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精练
- 格式:docx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5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围绕历史的三个教学维度和五个核心素养,我将本课做如下设计:第一部分一、教材分析《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数学等领域作出的独特贡献,以及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对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既可以对物质层面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有一个大致了解,又可以为学习后面两节课的精神层面的成就打好基础,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单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讲授对象是高中学生。
他们思维活跃、自主性强,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抽象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分析问题不再只纠结于表层现象,并且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是学生的阅读面较窄,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以及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还需训练他们的解读材料和相关方面的能力。
并且,学生在七年级《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辉煌的隋唐文化》和《灿烂的宋元文化》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科技发明的相关史实,但对于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且高度发达的原因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还了解的不够全面,还需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设计重点结合教材分析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古代中国的发明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且高度发达的原因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需要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科技的基础知识及发展演变的过程,掌握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史,分析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运用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等材料为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并且运用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二、数学:《九章算术》和珠算1、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2、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由算筹演变为算盘。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繁荣,珠算得到普及和发展。
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石氏星表》和浑仪1、天文学产生发展的原因:为了采集、狞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
2、成就:①设置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②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以及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的记录;③编出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④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历法和农学四大农书1、历法: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夏小正》;②商朝改进为“殷历”③秦汉以后,历法越来越精确;④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的颁布早300年。
2、四大农书:①西汉《氾胜之书》;②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③元代王祯的《农书》;④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五、医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2、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集大成的中医专著,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被称为“万世宝典”。
3、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药学的系统总结,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
4、针灸疗法是我国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1、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3、统治者的重视4、发达的文化教育5、劳动者和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6、国内民族间交流和对外交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四大发明1.李约瑟对中国科技的评价〔材料〕现在许多思想史家和文化史家仍然多少认为,亚洲文明“没有产生过任何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的东西。
如果他们知道一些皮毛,大概又会说,中国有过人文科学,但没有自然科学;或者说有过工艺学,但没有理论科学,也许还会不无正确地断言,中国没有产生过近代科学(与古代和中古科学相对而言)。
这里没有必要对这些观点逐一纠正。
但是,我们的经验证明,那些不为一般人所知的中国科技成就,信手拈来就可以写满几大卷。
有案可查,早在欧洲人注意到太阳上有黑点以前1500年,中国人就在记录太阳黑子周期了;在欧洲人开始研究日珥现象一千年前,中国人已给出日珥系统各部分专门名称;科学革命的关键仪器──机械钟8世纪首先出现在中国,而不是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出现于14世纪的欧洲。
认为只有西方文明才具有科学特性的传统肯定是站不住脚的。
不错,现代科学,即对自然现象进行数学假设,再用系统的实验加以验证的体系的确是起源于西方。
但决不可认为中国对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出现的近代科学的重大突破毫无贡献。
欧几里得几何学和托勒密行星天文学无可置疑是起源于希腊,然而还有第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磁现象的知识和基础都是中国提供的,当西方人对磁极性还一无所知时,中国人已在关心磁偏角和磁感应的性质了。
──《李约瑟文集》(中)选自《世界科学的演变》潘吉星主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解读】李约瑟(1900—1995)是英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史大师和中英文化交流的“人民友好使者”。
曾提出有名的“李约瑟难题”。
这段资料是李约瑟博士在一次中西科技比较讨论会上的发言,他客观地评价了中国古代科技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速度。
中国古代人民不仅在技术而且在科学方面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在磁现象方面。
中国的发明和创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材料〕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问题思考】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2.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能取得巨大成就?3.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有哪些?探究一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1.问题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哪些特点?2.问题明清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有哪些?探究二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问题中国领先世界的天文学成就有哪些?2.材料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问题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作出过哪些贡献?典型例题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四洲志》思维流程变式训练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A.指南针 B.火药 C.印刷术 D.儒家学说解题技巧单项肯定选择题的一般解法(1)特点:单项肯定选择题,是选择题中最简单且使用最多的一种题型。
它要求学生按照题意,从四个选项中选出应该肯定的一项即可。
它的四个选项同属于一个历史范畴或具有相同的属性,因此,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2)解题思路:单项肯定选择题包含了多种类型的单选形式,可根据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如直接选择法、排除法、综合分析法等。
一、选择题1.古代中国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 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②重视实用技术③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④理论体系完整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第八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1965年在浙江温州市市郊白象塔内发现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
经专家考证确定为公元1103年前后的活字印刷本,美国芝加哥大学钱存训博士称此为“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该残页证明( C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B.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C.北宋时期曾经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制佛经D.泥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印刷佛经的唯一方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探究能力。
“迄今发现存世最早”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没有必然关系,也不能说明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唯一方法”说法过于绝对,故A、B、D三项错误。
