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 十四行诗复习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3
从《十四行诗》中看冯至对孤独的超越作者:马素真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2年第01期在现代文学史上,冯至先生被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作为一个天才的沉思者,他又是极少数能从深刻的精神层面颖悟到现代性困境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
他在《十四行诗》里面,歌咏孤独,寂寞与忍耐,沉思生命,成为他无法言表的内伤,这一切令人为之感佩,为之叹惋。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存在主义哲学把孤独看作是把握存在寻求超越的前提。
冯至的思想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这使他的诗歌与存在主义构成了某种契合。
冯至在自己的诗歌里,经由存在与实践问题的提出与思考,对生命的意义给予了深深的思考:看这一队队的驮马/驮来了远方的货物/水也会冲来一些泥沙/从些不知名的远处/风从千万里外也会/掠来些他乡的叹息/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仿佛鸟飞翔在空中/它随时都管领太空/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什么是我们的实在/我们从远方把什么带来/从面前又把什么带走(第十五首)在这里,完全可以用存在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诗人里尔克的著名论断——“在时间的岁月中我们永远没有自己的故乡”——来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在诗的开篇诗人用“驮马”的生命历程隐喻“人”的生命历程:“看这一队队的驮马/驮来了远方的货物”,那肩负重物的驮马,从遥远的远方走来了,它们正艰难地跋涉在生命的行程之中;想想吧,人类的命运与它们的命运是何等的相似啊,因为我们的生命历程不也正是肩负着重物,从遥远的昨天跋涉到今天,再艰难地跋涉到遥远的明天吗?其实这是一个艰难和创造并含的生存行为,其本身是充满意义的。
但冯至并没有让诗歌在这一维度上铺开,而是朝更深的层面去挖掘。
他接着写道,“水也会冲来一些泥沙/从些不知名的远处”,这两句跟前两句是一种并列类比关系,这种关系对我们理解这四句诗有着重要作用。
这里,诗人把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道路上艰难跋涉的人喻作流水中的泥沙,他们永远受着无可拒绝的外力的冲刷,在被裹挟中抛入明天,哪怕停一会也不可能。
冯至十四行诗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有加利树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四鼠曲草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五威尼斯我永远不会忘记西方的那座水城,它是个人世的象征,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便象一座水上的桥;当你向我笑一笑,便象是对面岛上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只担心夜深静悄,楼上的窗儿关闭,桥上也断了人迹。
六原野的哭声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是为了丈夫的死亡,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啼哭的那样没有停息,象整个的生命都嵌在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
冯至十四行诗写作背景
冯至十四行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从时代背景来看,冯至在1941年冬天创作了这组十四行诗。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冯至作为身处沦陷区的知识分子,深感民族危机和生命脆弱。
这种时代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特殊的背景和灵感。
其次,从个人背景来看,冯至是一位具有深刻哲学思考和艺术追求的诗人。
他曾经受到德国文学家和思想家如里尔克和歌德等人的影响,对生命意义和人类孤独等主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个人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此外,昆明时期的政治环境、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对冯至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昆明,他与其他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交流频繁,这种交流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都有很大的启发。
同时,昆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最后,从诗歌本身来看,冯至的十四行诗将作者的主观生活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理性中又蕴含着深厚的感情。
