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 格式:docx
- 大小:15.85 KB
- 文档页数:4
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StaphylococcalScaldedSkinSyndrome,简称SSSS)曾称新生儿剥脱样皮炎(DermatitisExfoliativaNeonatorum)、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松解症(staphylococcaltoxicEpidermalNecrolysis)、细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BacterialToxicEpidermalNecrolysis)、Ritter氏病、新生儿角质分离症(KeratolysisNeonatorum)。
本病是发生在新生儿的一种严重的急性泛发性剥脱型脓疱病,是在全身泛发红斑基底上,发生松弛性烫伤样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
偶见于成人。
1966年发现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EpidermalNecrolysis,简称TEN)也是由葡萄球菌引起,而Ritter氏病与TEN也是由葡萄球菌引起,而Ritter氏病与TEN的临床及病理完全相同。
1967年Lyell根据不同的病因把TEN分为金葡型、药物型、其他型和特发型,认为Ritter 氏病是金葡型。
1977年确定SSSS为一独立疾病,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分开。
【病因学】本病主要是由凝固酶阳性的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一种严重皮肤感染。
该型葡萄球菌可产生表皮松解毒素,造成皮肤损害。
现又发现Ⅰ组或Ⅲ组某些葡萄球菌也可产生表皮松解毒素。
试验证明表皮松解毒素主要由肾脏排出。
婴、幼儿排泄很缓慢,此毒素在血清中含量增高而引起皮肤损害和剥脱。
发生于成年人的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多见于患有肾炎、尿毒症、身体衰弱、免疫功能缺陷或有严重的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人,可能与肾脏排泄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病理改变】本病的组织病理为角化不全,角质层可呈网状,棘细胞层水肿,棘细胞发生空泡及核凝缩,角质层和棘层之间有空隙。
真皮有水肿及充血现象,血管周围有中高炎性浸润。
[饭菜网] 开始损害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往往先由面部,特别是口周或颈部开始,局部皮肤潮红,迅速向周围扩展,在两、三天内全身皮肤都可发红,在红斑基底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疗效分析*导读:我们的经验是首诊患儿参考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糖皮质激素应在病情控制后迅速减量或停用,无敏感抗生素使用的情况下,不能单纯使用皮质类固醇。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是一种好发于新生儿与婴幼儿的一种疾病,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松解毒素引起,一般患儿有脓疱疮接触史,发病部位常见于眼、耳、鼻周为突发红斑,伴有渗出性浆液。
四周有放射状皲裂,呈烫伤样外观,严重者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可导致死亡。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近10年住院及门诊37例SSSS患儿,男21例,女16例,平均发病年龄5.5岁,就诊前病程2~5天,其中18例尼氏征阳性。
1.2 临床表现 37例患儿中18例尼氏征阳性,有4例未发生烫伤样外观。
尼氏征阳性,但4周具有诊断意义,放射状皲裂存在,全身广泛的红斑或弥漫发红,皮肤疼痛,出现松弛性大疱或大片表皮剥脱,形如大面积烫伤。
1.3 血培养加药敏试验血培养8例中阴性5例,阳性3例,阳性3例中2例为绿脓杆菌,无敏感药物,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对红霉素、头孢拉定敏感。
1.4 治疗方法 37例SSSS患儿随机分为2组,两组比较临床表现无统计学意义,1组单用抗生素治疗,2组抗生素加地塞米松治疗。
在37例SSSS患儿回顾性治疗总结分析:1组抗生素首选头孢拉定,根据年龄、体重及皮损范围给2~4g/d,治疗2周左右,表皮剥脱得到控制,疼痛减轻,减量至1~2g/d至痊愈,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者,及时换用敏感抗生素;2组根据体重和病情加用地塞米松2~10mg/d,治疗3~5天,根据表皮剥脱面积的控制程度及疼痛轻重减量,一般3天以内患儿不哭闹,触摸时无躲避行为及痛苦表现,地塞米松减量2/3,5~7天表皮剥脱控制,疼痛消失,即可停用地塞米松。
2 结果SSSS患儿抗生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3天疼痛开始消失,第7天完全消失,而单用抗生素治疗组7天只有4例疼痛消失。
小儿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护理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是发生在新生儿及婴幼儿的一种严重的皮肤病,又称为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或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表现为全身性的红斑、松弛性大泡、大片表皮剥脱,创面似2度烫伤样。
并发症多,病情急、重,儿童病死率3%~4% [1],成人罕见。
