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与生态》-邵明宇课程大纲
- 格式:pptx
- 大小:19.27 MB
- 文档页数:141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024008 开课部门:信息工程学院英文名称:Introduce to Computer 适用年级:2024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适用方向:无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程学分学时:1学分,支配16学时编写人:李晓蕾审核人:何广军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专业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担负着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技术大门的重任,是引领计算机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导游图”。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学问、实力、素养协调发展为目标,突出学生为主体,重视实力培育和素养培育。
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方面面,但着重讲解的是基本概念而不是数学模型和技术细微环节,要求做到“广度优先,广而不细"。
课程侧重点在于勾画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框架,奠定计算机科学学问的基础,为今后深化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各专业理论及实践课程做好铺垫。
(三)课程设计思路用严密性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机学科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
CC2024 报告要求该课程应讲授那些富有才智的、核心的思想。
还要充分考虑现代教化思想(如CDIO)及其在本学科教化中的应用。
因此在构建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要充分留意对学生实力的培育,以及强化学生对学问的载体属性的相识和利用。
本次课程内容设计时,以CCC2024 中课程提纲为依据,采纳CCC2024 举荐的课程设计方法,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究性地提出以实践阅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提纲。
教学方法手段:本课程实行专题讲座的形式,由本专业高职称、高学历的老师进行主题演讲。
1.案例教学:本课程应以实物(典型成果)为引导,呈现主题特色,直观说明主题所阐述的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在那些岗位上应用,将来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突破。
2.自主学习式教学:本课程各主题所涉及的核心技术不宜过多,以2-3点为宜。
一方面,在讲清概念、介绍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电商---互联网思维建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适用对象:全校本、专科学生学时学分:12学时,1学分考试方式:考查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依据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建设规划和学院创新创业方案,《电子商务》是面向全校本、专科层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
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电子商务的基本内涵和对互联网思维的建立。
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基础,能对互联网思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能更好的为创业创新夯实基础,并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时分配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点(一)电商基本模式认知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了解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与基本框架;熟悉各种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的特点并掌握相应的分析方法。
1.课程内容电子商务模式,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基于一定技术基础的商务运作方式和盈利模式。
研究和分析电子商务模式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挖掘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为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提供途径,也有助于企业制定特定的电子商务策略和实施步骤。
电子商务模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建立不同的分类框架,最简单的分类莫过于BtoB、BtoC和CtoC这样的分类,还有新型B2Q模式、BOB模式,但就各模式还可以再次细分。
2.教学要点(1)类型:B2C、B2B、C2C、C2B、O2O、BoB、B2Q、政府(2)运作原理、模式转变、普通电商、对实体店冲击、新分类、盈利模式、新模式;(二)电商流通活动认知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商业模式的理性认识,纠正对商业活动表面的认识,从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个方面的活动对电子手段下的商务活动能有一个现实的本质了解和认识。
从四流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学会正确分析电子商务活动的本质,并对互联网思维的基础认知打好理论基础。
(1)课程内容。
流通功能是指流通在商品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或职能。
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功能一般被认为是流通的基本功能之一。
互联网思维与生本智慧教育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19期文│纪红军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决策依赖于对数据的占有和分析,并非是传统方式的经验和直觉。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互联网时代,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对整个教育生态都在进行着重新的审视和思考。
准确把握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和核心理念,改革创新信息技术资源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等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把生本智慧教育与互联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互联网思维与开放办学2014 年11 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出了“互联网思维”概念。
平等、开放、共享、互动是互联网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互联网精神。
互联网的内部结构决定了它的内在精神:去中心化、分布式、平等化。
一个人或组织的价值是由连接点的广度和厚度决定的,你的连接越广,连接越厚,你的价值就越大,这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信息含量决定你的价值,开放成为一种生存的必须手段。
由此,学校办学也必须要“开放”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社区、社会建立广泛的连接,这种连接越广、越厚,学校的价值才能越大,才能更多地获取资源,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
互联网思维与教育教学“互联网思维”包括用户至上、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
用户至上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是用户思维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学校教育的产品不是学生,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实际提供给学生的所有显性或隐性的校本化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就是学校教育的用户,用户至上就是要实施生本教育。
