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镰刀菌根腐病的盆栽化学防治结果分析
- 格式:dps
- 大小:8.23 MB
- 文档页数:18
浅谈大豆根腐病发生与防治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1年第8期张国富侯铁成武学义一、大豆根腐病的种类及症状:大豆根腐病分镰刀菌根腐病、疫霉菌根腐病两种,在我市主要发生的是镰刀菌根腐病,也是大豆常见的根腐病之一。
主要发生在大豆苗期,病株根及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长条形至不规则形凹陷班,后扩展成环绕主根的大斑块,有的为害侧根,该菌主要为害皮层,造成病苗出土很慢,子叶褪绿,侧根、须根少,后期根部变黑,表皮腐烂,病株发黄变矮、下部叶片提前脱落,病株一般不枯死,但结荚少、粒小,个别严重病株枯死,造成绝产。
大豆疫霉菌根腐病是检疫性病害,也是大豆毁灭性病害。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生。
出苗前染病引起种子腐烂或死苗,出苗后染病引致根腐或茎腐,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
成株染病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蔓延第10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上部叶片褪绿,造成植株萎蔫,凋萎叶片悬挂在植株上。
病根变成褐色,侧根、须根腐烂。
大豆疫霉菌根腐病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该病初侵染源。
带有病菌的土粒被风雨吹溅到大豆上能引致初侵染,积水土中的游动孢子遇上大豆根后,先形成休止孢子,后萌发侵入,产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形成球状或指状吸器汲取营养,同时还可以形成大量卵孢子。
土壤中或病残体上的卵孢子可存活多年,卵孢子经30天休眠才能发芽。
湿度高或多雨天气,土壤粘重易发病,重茬地发病重。
大豆镰刀菌根腐病近几年在我市发生比较严重,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
据2008-2009年农业中心植保工作人员对我市八个平原乡镇的大豆根腐病调查结果看,每年大豆根腐病发生面积达到百万亩以上,但发生轻重不一样,轻者平均亩减产大豆20-25公斤,重者平均亩减产大豆40-45公斤,按每亩减产25公斤计算,每年全市可减产大豆2500万公斤,每公斤大豆按3.00元计算,全市每年就大豆根腐病一项可减少收入7500万元。
二、造成大豆镰刀菌根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土壤中有菌源。
大豆根腐病发病原因是什么大豆根腐病怎么防治大豆很易发生根腐病,影响大豆植株的正常生长,造成生产损失。
那么大豆根腐病发病原因是什么呢,大豆根腐病又怎么防治呢?下面我们谈谈这个问题,供种植大豆的朋友们参考。
一、大豆根腐病的症状表现大豆根部出现根腐病,根系会明显不健壮,具体表现毛细根偏少、根瘤数量少,甚至没有根瘤、根尖变为褐色,似水浸状。
大豆根部受到危害,会阻断营养和水分植株输送,造成大豆植株失绿、发黄、植株矮小、萎蔫、严重会造成死棵。
二、大豆根腐病发病原因是什么大豆根腐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结起来,最为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大豆播种过深大豆是不宜深播的作物,深播时,如果土壤潮湿,更容易感染根腐病。
2、播种时间过早大豆播种不宜过早,大豆出苗和苗期生长所适宜气温为20℃-25℃,过早播种会达不到温度需求,加上遇到潮湿低洼地块,容易感染根腐病。
3、土壤中病菌太多大豆根腐病是土传性病害,一旦发生不能及时防治,那之后每年都会发生,特别根系遭地下害虫咬伤后,会加速病菌感染。
4、施肥方式不当大豆不需要大量氮,因为大豆能自已吸收固定空气中的氮,补充氮肥相反还会影响根瘤的形成,并造成植株旺长、导致抗病能力就差。
三、大豆根腐病怎么防治1、选择抗病品种这虽然是老生常谈,却非常重要,是预防大豆根腐病的第一关。
2、大豆种子包衣拌种事实证明,凡是经过拌种处理过的大豆,根腐病发生率大大降低。
大豆拌种药剂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精甲霜灵·咯菌腈、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
3、药物防治在大豆根腐病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对于已经发生根腐病的大豆可用杀菌剂防治,具体药剂有镰刀菌、腐霉菌和疫霉菌三种,推荐防治配方:克菌丹+甲霜恶霉灵、枯草芽孢杆菌+甲霜恶霉灵等。
大豆包衣防治根腐病及地下害虫研究大豆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
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
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其用途非常广泛,价值很高,一直是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之一。
作为大面积种植的作物就有必要对其病虫害防治进行分析防治,大豆根腐病是常见的病害之一,大豆根腐病以及地下害虫是影响大豆生长以及产量的主要病虫害,研究发现通过大豆包衣可以有效的防治根腐病以及地下害虫。
种子包衣就是在种子的外围进行种衣剂物质的包裹,该种衣剂是由杀虫剂、杀菌剂以及成膜剂等根据一定的比例来进行配置的,因此对于多数病虫害都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本文针对大豆包衣对根腐病以及地下害虫的预防效果进行研究。
