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服装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175.56 KB
- 文档页数:9
世界历史上的四次警务改革警务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改革。
这些改革不仅推动了警务理念和实践的进步,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我们将详细探讨世界历史上的四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警务改革。
第一次警务改革:英国的“罗伯特·皮尔改革”19 世纪初期,英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峻。
传统的警务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应对犯罪和社会秩序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罗伯特·皮尔爵士于 1829 年推动了英国的警务改革。
皮尔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了现代职业警察制度。
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念和措施,例如,警察的职责是预防犯罪而非仅仅事后惩罚犯罪。
为此,警察需要深入社区,与民众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治安隐患。
为了确保警察队伍的专业性和公正性,皮尔还建立了严格的招募和培训制度。
警察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水平和道德品质,并接受系统的法律和业务培训。
同时,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规范警察的执法行为,防止滥用权力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皮尔改革使得英国的警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的业余和分散状态转变为职业化和集中化的模式。
这一改革不仅在英国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其他国家的警务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第二次警务改革:美国的“社区警务改革”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美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种族冲突、犯罪率上升、民众对警察的信任度下降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美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推行社区警务改革。
社区警务改革强调警察与社区的合作与互动。
警察不再仅仅是执法者,更是社区的服务者和问题解决者。
通过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关切和需求,共同制定和实施预防犯罪的策略。
在社区警务模式下,警察更加注重解决社区中的实际问题,如改善治安环境、解决邻里纠纷、提供社会服务等。
中国警察历史沿革一、中国古代的司法部门警察及其职务最早可追朔到距今2500年前的西周时期。
当时就曾出现过具有类似现代警察性质的职业。
朝廷分别设置了司民(主管人口户籍)、司稽(主管防盗)和司寇(主管监狱、刑罚及监察事务)等职,行使治安管理职能。
但严格说来,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地方行政、司法不分,由府、县行政长官兼管社会治安和司法审判等事宜,只是在府、县衙门内设有巡守、捕快等类似现代警察职能的人员,负责社会一线维持治安、抓捕人犯等工作。
二、近代中国警察的前身中国,最早的现代警察制度的引进,首推清末的改良派湖南巡抚陈宝箴、黄遵宪等人参照西方及日本的警察机关,在湖南建立的“保卫局”,这是中国现代警察的雏形,并第一个提出了警政理论——“警视之职,以备不虞,以检非为。
总局以外,分区置署。
大凡户数二万以上。
设一分署。
六十户巡以一人。
司者持棒巡行,计科受代。
皆有手札,录报于局长。
余考其职,盖兼周官司救、司市、司暴……修闾氏数官之职。
后世惟北魏时设候官,名曰白鹭,略类此官。
西法之至善者也。
”三、民国时期的警察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在这段时间,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得到了发展,不但进一步完备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警察网,使之更加趋于严密,而且逐步完善了警察的内部管理体制,还不断健全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
但国民党统治时期,警察制度的建设是畸形的。
全国警察总署是一个庞大的警察机构,但没有文化宣传机构,仅设了对内的教育部门,而且片面地发展和强化警察执行社会镇压的职能。
四、抗战时期解放区的警察1937年初,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从保安进驻延安。
当时,敌特活动十分猖獗,土匪地痞也经常出没。
为保证中央和地方党政军机关的安全,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秩序,1937年,我党在延安正式成立公安局,称为延安市公安局。
