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鲫疱疹病毒病在静海地区流行及诊治情况
- 格式:pdf
- 大小:887.27 KB
- 文档页数:2
云南鲤鱼暴发性传染病——鲤鱼疱疹病毒病
吴维吉;陈保立
【期刊名称】《内陆水产》
【年(卷),期】2009()8
【摘要】今年5月中下旬以来,云南地区养殖的鲤鱼(建鲤)大面积暴发以烂鳃
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该病发病速度快,死亡量大,治疗困难,给当地鲤鱼养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以下为一具体病例。
曲靖麒麟区一主养草、鲤(建鲤)池塘,有少量鲫鱼与花白鲢混养,面积12亩,水深1.7m,草鱼、鲤鱼各1万尾左右,规格约250-500g。
2009年6月5日开始发病,鲤鱼在水面下10cm左右慢游,活力差,不吃料,并于当天开始死亡,死亡3条;主要症状为皮肤粘液增多,头
部皮肤及眼眶凹陷,鳃部粘液增多,严重的烂鳃发白。
解剖发现肾脏肿大,
【总页数】2页(P37-38)
【关键词】鲤鱼养殖;云南地区;暴发性传染病;疱疹病毒病;发病速度;皮肤粘液;传染
性疾病;经济损失
【作者】吴维吉;陈保立
【作者单位】厦门利洋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43.116;S947.1
【相关文献】
1.鲤鱼疱疹病毒病的防控技术 [J], 朱日同
2.浅析鲤鱼疱疹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J], 刘广丰;陈立贵
3.鲤鱼夏花鱼种疱疹病毒病的防治 [J], 张克利
4.鲤鱼疱疹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控 [J], 杨移斌
5.鲤鱼Ⅲ型鲤疱疹病毒病简述 [J], 刘建平;周井祥;王好;袁海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几年来我国养殖鲤鱼的锦鲤疱疹病毒病危害十分严重,全国主要鲤鱼养殖地区都有流行,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到小型湖泊养殖等各种养殖模式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
由于对该病的宣传力度不够,绝大多数鲤鱼养殖业者和基层鱼病防控单位甚至还不知道有这种疾病或知之甚少,鲤鱼患该病后错误地当成细菌性烂鳃病、鳃霉病和肠炎病来治疗,结果是越治疗死亡越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
本文将该病在国内的流行特点、现场初步诊断和防控方法做一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鲤鱼患锦鲤疱疹病毒病的主要症状发病前和发病前期池鱼常常有几天“暴食”的现象,就是特别能吃,发病死鱼的同时吃料很凶,渔民称“该吃的吃、该死的死”。
但发病严重塘吃食不好。
病鱼在水面停滞或漫游,有的体色严重发黑、在池塘边缘少量聚堆、停滞,渔民称“散边”。
发病后期鱼体色暗淡、灰白色,中后期体表出现花斑,特别是无鳞的框镜鲤在水中明显,有鳞的鲤鱼不明显。
小部分体表呈不规则的块状出血,之后逐渐连成一片,成大面积出血,小部分框鲤、锦鲤都有这种症状。
把病鱼捕捞上来检查,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就是“缩头”,渔民也叫“骷髅头”、“眍䁖眼”,就是眼睛内陷。
有的鱼不明显。
检查鳃部,鳃丝呈局部性溃烂,与养殖鲤鱼常见的细菌性烂鳃呈大面积浅表溃烂不同。
不烂处的鳃丝外观正常,并挂泥,养殖户称“花鳃”或“黑鳃”。
解剖典型病鱼见脾脏肿大,发黑;肾脏肿大,像含水;肝脏颜色鲜艳,出血或是淤血。
很大一部分发病鱼肠道内壁呈均匀的大面积出血,肠内有黄色脓状物。
有的病鱼只有肠道发红的单一症状,没有其他症状,以全鳞鲤鱼为多和不在适宜水温发病时为多,有时又同时有其他症状。
具体图见彩中插2。
二、鲤鱼锦鲤疱疹病毒病的流行特点锦鲤疱疹病毒病的发病适宜水温约18~30℃,在辽宁每年有两个发病阶段,一是6月初至7月末,大约2个月;二是约8月25日-9月30日。
每当夏初雨水多、长期低温的年份,水温长期处在鱼类发病适温,发病更严重。
当7月末水温超过30℃,不论是发病初期,还是发病高峰期的池塘死亡量马上大幅度下降,很快自愈,停止死亡。
2018.4在的技术手段是可以定性、定量检测的,无论是养殖水体、底泥等环境中的病原,还是养殖动物组织中的病原。