标签:大豆包衣;根腐病;地下害虫大豆根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虫害,该病害的特点是分布范围比较广,并且导致该病症的病原种类比较多,所以很难进行防治,长期以来该病的存在对于大豆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伴随着大豆的种植面积在不断的增大,在种植过程中大豆的重茬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所以大豆根腐病对于大豆生产的危害也变得越发的严重,现在已经成为限制大豆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目前针对改病虫害的研究也逐漸引起了诸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通过对该病的发生、造成的危害以及病原菌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了防治方案,但是该方案的效果只有50%,导致所研究成果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的原因是大豆的种皮是比较光滑的,所以在其表面很难附着有足够的药量,所以说即使进行足够药物的拌种也很难避免在运输或者是种植过程中药物从大豆表皮脱落,导致药量不足从而无法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所以针对大豆包衣的防治措施逐渐引起了大豆种植者的重视。
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导致大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是茄病镰刀菌,本文为了研究大豆包衣对根腐病以及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为了提高大豆的壮苗效果以及生产安全性,进行如下实验研究。
xx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新疆布尔津县大豆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姓名:学院: 科学技术学院专业: 生物科学班级:学号:指导教师: 职称:2015 年5 月20 日xx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大豆根腐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指导老师:摘要: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
近年来随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引种,大豆根腐病在新疆的发生也日趋严重,在石河子、阿勒泰、伊犁等大豆产区已成为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如2005年调查,阿勒泰地区有2000多亩大豆因根腐病绝产。
本文对大豆根腐病的致病菌、病害流行、防治策略等有关方面作了详细介绍及评述,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豆;根腐病;现状及展望The Status of The Study and Prospect on Soybean Root RotLI Bin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eals with pathogens, disease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tactics about soybean root rot. At the same time, it refe rs to the orientation ofstudy in the future.Key words: soybean;root rot;the status and prospect前言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它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较重、致病的病原种类多和防治困难的世界性病害.当环境条件有利时可导致大豆大幅度减产或绝产。
该病最早发生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等地,以后随大豆种子的繁殖、调运和推广,病区逐年扩大,至今,大豆根腐病已遍及我国的大部分大豆产区[1]。
我国大豆根腐病主要分布于黄淮地区的夏大豆和北方春大豆生产区,其中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发生较重,常年减产10%^-30%.重病地区可减产60%[2]。
汇报人:2023-12-02CATALOGUE目录•大豆根腐病症状•病原及传播途径•发病条件与规律•防治方法•防治效果评估•研究展望01大豆根腐病症状0102苗期症状成株期症状根部受害后,皮层易破裂,裂口逐渐纵深扩展。
病部表面有紫红色斑点,内部呈红褐色。
严重时,病部可延及侧根和主根的大部分,甚至到达茎部。
根部症状02病原及传播途径病原菌症状病原介绍土壤传播农机具传播种子带菌030201传播途径03发病条件与规律土壤类型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环境温度湿度过大可能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增加大豆根腐病的发生率。
湿度降雨气候条件施肥过量施肥可能导致大豆生长过快,抗病能力下降。
播种期播种过早或过晚都可能增加大豆根腐病的发生率。
田间管理不及时的田间管理,如清除杂草、排水不畅等,可能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种植管理04防治方法合理轮作精耕细作选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接种有益微生物促进土壤生态平衡生物防治土壤处理喷药防治种子处理化学防治05防治效果评估03产量01叶片变化02生长速度防治效果评价方法实例1某农场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对大豆根腐病进行了防治,经过一段时间后,叶片颜色恢复正常,生长速度加快,产量也比防治前提高了20%。
实例2某农业科技公司采用化学农药对大豆根腐病进行了防治,防治效果也不错,但是使用化学农药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因此在选择防治方法时需要权衡利弊。
防治效果实例分析06研究展望1 2 3病原菌鉴定症状描述防治方法抗病育种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病理机制WATCHING。
大豆根腐病生物防治大豆作为重要的粮油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
然而,大豆根腐病一直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病害,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重视,生物防治逐渐成为大豆根腐病防治的研究热点。
