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参考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6
电梯安全管理档案资料一、电梯基本信息1. 电梯型号及制造厂家2. 电梯安装位置及楼层范围3. 电梯的使用性质(如:乘客电梯、货梯等)二、日常维护和检查记录1. 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包括保养人员、保养时间、保养内容等2. 电梯的定期检查记录,包括检查人员、检查时间、检查内容等3. 电梯故障维修记录,包括故障描述、维修时间、维修人员等4. 电梯的使用状况记录,如是否有异常噪音、异味、振动等情况三、电梯安全管理制度和培训资料1. 电梯安全管理制度文件,包括电梯操作规程、事故处理流程、应急预案等2. 电梯安全培训记录,包括培训内容、培训人员、培训时间等3. 电梯安全意识教育材料,包括安全宣传标语、安全宣传海报等四、报警和应急处理记录1. 电梯报警记录,包括报警时间、报警原因、处理结果等2. 电梯事故记录,包括事故发生时间、事故类型、处理结果等3. 电梯应急演练记录,包括演练时间、演练内容、演练效果等五、相关证件和检测报告1. 电梯安全检测报告,包括定期检测、维保检测等2. 电梯维保人员证件,包括维保人员资格证、培训证书等3. 电梯相关许可证件,如电梯安全使用许可证、设备报审验收证等六、其他相关资料1. 电梯改造和维修记录,包括电梯改造计划、维修方案、验收记录等2. 电梯运行日志,包括电梯每日运行情况、异常情况记录等3. 电梯巡检记录,包括巡检时点、巡检人员等信息以上资料仅供电梯安全管理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员参考,有效管理和维护电梯安全。
七、应急预案和安全制度1. 电梯的应急预案和安全制度记录,包括应急预案制定时间、内容、责任部门等相关信息,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员工和受影响的人员能够及时、有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置,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2. 应急疏散及救援方案记录,包括应急疏散计划、救援流程、应急通道标识、疏散指引等,确保员工及相关使用人员在电梯故障及其他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区域。
八、安全意识培训和反馈1. 电梯安全意识培训的反馈记录,包括员工参与培训情况、培训效果评估、培训后的安全意识等,以及员工对于电梯安全管理制度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减少因人为原因导致的事故。
一、前言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活动的真实、客观、全面的记录。
档案管理是维护档案的完整、安全、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规范档案管理行为,以下推荐几本档案管理制度参考书籍,供广大档案工作者和爱好者参考。
二、档案管理制度参考书籍推荐1.《档案管理概论》作者:李慧本书全面介绍了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档案专业入门的必读之作。
本书内容包括档案的定义、档案的形成、档案的整理、档案的保管、档案的鉴定、档案的利用等,适合档案专业学生、档案工作者和档案爱好者阅读。
2.《档案管理实务》作者:张晓红本书以档案管理实务为主线,详细介绍了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统计等。
书中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档案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适合档案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3.《档案管理规范与标准》作者:王丽本书系统介绍了我国档案管理的规范与标准,包括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档案的分类与编号、档案的收集与整理、档案的保管与鉴定、档案的利用与统计等方面。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适合档案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4.《档案数字化技术》作者:李晓辉本书全面介绍了档案数字化技术的原理、方法与应用,包括档案数字化技术的基本概念、档案数字化技术的实施步骤、档案数字化技术的质量保证等。
本书内容丰富,案例典型,适合档案工作者和档案爱好者阅读。
5.《档案信息安全》作者:刘丽华本书从档案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档案信息安全的威胁与风险、档案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档案信息安全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内容实用,适合档案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6.《档案法规与政策》作者:张志刚本书介绍了我国档案法规与政策的基本框架,包括档案法律法规体系、档案行政管理制度、档案服务制度、档案保密制度等。
本书内容全面,适合档案工作者和档案爱好者阅读。
档案管理学复习资料定义题一:档案的收集。
P68档案的收集:是接收、征集档案和有关文献的活动。
(具体讲,就是按照党和国家的规定,通过例行的接收制度和专门的征集办法,将分散在各机关、组织、个人手中和散失在社会其他地方的档案,有组织、有计划地分别集中到各有关机关档案室和各级各类档案馆,实现档案的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
)二:归档。
P90归档:是办理完毕的文件经系统整理归档案室保存的过程。
三:历史档案。
