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25.01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导学案26.1反比例函数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2、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画法,反比例函数的性质;【重点难点】1、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画法,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知识概览图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新课导引【生活链接】学校课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m2的矩形饲养场(如右图所示),设它的一边长为x(m),求另一边长y(m)与x(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问题探究】这个函数有什么特点?自变量的取值有什么限制?教材精华知识点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重点;理解一般地,形如kyx(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y的取值范围也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k叫做比例系数,另外,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也可写成y=kx-1的形式.y是x的反比例函数⇔kyx=(k≠0)⇔xy=k(k≠0) ⇔变量y与x成反比例,比例系数为k.拓展 (1)在反比例函数kyx=(k≠0)的左边是函数y,右边是分母为自变量x的分式,也就是说,分母不能是多项式,只能是x的一次单项式,如1yx=,312yx=等都是反比例函数,但21yx=+就不是关于x的反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可以理解为两个变量的乘积是一个不为0的常数,因此可以写成y=kx-1或xy=k 的形式.(3)反比例函数中,两个变量成反比例关系.知识点2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难点:运用由于反比例函数kyx=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要有一对对应的x,y值,或已知其图象上一点坐标,即可求出k,从而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其一般步骤:(1)设反比例函数关系式kyx=(k≠0).(2)把已知条件(自变量和函数的对应值)代入关系式,得出关于k的方程.(3)解方程,求出待定系数k的值.(4)将待定系数k的值代回所设的关系式,即得所求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知识点3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难点;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是描点法,其步骤如下:(1)列表:自变量的限值应以0为中心点,沿0的两边取三对(或三对以上)相反数,分别计算y 的值.(2)描点:先描出一侧,另一侧可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去找.(3)连线: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延伸部分有逐渐靠近坐标轴的趋势,但永远不能与坐标轴相交.说明:在图象上注明函数的关系式.拓展(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它的两个分支是断开的.(2)当k>0时,两个分支位于第一、三象限;当k﹤0时,两个分支位于第二、四象限.(3)反比例函数kyx=(k≠0)的图象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对称.(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不与坐标轴相交,这是因为x≠0,y≠0.知识点4反比例函数kyx=(k≠0)的性质难点;灵活应用(1)如图17-2所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反比例函数kyx=的图象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位似的基本概念》导学案【明确目标】1.掌握位似图形的定义、性质、画法.2.使学生经历对位似图形的观察、画图、分析、交流,体验探索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3.通过经历对位似图形的认识、操作、归纳等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得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培养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交流意识.【自主预习】1.以前我们学习了解平移、对称、旋转变换,它们的特点是什么?2.展示一组图片,提出问题:其形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图形位置有什么关系?阅读教材P47—48,自学“思考”与“探究”,理解位似的概念,会找出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并能按要求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的位似变换.并完成自主预习区.1.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__________,对应边互相__________,这样的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__________.2.如下图所示,下列图形中不是位似图形的是( )【合作探究】活动1 探究新知:(一)位似图形的定义(1)观察与思考:学生完成教材P47“思考”.(2)理解位似图形的定义:①两个图形相似;②对应点的连线交于一点;③对应边互相平行.(3)强化概念的理解.①下图是否是位似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请指出位似中心;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②下图中是位似图形的是(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位似图形必须是两个直角三角形B.全等图形必是位似图形C.位似图形对应点的连线必相交于一点D.相似图形一定是位似图形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⑤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中心位置可能在( )A.原图形的外部B.原图形的内部C。
原图形的边上D.任意位置活动2 新知应用:(二)利用位似图形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例如图所示,作出一个新图形,使新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的比为2:1.【当堂反馈】完成教材P48练习第1、2题.知识点一位似图形的概念1.下列各组图形中,不是位似图形的是( )2.图中两个四边形是位似图形,它们的位似中心是( )A.点M B.点N C.点O D.点P3.下列是△ABC位似图形的几种画法,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4.按如下方法将△ABC缩小为原来的12.如图,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 并取它们的中点D,E,F,连接DE,EF,DF,得到△DEF,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ABC与△DEF是位似图形;②△ABC与△DEF是相似图形;③△ABC与△DEF周长的比为2:1;④△ABC与△DEF面积的比为4:1.A.1个B.2个C.3个D.4个知识点二位似图形的性质5.两个图形中,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线段的比为3:2,则这两个图形的位似比为( )A.3:2 B.9:4 C.3:2D.2:16.关于对位似图形的表述,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__.(只填序号)①相似图形一定是位似图形,位似图形一定是相似图形;②位似图形一定有位似中心;③如果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且每组对应点的连线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那么,这两个图形是位似图形;④位似图形上任意两点与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7.如图,△ABC与△A'B'C'是位似图形,点O是位似中心,且OA=2AA',S△ABC =8,则S△A'B'C'=________.【拓展提升】如图,在6×8网格图中,每个小正方形边长均为1,点O和△ABC的顶点均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以O为位似中心,在网格图中作△A'B'C'和△ABC位似,且位似比为1:2;(2)连接(1)中的AA',求四边形AA'C'C的周长.(结果保留根号)【课后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图形中,是位似图形的有( )A.2对B.3对C.4对D.5对2.已知点E是□ABCD中BC边延长线上的一点,连接AE交CD于点0,则图中的位似图形有( )A.1对B.2对C.3对D.4对二、填空题3.已知△ABC,点A为位似中心,作出△ADE,使△ADE是△ABC放大2倍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可以作__________个,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图,以点O为位似中心,将五边形ABCDE放大后,得到五边形A'B'C'D'E'.已知OA=10cm,OA'=20cm,则五边形ABCDE的周长与五边形A'B'C'D'E'的周长的比值是__________.三、解答题5.用直尺画出下面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点O.6.如图,△OAB与△ODC是位似图形,试问:(1)AB与CD平行吗?请说明理由;(2)如果OB=3,OC=4,OD=3.5,试求△0AB与△ODC的位似比及OA 的长.7.如图,图中的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与△A'B'C'是以点O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它们的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画出位似中心点O;(2)求出△ABC与△A'B'C'的位似比;(3)以点O为位似中心,再画一个△A1B1C1,使它与△ABC的位似比等于l:2.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NO.1《函数与它的表示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函数表示方法,会求自变量取值范围,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函数问题。
2.体会函数建模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预习案出函数图象. (2).据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还会持续2小时,预测再过2小时水位高度将达到多少米?【归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函数解析式或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解析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列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图像法 【探究点二】2、如图,一辆汽车在行驶中,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1)在这个问题中,速度v 与时间t 之间的函数关系是 用哪种方法表示的?_______________(2)时间t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时间t =______,汽车行驶的速度最大,最大速度是______; 当时间t =______时,速度为0?当t__________时,汽车的行驶速度逐渐增加?当t__________时,汽车的行驶速度逐渐减少?当t__________时,按匀速运动行驶?【典型例题】3、一根蜡烛长20cm,每小时燃掉4cm.(1)写出蜡烛剩余的长度y (cm )与燃烧时间x (h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求自变量x 可以取值的范围;(3)蜡烛点燃2h 后还剩多长?4、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1) y=3x+2 335x -(2)y =(3)4y ()探究案1、等腰三角形ABC 的周长为10cm,底边BC 长为y (cm), 腰AB 长为x (cm ) (1)写出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指出自变量x 可以取值的范围.2的正方形ABCD 的一边BC 上,有一动点P 从B 点运动到C 点,设PB=x ,四边形APCD 的面积为y 。
最新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名师优秀教案一、绪论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作为九年级学生,我们即将接触到数学上册的内容,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同学们了解全册的内容安排,为学习做好准备。
二、知识回顾在开始新的学习之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新的内容。
1. 整式与分式在九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整式与分式的基本概念、运算法则以及同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这些概念在本册的学习中会经常出现,建议同学们再次复习并掌握。
2. 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九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包括等式的加减消元法、代入法等,以及不等式的图解法和解集表示法。
这些知识将在本册的学习中得到延伸与应用,需要同学们熟练掌握。
3. 数与式的应用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数与式的应用,包括线性函数与应用、三角形的面积等。
这些内容在本册中也会涉及到,需要同学们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本册内容安排本册的内容安排如下:1. 第一章:有理数2. 第二章:代数式3. 第三章:方程与不等式4. 第四章:平面直角坐标系5. 第五章:数与式的应用6.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变换7. 第七章:统计四、学习方法指导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以下是几点指导:1.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学科,我们要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可以先独立思考,尝试寻找解决方法,如果仍然困难,可以寻求帮助。
2. 多做习题与总结数学需要不断的练习与巩固,所以请同学们多做习题,并总结出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一些难点和易错点,可以做一些专项练习,以加深理解。
3. 合理时间规划与集中精力数学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同学们需要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并保证学习时的安静与集中。
避免分散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五、答案与教案获取本册的答案和教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册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册第一章:有理数导学目标:了解有理数的定义,会对有理数进行加减法运算1. 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是指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比例的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以及可以表示为分数形式的小数。
2. 有理数的表示有理数可以通过分数、小数和负号表示。
例如:32/5,-1.2,-3。
3. 有理数的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可以通过数轴进行比较,数轴的左边表示负数,右边表示正数。
例如:-5 < -1 < 0 < 2 < 4。
4.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遵循以下规则:- 两个正数相加,结果为正数;- 两个负数相加,结果为负数;- 正数加负数时,找到两个数的绝对值中较大的数,并用它的符号作为结果的符号。
5.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即求减数的相反数后再进行加法运算。
例如:7-3可以转化为7+(-3)。
第二章:代数基础导学目标:掌握代数基础概念,灵活运用代数式进行计算1. 代数式的定义代数式是由数或运算符号组成的表达式,可以包括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
2. 代数式的计算代数式可以通过代数运算进行计算,其中常用的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和指数符号。
3. 代数式的展开和因式分解代数式的展开指的是将括号中的内容按照规则进行计算,例如:(a+b)^2 = a^2 + 2ab + b^2。
代数式的因式分解指的是将代数式分解成乘积的形式,例如:4x^2 + 12x = 4x(x + 3) 。
4. 代数式的简化代数式可以通过合并同类项进行简化,合并同类项是将相同字母的项合并在一起,例如:2x + 3x = 5x。
第三章:图形的认识导学目标: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图形的分类和判断1. 平面图形的分类平面图形包括点、线段、射线、直线和曲线,可以通过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类,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2. 几何图形的性质几何图形有不同的性质,例如:矩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