公安基础知识:公安机关基本职能考点归纳与解读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一)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是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它集中反映了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工具这一根本属性的要求。
(二)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1.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是指公安机关对危害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进行镇压、制裁、改造和监督的社会效能。
2.公安机关专政职能的实质是公安机关代表国家和人民对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实行的政治统治。
3.公安机关专政职能的内容包括:专政的目的:是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专政的对象:是敌对势力、敌对分子、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专政的手段:是打击、制裁、改造、监督。
(三)公安机关的民主职能1.公安机关的民主职能是指公安机关依法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的社会效能。
2.公安机关民主职能的实质就是保障人民享有国家主人翁地位和保障人民的利益。
3.公安机关民主职能的内容包括保障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人民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享受正常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用民主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靠人民群众搞好公安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公安机关专政职能与民主职能的关系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与民主职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的联系专政职能是民主职能的基本保障;民主职能是专政职能的社会基础。
只有绝大多数人享有高度民主,才能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只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才能充分保证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
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两者的区别(1)对象不同:专政的对象是敌人,民主的对象是人民;(2)方法不l司:对敌人使用专政手段,对人民实行民主的方法。
公安基础知识:公安机关的性质一、考点归纳(一)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二)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治安行政机关和刑事执法机关(三)公安机关具有武装性质二、考点解读(一)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这是公安机关的阶级属性,也是它的根本属性。
警服发展史
警服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警服在设计和功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以下是警服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古代:在古代,警察通常穿着与普通人没有太大区别的服装。
他们可能会戴上头盔或其他头饰以示身份,但没有统一的警服。
2. 中世纪:在中世纪,一些城市开始组建专门的警察部队。
警察通常穿着鲜明的颜色,例如红色或蓝色,以便在人群中容易识别。
3. 18世纪:在18世纪,警察开始穿着制服,这是为了强调他们的权威和身份。
警察制服通常由蓝色或黑色的外套、裤子和帽子组成。
4. 19世纪:在19世纪,警察制服的设计和功能得到了改进。
警察开始穿着更加合身和舒适的制服,以便更好地执行任务。
此时,警察开始佩戴徽章、肩章和其他标识,以示身份。
5. 20世纪:20世纪初,警察制服的设计和材料得到了进一步改进。
警察制服开始采用更耐用的材料,例如带有防弹功能的材料。
此外,警察开始穿着更加现代化和专业化的制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6. 当代:在当代,警察制服的设计和功能不断演变和改进。
警察制服通常采用黑色或深蓝色的外套和裤子,并配有各种标识和装饰,以区分不同级别和部门的警察。
此外,警察制服也开始使用高科技
材料,例如防火、防水和透气材料,以提供更好的保护和舒适性。
总的来说,警服发展史反映了警察职业的演变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警服从简单的服饰变成了具有功能和专业性的制服,旨在提高警察的形象和执行任务的效率。
(一)公安机关的建立与发展1警察的含义警察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含义,在我国是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
