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选股能力和择机能力的实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1.74 KB
- 文档页数:4
证券投资基金时机选择能力的实证研究【发布时间】2002-3-11--------------------------------------------------------------------------------大部分基金的业绩优于市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还不够高。
实证检验不支持证券投资基金具有时机选择能力的假设,相反,部分基金有明显的负选择能力。
华安创新基金和南方稳健成长基金的发行拉开了开放式基金试点的序幕,也使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自1998年3月基金金泰、基金开元发行,规范化证券投资基金快速发展以来,有关基金的经营运作,投资行为、管理绩效以及监管政策都成为市场关注、研究的热点。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估,重点对其时机选择能力进行实证检验,以衡量其是否具有超过市场的超额收益及时机选择能力,为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战略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文献回顾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对评估基金经理绩效、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关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前,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的传统方法主要是根据基金单位净资产和投资基金的投资收益率这两个指标来进行的,但对基金资产组合的风险未能进行系统和合理的量化分析。
Markowitz(1952,1959)的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提供了精确测量证券投资收益和风险的手段,Sharpe (1964)、Lintner(1965)和Mossin(1966)进一步将其发展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它是基于风险资产期望收益均衡基础上的定价模型,以此为基础,比较适用的评估投资基金整体业绩的方法被提出并逐步完善。
Terynor(1965)提出了以单位系统风险收益作为基金绩效评估指标。
Sharpe (1966)认为,管理较好的投资基金的总风险可能接近于系统性风险,而管理不好的投资基金的总风险可能因非系统风险不等而相差很远,提出用单位总风险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评价基金的业绩。
中国证券分析师选股能力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证券市场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市场,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个人投资者来说,都具有巨大的影响。
而证券市场的判断和决策往往需要证券分析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因此,评估证券分析师的选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评估中国证券分析师的选股能力,探讨证券分析师对于股票投资的价值贡献。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文献综述:对于国内外有关证券分析师选股能力和价值贡献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2. 研究设计:选择历史数据并通过量化分析的方式,从选股表现和策略上,评估证券分析师的选股能力。
3. 数据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和统计学方法,评估证券分析师选股能力所带来的私人投资价值贡献。
4. 结论和建议:依据研究结果,探索提高证券分析师选股能力的方法,并从实际应用层面给出建议。
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客观评估中国证券分析师的选股能力和对私人投资的价值贡献,为证券分析师职业发展和投资者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国开放式基金选股和择机能力实证分析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基金363只,基金总规模达到22,323.2亿份,资产净值规模达到32,754.02亿元,其中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有329只、规模占了21,587.46亿份。
据Wind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除QDII 产品外,342只基金2007年收入总额达到了惊人的1.17万亿元,较2006年劲增302%,再创历史新高。
基金的发展速度飞快,收益喜人,到底基金经理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专家理财”和价值投资的理念呢?应用国外的多个模型,学者对我国的基金业绩进行了研究。
郝丽萍等(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基金的择股能力存在很大差别。
谭政勋、王聪(2004)发现,开放式基金个体上差异比较大。
刘荣茂、周良(2005)认为,封闭式基金的业绩能够优于市场基准组合;不同规模的基金业绩表现有所不同。
熊胜君、杨朝军(2006)认为,目前的基金管理体制是基金经理调整无法显著提高基金择股能力和择机能力的主要原因。
谭一利、高泳波(2006)发现,基金经理偏向于获得超额收益率。
何翠英(2007)发现,所选样本基金在选定时期内业绩比较理想。
本文将利用开放式基金周净值收益率数据,希望能够通过对基金选股和择机能力的实证研究,对其进行比较合理的评价,并为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和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参考。
一、研究方法评价基金选股能力和择机能力的指标较多,本文主要采用以下两个:1、T-M模型:在这里,D是一个虚拟变量。
当Rm-Rf>0时,D=1,否则D=0。
因此,当市场呈现多头时,β=β1+β2;而在空头时,则β=β1。
二、研究样本和数据资料1、研究样本的选择。
截止到2007年12月12日,我国成立的开放式股票基金共有179只。
根据在研究期间之前成立,并有数据可分析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共有27只。