数学九年级上册《用频率估计概率》导学案设计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学会根据问题的特点,用统计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知道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的方法,渗透转化和估算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使用数学的良好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点】通过对事件发生的频率的分析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
【学习难点】大量重复试验得到频率的稳定值的分析和事件的模拟试验。
【学习方法】对学、讨论、展示。
自学1、(1)阅读教材P144.145的相关内容,完成表25-5(2)思考:在实验时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接近现实情况,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2、在进行移植试验时,移植的总数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3、(1)完成课本表25-6.(2)根据表中数据填空:这批柑橘损坏的概率是______,则完好柑橘的概率是_______,如果某水果公司以1元/千克的成本进了20000千克柑橘,则这批柑橘中完好柑橘的质量是________,若公司希望这些柑橘能够获利9000元,那么售价应定为_______元/千克比较合适。
4、某公司以1.5元每千克的成本新进了20000千克雪梨,销售人员首先从所有的雪梨中随机抽取若干雪梨,进行了“雪梨损害率”统计,并把获得的数据(2)如果公司希望这些雪梨能够获得税前利润10000元,那么在出售雪梨时(已去掉损害的雪梨),每千克大约定价为多少元比较合适?2、一个密不透风的盒子里有若干个白球,在不允许将球倒出来数的情况下,为估计白球的个数,小刚向其中放入8个黑球,摇匀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再把它放回盒中,不断重复,共摸球400次,其中88次摸到黑球,估计盒中大约有白球多少个?研学1、两人对学:针对自学成果及自我发现进行交流,把有疑惑的问题记下来带到小组内解决。
2、小组群学:组长负责交流各自的疑惑及重点问题,注意把握好时间,自学中的议一议可能是讨论的要点。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2.能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在探索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
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难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灵活运用,及对“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对它的反向应用的理解,即对“由面积比求相似比”的理解.三、学情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在初中数学和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在日常生活生产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是一节很重要的课题。
学生已学习相似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研究本节课,学生应感到并不困难。
小结: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1)相似三角形(或多边形)长的比等于相似比.(2)相似三角形(或多边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3)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的平分线的比五、设计思路本节课开始让学生回顾旧内容,再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周长、高、中线、角平分线、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行猜测,然后从理论上,对学生的猜测逐一进行证明。
从两相似三角形周长和面积两方面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结论,在探索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发现能力和概括能力。
27.2.3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一、自主探究问题一: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间的关系 1、已知:△ABC ∽△A'B'C',相似比为k ,求证:'''ABC A B C C k C =V V2、猜想:相似多边形的周长之间有什么关系?3、根据以上两个问题你会得到什么结论?问题二:相似三角形对应高、面积之间的关系1、已知:△ABC ∽△A'B'C',相似比为k ,AD ,''A D 分别是高线,求证:''A D kA D=2、已知:△ABC ∽△A'B'C',相似比为k ,AD ,''A D 分别是高线,求证:'''2ABC A B C S k S =V V .B 'C ''CB 'C ''3、已知:四边形ABCD 相似于四边形A'B'C'D',相似比为k ,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4、根据以上讨论,归纳结论.问题三; 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角的平分线之间的关系已知:△ABC ∽△A'B'C',相似比为k ,AD ,''A D 分别是中线,则''A D A D的值是多少?若AD ,''A D 分别是角平分线呢?由此你会得到什么结论?二、尝试应用1、(2010福建泉州市惠安县)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9:16,则这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是( )A.9:1B. 3:4C.9:4D.3:16 2、(2010重庆市)已知△ABC 与△DEF 相似且对应中线的比为2:3,则△ABC 与△DEF 的周长比为_____________.3、如图,在△ABC 和△DEF 中,AB =2DE ,AC =2DF ,∠A =∠D ,△ABC 的周长是24,面积是48,求△DEF 的周长和面积.D CB ADC 'D'CE FA 'B 'C 'D '三、补偿提高1、(2010重庆潼南县)△ABC与△DEF的相似比为3:4,则△ABC与△DEF的周长比为.2、(2009年宜宾)若一个图形的面积为2,那么将它与成中心对称的图形放大为原来的两倍后的图形面积为()A.8B. 6C.4D.23、(2009年安顺)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DE是它的中位线,则下面四个结论:(1)DE=1,(2)△CDE∽△CAB,(3)△CDE的面积与△CAB的面积之比为1:4.其中正确的有:A.0个B.1个C.2个D3个4、如图,有一块三角形铁片ABC,已知最长边BC=12cm,高AD=8cm要把它加工成一个矩形铁片,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且矩形的长是宽的2倍,问加工成的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第22章 二次根式导学案二次根式(1)一、学习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
2、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3、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0(0≥≥a a 和)0()(2≥=a a a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的性质. 难点:综合运用性质)0(0≥≥a a 和)0()(2≥=a a a 。
三、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1)已知x 2 = a ,那么a 是x 的______; x 是a 的________, 记为______, a 一定是_______数。
(2)4的算术平方根为2,用式子表示为 =__________;正数a 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0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 式子)0(0≥≥a a 的意义是 。
(二)提出问题1、式子a 表示什么意义?2、什么叫做二次根式?3、式子)0(0≥≥a a 的意义是什么?4、)0()(2≥=a a a 的意义是什么?5、如何确定一个二次根式有无意义?(三)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2页例前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1、试一试: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为什么?43,16-,34,5-,)0(3≥a a ,12+x2、计算 :(1) 2)4( (2) (3)2)5.0( (4)2)31( 根据计算结果,你能得出结论:,其中0≥a , )0()(2≥=a a a 的意义是 。
3、当a 为正数时指a 的 ,而0的算术平方根是 ,负数 ,只有非负数a 才有算术平方根。
所以,在二次根式中,字母a 必须满足 ,才有意义。
(三)合作探究 1、学生自学课本第2页例题后,模仿例题的解答过程合作完成练习 :x 取何值时,下列各二次根式有意义?①43-x 223x + ③ 2、(133a a --a 的值为___________.(2)若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为( )。
A.正数 B.负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四)展示反馈 (学生归纳总结)1.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a (a ≥0)叫做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概念有两个要点:一是从形式上看,应含有二次根号;二是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有限制:被开方数a 必须是非负数。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情景:要设计一座高2m的人体雕像,使它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则雕像的下部应设计多少米高?问题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导出审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问题2:你能画出示意图表示这个问题吗?(用线段AB表示雕像的高度,雕像上部的高度表示为AC,下部的高度表示为BC,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问题3:能反映问题的等量关系的是哪一句话?(根据题意导出关系式BC2=2AC)问题4:设雕像下部高BC=x m,请说出你所列的方程,并化简.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它有什么特点?这个方程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会设未知数,列一元二次方程.(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根的概念.(3)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准确地指出各项系数.3.学习重、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相关概念.难点:寻找等量关系.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页到第2页的问题1、问题2.(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先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自学参考提纲:①问题1中,要制作一个无盖的方盒,四角都要剪去一个相同的正方形,我们设正方形边长为x cm,则盒底的宽为(50-2x) cm,盒底的长为(100-2x) cm,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及方盒的底面积3600 cm2可列方程为(100-2x)(50-2x)=3600,你能把它整理为课本上的方程②吗?试说明具体经过哪几步变形得到.先去括号5000-100x-200x+4x2=3600移项合并同类项4x2-300x+1400=0系数化为1(两边同除以4) x2-75x+350=0②问题2中,本次排球比赛的总比赛场数为28场.设邀请x支队参赛,则每支队与其余(x-1) 支队都要赛一场.整个比赛中总比赛场数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你列出的方程是x(x-1)=28.你能把它整理为课本上的方程③吗?试说明具体经过哪几步变形得到.去括号x2-12x=28系数化为1(两边同乘以2) x2-x=56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观察了解学生是否会寻找等量关系,是否会化简方程.②差异指导:简要说明问题2中单循环比赛与双循环比赛的区别,对不会寻找等量关系的学生给予辅导,说明化简方程的基本要求.(2)生助生:同桌之间、小组内交流、研讨.4.强化:(1)总结寻找等量关系的策略,简要指出哪些公式经常被我们作为寻找等量关系的依据.(2)练习: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①一个圆的面积是2πm2,求半径.πr2=2π②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差3cm,面积为9cm2,求较长的直角边的长.1x(x-3)=92③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 4x2=25④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 x(x-2)=100⑤把长为1的木条分成两段,使较短一段的长与全长的积等于较长一段的长的平方,求较短一段的长x.x=(1-x)2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观察方程①②③,从方程所含的未知数的个数及其次数等方面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4)自学参考提纲:①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请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 x2+b x+c=0(a≠0),为什么要规定a≠0?因为a=0时,未知数的最高次数小于2.③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方程①②③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各是什么.方程①x2+2x-4=0 二次项:x2二次项系数:1 一次项:2x 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方程②x2-75x+350=0 二次项:x2二次项系数:1 一次项:-75x 一次项系数:-75 常数项:350方程③x2-x=56 二次项:x2二次项系数:1 一次项:-x 一次项系数:-1常数项:-56④举例说明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⑤自学例题,说说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要经过哪些变形?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观察学生在回答一元二次方程各项及各项系数时,是否注意了符号.②差异指导:提醒学生一元二次方程的每一项(系数)都应包括它前面的符号.(2)生助生:生生互动交流、订正错误.4.强化:(1)交流总结:确定一元二次方程各项的系数时,若方程不是一般形式,要先经过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把它化成一般形式,通常习惯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且各项系数均为整数且互质,在指出各项系数时,一定要带上各项前面的符号.(2)练习:①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5x2-1=4x;4x2=81;解:原式化为5x2-4x-1=0解:原式化为4x2-81=0二次项系数:5一次项系数:-4常数项:-1二次项系数:4一次项系数:0常数项:-81 4x(x+2)=25;(3x-2)(x+1)=8x-3.解:原式化为4x2+8x-25=0解:原式化为3x2-7x+1=0二次项系数:4一次项系数:8常数项:-25二次项系数:3一次项系数:-7常数项:1②若方程(m-1)x2+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的取值范围是m≥0且m≠1.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困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回答问题,小组互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孕育新知,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2)教师创设情境,给出实例,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教师引导与启发、点拨与设疑相结合,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地位.(3)增设例题难度,让学生产生困惑,避免今后犯类似错误,增加课堂练习,巩固知识.(4)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大胆猜测,经过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成功.(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70分)1.(10分)一元二次方程3x2=5x的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分别是(C)A. 3,5B. 3,0C. 3,-5D. 5,02.(10分)下列哪些数是方程x2+x-12=0的根?-4,-3,-2,-1,0,1,2,3, 4.解:-4,33.(20分)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3x2+1=6x;(2)4x2=81-5x;解:原式化为3x2-6x+1=0 解:原式化为4x2+5x-81=0二次项系数:3 二次项系数:4一次项系数:-6 一次项系数:5常数项:1 常数项:-81(3)x(x+5)=5x-10; (4)(3x-2)(x+1)=x(2x-1).解:原式化为x2+10=0 解:原式化为x2+2x-2=0二次项系数:1 二次项系数:1一次项系数:0 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10 常数项:-24.