我们需要定量监测,因为病原生物也是健康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简单定性发现了病原而据此判断其就是致病病原是不科学的,防治过程中也不能一味抱着将病原生物杀灭干净、以营造无病原的养殖环境,这不仅不现实,且这种无病原的养殖生境未必是健康的。
绒螯蟹肝胞虫早在2007年就被王文老师发现并鉴定,但河蟹养殖直到2015年才出现了“水瘪子”的暴发,且绒螯蟹肝胞虫在入侵英国的河蟹中也被检出,但迄今未报道“水瘪子”,这也能部分说明绒螯蟹微孢子虫的感染并不是“水瘪子”发生的元凶。
当然,本文发现的绒螯蟹肝胞虫与河蟹“水瘪子”不相关,离“水瘪子”的防控还有很大的距离,仅仅为“水瘪子”再次出现时的防控对策研究时排除了一个可能而已。
鲤鱼是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年产量最高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由于锦鲤的进出口及鲤鱼的国际贸易,目前锦鲤疱疹病毒病已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严重威胁鲤和锦鲤产业发展。
我国养鲤业同样深受该病困扰。
本文对锦鲤疱疹病毒的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进行整理,以期为有效鉴定锦鲤疱疹病毒病并及时控制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一、锦鲤疱疹病毒(KHV)简要介绍1.病原学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rpesvi-rus disease,KHVD)是由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 ,KHV,又称鲤疱疹病毒3型CyHV-3)引起的一种恶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80%~100%。
KHV 为线形双股DNA 病毒,分子量大小为295kb,有囊膜,与其同科的斑点叉尾 病毒(CCV)、鲤鱼痘疱疹病毒(CHV)之间有免疫交叉反应。
已经确定了来自不同地理位置的四种CyHV-3毒株的完整DNA 序列:以色列(CyHV-3I)、日本(CyHV-3J)、美国(CyHV-3U)和中国(CyHV-3GZ11)四种基因型。
鲤鱼疱疹病毒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近几年来在四川及周边地区,发生鲤鱼暴发性死亡,经过对多口池塘走访,确诊为鲤鱼急性鳃坏死,由于不少技术员和渔民从未见过该病,按照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烂鳃来治疗,造成更大的损失,笔者现将4年来的经历和经验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一、病原锦鲤疱疹病毒(疱疹病毒Ⅲ型)。
二、流行病学该病最早发现在北方地区,目前多省都见报道,最适水温23--27℃,其发病水温24--28℃,当水温超过30℃不在发病。
三、病症刚开始发病,池塘出现鲤鱼零星死亡,未见任何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有些塘套养有叉尾鮰,鱼死后,鳃被叉尾鮰吃掉,更不容易被发现,有些药店和养殖户以为是寄生虫或细菌性引起,使用杀虫剂消毒剂后出现大量死亡,当发现池塘进水口和浅水处有鲤鱼慢游时,就开始暴发死亡,鱼种塘从发病2—3天死亡率可达80%以上,发病急,死亡量大,具有专一性,只危害鲤鱼和锦鲤,同塘的其他品种均不发病,病鱼眼球凹陷,头部萎缩,头和背部发黑,尤其头部最明显,体表无其它病症,发病初期,鳃部粘液增多,和正常鳃没多大区别,眼睛凹陷也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眼睛凹陷明显,鳃片局部坏死呈白色,多在鳃丝根部和最里层的鳃片上,要仔细观察,解剖鱼,多有脂肪肝,肝脏有出血点,肠道发红。
病鱼的头和背部发黑病鱼眼球凹陷,头部萎缩,发病初期,鳃部粘液增多,和正常鳃没多大区别,眼睛凹陷也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眼睛凹陷明显,鳃片局部坏死呈白色,多在鳃丝根部和最里层的鳃片上,要仔细观察,解剖鱼,多有脂肪肝,肝脏有出血点,肠道发红。
鳃片局部坏死呈白色,多在鳃丝根部和最里层的鳃片上四、发病原因高密度饲养,并长期大量投喂高蛋白饲料,导致鱼生长过快,免疫低下,体质差;同时水质长期处于不良状态,尤其是亚硝酸盐长期超标的池塘更容易发病。