一、大豆根腐病的危害与发病机制大豆根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如镰刀菌、腐霉菌、立枯丝核菌等。
这些病原菌主要通过侵染大豆根部,破坏根系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降低。
发病初期,大豆植株的根部会出现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导致根部腐烂。
根部腐烂会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使植株地上部分出现叶片发黄、植株矮小、枯萎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
二、生物防治的优势与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相比,生物防治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生物防治对环境友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其次,生物防治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而不会对有益微生物造成影响。
此外,生物防治还具有长效性,一些有益微生物能够在土壤中定殖并长期发挥作用,从而持续控制病害的发生。
三、生物防治的方法1、利用有益微生物(1)芽孢杆菌芽孢杆菌是一类常见的有益微生物,如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等。
它们能够产生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同时,芽孢杆菌还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木霉菌木霉菌具有很强的寄生和竞争能力,能够与病原菌争夺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
木霉菌还能够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直接破坏病原菌的细胞壁,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3)放线菌放线菌能够产生多种抗生素,对病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例如,链霉菌属的一些菌种能够产生链霉素等抗生素,有效抑制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生长。
2、诱导植物自身抗性通过一些生物刺激素或诱导剂,可以激发大豆植株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其对病原菌的抗性。
例如,水杨酸、茉莉酸等植物激素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抗病相关的基因表达,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0102苗期症状成株期症状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肥力030201降雨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温度风力品种抗性作物长势作物因素病原菌在土壤中可以长期存活,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大量繁殖,侵害大豆植株。
病原菌因素病原菌繁殖病原菌种类农业防治01020304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精耕细作调整播种期使用生物肥料接种生防菌生物防治种子消毒土壤处理喷药防治化学防治化学治疗常用的杀菌剂包括: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病情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当的浓度和施用方式。
生物治疗是指利用有益的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生物制剂包括: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施用方式,以确保其对大豆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生物治疗农业治疗03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01提高农民对大豆根腐病的认知水平02建立预防机制加强预防意识,提高防治效果研发新型药剂加强科研力度,研发新型的高效低毒药剂,以满足防治大豆根腐病的需要。
筛选现有药剂对现有的化学药剂进行筛选,找出高效低毒的选择性药剂。
优化施药技术改进施药技术,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和防治效果。
筛选和研发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发掘生物防治资源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综合防治体系发掘和利用生物防治资源,发展绿色防控技术提高技术推广力度建立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培训农民防治技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防治技术水平。
第30卷第4期2011年8月大豆科学SOYBEAN SCIENCEVol.30No.4Aug.2011芽孢杆菌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研究朱文静,伍辉军,高学文(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摘要:选择20株从西藏地区植物根际土壤分离鉴定的具有生防潜力的芽孢杆菌,通过平板抑菌试验,筛选出对大豆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嗜管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tracheiphilum )拮抗效果好的菌株11株,并利用这些菌株的发酵液作为活性成分,添加一定比例的各种助剂,制备出生物种衣剂。