P110历史档案:通常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以及著名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包括革命政权的档案、历代王朝、北洋军阀和民国时期的档案。
四:全宗。
P124全宗:是一个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形成的具有有机关联的档案整体,是档案馆档案的第一层分类、管理单位。
五:立档单位。
P126立档单位:构成档案全宗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个人或生产建设、科研项目的组织者,通常称为“全宗构成者”。
(形成个人全宗的个人、家庭和家族,也是立档单位。
P137)六:人物(个人)全宗。
P137个人全宗:社会知名人士(如社会活动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企业家、英雄模范等)在其一生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整体。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家庭、家族所形成的档案也属于个人全宗的类型。
七: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
P33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就是档案馆(室)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判定档案的价值,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的一项工作。
简单地说,就是判定档案价值、决定档案存毁(生存死亡)的工作。
它是档案工作的业务内容之一,是档案馆(室)的一项专门业务。
八:全宗卷。
P221全宗卷:档案馆(室)在管理某一全宗过程中形成的、能够说明该全宗历史情况的各种文件材料缩组成的专门案卷。
九:档案检索。
P274档案检索:对档案信息进行系统存储和根据需要进行查找的工作,它是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必要条件,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包括存储和查找两个过程。
档案管理学笔记参考资料目录第二章档案价值的鉴定 (2)知识点1:档案价值及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理解 (2)知识点2: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基本内容 (2)知识点3: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意义 (2)知识点4、档案价值鉴定标准 (2)知识点5、鉴定档案价值的原则 (3)知识点6、档案保管期限表 (3)第三章档案的收集 (4)知识点1、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 (4)知识点2、档案收集工作的意义 (4)知识点3、归档制度 (4)知识点4、档案室在形成文件与组织归档工作中的作用 (5)知识点5、馆藏档案的补充源 (5)知识点6、档案馆对历史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5)第四章档案的整理 (6)知识点1、含义、内容和意义 (6)知识点2、档案整理工作的原则 (6)知识点3、全宗相关知识 (6)知识点4、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7)知识点5、案卷知识 (7)知识点6、档号 (7)知识点7、档案整理中的组织管理 (7)知识点8、文号索引 (7)第五章档案保管 (7)知识点1、档案保管概念 (7)知识点2、档案保管工作任务 (8)知识点3、档案保管工作的基本要求 (8)知识点4、档案保管的物质条件 (8)知识点5、基本概念 (8)第七章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概述 (8)知识点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含义 (8)知识点2、开发的意义 (8)知识点3、开发原则 (8)知识点4、开发面临的主要障碍 (9)知识点5、开发应采取的措施 (9)知识点6、简述档案提供利用、档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9)第八章档案检索 (9)知识点1、档案检索 (9)知识点2、检索效率 (9)知识点3、档案著录 (9)知识点4、档案标引 (9)知识点5、档案检索工具 (10)知识点6、档案目录中心 (10)知识点7、档案的计算机检索 (10)第九章档案的编研 (10)知识点1、概念和内容 (10)知识点2、编研意义 (10)知识点3、编研特点 (10)知识点4、大事记 (10)知识点5、组织沿革 (11)第十编档案提供利用 (11)知识点1、档案利用工作概念 (11)知识点2、档案利用工作的地位 (11)知识点3、怎样做好档案利用工作 (11)知识点4、档案利用服务利用方式 (11)知识点5、档案提供利用的宣传和咨询服务 (11)知识点6、开放档案 (12)备注说明 (13)第二章档案价值的鉴定知识点1:档案价值及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理解(P33~35)档案价值:是指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情报作用,而表现出的有用性及有用程度。
档案工作实务复习资料汇总一、档案管理概述档案是组织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件、资料的集合,档案管理是对这些档案进行组织、保存、利用的过程。
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有序性、连续性、完整性、可信性和便利性等。
在档案管理中,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档案分类与鉴定根据档案的不同特点和用途,可以将档案分为机密档案、保密档案、一般档案等不同等级。