五、预防1、定期用肥水救星和池底救星调节水质,使水保持良好状态,2、合理使用增氧机,特别是晴天中午一定要坚持开机2-3小时,减少底部氧债,3、合理投放鱼种的数量,和使用饲料,不能盲目追求生长速度,4、定期内服板黄散保肝排毒,提高鱼的免疫力。
鲤鱼痘疮病诊断及防治技术在鱼类病害中鲤鱼痘疮病(病毒性)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在生产中很少被报导,2006年春季先后在济宁地区范围内出现,造成大批量鲤鱼种死亡,造成经济上重大损失。
针对以上病情,我们积极应对采取各种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鲤鱼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
主要危害一、二龄鲤鱼鱼种。
一般流行季节在秋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5℃以下易发病。
在发病期间同池其它鱼类都不感染。
病鱼在发病初期,病鱼的皮肤表面出现许多乳白色的小斑点,并覆盖有一层白色粘液,随病情的发展,白包斑点的数目逐渐增多和扩大,以至蔓延至全身,患病部位表皮逐渐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增生物可高出体表1-2毫米,其表面光滑,后来变为粗糙。
“增生物”如占据鱼体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对脊椎骨的生长,损害严重,出现骨软化,同时病鱼消瘦,游动迟缓,造成鱼类大批死亡。
参考阅读:痘疮病的防治预防:1、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以控制有病原的水体。
2、隔离病鱼,严禁把有病的鲤鱼运到其它鱼场或水体中去饲养;不能把病鱼作亲鱼使用。
3、做好越冬池和越冬鲤鱼种消毒工作,注意调节好水体的ph值,使之保持在8左右。
病症:由一种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早期病鱼体表出现白色斑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
由乳白色逐渐变为石蜡状,长到一定程度后会自然脱落,但又会重新长出。
当“增生物”不多时,对鱼危害不大,当蔓延到鱼体的大部分时,就会使鱼消瘦,并影响亲鲤的性腺发育。
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泼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2、将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转愈。
3、将病鱼放在含氧量较高的清水中(流动的水体更好),体表“增生物”可逐渐自行脱落而痊愈。
4、每50公斤饲料加诺复沙星100克配制成药饵连喂5天,同时全池泼洒0.5ppm溴氧海因,每天一次,2天为一疗程。
鲤.鲫疱疹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畜牧渔业论文鲤.鲫疱疹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洪徐鹏(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1306)2012年夏初在江苏省盐城银鲫养殖区大规模爆发“大红鳃”和“鳃出血”病症导致全池鲫鱼、鲤鱼在一周内全部漂塘,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
经过回感实验以及病原检测确定病原为鲫疱疹病毒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Ⅱ)。
经过查阅报道,每年在全国各大鲤、鲫养殖区均有疱疹病毒病疫情发生,本文将系统介绍疱疹病毒病以及诊断与防治,希冀为养殖户有所帮助。
1病原鲤、鲫疱疹病毒病的病原分别是鲤疱疹病毒Ⅲ型(CyHV-Ⅲ)和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Ⅱ),暂列为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鲤疱疹病毒属(Cyprinid Herpesvirus)。
鲤疱疹病毒Ⅲ型(CyHV-Ⅲ)又称锦鲤疱疹病毒,鲤疱疹病毒属还有鲤痘疮病毒(鲤疱疹病毒Ⅰ型,CyHV-Ⅰ)和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Ⅱ)。