(30分)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1)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cm,面积是132cm2,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 cm,则宽为(x-1)cm,根据题意,得x(x-1)=132,整理,得x2-x-132=0.(2)有一根1m长的铁丝,怎样用它围一个面积为0.06m2的平方的长方形?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 m,则宽为(0.5-x)m.根据题意,得x(0.5-x)=0.06,整理,得50x2-25x+3=0.(3)参加一次聚会的每两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有多少人参加这次聚会?解:设有x人参加了这次聚会,根据题意,得x(x-1)=10整理,得x2-x-20=0二、综合应用(20分)5.(20分)在一幅长80cm,宽50cm的矩形风景画的四周镶一条金色纸边,制成一幅矩形挂图,如果要使整个挂图的面积是5400cm2,设金色纸边的宽为x cm,则x满足的方程是(B)A. x2+130x-1400=0B. x2+65x-350=0C. x2-130x-1400=0D. x2-65x-350=0三、拓展延伸(10分)6.(10分)如果2是方程x2-c=0的一个根,求常数c及方程的另一个根.解:将2代入原方程中,得22-c=0,得c=4.将c=4代入原方程,得x2-4=0.解得x=±2.即方程的另一个根为-2.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一、导学1.导入课题:情景: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李林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求盒子的棱长.问题1: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问题2: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dm,请列出方程并化简.问题3: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方程x2=25.由此导入并板书课题直接开平方法.2.学习目标:(1)能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p及a x2+c=0的一元二次方程.(2)能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m x+n)2=p(p≥0)的方程.(3)体会“降次”的数学思想.3.学习重、难点: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m x+n)2=p(p≥0)的方程.难点:降次的数学思想.4.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5页到第6页“练习”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方法:完成探究提纲.(4)探究提纲:①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方程:x2=36;2x2-4=0;3x2-4=8.x=±6,x2=2,x2=4,x1=6,x2= -6. x=±2,x2=±2,x1=,x2= -. x1=2,x2= -2.②当p>0时,方程x2=p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1= -x2=.当p=0时,方程x2=p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0.当p<0时,方程x2=p无实数根.③探究方程(x+3)2=5的根:因为(x+3)2=5,所以x+3是5的平方根,所以x+3等于5或-5.即x+3=,或x+3= -.解x+3=,得x1=-3;解x+3=-,得x2= --3.于是,方程(x+3)2=5的根为x1=-3, x2= --3.解方程(x+3)2=5的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再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即得原方程的解.二、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看学生能否顺利解决所给问题,注意书写格式方面存在的问题.(2)差异指导:注意帮助学困生复习平方根等知识,紧扣平方根讨论p的符号与方程的解的个数的关系.2.生助生:同桌之间互相批改,相互讨论改正错误.四、强化1.教师示范:解方程x2+4x+4=1.分析:很清楚,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解:由已知,得:(x+2)2=1直接开平方,得:x+2=±1即x+2=1或x+2=-1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 -1,x2= -3.2.练习:解下列方程:3.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 x+n)2=p(p≥0)的形式,那么可由“降次”得到x=±或m x+n=±p≥0)求解.4.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讨论(m x+n)2=p的解的个数问题.五、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你会解哪些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怎样解?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积极性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1)本课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2)本课时还通过回忆旧知识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验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80分)1.(10分)一元二次方程(x+6)2=16可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其中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是x+6=4,则另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是(D)A. x-6= -4B. x-6=4C. x+6=4D. x+6= -42.(10分)方程3x2+9=0的根为(D)A. 3B. -3C. ±3D. 无实数根3.(10分)若8x2-16=0,则x的值是±2.4.(10分)已知方程2(x-3)2=72,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是x1=9,x2= -3.5.(40分)解下列方程:(1) 4x2=81;(2) (x+6)2-9=0;解:由已知,得:x2=,解:由已知,得:(x+6)2=9,直接开平方,得x=±,直接开平方,得x+6=±3,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x2= -. 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 -3, x2= -9.(3) x2+2x+1=4;(4) 9x2+6x+1=4.解:由已知,得:(x+1)2=4,解:由已知,得:(3x+1)2=4,直接开平方,得x+1=±2,直接开平方,得3x+1=±2,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1, x2= -3. 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 -1, x2=.二、综合应用(10分)6.(10分)如果x=3是一元二次方程a x2=c的一个根,则方程的另一根是(B)A. 3B. -3C. 0D. 1三、拓展延伸(10分)7.(10分)解关于x的方程(x+m)2=n.解:①当n>0时,此时方程两边直接开方.得x+m=±,方程的两根为x1=-m,x2= --m.②当n=0时,此时(x+m)2=0,直接开方得x+m=0,方程的两根为x1=x2= -m.③当n<0时,因为对任意实数x,都有(x+m)2≥0,所以方程无实数根.21.2.1配方法第2课时配方法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情景:请把方程(x+3)2=5化成一般形式,并由一名学生口答.问题:(追问)那么你能将方程x2+6x+4=0转化为(x+3)2=5的形式吗?由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知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通过配方进一步体会“降次”的转化思想.3.学习重、难点:重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配方的方法.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6页“探究”到第7页例1上面的部分.(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方法:完成下面的探究提纲,如果觉得有困难就先完成②,③,再完成①.(4)探究提纲:①解方程x2+6x+4=0.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x2+6x= -4;配方:两边都加9,使得左边配成x2+2b x+b2的形式,得x2+6x+9=;变形:把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形式,得(x+3)2=5;降次:运用平方根的定义把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x+3=±;求解: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x1=-3, x2= --3.②回忆完全平方公式填空:a2+2ab+b2=(a+b )2,x2+6x+9=(x+3)2.③为什么要在x2+6x=-4两边加9而不是其他数?因为两边加9,式子左边可以恰好凑成完全平方式.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配方时的难点和易错点.②差异指导: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配方.(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订正错误.4.强化:(1)配方的依据和步骤.(2)试一试:对下列各式进行配方: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7页到第9页的例1.(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阅读分析和解答过程,注意把方程转化为你能解的形式.(4)自学参考提纲:①仿照方程x2+6x+4=0的解法解方程(1),然后对照课本纠错.②方程(2)、(3)中是怎样化二次项系数为1的?方程两边同除以原二次项的系数③方程(3)没有实数根的依据是什么?实数的平方是非负数.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移项时要注意些什么?移项时需注意改变符号.⑤请小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①移项,二次项系数化为1;②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③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形式;④降次;⑤解一次方程.⑥解方程(x+n)2=p.①当p>0时,则x+n=±,方程的两个根为x1=-n, x2= --n.②当p=0时,则(x+n)2=0,开平方得x+n=0,方程的两个根为x1=x2= -n.③当p<0时,则方程(x+n)2= p无实数根.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主要了解学生解方程配方时是否存在困难,计算是否错误,书写格式是否规范.②差异指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指导.(2)生助生:生生互动,交流研讨.4.强化:(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2)用配方法解方程: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你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吗?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小组交流协作状况、学习效果及不足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1)本节课,重在让学生自主参与,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数学方法上,仍突出数学研究中转化的思想,激发学生产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兴趣,建立自信心.(2)在练习内容上,有所改进,加强了核心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提高教学效果.(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后面的求根公式是在配方法的基础上推出的,配方法在使用时又与原来学习的完全平方式联系密切,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既是对原来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后面学习内容的铺垫.在二次函数顶点坐标的求解中也同样使用的是配方法,因此配方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解题方法.(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70分)1.(10分)用配方法解方程-x2+6x+7=0时,配方后得的方程为(B)A. (x+3)2=16B. (x-3)2=16C. (x+3)2=2D. (x-3)2=22.(20分)填空.(1) 4x2+4x+1=(2x+1)2(2) x2-x+=(x-)23.(40分)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x2+10x+9=0;(2)4x2-12x-7=0;解:移项,x2+10x=-9, 解:移项,4x2-12x=7,配方,x2+10x+25=16, 系数化为1,x2-3x=,(x+5)2=16, 配方,x2-3x+=4,x+5=±4, ( x-2=4,方程的两个根为x1=-1,x2= -9. x-=±2,方程的两个根为x1=72,x2= -12.(3) x2+4x-9=2x-11; (4) x(x+4)=8x+12解:移项,x2+2x= -2, 解:化简移项,x2-4x=12,配方,x2+2x+1= -1, 配方,x2-4x+4=16,(x+1)2= -1, (x-2)2=16,方程没有实数根. x-2=±4,方程的两个根为x1=6,x2= -2.二、综合应用(10分)4.(10分)用配方法解方程4x2-x-9=0.三、拓展延伸(20分)5.(20分) 当a为何值时,多项式a2+2a+18有最小值?并求出这个最小值. 解:对原式进行配方,则原式=(a+1)2+17∵(a+1)2≥0,∴当a= -1时,原式有最小值为17.21.2.2公式法——根的判别式及求根公式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2)你能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吗?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公式法.2.学习目标:(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能运用根的判别式直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2)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学习重、难点:重点: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计算时的符号处理.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9页到11页例2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15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阅读书上的内容,并动手推导出求根公式.(4)自学参考提纲:②Δ=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的根的判别式.当b2-4ac>0时,方程a x2+b x+c=0(a≠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方程a x2+b 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方程a x2+b x+c=0(a≠0)无实数根.注意:上述的叙述,反过来也成立.③当Δ≥0时,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的实数根可写为的形式,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的求根公式.④不解方程,利用判别式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x2+5x+6=0;9x2+12x+4=0;Δ=b2-4ac=52-4×1×6=1>0 Δ=b2-4ac=122-4×9×4=0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2x2+4x-3=2x-4;x(x+4)=8x+12.方程化为2x2+2x+1=0 方程化为x2-4x-12=0Δ=b2-4ac=22-4×2×1=-4<0 Δ=b2-4ac=(-4)2-4×(-12)=64>0方程无实数根. 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配方的过程以及配方后是否讨论.②差异指导:指导学生配方变形;指导学生对b2-4ac的符号进行讨论.(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4.强化:(1)公式的推导,判别式定义解读;(2)练习:不解方程,利用判别式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1页到第12页的例2.(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方法:阅读解答过程,注意解题步骤和格式.(4)自学参考提纲:①先独立运用公式法解所给方程,然后对照课本找错误、分析错因.x2-4x-7=0;2x2-22x+1=0;5x2-3x=x+1;x2+17=8x.x1=2+x1=x2=x1=1 无实数根x2=2-x2= -②说说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有哪些易错点?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a,b,c的值;计算判别式Δ=b2-4ac的值,判断方程是否有解;若Δ≥0,利用求根公式计算方程的根,若Δ<0,方程无实数根.计算Δ时,注意a,b,c符号的问题.③解答本章引言中的问题.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看学生能否从例2的学习中总结出用公式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②差异指导:注意强调运用公式法解方程的前提条件.(2)生助生:同桌之间互相找错,分析错因.4.强化:(1)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题步骤及注意事项.