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物分类和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3.92 MB
- 文档页数:69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ACEI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形成,从而扩张血管、减少血管阻力,改善心脏的血供。
常用的ACEI药物有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
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咳嗽等副作用。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ARB药物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达到与ACEI相似的降压效果,但不会引起咳嗽等副作用。
常用的ARB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等。
3.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脏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弱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脏的兴奋作用,降低心率、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
同时,β受体阻滞剂还可以抑制心肌纤维变形及心肌细胞肥大。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
4.利尿剂:利尿剂主要通过增加尿量,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减轻心脏负荷。
常用的利尿剂有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等。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大剂量使用利尿剂可能会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
5.链脲类药物:链脲类药物通过抑制心肌细胞中磷酸甘油二酯酶的活性,延长磷酸甘油二酯的作用时间,增加肌钙转运蛋白的表达,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
常用的链脲类药物有米力农、美托洛尔联合米力农等。
6.心脏糖苷类药物:心脏糖苷类药物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并抑制心肌细胞相关的信号通路,从而增加心脏泵血功能。
常用的心脏糖苷类药物有地高辛、洋地黄等。
以上所列举的药物是目前常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药物,但并不代表全部的药物种类。
在使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避免自行调整剂量,以免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此外,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过程中,药物治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患者还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控制、戒烟限酒、保持适当的体重和体力活动等。
同时,定期复查心脏功能和病情变化,了解药物疗效,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托拉塞米辅助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效果及安全性托拉塞米是一种利尿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一种心脏无法满足身体需要的病症,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水肿、疲劳等。
对于这种病症,托拉塞米的辅助治疗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托拉塞米辅助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一、托拉塞米的作用及机制托拉塞米是一种强效的利尿药物,能够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和氯的重吸收而增加尿液的排泄,从而减轻体液潴留和水肿。
托拉塞米还可降低血管血浆量,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一般存在着肾脏低灌注和激素激活等情况,导致了肾小管对水和钠的潴留,从而加重了水肿和心脏负担。
托拉塞米的利尿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排出多余的水分和盐分,减轻水肿和负担,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1. 减轻水肿和肺部充血:托拉塞米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利尿药物,可以迅速减轻患者的水肿和肺部充血,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2. 改善心功能:托拉塞米的利尿作用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脏负荷,有助于延缓心脏重塑和减轻心脏壁张力,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3. 减少住院率和死亡率:大量研究表明,托拉塞米辅助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显著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1. 肾功能监测:托拉塞米的利尿作用可能导致患者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失衡,因此在使用托拉塞米治疗患者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及时调整用药剂量,以免对肾脏造成不良影响。
2. 心血管监测:尽管托拉塞米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但是在使用托拉塞米治疗患者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血管情况,避免发生低血压、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3. 药物相互作用:托拉塞米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常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因此需要密切注意托拉塞米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对托拉塞米辅助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展望五、结语在医学领域,托拉塞米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总结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功能减退,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适应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综合症。
目前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主要应用ACEI、强心苷和利尿药。
强心苷作用通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ATP酶活性,增加心肌细胞内的钙含量,发挥其“一正两负”的药理作用。
能增强心肌收缩性,减慢心率,抑制心脏房室传导,降低心肌耗氧量,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重要药物。
但其安全范围较小,且个体差异较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主要用于心衰二级以上、伴有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用药应注意个体化,并应配合ACEI和利尿药等共同应用。
药理学(PHARMACOLOGY )第十四章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Drugs Used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 临床案例患者,男,62岁,有高血压病史。
最近病人常感觉胸闷。
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频繁咳嗽并咯出粉红色泡沫样痰,心悸等。
诊断为慢性左心衰。
概述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分类根据CHF多种调节机制的变化,目前用于治疗CHF的常用药物可分为:1.正性肌力药:(1)强心苷类(2)非强心苷类:包括β受体激动药和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2.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和AT1受体阻断药3.β受体阻断药4.降低心脏负荷药:包括利尿药、钙通道阻滞药和其他血管扩张药。
慢性心功能不全发病机制及药物作用环节强心苷是一类具有强心作用的苷类化合物,该类药物均为苷元和糖结合而成,苷元含有一个甾核和不饱和内酯环,是发挥正性肌力作用的基本结构。
因化学结构中的某些取代基不同,故强心苷的作用有强弱、快慢和久暂的不同。
常用制剂有地高辛、洋地黄毒苷、西地兰(去乙酰毛花苷)、毒毛花苷K等。
【作用】1. 正性肌力作用(加强心收缩力)2. 负性频率作用(减慢心率)3. 负性传导(减慢房室结传导) 4. 其他1.正性肌力作用直接的选择性地加强心肌收缩性(1) 心肌纤维缩短速度↑,心室收缩期↓,舒张期相对↑→心肌供血和回心血量↑。
(2) 心肌收缩力↑,心排血量↑,心室残余血量↓,心室容积↓,室壁张力↓→心肌耗氧量↓。
(3)增加衰竭心脏的心排出量强心苷对正常人和CHF患者心肌均有正性肌力作用,但只能增加衰竭心脏的心排出量。
2. 负性频率作用可使心功能不全患者过快的心率明显减慢,因此进一步延长心室舒张期,并降低心肌耗氧量。
是前述正性肌力作用的结果,由于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出量增加,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而使心率减慢。
3. 负性传导作用于房室结:兴奋迷走神经→减慢Ca2+内流→使传导减慢(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
(大剂量)直接减慢房室结和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
第二十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又称充血性心力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为多种病因引起的超负荷心脏病,表现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动脉系统供血不足,静脉系统(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症状。
CHF症状分为:1.动脉系统供血不足。
表现为心输出量减少倦怠、乏力。
2.静脉系统淤血。
主要表现为肺充血(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肝淤血(上腹饱胀、黄疸、心原性肝硬化)、消化道淤血(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肾脏淤血(蛋白尿、肾功能减退)。
一.CHF时心肌的功能和结构变化1.功能变化①收缩功能障碍(心肌收缩性下降)。
②舒张功能障碍(心室舒张功能受限,不协调,心室的顺应性降低)。
③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心室压±dp/dtmax下降;左、右室舒张末压、右房压升高)。
2.结构变化①心肌细胞凋亡和/或坏死(心肌细胞数量减少)。
②心肌细胞外基质(胶原、纤连蛋白等)增加,心肌组织纤维化。
③心肌肥厚与心室重构(心肌重量增加,致形态和功能改变)。
二、CHF神经内分泌变化(早期代偿,后期恶化)1.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NE浓度升高:①胞内Ca2+ ,心肌损伤;②血管收缩后负荷增加;③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AngⅡ浓度增高(循环与局部组织):收缩血管、促NE释放,促ET-1生成,生长因子表达,心肌肥厚、醛固酮分泌。
3.精氨酸加压素增多收缩血管。
4.内皮素增多收缩血管,促生长致心室重构。
5.肿瘤坏死因子(TNF-α)增多(巨噬细胞、心肌细胞分泌)促进炎症反应,负性肌力作用。
6.心房钠尿肽、EDRF、PGI2:排钠利尿、扩张血管,等。
三、β受体信号转导变化1.β1受体下调,密度降低。
2.β1受体与G蛋白脱偶联,Gs减少。
3.心脏对β受体激动药敏感性降低,cAMP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