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
- 格式:ppt
- 大小:410.00 KB
- 文档页数:65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通知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2.12.02施行日期2002.12.02文号云政办发[2002]142号主题类别区划地名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正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通知(云政办发[2002]142号)各州、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自1996年开始,我省开展了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
经过5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省内县界和乡(镇)界线已全部勘定,并分别经省人民政府和各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成为法定界线,为依法治界、依法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勘定行政区域界线1年多以来,各地认真执行行政区域界线批准文件和协议书的各项规定,积极开展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边界地区的团结和经济发展。
但是,在行政区域界线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对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处理边界地区资源纠纷的部门职责不明确,一些行政区域界线日常管理工作未能有效开展,等等。
为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巩固勘界成果,根据《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53号),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提高认识,加强对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领导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是一项经常性的、长期性的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巩固行政区域界线勘定成果,维护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边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重视和支持界线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加强工作力度,确保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的意见省民政厅自X年我省全面勘定省、市(州)、县、乡四级行政区域界线以来,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开展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
近年来,随着我省界线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对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等问题显现,界线附近地区因资源管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利益纠纷也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维护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依法管理,完善机制,积极化解边界地区矛盾纠纷行政区域界线是毗邻行政区的分界线,是各级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依照法律行使管辖权的重要依据。
我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和民政部《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积极开展以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为主的各项管理工作,维护了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界线附近地区经济发展。
但是面对边界地区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法规文件,严格遵守上级政府批复同意的双方联合勘界协议书各项规定,维护法定行政区域界线的严肃性、稳定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行政区域界线。
要进一步健全边界地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依法研究解决边界地区存在的问题,每年对各级边界线上矛盾纠纷易发地区进行全面排查,制定边界纠纷处置预案和解决方案,按照“早发现、早化解、控制住、处理好”的原则,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边界地区长治久安。
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稳定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界线管理的各项工作。
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X〕47号)精神,密切配合,相互联动,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的稳定。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3.17•【字号】甘政办发[2009]53号•【施行日期】2009.03.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意见(甘政办发[2009]53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为了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甘肃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切实加强界线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界线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维护界线附近地区稳定,促进界线附近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现就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依法联检,认真消除行政区域界线纠纷隐患。
2002年7月,国务院实施了《条例》,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2007年5月,我省实施了《办法》,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目前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界桩损坏、丢失现象严重;界线管理的分工协调机制不健全;因一些勘界遗留等问题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两权分离”地区和省际未划定界线区域,矛盾纠纷还比较严重,甚至造成了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影响到界线附近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有的地方对界线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人员、经费方面的困难比较突出。
因此,必须认真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保障行政区域界线附近地区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要按照《条例》和《办法》,认真组织开展界线联合检查,及时消除争议隐患。
加强对界桩的管护,及时修复损毁的界桩,组织好界线其它标志物及与界线有关的地物、地貌变化情况的修测工作,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条例》和《办法》的行为和事件。
各级政府要把界线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界线附近地区稳定。
行政界线管理工作意见行政界线管理工作意见为了保障社会安全、优化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需要加强行政界线管理工作。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工作意见,旨在加强行政界线的管理和协调,促进各项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完善行政界线管理体制1.建立行政界线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行政界线管理工作,制定界线管理方案,协调解决跨界问题。
2.建立行政区划规划制度,明确行政边界,防止跨界决策。
3.建设行政界线管理信息平台,集中收集各类界线管理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共享。
4.事关重大行政事务时,要主动协调和联系相关部门,将意见和信息汇总后进行综合决策。
二、加强行政界线管理1.落实好行政边界划定,防止不合理划界和分割等问题。
2.加强跨界管辖问题的解决,明确各行政区职责和权限,实现行政协调和相互配合。
3.开展行政界线调查,解决界线划定、归属和管理等问题,确保行政权力的规范与合法。
4.定期召开行政界线协调会议,讨论跨界问题,为行政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行政界线管理组织的建设1.提高行政干部的界线意识,充分了解行政区域划分、职责和权限的变化,规避跨界问题。
2.加强行政界线管理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能力,提高行政监管和服务水平。