档案的鉴定是指对档案进行辨识、确认和定级的过程,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档案分类和鉴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档案的保密性要求和信息安全问题。
三、档案保存和借阅档案保存是指对档案进行妥善的保管和管理,包括选择合适的保存材料、环境和设施等。
档案借阅是指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利用档案进行需要的查阅。
在档案保存和借阅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档案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可靠性。
四、档案数字化处理档案数字化是指将传统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形式进行保存和管理。
档案数字化可以提高档案的检索效率、节约存储空间,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安全和数据保护的挑战。
在进行档案数字化处理时,需要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字化档案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五、档案销毁和处置档案销毁是指对档案进行定期清理和销毁的过程,保持档案库的清理和整洁。
档案处置是指对已经完成任务或失去价值的档案进行合理处理的过程,包括留用、销毁、移交或转交等方式。
在档案销毁和处置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的规定,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合规处理。
六、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应用方式,如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云端档案管理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便利性,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信息安全和数据保护的要求。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应用是档案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改进管理方式。
以上是关于档案工作实务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如需了解更多详情,请参考相关的档案管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档案管理指南模板(供参考)一、引言本指南旨在为组织提供一份档案管理的模板,以帮助他们建立和维护一个高效且安全的档案管理系统。
档案管理是组织内的重要工作,它涉及着对文件和信息的整理、保存、检索和销毁等方面。
二、档案管理目标- 建立一个统一且一致的档案管理流程,确保文件能够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
- 提高档案检索的效率,使员工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的文件和信息。
- 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泄露。
- 定期进行档案清理和销毁,以减少不必要的文件存储空间。
三、档案管理流程3.1 文件归档- 将文件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归档,如日期、部门、文件类型等。
- 为每个文件分配唯一的档案编号,以便于标识和检索。
- 在档案标识上注明文件的重要信息,如文件标题、作者、日期等。
3.2 文件整理与保存- 将归档的文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整理和排列,确保文件的有序性和可读性。
- 将文件存储在安全、防火和防潮的环境中,以防止文件损坏或丢失。
- 制定档案保存期限,并根据规定进行档案的存储和归档。
3.3 文件检索- 设定档案检索的标准和流程,使员工能够便捷地找到所需的文件和信息。
- 建立档案索引,方便员工根据关键词、文件编号等进行文件的检索。
- 设置权限制度,以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档案和文件信息。
3.4 档案销毁- 定期对档案进行清理和审核,剔除过期、无用或冗余的文件。
- 制定档案销毁的规定和程序,确保文件的安全销毁和保密处理。
- 记录档案销毁的证据和过程,以备审计和监督。
四、档案管理的注意事项- 员工应接受档案管理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了解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流程。
- 档案管理人员应熟悉和掌握档案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和完善档案信息。
- 档案管理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组织内部的规定,不得随意篡改、删除或销毁档案。
- 特殊类型的档案,如涉及个人隐私或商业机密的文件,需要额外的保护和权限控制。
五、总结本档案管理指南模板旨在帮助组织建立一个高效和安全的档案管理系统。
档案学管理1.档案的概念、含义、作用:(1)抽象揭示型: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直观描述型: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社会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2)含义:A档案来源的广泛性(来源广泛决定内容丰富);B档案是由文件材料有条件地转化而来并保存备查的;C档案信息记录方式和载体形式多种多样;D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档案的本质属性。