这些诗歌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孤独、爱情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考为他的诗歌创作赢得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冯至十四行诗的写作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环境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特殊的灵感和思考方式,同时也为他的诗歌赢得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冯至十四行诗二十七首1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2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像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像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会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像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3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生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4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进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5我永远不会忘记西方的那座水城,它是个人世的象征,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便象一座水上的桥;当你向我笑一笑,便象是对面岛上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等到了夜深静悄,只看见窗儿关闭,桥上也敛了人迹。
6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是为了丈夫的死亡,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啼哭得那样没有停息,像整个的生命都嵌在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我觉得他们好象从古来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
DOI :10.19867/ki.writing.2021.01.009第1期2021年2月No.1Feb.2021冯至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
1923年,18岁的冯至加入北京大学文学社团浅草社;1925年,冯至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
在冯至的创作生涯中,有一个明显的创作停滞期,那就是赴德留学之后的十年。
经过十年的沉寂,回到国内的冯至创作出了《十四行集》。
冯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源自欧洲的十四行诗体,也称“商籁体”。
十四行诗的典范——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此后十四行诗的名家如莎士比亚、普希金,都十分注重十四行诗音韵,基本上以形式工整、音韵和谐优美为基本规范,又各有自家特色。
里尔克《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中则表现出对世界、存在、生死的思考,诗行也体现着一种音乐美和造型美。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诗人对存在的探讨以及对存在的表达。
诗人在表达细腻而具体的诗思时,不乏一些晦涩难懂的表述。
要探究其表现内容与表现方式,就需要对其语言进行反复揣摩。
燕卜荪将诗歌语言中的含混现象分为七种类型,并认为“对含混的应用是诗歌的根基之一”,从而一反学界对于语言含混现象的贬斥态度①。
含混,也即朦胧,从“语病”到“诗歌的根基”,对含混现象的理解和厘清,有助于我们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本文将结合燕卜荪《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提出的含混理论对冯至《十四行集》中的具体诗篇进行文本细读。
一、意象对比:展现生命之张力《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是冯至《十四行集》的第一首。
从“岁月”“生命”“一生”“整个的生命”冯至《十四行集》写作技巧论析萧映张雨凡摘要:冯至1930年赴德国留学,受到诗人里尔克和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
1939年后创作的《十四行集》将人与物的存在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展现了在抗战环境下沉淀的哲思——大时空背景之下人类与世界的命运。
选取《十四行集》的第一、二、三、十六、二十七首五首诗,结合英国新批评派燕卜荪的含混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探讨冯至诗歌的写作手法与诗人的存在主义思考。
冯至的十四行诗
(最新版)
目录
1.冯至十四行诗的概述
2.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
3.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
4.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
5.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
正文
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十四行诗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是形式严谨,格律规范,同时又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十四行诗在形式上遵循了欧洲十四行诗的格律,但在内容上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情感。
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满了哲理和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对自然的敬畏。