所谓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即在“教”与“学”的关系中,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简约思维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面前,为用户提供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环节。
《互联网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Internet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课程编号:0500600学时:40+24学分:4课程性质:院系必选课选课对象:计算机应用专业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概要:《互联网及其应用》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课。
课程主要讲授Internet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并且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讲解了Internet的各种接入方式、网页浏览与管理、搜索引擎、电子的、文件传输,以及网络邵东与互动、网上学习与生活、网上电子商务系统、网络案例与病毒防范等见容。
选用教材:《Internet技术与应用教程》曲桂东毕燕丽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主要参考书:《互联网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学生今后在学习、工作中使用Internet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建立起Internet的应用意识,全面了解Internet 提供的信息服务及其原理,熟练掌握获取Internet各种信息服务的方法,至少掌握一种网页创作技术。
二、课程的基本的要求通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了解Internet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的基本概念,熟练使用浏览器、电子邮件、FTP、搜索引擎等软件工具;掌握HTML语言的基本语法规则;熟练掌握一种网页制作工具。
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为40学时(含期末复习),实验学时为24学时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达到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目标。
三、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课,是向学生介绍互联网的构成、接入方式及借助于互联网去实现的功能。
需要了解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系统及网络信息的安全。
因此要求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
四、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学分数五、本课程的性质及适用对象全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必修课。
教学大纲内容第1章Internet基础知识教学提示: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及互联网的概念、熟悉互联网的发展及组成,了解互联网中使用的网络协议及一些常用术语的内涵。
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与网络素养教学大纲当前的新工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国家科技战略不断丰富着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涵。
本慕课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并通过每章的“拓展提升”特色教学视频深入浅出地介绍信息科学的前沿技术与热点,以拓展学生信息视野,达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提高网络素养和信息的处理与创新应用的能力。
课程概述在当前新工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国家科技战略大背景下,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处理与利用能力、计算思维能力乃至网络素养已成为当代创新型人才的显著标志。
本课程面向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白皮书”和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蓝皮书”的课程要求为指导,以“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通过问题引入→探究学习→思维提升等环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介绍《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典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网络素养。
同时,每章的“拓展提升”特色教学视频聚焦高性能计算、现代芯片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4R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的前沿热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信息视野。
授课目标面向各专业大一学生和计算机爱好者开设,目的是采用“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入→探究学习→思维提升等环节介绍信息技术的典型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和意识,并通过每章的“拓展提升”微视频深入浅出地展示信息科学的前沿热点和技术,进一步拓展学习者信息视野,培养计算思维,提高网络素养和信息的处理与创新应用的能力。
课程大纲第1章信息社会与计算技术1.0 课程概述宣传片及课程实验素材1.1 信息社会与计算思维1.2 数值数据的表示1.3 字符数据的表示1.4 多媒体信息的表示1.5 信息处理过程1.6 拓展提升:高性能计算第1章测验第2章计算机系统与工作原理2.1 计算机系统组成2.2 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2.3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2.4 指令执行与系统控制2.5 信息传输与转换2.6 拓展提升:现代微处理器与芯片技术第2章测验第3章操作系统与资源管理3.1 操作系统概述3.2 CPU和内存管理3.3 系统管理3.4 文件管理3.5 网络管理3.6 拓展提升:云计算与云服务第3章测验第4章计算机网络4.1 计算机网络概述4.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4.3 常见的网络设备4.4 局域网4.5 因特网4.6 CISCO无线局域网配置4.7 拓展提升:物联网的现在与未来第4章测验第5章文档制作与数字化编辑5.1 文档类型与数字化编辑概述5.2 Word文档高效编辑与排版5.3 Excel电子表格管理与应用5.4 PowerPoint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5.5 Office组件的协同工作5.6 拓展提升:自然语言处理第5章测验第6章数据库技术6.1 数据库技术简介6.2 数据的组织和管理6.3 使用Access存储数据6.4 使用Access管理数据6.5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6.6 拓展提升:大数据时代第6章测验第7章多媒体技术7.1 多媒体技术基础7.2 数字图像和Photoshop基础7.3 选区和路径7.4 图层、通道和蒙版7.5 Flash入门词典7.6 Flash基本动画7.7 拓展提升:VR/AR/MR/CR技术第7章测验第8章网页制作与信息发布8.1 认识WEB8.2 HTML58.3 CSS38.4 JavaScript8.5 Dreamweaver网页设计8.6 拓展提升:从“互联网+”到共享经济第8章测验第9章信息安全与网络维护9.5 网络道德与责任9.6 拓展提升: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9.1 信息安全概述9.2 网络病毒及其防范9.3 网络攻击及其防范9.4 网络信息与安全策略第9章测验第10章问题求解与算法设计10.1 问题求解过程10.2 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方法10.3 算法及其描述10.4 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10.5 Raptor可视化算法流程设计10.6 拓展提升:人工智能的现在和未来第10章测验预备知识零基础,无门槛,只要你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感兴趣,就可以从课程中得到收获。