鲤疱疹病毒病的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Ⅲ型(CyHV-Ⅲ),是一种具有成熟的病毒颗粒的球状病毒,有囊膜,直径约170~230 nm。
该病毒的核衣壳为对称十面体,直径为100~110 nm,该病毒由31种病毒多肽组成,遗传物质为双链DNA,CyHV-Ⅲ的基因组大小约为277 kb。
鲫疱疹病毒病的病原暂确定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HV-Ⅱ),该病毒的核衣壳呈六角形或球形,直径为100~110 nm,有囊膜,病毒粒子呈椭圆形,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00 nm。
CyHV-Ⅱ与另外两种鲤科鱼类的病毒:CyHV-I 和CyHV-Ⅲ,关系十分接近。
由于对该病毒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基因组大小及病毒多肽组成尚不明确。
2流行学特点鲤疱疹病毒Ⅲ型(CyHV-Ⅲ)仅仅感染锦鲤、鲤鱼和剃刀鱼(Solenostomus paradoxus)。
其鱼苗、幼鱼、成鱼,均可感染。
CyHV-Ⅲ的发病最适温度是23~28 ℃(低于18 ℃,高于30 ℃不会引起死亡)。
三、分析与结论由于海水小瓜虫的治疗难度大,研究深入到利用分子手段了解小瓜虫的分子表达及发病过程中鱼体的基因选择性表达情况和超微结构研究。
利用分子手段,中药及其提取物、重金属药品、品种选育等对抗小瓜虫病的方法也在探索中。
本实验中,使用水产药品“瓜虫净”进行拌料投喂用药,实验组1和空白组1鱼体表小瓜虫较少,其余4组鱼体表小瓜虫数量较多。
实验进行1天后实验组1和实验组2鱼体表小瓜虫减少较多,仅剩余零星白点,鳃部白点也明显减少,实验组3减少不明显。
但是实验组3鱼的死亡数量较多,且摄食量较少。
整体来说好转的鱼比例不大,这可能是大多数鱼摄食量小,导致药效不能充分进入鱼体内产生作用。
实验进行两天以后所有实验组鱼体表及鳃部的小瓜虫数量均明显减少,所有实验组鱼摄食量均有所增加。
整体来说好转的卵形鲳鲹比例增加,小瓜虫数量下降明显。
实验进行3天以后(实验结束),卵形鲳鲹表皮和鳃部的小瓜虫数量均显著下降(P<0.05),死亡数量降低,好转的鱼比例再次增加。
由于台风“山竹”登陆,实验进行3天即停止。
“山竹”过境对铁山港海域的养殖区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台风没有直击,而是外围扫过,所以风浪不大,但是海区的换水量大幅度增加,对小瓜虫疫情减轻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通过台风过后的后续跟踪调查发现,小瓜虫的数量明显下降,鱼吃料量增加,卵形鲳鲹死亡数量减少。
2019年是天津市静海区鲫鱼病害频发的一年,继2018年本区鲫鱼出血病小规模零星发作之后,2019年几乎所有鲫鱼养殖户受到了影响,病害来势汹汹,逐渐由南方蔓延至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等主要鲫鱼养殖区域,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危害。
面对养殖户大批死鱼甚至全军覆没的局面,在整个养殖季节,笔者对静海区水产养殖集中的团泊、杨成庄、大丰堆等乡镇摸排、走访、了解、诊治鲫鱼病害的过程中,深感此病难以应对,真正是无药可医,有药不敢治。
笔者通过一年来诊治鳃出血病的案例,研究分析如下,供广大水产从业者借鉴。
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pesvirus disease,简称KHVD)是由疱疹病毒(KH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毒仅感染鲤和锦鲤,不论鱼苗、幼鱼还是成鱼,都会感染KHV,死亡率高达80%~100%。
一、发病情况近几年来,锦鲤疱疹病毒病在广东锦鲤养殖池塘高发,死亡率高。
广东顺德、南海、中山、东莞的锦鲤养殖池塘都有发病。
笔者去池塘边诊断,接到很多电话反映池塘锦鲤发病快,死亡量大,疑似锦鲤疱疹病毒病。
许多锦鲤爱好者从市场购回的锦鲤,很快发生死亡,反映的症状也是全身出血,疑似锦鲤疱疹病毒病。
上述事例,可见该病大量发生。
许多锦鲤养殖者不认识该病,当作普通细菌病治疗,锦鲤大量死亡,局部地区干脆称为“锦鲤鱼瘟”,认为得了此病没得救,实际上很多锦鲤是可以救的,可以挽回损失。
为了帮助锦鲤养殖户和爱好者预防及更好地治疗该病,避免损失,根据近几年锦鲤疱疹病毒病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总结如下。