冯至十四行诗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的诗歌语言独特,形式规范,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诗歌内容深刻,主题广泛,充满了哲理和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冯至十四行诗的影响深远,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被广泛传播,也被广泛研究和解读。
20年代新诗一、新诗的出现:新诗的初期:是指1917年文学革命之后到郭沫若诗歌出现之前三四年间的诗歌创作。
(一)原因或背景:1、近代诗界革命的影响及问题:影响:1899年梁启超在他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发出质疑与改造的声音,吸引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注意;局限:“诗界革命”的主体梁启超等人士大夫的局限决定了“诗界革命”的局限,即不可能触动古典诗歌载道的根本要求,同时更无法超越格律形式的限制,他提出的“以新意境入旧风格”是他这一代人局限性的重要表现,也为五四新诗的变革留下了突破口。
2、胡适的开创性贡献:胡适在留美期间开始讨论文学变革问题,从“形式”入手是一大突破,新诗的变革由此展开。
同时,胡适最先进行新诗创作实践,他开始新诗实践的时候是大学教授,并且是《新青年》的编委,这样的身份对推进新诗的发展具有极大意义,《新青年》与《新潮》的呼应当与此有关。
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第一批新诗。
3、同人响应:《新青年》社中的沈尹默,新潮社中的俞平伯、康白情、傅斯年等积极呼应。
(二)主要作品: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朱自清、康白情等人都有新诗作品。
特别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年3月出版)具有历史性影响。
(三)评价:①初期新诗的象征意义大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它昭示中国诗歌新的时代即将到来;②由于新诗作者深受传统影响,他们的创作在形式、内容存在的局限也就成为必然;③重要的是新诗作者们面对历史与传统时突破与超越的勇气与精神。
二、新诗的发展:新诗在1919郭沫若的诗歌出现之后,开始进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①新诗出现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由此,关于新诗的理论不断丰富,对新诗创作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②郭沫若的重要贡献:郭沫若《女神》从内容到形式,为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对初期新诗的巨大突破,是一个质的变化,为新诗注入了全新的情感、内容、思想、想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质的变化,新诗才开始被人们认同和接受;③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冰心的小诗、冯至等人的抒情诗,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新诗表现的形式、情感、想象。
新诗第一个十年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1.梁启超:由“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到把“诗界革命”的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这样,晚清的“诗界革命”就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
2.黄遵宪作出了最大努力:做过转向古风、乐府,“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等多种实验,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则又显示了背离占主流地位的“唐诗”传统,向“宋诗”靠拢的倾向。
这也构成了“诗界革命”的一个极限:晚清诗界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摹仿风气中。
3.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这实际上就是对发展得过分成熟、人们业已习惯、但已脱离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语言的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从而为新的诗歌语言与形式的创造开辟道路。
4.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人”,其核心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
“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
前者突出了写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文学)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就是说,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化”的目标,两者之间,是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1. 1922 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
无意“脱落”与“有意”人生——冯至十四行诗探究摘要:冯至,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
