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民法
- 格式:ppt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36
成人高考专升本《民法》第三章讲义第三章自然人与个人合伙一、自然人的概述(一)自然人的概念自然人指一切基于自然规律出生、具有自然生命形式的人公民指具有一国国藉的人。
自然人既包括本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无国籍人。
传统民法及民法学说普遍使用“自然人”概念,用以表明国民的民事主体资格。
《民法通则》采用了“公民(自然人)”概念。
《民法通则》第8条规定,本法关于公民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可以认为,在《民法通则》中,公民与自然人概念意义相同。
在民事活动中,公民是一类重要的民事主体,是民事权利的享有者和民事义务的承担者。
(二)自然人的住所1.住所的概念住所是法律确认的自然人的中心生活场所。
自然人的住所依法只能有一个,即以其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
如果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所谓经常居住地是指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居住地。
渔民或海员住在船舶上的,以船舶的船籍地为住所。
2.住所的法律意义住所是自然人进行民事活动的中心场所,因此,住所具有重要法律意义。
(1)住所是决定自然人失踪的空间标准。
认定自然人是否失踪,应以其是否离开其住所下落不明为标准。
(2)住所是决定婚姻登记管辖的空间标准。
当事人要缔结婚姻关系或解除婚姻关系,须到一方,户籍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通常情况下,户籍所在地就是住所地。
(3)住所是决定个体工商户登记管辖的空间标准。
(4)住所是决定民事诉讼地域管辖的标准、诉讼文书送达的空间标准以及债务清偿地的标准。
(5)住所是决定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法律适用的空间标准。
如在涉外继承案件中,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等。
(6)在其他法律中,住所也有其重要的法律意义。
如在选举、纳税、嫌疑犯的取保候审等方面无一不是以其住所为中心而进行的。
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专升本《民法》知识点民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是规定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在民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法律。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民法》的知识点。
一、《民法》的概述《民法》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中心法律,包括了民事权利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等一系列规定。
它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事权利的主体《民法》规定了民事权利的主体,主要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公民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是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组织,其他组织是指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组织。
三、民事权利的内容《民法》规定了民事权利的内容,主要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人格权利。
人身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关于生命、健康、姓名、肖像等方面的权利;财产权利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的关于财产的权利;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关于名誉、荣誉、隐私等方面的权利。
四、民事法律行为《民法》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的要件和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法律规定,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行为。
要使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必须具备以下要件:行为人具有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真实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无法律禁止或限制等。
五、合同法律关系六、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后,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法》规定了民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的方式。
民事责任主要包括侵权责任、合同责任和违约责任等。
违反民事法律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一方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七、继承法律关系继承是指在继承人死亡后,将其财产权利和义务转移到继承人名下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
《民法》规定了继承的种类、继承人的顺序、遗产的继承和分割等一系列规定。
继承是根据法定继承顺序或遗嘱等方式进行的。
总结起来,《民法》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它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民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讲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形成比较主讲人: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法学博士刘永艳一、民法法系的形成和发展民法法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我们不能忽视民法法系与古代罗马法的历史姻缘,可以说民法法系起源于古代罗马法,形成于中世纪中后期,确立于17-18世纪,在19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民法法系的历史渊源民法法系的历史渊源主要是古代罗马法,即指从罗马奴隶制社会逐渐形成时期的法律,到公元534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编纂《国法大全》时期的法律。
1、早期罗马法的特点。
对于《十二铜表法》之前的早期罗马法,德克鲁兹认为有4个特点:第一,早期罗马法有公法和私法的分别。
第二,在罗马私法中有关于执政官和临时审判官的制度。
第三,古典罗马法有判例法和先例。
第四、临时审判官和城邦执政官对于罗马法法律渊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2、古代罗马法的典型文献和事件。
古代罗马法的发展历经10个世纪,有大量的文献和事件,其中最有影响的文献和事件主要有:(1)《十二铜表法》(2)公民法和万民法的理论(3)“五大法学家”及其理论贡献(4)查士丁尼“国法大全”(二)民法法系的形成时期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古代罗马法经过了长久的沉寂,终于在12世纪现世,又经过四、五个世纪的锤炼获得了新生,形成了以罗马法为中心的民法法系,主要可以通过2个事件和3个标志来说明罗马法的形成。
1、罗马法复兴。
在西方法律史上,罗马法复兴是指12-16世纪欧洲各国和自治城市开展研究罗马法典籍,并将其基本原则和概念适用到法律实践中的学术运动。
罗马法复兴不是偶然的,欧洲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是促使罗马法复兴的客观因素。
同时,一个偶然的因素导致了必然的结果,即1135年,一个考古队在意大利北部的阿马尔菲发现了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原稿。
这一偶然发现,引起意大利法学家以及其他国家的法学家的普遍关注,波伦亚大学成为罗马法研究的发源地和第一个中心。
这场罗马法研究的文化运动,从12世纪开始到1600年结束,延续400多年,先后经历了注释法学派时期、评论法学派时期和人文主义法学派时期三个时期,经过法学家们的发掘、研究和影响广泛的罗马法的教学活动,使得罗马法重现光彩。