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5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0个月~11岁,其中发病前有脓疱病史3例,皮肤黏膜烫伤2例。
皮疹丘斑多从头颈部开始,迅速蔓延至躯干四肢,口周放射状裂纹,皮疹处触痛,全部治愈出院。
1.2治疗治疗上均采用抗生素联合丙种球蛋白,连用3~5d及支持治疗,湿润烧伤膏、莫匹罗星软膏保护皮肤等对症治疗。
2.护理体会2.1消毒隔离:保持室温21~24℃,室内整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每日2次使用含氯消毒液清洁地面,擦拭物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轻症患儿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重症患儿皮肤损伤处渗出液较多者,住单人房间,专人护理,严禁探视,根据病情需要采用暴露疗法[2],室内温度28~30℃,患儿所用敷料等物品按医疗感染垃圾处理,不能随意乱扔,以免病原菌扩散。
2.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创面清洁干燥,均全身裸露,棉被用支架支起,避免与皮肤接触。
眼部分泌物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签拭干;口腔护理,用氯己定漱口液,每日漱口3次,防止口腔黏膜干燥、皲裂;皮肤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抹,防止抓挠引起的皮肤损伤;皮肤疱疹和糜烂处,每日用0.5%碘伏消毒2次后用莫匹罗星软膏涂抹。
2.3饮食护理由于患儿口周感染,影响进食,可致摄食不足,以及消耗代谢过多,易根据患儿年龄给予饮食指导,小于9个月的患儿以母乳喂养为主,辅以鸡蛋羹、米糊等;婴幼儿和年长儿以半流质和软食为主,少量多餐,保证足够的能量供给,鼓励多喝水,促进毒素的排泄。
2.4心理护理该病的特征是皮肤触痛明显,为使患儿配合治疗,播放动画片,鼓励家长给患儿多讲故事,转移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护士应关心爱护患儿,同时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取得信任,让家长积极配合治疗。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概述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又称为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发病较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本病主要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导致。
多发生于5岁以内的婴幼儿,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并发败血症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给予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英文名称: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
其它名称: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皮肤。
常见症状: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表皮剥脱、渗出、结痂、糜烂、疼痛。
主要病因: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导致。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细菌学检查、药敏试验、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本病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不断加重,甚至引起多种并发症,危害健康,因此建议积极就医进行诊治。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三、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主要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导致,有实验证明这种毒素是一种外毒素,可能会通过肾脏排出,但婴幼儿的排泄能力差,可使毒素在血清中的含量升高,从而引起皮肤损害及剥脱。
近来还发现本病亦偶见于患有肾炎、尿毒症等病的成人,可能与肾脏排泄功能障碍有关。
此外,感染的轻重、毒素的产生及机体的反应性对其发病也可能有一定影响。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摘要对26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发病的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病史,临床表现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及特征性的皮肤损害,经敏感抗生素、复方甘草酸铵综合治疗,症状3~6天控制,病程7~12天痊愈。
关键词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分析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金葡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皮肤病,以婴幼儿多见,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提高,临床病例逐渐增多,2006年3月~2010年3月收治SSSS患儿2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6例患儿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6个月~8岁,其中6个月~2岁6例,2~6岁12例,6~8岁8例;诱发因素:上呼吸道感染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6例,腹泻3例,脓疱疮3例,其余诱因不明。