互联网思维导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互联网思维导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绘制方法和应用技巧。
知识目标上,学生需要理解思维导图的起源、特点和适用场景,并能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信息整理和创意表达。
技能目标上,学生应能熟练使用互联网工具绘制思维导图,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规划与决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的水平。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互联网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绘制方法和应用实践。
首先,介绍思维导图的起源和发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思维导图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其次,教授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包括中心主题的确定、分支的拓展和关键词的选择等。
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思维导图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管理、项目管理、学习计划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
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感受思维导图的应用,并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思维导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优势。
再次,利用实验法,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际体验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互联网思维导图》,提供基本的概念和绘制方法;参考书《思维导图实战手册》,提供实际案例和应用技巧;多媒体资料,包括视频教程和案例演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学习;实验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实践操作和分享展示。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发言和团队协作等情况,占总评的30%。
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60816Z10课程名称: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 Model Innovation of Internet Business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管理适用专业:市场营销教材、教学参考书:1、胡世良著,《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与变革》,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彭志强著,商业模式的力量,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3、互联网世界观:思维的起点、商业的引爆点,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4、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著,商业模式新生代,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课程是为市场营销专业设立的拓展知识体系的专业选修课,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这门交叉学科的课程,了解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问题,将市场营销学中的价值创造与价值传递在互联网环境下用商业模式创新联系起来,构建价值共识-价值共创-价值共传-价值共赢的知识体系,建立共享经济与社群经济意识,结合本专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方向的要求,既关注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也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要素,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跨界能力,扩展专业领域,将市场营销与商业模式融合,为从事互联网运营及相关行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达到以下培养要求:1、知识:熟悉互联网商业模式及其产生和演变,了解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清楚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特征。
2、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分析企业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培养学生提出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与价值获取的能力、让学生能初步具备对客户细分、客户痛点、解决方案、关键资源、核心业务、重要伙伴、成本与收入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其中本课程学习中需重点培育学生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能力。
3、素质:建立共享-共创-共赢的互联网观念,通过课程中的分析讨论辩论培养分析沟通交流素质,建立互联网商业模式先破后立的创新思维,提升理解互联网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素质。
互联网思维课程大纲互联网思维课程大纲课程大纲第一章:传统企业转型中的互联网思维1.互联网的商业模式2.互联网转型3.互联网思维精髓第二章:用户思维案例:苹果音乐商店如何取胜案例:农业银行:e时代赢精彩案例:三只松鼠第三章:简约思维1.大道至简,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战略2.品牌定位:用户喜欢你只需要一个理由3.简约即是美案例:Roseonly一生只爱一人案例:苹果的产品线第四章:极致思维1.“渠道为王”到“产品为王”2.极致就是匠人精神3.好产品会说话4.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5.服务即营销第五章:迭代思维1.天下武功,唯快不破2.怎样做到快速迭代案例:小米的橙色星期五第六章:流量思维1.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案例:360让羊毛出在狗身上2.网络推广的七种武器3.流量的价格和多样性平安:欢乐平安夜粉丝嘉年华第七章:社会化思维1.社会化媒体环境下,消费者消费模式发生变化2.互联网推广的4I原则3.推广前的计划4.众包协作案例:比特币第八章:大数据思维1.数据资产成为核心竞争力2.一切皆可数据化3.大数据的价值不在大,而在于挖掘能力4.大数据带来的商业思维变革5.利用大数据思维解决业界难题案例:传染病疫情监控案例:谷歌翻译系统6.大数据思维的核心是理解数据的价值案例:苹果和诺基亚的兴衰对比7.大数据驱动运营管理8.精准化营销:大数据+物联网9.大数据的应用创新案例:薄荷网——个人网络理财的案例案例:互联网金融模式——大数据金融案例:ZestFinance大数据承销第九章:平台思维1.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2.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案例:供应链金融和蚂蚁金服3.善用现有平台4.传统企业“触网”,慎做平台5.互联网时代企业组织的重构6.从“金字塔”走向“扁平化”7.企业文化:创新驱动的人本主义案例:谷歌的工程师时间第十章:跨界思维1.行业外的“野蛮人”入侵,重塑产业格局案例:余额宝2.寻找低效点,打破利益分配格局3.挟“用户”以令诸侯4.敢于自我颠覆,主动跨界5.内部培育颠覆性业务案例:微信革了手机QQ 的命6.这些年,已经被互联网颠覆的行业互联网思维是目前比较火爆的话题,不论是互联网巨头和传统行业的大佬都在谈论互联网思维;但每个人都是立足与自己的企业来思考问题。
程大纲•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新媒体内容创意与制作•数据分析与精准营销应用•法律法规与伦理道德要求•实战演练与项目实践网络与新媒体概述网络与新媒体定义及特点定义网络与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特点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个性化与社群化等。
