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植被研究概况与分布规律11
- 格式:ppt
- 大小:14.70 MB
- 文档页数:163
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植被分布特点丰富多样。
云南的植被类型相当复杂,主要有热带季风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等。
这些植被与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形成了一定的地带规律性。
首先,在海拔0-900米的低海拔地区,云南的植被主要分布着热带季风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这个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较大,适宜植物的生长。
热带季风雨林是云南最为典型的植被类型之一,特点是物种多样性高,植物生物量大,树木高大茂密。
而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的树种有楠木、柚木、青冈等。
其次,在海拔900-1800米的中海拔地区,云南的植被主要是暖温带常绿阔叶林。
这个地区的气候温暖,降水量适中,季节变化明显。
在暖温带常绿阔叶林中,可以看到一些常见的树种,如樟树、柳杉、青桐等。
此外,云南的中海拔地区也是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存在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再次,在海拔1800-2200米的高海拔地区,云南的植被类型主要是温带针叶林。
这个地区的气候较凉,降水量较少,由于气温低及土壤贫瘠,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温带针叶林中的常见树种有云南松、云杉、水杉等,这些树种对低温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较慢。
此外,云南还有一个特殊的植被类型,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
这个地区的气候寒冷,降水量少,呈寒温带气候特点。
由于气温低、土壤肥沃,温带森林无法生长,取而代之的是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的植物以高山草本植物为主,如伏毛芥、雪莉花等。
综上所述,云南的植被分布特点丰富多样,呈现出明显的地带规律性。
低海拔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地区主要是暖温带常绿阔叶林,高海拔地区主要是温带针叶林。
此外,云南的高山地区还有高山草甸。
这些植被类型与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紧密相关,形成了植被的分布特征和地带规律性。
这些植被不仅丰富了云南的生态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
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云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聚集地之一,其中以云南松林的分布范围最为广泛。
云南松林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云南松的生长,其树干粗壮、高大,枝叶繁茂,而且根系发达。
对于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既可以增进人们对该生态系统的认识,也可以为整个云南松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根系生物量是衡量根系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评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质量的关键参数之一。
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研究主要是针对云南松树的树根、伏根以及细根的生物量进行研究。
此外,根系生物量的分布规律也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根据研究分析,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林龄、海拔高度、土壤水分状况等。
其中,土壤类型对云南松根系生物量的影响最为明显。
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也会逐渐增加。
而且,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
长期年均降雨量在500-750毫米范围内的云南松林,其根系生物量较其他降雨量区间的云南松林较大。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结果显示,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分布具有明显的海拔梯度性质。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
这与海拔高度对气象条件、水分状况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有关。
在同一海拔高度范围内,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也会受到地形、坡度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在根系不同部位之间也存在差异。
树干处的根系生物量比伏根和细根要更大,而伏根和细根的根系生物量则会随着根部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为云南松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也是了解云南松林的生态环境、树木生长特点的重要途径。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结合更多的生态因素对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及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云南松林生态系统的建设与保护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云南植被研究概况与分布规律云南是我国的一个特殊省份,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其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资源。
云南植被研究是对云南省内各类植被的种类、分布规律、生态特征等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包含高山、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地形,气候类型多样,分布着亚热带、暖温带、寒温带和高山冰川等不同气候带。
这种丰富多样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云南的植被类型繁多,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云南的植被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亚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高山针叶林、高山草甸和湖滨湿地等。
这些植被类型在云南的各个地域都有相应的分布,形成了独特的植被景观。
亚热带季雨林是云南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的热带雨林地带,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
这种植被类型的特点是树种繁多,常见的有橡胶树、楠木、楝树等。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则分布在云南南部的海拔较高的丘陵和山地地区,主要是由于降雨量的递减和高温的影响。
山地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云南中部的山地地区,这是云南最为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之一、该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气候条件也较为湿润,适宜生长各类常绿阔叶树种。
高山针叶林则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高山地带,像大雪山、梅里雪山等地就有大片的高山针叶林。
这种植被类型的特点是树种单一,主要是松树、冷杉等。
此外,云南的植被研究还包括高山草甸和湖滨湿地。
高山草甸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高山地带,气候寒冷,植被覆盖主要是草本植物。
湖滨湿地则分布在云南的湖泊和水库周围,这些湖泊和水库在云南的分布较为广泛,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湖滨湿地。