(2)解下列方程: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何收获或不足?你知道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的根的判别式与其根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吗?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学习效果、方法及不足之处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1)本课时容量较大,难度较大,计算的要求较高,因此教学设计各环节均围绕着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重点内容展开,问题设计、课堂学习有利于学生强化运算能力、掌握基本技能,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在师生讨论中发现求根公式,并学会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整个课堂都以学生动手训练为主,让学生积极介入探究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4)公式法是在配方法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它使解一元二次方程更加简便,在公式的运用中,涉及到根的判别式,使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得到延续和深化.(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80分)1.(10分)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b2-4ac满足的条件是(B)A. b2-4ac=0B. b2-4ac>0C. b2-4ac<0D. b2-4ac≥02.(10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①x2+2x+3=0,②x2-2x-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 ①②都有实数解B. ①无实数解,②有实数解C. ①有实数解,②无实数解D. ①②都无实数解3.(10分)利用求根公式求5x2+=6x的根时,a,b,c的值分别是(C)A. 5,,6B. 5,6,C. 5,-6,D. 5,-6,-4.(20分)不解方程,利用判别式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1)x2-3x-32=0;(2) 16x2-24x+9=0;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x2-42x+9=0;(4)3x2+10=2x2+8x.解:Δ=b2-4ac=(-4)2-4×1×9= -4<0, 解:方程化为x2-8x+10=0方程无实数根. Δ=b2-4ac=(-8)2-4×1×10=24>0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5.(30分)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二、综合应用(10分)6.(10分)解方程x2=3x+2时,有一位同学解答如下:请你分析以上解答有无错误,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的地方,并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解:有错误,方程化为标准形式x2-3x-2=0, ∴a=1,b= -3,c= -2, b2-4ac=17.三、拓展延伸(10分)7.(10分)无论p取何值,方程(x-3)(x-2)-p2=0总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吗?给出你的答案并说明理由.解:方程化简为x2-5x+6-p2=0.∴b2-4ac=(-5)2-4×1×(6-p2)=4p2+1≥1,∴Δ>0.∴无论p取何值,方程(x-3)(x-2)-p2=0总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21.2.3 因式分解法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s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x s后物体离地面的高度(单位:m)为:10x-4.9x2.问题1:你能根据上述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吗?问题2:设物体经过x s落回地面,请说说你列出的方程.问题3:你能用配方法或公式法解这个方程吗?是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呢?(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能选用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学习重、难点: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2页到第13页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可先解答②,再解答①.(4)自学参考提纲:①解方程10x-4.9x2=0.分解因式:左边提公因式,得x(10-4.9x)=0,降次:把方程化为两个一次方程,得x=0或10-4.9x=0,求解:解这两个一次方程,得x1=0, x2=.②将一个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通常有哪几种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是:如果ab=0,则a=0或u.③请小结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移项,合并同类项,因式分解,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④解下列方程:(x-2)·(x-3)=0;4x2-11x=0.x1=2, x2=3 x1=0, x2=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是否理解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是否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步骤.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个别或分类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互相交流、研讨.4.强化:(1)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把方程变形为x2+p x+q=0的形式;第二步,把方程变形为(x-x1)(x-x2)=0的形式;第三步,把方程降次为两个一次方程x-x1=0或x-x2=0的形式;第四步,解两个一次方程,求出方程的根.(2)点两名学生板演第④题,并点评.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3及“归纳”.(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先独立作业,然后小组互相改正.(4)自学参考提纲:①方程x(x-2)+x-2=0左边可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分解为(x+1)(x-2).②方程5x2-2x-=x2-2x+左右两边都有含未知数的项,无法因式分解,因此,可先将其化为一般形式4x2-1=0,再用平方差公式法对左边进行因式分解.③说说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要注意哪些问题.④解下列方程: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对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是否掌握.②差异指导:指导学生观察题目特点,选用适当的方法分解因式.(2)生助生:同桌之间互相改错、分析错因.4.强化:(1)点6名学生板演自学参考提纲第④题,并点评.(2)说说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要注意的问题.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自学时间:15分钟.(3)自学方法:完成探究提纲.(4)探究提纲:①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哪种形式的方程?x2=p;配方法适用于哪种形式的方程?(m x+n)2=p;公式法适用于哪种形式的方程?a x2+b x+c=0(a≠0);因式分解法适用于哪种形式的方程?x2-(m+n)x+mn=0.②前面这些解法各有什么优缺点?③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什么?④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2023教与学课时导学案数学九年级全一册人教版课时导学案目录:一、导学目标二、课前预习三、课堂学习四、课后巩固五、思考题六、拓展题七、学习反思一、导学目标本节课主要学习目标如下:1.复习数与代数、方程式的知识,强化数学思维能力;2.认识、比较和使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和解析式;3.通过实际问题,学习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4.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课前预习在课前,同学们需要完成以下预习任务:1.复习数与代数、方程式的知识;2.预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和解析式;3.了解并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4.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
三、课堂学习1.导入新知识老师可以借助课件、案例、实际问题等方式,向学生引入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基本性质和解析式。
2.讲解理论知识通过教材内容,系统地讲解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像以及解析式的求法。
3.示范演练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示范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何应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知识进行解题。
4.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们可以根据给定的实际问题,共同运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求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各自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并展示给全班。
5.课堂练习通过一些课本习题或试卷示例,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检验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课后巩固1.完成课后作业同学们需要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并及时批改检查。
2.总结归纳每节课结束后,同学们应该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巩固和复习。
五、思考题以下是本节课的思考题,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回答:1.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请分别列举并加以比较。
2.函数的图像有哪些特点?它们与函数的解析式有何关系?六、拓展题以下是本节课的拓展题,请同学们尝试解答:1.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2,3),求k与b的值。
2.已知二次函数y=ax²+bx+c的图像与x轴交于点(-1,0)和(2,0),且顶点坐标为(1,2),求a、b和c的值。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应用》导学案一、温故知新——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写出下列各题的函数关系式。
1.正方形的边长是5,若边长增加x,面积增加y,求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已知正方形的周长为20,若其边长增加x,面积增加y,求y与x之间的表达式。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x,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设矩形的面积为ym2,当x取何值时,y的最大值是多少?第二段:【白天长课导学】一、学习目标与要求:1. 能根据题意列出函数关系式,并能通过配方求出最值。
二、定向导学、合作交流、教师精讲定向导学、合作交流、教师精讲摘记【合作探究一】一养鸡专业户计划用116m长的篱笆围成如图所示的三间1.长方形鸡舍,门MN宽2m,门PQ和RS的宽都是1m,怎样设计才能使围成的鸡舍面积最大?【合作探究二】某建筑物的窗户如图所示,它的上半部是半圆,下半部是矩形,制造窗框的材料总长(图中所有的黑线的长度和)为15m.当x等于多少时,窗户通过的光线最多(结果精确到0.01m)?此时,窗户的面积是多少?课题:第二章§2-6-1 二次函数的应用课型:新授总第9课时-18模块五:当堂训练班级:九()班姓名:一、解答题。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解答。
1.如图⑴,在Rt△ABC中,AC=3cm,BC=4cm,四边形CFDE为矩形,其中CF、CE在两直角边上,设矩形的一边CF=xcm.当x取何值时,矩形ECFD的面积最大?最大是多少?2、如图⑵,在Rt△ABC中,作一个长方形DEGF,其中FG边在斜边上,AC=3cm,BC=4cm,那么长方形DEGF的面积最大是多少?3、如图⑶,已知△ABC,矩形GDEF的DE边在BC边上.G、F分别在AB、AC边上,BC=5cm,S△ABC为30cm2,AH为△ABC在BC边上的高,求△ABC的内接长方形的最大面积。
4、如图,校园要建苗圃,其形状如直角梯形,有两边借用夹角为135°的两面墙,另外两边是总长为30米的铁栅栏。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全套导学案26.1.1反比例函数§26.1 反比例函数1.认识反比例函数是描述具有反比例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2.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反比例函数的过程,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3.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试一试反比例函数的概念1.回答下列问题(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 ,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 h )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 (单位:h )的变化而变化.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与,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因此变量间具有函数关系,它的解析式为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块面积为1000m2 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 (单位:m )随宽x(单位:m )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与,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因此变量间具有,它的解析式为.(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 104 km2 ,人均占有面积S (单位:km2 / 人)随全市总人口n (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与,当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的每一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因此变量间具有,它的解析式为.答案:1.(1)t,v,t,v,t,v,v1463;(2)x,y,x,y,x,y,函数关系,y t=1000;x1.68 ⨯104 k(3)n,S,n,S,n,S,函数关系,Sk = ;小结:(1) y = ,非零常数; n x(2)x ,y ,x ,不等于 0 的一切实数;(3)分母,无意义;(4)自变量,函数.根据已知条件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1.已知 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 x = 2 时, y = 6 .(1)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2)当 x = 4 时,求 y 的值.解:(1)因为 y 是 x 的 ,所以设 .又因为 x = 2 时, y = 6 ,所以有,解得, 因此 y = .(2)把 x = 4 代入,得 y = . 2. 近视眼镜的度数 y (单位:度)与镜片焦距 x (单位:m )成反比例.已知 200 度近视眼镜的镜片焦距为0.5m ,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是. 答案:1.(1)反比例函数,y= ,6 = x试一试k 12,k=12,2 x;(2)y12,3;2.xy 100.x 题组一1.用函数解析式表示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1)某厂现有 300 吨煤,这些煤能烧的天数y(单位:天)随平均每天烧的吨数x(吨/天)的变化而变化.那么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2)一个物体重100N,物体对地面的压强p (单位:Pa)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单位:m2 )的变化而变化.那么p 与S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2.下列函数:① y做一做2x1;②y4=-;③yx⑤ xy =15;⑥y=2,其中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的是(填序号). x 23.在xy + 2 = 0 中,y 是x 的()A.一次函数B.反比例函数C. 正比例函数D.既不是正比例函数也不是反比例函数答案:1.(1)y300;(2)p x=300;2. ②④⑤;3. B. S题组二1.