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 格式:docx
- 大小:330.91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历代传统纹样图谱,太好看了,都是经典,涨知识了中国传统图案指的是由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图案,中国传统图案源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团,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可分为原始社会图案、古典图案、民间和民宿图案、少数民族图案。
中国传统图案的思想内容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古代社会经济、政治、道德伦理的反映。
原始社会彩陶图案的人面鱼纹、双体鱼纹就寓意生活富贵种族繁衍。
商周时期,以夸张的张目巨口、狞厉威严的兽面纹象征着奴隶主阶级的权威。
在形式上采用器形中轴线、两旁对称的方式,表现出雄伟、稳重、庄严的艺术效果。
战国时期,青铜图案常以活泼优美的几何形与动物变形穿插组合,并采用耕耘、狩猎、宴飨、比射、杂戏、乐舞、车马等图案风格写实,形象概括、姿态生动。
南北朝时期,长期战乱的人们追求安定的生活,宣扬修生科院轮回转世的佛道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清瘦俏长、柔美宁静的图案形式和超凡脱俗的佛教题材,便成为南北朝图案风格的主调。
隋唐政治安定,物质生活充裕,象征人间温暖幸福的图案题材,如繁花茂叶的卷草,安详温驯的瑞兽,嘴衔花枝瑞草、缨珞珠宝、同心结带的珍禽,综合各种花卉特征的宝相花以及象征丰收的瑞花等,造型丰满,线条饱满圆润、色彩富丽,反映出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
宋代,封建主追求靡丽的生活享受,图案以工致细腻的写实风格为主。
元代,蒙古族刚劲粗犷的装饰风格和大量用金的审美嗜好改变了南宋图案的柔丽之风。
明清时期,不少图案在吸收前代装饰传统的基础上,造型已趋于程式化,在思想内容方面则把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生活理想与图案形象结合起来,表现一定的含义,即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称为吉祥图案。
怎么样,各朝各代的花纹是不是都各具特色,含有浓浓的中国味,真是好看极了!。
陶器(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原始社会半坡类型器型:圆底、平底盆纹样:直线构成分类风格庙底沟类型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纹样:曲线构成流行地域:黄河中下游(河南、山西、陕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仰韶文化地位(意义):我国远古彩陶的代表人面鱼纹盆(半坡)赏析:圆形的人面被黑白图形分隔开来,显得神秘安详,代替耳朵的是一对呈三角形的鱼。
整个画面神秘奇特,妙趣横生代表作鹳鱼石斧图(庙底沟)赏析:造型因素在动感和神态的表现中负有勃勃生机。
彩陶石岭下型(与庙底沟相似)马家窑型波澜壮阔、循环往复、具有韵律、节奏分类半山型风格造型优美马厂型没有了精心制作的耐心马家窑文化流行地域: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地位(意义):上承仰韶文化,下接齐家文化。
代表作:舞道彩纹陶赏析:反映了当时生活情节,说明人们已初步掌握了形象的某些特征,而且能使用其表达一定审美及思想。
黑陶:流行地域:山东龙山龙山文化风格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有“蛋壳陶”之称。
奴隶社会(先秦)西周之前(包括西周):白陶器:陶质坚硬,质地精良,不易吸水,扣之发音清脆悦耳。
白陶、原始青瓷(原始青瓷)西周以后,至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坚固美观,制造简便。
商中期-战国:原始青釉(原始青瓷):陶器具备了瓷器的特点,是陶瓷史上的一个飞跃。
秦汉时期代表:秦始皇兵马俑特点:写实,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规模宏大,气势宏大。
秦朝风格:1、伟美2、较高的写实技巧——大而不空,远视其势,近观其质。
陶塑陶俑特点:数量巨大,出土范围广。
下层人形象,“视死如视生”的厚葬观念汉朝西汉:济南无影山:表现了西汉时期,地主阶级奢侈的生活,第一次发现杂技题材的陶俑代表东汉:四川成都天迥山:击鼓说唱佣:下层人形象,神态惟妙惟肖,有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越窑南方地区:浙江瓯窑↓婺州窑青瓷施釉均匀、明德清窑朗、雅致代表:青瓷莲花尊北方地区:河北景县封氏赏析特点:莲花尊上下仰覆两对莲花相对构成其优美形象,花瓣尖微微翻卷,显得皎洁、丰润、充满生机。
新⽯器时代的彩陶纹饰,你会看吗?2018-01-14 00:07中国画简称“国画”,古称“丹青”。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发展,形成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彩陶鱼鳍⽹纹船形壶仰韶⽂化半坡类型原始社会的历史,⼤约在170万年前⾄公元前2000年。
最早的绘画遗迹,可以上溯到新⽯器时代彩陶上的装饰纹样。
新⽯器时期的⼈⾯鱼纹陶盆如果从这些早期绘画遗存算起,中国绘画的历史⾄少应有七千年。
新⽯器时代的绘画,曾经强烈地显⽰出先民们的⽣活愿望和信仰,昭⽰出中国绘画史的黎明。