“警察”的这一概念表明了警察的性质和警察的任务。
警察的性质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警察的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
世界各国都拥有自己的警察力量,有的国家甚至不设军队,但都建有自己的警察机构,设置专职的警察力量。
2警察的起源警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警察和警察机关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原始社会没有警察。
警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组织;而警察则是这个组织中执行国家专政职能的工具。
决定警察必要性的直接因素是由社会矛盾引起的犯罪、对抗冲突和社会秩序问题。
3警察产生的条件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条件。
第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是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
第三,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
第四,国家机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
4古代警察(1)古代警察的含义。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没有专门的警察机关,也没有专职的警察队伍,警察的职能是由军队、审判机关和行政官吏分别掌管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执行警察职能的机构与官吏,称为古代警察。
(2)古代警察的特点。
古代警察有以下特点:一是军警不分,警政合一。
警察的职能尚未集中于一个统一的专门机关,是由军队、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分别掌管的。
二是古代警察行使职权时,在法律上极不严格,神权、皇帝或长官的意志起决定作用。
三是私刑、私狱普遍存在。
奴隶主对奴隶、庄园主对农奴、族长对同宗族的人有权使用私刑。
5近代警察近代警察是适应资本主义制度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专门执行警察职能的机构和官吏。
近代警察发端于西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必然结果。
(一)公安机关的建立与发展 1 警察的含义警察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含义,在我国是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
“警察”的这一概念表明了警察的性质和警察的任务。
警察的性质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警察的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
世界各国都拥有自己的警察力量,有的国家甚至不设军队,但都建有自己的警察机构,设置专职的警察力量。
2 警察的起源警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警察和警察机关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原始社会没有警察。
警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组织;而警察则是这个组织中执行国家专政职能的工具。
决定警察必要性的直接因素是由社会矛盾引起的犯罪、对抗冲突和社会秩序问题。
3 警察产生的条件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条件。
第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是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
第三,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
第四,国家机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
4 古代警察(1)古代警察的含义。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没有专门的警察机关,也没有专职的警察队伍,警察的职能是由军队、审判机关和行政官吏分别掌管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执行警察职能的机构与官吏,称为古代警察。
(2)古代警察的特点。
古代警察有以下特点:一是军警不分,警政合一。
警察的职能尚未集中于一个统一的专门机关,是由军队、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分别掌管的。
二是古代警察行使职权时,在法律上极不严格,神权、皇帝或长官的意志起决定作用。
三是私刑、私狱普遍存在。
第一节警察的产生发展一、警察的起源与产生条件(一)两种对立的警察起源观1.警察自然起源观。
警察与人类同生共存,是自然现象。
2.马克思主义的警察起源观。
警察与国家同生共存, 是社会现象。
原始社会没有警察;警察是国家与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警察与国家一样古老;国家是不能没有警察的。
(一)警察产生的历史条件1.经济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