其十四行诗作为哲理诗的代表,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探究其十四行诗的主题:首先,诗人从现实生活中参透了世间悲凉,发出对生命的疑问,透露心灵的感伤;其次,诗人将主观生命体验升华为客观的理性,在对“实在”人生的追寻中总结出无畏苦难生死、从容乐观的生活态度;最后,冯至的十四行诗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丰厚的价值,值得仔细研究。
关键词:冯至;十四行诗;哲理性;生命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冯至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可大致分成三类:歌颂爱情与青春的抒情诗、具有文化内涵与启蒙意义的叙事诗以及具有抒发人生体悟与哲理表达的哲理诗。
其中,哲理诗的代表作品也就是他的十四行诗。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冯至最早借鉴了西方十四行诗体式,但是没有严格遵循西方十四行诗的传统格律,而是将其中国化,他“建立了中国十四行诗的基础”[2],扩展了中国新诗的种类和格式。
在内容上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在情感上表现出具有形而上意义的哲理意味。
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冯先生的集子里,生硬的诗行便很少;但更引起我注意的还是他诗里耐人寻思的理,和情景融成一片的理。
”[3]一、心灵秋意与现实危机冯至的十四行诗有一种参透现实的深刻,自然也将现实的悲凉表现出来,透露着一种心灵的秋意。
冯至内心的孤独与秋意主要源自两方面的危机:一是人到中年的生命危机;二则源于动荡年代给诗人心中涂裹上的阴霾。
从时代角度来看,动荡的岁月倍增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心灵的感伤。
在战争岁月里生存过的人们,经历过更多的生死和磨难,这些生命历程都将在他们心中烙下伤痕。
冯至作为一个诗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更能够感受现实彻骨的悲凉、参透生命的真谛。
冯至的十四行诗虽然不着意表现时代,却也无法抹去时代对他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抗日战争后期,国内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斗争日益尖锐,国民党统治机构腐朽不堪,社会上无耻与残酷肆意横行,面对种种现实我对于诗的看法也有了变化。
[冯至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十四行诗篇(一):余光中散文精选1、《西欧的夏天》旅客似乎是十分轻松的人,实际上却相当辛苦。
旅客不用上班,却必须受时间的约束;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却必须受钱包的限制;爱去哪里就去哪里,却必须把几件行李蜗牛壳一般带在身上。
旅客最可怕的恶梦,是钱和证件一起遗失,沦为来历不明的乞丐。
旅客最难把握的东西,便是气候。
我现在就是这样的旅客。
从西班牙南端一直旅行到英国的北端,我经历了各样的气候,已经到了寒暑不侵的境界。
此刻我正坐在中世纪达豪土古堡改装的旅馆里,为“隔海书”的读者写稿,刚刚黎明,湿灰灰的云下是苏格兰中部荒莽的林木,林外是隐隐的青山。
晓寒袭人,我坐在厚达尺许的石墙里,穿了一件毛衣。
如果要走下回旋长梯像走下古堡之肠,去坡下的野径漫步寻幽,还得披上一件够厚的外套。
从台湾的定义讲来,西欧几乎没有夏天。
昼蝉夜蛙,汗流浃背,是台湾的夏天。
在西欧的大城,例如巴黎和伦敦,七月中旬走在阳光下,只觉得温暧舒适,并不出汗。
西欧的旅馆和汽车,例皆不备冷气,因为就算天热,也是几天就过去了,值不得为避暑费事。
我在西班牙、法国、英国各地租车长途旅行,其车均无冷气,只能扇风。
巴黎的所谓夏天,像是台北的深夜,早晚上街,凉风袭时,一件毛衣还不足御寒。
如果你走到塞纳河边,风力加上水气,更需要一件风衣才行。
下午日暖,单衣便够,可是一走到楼影或树荫里,便嫌单衣太薄。
地面如此,地下却又不同。
巴黎的地车比纽约、伦敦、马德里的都好,却相当闷热,令人穿不住毛衣。
所以地上地下,穿穿脱脱,也颇麻烦。
七月在巴黎的街上,行人的衣装,从少女的背心短裤到老妪的厚大衣,四季都有。
七月在巴黎,几乎天天都是晴天,有时一连数日碧空无云,入夜后天也不黑下来,只变得深洞洞的暗蓝。
巴黎附近无山,城中少见高楼,城北的蒙马特也只是一个矮丘,太阳要到九点半才落到地平线上,更显得昼长夜短,有用不完的下午。
不过晴天也会突来霹雳:七月十四日法国国庆那天上午,密特朗总统在香热里榭大道主持阅兵盛典,就忽来一阵大雨,淋得总统和军乐队狼狈不堪。
冯至十四行诗一、冯至十四行诗的定义和起源1.1 什么是冯至十四行诗冯至十四行诗,简称冯至诗,指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冯至创造的一种诗体形式。
这种诗体借鉴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则与特点。
1.2 冯至十四行诗的起源冯至十四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文学界受到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诗人冯至开始尝试写作十四行诗。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创作,冯至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十四行诗风格,被誉为中国的十四行诗之父。
二、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和形式要素2.1 冯至十四行诗的特点冯至十四行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纯粹的艺术性:冯至十四行诗以艺术性为首要追求,注重诗歌的美感和音韵的优美,追求诗歌的审美价值。
•短小精炼:每首冯至十四行诗仅有14行,字数有限,因此要求诗人能够精炼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定型结构:冯至十四行诗采用了莎士比亚诗体的结构,其中前两行为双韵,后两行为交叉韵,依此类推,最后两行为回韵。
•主题多样:冯至十四行诗的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的描写,也有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表达。