二、鱼类病毒病的特点病毒具有化学性和生物性,鱼类病毒病有以下特点:1.挑肥拣瘦:病毒在鱼类寄生时,很会选择寄主,常挑长得快、长得肥大的鱼寄生,因为又肥又大的鱼和瘦小的鱼相比较而言是更好的培养基。
病毒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能量系统、转录系统等来复制大量的病毒,好的培养基可以使病毒单位时间内复制更多病毒。
病毒病发作后,往往肥大的鱼先死,剩下的是又小又瘦的鱼,这些鱼往往还是畸形的(如脊椎弯曲、尾部畸形)。
2.具有严格的发病温度范围:病毒病对温度范围要求非常高,发病高峰在水温25℃左右,如果水温突然升到35℃,并维持24小时,可能很多病症就全部消失;水温突然降到15℃,并维持24小时,很多病毒病症状也会消失,死亡量大幅减少。
病毒病的治疗一定要看天气,留意天气变化情况。
3.病毒增殖器官和效应器官可能不一样:鱼类病毒病的病毒增殖器官常是肾脏和脾脏,但效应器官往往是皮肤、肝脏等,观察鱼类病毒病一定要看脾脏和肾脏。
三、如何简单判断锦鲤疱疹病毒病需要说明的是临床表现症状和病程有很大的关系,处于病程不同时期,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有差异性。
鲤鱼疱疹病毒病的防治方法鲤鱼疱疹病毒病是20世纪末被确诊的一种疾病,现已流行于世界各地。
最近几年在我国主要鲤鱼养殖区域都有流行,并呈逐年暴发流行的趋势,网箱、池塘等各种养殖模式都呈现处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成为养殖户的心腹大患。
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够,绝大多数从业者对此病了解不够,很多按细菌性烂鳃等病处理,结果造成越治越死,经济损失极具增加的情况。
一、病原病原是锦鲤疱疹病毒,暂列为疱疹病毒科,鲤疱疹病毒属。
又称鲤疱疹病毒Ⅲ型,与鲤痘疮病毒(鲤疱疹病毒Ⅰ型),和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鲤疱疹病毒Ⅱ)同属。
二、流行情况疱疹病毒病在辽宁地区每年有2个主要发病阶段,一是春夏交接(6月初到7月末)期。
雨水多、长期低温的时候发病比较重。
水温渐渐升高到30℃的时候,鱼病可逐渐缓解至痊愈。
二是夏秋转换(8月末到9月末)期,水温逐步下降时。
发病水温在18-28℃,以23-28℃最为严重。
该病传染性很强,鱼种、渔具及水源都会造成传染。
往往一个地区发病,整个区域难于幸免,呈现出快速蔓延的趋势和流行特点。
三、症状病鱼体质瘦弱,体表粘液增多,眼睛及头部上方凹陷,俗称“骷髅头”,有的鱼不明显。
鳃丝局部腐烂。
解剖内脏,肝脏有失血或出血现象,大部分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症状。
胆和肾脏肿大,部分胆囊有充血现象,肠道发炎红肿。
发病前有“暴食”现象,后期体表有花斑出现,框镜更明显。
四、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但要区分开和细菌性烂鳃的区别,细菌性烂鳃不会眼球突出或凹陷,从表层开始腐烂,呈现大面积浅表腐烂。
疱疹病毒从里层鳃片向外层腐烂,且不烂处鳃丝正常。
五、防治该病属于病毒型疾病无特效药。
注重预防。
1.首先彻底清塘清除过多淤泥,清除隐患。
2.不在疫病区购买鱼苗、鱼种。
3.发病期谨慎注水,不注入发病区域外源水。
4.死鱼深埋处理,不要随意丢弃,发病池水高浓度消毒后数日后外排。
5.网具隔离,避免共用。
6.投喂期间要严格控制投饵率,以免肝胆负荷过大,破坏解毒、消化和免疫功能。
锦鲤疾病之疱疹病毒病治疗方案!
这是一种令锦鲤养殖业者闻之色变的“瘟疫”,近10年来,每年给世界锦鲤产业造成过亿元的损失。
《病原》鲤疱疹病毒( KHV),一种DNA病毒。
《症状》体表有溃疡,皮肤黏膜被破坏而失去光泽,局部皮下充血,鳍膜不同程度糜烂,末梢鳍丝裸露,鳃组织局部坏死,常见鳃部有火柴头大小的脓样坏死物,眼球下凹。
一条病鱼往往不是全部症状都有。
感染疱疹病毒病的锦鲤幼鱼外观
《流行情况》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据说最早是在以色列发现的。
水温13~29度是发生条件,在这个温度范围以外,即使携带病毒的鱼体也不会出现症状。
在我国南方,发病季节是11月至次年5月。
进口的第一代日本锦鲤容易发生,“土炮”免疫力稍强。
《预防措施》秋季末开始,经常投喂清火类中草药拌的药饵。
有效的中草药是:板蓝根三黄散、大黄粉、四黄粉。
每1~2星期投喂一天。
疱疹病毒病鱼的鳃部
《治疗方法》
(1)将水温提高到30度,用聚维酮碘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达1克/米。
