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新模式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45.72 KB
- 文档页数:9
民俗文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项目概述 (2)1. 项目背景与缘由 (2)1.1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3)1.2 项目发起目的和必要性 (4)1.3 项目研究基础及前期工作 (6)2. 项目总体方案 (7)2.1 项目内容与形式 (8)2.2 项目目标及预期成果 (9)2.3 项目组织与分工 (10)二、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 (11)1. 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3)2. 目标受众分析与定位 (14)3. 需求规模预测与市场容量评估 (15)4. 竞争优势及市场风险分析 (16)三、项目资源条件分析 (18)1. 民俗文化资源储备及特色分析 (19)2. 人才队伍状况及技术支持能力评估 (21)3. 物资与场地条件分析 (22)4. 合作伙伴及外部资源支持情况分析 (23)四、技术方案设计与实施计划安排 (24)1. 技术方案设计思路及工艺流程图说明 (25)2. 实施步骤与时间表安排展示 (27)一、项目概述民俗文化调查与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和专家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目标地区的民俗文化现状、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后续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传承计划,包括对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确保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民俗文化传播与推广: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以及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和推广民俗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民俗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开发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游客参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民俗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民俗文化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研究机构、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全球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1. 项目背景与缘由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许多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着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遗忘的危机。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孙永生张彦喜(甘肃陇东学院甘肃庆阳745000)内容摘要:民俗总是特定土壤孕育出的独特花朵,庆阳民俗文化的特色与庆阳特殊的历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发展对策,认识、挖掘庆阳民俗文化,开发以香包为支柱的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必将有力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香包渊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策研究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所创造的享用并传承下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具有集体性、民族性、阶级性、普通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等特征。
在庆阳这个特殊地域中孕育出的民俗文化其思维和处事方式是反映庆阳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香包便是庆阳民俗文化的一个典大。
一、庆阳香包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周人在陇东开创了我国最早的农业经济,形成了灿烂的文化源头。
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积淀了深厚的陇东黄土高原,以其久远的历史和博大的胸怀,孕育了庆阳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和独特而灿烂的文明,她是庆阳民俗文化的资源和财富,也是地面/活文物0。
香包,古称香囊、佩帏、亦称荷包,庆阳当地人称其为/耍活子0。
源于人类早期图腾崇拜的原始生态意识在庆阳地方民俗中的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特色,古老、神秘、怪异、精致,祛疾保平安是庆阳民俗文化产品的永恒主题,它作为显示古文化形式与原始宗教观念的民间美术品,仍然保留着上古时代的原始文化形态。
历史悠久的北石窟寺中有一尊北周时期的雕塑,她手里提着香包,好似现代女人手中提的小包。
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金代香包,又称/千岁香包0其工艺精湛,文明遐迩,被民俗专家们盛赞为/中国最好的香包0。
这便是香包渊源的有力见证。
可见香包由来已久。
在庆阳,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香包的传统,每年端午节当地人都会互赠香包、佩戴香包,据说这是唐代以来汉族的习俗,5清嘉录6云:/端午,制绣囊绝小,类荷包之形,/五毒俱全,诸疾蜂起0此时,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拖梦给人们,说妖魔鬼怪最怕香气,只要带香气就免于祸害,于是陇东人民将此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文化产业作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并分析其对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是指在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手段和科技应用,提升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乡村振兴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相辅相成。
传统文化是乡村的瑰宝,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可以激发乡村潜在的文化资源,挖掘和发掘乡村的独特文化魅力,进而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可以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产品和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提升乡村的经济效益。
其次,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有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自信和品牌形象。
传统文化是乡村的独特标志和文化符号,是乡村特色的体现。
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并将其推向市场,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创新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形象,乡村可以增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信心,提高文化自信,实现乡村文化的全面繁荣。