来就诊前,大部分患儿曾被误诊为药疹、黄水疮,曾给予抗过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患儿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农村与城镇患儿比16:10。
临床表现:26例患儿中,有18例伴发热,体温在37.2~39.1℃。
本病发病急骤,最初出现红斑,发于面部,特别是口周、眼周者20例,后迅速蔓延至躯干及四肢近端,甚至泛发全身,患儿哭闹,拒绝触摸或有触痛26例,皮肤弥漫性潮红26例,红斑基础上有松弛水疱或糜烂面20例,尼氏征阳性20例,口周留有放射状皲裂脱屑者23例,结膜充血眼部有脓性分泌物16例,外阴肛周皮肤潮红肿胀,黏膜糜烂13例,经治疗后糜烂处结痂,颜色由鲜红转为暗红,出现糠状脱屑,手套短袜样脱皮10例,病程5~7天,病程恢复期可出现全身瘙痒20例,有时伴白痱样小水疱。
实验室检查:18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可高达23.1×109>/sup>/L,13例中性粒细胞升高,可高达85%,6例患儿尿蛋白(+~++),肝肾功能及免疫全套检查均正常,16例血培养为阴性,12例患儿行创面分泌物培养,6例见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DfⅢ6r2O07,24(12B)NursJChinPLA?65?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护理万清清(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一病区,武汉430022)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scaldedskinsyndrome,SSSS)曾称为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或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征,是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的急性皮肤病,多发生于婴儿,偶见于成人.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我科共收治19例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经过激素结合抗炎综合治疗,并配合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取得一定的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我科收治住院的19例患儿,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5d至9岁,平均(2.4±4.1)岁.所有患儿均诊断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2临床表现人院时,9例患儿有口周红斑,14例口周可见放射状裂纹.19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7.5~39.4℃,其中3例超过39℃.其中5例发病前1~3d有流涕,咽痛,咳嗽或低热,7例有不同程度的腹泻,1例14d前面部长水疱;所有患儿发病前无服药史,发病后有不同程度的烦躁,哭闹,食欲减退,睡眠差,无力等全身症状.17例患儿初发皮疹均在口周,眼周,1例初发于颈部,1例初发于胸部,1~2d后红斑向颈,腋,胸腹,外阴,肛周及四肢漫延.患儿皮疹伴有不同程度的灼痛及触痛,其后发生水疱,表皮起皱易擦破,少数可见松弛性大疱,尼氏征均为阳性.患儿的表皮松懈剥脱后裸露出红色糜烂面,呈烫伤样外观.1.3实验室检查14例患儿wBC升高,达(10.0~27.5)×1O/i;19例患儿血培养检查,13例无细菌生长,4例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所有患儿肝肾功能正常.1.4治疗方法(1)抗生素治疗由于患儿皮肤损伤处较多,无法做青霉素皮试,故临床上多采用不良反应小,广谱的抗生素阿奇霉素,保证抗炎效果.(2)糖皮质激素治疗利用其抗炎,抗过敏等作用,根据患儿全身皮肤情况使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5O~100mg/d静脉滴注.为了控制患儿搔抓,可遵医嘱给予一线或二线抗过敏药物口服.(3)中成药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毒,清热凉血.2护理2.1环境建议患儿住单人间,病室内温度24~26℃,湿度5O~6O,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2.2心理护理患儿起病急骤,皮肤损伤严重,家属心情焦虑,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担心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家属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其对疾病的恐惧和顾虑,帮助患儿及患儿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3药物护理注意观察使用激素后有无不良反应,如并发感染,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及穿孔,骨质疏松,低血钾症和精神障碍等,此外还可引起满月脸,体重增加,痤疮,多毛和萎缩纹等,因此要严格掌握激素的适应证及用量L2J..2.4皮肤护理根据皮损情况选用1:100000~1:50000高锰酸钾溶液水疗,达到清洁皮肤的作用.