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对气缸顶部的活塞加压,测出每一次加压后缸内气体的体积和气体对气缸壁所产生的压强,如下表:体积 x (mL)100 80 60 40 20压强 y(kPa) 60 75 100 150 300则可以反映y 与x 之间的关系的式子是()3000 6000A. y =3000x做一做B. y 6000xC.y =D. y =x x2.已知y 与x2 成反比例,并且当x = 3 时,y = 4 .(1)写出y 关于x2 的函数解析式;(2)当x = 1.5 时,求y 的值;(3)当y = 4 时,求x 的值.答案:1.D;2.(1)因为y 与x2 成反比例,所以设y =k k. 又因为 x = 3 时, y = 4 ,所以x 2 有4 = ,解得k = 36 ,因此 y =3236;(2)将x=1.5代入y = x36得y 16;(3)将x2 y = 6代入 y = 36得 x = ± 6 .x 1. 若 y = (a +1)xa -2 是反比例函数,则 a 的取值为 .2. 已知函数 y = 能力拓展m + 3 x1-m2-3m是反比例函数,则m2 2m = .3.反比例函数y=k在x = 2 处自变量增加 1,函数值相应地减少了2 x 3小结:(1)反比例函数y = 中 k≠0,自变量 x 的指数为;k x (2) y 与 x 成正比例, x 与 z 成反比例,则 y 与 z 成. 6 ,则 k= .4.若 y 与 x 成正比例, x 与 z 成反比例,且当 z = 2 时, y = -3,则 y 与 z 的函数解析式是 .答案:1. 1;2. 0;3. 4;4. y = -6 ;小结:(1)-1;(2)反比例. x 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会根据解析式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归纳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2. 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问题.3. 感悟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图像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 通过描点法画出下列反比例函数的图像.(1) y = (2) y = 12 x x解:列表表示几组 x 与 y 的对应值(填空):x … -12 -6 -4 -3 -2 -1 1 2 3 4 6 12 … y = 6xy = 12 x图26.1-12. 通过描点法画出下列反比例函数的图像.(1) y = - 6x试一试(2)y =-12 x答案:1. 略;小结(2)一、三,一、三,减小;(3)减小;2. 略;小结:(3)二、四,二、四,上升,增大;(4)二、四,增大.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运用1.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A(2,6) .(1)这个函数的图像位于哪些象限?y 随x 的增大如何变化?(2)点B(3,4) ,C(-2试一试1, 4 2k k 14) , D (2,5) 是否在这个函数图像上? 5解:(1)因为点 A (2,6) 在 象限,所以这个函数的图像位于 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增大而.(2)设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y = ,因为点 A (2,6) 在其图像上,所以点 A 的坐x标满足 y = ,即 ,解得 k=.所以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x因为点满足该解析式,点 不满足该解析式,所以点在这个函数图像上,点 不在这个函数图像上. 2. 下列反比例函数:① y = - 2x②y =③ 7 y =-103x x④ y3 100x(1)图像位于第一、三象限的是 ; (2)图像位于第二、四象限的是 .小结:1. 如果任意一点的坐标满足函数解析式,那么这个点就在其图像上,否则,就不在其图像上.2.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位置以及 y 如何随 x 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只与有关.函数 图像位置 图像变化趋势y = kxk > 0 第一、三象限 在每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k < 0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3. 如图 26.1-2,它是反比例函数 y =m - 5 图像的一支.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x(1)图像的另一支位于哪个象限?常数 m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2)在这个函数图像的某一支上任取点 A (x 1,y 1) 和点 B (x 2,y 2 ) ,如果 x 1 > x 2 ,那么y 1和 y 2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图 26.1-2解:(1)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只有两种可能:位于象限,或者位于象限.因为这个函数的图像的一支位于第 象限,所以另一支必位于第象限. 因为这个函数位于象限,所以 m-5,解得.(2)因为 m-5 ,所以在这个函数图像的任一支上,y 都随 x 的增大而,因此当 x 1 > x 2 时,.4. A (-1, y ) , B (1, y ) , C (3, y ) 是反比例函数 y = - 1图像上的三点,请你正确排出123xy 1,y 2,y 3 的大小顺序.k 12 答案:1.(1)第一,第一、三,减小;(2) 6 =,12, y =,B 、C ,D ,B 、C ,D ;2.2x(1)②④;(2)①③;小结:2. k 的正负;3,(1)第一、三,第二、四,一,三,一、三, >0,m >5;(2)>0,减小, y 1 < y 2 ;4. y 2 < y 3 < y 1 ;小结:(2)原点.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k1. 如图 26.1-3 所示,反比例函数 y =试一试(k ≠ 0) 的图像上任取一点P(x, y) ,过这一点分别x作x 轴、y 轴的垂线PM ,PN ,垂足分别为点M 、N ,所得的矩形PMON 的面积为多少?图 26.1-3k解:矩形PMON 的面积S = ,因为y =,所以xy =k ,所以S= ,即过x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x 轴、y 轴的垂线,所得的矩形面积为.k2.如图 26.1-3 所示,反比例函数y =k (k ≠ 0) 的图像上任取一点 E (x , y ) ,过 E 作 xEF ⊥ y 轴于点 F ,连接OE ,所得三角形 EOF 的面积为多少? 解:三角形 EOF 的面积 S= ,因为 y = ,所以 xy = k ,所以 S=, x即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作坐标轴的垂线,并将该点与原点相连,所得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答案:1. PM ⋅ PN =y ⋅x =xyk k, , ,k ,k ;2. 1 EF ⋅ OF =1x ⋅ y = 1xy1 1.22 22 2题组一1. 下列图像中是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是( )(A )(B )2. 填空学习迁移做一做k (C )(D ) 5(1)反比例函数 y =的图像在第象限.x(2)反比例函数 y = 的图像如图 26.1-4 所示,则k0;在图像的每一支上,y 随 xx的增大而.图 26.1-43. 对于反比例函数 y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A.图像经过点(-1,3)a 2B. 图像位于第二、第四象限C. x > 0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D. x < 0 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4.当a ≠ 0 时,函数 y = ax +1与函数 y =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x答案:1.C ;2.(1)一、三;(2)>,减少;3.D ;4.C.题组二k1. 若点 P 1(-1,m ) P 2 (-2, n ) 在反比例函数 y = x(k > 0) 的图像上,则m n (填“>”“<”或“=”) 2. 已知点 A (x 1, y 1) , B (x 2 , y 2 ) , C (x 3, y 3 ) 是函数 y = - xx 1 < 0 < x 2 < x 3 ,则 y 1, y 2 , y 3 的大小关系是3 + 2m图 像 上 的 三 点 , 且3. 已知 A (-1, y 1) , B (2, y 2 ) 两点在双曲线 y = ( )做一做,且y1 >y2 ,则m 的取值范围是xA.m >0B.m 0C.m >-3 2D.m <-3 2答案:1.<;2. y2 <y3 <y1 ;3.D.题组三k1.如图26.1-5 所示,M 为反比例函数y =的图像上的一点,MA⊥y轴,垂足为A,△MAOx的面积为2,则k 的值为.2.如图26.1-6,点A 在函数y =做一做4 4 ( x > 0) 的图象上,且OA = 4 ,过点 A 作 AB ⊥ x 轴于x点 B ,则△ ABO 的周长为.图26.1-5 图26.1-6 3. 如图 26.1-7 所示,A 、B 两点在双曲线 y = ,分别经过 A 、B 两点向坐标轴作垂线段,x已知 S 阴影 = 1,则 S 1+ S 2 等于( ) A. 3B. 4C. 5D.6图 26.1-7图 26.1-84 4. 如图 26.1-8 所示,函数 y = -x 与函数 y = -x6 的图像相交于 A ,B 两点,过 A ,B 两点 分别作 y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 C ,D ,则四边形 ACBD 的面积为( ) A. 2 B. 4 C. 6 D. 8 答案:1.4;2. 2 + 4 ;3.D ;4.D. 1. 如图 26.1-9,P 是双曲线 y =4( x > 0) 的一个分支上的一点,以点P 为圆心,1 个点位x长度为半径作⊙P,当⊙P与直线y = 3相切时,点P 的坐标为. 图26.1-9 图26.1-102.如图26.1-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 =k( x> 0) 的图像上有一点A(m,4),x过点 A 作AB⊥x轴于点 B,将点 B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C,过点 C 作y 轴的平行线4交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于点D,CD =.3(1)点D 的横坐标为(用含m 的式子表示);(2)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3.如图 26.1-11,四边形ABCO 是平行四边形,OA = 2 ,AB = 6 ,点C 在x 轴的负半轴上,将□ABCO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得到□ADEF,AD 经过点O ,点F 恰好落在x 轴的正半轴k上,若点 D 在反比例函数y =( x< 0) 的图像上,则k 的值为.x图 26.1-11答案:1.(1,4)或(2,2);2.(1)m+2;(2) CD =4,∴点 D 的坐标为(m + 2, 34) . 3点 A (m ,4) ,点 D (m + 2, 4 ) 在函数 y = k 的图像上,∴4m = 4(m + 2) ,解得 m=1,3 x 3∴k = 4m = 4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y = 4;3. 4 x§26.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几何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已知矩形面积为36cm 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 x cm 和 y cm ,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图像大致是( )A BC D2.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 m 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1)储存室的底面积 S (单位: m 2)与其深度d (单位: m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 S 定为500m 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地下掘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掘进到地下15m 时,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 .相应地,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解:(1)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所以 S 关于d 的函数解析式为 ,其中是常量,是变量, S 是d 的函数.(2)由题意,把储存室的底面积 S 定为500m 2,也即 S = 500 ,将其代入 S 关于d 的函数解析式得,解得d =.因此,如果把储存室的底面积 S 定为500m 2,施工时应向地掘进深.(3)由题意,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 ,也即d = 15 ,将其代入 S 关于d 的函数解析式得,解得 S ≈ .因此,如果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 ,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4104104 答案:1.A ;2.(1) Sd = 10 , S =,容积, S 、d ,反比例;(2) 500 =,dd3知识建构试一试。
数学导学案九年级答案【篇一:九年级数学金榜学案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函数中,属于二次函数的是 ( )a.b.c.y= d.2.抛物线y=(x+3)2-2的对称轴是( )a.直线x=3b.直线x=-3c.直线x=-2d.直线x=23.抛物线y=x2-2x-1的顶点坐标是( )a .(1,-1) b.(-1,2) c.(-1,-2) d.(1,-2)4. 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如图所示,当y<0时,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为()a.-1<x<3 b.x<-1 c. x>3 d.x<-1或x>35.如果二次函数y=ax2+bx+c(其中a、b、c为常数,a≠0)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它的对称轴过点(-1,0),那么关于x的方程ax2+bx+c=0的一个正根可能是( ) 6.一个圆锥形的冰淇淋纸筒,其底面直径为,母线长为,围成这样的冰淇淋纸筒所需纸片的面积是()a. b. c. d.7.如图,实线部分是半径为9m的两条等弧组成的游泳池,若每条弧所在的圆都经过另一个圆的圆心,则游泳池的周长为( )8.将直径为60cm的圆形铁皮,做成三个相同的圆锥容器的侧面(不浪费材料,不计接缝处的材料损耗),那么每个圆锥容器的底面半径为()a.10cm b.20cmc.30cmd.40cm9.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可能为10.如图,点c、d是以线段ab为公共弦的两条圆弧的中点,ab=4,点e、f分别是线段cd,ab上的动点,设af=x, ae2-fe2=y,则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11.函数﹣2,当x 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12.若抛物线与轴没有交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13.抛物线 y= 的开口向 .14.把抛物线y=-2(x+2)2-1先沿y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沿x 轴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抛物线解析式为 .15. 函数y=ax2-ax+3x+1的图象与x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写出a所有可能的值________________.16. 如果⊙a和⊙b相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8cm和2cm,那么圆心距ab为 cm.18.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切于点c,若弦ab的长为8cm.则圆环的面积为________cm2.19.如图是某风景区的一个圆拱形门,路面ab宽为2m,净高cd 为5m,则圆拱形门所在圆的半径为m.20.如图,长为4cm,宽为3cm的长方形木板,在桌面上做无滑动的翻滚(顺时针方向)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21. (本小题10分)分别求出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2,1),且过点(-4,3 );(2)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为(-3,0)和(2,0),且它经过点(1,4).22. (本小题8分)已知二次函数y=x2+bx+2的图像经过点(-1,6)(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2)求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3)画出图像的草图,观察图像,直接写出当y>0时,x的取值范围.23.(本小题10分)已知:抛物线y =x2+ax+a﹣2.(1)求证:不论a取何值时,抛物线y=x2+ax+a﹣2与x轴都有两个不同的交点.(2)设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相交于a(x1,0),b(x2,0),且x1 、x2的平方和为3,求a的值.24.(本小题9分)如图,p是⊙o的直径ab延长线上的一点, pc 切⊙o于点c,弦cd⊥ab,垂足为点e,若,.求:(1)⊙o的半径;(2)cd的长;(3)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25.(本小题9分)近日某小区计划在中央花园内建造一个圆形的喷水池,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安装一个花形柱子oa, o恰好在水面中心,oa为1.25m,安置在柱子顶端a处的喷头向外喷水,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落下,且在过oa的任一平面上抛物线路径如图所示.为使水流形状较为漂亮,设计成水流在到oa距离lm处达到距水面最大高度2.25m.(1)请求出其中一条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果不计其他因素,那么水池的半径至少要为多少m 才能使喷出水流不致落到池上?26.(本小题12分)李老师在与同学进行“蚂蚁怎样爬最近”的课题研究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请你根据下列所给的重要条件分别求出蚂蚁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的长.(1)如图1,正方体的棱长为5cm一只蚂蚁欲从正方体底面上的点a沿着正方体表面爬到点c1处;(2)如图2,圆锥的母线长为4cm,底面半径r= cm,一只蚂蚁欲从圆锥的底面上的点a出发,沿圆锥侧面爬行一周回到点a;(3)如图3,是一个没有上盖的圆柱形食品盒,一只蚂蚁在盒外表面的a处,它想吃到盒内表面对侧中点b处的食物,已知盒高10cm,底面圆周长为32cm,a距下底面3cm..27.