同时,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有助于改变乡村产业的结构和发展方式。
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突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将传统文化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路径。
例如,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可以制作出独具乡村特色的工艺品;将传统民俗活动与旅游业相结合,可以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将传统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发展中草药产业等。
这种创新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乡村的产业竞争力,还能够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乡村振兴旨在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能够为此发挥积极作用。
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模式壮族是中国人口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壮族民间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壮族人民的宝贵财富,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形式。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传承壮族民间文化,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壮族民间文化的特点和开发模式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壮族民间文化的特点1. 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壮族民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壮族人民在语言、习俗、风情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广西的壮族人民以壮乡大歌、壮族锦绣舞等为代表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贵州的壮族人民则以侗族牵花节、侗族木鼓舞等为代表的文化传统。
这种地域性特点使得壮族民间文化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多彩。
2. 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壮族民间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形式。
壮族人民重视家族和宗族观念,崇尚传统礼仪和风俗习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息。
3. 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壮族民间文化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壮族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民俗、传统音乐舞蹈、传统工艺技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壮族人民的文化智慧和艺术风采,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二、壮族民间文化的开发模式1. 充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壮族民间文化资源,包括收集整理壮族语言文字、传统节日民俗、传统音乐舞蹈、传统工艺技艺等,建立起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通过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壮族民间文化。
2. 积极开展文化传统教育:要积极开展壮族民间文化传统教育,包括在学校课堂上加强对壮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开设专门的文化传统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壮族文化遗产展览等。
通过文化传统教育,可以增强壮族人民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启动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要启动壮族民间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以传统文化为原型,推出各种与壮族文化相关的创意产品和项目,如壮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壮族传统音乐舞蹈演出、壮族传统美食文化推广等。
文化产业新业态创新模式及发展当前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一是从技术、政策创新的角度提出技术是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的最重要因素,或认为政策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产生具有重大引导力。
比如对两型社会与文化新业态关系的探索、1对数字文化革新的探寻2等,都旨在从技术或政策的角度分析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路径和未来前景。
二是从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产生途径,例如“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资本”等。
3三是使用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理论,阐述文化产业新业态产生的动机和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总的来说,当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对单方面因素的理论探索和产业间融合的个案分析。
本文将着重于对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的类别及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创新模式实行分析,梳理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新思路。
一、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类型文化产业新业态为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领地。
不同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对不同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的类别实行探讨,能够为文化产业新增长点的开拓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图1所示为中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形成及创新模式结构图。
1.全新业态全新业态的产生一般通过需求创造和技术创新两种途径。
随着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新的资源也随之被开发出来以满足少数群体的需求,这个少数群体慢慢积累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后,就预示着一种基于需求的新业态正在萌芽、成长。
这种因需求细分而创造的业态从传统文化产业业态中逐步脱离,形成独立的全新业态。
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背景下,企业会根据人们在新技术环境下产生的新需求特点,创造出新的内容产品,培育出一批文化产业的新业态。
比如数字化技术下诞生的微信、微博等基于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相关应用研发,开启了文化产品的微信支付、在线实景体验等新的消费体验模式,为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挖掘空间。