2.阶级条件:冲突对立阶级间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
3.社会条件: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对付犯罪的客观需要。
4.政治条件:国家机器的形成和完善。
警察现象的产生与国家现象的产生有同样的历史条件。
二、警察的历史阶段与制度体系(一)警察的历史阶段1. 警察的萌芽时期:伴随国家形成发展的漫长过程。
2. 古代警察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国家警察现象。
其特点是:(1)警察行为尚未能集中于一个统一的专门机关;(2)警察行为在法律上极不严格;(3)私刑普遍存在。
3. 近代警察时期:资本主义社会以来的国家警察行政制度。
1829年英国人罗伯特·比尔建立的首都伦敦警察系统,是其最早的代表。
近代警察行政制度的出现,有其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其特点是:(1)警察行政职能独立化。
(2)警察组织专门系统化(3)强调法治。
(4)有统一的制式服装和专用警械装备。
4. 中国警察行政制度:中国警察现象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警察行政制度始建于清朝末年。
1905年在北京建立的巡警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中央警察机关。
5.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警察机关:(1)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建立的治安委员会,是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警察机关。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全俄肃清反革命与投机非常委员会(简称肃反委员会或“契卡”),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警察机关。
(3)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人民警察机关建立的规律: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以后,彻底砸烂一切剥削阶级的旧的警察机器,建立起真正属于人民的警察机关。
日本服装的历史沿革与日本服饰文化漫谈日本服装的历史沿革“和洋并重”是日本服装主流,仍与其多元文化互为表里,成为显示日本社会和日本人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
最初的日本服装是被称为“贯头衣”的女装和被称为“横幅”的男装。
所谓“贯头衣”就是在布上挖个洞,从头上套下,然后用带子系住垂在两腋下的布,再配上类似于裙子的下装。
所谓“横幅”,就是将未经裁剪的布围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日本的和服就是以此为基础,逐渐演化而成的。
日本出土的公元三至七世纪的古墓人偶中,已经有了各种和服的形象资料。
公元八世纪,中国唐代服装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和服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和服的名称,如“唐草”、“唐花”、“唐锦”等,即显示了这一点。
今天日本人穿的和服,大致是在六百年前定形的。
和服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上身呈直筒形,缺乏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能显示出庄重、安稳、宁静。
不仅如此,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八个之多,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应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的自然气候。
不过,和服虽适应日本的自然气候,却并非始终适应社会政治气候。
随着明治维新对“世相一新”的要求,日本人的服装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明治四年,即1871年9月4日,明治天皇颁布勅谕,宣告:“朕今断然更服制,使风俗一新。
”随着这一勅谕的颁布,邮政、铁路、军队、警察等公务员的服装开始以“洋服”为样服进行统一,即军服和官服成了日本服装“洋服化”的先驱。
然而,可笑的是,当时的“洋服化”实际具有明显的“和洋混淆”色彩,显得不伦不类。
据史书记载,当时穿洋服、着木屐行于街上者相当普遍。
史书有记载,当时见了穿洋服的“怪物”,常有儿童惊哭、狗吠不停的现象。
可见,最初日本人和狗仍“少见多怪”。
女性服装“洋服化”的发端始于西洋文明的标志性建筑“鹿鸣馆”。
虽然在1883年,出席开馆仪式的日本女性仍保持传统,但此后随着社交“派对”的导入及其在政府官员中的流行,夫人们逐渐开始洋装裹身。
《公安学概论》总复习1、警察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的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
2、在我国,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3、警察具有政治镇压和社会管理的双重基本职能。
4、从世界范围看,凡属关于警察行为的科学,可以统称警察学。