新⽯器时代的彩陶盆绘舞蹈纹蛙纹彩陶罐新⽯器时代仰韶⽂化彩陶纹样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青海⼤通孙家寨出⼟的舞蹈纹彩陶盆、西安半坡出⼟的⼈⾯鱼纹彩陶盆。
这些绘画纹样虽附着于器⽫,还不具备独⽴绘画意义,但内容有⼈物、鱼、鸟、蛙,有⽹纹、波纹和⼏何图形,有写实、有夸张,⼤都天真活泼,这⾥呈现出先民们眼中和⼼中的世界。
旋涡纹陶罐上的⼏何形纹饰我们注意到,这些⽤墨线勾勒的⽣动形象,已具有相当的绘画性,也从中看到了以“线”造型的中国绘画特点的渊源。
《鹳鱼⽯斧图》彩陶缸在仰韶⽂化《鹳鱼⽯斧图》彩陶缸上的彩画,是⽐较完整的装饰性绘画。
从构图意识、艺术风格、情节处理、线条造型⼏⽅⾯看,都带有独⽴绘画的特征,从⽽成为这⼀时期绘画的代表作。
《鹳鱼⽯斧图》可以说是迄今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幅完整绘画。
猪纹⿊陶钵浙江余姚河姆渡出⼟陶器上有⼀些画不是⽤⾊彩画出来的,⽽是⽤纯粹的线条,就象先⼈⽤树枝、⽊棍在沙地、泥⼟上画画⼀样。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出⼟的猪纹⿊陶钵就是代表。
灰陶尊新⽯器时代⼤汶⼝⽂化灰陶尊上刻的⽇⽉⼭形纹在新⽯器时代晚期,绘画与⽂字的区别尚不明显,我国象形⽂字本⾝就是简略的绘画,起到叙事的功⽤,所以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后来⽂字以符号叙事,绘画则以造型叙事,⽂字与绘画就渐渐有了区别。
彩陶鱼纹折腹钵仰韶⽂化半坡类型虽然这⼀时期绘画技巧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先民们已具有初步的造型能⼒。
AppreciatION 仰韶彩陶艺术是绽放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最美丽的一朵奇葩。
它们上面那些绚丽的图案的价值不仅仅限于其艺术成就,更难得、更重要的是现代人了解祖先思想、生活的窗口,拉近我们与祖先之间距离的一条“时空隧道”。
生活用具彩陶图案就陶瓷的实用性而言,实用器上的彩陶图案可分为动物、植物、天文、几何纹等。
一、动物图案动物图案主要为鸟、蛙、鱼、蝌蚪纹等。
据资料显示,图腾制在整个原始社会时期是普遍存在的,它包罗万象的彩陶图案甄 奎 周巧燕鉴赏马家窑类型鸟纹盆AppreciatION鉴赏大约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已进入衰败阶段。
我国古代的图腾,在彩陶发展的鼎盛时期,图腾虽衰落,但仍处于这一时期。
图腾作为一个氏族的保护神,是他们共同的祖先,它的出现密切了以血缘关系的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陶器纹饰不单是装饰艺术,也是族的共同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它在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
马家窑类型对鸟纹彩陶壶庙底沟类型彩陶侧面鸟纹演变图编辑|屈梦夏马家窑类型鸟纹盆兰州王保保城出土的这件彩陶盆里绘有一个符号化的鸟纹,鸟的头用一个圆点表现,三条柳叶分别代表鸟的身体和两只翅膀,这是太阳鸟的形式演化。
AppreciatION 鉴赏1.鸟纹鸟纹主要分布于晋、陕、豫等地区,是庙底沟类型中最主要的图案。
有的侧面伫立,有的展翅高飞,纹样中的不少几何图案如弧形三角形、斜线圆点纹、圆点纹,甚至一些宽短弧状纹都可能是鸟纹演绎而来的。
在新石器时代,继庙底沟类型后,鸟纹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向西发展,在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鸟纹,这里的鸟纹已经过了高度提炼,除其首部还保留有鸟的特征外,身体已变成弧形三角纹,羽毛和翅膀多被数条弧线取代,腿脚不加任何表示,并且多与漩涡纹一起组成画面,因此可说甘青地区的鸟纹已完全几何化马家窑类型变体鸟纹罐半山类型鸟纹壶这件彩陶钵是庙底沟类型早期的作品,鸟纹呈影像效果,用比较写实的手法简洁鲜明地表现了振翅欲飞的鸟的形象,鸟头好像太阳,周围的圆圈好似月亮。
中国原始时期十六幅经典岩画陶绘作品赏析中国古代原始时期十六幅经典岩画陶绘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弘扬我们的文化魅力、传承我们的文化精华,在欣赏古典岩画彩绘的中华古老文化的瑰宝道路上不断地提高文化修养,增强艺术情趣,快乐健康滴生活。
一、原始时期岩画最早的岩画则是雕刻于裸露的山崖石头表面,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初期,属于我国绘画艺术的萌芽时期。
现已发现著名的岩画点有: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福建华安县仙字潭摩崖石刻、广东省珠海市高栏岛石刻画、台湾高雄县万山岩雕群、云南省沧源县石刻、广西宁明县明江石刻、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石刻等等。
云南省沧源石刻《人类生存活动场面岩画》赏析《人类生存活动场景岩画》云南沧源岩画位于云南省沧源县境内。
现已发现一千多个岩画图形,其中以人物图像为最多,还有动物、树木、太阳及一些原始表意符号等。
这幅图是一件较完整反映人类生存活动场面的岩画。
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图的中心位置,一条粗的实线表示着村道,人畜在一圆形弧线界定的村寨中和平相处。
画面的上方则是一群大小不同的舞者,他们双臂曲举,两腿屈膝下蹲,似乎在应和着震撼山谷的号子声跺步起舞,边跳边晃动着手上的器具,似乎在助威、呐喊,又似乎是在祷告着胜利。