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发展趋势移动化、智能化、社交化、视频化、产业化等。
前景展望随着5G、AI、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涉及领域将更加广泛,形式将更加多样。
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良好的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技能要求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多媒体制作等技能,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1 2 3阐述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
网络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分析网络传播的主要模式、传播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网络传播模式与机制介绍网络传播效果评估的方法、指标和实例。
网络传播效果评估网络传播基本原理介绍社交媒体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特点。
社交媒体概述与特点制定社交媒体运营目标、策略和计划。
社交媒体运营规划介绍社交媒体内容创作的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以及内容传播的策略和渠道。
社交媒体内容创作与传播分析社交媒体数据,优化运营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与优化社交媒体运营策略网络舆情概述与特点介绍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网络舆情监测方法与工具阐述网络舆情监测的主要方法、工具和流程。
网络舆情分析方法与技巧介绍网络舆情分析的主要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
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策略制定网络舆情应对和引导策略,提升舆情应对能力。
环境类课程“互联网+思政”教学设计与创新作者:楚纯洁周金风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10期摘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新方法,将互联网与环境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环境类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若干关键问题。
在厘清环境类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从思政育人目标、思政切入点、思政元素、育人方法和载体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然后从提升课程团队教师的“互联网+课程思政”素质与教学本领、建设完善网络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教学新模式等3个方面提出了环境类课程“互联网+思政”教学创新路径,以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理念、思维和视野。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环境类课程;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0-0082-04Abstract: By new media and new methods of "Internet +" era, we will deeply integrate internet wit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study some key issues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vironmental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environmental courses, the teaching design is carried out from aspects of education goals, entry poi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carriers. Then, teaching innovation path based on Internet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roposed from three aspects: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teaching skills of the course team,constructing and improving the onlin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ng a new teaching model of "Internet +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politics". Through these measures, it is expected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help students form a good environmental concept, thinking and vision.Keywords: internet pl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courses; teaching design“互聯网+”时代的时政信息发展呈现爆炸式增长,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时政信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什么叫网络思维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网络思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网络思维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掌握网络结构的基本概念,如网络节点、边、图等;了解网络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网络思维方法分析问题,构建网络模型,并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学会使用网络工具,如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进行信息获取和处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网络思维的兴趣和好奇心,意识到网络思维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网络思维概述:介绍网络思维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分析网络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差异。
2.网络结构:讲解网络节点、边、图等基本概念,探讨网络结构的特点和规律。
3.网络思维方法:介绍网络思维的基本方法,如网络分析、网络构建、网络优化等。
4.网络工具与应用:讲解常用的网络工具,如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探讨网络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网络思维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网络思维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网络思维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传授网络思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网络思维的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典型网络思维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实验法:学生动手实践,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和处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网络思维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网络思维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