(本小题12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正方形oabc的边长为2cm,点a、c别在y轴的负半轴和x轴的正半轴上,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a、b,最低点为m,且s△amb=(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并说明这条抛物线是由抛物线y=ax2 怎样平移得到的;( 2)如果点p由点a开始沿着射线ab以2cm/s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由点b开始沿bc边以1cm/s的速度向点c移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结束;①在运动过程中,p、q两点间的距离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它的最小值;②当pq取得最小值时,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r,使得以p、b、q、r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 如果存在,求出r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九年级数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a2.b3.d4.a5.b .6. d7.d8.a9. c 10.c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11.>-1 12.a<-113.下 14.y=-2(x-1)2+1 15.0、1、9(少写一个扣1分)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21. (本小题10分)(1)设y=a(x+2)2+1 1分a=0.54分∴y=0.5(x+2)2+15分(2)设y=a(x+3)(x-2)1分a=-14分∴y=-(x+3)(x-2)5分22. (本小题8分)(1)b=-32分(2)(1,0)(2,0)4分(3)草图略6分(要求仅画出大致形状即可)∴x>2或x<-18分23.(本小题10分)(1)△=a2-4(a-2)2分=(a-2)2+44分∴不论a取何值时,抛物线y=x2+ax+a﹣2与x轴都有两个不同的交点.??5分(2)x1 +x2=-a1分x1 .x2=a-22分x1 2+x22=(x1 +x2)2-2 x1 .x23分=a2-2a+4=3∴a=15分24.(本小题9分)(1)切线得oc⊥pc1分设半径为r(r+1)2=r2+32分r=13分(2)ce= 2分cd= 3分(3)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 3分25.(本小题9分)(1) y= -(x-1)2+2.254分(2)(x-1)2=2.25x1=2.5 或 x2= -0.5 (舍)8分答:半径至少为2.5米时9分26.(本小题12分)(1)展开图略 5 4分(2)展开图略 4 8分(3)展开图略 20 12分27.(1)y= (x-1)2- 2分向右1个单位长度,向下个单位长度3分(2)①pq2=(2-2t)2+t2=5(t- )2+ 5分存在,当t= 时,最小值 ??????? ?6分②10当ab∥qr时y=- 时(x-1)2- =- 8分x1= 或 x2=当x1= 时,说明p、b、q、r为顶点的四边形是梯形9分当x2= 时,pbrq为平行四边形,舍.10分20当br∥pq时与x2= 的情况相同,故此时不存在梯形.11分【篇二: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s=txt>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弥补方案。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共119页)目录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1.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菱形的性质第2课时菱形的判定1.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矩形的性质第2课时矩形的判定1.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正方形的性质第2课时正方形的判定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及其估算2.2 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用配方法求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用配方法求解较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2.3 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面积问题2.4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2.5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6 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第1课时几何问题及数字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3.1 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第1课时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第2课时概率与游戏的综合运用3.2 用频率估计概率第四章图形的相似4.1 成比例线段第1课时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第2课时比例的性质4.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4.3 相似多边形4.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1课时利用两角判定三角形相似第2课时利用两边及夹角判定三角形相似第3课时利用三边判定三角形相似第4课时黄金分割4.5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4.6 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4.7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1课时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线段之比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之比4.8 图形的位似第1课时位似多边形及其性质第2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变换第五章投影与视图5.1 投影第1课时投影的概念与中心投影第2课时平行投影与正投影5.2 视图第1课时简单图形的三视图第2课时复杂图形的三视图第六章反比例函数6.1 反比例函数6.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第1课时 菱形的性质学习目标:①通过折、剪纸张的方法,探索菱形独特的性质。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导学案《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本教材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
在九年级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和课堂探讨为主要教学方式。
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一次函数、相似与全等、三角形、勾股定理、解二次方程、函数及其图像、直线和圆、统计初步等。
这些内容涵盖了初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对于学生未来在高中数学学习和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的教学特点在于,倡导小组合作和课堂探讨,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实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水平。
同时,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高中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
教材内容与课时安排本教材共分为十个单元,约需45个课时。
第一单元:实数(6课时)1.实数与实数的比较2.实数的概念及分类3.实数的运算4.实数的应用5.勾股定理6.课题小结第二单元:平面直角坐标系(6课时)1.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构造2.坐标系中的距离和斜率3.图形的对称性及平移和旋转4.关于坐标系的初步应用5.一次函数与斜率6. 课题小结第三单元:一次函数(7课时)1.函数的概念2.一次函数的图像3.一次函数的特征及表示4.一次函数与图象的位置关系5.函数与方程的互相转化6.一次函数的应用7.课题小结第四单元:相似与全等(6课时)1.相似与全等的概念2.相似的判定3.相似的性质及应用4.全等的基本条件5.全等的分类6.课题小结第五单元:三角形(7课时)1.三角形的基本概念2.中线、高线和中心线3.角平分线和内心4.垂心、外心和内切圆5.勾股定理的证明6.三角形的面积7.课题小结第六单元:勾股定理(4课时)1.勾股定理2.勾股定理的证明3.勾股定理的应用4.课题小结第七单元:解二次方程(4课时)1.二次方程的概念2.解二次方程的方法3.关于二次方程的注记4.课题小结第八单元:函数及其图像(5课时)1.函数的概念及基本性质2.函数的图像与变化规律3.函数的平移与反演4.函数的合成和分解5.课题小结第九单元:直线和圆(5课时)1.直线的概念和性质2.直线的位置关系3.圆的概念及性质4.圆的位置关系5.课题小结第十单元:统计初步(5课时)1.统计的基本概念2.统计数据的描述3.频数、频率和频率分布图4.统计调查及其误差5.课题小结总结通过对《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的学习,应该加强对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相似与全等、三角形等的重视,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课堂探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1一元二次方程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某2+b某+c=0(a≠0)及有关概念.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一、自学指导.(10分钟)问题1: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某cm,则盒底的长为__(100-2某)cm__,宽为__(50-2某)cm__.列方程__(100-2某)·(50-2某)=3600__,化简整理,得__某2-75某+350=0__.①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37=28__.设应邀请某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某-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某(某-1)某(某-1)__场.列方程__=28__,化简整理,得__某2-某-56=0__.②22探究:(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归纳: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的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某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某2+b某+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__a某2__是二次项,__a__是二次项系数,__b某__是一次项,__b__是一次项系数,__c__是常数项.点拨精讲: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要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二次项系数a≠0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漏掉.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1.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某3-2某2+5=0;(2)某2=1;13(3)5某2-2某-=某2-2某+;45(4)2(某+1)2=3(某+1);(5)某2-2某=某2+1;(6)a某2+b某+c=0.解:(2)(3)(4).点拨精讲:有些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尽管分母中含有字母,但只要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这样的方程仍然是整式方程.2.将方程3某(某-1)=5(某+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解:去括号,得3某2-3某=5某+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某2-8某-10=0.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点拨精讲: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时,通常要将首项化负为正,化分为整.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求证:关于某的方程(m2-8m+17)某2+2m某+1=0,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证明:m2-8m+17=(m-4)2+1,∵(m-4)2≥0,∴(m-4)2+1>0,即(m-4)2+1≠0.∴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点拨精讲:要证明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2.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某2+10某+12=0的根?-4,-3,-2,-1,0,1,2,3,4.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等式,所以某=-2或某=-3是一元二次方程2某2+10某+12=0的两根.点拨精讲: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这个数代入等式,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即可.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9分钟)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1)1-某2=0;(2)2(某2-1)=3y;12(3)2某2-3某-1=0;(4)2-=0;某某(5)(某+3)2=(某-3)2;(6)9某2=5-4某.解:(1)是;(2)不是;(3)是;(4)不是;(5)不是;(6)是.2.若某=2是方程a某2+4某-5=0的一个根,求a的值.解:∵某=2是方程a某2+4某-5=0的一个根,∴4a+8-5=0,3解得a=-.43.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某的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1)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某;(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某.解:(1)4某2=25,4某2-25=0;(2)某(某-2)=100,某2-2某-100=0.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怎样利用概念判断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某2+b某+c=0(a≠0),特别强调a≠0.3.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1)1.使学生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渗透转化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某+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某2=n(n≥0)的方程,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某+m)2=n(n≥0)的方程.一、自学指导.(10分钟)问题1: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小李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设正方体的棱长为某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6某2__dm2,根据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列出方程:__1036某2=1500__,由此可得__某2=25__,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某=__±5__,即某1=__5__,某2=__-5__.可以验证__5__和-5都是方程的根,但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__5__dm.探究:对照问题1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应该怎样解方程(2某-1)2=5及方程某2+6某+9=4方程(2某-1)2=5左边是一个整式的平方,右边是一个非负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将方程变形为__2某-1=±5__,即将方程变为__2某-1=5和__2某-1=-5__两个一元一1+51-5次方程,从而得到方程(2某-1)2=5的两个解为某1=__,某2=____.22在解上述方程的过程中,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方程某2+6某+9=4的左边是完全平方式,这个方程可以化成(某+__3__)2=4,进行降次,得到__某+3=±2__,方程的根为某1=__-1__,某2=__-5__.归纳: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通常通过“降次”把它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如果方程能化成某2=p(p≥0)或(m某+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某=±p或m某+n=±p.