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抚慰金之法律适用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6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1980年出生,某市某区居民。
2018年7月,张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某区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8月被批准逮捕,案件由某区人民检察院向某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被害人李某,男,1982年出生,某市某区居民。
2018年6月,李某因与张某某发生纠纷,被张某某持刀故意伤害,致李某重伤。
二、案件经过2018年6月的一天,张某某与李某在某市某区一烧烤店就餐时,因座位问题发生口角。
在争执过程中,张某某情绪激动,拿起桌上的啤酒瓶向李某头部砸去。
李某躲闪不及,头部被啤酒瓶砸中,造成头部重伤。
事发后,张某某逃离现场。
被害人李某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为颅脑损伤,构成重伤二级。
警方根据现场目击者提供的线索,迅速将张某某抓获归案。
三、案件审理某区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充分考虑了以下事实和证据:1. 张某某在争执过程中,持啤酒瓶故意伤害李某,造成李某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2. 张某某在犯罪后逃离现场,但后能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3. 被害人李某在案发前与张某某有纠纷,但张某某在争执过程中故意伤害李某,其行为已构成犯罪。
4. 被害人李某的伤情经鉴定为重伤二级,给其身体和精神造成严重伤害。
根据上述事实和证据,某区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如下判决:四、判决结果1. 张某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2. 张某某赔偿李某经济损失人民币五万元。
3. 张某某承担李某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一万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故意伤害案件,涉及以下法律问题:1.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他人轻伤以上后果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某持啤酒瓶故意伤害李某,造成李某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2. 自首的认定。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事实被司法机关发现之前,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本案中,张某某在犯罪后能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男,35岁,某市居民。
因家庭矛盾,与邻居李某发生争执。
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重伤二级。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被害人李某家属要求追究张某的刑事责任。
二、案件经过1. 事件起因:张某与李某系邻居,两家关系一直紧张。
某日,李某在张某家门口堆放杂物,影响了张某的出行。
张某认为李某故意挑衅,心生不满。
2. 争执升级:张某与李某在门口发生争吵,双方情绪激动。
张某提出要找李某算账,李某不予理会。
3. 持刀伤人:张某回家取出一把水果刀,返回现场。
在争执中,张某用刀刺向李某的腹部,导致李某重伤。
4. 案发后情况:李某被送往医院抢救,张某逃离现场。
警方迅速介入调查,根据目击者描述和现场勘查,锁定了张某。
三、案件审理1. 起诉书:检察机关以故意伤害罪对张某提起公诉,要求依法严惩。
2. 辩护意见:张某的辩护律师提出,张某与李某有矛盾,但张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请求从轻处罚。
3. 法庭调查:法庭审理过程中,被害人李某的伤情鉴定为重伤二级。
张某的犯罪动机、手段、后果等证据确凿。
4. 法庭辩论:双方围绕张某的犯罪动机、手段、后果以及辩护律师提出的防卫过当进行辩论。
四、判决结果1. 判决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 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张某犯罪动机不良,手段残忍,后果严重,依法应从重处罚。
辩护律师提出的防卫过当意见,经查无事实依据,不予采纳。
综合考虑张某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法院依法判决张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五、案例分析1. 犯罪动机:张某的犯罪动机源于邻里矛盾,但其行为已严重危害社会治安,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Everyone has inertia and negative emotions. Successful people know how to manage their own emotions and overcome their inertia, and illuminate and inspire those around them like the su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刑诉法精神抚慰金规定是什么?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诉讼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在具体实际中,患者因病至医院治疗时,由于医治人员或医疗机构的疏忽大意等过失行为,导致出现医疗事故,不仅给受害人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还有可能对其精神身心造成巨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可以要求责任方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那么,刑诉法精神抚慰金规定是什么呢?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诉讼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从规范性质上看,该款规定属于授权性法律规范,不是禁止性规范,法律只规定了被害人有权主张经济损失或物质损失,并未禁止其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二、精神损害抚慰金的相关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是指患者因医疗事故承受精神创伤而应获得的以货币方式支付的精神补偿,是医疗机构承担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一种重要方式。
按照《条例》规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