室内沙培试验结果表明:由萎缩芽孢杆菌LSSC3和枯草芽孢杆菌SYST2制备的种衣剂对大豆发芽及生长都有显著促进作用。
用这2种生物种衣剂对大豆进行温室盆栽试验,在接种有病原菌的条件下,由2种生物种衣剂包衣大豆的株高、鲜重、主根长等都显著的高于化学种衣剂包衣和未包衣处理,同时对大豆根腐病也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防效分别达72.38%和73.69%。
关键词:芽孢杆菌;生物种衣剂;大豆;促生;生防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41(2011)04-0621-05收稿日期:2011-04-22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资助项目(2009DFA32740);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3-2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2006AA10Z172);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091030707)。
第一作者简介:朱文静(1987-),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E-mail :zhuwenjing870104@163.com 。
通讯作者:高学文(196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分子植物病理学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
E-mail :gaoxw@njau.edu.cn 。
大豆根腐病防治技术大豆根腐病是东北大豆产区的主要根部病害,在我县近几年发生较重,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影响根瘤的生长与数量,造成地上部发育不良以至矮化,影响结荚数与粒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一、危害症状幼苗或成株期,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病部初为褐色至黑褐色或赤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棱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以至使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溃疡状,皮质腐烂,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的因主根受害使侧根和须根脱落,主根变成秃根。
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长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
根腐病与孢囊线虫病的区别是,孢囊线虫病主要表现为主根和侧根生育不良,但须根增多,可使整个根系变成发状须根,上生孢囊,根上长有白色至黄白色的球状物。
二、防治方法根腐病病菌多为土壤习居菌,且寄主范围广,因此,必须采取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①合理轮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严禁大豆重迎茬。
②加大垄距:大垄有利于降湿、增温,减轻病情。
③适时晚播:适时晚播发病轻,并注意播深不能超过5厘米。
④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情。
⑤施足基肥、种肥,及时应用多元复合液肥进行叶面施肥,弥补由于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
⑥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恢复生机(地下根受害以至死亡的条件下更为重要)。
2、化学防治选用高效安全的药剂,尽量不进行土壤封闭除草,特别是乙草胺类药剂。
选用推荐的种衣剂,以达到对根潜蝇防效好、药害轻,以利于提高根腐病的防效。
①含有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的大豆种衣剂拌种,如30%德满种衣剂,九兴大豆种衣剂,按1∶60拌种。
②多福混剂拌种:每1000克种子,用50%多菌灵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比例,各用2克进行湿拌种,为增加附着性,可用聚乙烯醇做黏着剂。
大豆根腐病防治技术1. 引言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根腐病危害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
根腐病是由土壤中的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的地下部分,特点是植株根系受损严重,影响植株的吸收和输送功能,导致植株生长不良。
为了有效防治大豆根腐病,需要掌握一系列相关防治技术。
2. 大豆根腐病的病原和病害特点大豆根腐病的病原主要是土壤中的真菌,其中最常见的是根腐镰刀菌和根腐蟹爪菌。
它们通过土壤中的根际产孢体和丝状菌丝进入大豆根系,然后在根系组织中繁殖并引起病症。
大豆根腐病的病害特点主要包括: - 植株生长不良:受感染的大豆植株生长缓慢,旺盛生长期延迟,导致植株高度低,叶片黄绿色。
- 根系受损:根腐病菌在大豆根系中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导致根系褐变,失去吸收和输送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 茎部溃烂:根腐病在大豆根部溃烂和侵蚀,导致植株整体机构松散,并可能引发其他病害入侵。
3.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技术3.1. 种子消毒由于根腐病主要通过土壤传播,种子的消毒对于预防和控制病害起到关键作用。
常用的种子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 - 热水处理:将大豆种子浸泡在温度为50-55摄氏度的热水中,浸泡时间为10-15分钟。
- 化学药剂处理:可以使用有效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福美双等进行种子的浸泡处理。
