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古代楚国。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具体日期在公历六月份左右。
一、起源与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和传说。
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是与屈原有关的传说。
据传说,在古代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他忠于楚国,心系百姓,希望楚国能强大起来。
但是,由于朝廷的内讧和外敌的侵略,楚国日渐衰落。
屈原为了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歌,以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
然而,有心人却利用了朝廷的嫉妒和诽谤之心,诬陷屈原意图谋反。
无奈之下,屈原只好离开朝廷,并流亡在江南湖区之间。
他的离去让楚国百姓备感失落,于是纷纷划船追赶屈原,希望能够阻止他离去并寻找到安慰。
当屈原意识到百姓的忠心与爱国之情后,他决定以自己的死来告慰百姓,并借此来表达对楚国的忠诚。
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跳入了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屈原跳下江中后,百姓纷纷划船守护,希望能够找到屈原的遗体。
二、诗经与龙舟竞渡众所周知,屈原是古代中国的伟大诗人。
他的诗作广为流传,并被尊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引用屈原的诗作进行吟诵,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与此同时,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这项活动起源于人们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的传统。
为了不让鱼虾虫蛇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做出了闹出很大声响并划船敲打水面的行为。
后来,这个行为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代表着勇气和团结的精神,也是对屈原的纪念。
每年端午节,人们会聚集在河流、湖泊等水域,看比赛。
这种活动既能增强国民体质,又能增进社区团结。
三、食物与习俗除了龙舟竞渡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特色食物和习俗。
最有名的莫过于粽子了。
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食物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而将米饭包裹在大叶子中,再用细麻线系牢。
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包裹糯米、枣子、红豆等馅料,用竹叶或者芦叶包裹起来蒸煮而成。
端午节传统文化资料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端午节传统文化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源起与历史: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阳节”,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屈原的故事。
相传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自刎以抗议暴政的日子就是端午节。
二、节日习俗:1. 龙舟竞渡:端午节最精彩的活动之一就是龙舟竞渡,这是模拟古代人民搜救屈原遗体的传统活动。
参与竞渡的队伍会划动双桨,使船只奔驰于江河湖海之上,展示出激烈的竞争和巧妙的合作精神。
2. 吃粽子: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是大家一起品尝粽子。
粽子是用粳米、糯米或其他谷物加上糖果、豆沙、咸肉、蛋黄等包裹在竹叶或者菰叶中蒸煮而成的传统食物,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3. 悬挂艾草和菖蒲:端午节期间,人们常常会在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或者佩戴艾草和菖蒲作为饰品。
这是为了驱邪避祸、祈求平安和吉祥。
4. 穿线穿针: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将五彩的线穿在手腕上,或者将五彩线穿在端午节前在门口的篱笆上。
这样相信可以避邪和驱散灾祸。
5. 赛百步:古代士兵为了摆脱瘟疫,会在端午节前夕赛跑百步,这一习俗也流传至今。
三、文化意义:1. 祭祖与缅怀先人:在端午节,人们会前去祭祖,以表示对先人的尊敬和怀念。
祭祖是我们缅怀、敬仰祖先的一种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尊孝的体现。
2. 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精髓。
3. 团结与友善:端午节是一家团聚的时刻,人们会相互探望家人、朋友,传递温暖和关爱。
这种团结和友善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相关作品与文化遗产:1. 屈原的《离骚》:这是屈原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以其豪情壮志和辞章华丽而著名。
《离骚》里的“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名句,被后世赞颂为精神独立,视死如归的豪情。
端午节资料大全1、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
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说端午节历史久远,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节日内容却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充实,流行比较广的有以下四种说法: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
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随后便拔剑自刎。
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午日相交节等,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来历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传说古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侵食屈大夫的身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以转移鱼虾。
这一传说逐渐演变为包粽子、划龙舟等节庆习俗,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文化。
习俗
1.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人们蒸或煮糯米,在粽叶中夹上豆
子、蛋黄、瘦肉、红枣等,包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将其串起,作为一种美食。
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龙舟队伍,划龙舟比
赛,体现了团结合作、勇敢拼搏的精神。
3.佩香囊:有人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以驱邪避疫,保佑平安。
4.饮雄黄酒:端午节饮食上,有些地方还有饮食雄黄酒的习俗。
传统活动
北方
在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
南方
在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挂艾草、包糉等传统活动。
总结
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也能体验到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勤劳的精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美好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端午节,感受节
日氛围,体验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共同传承和守护这份文化瑰宝。
祝愿大家在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
有关端午节的所有资料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和背景十分复杂,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
以下是关于端午节的所有资料。