第三讲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效力贯穿民法始终,体现了民法的基本价值,集中反映了民事立法的目的和方针,对各项民法制度和民法规范起统帅和指导作用,是民事立法、执法、守法及研究民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在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上,承认了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以及公序良俗原则。
其中平等原则是民法的基础原则;自愿原则反映了民法的法规特性;公平原则意在谋求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衡平;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则是对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发挥双重调整功能。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
是其效力贯穿于各项民事法律制度之中的民法的根本规则,是民法立法的指导方针和解释民法规范、适用民法规范以及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则。
具有评价功能和补充功能。
是民法的宗旨,是基本准则,是制订、解释、执行和研究民法的出发点。
意义,具体体现在:1.是民事立法的准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民法调控社会生活所欲实现的目标,所欲达致的理想,是我国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本质特征的集中反映,集中体现了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经济法的特征。
它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确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制定具体民法制度和规范的基础。
2.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民事主体所进行的各项民事活动,不仅要遵循具体的民法规范,还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
在现行法上对于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欠缺相应的民法规范进行调整时,民事主体应依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进行民事活动。
3.是法院解释法律、补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据。
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须对所应适用的法律条文进行解释,以阐明法律规范的含义,确定特定法律规范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
法院在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时,如有两种相反的含义,应采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民法学习九讲民法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基本原则对于掌握法律知识、开展案例分析和舆论评论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民法学习进行九讲,旨在探索民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运用,以便更高效地学习和分析民法。
第一讲:民法的定义民法的定义一般是指“民法是一种法律体系,规定了全民的相互关系,用以解决民事诉讼,行使权利,实现义务和在民事活动中的公平交易的法律”。
第二讲:民法的特点民法具有IIP特性:1)普遍性,指民法以一定程度普遍适用;2)统一性,指在任何时候和所有地域内都具有统一的法律原则;3)关联权利和义务,指民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一定的联系;4)程序性,指民法在审理民事案件时有特定的程序性。
第三讲:民法的类别民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基本民法、民事法和程序法。
基本民法是指规定民事行为的基础性法律,它包括许多基本的法律规则,如民事责任法。
民事法是指规定民事行为的具体法律,它包括合同法、劳动法和物权法等。
程序法是指规定民事程序的法律,它包括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
第四讲:民法的处理原则民法的处理原则,包括基本原则和判断原则。
基本原则指法律问题应以法律规定为准;判断原则指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适用法院对案件判决的说明。
第五讲:民法的主体民法的主体有四种:行政主体、司法主体、权威主体和特殊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国家机关作为民法主体负责执行和推动民法制度的发展,具有最高行政权威。
司法主体是指司法机关负责裁判民事审判案件,确定民法制度的内容和范围。
权威主体是指通过不同形式发布民事宪法、民法典和法律,规定民法内容和范围,具有最高权威性的主体。
特殊主体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权利义务的个人、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
第六讲:民法的法律行为民法的法律行为包括合同行为、责任行为和义务行为。
合同行为是指当事人之间通过订立书面或者口头合同达成协议,相互就涉及的权利义务事项订立书面或口头协议。
责任行为是指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承担过错责任,也就是说,当事人担负过错责任时,应当赔偿给他人遭受的损失。
段波讲民法_第3讲_责任竞合笔记版段波YY讲民法第三期责任竞合段波yy讲民法系列讲座介绍:该讲座是段波老师为回报万国学校和广大学员而推出的系列公益讲座,每周五晚上八点半到九点于yy频道举行(频道号:43063566),旨在通过半小时的讲座讲解一个考试的重难点内容,每期讲座都包含一到两分的分值,积少成多,或将成为你通过司考的独门暗器。
一、客运合同:王某买票乘坐某运输公司的长途车,开车司机为钱某。
长途车行驶中与朱某驾驶的车辆相撞,致王某受伤。
经认定,朱某对交通事故负全部责任。
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03真题)A.王某可以向朱某请求侵权损害赔偿B.王某可以向运输公司请求违约损害赔偿C.王某可以向钱某请求侵权损害赔偿(×)(职务行为,由运输公司承担损害赔偿。
)D.王某可以向运输公司请求侵权损害赔偿(×)引申:1.本题是否构成责任竞合?责任竞合,必须是同一个损害方,向同一个受害方承担责任,同时违约和侵权。
所以此题不是责任竞合。
2.运输公司和朱某是否承担连带责任?最终责任人一定是朱某,这里存在着不真正连带责任,王某既可以选择运输公司违约,也可以选择朱某侵权。
如果选了运输公司,运输公司可以向朱某追偿。
所以不是连带责任,是不真正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在内部是按份的,此题存在终局责任人)3.本题如钱某对交通事故负全部责任,是否构成责任竞合?把朱某解放掉了。
钱某作为雇员,也可以解放掉。
运输公司承担违约责任。
钱某有过错,构成侵权责任,最终还是落在运输公司身上。
这就构成了责任竞合。
【责任竞合:同一受害人同一损害同一责任人多个请求权】【逃票上车】(1)客运司机和售票员不知情,意味着双方不可能地接一个合同,如果没有合同,就没有违约责任了。
(2)逃票上车被人发现,如果补票就产生了合同关系,还可以是一个合同关系。
4.本题如钱某对交通事故负全部责任,但王某没有受伤,只是行程受到延误,是否构成责任竞合?行程的延误存在违约责任,但没有侵权。
第三章民法的作用
民法是规范社会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准则"。
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
一、民法可以为现代化市场经济提供一般规则和市场活动的行为规范,是市场参与者在这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各显神通,开拓进取,创造最佳业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民法可以为人权提供基本保障。
人权是人按其本质属性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
民法实质上是权利法。
它首先给人的人格权、人身权、财产权等基本权利以规定和保护,为其他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保护提供基础。
三、民法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民法体现着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它调节着各种利益,保护人们合法地谋求自己的利益,不允许侵害社会和他人的弱肉强食,谋取非法利益。
四、民法可以促进民主政治。
民法是私法。
它要求私法与公法、民事生活和政治生活区分开来。
私法自治原则不仅有利于抑制行政专横和行政过度干预,而且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发展。
这必将从客观上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