2.改造业态因为传统文化产业面临着来自新兴业态和其他产业的冲击,市场被逐步蚕食,市场份额也持续下滑,而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实行改造升级是提升竞争力、实现文化产业突围发展的途径之一。
2023.02(下)黄河黄土黄种人阴刘博徐雨田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上千年历史发展中沉淀的人文精神、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的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对推动民俗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助于加强对黄河民俗项目、历史风俗、人文精神的保护和传承,延续历史文脉,还有助于在新时期提高民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在新时期将黄河文化发展融入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保持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传承的延续性黄河流域是中国诸多文化体系的发源地,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
加快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能够使受众了解黄河文化,正确认识黄河民间文化,感受黄河流域民间文化中的艺术、文学等多种文化内涵。
另外,黄河流域民俗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递历史、承接历史、表述历史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
文化是沟通历史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加快对黄河文化的研究,能够强化大众文化认同,帮助人们重新审视文化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明确文化的起源与流变,进而构建区域文化共同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
(二)有助于展示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多样性黄河流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形式类型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许多文化形式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困境,黄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也在逐渐下降。
实现新时期黄河流域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有助于唤醒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记忆,展现黄河流域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同时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例如,黄河流域在饮食、建筑、服饰、语言、节庆等方面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黄河流域是中国典型的农业区,黄河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稻、黍、稷、麦、菽”五谷。
每逢佳节,黄河流域的人们会制作各色的馒头,并进行各种花样的装饰,这57也孕育出重要的面食文化。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目录内容摘要 (1)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目的 (2)二、庆阳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一)香包--端午节驱虫辟邪的法物 (2)(二)剪纸--古代巫术的道具 (3)(三)刺绣--大禹遗风的沿袭 (3)三、庆阳民俗文化的内涵 (3)(一)图腾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 (3)(二)阴阳平衡与天人相应的古老哲学思想 (4)(三)驱邪消灾与祈福迎祥的民俗文化心理 (4)四、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 (4)(一)民俗文化产品研发现状 (4)(二)消费者市场发展现状 (6)(三)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6)五、网络媒体时代庆阳民俗文化发展的对策 (7)(一)对内传承民俗文化 (7)(二)对外发展民俗文化产品 (7)六、结论 (9)参考文献 (9)Abstract (11)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内容摘要:近几年,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关注和认识逐渐提高,也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民俗文化来自普通民众的物质生活土壤,又从物质生活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代表着普通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民俗文化的发展对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其他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很有研究价值。
庆阳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被称为“香包刺绣之乡”和“民间剪纸之乡”。
本研究以庆阳的香包、剪纸、刺绣为例,分析庆阳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民俗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针对民俗文化发展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庆阳市;民俗文化;研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近几年,我国广泛提出政治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其中文化自信是核心。
国内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文化保护的角度,对文化的重视程度都远远加深。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各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带有历史烙印、地方烙印的特色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价值。
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政策研究随着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成为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各国已经纷纷开始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实现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也在深刻认识到文化产业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加大相关投入,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政策制定等方面来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为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
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1.1. 传统模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要以实物制作和销售为主,涵盖范围有限。