一、端午节的起源据史书记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国家的兴起和人民的幸福奋斗终生。
可惜他在受到诽谤后被放逐,最终跳入江中自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开始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放爆竹,吃粽子,以表达对他的缅怀之情。
另外,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
相传在古代的中原地区,五月初五是蛇神的诞辰,而蛇是古代中国人对灾难的象征。
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狂欢和仪式,以求赶走灾祸,祈求平安吉祥。
二、端午节的习俗1.划龙舟:端午节最为特色的活动之一就是划龙舟。
人们乘坐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湖里或者江河上来一场划龙舟比赛。
划龙舟据说起源于一位渔民想找回屈原的遗体而船下放米以消石,后演变成竞渡,逐渐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
2.吃粽子: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吃粽子,而粽子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代表美食。
粽子的来历据说是人们将食物捆在竹叶上,在上面煮制,起初是为了防止腐败,后来也成为了端午节的传统食物。
3.穿香囊:端午节也有寓意吉祥的习俗,例如穿香囊,这是为了祈求平安康宁、身体健康。
香囊里面装有各种植物香料,可以让人在闻到香味的时候神清气爽。
4.放艾草:一些地区还会在端午节放艾草,将自然香料放在衣柜里或者屋角,以除臭。
据说还能除病气。
5.赛龙舟:另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赛龙舟的活动,在龙舟比赛中,选手每人持有一支节奏齐整的鼓,齐声高歌、高呼助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息。
三、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五月初五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特色的节日文化,诉说着汉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端午节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接受了中华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并且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遗产。
总之,端午节是一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是一个诠释中华民族文化的闪亮舞台,既是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同时也是缅怀人物、展现气概的良好传统。
端午节的基本资料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重视这个重要日子,我们来看一下端午节的基本资料。
一、节日起源端午节,又称重阳节、天中节、午日节、夏节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起源史料中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大部分人都认为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以及当时人民为了避免他被暴君所杀,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后来,这些措施都演化成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二、节日时间端午节的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个日子也是屈原逝世的日子。
由于中华民族多少都有一些拜祖先和尊重老人的传统,因此在农历五月五日,也是尊重老人、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重阳节。
三、节日习俗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菖蒲等,这些都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习俗。
1.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习俗。
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主要用糯米包裹上各种馅料,如肉、豆沙、枣子等。
人们在端午节要准备好粽叶、糯米、肉、菜等食材,自己包制粽子,或者是到市场购买。
2.赛龙舟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就是赛龙舟。
相传屈原为了不让百姓们的躯体被鱼儿吃掉,在临走之前写诗告知百姓要将粽子仍入水中,让鱼儿吃粽子而不是人民的身体。
由此,人们就将赛龙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之余,也将粽子投入水中,以此寓意保佑健康、平安。
3.挂菖蒲端午节卫生间要挂上菖蒲叶,这是寓意驱邪防疫。
传统的习俗是将菖蒲叶插在门口、窗纱、床头、牛棚等处,既可避邪防疫,同时还有一定的清凉作用。
四、祝福语端午节是传统的节日,人们也会用传统的祝福语来表达对亲友的祝福,比如:祝福大家与亲人团聚,阖家幸福;祝愿每一个人在新的一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总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页,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还让人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俗的多彩。
端午节的全部资料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其起源很早,历史悠久,与龙舟竞赛、粽子食用等传统习俗密不可分。
以下是有关端午节的全部资料。
一、端午节的起源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其中最为广泛的说法是,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因忠直无私而被逐出朝廷。
为了宣泄内心郁闷和忧愤,他来到江边,跳入江中自尽。
人们为纪念他,便以每年五月初五日为屈原逝世的纪念日,称为“端午节”。
另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记载,端午节源于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
相传古代的祖先们为了祈求丰收,就会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以祭祀农神、水神等神灵,希望获得美好的收成。
二、端午节的习俗1. 赛龙舟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之一,这一习俗始于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说,最早的龙舟竞渡是为了寻找屈原的尸体,人们划龙舟在江河中搜寻。
后来,龙舟竞渡逐渐演化为一项竞技游戏。
现在,端午节到来之际,各地都会举行龙舟赛事,每支龙舟上都会配备舵手和划手,以最快的速度划过终点线。
2. 吃粽子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粽子是用箬叶包裹糯米、肉、豆等材料制成的一种食品。
吃粽子的传统习俗源于屈原自尽之后,人们为了防止鲤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吃掉他的尸体,就把粽子仍进江中,希望让它们能先吃饱、再不去吃屈原的尸体。
3. 穿香囊一些地区还有穿香囊的传统习俗。
香囊是用布料制成的小袋子,里面装着香料等物。
人们将香囊挂在胸前或腰间,以驱蚊避毒、祛病健身。
4. 赛楼台赛楼台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的端午节传统习俗,它与龙舟竞渡有些类似,但是更为困难。
赛楼台的设施是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来的高台,比龙舟更为高大,往往有五六十米之高。
参赛者需要在高台上跑步,攀爬,甚至还要在高处做出各种危险动作。
三、端午节的文化价值端午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首先,端午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端午节的具体内容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渊源端午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传说在战国时期,中国人民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位仁人志士,因爱国无能为力,深感沮丧,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为了避免鱼虾等水生动物吃掉屈原的身体,人们在江中撒入粽子,并划龙舟击水,以保住屈原的尸骨,这就是端午节由来的传说。