5、警察学以警察为逻辑起点,以警察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涉及警察行为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6、我国宋朝宋慈写的《洗冤录》,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法医与现场勘查的专门著作。
7、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警察学专著,为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上海作新社出版的《政法类典》中的《警察学》。
8、原始社会没有警察。
警察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9、近(现)代警察行政发端于西欧。
10、1829年在内政部长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的推动下,英国议会通过《大都市警察法》(The Metropolitan Police Act)创建伦敦大都市警察,标志着现代职业制服警察的诞生。
11、中国的近代警察行政开始于清朝末年。
12、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央警察机关是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建立的“巡警部”。
13、我国人民公安保卫工作的历史,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4、1942年在延安正式出版了谭政文著的《审讯学》。
15、公安学是关于我国公安工作规律和对策的知识体系,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下公安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16、公安学研究的是我国公安机关在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领导下,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工作规律、对策及其历史与现状,研究调整有关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律。
17、研究公安学,必须深入探索公安工作规律,这是公安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18、公安工作对策是公安学研究的归宿。
19、公安学基础理论是对我国公安实践经验的总体概括,是阐述公安工作一般规律和基本对策的理论体系。
第一次警务革命将警察定位于公民的角色。
罗伯特﹒比尔设计的警察服与当时街头上普通男性的服装毫无二致。
惟一的差别是,这件衣服上挂着警察标牌,以便公众识别。
这一设计的初衷,是提醒警察要始终贴近公众,塑造警民一家的形象。
他的一句名言是:“警察就是公众,公众即为警察”。
当英国警察第一次出现在泰晤士河边时,他们是没有武器的。
即使现在,他们也尽量少使用武器。
第二次警务革命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警察专业化运动,也叫警察独立执法运动。
美国警方提出,警察应当是单独的执法力量,警察只对法律负责,只承担执法的任务,大量非警务活动因此被改革掉。
这是警察史上的一次大革命,是新警察独立与成熟的标志。
这场革命的核心就是要使警察摆脱地方政治集团的控制,成为一支独立、高效的专业化队伍。
为此采取的首要措施,就是招聘雇佣大批优秀人才来管理警察机关。
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早年曾受聘担任纽约市警察局长,为美国警察的专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警务革命以欧美各国警察现代化为标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国家逐步完成了警察的现代化,各国的警察编制、警察预算均有巨大的增长。
第三次警务革命立足于使警察成为“打击犯罪的战士”,各种警务装备迅速更新。
指挥通信现代化是第三次警务革命的关键环节,它的实现为快速反应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增强了打击犯罪的力度。
现代化使世界警察如虎添翼,促发了今非昔比的深刻变化,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这是警察最辉煌的一段历史,被称为“四个现代化”:车巡代替步巡,通讯现代化,计算机革命,个人装备现代化。
此时的警察形象,是头顶钢盔、肩别对讲机、手持盾牌、腰挎手枪的“机械战警”。
但这次警务革命的结果却是失败的,因为其将警察定位于打击犯罪、快速反应,但是老百姓发现,“车轮子跑得越快,警察却离公众越远”,他们提出了新口号:“宁要更夫,不要机器人”。
增加警力也带来了若干消极后果,在警力不断增长的同时,犯罪率却处于上升较快的状态。
中国警察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警察(一)先秦时期的警察中国先秦时期历经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
根据胡存忠、李士珍等学者考证,1尧舜时期,中央即设司空、司徒等九官,地方则置十二州牧伯。
司徒职任在掌职内务,牧伯则系地方行政长官,就此类机关性质而言,很难说不包含警察行政。
夏、商是奴隶制国家建立、巩固和发展时期,其警察形态随政治、法律文化的进步,当更趋规范、稳定,因文献缺乏,不能对之做详细考察。
但周代警察制度中有许多内容来自夏、商,如“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2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成熟时期,有关警察方面的内容可以做为整个奴隶制时期警察制度的代表。
西周执行警察职能的主要官员有三种:一是司徒。