因此,研究样本为:宝盈泛沿海、博时精选股票、博时主题、长盛成长价值、长信银利精选、大成价值增长、大成精选增值、富国天益价值、光大量化核心、广发小盘、国泰金龙精选、国泰金鹰增长、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华夏成长、华夏大盘精选、嘉实服务增值行业、南方积配、南方稳健成长、鹏华行业成长、泰达荷银成长、泰达荷银精选、泰达荷银稳定、泰达荷银周期、易方达策略成长、易方达积极成长、友邦盛世和中海优质成长等27只股票型基金,本文确定的样本基金评价期间为2005年6月30日至2008年3月31日的两年零九个月。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择时选股能力的实证分析作者:李丽琴来源:《财会学习》 2018年第4期摘要: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介绍了国内外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采用T-M、H-M 模型对我国25 家不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25 家不同股票型基金,进行择时选股能力的实证分析。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择时选股能力;实证分析从理论上讲,若基金管理公司具备专家理财,那么也就拥有一定程度的市场择时选股能力。
基金经理时刻紧盯千变万化的市场,将投资基金面临的组合风险(β) 进行实时调节,达到在强势市场上获取更高投资利益的目的,在面对弱势市场时也可减少或者防止出现损失。
一、理论基础当前中国对证券投资资金择时选股能力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而国外的很多专家早在1966 年就进行了理论深入研究阶段。
并且一些相关的模型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完善。
通常情况下,基本思路的出发点和基准是传统的CAPM 模型,把选股能力和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分离,并进行量化,之后对其实施评价和能力的分析。
继而出现了众多衍生理论模型,当前使用最频繁的模型主要有三种,其一是T-M 模型( 特雷诺和马泽),其二是H-M 模型( 亨利克森和莫顿),其三是C-L 模型( 查恩和莱维伦)。
在本次实证分析中主要采用前两种模型。
( 一)T-M特雷诺和马泽提出假设,即证券投资基金具备择时能力,那么可能的情形会有两种( 见图1);之后又提出在实际情况中并不存在如此理想的情况。
在经过完善之后将T-M 模型确定为:选股能力指标采用α 表示;择时能力指标使用β2 表示;基金组合面临的系统风险使用β1 表示;基金在各个时期中的实际收益率使用Rp 表示,市场组合各个时期内的实际收益率使用Rm 表示,随机误差项为εp。
( 二)H-M在T-M 的基础上,亨利克森和莫顿展开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做出的假设是,投资基金拥有择时能力,那么则会出现如图2 中的情形,得到H-M 模型为:二、实证分析( 一)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1. 研究样本。
证券投资基金证券选股和时机选择能力的实证分析蔡丽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8)E-mail :xiaocaili@摘 要:文章应用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用于评价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的T-M 和H-M 模型,对我国24只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选股能力和择机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基金经理不具备显著的证券选择能力和时机选择能力关键词:证券选择能力;时机选择能力;实证分析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集和投资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投资工具之一。
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诞生至今只有不到十年的时间,但其发展迅猛,截止到2006年底,基金资产规模达到了8565亿元人民币。
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因此,建立健全基金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评价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绩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希望通过对基金经理人的能力素质做出评价,旨在对中国的基金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1]。
1.分析证券选择能力和时机选择能力的模型1.1证券选择能力和时机选择能力的含义[2]基金经理的业绩通常被分成时机选择能力和证券选择能力。
基金经理的证券选择能力主要是指基金经理对较之整个证券市场而言价值被高估或低估的股票的识别能力,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2]角度看,也就是指基金经理人寻找那些期望收益率大大偏离证券市场线的股票的能力。
通过对此类证券的挖掘,从而将会给证券投资基金带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风险溢酬。
而证券投资基金的时机选择能力则是指基金经理对市场运行趋势的预测能力,如果基金经理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未来市场的整体走向,通过不断调整其投资组合的风险,以通过高风险资产和低风险资产,甚至无风险资产之间的不断转换来战胜市场。
所以证券投资基金能否最终“战胜市场”,能否真正体现“专家理财,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它们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的高低。
1.2模型介绍1966年,Treynor and Mazuy 引入一个二项式进行回归分析(简称T-M 模型)[3],回归方程为: 212()()i f i m f m f i R R R R R R αββε−=+−+−+其中,i R 、m R 和f R 分别为基金收益、市场收益和无风险收益,i ε为随机误差项。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选股择时能力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选股择时能力实证研究背景: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促进了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
证券投资基金是以共同基金方式向社会募集资金,由基金管理公司专业运作的一种证券投资工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投资者对证券投资基金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