该模式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多层次、多元化需求,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
1.2. 现代模式随着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速,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数字技术、互联网。
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市场营销更加依赖于数字技术。
这种模式覆盖面广,速度快,且经济收益更为具体。
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2.1. 政策目标中国《文化产业促进法》明确了政策目标:“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进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该法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政策措施2.2.1. 政策倾斜政府在税收、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支持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给予了一定倾斜。
例如税收优惠政策,为创意、设计、广告、展览等文化产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融资支持政策,国内文化产业基金银行资金注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等。
2.2.2. 技术支持政府还通过为文化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文化产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如现代优秀作品数字化提升和传播,智能化制造和高质量服务等。
2.2.3. 产业联盟政府鼓励建立产业联盟,促进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政府与文化企业合作并在工作方向和目标方面达成共识,可有效激发行业内企业的合作意愿,推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政府还可以扮演协调者和服务提供者,协调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提供相关的服务支持和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的商业价值。
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新模式研究一、借力创新,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开发1、明确中心,辐射周边,纵向深度发展乡村旅游。
在确立村寨为基础的类型丰富、层次多样、以点带面、辐射全州的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总体框架下,结合自身实际,黔西南州所辖一市、一开发区、七县均宜明确每一区域的主体村寨,以一个中心为“点”,辐射周边主要村寨,(见表1)。
让游客醉在民族风情之中、醉在田园风光之中。
春天可以去踏青,夏天可以去避暑,秋天可以去采摘,冬天可以去过年。
2、整合州内旅游资源,横向发展三个旅游产业带。
在全州所辖一市、一开发区、七县打破区域界线,不分行政区域,跨市、跨跨乡、跨镇、跨村寨,只以旅游集群为单位全方位发展黔西南州的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
重点把生态旅游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产业,以自然生态旅游景区景点为依托,以民俗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精品为支撑,围绕旅游精品线路着力打造以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带。
经过整合州内资源,横向发展三个旅游产业带:一是以万峰林、马岭河峡谷、双乳峰三个国家4A级景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二是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形成以中心村寨纳灰村、绿荫村、鲤鱼坝苗族风情村、打凼村、纳孔村、三宝彝寨乡、龙吟镇、岩架镇洛凡村、卡法红军村为轴心,南龙古寨,泥凼石林,冷冻村,间歇泉,楼纳,三家寨,放马坪,坝盘,香车河堡,三岔河,三道沟,弯田,朗寨,卡塘,板其,夯达,乐旺,桑达等为辐射区域等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区;三是努力挖掘望谟卡法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晴隆二十四道拐等为代表的抗战之旅和南明皇宫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历史文化体验型旅游区。
3、纵横交错,开放求智,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纵向以主体村寨为中心,辐射周边主要村寨,深度发展乡村旅游;横向整合州内旅游资源,不分行政区域,跨市、跨乡、跨镇、跨村寨,以旅游区为单位全方位发展黔西南的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使得整个黔西南州内的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纵横交错,形成规模大、档次高、文化深、观赏强、参与广的民俗生态旅游品牌,逐步构建起以绿色喀斯特生态、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大投入促进大跨越。
黔西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是:项目带动,整体推动,跨越发展。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只有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龙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下大力气提升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水平,千方百计多抓大项目、快上大项目,特别是要引进和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集团,推进旅游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着力构建全州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新格局,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引一企而百企至,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黔西南州近五年(2008年—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数比较(见表2)与2011年、2012年生产构成(见图2)就充分说明了大力发展三产,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必要性。
二、塑造民俗节日核心,构建阶梯旅游开发模式1、塑造民俗节日核心的必要性(1)民俗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潮流,民俗生态旅游在国内及省内的同质性竞争具有非常好的优势,民俗生态旅游需要塑造民俗节日这个民俗文化的核心。
民俗生态旅游推荐的旅游产品让游客买的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满足。
因此,开发过程中就需要物质与精神并重,二者缺一不可。
节日文化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通常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表现。
黔西南民俗发生态旅游只有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特色——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文化,塑造自身的形象,开发具有独特性和鲜明个性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开拓视野、娱乐身心,提升修养的要求。
众所周知,旅游就是玩山玩水玩文化。