(2)投喂中草药药饵,连续一星期,同时鱼塘泼洒聚维酮碘,使池水药鬯急蠹薹物浓度达1克/米3,连续泼洒3天。
(3)用浓度为1 00克/米聚维酮碘浸泡患病鱼30秒,每天一次,连用3天。
摘要:锦鲤的疱疹病毒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并且现在没有相应的合适的手段可以完全治愈的一种高致病性的传染病。
他对于鱼类的健康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在鱼类的养殖产业中一旦发生疱疹病毒的大量发病那么对于养殖产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所以我们需要做到实现的预防工作,防止疱疹病毒的大量产生导致鱼类的发病。
锦鲤疱疹病毒在20世纪末被确定现在流行于全国各地。
所以对于疱疹病毒的理学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主要对病毒的分离培养,理学分析对疱疹病毒进行分析,为了深度如研究该病毒提供给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锦鲤疱疹病毒研究现状前言:锦鲤疱疹病毒是一种在20世纪末被确定的一种病毒,这种病毒致病率高,传染性十分严重,并且到现在没有什么相对较好的方法可以完全治愈。
所以对于疱疹病毒的病理研究,基因组成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他可以帮助我们完全的了解这种病毒,并且对这种病毒的发生做出一定的预防,帮助我们在疫苗研究,治愈疾病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对锦鲤疱疹病毒的不同治疗病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完全的了解疱疹病毒,为深入了解病毒,治愈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锦鲤的疱疹病毒1.1 流行情况锦鲤疱疹病毒是一种感染性极强,传染速度特别快的一种致病病毒。
他对于动物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锦鲤疱疹病毒在20世纪末被确定发现。
锦鲤疱疹病毒的发病在全球各地都有出现。
锦鲤和鲤鱼的全球贸易加快了这种病毒的传播速度。
让这种病毒出现在了全国各地。
锦鲤疱疹病毒的发病几乎蔓延至整个欧洲,比利时、丹麦、德国、瑞士、卢森堡、法国、奥地利均有暴发。
所以这种病毒的传播速度是十分快的。
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的锦鲤疱疹病毒对于观赏鱼行业的发展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这种病毒不时在鱼群中发生,发生后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相对较大的。
所以对于病毒的防治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1.2形态结构以及理化特性锦鲤疱疹病毒又名khv。
这种病毒适合的环境为水中环境,容易传播,感染鱼群。
这种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单个细菌直径一般在100-110nm。
鲤鱼Ⅲ型鲤疱疹病毒病简述
刘建平;周井祥;王好;袁海延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14(0)10
【摘要】普通鲤鱼和观赏锦鲤经常会有一种疾病,表现如:冷漠,聚集在入水口,皮肤粗糙伴有出血,鳃坏死,凹陷的眼睛,脾脏和肾脏肿大。
这种致病病毒被确定为鲤科的疱疹病毒Ⅲ型(CyHV-3),也称为锦鲤疱疹病毒(KHV)。
由于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已经严重影响了观赏锦鲤和鲤鱼的全球贸易。
所以,这个严峻的形势很快引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注意,CyHV-3被列入威胁水产养殖和食品资源安全的法定传染列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申报的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刘建平;周井祥;王好;袁海延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