总体来说,云南的植被研究主要围绕着植被类型、物种组成、分布规律和生态功能等方面展开。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云南植被的多样性和特点,为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云南的植被研究还是生态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开展的研究还涉及生态系统功能、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云南植物分布规律摘要: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有274科、2076属、1.7万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62.9%,故云南有“植物王国”、“药物宝库”等美称。
云南热带、亚热带的高等植物约1万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一半以上。
全省生长着2000多种中草药,有些种类是云南独有的。
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
由于地貌复杂,使得省内热、水、土等条件的空间差异十分突出,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云南植被分布规律云南省处于云贵高原,境内地势较高,呈北高南低的倾斜。
由于其内部山岳高耸,河谷深嵌,地貌结构十分复杂。
再加上云南具有的南亚季风气候,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
形成了独特的有规律的植被分布规律。
一、云南生态环境简介:温度带和湿度带与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常常是密切相关。
许多植物种分布的垂直高度、纬度和大陆度的界限往往限于临界低温,地理界限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等温线通常是对应的。
北半球寒温性针叶林带的北界或山地上限,通常与7月份平均温度为10℃的等温线一致;夏绿阔叶林带分布的北界或山地上限,则往往与1月均温0℃的等温线一致。
云南气候类型属于热带、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既不同于南亚,也不同于东亚的气候。
东亚地区的气候受东亚季风影响较大。
冬季受蒙古高压的控制,盛行西北季风,而夏季由于太平洋上高压的影响改为东南季风这两种风向为180°夹角,两者一年完成一次循环。
南亚地区受热带季风影响较大,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由于行星风带的南移,盛行西南风。
而云南的季风气候则是冬季盛行西南偏西的风向,夏季则盛行西南偏南的风向,两种风向的夹角不到60°。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一):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
而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所以云南省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
云南植被的复杂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山地植被类型及各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多样性所致。
而且,由于全省的地势状况,各类植被的交错和过渡现象普遍,特别是对各类常见的植被分布影响巨大。
1.云南省的气候特点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
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
由于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2.云南省得地形地貌2.1云南省的地形特点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
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高山气候比较寒冷终年积雪。
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m。
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
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2.2云南省的地貌特点云南省地貌,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2000m左右。
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
云南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意义朱华【期刊名称】《地球科学进展》【年(卷),期】2008(23)8【摘要】以覆盖云南全境的31个地区植物区系研究报告为基础,使用Arcview 软件制作了14个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多度分布图。
对这些种子植物属的多度分布格局进行分析,获得以下结果:①热带成分合计占所统计的地区植物区系属的29.6%~94.1%,其最小值是在云南西北部,最大值出现在云南南部;温带成分合计占所统计的地区植物区系属的6%~70.4%,其多度分布恰与热带成分相反。
②在热带成分中,全热带分布属占13.64%~46%,居热带成分之首,其最大值出现在云南怒江和元江的干热河谷;热带亚洲分布属占3.33%~42.26%,最大值出现在云南南部。
⑧在温带成分中,北温带分布属占所统计的地区植物区系的2%~30.39%,居温带成分之首,最大值出现在云南西北部山地,其次是东亚分布属,占2%~14.57%,最大值出现在滇西北横断山区。
(少在与云南植被的关系上,热带亚洲分布属、旧世界热带分布属和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属是云南热带森林的主要成分;全热带分布属和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属是干热河谷植被的主要成分,北温带分布属主要出现在冷湿山地森林植被中,而东亚分布属、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属及旧世界温带分布属与温凉气候地区的森林植被联系相对密切。
⑤生物地理上,云南种子植物属的多度分格局暗示了所谓的“田中线”在印度—马来西亚热带植物区系与东亚亚热带—温带植物区系的地理界限上有意义;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属主要存在于云南的干热河谷,暗示了干热河谷植被具有一定非洲亲缘;云南西部的热带性很强,暗示了在印度板块同亚洲板块相撞、推挤北移及喜马拉雅隆升过程中,云南西部至东南部的地块可能发生了顺时针转动。
⑥在云南,不论其纬度,只要是海拔低的区域都是热带区域,支持云南应是一个基带为热带的大的山原观点。
【总页数】10页(P830-839)【关键词】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分布格局;田中线;云南【作者】朱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3【相关文献】1.云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地理分布格局的群落尺度分析 [J], 冯建孟;张钊;南仁永2.澜沧江流域(云南段)种子植物区系成分的纬度分布格局 [J], 冯建孟;毛光权;李珍贵3.云南地区种子植物东亚分布成分的地理分布格局 [J], 冯建孟;朱有勇4.云南地区种子植物热带亚洲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格局 [J], 马小婷;冯建孟5.云南西部纵向岭谷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J], 冯建孟;熊珺玲;徐成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森林生态系统介绍云南植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居全国首位,据《云南植被》(1987)记载,共划分12个植被型、34个植被亚型、169个群系、209个群丛。
包含了从热带雨林至寒温性针叶林及高山草甸。
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分别占全国的41.4%、54.8%、30.2%。
1热带雨林1-1湿润雨林该亚型是云南热带型最强的雨林类型,分布区域高温多湿,干湿季节不明显。
森林群落茂密,终年常绿、树木高大,物种种类多样,板根、茎花、大型木质藤本、附生植物均发达。
主要分布于河口、金平、屏边、江城、绿春等县300~500米的局部区域。
1-2季节雨林季节雨林-望天树林该亚型属于云南季风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具有地域代表性。
分布地热量丰富,群落组成的热带树种高大,其外貌终年常绿,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生长茂密,板根、茎花、藤本及附生植物丰富。
主要分布于文山州南部、红河州南部,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南部、临沧市南部和德宏州海拔900米以下的部分区域。