2.2 冯至十四行诗的形式要素冯至十四行诗的形式要素包括:•行数:每首诗共14行,按照特定的押韵方式排列。
•韵律:冯至十四行诗遵循十四行诗的基本韵律,前两行和后两行的韵脚相同,依此类推。
•篇幅:每行字数不固定,整体篇幅相对较短。
三、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技巧与方法3.1 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技巧创作冯至十四行诗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押韵技巧:要注意诗句中的押韵安排,将诗句组织成符合要求的韵脚形式。
•行与行之间的衔接:要注意每一行与前后行之间的衔接,使整体诗句流畅自然。
•简洁凝练的表达:由于字数有限,要求诗人能够用简洁凝练的表达方式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选题与主题的把握:选取合适的题材和主题进行创作,使诗歌更具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3.2 冯至十四行诗的创作方法创作冯至十四行诗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灵感法:抓住生活中的瞬间,用心感受,然后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触。
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八) 文学与艺术第二讲 冯至与十四行诗演讲人:温儒敏主持人:解志熙日期: 2009年10月15日(周四)15:20地点: 六教6C300教室演讲人简介:温儒敏,1946年生,籍贯广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主要研究范围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与语文教育等。
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文学史的视野》《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等。
执行主编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特别提示:经学校研究决定,自2008-2009学年秋季学期起设立《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并列入全校本科培养方案。
从系列之(七)第二讲起,《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按照《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要求举办。
请全体本科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务必携带学生IC卡刷卡入场选听。
欢迎其他师生光临。
《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八)文学与艺术简介由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清华大学教务处、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于2005年4月拉开帷幕。
迄今为止,该讲座已成功举办七个主题系列近百场。
七个主题系列包括:系列之(一)“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系列之(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系列之(三)“文明的对话与梦想”、系列之(四)“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系列之(五)“哲学与人生”、系列之(六)“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和系列之(七)“科学与人文:双赢和融合”。
从2008年9月起,该系列讲座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正式以学分形式列入清华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为对大学生们进行广泛深入的、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人文和科学通识教育做出了新的尝试。
2009-2010学年度正伴着中国和平崛起、清华喜迎百年的脚步快速向我们走来,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的历史时刻,重温和感知文学与艺术的特殊魅力,领略文字与色彩、造型与结构、声音与图像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和生活秩序,重提审美标准和美学问题,将对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人格和审美品味,激发年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就他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与才华, 鼓励他们参与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伟大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冯至de十四行诗赏析内容摘要:冯至的《十四行集》并不是哲理诗,而是诗人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刻体认。
冯至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比较深,这使他能够比较深入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意义。
具体来说,冯至体验到的生命存在悲剧性包括:生命的渺小和短暂、生命的孤独和无助、生命的无法把定和虚无、生命的必死性。
但是,冯至对生命存在悲剧性的体认并没有使自己走入悲观主义的泥淖。
关键词:生命;存在;悲剧有的论者在论及冯至的《十四行集》时,认为冯至此时已经成了一个人情练达的哲理诗人,笔者对此不以为然。
