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1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6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1)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教材分析: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思想、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2015年全球祭孔”图片,教师解释: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也是全球祭孔日。
在这一天临近之际,不少国家都开始自发祭典孔子。
用祭典这种很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方式,在孔子诞辰之际来表达对孔子的追慕之情。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水平与2500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世界还在怀念这位圣人贤者?展示《孔子问道图》,提出问题:孔子向谁请教?(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分组阅读:每个同学分别找到自己组对应人物的相关介绍,加以阅读,最好能与自己在课外所了解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第一小组——老子(道家)(简介)老子生平:姓李名耳,一说即老聃,字伯阳,楚国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典籍的史官,道家学派创始人。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涌现的历史现象。
这一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诸子百家的形成、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儒家思想的形成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百家争鸣》这一时期的内容还比较陌生。
学生对于诸子百家的名字可能有所耳闻,但对于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人物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古代思想家的言论和观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和解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知道诸子百家的形成。
2.掌握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诸子百家的形成,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儒家思想的形成。
2.教学难点:各学派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诸子百家的形成背景、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各学派的思想观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辩证思考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案例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百家争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诸子百家的形成背景,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重点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观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是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一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教材通过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认识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有所了解。
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感受这一时期的思想繁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2.教学难点: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诸子百家的思想风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讲解,重点阐述诸子百家思想的独特性和价值。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1)第8课百家争鸣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老子与《道德经》;孔子的思想《论语》;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制作知识卡、观点辩论、图表归纳、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扩展思想、古为今用,增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老子与《道德经》;孔子的思想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意义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学生每天通读的《弟子规》导入(课件出示《弟子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同学们每天读第子规,你们知道这个圣人人指的是谁吗?(学生回答:孔子)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各是什么?[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热点切入,过渡自然,理解课程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自学教材[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三个问题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1.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2.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主张各有哪些?3.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的思想各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熟悉内容。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別答疑。
这些问题在书中都能找到,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书,完成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任务。
梳理基础知识如下:1.老子的思想主张(1)思想主张: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政治主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3)老子的著作:《道德经》2.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主张思想主张:面对当时社会的混乱,孔子在政治上提倡恢复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
教材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尚显不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历史实例来感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观点容易混淆,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加以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难点: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和区别,以及古代思想家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启示。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诸子百家的兴起、发展和影响,以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相关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和区别,以及古代思想家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启示。
4.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历史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历史实例:教师准备相关历史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所学知识。
4.作业布置:教师提前布置相关预习作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古代思想家孔子、老子等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诸子百家的兴起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