画面的下方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杀场面:搭弓引箭者,挥舞枪棒者,拳脚相向者,还有横卧地面的尸首,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战争场景。
整幅画面用赤铁矿粉以手指、羽毛绘制而成,画面虽呈现出原始人类对绘画形体表现得简略与稚拙,但通过对画面人物动态和场景的安排,使我们感受到我国南方原始人类生活的场景,使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回荡在山谷的呼喊声和震耳而又有节奏的祭祀歌舞声。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彩陶图案指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装饰纹样,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彩陶纹样的题材极为丰富,有几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等,是原始人从事渔猎和农业劳动取得素材,以及对太阳、月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和劳动工具的观察、接触、认识变化而来。
人面纹(图1—1)把人面和太阳组合起来,形象概括、简洁,据说是原始民族的图腾。
鱼纹(图1一2)有单体鱼纹、复体鱼纹等,造型简练,并各有特征。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图1—3),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几何形图案纹样有直线形的,有螺旋形的,有波浪形的;据说是由动物图案演化而来,如鱼纹演化成直线几何纹(图1一4),鸟纹演化成螺旋纹(图1一5),蛙纹演化成波浪纹(图1一6)。
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
彩陶纹样的构成形式有:(1)对称的组合。
有不同花纹或同一花纹的对称;两组对称;四组两相对称和六组三分相合对称四种。
(2)不对称的组合。
(3)同一母题花纹组成一条完整的带状花纹。
(4)不同母题的两种花纹相互连接起来合成一组花纹。
彩陶纹样体现了原始氏族社会纯粹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形式感。
劳动、生活、自然对象及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平衡、比例、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集中表现在这里,为我国的图案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陶瓮“彩陶王”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型陶瓮“彩陶王”出土于我州境内积石山县三坪遗址。
原件彩陶王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年左右,通高49.3厘米。
以造型独特,花纹别致而闻名于世,故称为“彩陶王”。
中国原始陶器——彩陶在世界所有文明的早期阶段,几乎都经历过一个陶器的时代,最早的中华文明也是如此。
在中国早期陶器艺术中,最精彩的就是起源于六七千年以前的彩陶艺术,其中以仰韶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几乎遍步于华北各地区,而以黄河中游为中心)遗存的以橙红色或棕红色绘有深红或黑色花纹的彩陶最惹人注目,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称。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图案,是在陶器未烧之前画上去的,烧后彩纹固定在陶器的表面不易脱落,彩绘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
有的地区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的陶衣作衬底,以使彩绘花纹更加鲜明。
彩陶的主要纹饰有花卉图案、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
这些图案多装饰在细泥陶钵、碗、盆和罐的口、腹部,而在器物的下部或往里收缩的部分是不施彩的,这种设计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联系。
因为新石器时代家居条件还相当原始,通常席地而坐或者蹲着,所以彩陶纹饰的部位大都在人们平视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再往下因为看不到,也就没有装饰了。
新石器时代的兽形红陶壶彩陶颜料的成分,经光谱分析表明:赭红彩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黑彩中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和锰。
白彩中除含少量的铁以外,基本没有着色剂。
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有学者推断赭红彩料可能是赭石,黑色彩料可能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红土,至于白色彩料可能是一种配入溶剂的瓷土。
陶器的造型既讲究实用又讲究美观,其外形线条流畅、均匀,加上丰富多彩的纹饰,显得优美而充满艺术感。