主要是对奴隶与平民进行管理,通过积极的教化,防止各类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
二是司马,掌管兵役与军事行政。
当时军警不分,其军队除战争外,也被用来维护1参见李士珍著:《警察行政之理论与实际》,(旧)中华警察学术研究社1948年版,第9—10页;胡存忠著:《中国警察史》,(旧)中央警官学校警政高等研究班《讲演汇编》第一集,中央警官学校编审处编印1946年版,第81-93页。
2《论语·为政》。
都城和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
三是司寇,主管刑狱,亦兼负刑事及行政警察职责。
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警察制度得到发展,社会治安控制得到加强,法律制度逐步建立。
如郑国子产的大治安思想、鲁国设置的闾伍制等。
(二)秦汉至清朝中期的警察秦统一六国后,废诸侯,置郡县,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中国传统警察进入集权时代。
“集权”是指当时全国的警察权,皆统一于朝廷(中央政府),或者说,各类警察组织行使警察权均代表、体现中央的意志,但并非只有中央政府或中央政府的某一机构才能行使警察权。
秦汉之后两千多年的发展史昭示,君主专制在中央集权中呈逐渐加强的趋势,警察组织也日趋复杂、规范、普遍。
在京城,一般设有专门警察官员,在地方,则由兼理行政、司法之长官兼管警察事宜,而乡村又常以自治组织担任。
警察服装历史晚清民国警察在中国的出现还是在本世纪初。
1902年以后,清政府仿效东西方各国建立警察机构,但警察的服饰从形式到章程都没有统一规定。
到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全国才有了统一的警察服装。
民国时期的警服也先后经历了11次比较大的变革。
民国警服(54张)警服延安期间1928年,随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民政府的建立,最初的肃反委员会、政治保卫局、民警局、刑事侦探局,就成了人民公安的雏形。
那时,公安人员与红军战士穿一样的服装。
193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从延安边区保卫处、检查处等部门抽调部分干部战士,组建了延安市公安局管辖的延安市警察队。
警察队员的著装区别于当时的干部、战士所著的灰布军装,著黑色警察制服,帽子的样式与八路军军帽相同,没有帽徽,领章是用铝合金特制的,正面铸有“边警”二字,意为“陕甘宁边区人民警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有一个特殊的地区,也曾实行警衔制和统一著装,那就是在1945年苏联红军实行军事管制的旅大地区。
旅大市人民警察实行警衔制,按警衔著装,警衔分为警监、警正、警佐、警长、警士,警服是统一制式,夏装为绿黄色,冬装为青色。
旅大警服(6张)中国成立后,警服先后经历了五0式、五五式、五八式、六六式、七二式、八三式、八九式、九九式等八次沿鞋换装。
前四款警服和解放军服装大致相同,只是标志上有区别,从七二式开始区别于军服。
警服五0式50式1950年初,经政务院批准,全国统一人民警察服装制式,即50制式,并统一了领章和帽徽。
5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首次为治安、户籍、交通、消防民警配发50制式夏服。
警服为米黄色,左衣领按警种缀钉冠以“治”、“户”、“交”、“消”字首加号码,右衣领缀钉“人民警察”字样的领章,并佩“人民警察” 布质胸章:冬季警服为墨绿色,黑色化学(即塑料)钮扣,按干部、普通民警两种身份制作。
干部警服上衣为翻领,上下4个衣兜,下边为吊兜;下装为西服式裤。
普通男警服上衣为翻领,上下4个平兜;下装为马裤,两裤腿开缝处各缀7个黑色化学钮扣(无裹腿),外扎黑色腰带。
普通女警服上衣为大翻领,左胸一个小兜,下襟两个斜插兜,前胸两列钮扣,每列5个;下装为西服式裤,系带铜扣的布腰带。
男女均带墨绿色带耳扇的解放式棉帽。
帽徽为中间嵌“公安”字样的黄边红五角星。
警服五五式55式1953年,公安部设计了人民警察55式制服。
服装式样,夏季服装各警种均为斜纹布面料。
上衣为白色(消防等专业警察为草绿色),男民警夏装为中山装合领式,两个上衣兜,女民警夏装为大翻领(类似开领西服式),左胸及下部两侧各有一插袋,有袋盖。
下衣均为藏青色(裙和裤子),警干裤子有深红色粗牙线(7毫米),警士裤子红色细牙线(2毫米)。
男民警戴白色平顶大檐帽,帽顶边沿均镶有宽2毫米的正红色牙线,帽墙为深绿色(消防等专业警察为杏黄色),女民警白色无檐软帽,帽顶边沿均镶有宽2毫米的正红色牙线。
冬季服装各警种均为斜纹布面料,上衣、下衣均为藏青色。
男民警冬装衣领、袖节均有红色牙线,夏装无。
女民警冬装为列宁装,一般翻领穿着,衣领、袖节均有红色牙线,夏装无。
男民警戴藏青色平顶大檐帽(冬季可戴藏青色栽绒帽),帽顶边沿均镶有宽2毫米的正红色牙线,帽墙为深绿色(消防等专业警察为杏黄色)。
女民警藏青色无檐软帽,帽顶边沿均镶有宽2毫米的正红色牙线,帽墙为深绿色(消防等专业警察为杏黄色)。
执勤交通民警配发白色盔帽和白线手套,1956年起交警冬季佩戴白色袖套。
帽徽为十三号铜制成的直径32毫米凸圆形壮,中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红色珐琅旗底,金色五角星,国旗图案外边是金色的齿轮麦穗及光芒。
原计划55年实行警衔制,后因故未实行,但肩部已设计肩拌和扣眼。
胸章同50式相同,白底红框黑字“中国人民警察”等。
[1]警服五八式58式1958年11月1日,民警服装施行新的制式。
改制式后的警服,冬季服装上衣、下衣均改为藏蓝色,除武装、经济、消防等专业警察夏、冬季上衣(含大衣、雨衣)均改为棕绿色,配绿色衣扣之外,其余警种夏装上衣、下装(含武装、经济、消防警察下装)颜色不变。
警服裤、裙两侧的宽、窄红色线条,与55式相同。
男民警冬季平顶大檐帽改为藏蓝色,帽墙由绿色变为蓝色。
女民警冬季无檐软帽改为藏蓝色,帽墙由绿色变为蓝色,交通警察夏戴白色盔帽。