采用暴露疗法时,使用护理支架,避免皮肤损伤处与被服直接接触,糜烂面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再覆盖紫草油纱布,注意保持纱布油性,撕开纱布时避免撕脱表皮,油纱布外罩自制消毒纱布衣,可达到保暖,固定,保护卧具的目的.换药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迅速轻巧.皮肤损伤有水疱时,小疱可待其自行吸收,大疱用无菌注射器抽吸.皮损干燥后,脱屑较多,不能用手强行撕脱,应该外擦油性软膏制剂,保护和滋润皮肤.重点进行各部位的护理:(1)眼部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2~3次,每晚将红霉素眼膏涂于眼睑内侧,以保护眼球控制感染.(2)口周,鼻周,耳周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2~3次.急性期在皮肤破溃处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恢复期脱屑较多时可涂抹油性较强的乳膏,以滋润皮肤,防止干燥,减少脱屑.(3)肛门及外阴周围每次便后用生理盐水或1:50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涂抹紫草油,以保护皮肤.2.5输液护理输液在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小儿输液难度大.由于患儿小,全身皮肤损伤严重,静脉输液难度较大,在输液过程中患儿哭闹,影响了输液成功率,故在输液前对其家属交待输液的重要性及保护方法,输液穿刺前止血带不宜直接绑于皮肤上.输液穿刺成功后用纸板胶膏加以固定,防止输液渗漏,定时巡视输液情况.2.6生活护理患儿入院后应立即脱下或剪掉污染的衣物,并进行清洁洗浴,使用隔离支架避免衣物,被服直接与创面接触¨3].饮食上指导家属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等.口腔黏膜损害严重者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其家属多喂水.患儿家属将患儿衣物用开水消毒或太阳暴晒,不要穿外裤睡患儿床铺,保持床铺的清洁.勤为患儿修剪指甲,避免搔抓引起感染.3讨论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早产,手术,新生儿发育不良,产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及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等有关.由于患儿年龄较小,依从性差,发病迅速,皮肤损伤严重,换药过程复杂,输液难度大,家属心情急躁,所以首先要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取得家属的配合,能够大大提高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有无新发皮肤损伤,尼氏征是否转阴及使用激素的不良反应.关收稿日期:2007—05—16;修回日期:2007—08—20作者简介:万清清(1982一),女,湖北咸宁人,护士,本科,主要从事专科护理工作?66?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年12月,24(12B)于使用皮质类固醇问题,部分学者认为皮质类固醇可导致免疫抑制,单独使用非但无益,反而有害;部分学者主张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以使用皮质类固醇[1].我科运用皮质激素治疗至今效果明显.关键词:葡萄球菌;烫伤;皮肤综合征;患儿;护理中图分类号:R7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9993(2007)12B~0065—02[参考文献][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39—340.[2]王宗发.皮肤科性病护理学E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4—35,.[3]商燕畦,辛玲芳,荆萍,等.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常规[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65—366.(本文编辑:袁长蓉)髋关节翻修术后的功能康复护理李卫华(衢州市中心医院门诊部,浙江衢州324000)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较有效的方法,可以重建髋关节功能,解除关节疼痛.近年来,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普遍应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假体松动,下沉,位移和骨溶解等并发症,大多需要进行髋关节的翻修手术.我科自1998年至2006年收治髋关节翻修手术患者22例,术后通过功能康复训练有效防止了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67±11.7)岁.手术部位:左侧14例,右侧8例;其中全髋15例,半髋7例.人工关节置换至初次髋关节翻修时间分别为:1~2年2例,3~5年5例,6~10年1l例,11~2O年4例.其中4例患者的关节置换术在本院实施,其余均在外院手术. 1.2结果所有病例经6~26个月的随访,疗效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1],其中优(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疼痛)14例,占63.6%;良(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轻微疼痛)6 例,占27.3;差(髋关节活动受限,疼痛)2例,占9.1.