(3)档案的基本作用可概括为:凭证作用;参考(情报)作用。
A行政作用—机关工作的查考凭据B业务作用—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C政治作用—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D科学文化作用—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E宣传作用—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F法律作用—维护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书证2.档案业务工作的八个环节: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价值鉴定、档案保管、档案编目和检索、档案统计、档案编辑和研究、档案提供利用3.档案收集工作的特点:A预见性与计划性B针对性与及时性C系统性和完整性4.归档制度的内容(归档范围、时间、要求、为什么建):主要内容:a归档范围:机关归档范围的重点:凡是本单位工作活动中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件,包括党、政、工、团以及人事、保卫、财会等工作中形成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均应归档。
需要明确,只要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的文件,如需要保存3年、5年、15年等定期保存的文件,都应当列入归档的范围。
b归档时间:文书档案第二年六月底以前归档。
c归档案卷的质量要求:(1)归档文件在系统性方面的要求是:遵循文件材料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的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2)归档案卷在技术加工方面的要求是:封面、题名、目录等。
3、归档案卷的排列顺序d归档手续:目录、移交清单等(2)意义:a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b便于检查和控制归档文件的质量;c确保归档文件材料的按时归档;d确保归档文件材料的集中统一管理5.现行机关档案接收的期限和方式(两个省级):1.预见性与计划性2.针对性与及时性3.系统性与完整性6.档案整理工作三种类型:A系统排列和编目B局部调整C全过程整理7.全总概念、类型、为什么按全宗整理档案:概念: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
档案管理学培训资料第一部份档案一、档案的起源:我国最早的档案是甲骨档案,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前的殷商时期,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掘的。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内容多是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占卜尽管是一种迷信,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商王朝的一种重要活动,凡祭祀、军事、农耕、狩猎或者者关于风雨、年成、疾病等,都要占卜,记载在龟甲或者兽骨上,集中储存起来,通常说中国有几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要紧是以这些甲骨档案为信证,因而它是我们的国宝。
甲骨档案的发现是偶然的,发现者是王懿荣先生,傅斯年1928年组织挖掘了安阳殷墟,此前有些散存在社会上。
商、周时期,还有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王族恩赐、征战通过、划定疆界等。
春秋战国时期,冶炼技术有很大大进展,郑国大夫子产首先将刑书铸于鼎上,叫做刑鼎,历史上成文法的公布,大致上始于这一时期。
还有些是将文告之类的刻在石头上。
金文档案与金石档案统称之金石档案。
此外还有简牍档案,即书写在竹片与木牍上的文字,情况简单、字数不多,写在狭长的单片竹简或者较方的木牍上即可;情况重大,字数很多,则简片连起来,汇合成册,“造册上报”这个词,就是那时传下来的。
“馨竹难书”这个成语,也是那时流传下来的。
馨:用尽的意思,即用尽所有的竹简也难书写完。
秦汉以后,一些重要文件用丝织品书写,称缣帛档案。
缣帛档案能够卷成一卷、一轴,因此量词用卷、卷轴。
西汉时期,蔡伦在公元105年发明纸张,导致了档案制成材料的第一次革命。
(造价低,体积小,便于交流)。
档案制成材料的第二次革命是现代照片的诞生(1828年)及计算机的出现。
1996年9月2日――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为庆祝这次大会的召开,邮电部发行了一套邮票,名为《中国古代档案珍藏》,共四枚。
1、甲骨档案――商代龟甲(商代出士的刻辞卜甲)2、简牍档案――汉代木牍(中国最早的郡级档案)3、金石档案――明代铁券4、纸质档案――清代图书(清帝向比利时国君递送的国书)这套照片记载着档案的进展历程。
档案管理专业书籍
档案管理是一门旨在保护、管理和维护重要信息和文件的学科。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必须拥有广泛的知识和精通的技能。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档案管理专业书籍,可供人们学习和参考。
1. 《档案管理原理》——王鹏:这本书是一本广为人知的档案管理专业书籍,它详细介绍了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涵盖了档案管理的各个方面。
2. 《档案数字化处理》——李丽华: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处理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数字化处理的技术、方法和实践。