3.加强行政界线监督,严格执行行政法规和管理规定,严厉打击“跑官要官”、“踢皮球”等问题。
4.建立行政界线考核制度,对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评价,加强行政责任制约束效力。
四、加强行政界线管理信息化建设1.建立行政界线地图库,实现行政界线的二维和三维地图展示,为界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推进行政界线管理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构建界线管理多源信息融合的数据平台。
3.加强行政界线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在线服务、在线申报、在线审批,为行政工作提供便利。
4.推进行政界线管理智慧化,加强数据分析和管理决策,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总之,加强行政界线管理工作是推进行政管理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行政界线管理体制,落实行政界线管理责任,强化行政界线管理能力建设,推动行政界线管理信息化建设,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优化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行政区域界线管理
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12.13
•【字号】市府办机字[2012]70号
•【施行日期】2012.12.13
•【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领
导小组的通知
(市府办机字〔2012〕70号)
各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省属驻市行政企事业单位:
为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其人员组成如下:组长:马雷(市人民政府)
副组长:赵泽(市人民政府)
唐明刚(市民政局)
成员:王亚军(市民政局)
杨诗超(市民委)
马从容(市公安局)
周红明(市国土资源局)
蒋泽川(市财政局)
杨昌显(市林业局)
胡光汝(市农委)
段炼(市水利局)
领导小组负责处理全市行政区划界线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对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界线纠纷提出处理意见。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民政局,负责全市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日常工作,唐明刚兼任办公室主任。
2012年12月13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行政区划与地名【发文字号】国办发[2005]47号【发布部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日期】2005.09.23【实施日期】2005.09.2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民政部、科技部、国家民委、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测绘局《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二00五年九月二十三日行政区域界线是国家依法实施分级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
1995-2002年,国务院组织勘定了省、县两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基本上解决了引发大量争议并长期困扰各地的行政区域界线不清问题。
2002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我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进入依法治界轨道。
但是,目前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对界线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界线管理的分工协调机制不健全;行政区域界线附近地区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保障行政区域界线附近地区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界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全面贯彻实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和有关政策法规,切实加强界线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界线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维护界线附近地区稳定,促进界线附近地区经济社会顺利发展。
为此,现就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本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维护行政区域界线附近地区稳定,根据国务院《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行政区域界线,是指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行政区域毗邻的各有关人民政府行使行政区域管辖权的分界线。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行政区域界线批准文件和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各项规定,维护行政区域界线的严肃性、稳定性。
第三条行政区域界线由毗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共同管理。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协调、指导;毗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沟通、协作,建立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制度和涉界纠纷应急处理机制。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
财政、国土资源、公安、水利、农业、林业、测绘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行政区域毗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勘定界线,埋设界桩,签订界线协议书。
依法勘定后的界线,由省人民政府以通告和界线详图予以公布。
第七条未经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行政区域界线。
经批准变更行政区域界线的,行政区域界线毗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勘界测绘技术规范及时勘定测绘,埋设界桩,签订协议书,并将协议书报批准该行政区域界线变更的机关备案。
第八条行政区域界线的实地位置,以界桩和作为行政区域界线标志的河流、沟渠、道路等线状地物,以及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中明确规定作为指示行政区域界线走向的其他标志物标定。
行政区域界线毗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规定,对界桩实行分工管理。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或者擅自移动界桩。
依法修复、移动或者增设界桩的,不得改变行政区域界线的实地位置。
界桩损坏的,界桩管理责任方应当在原地修复;不能在原地修复的,界桩管理责任方应当与毗邻方协商另选适当地点埋设。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6.21•【字号】湘政办函[2004]95号•【施行日期】2004.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划地名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通知(湘政办函[2004]95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单位:全国省、县两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全面勘定后,国务院颁布了《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步入依法治界的轨道。
为了认真贯彻实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进一步巩固勘界成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省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提高认识,加强对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领导。
行政区域界线是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权限,在本行政区域内行使管辖权,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的重要依据。
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是依法治界的必要前提,对于巩固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成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边界地区的群众团结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行政区域界线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为此项工作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二、切实维护行政区域界线及其标志物的严肃性,规范界线及其标志物的变更管理。