C项正确。
2.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率领的军队在怛逻斯战役中败于大食军队,唐军的一些工匠被俘,他们将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传入阿拉伯。
这项发明应是( A )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活字印刷术[解析]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751年”“唐”“大食军队”,结合所学可知,751年唐与大食发生战争,一批唐朝造纸工匠被俘,造纸术因而传入阿拉伯,随后又传入欧洲和北非,A项正确。
3.(2019·天津六校高二联考)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巩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巩固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
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B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三大发明传到西方以后,为西方战胜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中国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未能推进社会的根本性变革,B 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
4.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
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把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得非常清楚。
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D )A.《石氏星表》B.《黄帝内经》C.《齐民要术》D.《九章算术》[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
结合材料可知,韩信要将新旧粮食分开统计需要的是数学知识,所以选D项。
A项为天文学著作;B项为医学著作;C项为农学著作。
5.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下列选项中反映其思想的行动是( D )A.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B.根据实际测量绘制了《禹贡地域图》C.首次使用科学的方法实测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D.创制简仪,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题干材料反映出郭守敬十分重视仪表的作用,主张创制仪表,其行动即与发明、制作仪表有关,排除B、C两项;A项是东汉张衡的成就。
故选D 项。
6.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
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关心人民疾苦,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
请分析“齐民”的意思是( C ) A.统治者B.南方人民C.平民百姓D.农学家[解析]《齐民要术》是一部农学专著。
结合材料贾思勰“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关心人民疾苦”,可以判断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
故选C项。
7.《农政全书》记载:“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闻则随闻随笔。
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
”这表明( C )①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②《农政全书》内容涉及作物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③徐光启十分重视农业文献的研究④徐光启是勤于咨访、严谨求实的科学家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每闻……往往欲得而艺之”可以看出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等是徐光启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总结,涉及作物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必讲究精研”等信息说明徐光启勤于咨访、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体现出一个古代科学家严谨而求实的大家风范,故①②④正确,③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C项。
8.周杰伦在《本草纲目》中唱道:“如果华佗再世,崇洋都被医治……”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D )A.赞美了中医学B.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意识C.涉及的药物学巨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D.《本草纲目》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解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故答案为D项。
9.有人说:如果古代有诺贝尔奖,那么得主都会是中国人。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D )A.封建政府的高度重视B.古代中国人比其他民族更聪明C.古代中国没有外来侵略D.封建经济的发达[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领先的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对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反映,所以从根本原因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农耕经济的发达,故D项正确;A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B、C两项明显错误。
10.(2019·南阳高二期末)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对李约瑟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D )A.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C.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D.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D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中只是讲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分开,并不是说无法分开;B 项说法错在“唯有”,可以排除;C项材料无从体现,可以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材料二据统计,自嘉靖至泰昌(1522~1620年)共99年间,建刻通俗小说占整个明代通俗小说总存量的近20%,高居江浙等其他地区刻本数之首。
嘉靖时研制出了一整套适于工笔白描的刀具和雕刻方法,彩印技术的尝试与改进,致使晚明通俗小说几乎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
当时的插图本在书名上多冠以“绘像”“绣像”“全像”等字样,以期引起读者注意。
材料三15世纪,德意志人古登堡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福建本几遍天下”的原因。
(4分)[解析]依据材料一中“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可以概括出印刷技术的应用。
[答案]原因:印刷技术的应用。
(2)据材料二,概括晚明时期福建印刷业发展的表现。
(12分)[解析]依据材料二中“建刻通俗小说占整个明代通俗小说总存量的近20%,高居江浙等其他地区刻本数之首”“嘉靖时研制出了一整套适于工笔白描的刀具和雕刻方法,彩印技术的尝试与改进”可以概括出相关答案。
[答案]表现:刊刻通俗小说量大;研制出新的雕刻刀具和方法;彩印技术的尝试与改进。
(3)综合材料二、三,概述印刷术的发展与传播在当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14分)[解析]依据材料二中“当时的插图本在书名上多冠以‘绘像’‘绣像’‘全像’等字样,以期引起读者注意”以及材料三中“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的信息,从文明发展以及对西欧影响的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影响:推动了文化事业、特别是市民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商品化;为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
……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
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
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材料三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导致这一特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请举一例对这一特征加以说明。
(不能引用材料中的史实)。
(12分)[解析]材料一、二均认为中华文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代表着繁荣,另一方面,阻碍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出现的原因”即阻碍中国文化进步的因素,究其本质,古代文化为小农经济服务,故难以突破;“举例”结合史实任举一例,符合题意即可。
[答案]特征:双重性。
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原因: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
举例:印刷术和造纸术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但也可以用来搞迷信活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礼”,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社会,但也往往被统治者改造成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举出—例即可)(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8分)[解析]据材料二中“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也是进取的阻力”“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等信息概括。
[答案]封建统治思想的束缚和顽固的封建制度;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保守心理等。
(3)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
(10分)[解析]结合材料三可知费正清认为中国先前的成就阻碍了近代中国的进步,结合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论证即可。
[答案]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虽取得巨大成就,但当近代世界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时,中国的传统文明成为中国变革的阻力。