3. 《档案管理制度》——赵明:良好的档案管理制度是保护重要信息和文件的基础。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如何有效保护档案资料。
4. 《档案保护与修复》——王德成:档案资料是非常珍贵的,需要得到妥善保护。
这本书介绍了档案保护和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处理档案的维护和保护。
5. 《档案管理案例分析》——刘涛:这本书通过对各种档案管理案例的分析,深入了解了档案管理的实践应用。
这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档案管理的实践。
总之,档案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学科,需要人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实践。
上述书籍都是经典的档案管理专业书籍,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档案管理知识的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
考资料。
档案管理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归档制度的编写
归档制度就是确定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以及归档案卷质量要求和手续的一种实用文。
归档范围是指哪些文件应该归档,哪些文件不该归佳。
从原则上说,凡是反映本机关或本企业工作活动,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均属于归档范围。
归档时间指文书处理部门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向档案室移交的时间。
处理完毕的文件,由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立好卷,在次年6月底以前向档案部门移文。
对于专业方面的专门文件,特殊载体的文件或住地分散的单位的文件,为了便于日常工作查考,可以适当延长归档时间。
归档案卷的质量要求与手续,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及其它有关文件中,都做了明确规定。
各级档案部门,可以根据中办、国办统一规定,结合机关档案工作的实际,拟写出归档案卷质量要求及手续,并与前面的归档范围和时间,统一构成完整归档制度。
归档制度的拟写,主要是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定,采用条款式一一例出。
第二部分全宗内档案分类方案的编制
—、概念
全宗内档案的分类,就是把立档单位所形成的档案,按其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的异同,分成若干层次和类别,构成有机的体系。
它包括选择分类方法、制订分类方案、类分档案材料和案卷排列等具体内容。
二、选择分类方法
编制好分类方案,首先必须选择分类方法。
最主要、最常用的只有三种:年度分类法、组织机构分类法和问题分类法。
年度分类法:根据形成和处理文件的年度将全宗内档案分成各个类别。
一个立档单位内每一年度的文件,都有密切的联系。
组织机构分类法:按照立档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将全宗内档案分成各个类别,组织机构的名称就是类名。
这种分类方法能概要地反映立档单位各个组织机构工作活动的面貌,最好地保持全宗内文件之间来源方面固有的联系。
组织机构分类法:按照立档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将全宗内档案分成各个类别,组织机构的名称就是类名。
这种分类方法能概要地反映立档单位各个组织机构工作活动的面貌,最好地保持全宗内文件之间来源方面固有的联系。
问题分类法:也称事由分类法,就是按照文件内容所说明的问题将全宗内档案分为各个类别。
这种分类方法,能使内容性质相同的文件比较集中,较好地保持文件之间在内容方面的联系,便于按专题查找和利用档案。
由于全宗是一个复杂的档案整体,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单纯采用一种方法分类是比较少的,一般都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构成复式分类法。
复式分类法主要有四种:
(1)年度——组织机构分类法,就是首先把全宗内档案按年度分开,然后在每个年度下面再分组织机构。
(2)组织机构——年度分类法,就是首先把全宗内档案按组织机构分开,然后在组织机构下面再分年度。
(3)年度——问题分类法,就是先把全宗内档案按年度分开后,在年度下面再分问题。
(4)问题——年度分类法,就是先把全宗内档案按问题分开后,在每个问题下面再分年度。
第三部分案卷及其封面的编目
—、案卷的概念
案卷是按照一定的主题等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编立的、具有密切联系的若干文件的组合体。
它既是档案的保管单位,也是档案数量统计和一般检索的基本单位之一。
二、案卷目录的类型及选择
案卷目录的类型基本上有两种:一是以全宗为单位编制的综合目录,二是以全宗内各种门类为单位编制的分册目录。
案卷目录类型的选择,应根据全宗的大小、全宗内案卷数量的多少、分类方案的结构、立档单位的组织状况,以及立卷归档和向档案馆移交的制度等情况而定。
三、案卷目录的结构与编制方法
(一)封面和扉页(里封)
其项目包括:挡案馆(室)名称;全宗号及案卷目录号;全宗名称及类别名称(如果一个全宗编若干本目录时,则应有机构或其他类别名称);目录中档案的起止日期。
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的规定的案卷目录封面格式如下:
要根据全宗内案卷的分类排列情况,分别写明各案卷分类类目的名称及其起止页码,也可包括案卷的起止号。
它是案卷目录的索引及案卷目录内容各结构的纲要。
(三)序言或说明
一般多放在案卷目录的首页。
序言中应叙述使用案卷目录和利用档案时了解的情况。