技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鲤鱼夏花鱼种疱疹病毒病的防治 [J], 张克利
2.鲤鱼疱疹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控 [J], 杨移斌
3.基于鲤疱疹病毒3型ORF65基因的DNA疫苗对\r建鲤鱼苗的免疫保护研究
[J], 李盈;刘振兴;马艳平;曹俊明;马江耀;郝乐;梁志凌;柯浩;李玉谷
4.基于鲤疱疹病毒3型ORF65基因的DNA疫苗对建鲤鱼苗的免疫保护研究 [J], 李盈; 刘振兴; 马艳平; 曹俊明; 马江耀; 郝乐; 梁志凌; 柯浩; 李玉谷
5.云南鲤鱼暴发性传染病——鲤鱼疱疹病毒病 [J], 吴维吉;陈保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栏目编辑刘柱军
防治
病害2019.5
天津市静海区的池塘养殖面积约3.5万亩,大多数乡镇都有面积不等的池塘养殖水面,随着天津市“菜篮子”工程的发展,区域内老旧池塘多进行了规划修整,养殖户基本掌握了
鲤鱼、鲫鱼、花白鲢、草鱼、南美白对虾等的养殖技术。
鱼虾混养已成为我区池塘养殖的主要模式。
然而,近两年来传统养殖品种鲤鱼、鲫鱼的病害发生明显呈上升态势,已引起相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
2018年笔者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静海区域内养殖鲤鱼、鲫鱼发生病害引发重大损失的案例做了调查和分析后发现,鲤鲫疱疹病毒是引发2018年某些养殖户损失惨重的元凶。
静海地区自2016年开始发现鲫鱼鳃出血病例,呈散发状、零星池塘有发病,并未呈大规模流行。
2018年开始出现鲫鱼和鲤鱼疱疹病毒病的同时暴发,并呈流行状态。
发病的池塘一般面积为50~300亩,水深1.3~1.7米,淤泥20~50厘米,均为土池。
水源大部分引自流经静海的独流减河。
养殖模式为鱼虾混养。
具体亩放养密度为鲫鱼1000~1200尾、鲤鱼500~800尾、花鲢30~40尾、白鲢100~200尾、南美白对虾1万~3万尾。
一、发病情况
水温18℃左右,一般鲫鱼首先发病,最早的池塘清明前后开始出现零星死亡,以一龄异育银鲫为死亡主体。
日均死亡量100~1000尾/亩,死亡鲫鱼均体表正常,只在胸鳍基部点状出血。
病鱼放入清水中鳃盖部有大量血液流出。
剖检发现肝肾充血,部分病鱼有黄色腹水,鱼鳔出血点明显。
患病鱼无力、无食欲、呈无方向感地游动,或在水中漂游。
鱼体皮肤上出现苍白的块斑和水泡,鳍条充血、鳃出血并产生大量黏液,鱼眼凹陷,有些鱼表现神经症状,较强的刺激能引起较激烈的反应。
鲤鱼发病迟于鲫鱼。
一般鲤鱼发病前未有明显症状。
均吃食正常,甚至出现抢食现象。
大部分发病池发病前均发生浮头现象,经增氧后浮头消失。
但1~2天即可发现少量死鱼,并有大量鲤鱼在白天浮于水面,初期发病症状不明显,均为黑背黑头,头、各鳍、背部出现白色黏液、漫游,一般两天后表现出CYHV-3的典型症状,双眼、鼻部凹陷,死亡量增大,50亩池塘最多时达
到日均1500尾,剖检脾肾肿大、苍白、肠道内有点状或面状出血,无脓液、鳃部黏液增多,鳃丝肿大,呈暗红色。
发病3天后死亡达到高峰。
二、池塘水质
发生鲫鱼疱疹病的池塘水质大部分较清瘦,多以绿藻门的栅藻、衣藻、球藻为主,以裸藻、硅藻为辅,小部分原虫,pH 8.2~8.6,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均不高。
发生鲤鱼疱疹病毒病的池塘水质以中等偏上肥度为主,以隐藻、裸藻、绿藻为主,水体透明度较低,一般在10~15厘米,水体发黏,氨氮0.5~1.0毫克/升,亚硝酸盐0.15~0.25毫克/升。
三、流行情况分析
1.患CYHV-2病鱼的苗种大部分来自江苏(盐城、射阳、连云港等地),均称为异育银鲫“中科3号”(由于江苏2018年鲫鱼苗种8~10元/千克,价格较上年低1倍左右,养殖户纷纷自江苏进苗,只有小部分养殖户投放本地培育的春片);鲤鱼CYHV-3发病的苗种多来自天津各区(宝坻、宁河、武清)及河北唐山,尤其是鲤鱼CYHV-3病在静海地区往年从未发现过。
2.各地池塘条件不同、位置不同,但鲫鲤的疱疹病毒病发作时间基本一致,即4月初至6月初,6月末即无死亡病例,鲤鱼发病要比鲫鱼发病平均晚10天左右。
3.鲤鱼、鲫鱼发病后虽然每天都有死亡,但对正常摄食的鱼类影响很小,基本开机后除漫游不上台的鱼,其他大部分鱼还能正常摄食。
4.鲤鱼发病池塘发病前大都进行过处理,如杀虫、消毒、进水、冲水、肥水、净水等,一般在处理过之后两天开始出现病症。
鲫鱼的发病塘几乎未进行过水处理,发病比较突然。
5.发病鱼的鳃部变化明显,或出血或黏液增多,而寄生虫很少,烂鳃症状明显,尤其是鲤鱼。