以绒毛番龙眼-千果榄仁群系最为常见,分布也较广。
1-3山地雨林山地雨林该亚型属热带雨林向亚热带森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等)过度的一种湿润性森林。
其组成树种以热带性质的为主,兼有亚热带性质的种类混生,群落林冠较为整齐,板状根、老茎生花、藤本植物也有所见。
分布于文山州南部、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普洱市、德宏州、临沧市海拔800~1000米局部区域,部分受逆温影响的山地,可上升到1500~1800米的局部区域。
2热带季雨林2-1半常绿季雨林该亚型属于云南热带北缘、干季季节较长的区域生长的一类植被,分布与季节雨林交错,其上层乔木分布有落叶成分,而常绿乔木叶片小且呈现厚革质。
主要分布于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的、富宁、麻栗坡、勐腊、沧源、耿马、梁河、龙陵、施甸、新平、景东、景谷、隆阳、盈江、瑞丽等县区市。
2-2落叶季雨林落叶季雨林该亚型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的澜沧江、怒江、元江、把边江、藤条江等地河谷及其支流两岸海拔400~1300米的区域。
云南植被多样性区域地理研究云南植被多样性区域地理研究——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云南特有植物繁多的原因摘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9′~29°15′和东经97°31′~106°12′之间。
全省总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
云南素以“植物王国”著称于世。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有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 000多种,其科、属、种数量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48.8%。
全省植被大体可分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亚高山针叶林区三种类型。
地域面积广大、地貌特殊以及气候复杂多样等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云南特有植物繁多的现状。
关键词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
一、云南自然地理概况(一)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全省土地面积84%是山地。
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
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
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米。
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94%多的面积是山地,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
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总体而言是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
西北部的地势特别高耸,江河切割深邃,呈高山峡谷地貌,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脉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巨大水系相间排列,呈南北走向,为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著名的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区,就在这里。
从高山峡谷区向东南方向,山脉的高度逐渐降低,江河山系间距也逐渐呈帚状散开,直到呈低山丘陵宽谷地形。
全省最高点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m。
最低点是滇东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河口县境内的南溪河口,海拔76.4m。
(二)云南复杂多样的气候云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属于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植物地理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课程名称植物地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结合地理环境特点等因素,试论述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摘要:云南省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
正是如此,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而云南省也素来有“植物王国”之称。
植被分布规律自低纬度向高纬度依次分布为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湿性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高山灌丛、草甸。
关键词:地理环境云南植被分布规律1、云南省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概述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连。
从整个位置看,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正好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又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1.1气候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这一现象与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6663.6m,大大加剧了全省范围内因纬度因素而造成的温差。
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
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左右。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和天气系统的不同,全省气温纬向分布规律中常会出现特殊的情况,出现了“北边炎热南边凉”的现象。
云南植物研究云南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研究基地之一,这里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云南地处于我国西南板块的南部,地理位置独特,植被类型多样,自然条件相对优越,这为云南植物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云南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多样,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山湖泊——滇池,以及许多雨林、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
据统计,云南全省有319个植物科类,2187个属,12652个种,占我国植物种子库的1/6。
这里有许多珍稀濒危的植物种类,如云南老鹳草、其乐藤、朱古花等,这些植物在国内外都具有很高的科研和保护价值。
云南的植物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成果。
早在1918年,国内著名植物学家陈嵘就开始在云南进行植物调查和研究,奠定了云南植物学研究的基础。
随后,许多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和生物地理学家纷纷来到云南,投身于植物研究的事业中。
他们通过采集标本、观察植物形态、研究植物生态等多种方法,逐步深入了解云南植物的分布规律、特征和生态环境。
云南植物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对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云南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格局。
云南是我国的植物区系交汇地带,不仅有许多热带植物,还有温带植物和亚热带植物,这使得云南具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
其次,云南植物研究还可以为农业、园艺等领域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研究云南的野生植物资源,可以发掘出许多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种类,为农业生产和园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