如目录的结构、编制方法、立档单位和全宗简史,尤须说明全宗内档案的完整程度。
每本案卷目录是否必须编写序言,其生活繁简程度如何,应根据案卷目录的内容和使用情况来决定。
(四)简称表
根据需要将案卷目录中使用的名词简称与其全称列为对照表,以便查对,简称表可以单独编制,也可以写在序言内。
(五)案卷目录表
这是案卷目录的主体部分,应该认真逐项填好。
它以表格形式直接登记案卷封面上的各项内容。
主要项目包括:案卷号、题名、年度、页数、期限、备注。
《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规定的案卷目录表的格式如下:
或缩减。
页数:卷内文件实有的页数。
期限:案卷封面注明的保管期限。
备注:用来说明个别案卷的情况,如卷内文件字迹模糊、残破等,以及案卷的变化情况(如案卷的移出、销毁和卷内文件数量的增减等)。
(六)备考表
附在全部案卷目录之后,总结性地记载案卷目录的基本情况,包括本目录所登记的案卷数量和案卷排列长度(米)。
案卷目录的页数(用中国大写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标明),编制日
第四部分档案保管期限表
一、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概念及作用
档案保管期限就是以表册形式列举档案的来源、内容和形式,并指明其保管期限的一种指导性文件。
它的主要作用是鉴定档案价值和确定档案保管期限。
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类型
从我国已有的各种档案保管期限表来看,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又称标准档案保管期限表)
它是由国家档案事业管理机关编制的,供全国县以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鉴定文书档案通用的标准和依据。
是全国各机关确定一般性档案保管期限的标准和制定其它类型档案保管期限表的指南。
如国家档案局1987年制定颁发的新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二)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
它是由国家档案事业管理机关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编制的,是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鉴定专门性档案时通用的依据和标准。
专门档案一般由专用公文转化而来,因其是在一定工作部门和业务范围,根据特殊需要专门使用的公文,所以有其特殊性,保管期限与通用保管期限有所差别,特单列出。
如1962年、1965年和1984年,由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先后共同制定、颁发的《预算会计帐薄、凭证、报表保管、销毁期限一览表》和《预算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
(三)同系统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它是由主管领导机关编制的,供同一系统内各机关、单位使用的档案保管期限表。
这种档案保管期限表须经过本部门领导人批准后执行,并要报送国家档案局,抄送各省档案局,如《卫生部门行政、企业系统档案材料保管期限暂行标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参考表》。
(四)同类型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它是由档案事业管理机关或主管领导机关编制的,是同一类型(如学校、医院、工厂等)单位鉴定档案时通用的依据和标准。
如××市学校档案保管期限表。
(五)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它是各机关根据本机关档案的具体情况编制的,专供本机关鉴定档案时使用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昆明海关文件保管期限表》。
其中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对其他四种档案保管期限表具有指导意义。
三、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略)
预算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表
第五部分档案统计报表的编制
—、档案统计报表的概念
档案统计工作就是以表册、指标数字等形式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有关情况的一项档案业务工作。
其中最基本、最经常的一种形式就是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是下级档案管理机关和档案馆(室),按照统—的规定向上级机关以表的形式表述档案和档案工作情况及其一般规律的专门文书。
二、档案统计报表的种类
按主管系统和报表内容的差别,档案统计报表可分为三种:一是全国档案统计报表;二是专业档案统计报表;三是地方档案统计报表。
三、档案统计表的结构
从其内容上看,它包括:总体及其分组、说明总体的档案统计指标以及相应的计量单位。
从其组成要素上看,它包括:标题(即档案统计表的名称,位于表的顶端中央)、标目(即总体名称或分类名称及说明总体的各种项目,其中又有纵标目和横标目之分)、纵、横栏组成的表的本身及表中所列的数字、附注、资料来源等。
此外,系统的档案统计报表,在其最前面还包括详细填报说明的专页。
在每个报表的下端,填写数字后,还须填写日期、负责人、审核人及填表人签名盖章等项目。
四、档案统计表的种类
(一)简单表
即所反映的对象未经任何分组。
它只是单位的排列,具有一览表的性质。
(二)分组表
即其主词按照某一标志进行分组的档案统计表。
它可用来揭示挡案工作现象总体及其各组情况。
(三)复合表
即其主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复合分组的档案统计表。
它可以用来对档案工作现象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