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247.00 KB
- 文档页数:13
地球的运动知识归纳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的更替。
5、晨昏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他们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
7、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8、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9、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10、地球绕日公转的姿势很独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倾斜度是不变的,而且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及其这一特点,是形成太阳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11、由于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为66.5°,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最北界线是23.5°N,当太阳直射在这一纬线上时,正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就返回向南移动。
所以北纬23.5°这条纬线,这条纬线被称为北回归线。
当太阳向北再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是春分日(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
如此往复,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2、随着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在北纬66.5°以北和南纬66.5°以南的地区,会出现一天中太阳不升(极夜)或不落(极昼)的现象,因为这一现象只会出现在这两个范围内,所以,把这条纬线分别称为北极圈和南极圈。
只有极圈内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13、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为23.5°,极圈的纬度数为66.5°,两数之和为90°。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14、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规律是自赤道向极地递减。
15、地球表面任何一点与地心的连线同赤道平面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
16、在一恒星日中,地球自转360°,在一太阳日中,地球自转360 °59′; 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则太阳日大于恒星日;反之,太阳日小于恒星日。
1.3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数增大,西经度数减小。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不同纬度与赤道线速度大小成cos 余弦关系,如60°N 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线速度的一半。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最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最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针对训练:关于右图中晨昏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A .弧线ABC 是晨线B .弧线ABC 是昏线C .弧线AB 是晨线D .弧线BC 是晨线答案:C 解析:此题突破口在于根据经度大小的变化判断出来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然后再根据自转法,判读晨昏线。
AB 为晨线,BC 为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针对训练:晨昏线是地球上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下列有关晨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晨昏线上时刻相同B .晨昏线上日期相同C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相同D .晨昏线上区时相同答案:C★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要点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来源:学科网]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总是要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面地点的时间,这就是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5.晨昏线(圈)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下图中AB为晨线。
[来源:学科网ZXXK]【例题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A.昼夜交替B.四季变化C.五带的形成D.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源:Z+xx+]点拨: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只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会造成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答案:A要点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两个:①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也是北极名称的来历)。
②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度数是 66.5°。
如图所示: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为365天)。