然而,在证券投资基金众多的选择中,如何有效地选择基金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因此,研究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选股择时能力,对投资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选股择时能力,以此为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投资建议。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宏观分析和基金选股择时能力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其中,宏观分析主要是从宏观经济数据、政策变化等角度,分析证券市场的整体状况;基金选股择时能力实证研究则是通过分析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策略、业绩等方面,评估基金的选股择时能力。
研究内容:1.我国证券市场概况分析。
包括市场规模、投资主体、区域分布、投资风格等方面的分析。
2.选股能力实证研究。
采用基金经理交替法,比较不同经理管理期间的基金业绩,以此评价基金的选股能力。
3.择时能力实证研究。
通过研究不同基金的持仓变化、调仓频率等方面,评估基金的择时能力。
4.综合评价。
将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相结合,综合评价基金的表现。
预期结果:通过实证研究,将深入了解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选股择时能力表现,对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投资建议,同时对基金行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择时能力研究近年来,投资者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在择时能力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并分析其对投资者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择时能力的概念。
择时能力是指投资者在股市中根据市场的走势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
在中国证券市场,择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市场波动剧烈,投资者需要准确判断市场趋势,以便做出正确的买卖决策。
其次,我们来研究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
根据相关数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整体来看,在择时能力方面相对较弱。
这主要是由于基金经理对市场走势的预测不准确,无法及时把握市场的变化。
此外,还有一部分基金经理过于激进,频繁调整投资组合,导致收益率下降。
然而,并非所有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都缺乏择时能力。
一些优秀的基金经理通过深入分析市场走势和宏观经济数据,成功预测市场的变化,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买卖操作。
这些基金的投资者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
为了提高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一些改进措施已经被提出并得到了广泛关注。
首先,基金公司需要加强对基金经理的培训和选拔,提高他们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其次,基金经理应该采用更为稳健的投资策略,避免频繁调整投资组合,从而降低风险。
此外,基金公司应该加强与研究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共享市场信息和经验,提高整体的择时能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了解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可以通过研究基金的历史业绩和择时能力评估报告,选择那些有着较好择时能力的基金进行投资。
同时,投资者也应该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追求高回报,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决策。
总结起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择时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目前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但通过加强基金经理的培训、改进投资策略等措施,可以提高基金的择时能力。
投资者应该了解基金的择时能力并作出相应的投资决策,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策略的实证研究中国证券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它的发展历程丰富而又艰辛。
自2001年入世以来,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开放,加强监管,业务创新。
虽然天有不测风云,但中国证券市场仍是投资者的热门选择。
面对这个庞大的市场,投资者该如何制定投资策略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有效的投资策略是什么。
首先,对于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市场指数作为基准。
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指、上证综指等指数都是较为代表性的市场指数。
但是,利用市场指数作为基准并不是完美的,因为市场指数有时无法反映个股的投资价值。
因此,在选择市场指数时需要根据我们所关心的股票类型来确定。
其次,我们需要选取合适的投资策略。
根据现有的文献和经验,我们可以列举出几种经典的投资策略以供参考。
1. 价值投资策略价值投资策略是通过研究个股的基本面、财务报表等因素来决定选择哪些股票投资。
这种投资策略通常适用于一些稳定的、盈利能力良好的公司股票,投资者可以通过评估公司的估值,来发现低估值的公司股票。
2. 动量投资策略动量投资策略是通过观察股票的走势来判断股票的走向。
这种投资策略认为股票的价格会趋向于连续上涨或下跌,因此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规律来预测股票的价格走势。
3. 成长投资策略成长投资策略是投资于那些未来增长潜力较大的公司股票。
投资者关注公司业绩的增长速度和财务报表,选取有潜力的公司,通过股票市场将这种潜力变为未来的价值。
4. 短线交易策略这种投资策略是通过分析股票最近的价格、市场指挥等因素,来判断买进和卖出的时机,利用股票在短时间内的波动来赚取差价。
在这些投资策略中,要根据自己的投资目的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选用哪一种。
同时,各种投资策略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相互结合,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然后,我们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哪种投资策略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