二、吃粽子端午节的主要食品之一就是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传统食品。
一般来说,粽子的馅料有多种多样,如肉粽、豆沙粽、枣泥粽等。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人们在端午节这天通常会聚在一起,包粽子、煮粽子,然后一同品尝。
吃粽子的习俗代表着民众祭祀祖先、怀念屈原的节日情怀。
三、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
龙舟是一种长而窄的木质船只,船头呈龙头形状,通常由数十名船手共同划桨。
龙舟赛是为了纪念人们为了保护屈原的尸骨,划龙舟击水以驱赶鱼虾等水生动物的传说。
如今,龙舟比赛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一项传统竞技项目,各地相继举办,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参与和观赏。
此外,有些地方还举行灯龙舟活动,将龙舟装饰成五彩斑斓的彩灯,制造出独特的夜景。
四、插艾草和挂菖蒲端午节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就是插艾草和挂菖蒲。
艾草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的植物,在端午节时,人们会将艾草插在门口或者悬挂在屋内,以驱邪辟邪、祈求平安吉祥。
此外,菖蒲也是端午节的重要象征,在端午节时,人们会将菖蒲挂在门口或悬挂在室内,以祈求平安、祛病健康。
五、其他习俗除了上述的传统习俗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
比如,人们穿戴五彩丝线,以祈求吉祥;戴香囊、传送福字,以祈求幸福和平安;室内放一插艾草、紫苏、菖蒲叶等绿色植物,以驱邪避病。
此外,人们还会互相赠送粽子、传递祝福,增加节日的热闹氛围。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手抄报资料内容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它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与吃粽子有关的节日。
为了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我们可以制作一份有关端午节的手抄报,以下是一些端午节手抄报资料的内容。
1.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唐朝时期,民间流传着关于屈原的传说,认为他是中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他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被王室所恼,最终在五月初五选择投江自尽。
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这一天设立端午节。
在中国南方地区,端午节还有驱瘟、戒鬼、祛病的作用。
2.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具特色的节日。
端午节时,人们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如吃粽子、挂艾叶、赛龙舟、冲凉水、蒸香包等。
其中,吃粽子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它是一种用箬叶包裹糯米和各种馅料的食物。
粽子里面的馅料因地理环境和习俗习惯不同而不同,但都是特别的美味。
3. 端午节的传统饮食在端午节当中,要吃粽子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除了吃粽子之外,许多地方还有自己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
如湖南的“牛肉粽”,福建的“岭南肉粽”,广西的“法红粽”等等。
除了这些传统的食品之外,还有一些地方人们会煮蛋,或者煮粥等等,彰显了节日的浓浓文化底蕴。
4. 端午节的民间文化端午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端午节传统,如南方地区的赛龙舟、吃粽子,北方地区则有鸟枪冶等传统。
此外,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有标志性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陶器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人民艺术的特色。
5. 端午节的文化意义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其文化意义在于弘扬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新和发展。
总结: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端午节资料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公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的当天庆祝。
一般来说,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具体的由来则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下文将会介绍一些关于端午节的历史、习俗、食品和传说等资料。
一、历史资料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是为了纪念故国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在一次政治斗争中被流放到遥远的沅江之滨,而获知祖国遭受外敌入侵和官员内部腐败的消息后,他非常痛心疾首。
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个日子里,他跳入沅江之中,以自己的身体换取祖国和人民的安宁。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英勇和爱国精神,便逐渐把五月初五这个日子面向河湖水域的船民、渔民和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守住,且在船上铺上粽叶,并投入粽子来躲避水中的蛟龙。
二、传说资料端午节有很多谱系与传说,初步推想与龙与蛇神话有关。
除了上述的屈原祭祀及龙蛇崇拜以外,端午节还和五福神、药王爷、土地神、关帝爷等神仙关联起来,说的是屈原死后,诸神纷纷来到河边降服蛟龙,因此五福神都在这一天集合,地神和关帝爷也会出现在人间帮助虔诚的信徒练好功,化腐朽为神奇。
药王爷则会降临凡间,将中药的疗效更为神奇。
在神话传说中,端午节成为一个集合多位神仙的时刻。
三、习俗资料端午节的习俗千差万别,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式。
但是,其中较为普遍的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佩香囊、折茱萸等。
四、食品资料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它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以额外的草叶等物质和史磨绳子绑成一条条香囊,烤或蒸熟,然后趁热食用。
此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其他的食品,比如有一种叫做“雄黄酒”的酒,它是由雄黄研成粉末,与白酒混合而成的一种酒。
还有一种叫做“茱萸”的植物,它是端午节的必备草莓,规矩号唤做“五月茱萸”。
五、结语总而言之,端午节是一个与历史和民间传说紧密联系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一个既祛病又重情感和义理重要的节日。
在我们传承和庆祝端午节的日子里,牢记节日的情感内涵,活动传统文化的灵魂,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和时代信息结合起来,可以丰富和深入人们的文化体验和民俗生活,并助力于民族文化的文化再生产、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端午食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端午节来历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把食
物丢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咬屈原。
一位老医师把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要药晕蛟龙水兽,就不会伤害屈原。
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用楝树叶包饭,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诗篇
已酉端午和端午
(贝琼)(张耒)
风雨端阳生晦冥,竞渡深悲千载冤,
汨罗无处吊英灵。
忠魂一去讵能还。
海榴花发应相笑,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