发生深静脉血栓6例,经2~6个月对症处理后完全恢复,无髋关节脱位等其他并发症发生.2康复护理2.1心理康复护理手术后通过交谈和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一方面鼓励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另一方面介绍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对于急于求成的患者,指导其掌握合适的锻炼方法,要求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对过于谨慎的患者,则设法消除其疑虑,鼓励并帮助锻炼,最终使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2.2功能康复护理2.2.1体位术后患者平卧位,患肢处于髋关节外展15.,膝关节保持屈曲15.~3O.,踝关节保持9O.,拇趾向上,两腿之间放软枕,防止髋关节屈曲,内收或外旋.2.2.2功能锻炼2.2.2.1早期功能锻炼(1)趾,踝功能锻炼:术后2d趾关节与踝关节以匀速做1个跖屈及背屈为1组,保持15~3O组/rain,30rain/次,3~4次/d.(2)局部肌肉收缩练习:术后2d做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即下肢伸直固定不动,股四头肌,臀大肌收缩并保持10S,然后放松5s为1个动作单位,连续做1O~2O个动作单位为1组,3~4组/d.(3)患肢膝,髋被动屈伸练习:术后2d,利用持续被动活动装置(con—tinuousJpassivemorion,CPM),下肢屈曲<9O.无痛范围,以2min为1个周期,持续运动1h,2次/d.2.2.2.2中期功能锻炼(1)患肢膝,髋主动屈伸:手术后2周无重力负荷下主动屈伸练习.方法为仰卧位,慢慢屈曲患肢膝部,使脚跟向臀部滑动,再慢慢恢复原位1次,连续2O~30次/组,2组/d.(2)臀部外展练习:仰卧位,保持患腿向外滑向床沿,然后慢慢恢复原位为1次,10~20次/组,2组/d.(3)臀部伸展练习:收紧臀部肌肉,保持5S,然后放松,为1次;20~3O次/组,2组/d.术后3周开始逐渐进行患肢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的站立行走练习.(4)站位一臀部伸展练习:背部挺直,患肢膝关节伸直,向后移动腿部,4~5次/min,重复10~20次为1组,2~3组/d.(5)站位一臀部外展练习:患腿向外侧移动,膝关节伸直,上身不能弯曲或摇晃,4~5次/rain,重复1O~2O次为1组,2~3组/d.2.2.2.3后期功能锻炼术后1个月可以进行恢复性锻炼. (1)单肢负重锻炼:缓慢原地踏步练习,步频10~2O步/rain, 踏100~200步为1组,每天2~3组.(2)上下楼锻炼:起初上楼梯级数不宜太多,一般连续上10~20级,然后每天1O级往上递增,至5O~6O级,2~4次/d.但禁止跑步,跳跃租举重物,目的是为了保护假体,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2].3讨论髋关节翻修术是再次手术,切口周围形成瘢痕,正常解剖组织结构遭到破坏,肌力失衡.因此,术中出血量较多,容易造成术后组织粘连,软组织张力降低,肌力下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影响关节功能.而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功能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为此,我科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功能康复护理计划,促进患者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收稿日期:2007—07—24;修回日期:2007~10-28作者简介:李卫华(1963-),女,浙江永康人,副主任护师,本科,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护理摘要19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护理,包括皮肤护理,口、眼、耳、鼻腔护理,静脉穿刺及护理,预防交叉感染及全身营养支持。
经过10~16天的精心治疗及护理,19例婴儿全部治愈出院。
关键词皮肤烫伤样小儿护理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又称金葡萄性中毒性表皮松解症(STEN),临床上分为周身型、顿挫型、局限型。
周身型多见于<3岁婴幼儿,其特点为急骤起病。
皮肤有广泛性烧伤样刺痛感和疼痛性红斑,摩擦红斑处则表皮剥脱而出现广泛糜烂面或形成水疱。
尼氏征阳性,形如大面积烫伤。
此病因嗜菌体立群Ⅱ型金葡萄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或表皮松解毒素引起。
资料与方法2006~2009年收治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36天~11个月6例,1~2.8岁12例。
例1:患儿36天,因皮肤大面积发红,脱皮3天收入我科。
查:体温36.8℃,心率128次/分,呼吸48次/分,体重4kg,血压未测。
患儿烦哭不安,口周皮肤呈放射性状皲裂、糜烂,眼周发红,眼眵多患儿不能睁眼,双鼻腔糜烂,分泌物多堵塞鼻腔。
颈、腋、腹股沟等处皮肤出现猩红热样红斑。
摩擦红斑处,皮肤出现糜烂面。
大腿内侧,阴囊下面皮肤糜烂明显,有少量渗血,双下肢、双上肢躯干后背已有大片表皮剥脱。
入院后即脱去衣裤,包被,放在放有无菌棉纱布棉花垫的复温台上保暖。
清洁鼻腔、眼、耳道,立即给予皮肤护理,红霉素眼膏和康复新液交替涂擦皮肤。
根据医嘱给予精心治疗及护理,于16天全身皮肤红润完整,生命体征平稳,痊愈出院。
护理皮肤护理:皮肤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疾病的痊愈,患儿都有全身大面积皮肤破损,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都放在无菌纱布棉花垫的复温台上,年龄大点的幼儿用大的纱布垫裹全身。
每天更换纱布垫,每天用无菌棉球醮温生理盐水轻轻擦洗后,给予涂擦红霉素眼膏。