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行政区域界线,是行政区域毗邻人民政府行使行政管辖权的法定分界线。
各级政府要保持行政区域界线实地走向清楚易认和界线标志物完好无损,通过编制行政区域界线详图和标准政区图等形式,及时公布业已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行政区域界线及其标志物,不得擅自移动或损坏界桩。
因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变更行政区域界线的,毗邻各有关政府要协商一致,联合进行勘界测绘,签订协议书并报上一级行政机关备案。
因自然原因或其它原因导致界线标志物发生变化的,行政区域界线毗邻各有关政府要共同组织修测,确定新的标志物。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第一条为了巩固行政区域界线勘定成果,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维护行政区域界线附近地区稳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行政区域界线,是指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行政区域毗邻的各有关人民政府行使行政区域管辖权的分界线。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严格执行行政区域界线批准文件和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各项规定,维护行政区域界线的严肃性、稳定性。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变更行政区域界线。
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
第四条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后,应当以通告和行政区域界线详图予以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行政区域界线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公布,由毗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共同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行政区域界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由毗邻的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共同管理。
第五条行政区域界线的实地位置,以界桩以及作为行政区域界线标志的河流、沟渠、道路等线状地物和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中明确规定作为指示行政区域界线走向的其他标志物标定。
第六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或者损坏界桩。
非法移动界桩的,其行为无效。
行政区域界线毗邻的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规定,对界桩进行分工管理。
对损坏的界桩,由分工管理该界桩的一方在毗邻方在场的情况下修复。
因建设、开发等原因需要移动或者增设界桩的,行政区域界线毗邻的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协商一致,共同测绘,增补档案资料,并报该行政区域界线的批准机关备案。
第七条行政区域界线毗邻的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改变作为行政区域界线标志的河流、沟渠、道路等线状地物;因自然原因或者其他原因改变的,应当保持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划定的界线位置不变,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中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八条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中明确规定作为指示行政区域界线走向的其他标志物,应当维持原貌。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1. 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和乡村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因此,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推进管理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制度。
2.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现状目前,在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以下情况:2.1 规划制定不完善在一些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中,由于规划制定不完善,导致规划界线与实际界线不符,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2.2 立法缺乏制度保障目前,相关法律规定还不够详细,也没有配套的制度保障措施,难以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3 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宣传不到位、管理措施不力等薄弱环节。
3. 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提高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具体而言,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维护社会稳定制度的建立可以通过规范界线管理,维护社会稳定,防止界线纠纷,增加管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3.2 提高管理效率制度建设可以规范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3 保护环境资源制度建设还可以防止开发商和政府部门违法占地,保护环境资源。
4. 制度建设的关键内容在建立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以下关键内容:4.1 界线划定标准建立明确的标准,以规范行政区域界线的划定。
4.2 界线保护机制建立保护机制,制定保护措施,保障界线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4.3 界线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确保各类业务的开展有序、高效。
4.4 界线管理部门和人员建立专业的界线管理部门和人员,加强管理和监督。
5. 制度建设的实施路径针对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制度建设,需要切实加强对相关规划和立法工作的调研和研究。
同时,要严格遵循立法程序,公开征求意见,保证制度建设的参与度和公众性。
此外,要加大技术投入,建立信息化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准度。
一、总则为了规范行政区域界线档案的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充分发挥档案在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行政区域界线勘定、管理、调整等工作中形成的档案资料。
三、档案管理职责1.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行政区域界线档案的管理工作,指导、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
2.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界线档案的管理工作,组织实施本制度的各项规定。
3.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涉及的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各自范围内行政区域界线档案的管理工作。
四、档案收集与整理1. 行政区域界线档案的收集应全面、及时、准确,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 档案收集范围包括:行政区域界线勘定文件、协议书、界桩登记表、实地测量记录、界线调整报告、界线争议处理材料等。
3. 档案整理应按照国家档案分类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收集到的档案资料进行分类、编目、编号,确保档案的规范化、系统化。
五、档案保管与利用1. 档案保管应遵循安全、保密、方便利用的原则,确保档案的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2. 档案保管场所应具备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等条件,确保档案的长期保存。
3. 档案利用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确保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六、档案鉴定与销毁1. 档案鉴定应定期进行,对已过保管期限、无保存价值的档案,经鉴定后可予以销毁。
2. 档案销毁前,应按照规定程序报批,确保档案销毁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七、档案信息化管理1. 行政区域界线档案应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2. 档案信息化建设应遵循国家档案信息化标准,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八、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1. 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行政区域界线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本制度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