以兴义市为例,以上、中、下纳灰布依古寨为中心,依托着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美的地方”万峰林景区和“天沟地缝”马岭河景区,还有兴义国家地质公园这些大型景区的资源与市场优势。
虽然带动了周边村寨如南龙古寨、冷洞村等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但是这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却没有让兴义的旅游市场“火”起来。
而近邻云南傣族的泼水节每年要吸引数十万人前去西双版纳、墨江哈尼太阳节、马关苗族花山节、中国佤族司岗里狂欢节等节日更是把云南的旅游业推到了顶峰。
不可否认,节日文化助推是重要的原因。
(2)黔西南各民族的民俗节日众多。
节日文化底蕴丰富、民族风情多彩。
因此在当地有这样一个说法:“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
”虽然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了,但是一年十二个月,从正月到腊月,365天,不敢说天天有节庆日,但几乎月月有节庆日,甚至有一天几个地方有节庆,几个不同名称、不同习俗的节庆(或因民族、或因地域所致)的热闹场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把民族传统节日作为一个产业融入旅游业加以策划、开发,以举办隆重的、多彩的节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增强横向联合,加速把民族节日风情连成一线,把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民族节日串联起来、发挥民族节日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定能克服距离和传播的困难,借助外力增加消费的拉动力,必能推动黔西南旅游业的大发展。
见表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俗节庆一览表》。
(3)开发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推进,很多民族节日渐渐淡化,甚至被城市化生活所淹没。
如果将民族节日作为一个产业融入旅游业来开发和培育,既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又能继承传统节日;既能繁荣民族文化,又能拉动经济发展。
①彰显个性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个城市品牌的灵魂。
黔西南只有通过增强品牌传统节日及其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培育本土文化,才能增加文化底蕴,彰显个性特色。
②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任何传统文化,只有具有存有的价值,才会得到传承,才会得到发展。
民族节日文化也是如此,只有加大开发力度,促进其持续发展,持续繁荣持续扩大其影响力,吸引大众参与,形成节日经济,彰显其存有的价值,才能促进民族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塑造民俗节日核心的具体措施一是以政府主导为龙头,让独具特色的周期性的一年一度的地域性的民俗节日旅游与长期性的民俗生态观光旅游相辅相成,从而带动商业、餐饮、金融、文化、娱乐以及相关服务行业等第三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升我州的旅游品味,突出地方优势,带动地方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目前,已有多个县市成功举办了多届民俗节庆活动,兴仁举办了十三届“八月八”苗族风情节,贞丰举办了六届“二月二”苗族走亲节、十一届“六月六”布依族歌会、望谟举办了三届“三月三”布依族风情节等。
二是以民族节庆为名,意在节外。
通过节庆活动,让游客从视觉上、听觉上、触觉上、味觉上真实、自然、直观地感受异地风情——“赏自然景”、“观民俗情”、“享田园乐”、“吃农家饭”、“住农家院”。
民俗节庆的无雷同性,必将增加人气,发挥品牌效应,为新兴产业创造更大的商机。
三是以节庆内容为依托,以节日为载体,发展活动型乡村民俗旅游专项产品。
如,把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三月三布依族、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火把节(彝族)、开斋节(回族)、荷花节(时令)、桃花节(时令)、春茶节(时令)、漂流节(体育)等民族、时令、赛事节日作为重点,发展以民族节日、庆典、仪式、民俗体育运动等构成的活动型乡村民俗旅游专项产品。
四是重点将布依“八音坐唱”、“傩祭祀”、“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查白歌节”、“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等建设成为优秀民俗节庆文化旅游路线,使黔西南州真正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优秀的布依族文化体验中心、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优秀旅游示范区,黔滇桂三省(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东南亚游客进入贵州的中转站,把民俗生态旅游培育成为黔西南州的支柱产业。
3、以民俗节日为核心,构建阶梯旅游模式在一个中心村寨,数个主体村寨,民俗节日为核心的框架下,有重点、有主次、全方位地开发、发掘黔西南民俗文化的特色,开展以布依族文化为主,苗族文化为辅、其他民族文化兼顾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体验、田园风光及喀斯特风景观光体验、民俗体育康体运动、休闲度假等生态型复合乡村旅游产品,逐步在黔西南构建“观光型——体验型——康体型——度假型”呈阶梯状的特色旅游模式。
见图3《阶梯状的特色旅游模式》。
(1)民俗观光型旅游黔西南民俗生态旅游的基本层次为民俗观光型旅游。
这是基于观光旅游在旅游层次上属于旅游的原始形态。
让旅游者通过欣赏黔西南的旖旎的自然风光、奇妙的田园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等萌生旅游动机,得到美的享受,收获愉快的心情和休闲时光。
虽然观光的内容、形式和设施相对简单,但参与人员具有大众性、广泛性,游客停留时间短易于接待。
所以观光旅游是人类旅游活动“永不落的太阳”。
(2)民俗体验型旅游观光游能满足大多数游客“最少时间内到最多地方”的要求,但少部分游客崇尚深度旅游,不愿来去匆匆,走马观花,追求个性化、体验化、休闲化、美化的旅游经历。
因此黔西南民俗生态旅游的第二层次为民俗体验型旅游。
其原则是体验内容、方式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持续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感受,满足其追求个性的需求。
一是民俗节日体验,二是田园生活体验、三是主题体验。
①民俗节日体验,前文已详述,这里不再赘述。
②田园生活体验。
结合黔西南州情,田园生活体验的雏形就是“农家乐”。
让城里人到农村去住农家院,到田野里摘菜、果园里采果,吃农家菜、过农家节从而放松身心,舒缓压力。
真正的乡村游不是到操着一口乡音的农家吃一顿简单的地道的农家饭菜,打几圈麻将,喝几口酒,吹几句牛,而应该是一种“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
以黔西南州为例,自2003年9月兴义市纳灰村第一家农家乐开业,截至2011年12月全州共有3个知名“农家乐”特色村,农家乐休闲旅游点64个,“农家乐”经营户962家。
仅2012年上半年全州农家乐接待游客158万人次,营业收入3657万元。
农家乐的快速发展,折射出人们对体验式旅游的喜爱。
③主题体验。
鲜明的主题能在真实的体验环境中,调动旅游者的感官享受引起旅游者的共鸣,使之留下强烈感受和深刻印象。
如浙江杭州有“印象西湖”,广西桂林阳朔有“印象刘三姐”,让游客在专题的精彩表演中对当地文化受到更真切的感染,得到更真实的体验。
而黔西南现状:兴义万峰林的“布依八音坐唱”,兴仁鲤鱼坝苗寨的“板凳舞”、婚俗表演,贞丰双乳峰景区的“民族风情表演及篝火狂欢”等虽带有主题体验的成分,但还流于简单化,应再做深度挖掘。
这样,对游客的吸引力会更大。
(3)民俗康体型旅游康体型旅游是休闲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泛旅游的概念。
它是在欣赏美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之余,游客以健康养生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黔西南民俗生态旅游的第三层次就是民俗康体型旅游。
一是徒步旅游,二是骑行旅游;三是漂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