冯至并不是哲理诗人,他的诗都是关于生命的体验。
其实冯至先生本人就否认他是哲理诗人,他说:“其实我是最不哲学的人,我的思想不大逻辑。
”他还说:“沉思不等于哲学,说是沉思还比较接近,说是哲理,我总觉得我还够不上。
”[1]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在他的诗歌中的反映。
诚然,存在主义给冯至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1,在思想方面,这使他摆脱了浪漫主义的伤感、忧郁,克服了对人生的逃避与抗争,而是从容、深邃地理解人生和宇宙的变化,理解人在现实面前应该做出自己的选择。
2,在文学方面,存在主义帮冯至完成了由浪漫主义抒情诗人向现代主义作家的转变,他作品中的现代性,以及深沉、凝重、沉思的风格,得益于存在主义的影响。
3,在性格方面,存在主义使他养成了不事喧哗、静默守持、认真执著的秉性[2]。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存在主义对冯至影响的另一方面,因此很少有人探讨过冯至《十四行集》的悲剧意识。
其实,存在主义更深切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悲剧。
存在主义哲学恰是一种与人的忧虑感相结合的形而上学经验论,注重探讨忧虑、不安、恐惧、死亡等情绪[3]。
存在主义是用一颗热切而悲悯的心来关注这个世界、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
冯至的十四行集共收录冯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诗集收录了冯至先生写于1954年至1972年间的大量十四行诗作。
诗集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度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今天,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这部作品的一些问题,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冯至的十四行集。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冯至先生。
冯至(1922-1996年),湖南浏阳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位重要文学家、评论家和翻译家。
他曾毕业于延安临时大学文艺系,后在中国科学院文艺研究所工作。
冯至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研究,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小说、散文等多个领域。
冯至的十四行集,正如其名,是一部收录了冯至创作的十四行诗作的集合。
十四行诗,又称为“英国式十四行诗”,是一种诗体形式,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彼特拉克(Petrarch)的作品。
这种诗体形式由14行组成,一般分为四个四行诗和一个两行诗(也可以是八行加六行)。
每行诗的音步通常为十个音节,按照特定的韵律规则进行。
冯至的十四行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创作的十四行集。
这部诗集共收录了162首冯至先生的十四行诗作,涵盖了多个主题和情感。
其中包含了对生活、自然、人生、爱情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感受。
与传统的十四行诗相比,冯至的十四行集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节奏。
冯至的十四行集中,以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的诗作,是一大特色。
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加容易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进行阅读和理解。
比如,[冬日白日漫天飞舞]这首诗,以冬天和白日的景象为主题,描绘了寒冷季节中的美丽和活力。
通过对冬天和白日的描写,詹冯至向读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感受。
除了主题的选择,冯至的十四行集还以其深度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冯至先生擅长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意境和哲理。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反思,对人生、自然和爱情等问题的思考。
这些诗作不仅在形式上独具匠心,也在思想内容上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冯至《十四行诗》赏析十四行诗(1)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赏析:冯至的《十四行集》以其哲理和深思独步诗坛,说它是中国十四行诗的魁首也不为过。
这是第一首,写的是“意想不到的奇迹”。
然而,这奇迹是什么,为什么是意想不到的呢?岁月无常,世事苍茫,的确,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测的。
彗星出现,狂风乍起,这些是我们意想不到的,但是这种意想不到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此时,诗人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中去,生命在一瞬间凝结,过去的悲欢映现,形体屹立不动。
此刻,诗人想起了那些小昆虫,那些幼小的生命在经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一次危险之后“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这样的语言看似平缓,思考却是冷峻的。