专业警察船形帽取消,杏黄色帽墙仍保留。
同时取消“中国人民警察”、“中国人民经济警察”等布质胸章和肩拌。
改为佩带长斜方形红色塑料领章。
领章上嵌合铜质金色五角星盾形符号。
[1]警服六六式196666式年3月公安部就民警的服装制式改式问题向国务院写了专题报告,提出新式的民警服装制式、技术规格和质量均与解放军干部相同。
1966年7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实行这一服装制式。
各警种服装的上衣均为深棕绿色;下装均为藏蓝色,无红色裤线。
取消原来女警服中的列宁服上衣和裙子。
所有干警的服装样式全与解放军空军干部服装相同。
戴解放帽(冬季可戴栽绒帽),帽徽为圆形,中心是国旗,国旗周围雕金色麦穗和齿轮。
领章同58式由塑料改为平绒,后取消五星盾形符号。
交通警察保留夏季白色上衣,夏戴白色盔帽(1967年又改为绿色)。
[1]警服七二式72式1972年1月,为区别军、警服装,突出人民警察的特点,国务院批准公安部《关于改革人民警察服装的通知》。
人民警察服装颜色由深棕绿色改为藏蓝色。
夏、冬季警服除交通民警夏服上衣依然为白色外,其他警种的上衣、下装均为藏蓝色,戴藏蓝色解放帽,1972年交通民警恢复大檐帽,1974年全部恢复,均套白色镶两道蓝牙线的帽罩,蓝帽墙。
取消交通民警盔帽,交通警察冬服为藏蓝色戴白色套袖,戴藏蓝色栽绒帽。
鉴于72制式警服存在着颜色不鲜明和吸热性强等问题,1974年5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户籍、治安、刑事、外事、司法、铁路、航运等诸警种,由当天起夏季警服均改着与交通民警相同的上白下蓝戴白色大檐帽的警服。
男民警冬装改戴藏蓝色大檐帽,蓝帽墙,女民警冬装改戴藏蓝色无檐帽,男女警帽均镶两道蓝牙线,1978年改为红牙线黑丝带帽墙。
边防、森林和铁路押运民警,夏冬季服装均改穿与消防民警相同的上绿下蓝警服,戴解放帽。
[1]警服八三式83式经中共中央批准,1984年1月1日,北京市交通民警换着83制式警服。
83制式男女警服为橄榄色,男警服冬夏装式样相同都是合领中山装式,上衣4个暗兜,有袋盖,夏季有米黄色(交警白色)长短袖衬衫,都是西装式翻领,肩袢与袖口无黄边;女警服冬夏装式样不相同,夏装上衣为小翻领、单排扣,前襟下方为两个暗兜,冬装列宁装式样(门襟领子可开可合),双排5个金色金属钮扣。
83制式冬服分马裤呢面料警服和涤卡面料罩衣警服两种,夏季衬衫基本同男警。
男女警服上衣和大衣的袖口均缝有两条黄色袖线,肩部缝有黄色布边的肩袢。
男女警服的裤子两侧均有红色裤线,女警服夏季无裙服。
夏服分凡尔丁面料警服和的确良面料警服两种。
橄榄绿色大檐帽(交警夏天白色)周镶红牙线,帽瓦处呈网状,帽墙上有两道黄杠,黑色漆皮帽带。
帽徽是由国徽、盾牌、长城、松枝组成。
同解放军65式领章,全红。
布肩袢带黄边固定在衣服上,上有金属制盾形的警种符号。
1987年5月1日起,佩戴别针别的悬挂式盾形臂章,红边天蓝色底(但法警、国安、劳改无臂章)。
1987年5月1日起启用87式警号红底,首2位数字为黄色,后5位数字为白色。
[1]警服八九式89式1989年6月30日,公安部、财政部联合通知,对83制式警服进行改革。
男冬常服基本同83式但两个上衣兜变为明帖兜,男春秋常服中山装合领式变成了西装式开领。
女冬常装由双排扣列宁装改为单排扣西装式,女春秋常服基本同83式。
配发白衬衫和红领带,女警配发裙子。
89式警服裤子取消了侧红裤线,红领章改为松枝衬托的红色盾牌领花,内有金色五角星。
大檐帽增配了金黄色丝编装饰带(92年实行警衔时取消帽上两道黄杠),橄榄绿色交警夏天帽体是白色,帽墙绿色。
女民警先戴大檐帽,92年改戴短立筒有檐软帽(交通民警为白色),配戴图案相同的小型帽徽,95年配发贝雷帽配小帽徽。
肩章同83式由悬挂式改为直接缝制在夏装与冬装上,臂章的款式同83式,警号同83式。
公安部规定,1990年5月1日开始着装。
1992年7月人民警察经过评定,授予警衔,佩戴警衔标志,常服及其标志在89式警服基础上进行了小改。
佩戴领章式警衔,版面颜色和边线因警种而异。
取消黄色肩袢线佩戴警种肩章,臂章改为黄边深蓝色底,只有公安有,警号同83式。
1995年7月89式警服又进行了小改,警衔由领章改为肩章,佩戴肩章式警衔,取消领章,法警、劳改劳教也开始佩戴臂章,字不一样。
警号底色由红色改为深蓝色,字为银色,改为有机玻璃制作,字为银色。
[1]警服九九式99式1999年4月,公安部召开警服设计发布会,国内30家著名服装公司设计师的五百多套设计方案参加招标。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过专家论证、评审,广泛征求各警种、各层次干警和社会各界意见,又经过从南到北三个城市试穿,进一步改进到最后定型。
“九九”式警服的颜色,选用与国际上警服主流色调相一致的藏蓝色,完全区别于军队的草绿色,形成鲜明的警察制服体系,在面料上也提高了档次。
尤其是采用国际通用的型号制,实行量体套裁,对每一位民警进行量体,按人制作,由制作厂家直接发到民警个人手里,大大提高了警服的合体率。
至此,中国警察穿著新式警服闪亮登上了世界大舞台。
99式警服颜色选用国际上警察通用的藏青色或藏蓝色,警服根据民警执勤的需要,在不同气候、不同场合、执行不同任务、警用装备的携带与使用等方面作了周密的考虑。
99式新警服分为常服、作训服和多功能服。
99式99式警服颜色选用国际上警察通用的藏青色或藏蓝色,交、巡警衬衫采用浅蓝色,高级警官衬衫采用白色,普通民警衬衫采用铁灰色。
高级警官、交巡警领带颜色为蓝色,其他警种的领带为银灰色。
服饰佩戴帽徽、领花、警衔、警号、胸徽,大帽徽装订在大檐帽、凉帽、栽绒帽上;小帽徽装订在女呢帽和便帽上。
领花分为金属领花和电脑绣花两种,金属领花用于常服和茄克服;电脑绣花用于制式长、短袖衬衫上。
警衔分为三种:硬警衔用于常服、茄克服;软式警衔用于长、短衬衫;套式警衔用于多功能服。
99式新警服分为常服、作训服和多功能服。
常服主要用于民警执勤时穿,作训服用于巡警、特警等处置突发事件、执行追捕任务和进行训练时穿着。
多功能服分为2种:带反光条的交、巡警穿着,无反光条的,普通民警穿着。
99式2005年,公安部又宣传将99式警服的铁灰色衬衫换成浅清蓝色衬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