前期鲫鱼出现漫游之后即开始出现鳃出血现象,出血后的鲫鱼鳃丝变淡,严重的全部重要器官出血。
而鲤鱼发病初期未有明显变化,仅仅鳃部、头部黏液增多,无溃烂,部分鱼有异物附
44
DOI:10.14184/ki.issn1004-843x.2019.05.023
栏目编辑刘柱军
防治
病害2019.5
着。
死亡2~3天出现报道中的“骷髅头”现象。
身体的头部、背部、躯干四周黏液大量增多,部分鱼伴有出血现象。
烂鳃情况加重,但无“开天窗”现象。
6.外泼药物对此病基本无效。
无论是刺激性大的氯制剂、醛制剂、苯扎溴铵,还是刺激性小的溴、碘制剂,即便是标识为中草药成分的药物如大黄、五黄等都会加大死亡量,只是死亡量多少的问题,单纯内服抗生素治疗也基本无效。
7.同池塘混养的其他鱼类基本正常,鲢鱼、鳙鱼、草鱼等无发病症状。
四、发病特点
1.发病水温条件对该病毒的影响极大。
20~28℃是流行旺期,鲫鱼疱疹病发作水温要低于鲤鱼(18~30℃是鲫鱼发病水温、20~28℃是鲤鱼发病水温),超过或低于此温度即使鱼带病毒也不发病。
2.水质条件是此病发作的重要诱因,水质变差或进行水处理造成水质的变化使得鱼类产生应激,抵抗力下降,鱼类发病。
3.发病后外泼消毒药物、内服抗生素均无效,并可引起鱼新的应激而加大死亡量。
4.鲫鱼鳃出血前期可做准确判断,鲤鱼的急性烂鳃前期和细菌性烂鳃现象较难区分,待出现“骷髅头”现象时死亡量已经很大。
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和解剖病变部位进行初步诊断。
5.此病具有专一性,仅感染鲫鱼和鲤鱼,不感染其他鱼类。
6.发病鲫鱼和鲤鱼均不是同一池塘,同一池塘的鲫鱼和鲤鱼未同时发病。
五、治疗措施
1.针对疱疹病毒主要引起鳃丝出血、崩解、鳃部病变,从而使鱼窒息死亡的现象,泼洒有机酸解毒剂和鳃部调理剂,降低水体黏度,中和毒素并减少鳃部黏液,开动增氧机,以片剂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进行解毒增氧,增加水体溶解氧,减轻漫游现象,为治疗争取时间。
2.部分养殖户尝试各种方法治疗,如外泼中草药制剂(大黄、五黄、甘草、金银花等)加碘制剂、戊二醛、二氧化氯等,甚至购买中草药煮沸后泼洒;内服抗生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效果均不明显。
即使泼洒刺激性较小的制剂如溴制
剂、碘制剂都会造成鲫、鲤死亡量大增。
死亡鲫鱼最严重的是位于杨成庄乡双窑村300亩池塘、董庄窠村260亩池塘和120亩池塘,3月初投放鲫鱼苗种(100~120克/尾)后4月开始持续死鱼,至6月鲫鱼全军覆没。
发病较迟的池塘和积极治疗的池塘死亡量也在300~500尾/亩。
鲤鱼因为发病晚,养殖户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未造成大面积死亡,仅个别池塘损失较大。
死亡鲤鱼的数量一般为50~200尾/亩(规格200克/尾)。
利用未发病鱼仍可正常摄食的有利条件,以提高鱼类自身免疫力为主,内服添加免疫球蛋白、多糖、V K 、V C 、大黄、碘等进行治疗,减少出血。
后期添加恩诺沙星控制细菌感染,以7天为1个疗程,隔3天再投喂1个疗程预防继发性感染。
治疗前3天要整天投喂。
3.用过的渔网、渔具要进行曝晒,死鱼要进行填埋处理,发病期不排水、不注入新水,以防止其他鱼池被传染,同时减少投喂量,约为平时投喂量的一半左右(有报道称,病毒的传播以鳃及身体的黏液为主,减少投喂可减少鱼体接触的机会)。
六、治疗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后,鲤鱼CYHV-3得到明显缓解。
日死亡量下降到3~5尾,治疗10天后基本无死鱼。
但鲫鱼的CYHV-2则效果不理想,日死亡量未有明显减少。
养殖后期由于前期损失较大、养殖户积极主动进行预防,除调节水质、稳定水质外,水温下降后更积极地进行内服预防。
养殖后期未出现疱疹病毒病流行情况。
鲫鱼的疱疹病毒病的治疗效果不佳,未能有效减少死亡量。
笔者初步认为这可能和CYHV-2病毒侵入鲫鱼的鳃、肾、脾的速度较快、鱼体产生免疫应答时间过长有关,从笔者的经验和各地的反馈信息看,目前并未找到有效对付CYHV-2的方法,因此除积极进行预防工作外,加强苗种的检疫、切断CYHV-2的传播途径显得十分重要。
水生动物检疫部门要加强对来自南方省份鲫鱼苗种主产地的检疫工作,养殖户也不要贪便宜去疫区进苗,如果不得不从疫区进苗,最好首先送检疫部门进行检疫,确保苗种的安全。
如果在养殖后期发病,建议养殖户尽快出鱼以减少损失。
天津市静海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朱贻月吴淑梅
邮编301600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