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初步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宇宙中的一个行星。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了解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
地球自转的速度较快,大约是每小时1670公里。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我们才能感受到昼夜的交替。
每当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直射点落在地球上时,我们就会迎来白天;而当地球自转使得太阳直射点离开地球时,我们就会进入夜晚。
地球的自转也是导致地球上各地经度差异的原因。
根据经度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时间也存在时差。
当一个地方迎来黎明时,其他地方可能还处于夜晚中。
同时,地球的自转也导致了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太阳光的照射角度因地球自转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地球各地的气温、降水和气候形态。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着太阳运行一周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速度相对较慢,大约每年公转360度,公转周期为365.25天,即一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完全规则的圆形,而是呈现出一个椭圆形。
这也是我们熟知的四季交替的原因之一。
当地球靠近太阳的一侧时,我们会迎来夏季;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我们则进入冬季。
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的照射角度也会发生改变,导致地球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轨道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时间,即年份和闰年的概念。
由于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远远超过了一年的365天,因此每隔四年,我们就会增加一个闰年,即将2月份的天数增加到29天,以平衡时间差异。
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这种交替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规律,也影响了人类的作息习惯和生物钟。
其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发生变化。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单项选择题[2013·北京东城区统测二]下图为1954~2005年我国江淮地区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布图。
读图,完成1~3题。
1.形成梅雨的天气系统及出现时间分别是()A.高压中心,3~4月B.低压中心,4~5月C.锋面,6~7月D.反气旋,7~8月解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出现于每年的6~7月,是由于江淮准静止锋长期徘徊于该地区而形成的长期阴雨连绵天气。
故C 项正确。
答案:C2.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A.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正相关B.在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呈负相关C.在图中西北部的相关性最小D.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中东北部解析:结合图例分析可知,太阳黑子数与梅雨强度在湖北省的东南部呈负相关;安徽北部呈正相关,南部呈负相关;在图示西北部呈正相关;正相关最大值出现在图示区域东北部,相关值在0.2以上。
故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正确。
答案:D3.太阳黑子数达最大值时()A.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增大B.通讯卫星信号易受干扰C.漠河地区出现极昼现象D.耀斑爆发强度减弱解析:太阳黑子数目最多时,耀斑也会增强,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干扰最大。
此时,江淮地区梅雨强度减弱的地区广。
漠河不在极圈之内,不会出现极昼极夜。
故B为正确选项。
答案:B[2013·辽宁省五校协作体二模]图中①②两处小圆圈中有一处为太阳直射点,两条虚线均为晨昏线。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太阳直射在②处B.E点所处的虚线为昏线C.此时济南昼短夜长D.北极点太阳高度角为15°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①②两处有一处为太阳直射点,则135°E 为太阳直射经线,图示范围大部分为白昼,观察图北半球昼长夜短,确定太阳直射在①处,E点所处的虚线为晨线,经计算,北极点太阳高度角为15°。
D选项正确。
答案:D5.此时北京的地方时为()A.11∶00B.10∶44C.11∶16D.12∶00解析:135°E为太阳直射经线,即中午12∶00,北京的地方时即116°E的时间,与135°E相差19°,相差1小时16分钟,可得10∶44,B选项正确。
答案:B[2013·辽宁省五校协作体联考]读下列太阳高度随经度和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6~7题。
6.此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莫斯科旭日东升B.开普敦艳阳高照C.北京夜幕深沉D.纽约夕阳西下解析:图示60°W的太阳高度最大,故此时60°W地方时为12时,则可计算出莫斯科(东二区)时间约为18时,开普敦(东二区)时间约为18时,北京(东八区)时间约为0时,纽约(西五区)时间约为11时,故C项正确。
答案:C7.a、b、c、d四点纬度高低比较,正确的是()A.d>c>b B.d>a>c C.a>c>b D.b>a>c解析:图示纬度位置15°S的太阳高度最大,达90°,则可判断出太阳直射点位于15°S,正午太阳高度自15°S向南北两侧递减,通过计算可知,a、b、c、d四点纬度分别为45°N、15°N、45°S、75°S,故A项正确。
答案:A[2013·湖南衡阳联考]我国某城市居民小区环境优美,楼房采光条件好,楼房间距对采光影响不大。
下图是6月7日(晴天)13时28分该小区一栋高级住宅楼(虚线框内)的光照平面图,x角为15°,y角为55°,该日南方阳台日照时间为10小时30分钟。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8~9题。
8.该城市的经度是()A.120°E B.105°E C.113°E D.116°E解析:x角为15°,当北京时间为13∶28时,太阳光线从南偏西15°方向射向阳台,即此时比当地正午时刻晚1小时,也就是说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3时,比北京时间晚28分钟,通过计算可知该城市经度为113°E。
