然条件将会发生急剧变化,库水位变化范围内的土体将因浸湿而处于饱和状态,抗剪强度将会大幅下降,加之周期性的水位抬升、消落及波浪作用,岸坡被掏刷、磨蚀、搬运而产生变形,形成坍岸;从而引起水库的库岸轮廓线发生变化,形成库岸再造.根据库区两岸黄土层的特征,对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渗透变形、冻胀及在平面及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结合坍塌土体预算进而评价蓄水塌岸对工程的影响.【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黄土层;工程特性;塌岸分析;库岸再造【作者】郭雅丽【作者单位】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 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21.21 工程概况AKX水库工程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瑙阿巴提塔吉克乡境内,坝址位于AKX河与康阿孜河汇合口上游约3km,距塔吉克乡政府2km,距县城81km。
水库区正常蓄水位线大部分位于Ⅱ~Ⅳ级阶地上,阶地地形平缓,Ⅳ级阶地后缘岸坡坡度25°~36°,局部陡立。
阶地及Ⅳ级阶地后缘坡脚,地表堆积厚层的风积黄土,仅局部为基岩。
水库建成蓄水后,黄土段库岸自然条件将会发生急剧变化,库水位变化范围内的土体因浸湿而处于饱和状态,抗剪强度将大幅下降,加之周期性的水位抬升、消落及波浪作用,岸坡被掏刷、磨蚀、搬运而产生变形,形成坍岸,从而引起水库的库岸轮廓线发生变化,形成库岸再造。
因此,查明库区各级阶地面、阶地后缘广泛分布厚层风积黄土层[1]主要存在物理力学性质、地震液化和渗透变形等工程特性,评价其对工程的影响势在必行。
2 黄土层的工程特性[2-3]2.1 物理力学特征结合库区迴水淹没区黄土层分布广泛,厚度大、土质均一,结构中密的特性,现场进行了系统的年代样品的采集与分析工作:黄土层天然状态下含水率3.56%,干密度1.28g/cm3,黏聚力C=16.1kPa,φ=25.5°,饱和状态下黏聚力C=10.0kPa,φ=23°,饱和压缩模量6.2MPa,压缩系数0.35MPa-1,属中压缩性土,渗透系数为5.2×10-4cm/s,属中等透水层,湿陷性系数0.016~0.041,具轻微或中等湿陷性。
浅析黄土高原地区滑坡诱发因素与防治措施摘要:作为黄土高原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滑坡造成人员伤亡之频繁、经济损失之大,使得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的诱发因素与防治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文章从自然诱发因素与人为诱发因素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着重分析降水、人类开挖堆载对滑坡的影响,提出合理选址、防水排水、以及加强灾害风险管理等防治措施。
关键词:黄土滑坡,诱发因素,防治措施0 引言黄土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2000米。
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
滑坡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受其内在因素包括地层结构、地形地貌、地下水控制,在外在因素例如地震、降水、河流侵蚀及人类工程活动等的诱发下发生。
本文在收集大量已有滑坡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滑坡诱因进行总结,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类,自然因素有地震、河流及沟谷侵蚀、降水及冻融等;人为因素主要为人类工程活动,包含农田灌溉、堆载与开挖、水库蓄水等[1]。
其中,降水与开挖为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也是多年来国内众多工程地质学专家、学者及滑坡灾害防治专家的研究重点[2]。
1 黄土滑坡的诱发因素1.1.自然诱发因素滑坡的自然诱发因素有地震[3]、河流及沟谷侵蚀、降水及冻融等,其中水是黄土滑坡最重要的诱发因素,对天然斜坡的不利作用主要包括地表水下渗、地下水水位上升,河流侧蚀、降水下渗等。
本文从降水因素入手进行分析。
根据调查,历时相对短、强度高的降水,在坡体无明显渗水通道时,对浅层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影响大,易引发浅层滑坡;而坡体发育卸荷裂缝、落水洞等良好的渗水通道时,在高强度降水的情况下,雨水会沿裂缝、落水洞集中灌入,到达坡体深部,触发较大规模的滑坡;当降水强度低、历时长时,水分亦能逐渐缓慢地迁移到坡体深部,引发较大规模滑坡。
降水通过渗入黄土而影响其稳定性,黄土的渗透性低,通过试验测定土样不同方向渗透系数[4],可见黄土在竖直方向的渗透系数高于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一般为10-3-10-4cm/s,水平方向为10-5-10-6 cm/s。
山西某水库黄土岸坡的塌岸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作者:孙辉来源:《新疆农垦科技》 2016年第5期山西某水库黄土岸坡的塌岸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孙辉(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塌岸是影响黄土地区水库的重要问题之一。