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解下列方程:(1)2y2=8;(2)2(某-8)2=50;(3)(2某-1)2+4=0;(4)4某2-4某+1=0.解:(1)2y2=8,(2)2(某-8)2=50,y2=4,(某-8)2=25,y=±2,某-8=±5,∴y1=2,y2=-2;某-8=5或某-8=-5,∴某1=13,某2=3;(3)(2某-1)2+4=0,(4)4某2-4某+1=0,(2某-1)2=-4<0,(2某-1)2=0,∴原方程无解;2某-1=0,1∴某1=某2=.2点拨精讲:观察以上各个方程能否化成某2=p(p≥0)或(m某+n)2=p(p≥0)的形式,若能,则可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1)(3某+1)2=7;(2)y2+2y+1=24;(3)9n2-24n+16=11.一、自学指导.(8分钟)问题: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某2+b某+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b+b2-4ac问题:已知a某+b某+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某1=,某2=2a2-b-b2-4ac.2a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a某2+b某+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某2+b某+c=0,当b2-4ac≥0时,-b±b2-4ac将a,b,c代入式子某=就得到方程的根,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2a根.-b±b2-4ac(2)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某2+b某+c=0(a≠0)的求根公式.2a(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__2个实数根,也可能有__1__个实根或者__没有__实根.(5)一般地,式子b2-4ac叫做方程a某2+b某+c=0(a≠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Δ表示,即Δ=b2-4ac.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根据方程根的情况你有什么结论?(1)2某2-3某=0;(2)3某2-23某+1=0;(3)4某2+某+1=0.3解:(1)某1=0,某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2)某1=某2=3;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3)无实数根.点拨精讲:Δ>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没有实数根.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方程某2-4某+4=0的根的情况是(B)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C.有一个实数根D.没有实数根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某2-(2m-3)某+m+1=0,(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没有实数根?111解:(1)m<;(2)m=;(3)m>.4443.已知某2+2某=m-1没有实数根,求证:某2+m某=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证明:∵某2+2某-m+1=0没有实数根,∴4-4(1-m)<0,∴m<0.对于方程某2+m某=1-2m,即某2+m某+2m-1=0,Δ=m2-8m+4,∵m<0,∴Δ>0,∴某2+m某=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1.利用判别式判定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3(1)2某2-3某-=0;(2)16某2-24某+9=0;2(3)某2-42某+9=0;(4)3某2+10某=2某2+8某.解:(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无实数根;(4)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某2+某-12=0;(2)某2-2某-=0;4(3)某2+4某+8=2某+11;(4)某(某-4)=2-8某;(5)某2+2某=0;(6)某2+25某+10=0.解:(1)某1=3,某2=-4;(2)某1=2+32-3,某2=;22(3)某1=1,某2=-3;(4)某1=-2+6,某2=-2-6;(5)某1=0,某2=-2;(6)无实数根.点拨精讲:(1)一元二次方程a某2+b某+c=0(a≠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下,把-b±b2-4ac2a,b,c的值代入某=(b-4ac≥0)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2a(3)由求根公式可以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先确定出b2-4ac的值、.a,b,c的值,再算.最后代入求根公式求解..3.用判别式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3因式分解法1.会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2.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2分钟)将下列各题因式分解:(1)am+bm+cm=(__a+b+c__)m;(2)a2-b2=__(a+b)(a-b)__;(3)a2±2ab+b2=__(a±b)2__.一、自学指导.(8分钟)问题: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某物体离地的高度(单位:m)为10某-4.9某2.你能根据上述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吗?(精确到0.01)设物体经过某落回地面,这时它离地面的高度为0,即10某-4.9某2=0,①思考:除配方法或公式法以外,能否找到更简单的方法解方程①?分析:方程①的右边为0,左边可以因式分解得:某(10-4.9某)=0,于是得某=0或10-4.9某=0,②∴某1=__0__,某2≈2.04.上述解中,某2≈2.04表示物体约在2.04时落回地面,而某1=0表示物体被上抛离开地面的时刻,即0时物体被抛出,此刻物体的高度是0m.点拨精讲:(1)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先将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对方程左边进行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因式分别等于零,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2)如果a·b=0,那么a=0或b=0,这是因式分解法的根据.如:如果(某+1)(某-1)=0,那么__某+1=0或__某-1=0__,即__某=-1__或__某=1.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1.说出下列方程的根:(1)某(某-8)=0;(2)(3某+1)(2某-5)=0.15解:(1)某1=0,某2=8;(2)某1=-,某2=.32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某2-4某=0;(2)4某2-49=0;(3)5某2-20某+20=0.77解:(1)某1=0,某2=4;(2)某1=,某2=-;22(3)某1=某2=2.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5某2-4某=0;(2)3某(2某+1)=4某+2;(3)(某+5)2=3某+15.4解:(1)某1=0,某2=;521(2)某1=,某2=-;32(3)某1=-5,某2=-2.点拨精讲: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是方程的一边是0,另一边可以分解因式.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4某2-144=0;(2)(2某-1)2=(3-某)2;13(3)5某2-2某-=某2-2某+;44(4)3某2-12某=-12.解:(1)某1=6,某2=-6;4(2)某1=,某2=-2;311(3)某1=,某2=-;22(4)某1=某2=2.点拨精讲:注意本例中的方程可以试用多种方法.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某2+某=0;(2)某2-23某=0;(3)3某2-6某=-3;(4)4某2-121=0;(5)(某-4)2=(5-2某)2.解:(1)某1=0,某2=-1;(2)某1=0,某2=23;(3)某1=某2=1;1111(4)某1=,某2=-;22(5)某1=3,某2=1.点拨精讲: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将方程右边化为__0__;(2)将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式的__乘积__;(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__0__,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2.把小圆形场地的半径增加5m得到大圆形场地,场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求小圆形场地的半径.解:设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某m.则可列方程2π某2=π(某+5)2.解得某1=5+52,某2=5-52(舍去).答: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5+52)m.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1.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根据由ab=0得a=0或b=0,即“二次降为一次”.2.正确的因式分解是解题的关键.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bc1.理解并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某1+某2=-,某1某2=.aa2.会用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一、自学指导.(10分钟)自学1:完成下表:方程某2-5某+6=0某2+3某-10=0问题:你发现什么规律?①用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某122某23-5某1+某25-3某1某26-10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②某2+p某+q=0的两根某1,某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答:某1+某2=-p,某1某2=q.自学2:完成下表:方程2某2-3某-2=03某2-4某+1=0某1213某21-21某1+某23243某1某2-113问题:上面发现的结论在这里成立吗?(不成立)请完善规律:①用语言叙述发现的规律;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之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之比.②a某2+b某+c=0的两根某1,某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bc答:某1+某2=-,某1某2=.aa自学3:利用求根公式推导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b+b2-4ac-b-b2-4aca某+b某+c=0的两根某1=____,某2=____.2a2a2bc某1+某2=-,某1某2=.aa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1)某2-3某-1=0;(2)2某2+3某-5=0;1(3)某2-2某=0.3解:(1)某1+某2=3,某1某2=-1;(2)某1+某2=-,某1某2=-;22(3)某1+某2=6,某1某2=0.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1)某2-6某-15=0;(2)3某2+7某-9=0;(3)5某-1=4某2.解:(1)某1+某2=6,某1某2=-15;7(2)某1+某2=-,某1某2=-3;351(3)某1+某2=,某1某2=.44点拨精讲: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找对a,b,c.2.已知方程2某2+k某-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的值.3解:另一根为,k=3.2点拨精讲:本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根据根的定义,将某=-3代入方程先求k,再求另一个根;一种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答.3.已知α,β是方程某2-3某-5=0的两根,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1(1)+;(2)α2+β2;(3)α-β.αβ3解:(1)-;(2)19;(3)29或-29.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1)某2-3某=15;(2)5某2-1=4某2;(3)某2-3某+2=10;(4)4某2-144=0.解:(1)某1+某2=3,某1某2=-15;(2)某1+某2=0,某1某2=-1;(3)某1+某2=3,某1某2=-8;(4)某1+某2=0,某1某2=-36.2.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是(C)A.7某2-12某+5=0B.6某2-13某-5=0C.4某2+21某+5=0D.某2+15某-8=0点拨精讲: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满足两根之和为负数,两根之积为正数.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不解方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和已知条件结合,可求得一些代数式的值;求得方程的另一根和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的值.1.先化成一般形式,再确定a,b,c.2.当且仅当b2-4ac≥0时,才能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bc3.要注意比的符号:某1+某2=-(比前面有负号),某1某2=(比前面没有负号).aa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1.会根据具体问题(按一定传播速度传播的问题、数字问题等)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一、自学指导.(12分钟)问题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分析:①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某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一个人在第一轮中传染了__某__人,第一轮后共有__(某+1)__人患了流感;②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__某__人,第二轮后共有__(某+1)(某+1)__人患了流感.则列方程:__(某+1)2=121__,解得__某=10或某=-12(舍)__,即平均一个人传染了__10__个人.再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后有多少人患流感?问题2:一个两位数,它的两个数字之和为6,把这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后所得的两位数与原两位数的积是1008,求原来的两位数.分析:设原来的两位数的个位数字为__某__,则十位数字为__(6-某)__,则原两位数为__10(6-某)+某,新两位数为__10某+(6-某)__.依题意可列方程:[10(6-某)+某][10某+(6-某)]=1008__,解得某1=__2__,某2=__4__,∴原来的两位数为24或42.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某初中毕业班的每一个同学都将自己的相片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表示留念,全班共送了2550张相片,如果全班有某名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A.某(某+1)=2550B.某(某-1)=2550C.2某(某+1)=2550D.某(某-1)=255032分析:由题意,每一个同学都将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相片,则每人送出(某-1)张相片,全班共送出某(某-1)张相片,可列方程为某(某-1)=2550.故选B.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求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解:设每个支干长出某个小分支,则有1+某+某2=91,即某2+某-90=0,解得某1=9,某2=-10(舍去),故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点拨精讲:本例与传染问题的区别.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小4,且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的平方和比这个两位数小4,设个位数字为某,则列方程为:__某2+(某+4)2=10(某+4)+某-4__.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7分钟)1.两个正数的差是2,它们的平方和是52,则这两个数是(C)A.2和4B.6和8C.4和6D.8和102.教材P21第2题、第3题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3分钟)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审”:即审题,读懂题意弄清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2)“设”:即设__未知数__,设未知数的方法有直接设和间接设未知数两种;(3)“列”:即根据题中__等量__关系列方程;(4)“解”:即求出所列方程的__根__;(5)“检验”:即验证根是否符合题意;(6)“答”:即回答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2.对于数字问题应注意数字的位置.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1.会根据具体问题(增长率、降低率问题和利润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重点:如何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难点:理解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的公式a(1±某)n=b,其中a是原有量,某为增长(或降低)率,n为增长(或降低)的次数,b为增长(或降低)后的量.