- 生物控制剂:利用一些具有拮抗作用的生物菌剂对大豆种子进行处理,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
3.2. 微生物防治微生物防治是大豆根腐病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应用有益微生物来抑制根腐病菌的生长和传播,达到防治病害的效果。
常用的微生物防治方法包括: - 植株根际菌群的调控:通过增加有益菌群如拮抗菌、生长促进菌等,降低病原真菌在根际的数量和活跃度。
- 母菌涂抹:将一些侵染力较弱的拮抗菌或生长促进菌涂抹在大豆种子上,利用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的过程中,有益菌能够与根系共生,抑制病原真菌的扩散。
- 土壤修复:通过施加具有拮抗作用的有益菌群于受感染的土壤中,可以修复土壤环境,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大豆根腐病是大豆主产区主要的根部病害。
该病在苗期感病时,根系老化变色,根毛稀少,幼苗生长迟缓,叶片瘦小,甚至萎蔫、猝倒,严重时造成死苗,田间缺苗断条,保苗数下降,造成减产;成株期感病,根系发育受阻,根瘤菌数量减少,固氮功能削弱,地上部发育不良,植株矮化,结荚数减少,粒重下降,导致产量下降。
防治大豆根腐病主要措施是科学选用抗病品种、优化配方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进行化学药物防治。
【关键词】大豆;根腐病;发病原因;防治措施1.发病症状引起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有镰刀菌、丝核菌、腐霉菌和疫霉菌。
即可单独侵染亦可混合侵染。
不同病原菌引发的不同类型的大豆根腐病,其分布地区各不相同。
大豆根腐病从大豆播后种子萌动至分枝结荚期都可发病。
种子带菌可引致幼苗出土前发病。
病菌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从气孔及次生根上的伤口侵入,有的还能从下胚轴的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生长,造成种子腐烂,受害种子变软,不能萌发,且表面生有白色霉层;若在种子萌发后发病可造成种子腐烂,种子幼芽变褐并畸形,最后枯死腐烂。
幼苗期感病,病苗出土迟缓,子叶褪绿,亦或地上部萎蔫、猝倒,在根部产生不规则形浅褐色病斑,凹陷或不凹陷,常环绕根茎在高湿条件下呈水液状,也可产生梭形红褐色或暗褐色大斑、暗褐色条斑,成条状纵向排列或主根和侧根变黑、腐烂。
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在茎、荚病斑表面都缠绕白色菌丝,后期生出褐色米粒大小的菌核。
大豆发生根腐病后直接导致大豆植株矮小,茎节数和分枝数减少,根和茎均变细,植株矮化,叶片提前脱落,结荚数和千粒重减少,造成严重减产。
2.发病因素2.1土壤温湿度因素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适温为20-25℃,如果土壤耕层温度低于9℃,出苗则受严重影响。
若播期过早,土壤耕层温度低,再加上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易涝、排水条件差的地块,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差,容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
2.2肥力因素施肥水平对发病有很大影响。
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措施作者:有洪芳牟洪波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年第10期大豆根腐病是大豆根及茎基部病害的统称,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不同症状的数种病害,其中发生最普遍的是镰刀菌引起的根腐病,其次是由菌核病和腐霉菌引起的根腐病。
一、危害症状镰刀菌稂腐病主要发生于幼苗期,成株较抗病。
病株根及茎基部形成褐色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略凹陷,继而发展成环绕主茎的大斑块,甚至危害侧根。
病菌主要侵害皮层,很少进入维管束组织。
病株盾期根部变黑褐色,表皮腐烂,侧根、须根少或坏死。
病株矮黄,下部叶片提早脱落。
除少数苗期严重受病外,病株一般不枯死,但荚少、粒小,影响产量。
二、病原鉴定大豆根腐病系由多种土壤习居茵复合侵染引起,主要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oeum),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终极腐霉菌(Pythiumul timum)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ma solani)。
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有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燕麦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腐霉菌,其中尖孢镰刀菌为优势种群,是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其次是燕麦镰刀菌和腐霉菌,立枯丝核菌为次要病菌,各种菌的侵染情况为尖孢镰刀菌、燕麦镰刀菌随着大豆种子发芽而侵染率提高,分枝期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三、侵染循环病菌可在土中多种植物病残体上繁殖,土壤是此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镰刀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越冬,腐霉菌以卵孢子越冬,立枯丝核菌以菌丝和菌核越冬。
带菌种子也可使幼苗出土前发病。
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寄生菌,寄生性弱,一切不利于寄主幼苗的条件均有利于发病。
春季低温易发病。
土壤长期干旱后逢连雨,寄主生长迅速,根和茎基部产生纵裂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往往发病重。
质地疏松、透气性良好的地块发病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