陶器的种类较多,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其中以小口尖底瓶最为突出。
这些陶器往往由于年代的早晚或地域的差别,在器形和纹饰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据研究,彩陶的成型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捏制法这是最早的手工制陶方法,也是最简便、最容易的方法。
这种方式比较粗糙,成型不规则,但方便灵活,因此常被用于制作小型陶塑,而在制作日常器皿时较少使用。
泥片贴筑法和捏制法一样,也是一种较早使用的手工制陶方法,是用粘湿的泥片在一个类似内模的陶垫外面,一块一块地敷贴成一个陶器形状。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
案
彩陶图案指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装饰纹样,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彩陶纹样的题材极为半富,有儿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等,是原始人从事渔猎和农业劳动取得素材,以及对太阳、月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和劳动工具的观察、接触、认识变化而来。
人面纹(图1一1)把人面和太阳组合起来,形象概括、简洁,据说是原始民族的图腾。
鱼纹(图1一2)有单体鱼纹、复体鱼纹等,造型简练,并各有特征。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图1-3),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卑, 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儿何形图案纹样有直线形的,有螺旋形的,有波浪形的;据说是山动物图案演化而来,如鱼纹演化成直线儿何纹(图1 一4),鸟纹演化成螺旋纹(图1 一5),蛙纹演化成波浪纹(图l-6)o这些儿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
ffii -1彩陶上的人面纹图1 -2 彩陶上的鱼纹
彩陶纹样的构成形式有:
(1)对称的组合。
有不同花纹或同一花纹的对称;两组对称;四组两相
对称
和六组三分相合对称四种。
(2) 不对称的组合。
(3) 同一母题花纹组成一条
完整的带状花纹。
(4) 不同母题的两种花纹相
互连接起来合成一组花纹。
彩陶纹样体现了原始氏族社
会纯粹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形式
感。
劳动、生活、自然对象及广
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
平衡、比例、间隔、重叠、单独、
粗细、疏密、反复、变化、统一
等种种形式规律,集中表现在这里,为我国的图案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陶瓮“彩陶王”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型陶瓮“彩陶王”出土于我州境内积石山县三坪遗址。
原件彩陶王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距今5000年左右,通高49.3 厘米。
以造型独特,花纹别致而闻名于世,故称为“彩陶王”。
1954年出土于临夏州积石山县,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S1-4 鱼奴演化成几何奴09过程
敛口圆底罐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高10. 8厘米,口径8厘米,1975年甘肃舟曲县北山坪出土,舟曲县文化馆藏。
泥质橙黄陶,山两个小型敛口圆底罐相连,底座为圈足成杯形式,有穿孔。
施黑色彩绘于杯的口沿,上腹纹饰为波浪形状,线条宽长,乍看有如波涛汹涌,可见技法娴熟。
人面鱼纹彩陶盘
仰韶文化,高16厘米,
口径39. 5厘米,1933年陕西西安
半坡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古研究所藏。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
陶的代表作,细泥红陶,绘黑陶,
敞口,卷沿,浅腰,圜底近平。
口
沿上施以黑色,八等分的间隔处饰
以条形或三角形,简洁明
To器身为赭红陶衣,器内壁施绘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各两幅,构成奇特的人鱼合体,体现了半坡人对鱼的崇拜之惜,乂似有某种原始巫术的意味,深藏奇妙的历史待解之奥秘,引人遐思。
彩陶花瓣纹盆仰韶文化庙底
沟类型,高12厘
米,口径20. 3 厘
米,1956 年河南陕
县庙底沟出土,北
京故宫博物院藏。
泥质红陶,器表磨
光。
钵体盆形,敛
口,沿外折,鼓
腹,腹下缩成高
足,平底,为庙底
沟类型的典型器
例。
绘黑彩,纹饰以圆点
和弧边三角相连缀,
形成花瓣式彩绘的二
方连续纹带,纹理
优美,线条简洁流
畅,装饰效果强烈。
旋涡纹彩陶
半山类型,
高23厘米,口径14.
6 厘米,1977年甘肃
兰州出土,甘肃省博
物馆藏。
此壶泥质红
陶, 手制,为盛储器。
壶张口,缩颈,阔肩,
鼓腹,平底,腹下左右
各有环形耳。
腹部以
黃、红、黑彩绘连续
的旋涡状纹,颈部饰
平行线纹。
壶外表柔滑而富有光泽,极其雅致,风格端正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