最后,诗人写到“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原来人生的真谛在于不断承受生命的狂风暴雨啊,奇迹于此!十四行诗:(16)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连,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赏析:人类与世界万物有什么关系呢?诗人就此发问,构造诗篇。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在此,我们、山颠、一望无际的远景、广漠的平原、交错的蹊径等要素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我们就在其中穿梭着、行进着。
路、水,没有关联;风、云,没有呼应,然而,“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四⾏集》冯⾄【考核要求】1. 识记冯⾄的诗集《昨⽇之歌》、《北游及其他》、《⼗四⾏集》。
2. 识记本篇为⼗四⾏诗,并理解两诗的主题意蕴。
3. 分析《⿏曲草》这⾸哲理诗的表现⼿法。
4. 分析《杜甫》中的杜甫形象以及作者赋予这⼀形象的思想感情。
【提⽰】冯⾄(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
早年赴德国留学。
著有诗集《昨⽇之歌》、《北游及其他》、《⼗四⾏集》等。
《⼗四⾏集》是冯⾄的代表诗集,收有他1941年所写的27⾸⼗四⾏体新诗。
已⼊中年的冯⾄,抗战时期在西南联⼤教书,居住在昆明郊外,⽣活穷困但思想活跃。
他时常在⼭间林中散步,缅怀崇敬的⼈物,观察草⽊⽣长、鸟兽活动,在战争使⼈类精神陷⼊危机的⼤背景下,从书本⾥获取智慧,从现实中体会⼈⽣,使⾃⼰往⽇的经验和眼前的感受融合在⼀起,在沉思中表达⽣命体验。
《⿏曲草》借描叙⿏曲草平凡、渺⼩的⽣存过程来探求⼈⽣的真谛。
⿏曲草对平凡的⽣活状态静默⾃⾜,对⼈世间为追名逐利⽽发⽣的“⼀切的形容、⼀切喧嚣”默默否定,从对它的⾼贵品质的礼赞中,领悟⼀种严肃的⼈⽣思考:对⾼洁的⼈格追求;对平实、认真、执著的⽣活态度的赞许。
通过⼼物间的感发,将本属抽象的思绪与⿏曲草形象契合,使思绪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物象,是本诗的基本⼿法。
作为⼀⾸哲理抒情诗,它因⽽避免了抽象的理性宣⽰⽽具有⽣动活泼的形象性与较强的抒情性。
《杜甫》刻画了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忍受饥肠,在漂泊与流浪中仍然忧⼼⼈民、痛惜祖国江⼭破碎、呕⼼沥⾎地唱着悲壮哀歌的具有担当精神的“诗圣”形象。
抗战时期的中国处在和“安史之乱”相似的兵凶战危、颠沛流离的局⾯。
冯⾄认为,杜甫的伟⼤之处在于他毫⽆躲避地承受着时代的艰难,⽽“我们所处的时代也许⽐杜甫的时代更艰难,对待艰难,敷衍蒙混固然没有⽤,超然与洒脱也是⼀样没有⽤,只有执著的精神才能克服它。
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前迫切需要的。
”冯⾄在诗中处处点化杜诗,如⾸句就使⼈想起杜甫《乾元中寓居同⾕县作歌七⾸》所写的随⼈拾橡果、挖黄精充饥的故事;第⼆句则点化杜诗《醉时歌》“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檐花落。
冯至十四行诗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一我们准备着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二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我们安排我们在这时代象秋日的树木,一棵棵把树叶和些过迟的花朵都交给秋风,好舒开树身伸入严冬;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把残壳都丢在泥里土里;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未来的死亡,象一段歌曲,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归终剩下了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三有加利树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殿堂,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四鼠曲草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五威尼斯我永远不会忘记西方的那座水城,它是个人世的象征,千百个寂寞的集体。
一个寂寞是一座岛,一座座都结成朋友。
当你向我拉一拉手,便象一座水上的桥;当你向我笑一笑,便象是对面岛上忽然开了一扇楼窗。
只担心夜深静悄,楼上的窗儿关闭,桥上也断了人迹。
六原野的哭声我时常看见在原野里一个村童,或一个农妇向着无语的晴空啼哭,是为了一个惩罚,可是为了一个玩具的毁弃?是为了丈夫的死亡,可是为了儿子的病创?啼哭的那样没有停息,象整个的生命都嵌在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
我觉得他们好象从古来就一任眼泪不住地流为了一个绝望的宇宙。
七我们来到郊外和暖的阳光内我们来到郊外,象不同的河水融成一片大海。
有同样的警醒在我们的心头,是同样的运命在我们的肩头。
要爱惜这个警醒,要爱惜这个运命,不要到危险过去,那些分歧的街衢又把我们吸回,海水分成河水。
八一个旧日的梦想是一个旧日的梦想,眼前的人世太纷杂,想依附着鹏鸟飞翔去和宁静的星辰谈话。
千年的梦象个老人期待着最好的儿孙——如今有人飞向星辰,却忘不了人世的纷纭。
他们常常为了学习怎样运行,怎样降落,好把星秩序排在人间,便光一般投身空际。
如今那旧梦却化作远水荒山的陨石一片。
九给一个战士你长年在生死的边缘生长,一旦你回到这堕落的城中,听着这市上的愚蠢的歌唱,你会象是一个古代的英雄在千百年后他忽然回来,从些变质的堕落的子孙寻不出一些盛年的姿态,他会出乎意料,感到眩昏。
你在战场上,象不朽的英雄在另一个世界永向苍穹,归终成为一只断线的纸鸢:但是这个命运你不要埋怨,你超越了他们,他们已不能维系住你的向上,你的旷远。
十蔡元培你的姓名常常排列在许多的名姓里边,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你却永久暗自保持住自己的光彩;我们只在黎明和黄昏认识了你是长庚,是启明,到夜半你和一般的星星也没有区分:多少青年人从你宁静的启示里得到正当的死生。
如今你死了,我们深深感到,你已不能参加人类的将来的工作——如果这个世界能够复活,歪扭的事能够重新调整。
十一鲁迅在许多年前的一个黄昏你为几个青年感到一觉;你不知经验过多少幻灭,但是那一觉却永不消沉。