此外,云南植物研究还可以为自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云南是我国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云南植物的研究,可以为保护云南的生态环境和稀有植物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云南植物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植物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通过对云南植物的研究,可以不仅丰富和深化我们对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认识,还可以为农业、园艺和自然保护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云南花卉种植地域分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专业:______姓名:_____ 学号:____实践地点:—实践时间:2013 年11月25日至2013年11月26日共2天一、调查原因花卉产业是云南最为鲜明、最具特色、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目前已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实现以花卉为主题的云南旅游业生态旅游战略是必然选择。
二、云南发展花卉种植和花卉旅游的原因云南因气候、生物、地质、地形等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云南土壤类型的多种多样及垂直分布的特点。
全省初步划分有16个土类,占全国土类的1/4,其中,红壤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一半,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地资源,故云南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
近年来,云南花卉产业高速发展。
1999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5935亩,90%以上的产品销往全国37个大中城市,拥有全国40%左右的鲜切花市场,并开始规模化进入东南亚、东亚市场,已形成以温带鲜切花生产为龙头,以昆明为中心,向各地扩散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云南鲜切花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已建成25万平方米的自控温室大棚;初步建立市场营销网络,拥有全国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市和一些自发性的花卉交易市场,如昆明尚义街鲜花批发市场、宜良端午节花市等都已成为“云花“的标签。
全省共有花卉生产企业283家,其中鲜切花生产企业79家,约10000户农户从事花卉生产。
斗南花卉市场目前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定点花卉批发市场,也是亚洲鲜花交易量最大的市场。
全县花卉种植面积达1.1万亩,日上市鲜切花300万支,品种100多个,是国内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
斗南鲜花专业市场占地100亩,内有50万支鲜花的冷藏系统,其信息系统与农业部信息中心联网,日进场交易人数超过5000人,日交易额250万元。
县里95%的鲜切花销往省外及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如今,斗南花卉市场已形成了“买全国花,卖全国花”的格局。
国际花卉界人士对云南有这样一个评价:云南是世界上发展花卉生产最后的一块宝地。
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Characteristic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Yunnan Crops Resources)是由杨忠义、曹永生、苏艳等组成的联合攻关项目组针对云南生态环境中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表现而开展的系统性研究。
云南是中国最大的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化中心和优异资源的富集地区,由于特殊的区位条件和众多少数民族集居,丰富的生态地理和人文习惯及多样栽培等环境蕴育了云南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丰富多彩的作物资源举世瞩目。
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是全面了解云南作物资源起源、演化、分类和分布以及多样性的重要参考资料,一方面可为云南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云南作物种质资源,合理安排种植期,制定农业生产规划等方面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同时探明云南生态环境种质资源状况,也是发展“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之一。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作物科研人员及其他国内外学者了解云南作物种质资源的状况,资源的高效利用在于信息的高速传播。
此外,在作物育种、生产、生物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究,初步摸清了云南作物多样性分布及云南地方稻种质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其结果形成了系列科学专著和论文,有些阶段性成果获得了奖励,如《云南稻种资源生态地理分布研究》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目前,发表和出版发行的论文和专著有:一、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系列论文1.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Ⅰ.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中特种稻资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6,7(3):331~337;2.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Ⅱ.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营养品质[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2):185~191;3.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Ⅲ.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外观品质[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3):378~384;4.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Ⅳ.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加工品质[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4):585~590;5.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蒸煮和食用品质[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5):811~822;6.稻种资源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分布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9(4):475-479;7.稻瘟病抗性资源的多样性分布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4):936~941;8.云南稻作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Ⅶ.稻白叶枯病抗性资源的多样性分布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6):1501~1504;9.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XIII.稻抗病性资源的多样性分布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5):611~615;10.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XVI.蔬菜资源的多样性分布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