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需要注意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患者死亡,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主体为患者家属;如果患者残疾,该项赔偿的请求主体应为患者本人,而其家属无权要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是指因他人非法侵害个体的人身权益,造成被害人身体伤害、精神痛苦等损失的民事纠纷。
为了统一司法裁判尺度,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进行了如下解释:一、侵权责任的认定依照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一百条规定,侵权责任所需的要件包括:侵权行为、损害结果和因果关系。
对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的认定:1. 侵权行为的认定:根据法律规定,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常见的侵权行为包括交通事故、工作伤害、医疗事故等。
对于侵权行为,应当严格按照法律的定义和判断标准进行认定。
2. 损害结果的认定:损害结果是指侵权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的身体伤害、精神痛苦等后果。
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需要通过医疗证明、司法鉴定等证据来证明被害人的损害结果。
对于损害结果的认定,应当根据证据的充分性、可信性进行综合判断。
3. 因果关系的认定:因果关系是指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
在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需要证明被告的侵权行为是造成被害人损害结果的直接原因,而非其他原因引起的。
此外,还需要排除被害人自身的过错对损害结果的影响。
二、赔偿的范围和标准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人身损害赔偿主要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费、误工费、精神抚慰金等。
最高人民法院进一步解释了相关赔偿标准:1. 医疗费:对于被害人因侵权行为受伤而需接受医疗治疗的费用,应当据实计算。
包括诊断费、手术费、药物费等。
2. 护理费:对于被害人因伤势严重而需要接受护理的情况,侵权人应当承担包括护理人员费用在内的护理费。
护理费的计算应当根据被害人的实际需求和市场价格进行合理确定。
3. 误工费:对于被害人因伤势导致无法正常工作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误工费。
误工费的计算应当根据被害人的工作状态和预计工作时间进行合理确定。
精神抚慰金赔偿标准
精神抚慰金是一种特殊的赔偿金,它是针对受害者在意外事故或其他不幸事件中所遭受的心理伤害而设立的一种赔偿金。
精神抚慰金的设立旨在弥补受害者因心理创伤所遭受的痛苦和损失,为受害者提供一定的心理抚慰和经济补偿。
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是由法律规定的,下面将对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是由受害者所遭受的心理伤害的严重程度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如果受害者的心理伤害较轻,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会相对较低;如果受害者的心理伤害较重,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会相对较高。
在确定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时,法院会考虑受害者所遭受的心理伤害的具体情况,包括心理痛苦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
其次,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还会受到受害者的经济损失和行为表现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受害者由于心理伤害而导致工作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等经济损失,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会相应提高。
同时,如果受害者在心理伤害后表现出焦虑、抑郁、失眠等不良行为,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也会相对提高。
最后,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还会受到社会公平和司法公正的原则的影响。
在确定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时,法院会综合考虑受害者的实际情况、赔偿请求以及社会公平等因素,确保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既能够弥补受害者的损失,又不至于给赔偿方造成过大的经济负担。
总之,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是由受害者所遭受的心理伤害的严重程度、经济损失和行为表现等因素来确定的。
在确定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时,法院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确保精神抚慰金的赔偿能够公平合理地弥补受害者的心理损失。
希望本文对精神抚慰金的赔偿标准有所帮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21年2月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3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2021年3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1〕3号为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合理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结合国家赔偿审判实际,制定本解释。
第一条公民以人身权受到侵犯为由提出国家赔偿申请,依照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本解释。
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条公民以人身权受到侵犯为由提出国家赔偿申请,未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或者未同时请求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的,人民法院应当向其释明。
经释明后不变更请求,案件审结后又基于同一侵权事实另行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三条赔偿义务机关有国家赔偿法第三条、第十七条规定情形之一,依法应当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可以同时认定该侵权行为致人精神损害。
但是赔偿义务机关有证据证明该公民不存在精神损害,或者认定精神损害违背公序良俗的除外。