库岸土体湿度的变化导致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改变,影响库岸稳定性,造成水库塌岸,水库塌岸导致沿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因此必须对其作出预测,定量估计塌岸宽度。
本文分析黄土地区水库塌岸的影响因素,并通过采用卡丘金法对水库塌岸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水库塌岸;黄土地区;影响因素;预测方法1水库塌岸的发展过程水库蓄水后,水位的变化将使土质岸坡发生坍塌破坏现象,又称水库边坡再造,在黄土地区是水库的重要环境地质问题[1-2]。
在这个过程中,库水改变了库岸土质的含水量,使容重加大、抗剪强度降低,引起土体软化、崩解以至坍滑。
又因水面展宽后,风浪增大,库岸在波浪的侵蚀、冲击和淘刷作用下,下部土体被淘空,上部土体失去支撑而塌落,岸线随之后移。
塌滑物经水流搬运、分选后形成浅滩。
在水和波浪的不断作用下,库岸破坏继续发生,岸线不断后移,浅滩逐渐增大,直到水上岸壁与水下浅滩达到相对平衡时,库岸才趋于稳定[3]。
2水库区地形地貌及黄土特征河谷两岸为梁状黄土丘陵地貌,梁间主要发育若干条冲沟,切割深度40 ~ 100 m,冲沟沟壁陡峭,呈“V”字型。
两岸黄土梁多为宽梁,顶部坡度较小,向两侧冲沟和河谷缓倾,向两侧随高程增加逐渐变窄。
黄土梁前缘冲沟林立,长度较短,呈梳状分布。
工程区黄土大面积分布,黄土分布往往不受地势高低限制,具有坡向性,产状往往与原始地形吻合,与下伏基岩呈假整合接触。
库区黄土分为2层,上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黄土(Q3m),下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黄土(Q2l)。
马兰黄土呈灰黄色或浅棕黄色,结构疏松,孔隙发育,垂直节理发育。
离石黄土多呈浅红色或红色,夹若干层古土壤,结构较密实。
华北自然资源I论文n7ZHuabei Natural Resources u J 黄土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研究李武(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山西太原030024)摘要:崩塌、滑坡是黄土地区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损失最大的地质灾害。
文章介绍了黄土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内容及其方法,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监测中图分类号:P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487(2019)03-73-21引言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我国黄土高原又是世界上黄土最为发育的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尤其是第四纪晚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新构造运动在黄土主要分布区表现强烈,不但使原有黄土地貌发生差异性升降而形成大量高陡斜坡,而且在活动中产生的构造节理及裂缝等破坏了黄土的结构完整性。
由于黄土是具有水敏性的特殊土,具有结构疏松、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和特有的二元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的特点,导致黄土地区的滑坡、崩塌灾害非常发育。
多年来,人们对于黄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措施,其内容无外乎体现“防”和“治”2个方面。
“治”是指对己判明且处于变形中的崩塌、滑坡或己发生的崩塌、滑坡釆取治理措施(如削坡减重、堆载阻滑、修筑支挡工程等),力求消除灾害发生或造成损失的一种方法。
然而,地质灾害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对于那些己判明但尚未产生而极有可能产生崩塌、滑坡和剥坠落的潜在不稳定边坡,需要釆取一定措施,以减轻或消除灾害损失,这就是“防”。
与“治”相比,“防”属于一种主动釆取的措施,其目的在于力争减小灾害损失,其方法简单且费用低,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地质灾害监测的一般方法确定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边界条件、规模、险情等相关信息,从而为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以及工程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必须对崩塌、滑坡的成灾条件进行分析,及时掌握此类地质灾害及隐患点的相关信息,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变形监测、应力监测和地下水监测3个方面",边坡工程监测项目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