一、自学指导.(10分钟)自学: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精确到0.01)绝对量: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5000-3000)÷2=1000(元),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6000-3600)÷2=1200(元),显然,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较大.相对量:从上面的绝对量的大小能否说明相对量的大小呢?也就是能否说明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大呢?下面我们通过计算来说明这个问题.分析:①设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某,则一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某)__元,两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__5000(1-某)2__元.依题意,得__5000(1-某)2=3000__.解得__某1≈0.23,某2≈1.77__.根据实际意义,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约为__0.23__.②设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y.则,列方程:__6000(1-y)2=3600__.解得__y1≈0.23,y2≈1.77(舍)__.答:两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__相同__.点拨精讲:经过计算,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成本下降率不一定较大,应比较降前及降后的价格.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8分钟)某商店10月份的营业额为5000元,12月份上升到7200元,平均每月增长百分率是多少?【分析】如果设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为某,则11月份的营业额为__5000(1+某)__元,12月份的营业额为__5000(1+某)(1+某)__元,即__5000(1+某)2__元.由此就可列方程:__5000(1+某)2=7200__.点拨精讲:此例是增长率问题,如题目无特别说明,一般都指平均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基准数的比.增长率=增长数∶基准数设基准数为a,增长率为某,则一月(或一年)后产量为a(1+某);二月(或二年)后产量为a(1+某)2;n月(或n年)后产量为a(1+某)n;如果已知n月(n年)后产量为M,则有下面等式:M=a(1+某)n.解这类问题一般多采用上面的等量关系列方程.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某人将2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利息税20%)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某,第一次存2000元取1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000+2000某·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000+2000某·80%,其他依此类推.解: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某,则1000+2000某·80%+(1000+2000某·80%)某·80%=1320,整理,得1280某2+800某+1600某=320,即8某2+15某-2=0,解得某1=-2(不符,舍去),某2=0.125=12.5%.答:所求的年利率是12.5%.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6分钟)青山村种的水稻2022年平均每公顷产7200kg,2022年平均每公顷产8460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解:设年平均增长率为某,则有7200(1+某)2=8460,解得某1=0.08,某2=-2.08(舍).即年平均增长率为8%.答: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点拨精讲:传播或传染以及增长率问题的方程适合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3分钟)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2.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某,增长(或降低)前的基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a(1±某)n=b(常见n=2).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2.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特殊图形问题的应用题.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一、自学指导.(10分钟)问题:如图,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阴影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分析:封面的长宽之比是27∶21=__9∶7,中央的长方形的长宽之比也应是__9∶7__,若设中央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__9a_cm__和__7a_cm__,由此得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是__(27-9a)∶(21-7a)=9∶7__.。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导学案一、教学背景1、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相交、相离、相切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不限场地不限时间自学本课知识点。
二、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掌握其判定方法和性质;2、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教材的重点难点重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PPT讲解式五、教学过程(一)画一画请同学们欣赏海上日出的动画,动画中的几何图形有请动手画一画:(二)想一想通过视频和动画你认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种,你的分类依据是(三)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这条直线和圆;(2)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时,叫做这条直线和圆;(3)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这条直线和圆。
(四)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五)例析六、知识小结1、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有____种:(1)根据定义,由________________ 的个数来判断;(2)根据性质,由_________________ 的关系来判断。
七、课后练习1.⊙O的半径为3 ,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若直线l与⊙O没有公共点,则d为()A.d >3 B.d<3 C.d ≤3 D.d =32.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等于⊙O的半径,则直线和⊙O的位置关系是()A.相离 B.相交 C.相切 D.相切或相交3.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则以A为圆心,半径为1.73的圆与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 ,以A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与直线BC相切.4. 已知⊙O的半径为5cm, 圆心O与直线AB的距离为d, 根据条件填写d的范围:1)若AB和⊙O相离, 则 ;2)若AB和⊙O相切, 则 ;3)若AB和⊙O相交,则 .5、如图,已知∠AOB= 30°,M为OB上一点,且OM=5cm,若以M为圆心,r为半径作圆,那么:1)当直线AB与⊙M相离时, r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2)当直线AB与⊙M相切时, r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3)当直线AB与⊙M有公共点时, r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5.1反比例函数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化,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用l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索课本的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完成“自主预习”。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自主预习】
一、知识梳理(5分钟)
1、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图象是一条双曲线,当k>0时,图象位于第_______象限,
且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_____;当k<0时,图象位于第________象限,且在每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_____________图形,对称中心是_________,对称轴有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0k ≠,则x ,y 都不可能为____________,所以双曲线与坐标轴_________交点,只能无限逼近坐标轴。
3、自学了本节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记下来,以备上课时与同学老师探讨。
【课堂导学】
【导入示标】(5分钟)
1.引入
2.汇报预习检查情况。
【合作探究】(10分钟)
探究一: 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某点,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例1、若反比例函数k
y x
=
的图象经过(-3,2),则k 的值为( ) A 、-6 B 、6 C 、-5 D 、5
探究二:由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上的点A ,且点A 的横坐标为3,
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探究三:双曲线位置的确定 例3、反比例函数,2
y x
=
,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____________象限。
探究四:根据函数的图象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例4、如图所示,过双曲线上一点P 作PQ ⊥x 轴,垂足为Q ,已知S △PQO =4。
求双的表达式。
探究五:反比例函数关系式中k 的应用
例5、在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取两点P ,Q ,过点P 分别作x 轴、y 轴的平行线,与
坐标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 1;过点Q 分别作x 轴、y 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 2。
(1)S 1与S 2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绕原点旋转180°后,能与原来的图象重合吗?
【展示交流】(15分钟)
小组展示,全班展示。
【总结反馈】(10分钟)
1、完成反馈检测案。
2、小结:
【反馈检测】
1、已知力F 所做的功是15J ,则力F 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的图象大致是( )
2、已知点(3,3)-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则此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____.
3、双曲线3
y x
=
和直线y=3x 有___________个交点,交点在第__________象限。
4、如图所示,点P 在双曲线k
y x
=
(0)k ≠上,点P ′(1,2)与点P 关于y 轴对称,则此双曲线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已知反比例函数2
k y x
-=
的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A 、k>2 B 、k ≥2 C 、k ≤2 D 、k <2 2、若点(x 0,y 0)在函数(0)k
y x x
=
<的图象上,且x 0y 0= -2,则它的图象大致是( )
3、矩形面积为4,它的长y 与宽x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大致可以表示为( )
4、如图,四边形OABC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反比例函数k
y x
=的图象过点B ,则k 的值为______________.
4题图 5题图
5、你吃过兰州拉面吗?实际上在做拉面的过程中就渗透着数学知识:一定体积的面团做成拉面,面条的总长度ycm 是面积精细度(横截面积)xcm 2的反比例函数,假设它的图象如图所示,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
6、已知y 与x 成反比例,且点(4,14
-)在它的图象上,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5.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二)
编制人:李学莲 审核: 审批:
【学习目标】
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用l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索课本的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完成“自主预习”。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自主预习】
一、知识梳理(5分钟)
1、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图象是一条双曲线,当k>0时,图象位于第_______象限,且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_____;当k<0时,图象位于第________象限,且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P 为双曲线k
y x
=
上任意一点,则S 矩形PMON =___________,S △PON =__________.
3、双曲线关于___________成中心对称;关于________________成轴对称。
4、自学了本节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记下来,以备上课时与同学老师探讨。
【课堂导学】
【导入示标】(5分钟)
1.引入
2.汇报预习检查情况。
【合作探究】(10分钟)
探究一: 由解析式判断函数图象
例1、函数y=ax-a 与(0)a
y a x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
探究二: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运用
例2、如图所示,一次函数y=kx+b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m
y x
=
的图象交于点A (-2,-5),C (5,n ),交y 轴于B ,交x 轴于点D 。
(1)求反比例函数m
y x
=
和一次函数y=kx+b 的表达式; (2)连接OA ,OC 求△AOC 的面积。
【展示交流】(15分钟)
小组展示,全班展示。
【总结反馈】(10分钟)
1、完成反馈检测案。
2、小结:
【反馈检测】
1、已知反比例函数
2
y
x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图象必经过点(-1,2)
B、y随x的增大而增大
C、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
D、若x>1,则y>-2
2、如图所示,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kx+1,和函数
k
y
x
=(k是常数且k≠0)
的图象只可能是()
3、已知(x1,y1),(x2,y2),(x3,y3)是反比例函数
4
y
x
=-的图象上的三个点,且x1<x2<0,
x3>0,则y1,y2,y3的大小关系是()
A、y3<y1<y2
B、y2<y1<y3
C、y1<y2<y3
D、y3<y2<y1
4、如图所示,正比例函数y=x与反比例函数(0)
k
y k
x
=≠的图象在第一象限交于点A,
且AO=2,则k的值为()
A、
2
2
B、1
C、2
D、2
【课后练习】
1、已知反比例函数
1
y
x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图象经过点(1,1)
B、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C、当x>1时,0<y<1
D、当x<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2、如图所示,P为反比例函数
k
y
x
=的图象上一点,P A⊥x轴于点A,△P AO的面积为
6.下面各点中也在这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是()
A、(2,3)
B、(-2,6)
C、(2,6)
D、(-2,3)
3、如图所示,点P为反比例函数
2
y
x
=上的一动点,作
PD⊥x轴于点D,△POD的面积为k,则函数y=kx-1的图象为()
4、反比例函数y=(k2-3)x3-2k,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
5、反比例函数y=(3m-1)xm2-2的图象在所在的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m的值
及函数解析式。
6、已知:如图所示,双曲线
k
y
x
=的图象经过A(1,2)、B(2,b)两点。
(1)求双曲线的解析式;
(2)试比较b与2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