第四条侵权行为致人精神损害,应当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或者赔礼道歉;侵权行为致人精神损害并造成严重后果,应当在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同时,视案件具体情形,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或者赔礼道歉。
论刑事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方式的适用摘要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虽首次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范围,但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方式、精神损害抚慰金的确定方法等重要问题都没有具体规定和解释,这造成实践中赔偿申请人以及赔偿义务机关对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的认识、理解不一致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本文根据刑事赔偿理论的要求,通过对刑事赔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适用方式的分析,重点对精神损害抚慰金的确定方法及酌定标准加以论证,以期为后续制度的完善提供可供借鉴的建议。
关键词刑事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方式精神损害抚慰金作者简介:陈利华,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
新国赔法颁布后,检察机关办理的刑事赔偿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出现了赔偿申请人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诉求过宽泛、金额过高以及息诉困难的情况,特别是在给付精神损害赔偿抚慰金与赔偿申请人的要求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往往引发申请人不满。
造成这种情形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新国赔法以及《人民检察院国家赔偿工作规定》中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规定,从而使赔偿申请人和赔偿义务机关在赔偿方式的适用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确定标准的认识和理解上易产生分歧,由此也导致赔偿申请人对赔偿数额期望过高和确定赔偿数额受质疑等现实问题。
正确把握刑事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各种方式的适用条件、确定方法等问题,不仅能完善刑事赔偿制度,增强国赔法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能为开展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工作提供统一的政策指引。
国赔法第35条中罗列了目前刑事赔偿中对于精神损害赔偿采取的四种方式,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和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如果以赔偿的性质为标准,可以将这四种方式大体划分为精神性的赔偿方式和物质性的赔偿方式两种。
精神性的赔偿方式是指“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这三种方式,而物质性的赔偿方式即“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
一、精神性赔偿方式的适用及其注意事项精神性的赔偿方式往往为学界所忽视,但是在刑事赔偿司法实践中,妥善的运用精神性的赔偿方式,对化解被侵害人对司法权力的对立情绪、平复其内心的精神苦痛,以及重塑司法机关有错必纠、执法为民的形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刑事案件赔偿标准刑事案件赔偿是指对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遭受非法侵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经济赔偿的一种方式。
目的是弥补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维护社会公正,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
刑事案件赔偿标准是国家依照法律制定的认定、计算和支付刑事案件赔偿的标准。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刑事案件赔偿标准包括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两部分。
一、经济损失赔偿标准经济损失赔偿标准包括损失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合理费用两部分。
直接经济损失包括财产损失和非财产损失。
财产损失是指因妨害行为致使财物损失、灭失、毁损等造成的损失,包括相关的修缮、恢复、维修、更换和购买等费用。
非财产损失是指因妨害行为造成的其他直接经济损失,如医疗费、误工费等。
合理费用是指被害人为解决诉讼案件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如诉讼费、律师费、出庭费等。
二、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标准精神损害抚慰金是指被侵害人因遭受非法侵害而导致的精神上的苦痛、折磨、恐惧等非经济性损失的补偿。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由具体案件情况综合考虑而定,通常情况下,包括以下四种标准:1.基准金额:5000元至30000元不等,由人民法院综合考虑案件性质、严重程度、被害人身份等因素确定。
2.重大伤害:若案件中被害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致残、死亡等情形,应增加相应金额。
3.特殊情况:若案件中被害人因过错或特殊原因造成部分过错,则可酌情减少赔偿金额。
4.重复受损:若案件中被害人因同一妨害行为多次遭受伤害,则应酌情增加精神损害抚慰金。
总之,刑事案件赔偿标准旨在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修复社会公正,促进法治进程。
在进行赔偿时,应充分考虑具体情况,确保赔偿金额合理、公正、透明。
精损与先刑后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四条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
第五条其他法律对侵权责任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一、关于精神损害抚慰金:不同法院做法不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法释【2000】47号)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法释【2002】17号)不支持精神损害抚慰金。
从效力级别来看,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故应支持精神损害抚慰金。
案例一:2013年2月4日:镜湖(2013)镜民一初字第00090号民事判决认为,被告已经受刑罚处罚,不支持精神损害抚慰金。
审判员赵凌,女。
刘少怀弟弟因交通事故死亡。