我永远怀着感谢的深情望着你,为了我们的时代:它被些愚蠢的人们毁坏,可是它的维护人却一生被摒弃在这个世界以外——你有几回望出一线光明,转过头来又有乌云遮盖。
你走完了你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十二杜甫你在荒村里忍受饥肠,你常常想到死填沟壑,你却不断地唱着哀歌为了人间壮美的沦亡:战场上健儿的死伤,天边有明星的陨落,万匹马随着浮云消没…你一生是他们的祭享。
你的贫穷在闪铄发光象一件圣者的烂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只照出来可怜的形象。
十三歌德你生长在平凡的市民的家庭,你为过许多平凡的事物感叹,你却写出许多不平凡的诗篇;你八十年的岁月是那样平静,好象宇宙在那儿寂寞地运行,但是不曾有一分一秒的停息,随时随处都演化出新的生机,不管风风雨雨或是日朗天晴。
从沉重的病中换来新的健康,从绝望的爱里换来新的营养,你知到飞蛾为什么投向火焰,蛇为什么脱去旧皮才能生长;万物都在享用你的那句名言,它道破一切生的意义:“死和变。
”十四画家梵[言可]你的热情到处燃起火,你燃着了向日的黄花,燃着了浓郁的扁柏,燃着了行人在烈日下——他们都是那样热烘烘向着高处呼吁的火焰;但是背阴处几点花红,监狱里的一个小院,几个贫穷的人低着头在贫穷的房里剥土豆,却象是永不消溶的冰块。
这中间你画了吊桥,画了轻盈的船:你可要把那些不幸者迎接过来?十五看这一队队的驮马看这一队队的驮马驮来了远方的货物,水也会冲来一些泥沙从些不知名的远处,风从千万里外也会掠来些他乡的叹息: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仿佛鸟飞翔在空中,它随时都管领太空,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
什么是我们的实在?我们从远方把什么带来?从面前又把什么带走?十六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十七原野的小路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是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踏出来这些活泼的道路。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也有几条宛转的小路,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还有些年纪青青的男女,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十八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我们有时度过一个亲密的夜在一间生疏的房里,它白昼时是什么模样,我们都无从认识,更不必说它的过去未来。
原野——一望无边地在我们窗外展开,我们只依稀地记得在黄昏时来的道路,便算是对它的认识,明天走后,我们也不再回来。
闭上眼吧!让那些亲密的夜和生疏的地方织在我们心里:我们的生命象那窗外的原野,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十九别离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象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耕耘,为了再见,好象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象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二十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在我们梦里是这般真切,不管是亲密的还是陌生:是我自己的生命的分裂,可是融合了许多的生命,在融合后开了花,结了果?谁能把自己的生命把定对着这茫茫如水的夜色,谁能让他的语声和面容只在些亲密的梦里萦回?我们不知已经有多少回被映在一个辽远的天空,给船夫或沙漠里的行人添了些新鲜的梦的养分。
二十一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它们都象风雨中的飞鸟各自东西。
我们紧紧抱住,好象自身也都不能自主。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二十二深夜又是深山深夜又是深山,听着夜雨沉沉。
十里外的山村、念里外的市廛,它们可还存在?十年前的山川、念年前的梦幻,都在雨里沉埋。
四围这样狭窄,好象回到母胎;我在深夜祈求用迫切的声音:“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二十三几只初生的小狗接连落了半月的雨,你们自从降生以来,就只知道潮湿阴郁。
一天雨云忽然散开,太阳光照满了墙壁,我看见你们的母亲把你们衔到阳光里,让你们用你们全身第一次领受光和暖,日落了,又衔你们回去。
你们不会有记忆,但是这一次的经验会融入将来的吠声,你们在黑夜吠出光明。
二十四这里几千年前这里几千年前处处好象已经有我们的生命;我们未降生前一个歌声已经从变幻的天空,从绿草和青松唱我们的运命。
我们忧患重重,这里怎么竟会听到这样歌声?看那小的飞虫,在它的飞翔内时时都是新生。
二十五案头摆设着用具案头摆设着用具,架上陈列着书籍,终日在些静物里我们不住地思虑。
言语里没有歌声,举动里没有舞蹈,空空问窗外飞鸟为什么振翼凌空。
只有睡着的身体,夜静时起了韵律:空气在身内游戏,海盐在血里游戏——睡梦里好象听得到天和海向我们呼叫。
二十六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象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二十七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取水人取来椭圆的一瓶,这点水就得到一个定形;看,在秋风里飘扬的风旗,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让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和些远方的草木的荣谢,还有个奔向远方的心意,都保留一些在这面旗上。
我们空空听过一夜风声,空看了一天的草黄叶红,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但愿这些诗象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