答案:C9.此日该城市的昼长是()A.13小时B.13小时40分钟C.14小时40分钟D.15小时20分钟解析:y角为55°,此日该地南方阳台日照时间为10小时30分钟,是太阳在南偏东55°的位置到日落这个时间段,所跨角度为157.5°,这说明下午时间段所跨角度为102.5°。
上午时间段与下午时间段相等,计算可得此日该城市昼长为13小时40分钟。
答案:B[2013·江西南昌高三一模]下图为北半球部分地区示意图,a、b、c分别为昏线、纬线和经线圈的一部分,甲、乙、丙为三线的交点,且甲为a线纬度最高处,甲至丙自转线速度变小后再变大。
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丙两地自转线速度一定不同B.c线上各点的自转角速度一定相同C.乙、丙两地自转角速度不一定相同D.乙、丙两地昼长相等,而甲地有极昼现象解析:由“甲至丙自转线速度变小后再变大”可知,北极点在甲与丙之间,且甲为a线纬度最高处,所以甲、丙两地自转线速度一定不同;极点位于c线上,而极点的角速度为0,则c线上各点的自转角速度不一定相同;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同;乙、丙两地昼长相等,而甲地有极夜现象。
答案:A11.当乙地为18时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线地方时为零时B.此时全球昼夜平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D.甲地地方时为12时解析:由于乙地在昏线上,且乙地为18时,则乙地位于赤道上,所以c线地方时为12时或零时;此时全球并不是昼夜平分的;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甲为a线纬度最高处,所以甲地地方时为12时。
答案:D[2013·全国名校联考]下图中m线为晨昏线,n线为纬线,a点为此时晨昏线上的纬度最高点,a点和b点在同一经线圈上,两点的纬度距离是90°,此时北京时间为2013年1月1日18时。
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a点的经度是()A.120°E或20°W B.30°E或150°WC.150°W或30°W D.90°W或90°E解析:由于a点为晨昏线的纬度最高点,所以a点的地方时为12时或零时,根据此时北京时间为2013年1月1日18时,可以计算出a点所在经线与120°E相差6个小时,所以a点的经度是30°E 或150°W。
答案:B13.此时()A.图中a点位于晨线上B.b点一定位于北半球C.b点可能昼长夜短D.n线的纬度为0°解析:图中a点为晨线和昏线的交点;由于a点和b点在同一经线圈上,两点的纬度距离是90°,所以b点所在的纬线可能为太阳直射的纬线,或与太阳直射的纬线度数相同的相反半球的纬线,所以b点不一定在北半球;2013年1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如果b 点位于南半球,则b点昼长夜短;仅当太阳直射赤道时n线的纬度为0°。
答案:C[2013·河南郑州质检二]读某日①~④四地昼弧长度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四地,纬度值相等的是()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由图可知,①地的昼弧长度为165°,昼长为11小时,夜长为13小时;②地的昼弧长度为270°,昼长为18小时,夜长为6小时;③地的昼弧长度为195°,昼长为13小时,夜长为11小时;④地的昼弧长度为180°,昼长、夜长都为12小时。
①地的昼长等于③地的夜长,①地的夜长等于③地的昼长,说明两地纬度值相等。
答案:A15.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③地()A.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C.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D.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解析:②地和③地都是昼长长于夜长,说明两地位于同一半球,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太阳直射在②地和③地所在半球,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值达最大值,则此时③地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若②地和③地同处于北半球,在夏至日,20°N的昼长为13小时13分钟,③地的昼长为13小时,说明③地处在20°N以南地区;若②地和③地同处于南半球,在冬至日,20°S的昼长为13小时13分钟,③地的昼长为13小时,说明③地处在20°S以北地区。
一年中③地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在太阳直射时,③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为一年中最大值。
答案:A[2013·陕西师大附中第四次模拟]下图为某地某日太阳视运动图,M、N、P、Q代表该地地平面上的四个方位,∠1、∠2为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读图完成16~17题。
16.若∠1=10°,∠2=30°,且∠1出现时世界时间为8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地地理纬度为80°S,太阳直射点为20°S,60°EB.该地地理纬度为80°S,太阳直射点为10°S,120°WC.图示日期前后,正值我国极地考查站黄河站最佳考察期D.图示日期,武汉太阳从地平面的东北升起,西南落下解析:∠1、∠2为一天中最小、最大太阳高度,分别为10°、30°,可知太阳直射点位于20°S或20°N,恰好发生极昼的纬线纬度数为70°,该地纬度为80°。
∠1出现时世界时为8点,可知该地经度为120°W,此时地方时12点的经线为60°E。
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A17.若∠1=∠2=20°则M、N、P、Q的方位正确的是() A.M—北,N—东、P—南,Q—西B.M—南,N—东、P—北,Q—西C.M—南,N—南、P—南,Q—南D.M—北,N—北、P—北,Q—北解析:若∠1=∠2=20°,则知该地位于极点,接上题四周均为正北。
答案:D二、综合题18.[2013·太原月考]图甲为北京时间16时太阳直射A点时的光照图,A点的纬度是20°N。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判断C点的地理坐标及此日的昼长时间。
(2)等值线①②③中,昼长最短的是________。
(3)估算A、E两点之间的实际最短距离。
(4)若此时F点的地方时为6时,在图乙中画出DE线和GBC线此日的昼长变化折线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等太阳高度线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第(1)问,由图中大圆的太阳高度为0°可推知大圆为晨昏圈,由于纬度相同的地点昼长相等,所以等昼长线与纬线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