案例二:2013年3月8日:鸠江(2013)鸠民一初字第00175号民事判决认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四条规定,被告虽已经受刑罚处罚,也应当支持精神损害抚慰金,本院酌定为5万。
审判员秦文波,男。
许成红因交通事故致2人死亡。
二、关于先刑后民:不同法院做法不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条,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责任彼此独立,故也可以先民后刑。
上列案例一是先刑后民,案例二是先民后刑。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抚慰金之法律适用案件1【主要案情】高某酒后驾驶,行经须减速让行路段未减速,直接冲撞人行道上的梁某,致其二级伤残。
经交警部门认定,高某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并被判定构成交通肇事罪。
之后,梁某向法院起诉高某,要求高某赔偿其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在内的各项损失。
高某对其他赔偿项目都予以认可,唯独拒绝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其理由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内容,刑事案件被害人之精神损害抚慰金不应得到法院的支持。
【争议焦点】刑事被害人之精神损害抚慰金应否得到法院的支持?【判解分析】审判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种争议的焦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已经明确指出,“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既然连受理都不予受理的话,更不用谈什么承担赔偿的问题,而且通过刑罚已足以体现对受害人的精神慰藉。
因此,应当驳回梁某要求高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
第二种观点认为,最高院的上述批复存在不合理之处。
通常情况下,犯罪只是民事侵权行为严重化的结果。
既然行为性质及危害结果均较轻的民事侵权行为都要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则行为性质及危害结果均较重的刑事犯罪行为没有理由不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责任。
况且,刑罚只能是惩罚犯罪分子已成事实的犯罪行为,并不能代替赔偿被害人之精神损害。
因此,为全面保护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应当支持梁某要求高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
笔者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
通常理解,精神损害是指对自然人精神活动的损害。
受害者或其近亲属因其人身权利等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伤或遭受精神痛苦,要求加害人赔偿一定数额的金钱,则称为精神损害赔偿费,或称精神损害抚慰金。
从定义的表述上我们不难看出,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前提就是因人身权利等受到“不法侵害”。
这里的“不法侵害”并没有限定为民事法律领域的侵害,犯罪行为也是一种“不法侵害”,只是这种侵害的行为性质和危害结果比较严重,以致于触犯刑事法律。
既然犯罪行为也是一种“不法侵害”,相应地也可能需要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责任。
那么,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依据《批复》的内容驳回刑事案件被害人之精神损害抚慰金诉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损解释》)第十八条规定“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损解释》)第一条第一款则明确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也就是说,在《精损解释》第一条第一款所列各项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或者近亲属均可以请求加害人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尽管《精损解释》是针对民事侵权行为而出台的,但是其并不意味着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就无须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而是认为犯罪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暂时不由《精损解释》调整。
而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人损解释》并未将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加害行为性质加以区分,应该说这里的加害行为是包含了犯罪行为在内的,若非如此,则没有必要专列一条来援引《精损解释》,相关情况直接对号入座适用业已存在的《精损解释》就行了。
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加害人的犯罪行为不仅触犯了刑事法律,同时也触犯了民事法律法规。
不管加害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其加害行为对受害人而言都是一种民事侵权,受害人均应有权依据民事法律法规要求加害人承担各项民事赔偿责任,包括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只要加害人的侵权行为存在,受害人就相应地享有此种诉权,而不因加害人行为性质的恶化而受影响。
综合分析,《人损解释》并未将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责任的加害人之加害行为性质及危害结果予以区分,即并不区分加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因而其并不排除刑事案件被害人请求犯罪分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权利;而在私法领域,法无禁止即自由,故而刑事案件被害人有权请求犯罪分子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这样,就涉及到《人损解释》与《批复》的效力等级及孰能优先适用的问题。
《人损解释》与《批复》均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均应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二者的效力等级,因而二者的效力等级可视同一样,故应从二者的优先适用问题出发。
从时间上比较,《批复》从2002年7月20日起施行,是旧法;而《人损解释》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是新法;根据新法优先于旧法适用的原则,《人损解释》具有优先适用的地位。
因此,刑事案件被害人享有请求犯罪分子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权。
而交通肇事罪案同属刑事案件,故而交通肇事案刑事被害人亦应享有请求犯罪分子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权,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该诉权理应得到法院的支持。