皮肤糜烂明显渗液多的部位如大腿内侧,腹股沟区则用康复新与红霉素交替涂擦,3~4次/日,每天注意观察皮肤剥脱情况及有无感染,纱布垫保持柔软干燥平整,并随时清理脱落的痂皮、皮屑。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概述】
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简称SSSS)曾称新生儿剥脱样皮炎(Dermatitis Exfoliativa Neonatorum)、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松解症(staphylococcal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细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Bacterial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Ritter 氏病、新生儿角质分离症(Keratolysis Neonatorum)。
本病是发生在新生儿的一种严重的急性泛发性剥脱型脓疱病,是在全身泛发红斑基底上,发生松弛性烫伤样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
偶见于成人。
1966年发现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简称TEN)也是由葡萄球菌引起,而Ritter氏病与TEN也是由葡萄球菌引起,而Ritter氏病与TEN的临床及病理完全相同。
1967年Lyell根据不同的病因把TEN分为金葡型、药物型、其他型和特发型,认为Ritter氏病是金葡型。
1977年确定SSSS为一独立疾病,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分开。
【诊断】
根据起病急骤,皮肤广泛性红斑、松弛性大疱、表皮剥脱、尼氏征阳性,多发生于婴幼儿等特点可以诊断。
【治疗措施】
1.注意婴儿的清洁卫生,尿布应清洁,有化脓性皮肤病的医护人员或家属均不能与新生儿接触。
2.加强护理、注意保暖。
注意口腔和眼部护理。
3.早期应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以清除存在体内的金葡菌感染灶,终止细菌毒素产生。
并作抗生素敏感试验,以便选用适宜抗生素。
可给甲氧苯青霉素,成人为1~1.5g,肌肉注射每4~6小时1次,儿童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50~250mg,分4次肌注。
或给红霉素,剂量为80mg/(kg·d)静脉滴注。
对于耐青霉素酶菌株可选用先锋霉素V号,邻氯青霉素等,也可选用其它二代或三代头孢。
4.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加强支持疗法,如输血等。
5.关于激素的应用意见不一,禁止单独使用激素。
因激素可导致免疫抑制,单独使用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但也有人主张在早期应用抗生素同时可合并用激素,以减轻细菌的毒素作用。
对一时难以明确病因和诊断的患者,可抗生素与激素合并应用,一旦明确是金葡菌型TEN,应立即中止激素的治疗。
6.局部应使用无刺激性的杀菌剂,如0.5%~1%新霉素乳剂外用。
大疱疱膜最好移除,然后用1∶5000~1∶10000高锰酸钾溶液或1∶2000黄连素液湿敷,清洁换药用1%龙胆紫溶液涂擦等。
【病因学】
本病主要是由凝固酶阳性的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一种严重皮肤感染。
该型葡萄球菌可产生表皮松解毒素,造成皮肤损害。
现又发现Ⅰ组或Ⅲ组某些葡萄球菌也可产生表皮松解毒素。
试验证明表皮松解毒素主要由肾脏排出。
婴、幼儿排泄很缓
慢,此毒素在血清中含量增高而引起皮肤损害和剥脱。
发生于成年人的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多见于患有肾炎、尿毒症、身体衰弱、免疫功能缺陷或有严重的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人,可能与肾脏排泄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病理改变】
本病的组织病理为角化不全,角质层可呈网状,棘细胞层水肿,棘细胞发生空泡及核凝缩,角质层和棘层之间有空隙。
真皮有水肿及充血现象,血管周围有中高炎性浸润。
【临床表现】
开始损害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往往先由面部,特别是口周或颈部开始,局部皮肤潮红,迅速向周围扩展,在两、三天内全身皮肤都可发红,在红斑基底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
并能互相融合成更大水疱。
触痛明显,疱壁薄、松弛易破,尼氏征阳性,表皮极易剥脱,露出鲜红色湿润面,颇似烫伤样。
疱液为浆液性,也可混浊似脓疱病,疱液细菌培养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面部受累可见浅黄色痂、口周可见放射状皲裂,头部很少受侵犯。
口腔、鼻腔粘膜、眼结膜均可受累,出现炎、鼻炎和角膜溃疡等。
病人常伴有发热、腹泻等全身症状。
有的因继发支气管肺炎、败血症、脓肿或坏疽等而死亡,多发于婴幼儿,经过急剧,死亡率较高。
【鉴别诊断】
1.落屑性红皮症损害为弥漫性潮红,表面附有大量糠状鳞屑、无脓疱及糜烂,头皮、眉、肢体屈侧有脂溢性皮炎改变,病程慢性、使用足量抗生素治疗无效。
2.新生儿脓疱病某些临床表现与本病类似,有人认为可能是同病异型。
但新生儿脓疱病以脓疱为主,不形成全身红皮症,尼氏征阴性,无表皮松解,常于出生半月内发病。
3.非金葡萄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区别金葡型和非金葡型很重要,因两者治疗上有所不同,预后亦不一样,非金葡菌型大多由药物引起,而这部分病人实际上就是药疹的一型,主要见于成人,皮损多形性,像多性红斑,尼氏征仅皮损处阳性;而金葡型者外表未受损害的皮肤尼氏征也阳性。
病理变化也不一样。
非金葡菌型表皮全层坏死,表皮下水疱;而金葡型为表皮浅层坏死,表皮内水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