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的《那桶阿芒提拉多美酒》的诱惑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伦·坡的《那桶阿芒提拉多美酒》的诱惑

摘要:爱伦坡的作品为大众着迷,意味历久弥新。对他的短篇小说《那桶阿芒提拉多美酒》,已有多种评论;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重新解读,以“心理人格理论”审视小说中两位角色心理人格三重结构的运作机制,就发掘出深刻的心理人格修养启示;与当今读者特别是大学生心理人格现实相结合,便极大地拓展了文学教学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关键词:蒙特利瑟弗图纳多复仇心理分析心理人格

Abstract: E. A. Poe’s works have been popular and fascinating, and continually refreshing their connotation. His story “The Cask of Amontillado” has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 and criticism. However, it is fruitful to reread the 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analysis, and with the theory of psychical personality in particular,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for the three-layer psychical personality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It offers profound revelation on psychical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nd with the re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common readers in view, it enlarges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teaching and life instruction.

Key words: Montresor; Fortunato; revenge; Psycho-analysis; psychical personality

爱伦坡(1809——1849)是美国十九世纪上半叶著名诗人、短篇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被誉为“侦探小说之父”,也以哥特式小说(恐怖小说)著称于世,他的《那桶阿芒提拉多美酒》1便是这后者的一个典型例子。虽然在很多综合的文学作品选集中,爱伦坡的名下没选该小说,在《剑桥文学指南之四十一:爱伦坡》2中也没有特别关于该小说的论述;但是,在陶洁主编的《美国文学选读(第三版)》1中,第二章“埃德加爱伦坡”所选的却只有这篇小说,可见该小说对于中国学习者的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文学教学过程中,该小说也表现出极强的魅力和教育价值。

已有江浩论述了该小说所展现的主人公蒙特利瑟的“恐怖的心灵阴暗的人性”3。彭卓丽论述了该小说主人公“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力量的争斗和流转”,因为失去平衡而导致谋杀与被杀4。高红云论述了该小说主人公蒙特利瑟作为“叙述者的不可靠性”5。郭萌论述了该小说的道德寓意6。但他们尚未结合人文现实,尚未结合读者特别是大学生心理人格发展的实际和期待,因而尚未有针对性地发掘对读者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人格启示与教育意义。而作为选入大学教材中的作品,教学意义与教育意义是其核心。因此,很值得再探索深发掘,用弗洛伊德开创的“心理分析”理论解读该小说,特别是用其“心理人格三重结构”理论进行综合立体分析,就会发掘深刻的心理人格教育意义;具体就是,通过对主人公、作家和读者三方面的心理人格分析,揭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联以及心理变异和变态的机制,从而提供对心理人格认识和修养的启示。

1文本简析

该短篇小说是主人公于耄耋之年述说半个世纪前复仇谋杀对手的过程。小说阴森恐怖,主人公巧设诡计,在黑暗潮湿尸骨成堆的地窖里得心应手地将对手拴住活埋。但是,小说的情节发展却又沉静简单,除了探寻那桶阿芒提拉多美酒、走向终点活埋室的那段短短历程,几乎没有情节;也几乎没有背景介绍,只是那墓窟兼酒窖的构造形式和几个意大利词语对地域特征有些微暗示。不过,小说的结构却不是惯用的第三人称客观全能视角叙事,也不是直白的第一人称作者视角叙事,更不是第二人称叙事,而是第三人称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叙事;既拉开了读者、作者、主人公之间的距离,又使得三者的主体性交织得更为复杂。

小说只有两位角色,即主人公蒙特利瑟及其对手弗图纳多,小说内容便主要由他俩的对话构成;这篇约2300个单词的小说,两位主人公的对话占了约四分之三。但是,他们的对话并不连贯并不完整,并未透露出两人的具体身份,也没有旁人插话,因而构成一种超脱具体现实场景的表演,给逻辑推理造成一大片空白,也为想象留下一大片空间。

正是这种缺失,就像超脱“所指”的“能指”,获得了自我价值和自由表演的能力,才使得该小说具有普适的意义和价值,使得两位角色具有超越社会时代背景的独立意义。这就是根据弗洛伊德“心理人格”理论所探索的心理人格意义。

2角色心理人格分析

该短篇小说中的两位角色,谋杀者蒙特利瑟和被害者弗图纳多,所占篇幅大致相当。但从内容上看,蒙是说话者,虽然不能简单地把他看成万能的作者,但他是以第一人称“我”叙事,直到行文约三分之一处,才出现“蒙特利瑟家族墓窟”,以打消第一人称叙事错觉,而整篇小说只出现三次“蒙特利瑟”,这就既标示第三人称叙事,又构成第一人称叙事语境,在读者阅读体验中引起第一人称叙事错觉和心境。显然,蒙掌握了话语权,而弗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只不过是为蒙实现复仇而设置的配角,是蒙发泄仇恨的受体。因此,分析的焦点在蒙特利瑟。

2.1主人公蒙特利瑟

小说以蒙特利瑟忍无可忍的怨诉开始——“我尽力忍受弗图纳多千百次的伤害”。这显示他的潜意识中、他的“本我”中,羞辱和仇恨在沸腾,在燃烧,在咬噬他的灵魂;同时也显示,他的意识中、他的“自我”中,理性和理智牢牢控制着情绪,驾驭着情感,把握着他的人生。他“发誓报复”;但他清醒地认识到铤而走险的后果,他“不仅必须报复,而且自己要毫发无损”,还必须要“让那犯错的家伙眼睁睁受着他的报复”1。如此精明的心智显现出蒙特利瑟强悍的自我;然而,这浓烈的仇恨、阴狠的图谋、艰难的报复行动无疑给蒙的自我压上了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