【后记】诚然,《批复》在其出台之时及之后一段时间内有其意义所在,能够统一国内各地方法院在这一方面的不同做法,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树立和维护了司法权威。
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深化,《批复》显得有些滞后和不现实,不利于有效保护刑事案件的被害人。
《批复》规定精神赔偿不属于受案范围,其理由在于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已经承担了刑事责任,已达到慰藉被害人的目的,这显然是以承担刑事责任为理由而免除民事责任,以公法的后果代替私法的责任,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
刑法作为公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惩罚犯罪分子达到惩戒、威慑和警示的作用,而不是对受害人进行补偿,其不同于民法作为私法,侧重的是对受害人的损失(包括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进行完全的补偿,以使其尽可能地恢复到受侵害之前的状态。
所以,这两者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事实上,《批复》的内容与现行法律中的很多条文都是相冲突的,加之其本身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而从最大限度保护受害人角度出发,应尽可能地从现有法律中找出依据,以回避该《批复》的适用。
比如,《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㈠重婚的;㈡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㈢实施家庭暴力的;㈣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上述情形除与他人同居不会构成犯罪外,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均可能因后果严重或情节恶劣而构成犯罪,而一旦重婚,并无情节轻重之分均构成犯罪。
结合《婚姻法》其他法条及其立法精神,该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实际上就是认为犯罪行为同样要承担损害赔偿,包括赔偿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
这显然与《批复》的内容不符,但《婚姻法》属于法律,作为上位法,其效力等级当然地要高于作为下位法的《批复》。
【编者按】文章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是否合理?2.如何适用《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对于第一个问题,有必要提及的是:最高院为何作出《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从批复的内容来看,该批复是根据刑法第三十六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以及《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而作出。
《刑诉法》第七十七条明确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刑法》第三十六条也规定只对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时方判处经济损失。
这也就意味着,非物质损失(精神损害)是不能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
尽管现在审视的是《批复》是否合理的问题,但归根究底,考究合不合理的,还应该就《刑法》和《刑诉法》的规定来看。
或者说,在刑法和刑诉法没有修改的情况下,最高院出台《批复》其实也是基于无奈。
关于如何适用《批复》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法的位阶层次、特别法与普通法、以及能否作为法律依据的问题。
虽然在对照《人损解释》与《批复》时,应当看到《人损解释》所规定的,是针对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规定,而《批复》则是针对刑事犯罪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特别规定,也即在一定程度上《批复》应更处于特别地位。
但应当明确的是,一般情况下,最高院的批复只是针对个案而作出,不能作为普遍案件审理的法律依据。
因此,在比较法律适用的优先性问题上,首先还是应当确立:作为比照的双方,必须满足同样可以作为法律依据适用的前提。
案件22010年2月12日21时许,李某某、谭某某搭乘李孔某驾驶的二轮摩托车沿207国道从岑溪市区往归义方向行驶,被被告吴某驾驶的小型轿车从后面撞来,造成李某某、谭某某受伤,李某某经送医院抢救无效于2010年2月16日下午5时死亡及两车不同程度损坏的交通事故。
经交警认定,吴某承担事故主要责任,李孔某承担事故次要责任,李某某、谭某某不承担事故责任。
被告吴某因犯交通肇事罪于2010年4月30日被岑溪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
后原、被告双方因赔偿问题协商未果,2010年3月30日原告诉至本院请求判令被告赔偿其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在内合计102711.83元。
庭审中被告吴某则辩称其已承担了刑事责任,不应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法院审判认为:吴某驾驶机动车没有与前车保持足以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的安全距离、驾驶机动车不符合安全要求、不按规定定期检查检验,李孔某超过核定载人数的机动车,二人均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分别对事故的发生承担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
因二被告的不法行为致原告伤亡,其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综合肇事双方在本案的过错,应由被告吴某承担70%的民事赔偿责任,由被告李孔某承担30%的民事赔偿责任。
因本案事故车辆在被告中国平安财保东莞分公司(以下称“保险公司”)处投保有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险,且事故车辆在保险期间内发生交通事故,原告因此事故造成的合理、合法部分经济损失没有超出肇事车辆投保的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险赔偿限额。
原告合理、合法部分经济损失117332元依法应由被告保险公司在交强险内赔偿60645元给原告,剩余的56687元由被告吴某承担70%的赔偿责任即39681元,被告李孔某承担30%的赔偿责任即17006元。
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民法通则》、《保险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侵权责任法》、《交强险条例》、《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规定,判决被告保险公司在投保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和商业第三者险限额内赔偿人民币100326元给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